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該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具有環形軌跡槽的圓柱凸輪;置于軌跡槽內并沿軌跡槽移動的滾子;與滾子固定連接并可隨滾子做往復移動的滑塊;設有供滑塊往復移動的凹槽的底座;以及設于凹槽與滑塊之間并用于降低凹槽與滑塊之間摩擦力的增滑結構。為了減小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在凹槽與滑塊之間設置增滑結構。增滑結構的設置,將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轉化為滾動摩擦力,減小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進而減小滾子對圓柱凸輪的反向作用力。本實用新型避免圓柱凸輪相對于電機轉軸做軸向運動,從而提高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避免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過大而損壞電機。
【專利說明】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傳動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為往復泵提供動力。具體地,圓柱凸輪的傳動結構包括圓柱凸輪,置于圓柱凸輪軌跡槽內的滾子,與滾子固定連接的滑塊,以及具有與滑塊適配的凹槽的底座。當電機轉動并帶動圓柱凸輪轉動時,滾子受力沿圓柱凸輪中的軌跡運動。滾子帶動滑塊,使得滑塊沿底座中的凹槽往復運動。滑塊往復運動,從而為往復泵提供動力。在傳動機構運作過程中,滑塊與凹槽之間的存在滑動摩擦力。特別是在滾子受力稍偏離圓柱凸輪軌跡時,滑塊與凹槽之間的摩擦力更大,從而降低了整個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甚至損壞電機。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減少滑塊與底座的凹槽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從而提高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保護電機不受損壞。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該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
[0005]具有環形軌跡槽的圓柱凸輪;
[0006]置于所述軌跡槽內并沿所述軌跡槽移動的滾子;
[0007]與所述滾子固定連接并可隨所述滾子做往復移動的滑塊;
[0008]設有供所述滑塊往復移動的凹槽的底座;以及,
[0009]設于所述凹槽與所述滑塊之間并用于降低所述凹槽與滑塊之間摩擦力的增滑結構。
[0010]優選地,所述滑塊與所述凹槽的相對面至少設置一增滑結構。
[0011]優選地,所述增滑結構包括至少兩第一鋼珠,所述滑塊與所述凹槽的相對面設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鋼珠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鋼珠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內,且所述第一鋼珠的一部分突出所述滑塊表面。
[0012]優選地,所述增滑結構包括至少兩第二鋼珠,所述凹槽與所述滑塊的相對面設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鋼珠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鋼珠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內,且所述第二鋼珠的一部分突出所述滑塊表面。
[0013]優選地,所述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防止所述圓柱凸輪軸向滑動的第一軸向定位座,用于連接所述圓柱凸輪與所述第一軸向定位座的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一推力軸承;其中,
[0014]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一端與第一軸向定位座固定連接,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推力軸承的軸圈中,所述第一推力軸承的座圈與所述圓柱凸輪固定連接。
[0015]優選地,所述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防止所述圓柱凸輪軸向滑動的第二軸向定位座,用于連接所述圓柱凸輪與所述第二軸向定位座的第二連接桿,以及第二推力軸承;其中,
[0016]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圓柱凸輪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推力軸承的軸圈中,所述第二推力軸承的座圈與所述圓柱凸輪固定連接。
[0017]優選地,所述第一推力軸承和/或第二推力軸承為推力滾子軸承。
[001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在凹槽與滑塊之間設置了增滑結構。電機轉軸轉動帶動圓柱凸輪轉動。圓柱凸輪轉動時,滾子沿著圓柱凸輪的軌跡槽移動。滾子移動從而帶動滑塊在底座的凹槽內作往復運動。為了減小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在凹槽與滑塊之間設置增滑結構。增滑結構的設置,能夠將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轉化為滾動摩擦力,減小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進而減小滾子對圓柱凸輪的反向作用力。本實用新型能夠避免圓柱凸輪由于受到的滾子的反作用力而相對于電機轉軸做軸向運動,從而提高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避免凹槽與滑塊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過大而損壞電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的剖面示意圖;
[0020]圖2為圖1中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圖;
[0021]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2]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
[0025]參照圖1至3,圖1為本實用新型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的剖面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圖;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6]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圓柱凸輪1、滾子(圖中未標示)、滑塊2、底座3以及增滑結構4。
[0027]圓柱凸輪I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圓柱凸輪I的第一端通過緊定螺釘與電機轉軸8固定連接,使得電機轉軸8轉動能夠帶動圓柱凸輪I轉動。圓柱凸輪I的外表面設有環形軌跡槽11。
[0028]滾子置于圓柱凸輪I的軌跡槽11內。當電機轉軸8轉動時,圓柱凸輪I跟隨電機轉軸8轉動。隨著圓柱凸輪I的轉動,滾子受到軸向力的作用,并在軸向力的作用下沿圓柱凸輪I的軌跡槽11滾動。
[0029]滑塊2與滾子固定連接。當滾子沿圓柱凸輪I的軌跡槽11滾動時,滾子帶動滑塊2做往復移動。應當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滑塊2作為輸出軸,其往復運動可帶動泵作往復運動。
[0030]底座3上設有與滑塊2適配的凹槽31。安裝時,滑塊2置于凹槽31中。當圓柱凸輪I隨著電機轉動時,滑塊2沿凹槽31作往復運動。
[0031]增滑結構4用于降低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應當說明的是,滑塊2在凹槽31中作往復運動時,滑塊2與凹槽31之間存在滑動摩擦力,尤其是滾子在軌跡槽11中發生偏移時,滑塊2就有可能緊貼于凹槽31的槽壁上,以至于增大滑動摩擦力。滑塊2與凹槽31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增大,使得滾子對圓柱凸輪I的反向作用力也相應地增大。滾子對圓柱凸輪I的反向作用力增大,從而導致圓柱凸輪I相對于電機轉軸8做軸向運動,從而降低整個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本實用新型在凹槽31與滑塊2之間設置增滑結構4,能夠將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轉化為滾動摩擦力,減小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進而減小滾子對圓柱凸輪I的反向作用力,從而提高整個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
[003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在凹槽31與滑塊2之間設置了增滑結構
4。電機轉軸8轉動帶動圓柱凸輪I轉動。圓柱凸輪I轉動時,滾子沿著圓柱凸輪I的軌跡槽11移動。滾子移動從而帶動滑塊2在底座3的凹槽31內作往復運動。為了減小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在凹槽31與滑塊2之間設置增滑結構4。增滑結構4的設置,能夠將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轉化為滾動摩擦力,減小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進而減小滾子對圓柱凸輪I的反向作用力。本實用新型能夠避免圓柱凸輪I由于受到的滾子的反作用力而相對于電機轉軸8做軸向運動,從而提高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避免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過大而損壞電機。
[0033]進一步地,滑塊2與凹槽31的相對面至少設置一增滑結構4。
[0034]在本實施例中,滑塊2呈長方體設置,凹槽31與滑塊2適配。安裝時,滑塊2置于凹槽31中。滑塊2的有三個面與凹槽31接觸。為了更好地減小滑塊2與凹槽31之間的滑動摩擦力,滑塊2的每一個面與凹槽31之間至少設置一增滑結構4。當然,若要進一步減小滑塊2與凹槽31之間的滑動摩擦力,滑塊2與凹槽31之間的每一個相對面都可以設置多個增滑結構4。
[0035]進一步地,增滑結構4具有多種設置方式,以下列舉兩個具體實施例。
[0036]第一實施例,增滑結構4包括至少兩第一鋼珠,滑塊2與凹槽31的相對面設有用于容置第一鋼珠的第一容置腔21,第一鋼珠置于第一容置腔21內,且第一鋼珠的一部分突出滑塊2表面。
[0037]在本實施例中,增滑結構4包括至少兩第一鋼珠,從而使得滑塊2保持線性平衡。第一鋼珠設置在滑塊2上。具體地,滑塊2與凹槽31相對的面設有與第一鋼珠適配的第一容置腔21。第一鋼珠設置在第一容置腔21內,且第一鋼珠突出于滑塊2的表面設置。當滑塊2置于凹槽31時,第一鋼珠與凹槽31接觸。當滑塊2在凹槽31中做往復移動時,第一鋼珠滾動,將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轉化為第一鋼珠的滾動摩擦力,減小滑塊2與凹槽31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進而減小滾子對圓柱凸輪I的反向作用力,從而提高整個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應當說明的是,第一鋼珠設置在滑塊2上,使得制造工藝更加簡單。
[0038]第二實施例,增滑結構4包括至少兩第二鋼珠(圖中未表示),凹槽31與滑塊2的相對面設有用于容置第二鋼珠的第二容置腔(圖中未標示),第二鋼珠置于第二容置腔內,且第二鋼珠的一部分突出滑塊2表面。
[0039]在本實施例中,增滑結構4包括至少兩第二鋼珠,從而使得滑塊2保持線性平衡。第二鋼珠設置在凹槽31上。具體地,凹槽31與滑塊2相對的面設有與第二鋼珠適配的第二容置腔。第二鋼珠設置在第二容置腔內,且第二鋼珠突出于凹槽31的表面設置。當滑塊2置于凹槽31時,第二鋼珠與滑塊2接觸。當滑塊2在凹槽31中做往復移動時,第二鋼珠滾動,將凹槽31與滑塊2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轉化為第二鋼珠的滾動摩擦力,以減小了滑塊2與凹槽31之間的滑動摩擦力,進而減小滾子對圓柱凸輪I的反向作用力,從而提高整個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
[0040]進一步地,應當說明的是,電機轉軸8轉動帶動圓柱凸輪I轉動。在轉動過程中,由于圓柱凸輪I受到滾子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圓柱凸輪I往往會軸向移動。當圓柱凸輪I軸向移動至電機轉軸8 —端時,電機轉軸8能夠阻止其繼續移動。本實用新型能夠防止圓柱凸輪I相對于電機轉軸8的反方向軸向移動,從而避免圓柱凸輪I軸向移動而降低整個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具體結構如以下兩個實施例。
[0041]第一實施例,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防止圓柱凸輪I軸向滑動的第一軸向定位座5,用于連接圓柱凸輪I與第一軸向定位座5的第一連接桿6,以及第一推力軸承7。其中,第一連接桿6的一端與第一軸向定位座5固定連接,另一端插入第一推力軸承7的軸圈中,第一推力軸承7的座圈與圓柱凸輪I固定連接。
[004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向定位座5與一底板連接,且第一軸向定位座5相對于電機是靜止的。第一連接桿6 —端與第一軸向定位座5固定連接,另一端插入第一推力軸承7的軸圈中。第一推力軸承7的座圈能夠以第一連接桿6為軸心旋轉。應當說明的是,為提高整個傳動機構的穩定性,優選地,第一連接桿6與第一軸向定位座5 —體設置。
[0043]當圓柱凸輪I隨著電機轉軸8轉動時,圓柱凸輪I受到滾子反作用力的作用。滾子對圓柱凸輪I的反作用力使得圓柱凸輪I抵壓第一推力軸承7。第一推力軸承7受到圓柱凸輪I的抵壓,進而通過第一連接桿6抵住第一軸向定位座5。由于第一軸向定位座5相對電機靜止,因此,第一軸向定位座5能夠阻止圓柱凸輪I在滾子的反作用力作用下發生軸向移動。根據第一推力軸承7的本身特性,第一推力軸承7將圓柱凸輪I的軸向推力轉換為滾動摩擦力,從而避免軸向阻力影響圓柱凸輪I的正常轉動。第一推力軸承7的設置,能夠在不影響圓柱凸輪I正常運作的前提下,防止圓柱凸輪I在滾子的反作用力作用下軸向移動。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施例有效地提高了整個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
[0044]第二實施例,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防止圓柱凸輪I軸向滑動的第二軸向定位座(圖中未標示),用于連接圓柱凸輪I與第二軸向定位座的第二連接桿(圖中未標示),以及第二推力軸承(圖中未標示);其中,第二連接桿的一端與圓柱凸輪I固定連接,第二連接桿的另一端插入第二推力軸承的軸圈中,第二推力軸承的座圈與圓柱凸輪I固定連接。
[0045]應當說明的是,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的本質區別是推力軸承的設置位置不一樣,但第二實施例的工作原理與有益效果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請參照第一實施例理解本技術方案,在此不再贅述。
[0046]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包括: 具有環形軌跡槽的圓柱凸輪; 置于所述軌跡槽內并沿所述軌跡槽移動的滾子; 與所述滾子固定連接并可隨所述滾子做往復移動的滑塊; 設有供所述滑塊往復移動的凹槽的底座;以及, 設于所述凹槽與所述滑塊之間并用于降低所述凹槽與滑塊之間摩擦力的增滑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與所述凹槽的相對面至少設置一增滑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滑結構包括至少兩第一鋼珠,所述滑塊與所述凹槽的相對面設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鋼珠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鋼珠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內,且所述第一鋼珠的一部分突出所述滑塊表面。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滑結構包括至少兩第二鋼珠,所述凹槽與所述滑塊的相對面設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鋼珠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鋼珠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內,且所述第二鋼珠的一部分突出所述滑塊表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還包括防止所述圓柱凸輪軸向滑動的第一軸向定位座,用于連接所述圓柱凸輪與所述第一軸向定位座的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一推力軸承;其中, 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一端與第一軸向定位座固定連接,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推力軸承的軸圈中,所述第一推力軸承的座圈與所述圓柱凸輪固定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還包括防止所述圓柱凸輪軸向滑動的第二軸向定位座,用于連接所述圓柱凸輪與所述第二軸向定位座的第二連接桿,以及第二推力軸承;其中, 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圓柱凸輪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推力軸承的軸圈中,所述第二推力軸承的座圈與所述圓柱凸輪固定連接。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圓柱凸輪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力軸承和/或第二推力軸承為推力滾子軸承。
【文檔編號】F16H25/12GK203926656SQ201420336458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3日
【發明者】葉金華, 王銳 申請人:武漢億達聯創石油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