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包括外圈、內圈、球、保持架和內隔圈,外圈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個與其同軸的內圈,外圈左右兩端的斜面上分別設有外圈滾道,兩個內圈的內端斜面上分別設有內圈滾道,球裝在保持架的球兜孔內,球外圓表面與球兜孔內壁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間隙,球兩側與外圈滾道和內圈滾道接觸配合;兩個內圈之間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內隔圈,內隔圈位于外圈內且與外圈之間形成一個環形空間,保持架內端置于該環形空間中,保持架內端的內孔表面與內隔圈外圓周表面之間具有第二間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間隙小于第一間隙。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產品加工工藝性好,有利于批量生產質量控制,解決了高速切削機床質量穩定難題。
【專利說明】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具體地說是一種適用于機床主軸的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自動控制生產的發展到成熟,目前、高速切削技術已興起,軸承作為高速切削機床的基礎配套件,其性能直接影響到機床的轉速、回轉精度、剛性、抗顫振動切削性能、噪聲、溫升及熱變形等,進而影響到加工零件的精度、表面質量等。因此,高性能的機床必須配用高性能的軸承。隨著數控技術的快速發展,“復合、高速、智能、精密、環保”已成為當今機床工業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其中,高速加工可以有效地提高機床的加工效率、縮短工件的加工周期。這就要求機床主軸及其相關部件要適應高速加工的需求。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數控機床的精度和速度越高,機床的振動越大,噪音越響,壽命越短,漫升也高等成了機床行業的難題。
[0003]以往的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中,保持架內部結構是以球引導為主(第一間隙小于第二間隙),在工作時保持架是靠球面將保持架支撐起來,保持架的材料一般為銅,球兜孔一般是銑削加工或尼龍用注塑形成,其精度和粗糙度都很差,裝到軸承里以后轉速上不去,而且一旦轉速提高,就會出現以上所述的各種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其結構簡單,設計巧妙,產品加工工藝性好,有利于批量生產的質量控制,解決了高速切削機床的質量穩定的重大難題,特別適用于高速切削機床的主軸上。
[0005]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包括外圈、內圈、球、保持架和內隔圈,所述外圈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個與其同軸的內圈,外圈左右兩端的斜面上分別設有外圈滾道,兩個內圈的內端斜面上分別設有內圈滾道,所述球裝在保持架的球兜孔內,球外圓表面與球兜孔內壁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間隙,球兩側與外圈滾道和內圈滾道接觸配合;所述兩個內圈之間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內隔圈,內隔圈位于外圈內且與外圈之間形成一個環形空間,所述保持架內端置于該環形空間中,保持架內端的內孔表面與內隔圈外圓周表面之間具有第二間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間隙小于第一間隙。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間隙為0.2mnT0.4mm。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間隙與第二間隙之比為1.35^1.65。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保持架內端的外圓周面為錐面結構,保持架內端的外圓周面與軸承外圈的內孔周面之間具有第三間隙,所述第三間隙的最小值大于第一間隙。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圈上設有若干個噴油孔,所述噴油孔與外圈滾道連通。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0011](I)、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產品加工工藝性好,有利于批量生產的質量控制,解決了高速切削機床的質量穩定的重大難題。
[0012](2)、本實用新型通過軸承內部結構的設計,合理設計了保持架與外圈、內隔圈、以及球之間的間隙,將保持架設計成內引導方式(第一間隙大于第二間隙),解決了保持架動態穩定性問題。
[0013](3)、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保持架內端的外圓周面為錐面結構,有利于滑潤油回路的暢通,提高了滑潤效果,優化了軸承的潤滑系統,解決了在高速運轉狀態下軸承的溫升、噪音、振動等問題,軸承的Dmn值可以提高到100萬,機床要求軸向剛度達到80000N。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6]如圖1所示,實施例中的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主要由外圈1、內圈2、球3、保持架4和內隔圈5組成。
[0017]如圖1所示,所述外圈I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個與其同軸的內圈2,外圈I左右兩端的斜面上分別設有外圈滾道,兩個內圈2的內端斜面上分別設有內圈滾道,所述球3裝在保持架4的球兜孔內,球3外圓表面與球兜孔內壁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間隙7,球3兩側與外圈滾道和內圈滾道接觸配合;所述兩個內圈2之間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內隔圈5,內隔圈5位于外圈I內且與外圈I之間形成一個環形空間6,所述保持架4內端置于該環形空間6中,保持架4內端的內孔表面與內隔圈5外圓周表面之間具有第二間隙8,所述第二間隙8小于第一間隙7。
[001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間隙8優選設置為0.2mnT0.4mm。并且所述第一間隙7與第二間隙8之比優選保持在1.35^1.65之間。
[0019]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的軸承內部結構設計,合理設計了保持架4與外圈1、內隔圈5、以及球3之間的間隙,將保持架4設計成內引導方式,解決了保持架4的動態穩定性問題。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保持架4內端的外圓周面為錐面結構,保持架4內端的外圓周面與軸承外圈I的內孔周面之間具有第三間隙9,所述第三間隙9的最小值大于第一間隙7。
[0021]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外圈I上設有若干個噴油孔10,所述噴油孔10與外圈滾道連通,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滾動體(球3)的潤滑效果。
[0022]由于本實用新型將保持架4內端的外圓周面為錐面結構,有利于滑潤油回路的暢通,提高了滑潤效果,優化了軸承的潤滑系統,解決了在高速運轉狀態下軸承的溫升、噪音、振動等問題,軸承的Dmn值可以提高到100萬,機床要求軸向剛度達到80000N。
【權利要求】
1.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包括外圈(I)、內圈(2)、球(3)、保持架(4)和內隔圈(5),所述外圈(I)的左右兩側各設置一個與其同軸的內圈(2),外圈(I)左右兩端的斜面上分別設有外圈滾道,兩個內圈(2)的內端斜面上分別設有內圈滾道,所述球(3)裝在保持架(4)的球兜孔內,球(3 )外圓表面與球兜孔內壁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間隙(7 ),球(3 )兩側與外圈滾道和內圈滾道接觸配合;所述兩個內圈(2)之間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內隔圈(5),內隔圈(5)位于外圈(I)內且與外圈(I)之間形成一個環形空間(6),所述保持架(4)內端置于該環形空間(6)中,保持架(4)內端的內孔表面與內隔圈(5)外圓周表面之間具有第二間隙(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間隙(8 )小于第一間隙(7 )。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間隙(8)為0.2mm?0.4mm η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間隙(7)與第二間隙(8)之比為1.35?1.65。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4)內端的外圓周面為錐面結構,保持架(4)內端的外圓周面與軸承外圈(I)的內孔周面之間具有第三間隙(9 ),所述第三間隙(9 )的最小值大于第一間隙(7 )。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推力角接觸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I)上設有若干個噴油孔(10),所述噴油孔(10)與外圈滾道連通。
【文檔編號】F16C19/18GK204213166SQ201420547053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2日
【發明者】譚義銀, 劉平 申請人:無錫市第二軸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