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解決了現有技術軸承采用單密封結構,密封效果差,易對軸承產生損壞的技術問題,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內圈、套設在內圈上的外圈、以及位于外圈和內圈之間的滾珠,以及套設于滾珠上保持架,密封圈位于外圈邊緣和內圈邊緣之間,內圈上固定連接有外密封圈,外圈上固定連接有內密封圈,內密封圈保持架與外密封圈之間,內密封圈內部設有保持圈,保持圈設于靠近外圈的內密封圈一端。本實用新型的軸承,采用雙密封圈結構設置,可有效阻擋外部異物進入軸承內部,以及阻止軸承內部的潤滑劑外漏,有效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更具體的說,它涉及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
【背景技術】
[0002]軸承是在機械傳動過程中起固定和減小載荷摩擦系數的部件。也可以說,當其它機件在軸上彼此產生相對運動時,用來降低動力傳遞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和保持軸中心位置固定的機件。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舉足輕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用以降低設備在傳動過程中的機械載荷摩擦系數。目前市場上的軸承多為單密封圈軸承,既能防止粉塵進入軸承內部,又能阻止軸承內的潤滑劑外溢,但是采取單密封圈容易出現密封不良現象,一旦密封圈產生磨損后密封效果會顯著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效果明顯,軸承使用效果好以及使用壽命長的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包括內圈、套設在內圈上的外圈、以及位于外圈和內圈之間的滾珠,以及套設于滾珠上保持架,所述密封圈位于外圈邊緣和內圈邊緣之間,所述內圈上固接外密封圈,所述外密封圈位于內圈與外圈之間,所述外圈上固接內密封圈,所述內密封圈位于內圈與外圈之間,并位于保持架與外密封圈之間,所述內密封圈內部設有保持圈,所述保持圈設于靠近外圈的內密封圈一端。
[000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外密封圈固定在內圈上與內圈一起旋轉,內密封圈固定在外圈上,內密封圈遠離外圈的另一端與內密封圈形成標準扭矩接觸密封,內密封圈置于外密封圈之后,采用兩道密封圈設置能有效地防止外部泥土、灰塵、水汽等異物進入軸承內部,同時由于內密封圈與外圈和內圈接觸密封,能阻止軸承內部的潤滑油外漏,影響軸承的使用效果和污染軸承外部的環境,使軸承在不良環境下也能保持完美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由于內密封圈為彈性材料制成,在使用時,可能從第二凹槽內彈出,無法起到密封效果,在靠近外圈的內密封圈一端內部設置保持圈能使得內密封圈只有靠近內圈的一端能夠起到彈性作用,并抵設于第二凹槽內部,軸承在使用時也不會彈出第二凹槽,影響密封效果。
[000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圈設置有與外密封圈相適配的第一凹槽,內圈設置有與內密封圈相適配的第二凹槽。
[000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外圈設置與外密封圈遠離內圈的一端相適配的第一凹槽,其外密封圈遠離內圈的一端抵觸于第一凹槽內,采用這種設置能有效防止軸承外部的大顆粒粉塵、泥土等異物進入軸承內部,影響軸承的使用效果,避免軸承的損壞,內圈設置與內密封圈遠離外圈的一端相適配的第二凹槽,其內密封圈遠離外圈的一端抵觸于第二凹槽內,采用這種設置能進一步防止軸承外部的小顆粒粉塵、水汽等異物進入軸承內部,同時還能阻止軸承內部的潤滑劑從軸承內部外漏,影響軸承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壽命。
[000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密封圈為金屬材料,所述內密封圈為彈性材料。
[000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外密封圈采用金屬材料能有效增加外密封圈的耐磨損程度,當軸承在使用過程中,軸承外部的泥土、灰塵等異物擊打向軸承,其外密封圈能抵擋軸承外部異物的擊打以及阻擋外部異物進入軸承內部,避免內密封圈受到外部異物的擊打損傷以及影響軸承的使用效果,內密封圈采用彈性材料,其一端固定于外圈上,另一端抵觸于第二凹槽內,并完全貼合于凹槽內,當軸承在使用時,內圈旋轉,內密封圈由于彈性作用能始終貼合于第二凹槽內,起到外圈與內圈之間的密封作用,有效防止軸承外部水汽等異物進入軸承內部,以及阻止軸承內部的潤滑劑外漏,影響軸承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壽命。
[0010]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圈與外密封圈之間的第一凹槽內設有防磨墊圈。
[0011]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外密封圈為金屬材料制成,在使用時,外密封圈相對于外圈轉動,并摩擦產生損耗,影響軸承的使用效果,減短了軸承的使用壽命,在外圈與外密封圈之間的第一凹槽內設置防磨墊圈,防磨墊圈置于第一凹槽內,外密封圈相對于外圈的一側置于防磨墊圈上,使得外密封圈相對于外圈在轉動時,通過防磨墊圈,使得外密封圈與外圈之間不會出現摩擦損耗的情況,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
[0012]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密封圈截面呈傾斜設置,所述內密封圈截面呈曲面設置。
[001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外密封圈截面呈傾斜設置,當軸承外部的泥土等異物擊打向軸承并貼合于外密封圈表面時,由于外密封圈的傾斜設置,使得泥土等異物通過外密封圈表面滑落,不會進入軸承內部,內密封圈截面呈曲面設置,又由于采用彈性材料,進一步增加了內密封圈的彈性貼合力,而且采用曲面設置增加了軸承內部的空間能夠添加更多的潤滑劑,提高軸承使用效果,另外也增加了外密封圈與內密封圈之間的空間,能用于有效的儲存進入外密封圈而被內密封圈阻擋的灰塵等異物,便于軸承的維護清理。
[0014]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密封效果明顯,提高了軸承的使用效果明顯,延長了軸承的使用壽命,能夠在不良環境下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的A部放大圖。
[0017]圖中:1、外圈;2、內圈;3、滾珠;4、保持架;5、外密封圈;6、內密封圈;7、保持圈;
8、第一凹槽;9、第二凹槽;10、防磨墊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參照圖1至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包括內圈2、套設在內圈2上的外圈1、以及位于外圈I和內圈2之間的滾珠3,以及套設于滾珠3上保持架4,所述密封圈位于外圈I邊緣和內圈2邊緣之間,所述內圈2上固接外密封圈5,所述外密封圈5位于內圈2與外圈I之間,所述外圈I上固接內密封圈6,所述內密封圈6位于內圈2與外圈I之間,并位于保持架4與外密封圈5之間,所述所述內密封圈6內部設有保持圈7,所述保持圈7設于靠近外圈I的內密封圈6 —端,所述外圈I設置有與外密封圈5相適配的第一凹槽8,內圈2設置有與內密封圈6相適配的第二凹槽9,所述外密封圈5為金屬材料,所述內密封圈6為彈性材料,所述外圈I與外密封圈5之間的第一凹槽8內設有防磨墊圈10,所述外密封圈5截面呈傾斜設置,所述內密封圈6截面呈曲面設置。
[0019]安裝時,將外圈I套設于內圈2上,將滾珠3置于外圈I與內圈2之間,并將保持架4套設于滾珠3上,使滾珠3不會移出軸承,在外圈I相對于內圈2的表面上固定內密封圈6,在相對于內密封圈6的內圈2表面設置與內密封圈6相適配的第二凹槽9,內密封圈6靠近內圈2的一端抵設于第二凹槽9內,并完全貼合于第二凹槽9內壁上,在內圈2相對于外圈I的表面上固定外密封圈5,在相對于外密封圈5的外圈I表面設置與外密封圈5相適配的第一凹槽8,在外圈I與外密封圈5之間的第一凹槽8內設置防磨墊圈10,防磨墊圈10置于第一凹槽8內,外密封圈5相對于外圈I的一側抵設于防磨墊圈10上。
[0020]使用時,內圈2旋轉,固定在內圈2上的外密封圈5跟著一起旋轉,外密封圈5采用金屬材料制成,能有效的保護軸承的損壞,軸承外部的泥土等異物通過外密封圈5阻擋于軸承外部,部分水汽,粉塵等異物通過外密封圈5進入外密封圈5與內密封圈6形成的空腔中,內密封圈6采用彈性設置,軸承在使用時,也能有效的起到密封效果,使得空腔中的異物被內密封圈6阻擋而進入不了軸承內部,而且內密封圈6的密封效果明顯,能夠使得軸承內部的潤滑劑不發生外漏現象,影響軸承的使用效果和污染軸承外部的環境。
[0021]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密封效果明顯,提高了軸承的使用效果明顯,延長了軸承的使用壽命,能夠在不良環境下使用。
[0022]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包括內圈、套設在內圈上的外圈、以及位于外圈和內圈之間的滾珠,以及套設于滾珠上保持架,所述密封圈位于外圈邊緣和內圈邊緣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圈上固定連接有外密封圈,所述外密封圈位于內圈與外圈之間,所述外圈上固定連接有內密封圈,所述內密封圈位于內圈與外圈之間,并位于保持架與外密封圈之間,所述內密封圈內部設有保持圈,所述保持圈設于靠近外圈的內密封圈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設置有與外密封圈相適配的第一凹槽,內圈設置有與內密封圈相適配的第二凹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圈為金屬材料,所述內密封圈為彈性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與外密封圈之間的第一凹槽內設有防磨墊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新型密封結構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圈截面呈傾斜設置,所述內密封圈截面呈曲面設置。
【文檔編號】F16C33/78GK203979160SQ201420454789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3日
【發明者】徐建國, 陳群迪 申請人:慈溪市特種軸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