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密封機構,適用于高壓薄壁液壓缸,高壓薄壁液壓缸包括具有內腔的缸體及滑動地連接于內腔內的活塞,密封機構設置于活塞的端部且密封地抵壓于缸體的內側壁,密封機構與活塞之間設置有連通內腔的液體通道,密封機構與活塞之間形成靜密封,密封機構與缸體的內側壁之間形成動密封。當高壓液體進入缸體的內腔時,缸體因受到高壓膨脹而使內徑變大,同時高壓液體進入密封機構與活塞之間的液體通道,使密封機構的內側受到壓力而膨脹,密封機構的外徑也會隨缸體的內徑變大,因而形成了自動補償功能,使密封機構保持與缸體的內側壁之間的密封接觸,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密封間隙的均衡,且接觸壓應力保持大于工作油壓,保證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密封機構,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高壓薄壁液壓缸并能夠保證 在高壓及缸體膨脹變形的情況下仍具有良好密封效果的密封機構。 密封機構
【背景技術】
[0002] 近年來,液壓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其中,液 壓缸是將液壓能轉變為機械能的、做直線往復運動的液壓執行元件。其一般是由缸體、活 塞、密封件、油道等組成,通過油道將液壓油送到缸體內部的其中一油腔內,從使兩油腔產 生液壓差,進而推動活塞運動。利用液壓缸來實現往復運動時,可免去減速裝置,并且沒有 傳動間隙,運動平穩,因此在各種機械的液壓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
[0003] 但在諸多使用液壓缸的工程現場,由于實際空間位置以及輸出力的限制,只能使 用尺寸小、壓力高的高壓薄壁液壓缸。但高壓薄壁液壓缸的研發推廣有其諸多的技術限制, 由于其本身的薄壁、高壓的特點,液壓缸缸體的變形不可忽視,缸體過度變形將導致傳統結 構的活塞和缸體之間的密封間隙增大,密封界面上的接觸壓應力小于工作油壓從而導致密 封失效,同時密封間隙增大也會導致密封圈擠入間隙而被咬傷導致泄漏。
[0004]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保證高壓薄壁液壓缸在高壓及缸體膨脹變形的情況下 仍具有良好密封效果的密封機構,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保證高壓薄壁液壓缸在高壓及缸體膨脹變 形的情況下仍具有良好密封效果的密封機構。
[0006]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密封機構,其適用于高壓薄 壁液壓缸,所述高壓薄壁液壓缸包括具有內腔的缸體及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內腔內的活塞, 其中,所述密封機構設置于所述活塞的端部且密封地抵壓于所述缸體的內側壁,所述密封 機構與所述活塞之間設置有連通所述內腔的液體通道,且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活塞之間形 成靜密封,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之間形成動密封。
[0007] 較佳地,所述活塞的端部具有環形凸沿;所述密封機構包括一活塞套,所述活塞套 具有相對的內側面及外側面,所述活塞套套接于所述活塞的端部且密封地抵壓于所述環形 凸沿的內側面,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之間設置有所述液體通道且形成 靜密封,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之間形成動密封。由于所述活塞套的內 側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之間設置有液體通道,當高壓液體進入缸體的內腔時,所述缸體 因受到高壓而膨脹,使所述內腔的內徑變大,與此同時高壓液體進入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 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之間的液體通道,使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受到壓力而膨脹,因此,所述 活塞套的外徑也會隨所述缸體的內徑變大,因而形成了自動補償的功能,使所述活塞套的 外側面保持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密封接觸,并且接觸壓應力保持大于工作油壓,從而保證 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0008] 較佳地,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之間呈間隙配合,所述活塞套 的內側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之間的間隙形成所述液體通道且與所述內腔連通。
[0009] 較佳地,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上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端部貫穿所述活塞套且 與所述內腔連通,所述液體通道為所述凹槽。所述凹槽可以將所述內腔內的油引導到所述 內側面,從而保證所述內側面能受到油壓。
[0010] 較佳地,所述凹槽呈直線狀,且所述凹槽的軸向與所述活塞套的軸向相同。
[0011] 較佳地,所述凹槽呈螺旋狀。
[0012] 較佳地,所述密封機構還包括內密封圈、外密封圈及彈性擋圈,所述彈性擋圈固定 地套接于所述活塞的端部,且所述活塞套位于所述彈性擋圈與所述環形凸沿的內側面之 間;所述內密封圈設置于所述活塞套與所述活塞之間,且所述內密封圈分別密封地抵壓于 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所述活塞的外側面及所述環形凸沿的內側面從而形成靜密封;所述 外密封圈設置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之間,且所述外密封圈分別密封地 抵壓于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所述缸體的內側壁從而形成動密封。
[0013] 較佳地,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的一端設置有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所述活塞的外 側面及所述環形凸沿的內側面共同圍成一內容置槽,所述內密封圈容置于所述內容置槽。
[0014] 較佳地,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形成側壓力面,所述側壓力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 之間呈間隙配合,且所述側壓力面的面積大于位于所述外密封圈下方的所述活塞套的外側 面的面積。所述側壓力面可以承載高壓液體的壓力,從而使所述活塞套膨脹而形成自動補 償功能;另外,由于所述外密封圈下方的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也受到高壓液體的壓力,因 此,所述側壓力面的面積大于位于所述外密封圈下方的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的面積,可以 使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的壓力大于外側面的壓力,從而使所述活塞套實現膨脹。
[0015] 較佳地,所述外側面上開設有外容置槽,所述外密封圈容置于所述外密封槽內。所 述外容置槽能限定所述外密封圈的位置,防止所述外密封圈因所述活塞的來回運動而發生 移位,保證密封性能。
[0016] 較佳地,所述密封機構還包括擋圈,所述擋圈設置于所述外容置槽內,且位于所述 外容置槽的一側壁與所述外密封圈之間。所述擋圈能防止所述外密封圈因所述缸體的內側 壁變大而擠入間隙從而被咬傷導致泄漏。
[0017] 較佳地,所述活塞的端部還設有環槽,所述彈性擋圈固定于所述環槽中。所述環槽 可以對所述彈性擋圈進行軸向定位,從而通過所述彈性擋圈限制所述活塞套的軸向移動, 保證所述內密封圈的靜密封性能。
[0018] 較佳地,所述外密封圈、所述內密封圈均為0型圈。
[0019]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機構,其適用于高壓薄壁液壓缸,所述高 壓薄壁液壓缸包括具有內腔的缸體及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內腔內的活塞,其中,所述密封機 構設置于所述活塞的端部且密封地抵壓于所述缸體的內側壁,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活塞之 間設置有連通所述內腔的液體通道,且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活塞之間形成靜密封,所述密 封機構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之間形成動密封。由于密封機構與活塞之間設置有連通所述內 腔的液體通道,當高壓液體進入缸體的內腔時,所述缸體因受到高壓而膨脹,使所述缸體的 內徑變大,與此同時高壓液體進入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活塞之間的液體通道,使密封機構 的內側受到壓力而膨脹,因此,所述密封機構的外徑也會隨所述缸體的內徑變大,因而形成 了自動補償的功能,使所述密封機構保持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之間的密封接觸,最大限度 的保證了密封間隙的均衡,并且接觸壓應力保持大于工作油壓,從而保證具有良好的密封 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 圖1是設有本實用新型密封機構一實施例的液壓缸的剖視圖。
[0021] 圖2是圖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0022]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密封機構另一實施例中活塞套的剖視圖。
[0023]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密封機構又一實施例中活塞套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 件。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密封機構130能夠保證高壓薄壁液壓缸100在高壓及缸體110膨 脹變形的情況下仍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0025] 如圖1-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密封機構130,適用于高壓薄壁液壓缸 100。所述高壓薄壁液壓缸100包括缸體110及滑動連接于所述缸體110內的活塞120,具體 地,所述缸體110具有內腔及連通該內腔的進油口 112,所述活塞120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內 腔內,且活塞120的端部具有環形凸沿121,環形凸沿121將所述內腔分成兩部分,其中位于 所述環形凸沿121下方的為高壓腔111a,位于所述環形凸沿121上方的為低壓腔111b (見 圖1、圖2)。所述密封機構130設置于所述活塞120的端部,且所述密封機構130密封地抵 壓于所述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所述缸體110的內側壁,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活塞120 之間設置有連通所述高壓腔111a的液體通道,且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活塞120之間形成靜 密封,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所述缸體110的內側壁之間形成動密封。因此,工作時高壓液體 可進入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所述活塞120之間的液體通道,從而使密封機構130的內側受 到壓力而膨脹,密封機構130的外徑也會隨缸體110的內徑變大,因而形成了自動補償的功 能,使所述密封機構130保持與缸體110的內側壁之間的密封接觸,保證具有良好的密封效 果。
[0026] 下面結合圖1-圖4所示,對本實用新型密封機構130的不同實施例分別進行詳細 說明。
[0027] 如圖1、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密封機構130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密封機構130與 所述活塞120之間呈間隙配合并形成靜密封,密封機構130的內側面與所述活塞120的外 側面之間的間隙1328形成所述液體通道,該液體通道與所述高壓腔111a連通;所述密封機 構130與所述缸體110的內側壁之間形成動密封。
[0028] 具體地,所述密封機構130包括彈性擋圈131、活塞套132、內密封圈133及外密封 圈134 ;彈性擋圈131固定地套接于活塞120的端部,活塞套132套接于活塞120上且位于 彈性擋圈131及環形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之間,活塞套132與彈性擋圈131之間具有一 定間隙,彈性擋圈131用于限制活塞套132的軸向移動;其中,活塞套132具有相對的內側 面及外側面,在其內側面及外側面之間還具有兩相對的端表面,其中一端表面密封地抵壓 于所述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另一端表面形成正壓力面1323,活塞套132的內側面與活 塞120的外側面122之間呈間隙配合,活塞套132的內側面與活塞120的外側面122之間 的間隙1328形成所述液體通道,由于活塞套132與彈性擋圈131之間具有一定間隙,因此 所述液體通道可與高壓腔111a連通;內密封圈133設置于活塞套132與活塞120之間,且 分別密封地抵壓于活塞套132的內側面、活塞120的外側面122及環形凸沿121的內側面 121a從而形成靜密封;外密封圈134設置于活塞套132的外側面與缸體110的內側壁之間, 且其分別密封地抵壓于缸體110的內側壁及活塞套132的外側面從而形成動密封。
[0029] 具體地,活塞120的端部設有環槽(未標號),彈性擋圈131固定于環槽中。環槽 可以對彈性擋圈131進行軸向定位,從而通過彈性擋圈131限制活塞套132的軸向移動,保 證內密封圈133的靜密封性能。
[0030] 繼續參閱圖1、圖2所示,活塞套132的外側面開設有外容置槽1327,外密封圈134 容置于外容置槽1327 ;且外密封圈134密封地抵壓于缸體110的內側壁及活塞套132的外 側面;由于外容置槽1327也與高壓腔111a相連通,因此高壓液體會推動密封圈134與缸體 110的內側壁、外容置槽1327的表面密封接觸,保證動密封效果,且外容置槽1327能限定外 密封圈134的位置,防止外密封圈134因活塞120的來回運動而發生移位,影響密封性能。
[0031] 優選地,所述密封機構130還包括一擋圈135,該擋圈135設置于外容置槽1327 內,且位于外容置槽1327的側壁與外密封圈134之間。由于缸體110的內腔受到高壓會膨 脹變形,因此,設置擋圈135能防止外密封圈134因缸體110的內側壁變大而被擠入間隙從 而被咬傷導致泄漏。更優選地,所述擋圈135為平墊圈,當然不以此為限。
[0032] 參閱圖1、圖2所示,所述活塞套132的內側面的一端設置有一凹陷部,該凹陷部靠 近于環形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所述凹陷部、所述活塞120的外側面122及所述環形凸 沿121的內側面121a共同圍成一內容置槽1326,所述內密封圈133容置于所述內容置槽 1326,且內密封圈133密封地抵壓于活塞套132的凹陷部、活塞120的外側面122及環形凸 沿121的內側面121a從而形成靜密封。
[0033] 具體地,所述凹陷部的一側面1324呈傾斜設置,活塞120的外側面122與凹陷部 的側面1324相對的位置處亦呈傾斜設置,且該側面1324與活塞120的外側面122上相對應 的位置相平行,所述凹陷部的另一側面1325與環形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相平行,因此, 活塞120的外側面122、環形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凹陷部的兩側面1324U325共同形成 一個呈平行四邊形的內容置槽1326。內密封圈133容置于內容置槽1326時,內密封圈133 的四周分別與活塞120的外側面122、環形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凹陷部的兩側面1324、 1325密封地抵觸。
[0034] 再次參閱圖1、圖2所示,活塞套132的內側面形成內側壓力面1321,內側壓力面 1321與活塞120的外側面122之間呈間隙配合,且該間隙1328與高壓腔111a連通。活塞 套132的外側面被外密封槽1327分割成上、下兩部分,設有密封機構130的活塞120安裝 于所述內腔后,位于外密封圈134下方的活塞套132的外側面形成第一外側壓力面1322, 位于外密封圈134上方的活塞套132的外側面形成第二外側壓力面1329,且第一外側壓力 面1322與高壓腔111a連通,第二外側壓力面1329與低壓腔111b連通(見圖2),內側壓 力面1321的面積大于第一外側壓力面1322的面積。工作時,因第二外側壓力面1329與低 壓腔ll〇b相連通,因此作用在第二外側壓力面1329的壓力較低;當高壓液體通過高壓腔 111a進入到所述間隙1328內時,內側壓力面1321承載高壓液體的壓力,同時第一外側壓力 面1322也受到高壓液體的壓力,但內側壓力面1321的面積大于第一外側壓力面1322的面 積,從而使活塞套132的內側面的壓力大于外側面的壓力,從而使活塞套132實現膨脹。
[0035] 優選地,所述活塞套132為鋁合金材質,內密封圈133、外密封圈134均為橡膠材料 制成的〇型圈,但均不以此為限。
[0036] 參閱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密封機構130的另一實施例中,活塞套132的結構與上 述實施例略有不同,其他均與上述實施例相同。
[0037] 具體地,所述活塞套132的內側面上設置有凹槽1328',所述凹槽1328'的端部貫 穿所述活塞套132且與所述高壓腔111a連通,所述液體通道即為所述凹槽1328' ;所述凹 槽1328'可以將所述高壓腔111a內的油引導到所述內側面,從而保證所述內側面能受到油 壓。該結構的活塞套132與活塞120之間可以呈間隙配合,也可以呈非間隙配合。
[0038] 本實施例中,活塞套132與活塞120之間優選為間隙配合,所述凹槽1328'呈直線 狀,且所述凹槽1328'的軸向與所述活塞套132的軸向相同,且在活塞套132內側面上均勻 的開設有多個凹槽1328',在一種優選方式中,活塞套132的內側面均勻的開設有三個凹槽 1328',當然凹槽1328'的數量及開設方式并不以此為限。這樣,當高壓液體能通過彈性擋 圈131與活塞套132之間的間隙進入活塞套132的內側面與活塞120的外側面122之間的 間隙,再進入活塞套132上的凹槽1328'內,保證所述內側面能受到油壓,進一步使內側壓 力面1321的壓力大于第一外側壓力面1322的壓力,保證活塞套132受壓并與缸體110同 步往外膨脹,進而壓迫外密封圈134使其緊緊貼在缸體110的內壁上,形成嚴密的動密封, 從而保證密封界面上的接觸壓應力。
[0039] 下面參閱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密封機構130的又一實施例與上述第二實施例的 差別僅在于活塞套132的結構不同,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贅述。
[0040] 本實施例中,活塞套132的內側面上開設的凹槽1328''呈螺旋狀,該凹槽1328'' 的端部貫穿所述活塞套132與所述高壓腔111a連通,該凹槽1328''同樣可以將所述高壓 腔111a內的油引導到所述內側壓力面1321,從而保證所述內側壓力面1321能受到油壓,從 而保證密封界面上的接觸壓應力。同樣地,該結構的活塞套132與活塞120之間可以呈間 隙配合,也可以呈非間隙配合;本實施例中,兩者之間優選為間隙配合。本實施例所述液壓 缸100的工作原理與上一實施例相同,因此不再重復描述。
[0041] 可以理解地,所述凹槽1328'、1328''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設置方式, 還可以設置為其他結構,例如沿活塞套132的軸向均勻的開設多個環形的凹槽,同樣能達 到上述目的。
[0042] 下面結合圖1-圖4所示,對安裝有本實用新型設有密封機構130的液壓缸100的 工作原理進行說明。
[0043] 在活塞120推出時,高壓液體通過油口 12進入到缸體110的高壓腔111a,液壓力 作用在活塞120的端面,推動活塞120向外運動,高壓液體將活塞120推出的同時,液壓力 也作用于活塞套132的正壓力面1323,進而將活塞套132向環形凸沿121的內側面121a 推壓,將內密封圈133壓緊在活塞120上,形成嚴密的靜密封;這時,由于缸體110的壁厚 較薄,缸體110受壓將向外膨脹;與此同時,第一外側壓力面1322、第二外側壓力面1329均 受壓,而高壓液體能通過彈性擋圈131與活塞套132之間的間隙進入活塞套132的內側面 與活塞120的外側面122之間的液體通道,從而使所述內側壓力面1321受壓,但第一外側 壓力面1322的面積小于內側壓力面1321的面積,且作用在第二外側壓力面1329的壓力 較低,從而導致活塞套132的內側壓力面1321的壓力大于外側壓力面的壓力,因此活塞套 132受壓而與缸體110同步往外膨脹,進而壓迫外密封圈134,使其緊緊貼在缸體110的內 側壁及外容置槽1327的表面,形成嚴密的動密封,液壓油壓力越高,活塞套132受到的壓力 越大,膨脹得越厲害,外密封圈134的壓縮量越大,密封界面上的接觸壓應力也就越大,從 而保證密封界面上的接觸壓應力,動、靜密封的結合從而保證高壓情況下的薄壁液壓缸100 的自補償密封,使其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0044] 進一部地,當活塞套132的內側面上開設有凹槽1328'、1328''時,高壓液體進入 活塞套132的內側面與活塞120的外側面122之間的間隙,并進入活塞套132上的凹槽 1328'、1328''內,進一步保證活塞套132受壓并與缸體110同步往外膨脹,進而壓迫外密封 圈134使其緊緊貼在缸體110的內壁上,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密封間隙的均衡,保證了接觸界 面上的接觸壓應力,防止外密封圈134的擠出失效,保證超高壓環境下的密封效果。
[0045] 另外,活塞120的回位是由其他外力或物體的重力來實現的,此時高壓腔111a壓 力很低,將不會出現密封失效問題。
[0046]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機構130,其適用于高壓薄壁液壓缸100,所述高壓薄壁液 壓缸100包括具有內腔的缸體110及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內腔內的活塞
[0047] 120,其中,所述密封機構130設置于所述活塞120的端部且密封地抵壓于所述缸 體110的內側壁,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所述活塞120之間設置有連通所述內腔的液體通道, 且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所述活塞120之間形成靜密封,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所述缸體110 的內側壁之間形成動密封。由于密封機構130與活塞120之間設置有連通所述內腔的液體 通道,當高壓液體進入缸體110的內腔時,所述缸體110因受到高壓而膨脹,使所述缸體110 的內徑變大,與此同時高壓液體進入所述密封機構130與所述活塞120之間的液體通道,使 密封機構130的內側受到壓力而膨脹,因此,所述密封機構130的外徑也會隨所述缸體110 的內徑變大,因而形成了自動補償的功能,使所述密封機構130保持與所述缸體110的內側 壁之間的密封接觸,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密封間隙的均衡,并且接觸壓應力保持大于工作油 壓,從而保證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〇〇48]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 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 的范圍。
【權利要求】
1. 一種密封機構,適用于高壓薄壁液壓缸,所述高壓薄壁液壓缸包括具有內腔的缸體 及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內腔內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機構設置于所述活塞的端部且 密封地抵壓于所述缸體的內側壁,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活塞之間設置有連通所述內腔的液 體通道,且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活塞之間形成靜密封,所述密封機構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 之間形成動密封。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的端部具有環形凸沿;所述密 封機構包括一活塞套,所述活塞套具有相對的內側面及外側面,所述活塞套套接于所述活 塞的端部且密封地抵壓于所述環形凸沿的內側面,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 面之間設置有所述液體通道且形成靜密封,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之間 形成動密封。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與所述活塞的外 側面之間呈間隙配合,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之間的間隙形成所述液體 通道且與所述內腔連通。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上開設有凹槽,所 述凹槽的端部貫穿所述活塞套且與所述內腔連通,所述液體通道為所述凹槽。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呈直線狀,且所述凹槽的軸向 與所述活塞套的軸向相同。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呈螺旋狀。
7.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機構還包括內密封圈、外密封 圈及彈性擋圈,所述彈性擋圈固定地套接于所述活塞的端部,且所述活塞套位于所述彈性 擋圈與所述環形凸沿的內側面之間;所述內密封圈設置于所述活塞套與所述活塞之間,且 所述內密封圈分別密封地抵壓于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所述活塞的外側面及所述環形凸沿 的內側面從而形成靜密封;所述外密封圈設置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與所述缸體的內側壁之 間,且所述外密封圈分別密封地抵壓于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所述缸體的內側壁從而形成 動密封。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的一端設置有一 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所述活塞的外側面及所述環形凸沿的內側面共同圍成一內容置槽,所 述內密封圈容置于所述內容置槽。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套的內側面形成側壓力面,所 述側壓力面與所述活塞的外側面之間呈間隙配合,且所述側壓力面的面積大于位于所述外 密封圈下方的所述活塞套的外側面的面積。
10.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側面上開設有外容置槽,所述 外密封圈容置于所述外密封槽內。
11. 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擋圈,所述擋圈設置于所述外 容置槽內,且位于所述外容置槽的一側壁與所述外密封圈之間。
12.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的端部還設有環槽,所述彈 性擋圈固定于所述環槽中。
13.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圈、所述內密封圈均為0 型圈。
【文檔編號】F16J9/20GK203847686SQ201420235743
【公開日】2014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9日
【發明者】劉治, 李志 , 吳玉, 李曉, 王愛麗, 劉青松, 周國豐, 余冰 申請人: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