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一種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包括管狀結構的定子鐵芯和固定于定子鐵芯的線圈,所述線圈包括位于定子鐵芯內的主體部、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一端的環形第一端頭和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另一端的環形第二端頭,所述第一端頭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逐漸變大,所述第一端頭開口面積小的一端的開口面積小于所述定子鐵芯的開口面積,所述第二端頭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逐漸變小或保持恒定。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構成線圈的漆包線的長度短、銅阻小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解決了現有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的結構所導致的構成線圈的漆包線長度長且銅阻大的問題。
【專利說明】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尤其涉及一種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
【背景技術】
[0002]電機俗稱“馬達”,是指依據電磁感應定律實現電能轉換或傳遞的一種電磁裝置。在中國專利號為93231403、授權公告日為1995年5月11日、名稱為“電機”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電機。電機的結構如該專利公開的那樣包括電機外殼、固定于電機外殼內的定子和位于定子內的轉子。現有的電機定子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021556717、
【公開日】為2004年6月30日、名稱為“感應電機的防過熱裝置”在公開的那樣,包括管狀結構的定子鐵芯和固定于定子鐵芯的線圈(又稱繞組),線圈包括位于定子鐵芯內的主體部、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一端的環形第一端頭和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另一端的環形第二端頭。現有的線圈的第一端頭和第二端頭都為自由端(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開口面積大、另一端開口面積小的喇叭形。
[0003]定子中的線圈的現有的結構形式存在以下不足:制作線圈時耗費的漆包線的長度長、銅阻大、而銅阻越大則效率越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目的旨在提供一種構成線圈的漆包線的長度短、銅阻小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解決了現有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的結構所導致的構成線圈的漆包線長度長且銅阻大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目的旨在第一個目的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一種具有潤滑通道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從而為電機整體外觀體積的縮小奠定基礎。
[0006]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目的旨在第二個目的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一種能夠定期自動潤滑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能夠防止電機使用過程中產生漏潤滑現象。
[0007]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包括管狀結構的定子鐵芯和固定于定子鐵芯的線圈,所述線圈包括位于定子鐵芯內的主體部、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一端的環形第一端頭和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另一端的環形第二端頭,所述第一端頭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逐漸變大,所述第一端頭開口面積小的一端的開口面積小于所述定子鐵芯的開口面積,所述第二端頭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逐漸變小或保持恒定。單支撐電機是指轉子僅軸向一端被支撐住進行轉動的電機。第二端頭的技術方案能夠使得繞制線圈時漆包線的長度降低、長度降低則能夠降低銅組。
[0008]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端部開口面積小的一端的開口面積為所述定子鐵芯的開口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下。制作線圈的漆包線的長度降低量更大。
[0009]作為優選,所述定子鐵芯內周面設有轉子支撐部,所述轉子支持部設有環形儲油槽,所述儲油槽設有貫通到定子鐵芯外表面的加油孔。現有的電機、無論是單支撐電機還是雙支撐電機(即轉子的軸向兩端都進行支撐的電機),都是將轉子轉動支撐在電機外殼中的,支撐在電機外殼上則勢必導致電機的軸向長度較長。該技術方案中,使得轉子能夠直接支撐在轉子支撐部而實現通過定子鐵芯進行支撐,從而起到降低電機軸向長度的作用。使用時通過加油孔將油注入到儲油槽中,以降低轉子轉動過程中同定子產生的摩擦。實現了第二個實用新型目的。
[0010]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自動加油裝置,所述自動加油裝置包括儲油罐和出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將所述儲油罐和所述加油孔連接在一起。使用時將潤滑油添加在儲油罐中,潤滑油自動經出油通道、加油孔而進入到儲油槽中。設置自動加油裝置,能夠防止產生漏加油的現象。實現了第三個實用新型目的。
[0011]作為優選,所述儲油罐包括至少兩個依次套設并固接在一起的腔體,所述腔體的下側壁設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密封連接有密封膜,所述自動加油裝置還包括破膜桿和腐蝕液儲存箱,所述破膜桿沿豎直方向延伸且位于儲油罐的下方,所述破膜桿、以及所有的腔體的出油口都位于同一條豎直線上,所述腐蝕液儲存箱內設有定期腐透式浮筒,所述定期腐透式浮筒包括下端開口的耐腐性外殼和若干由可被腐蝕液儲存箱內的腐蝕液耗費設定時長腐蝕破的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外殼分割出若干浮室,所述浮室的數量同所述腔體的數量相等,所述隔板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儲油罐通過所述浮筒浮起在所述腐蝕液儲存箱內的腐蝕液上,每一個所述浮室都能夠獨立地將所述儲油罐浮起;腐蝕液儲存箱內的腐蝕液每腐蝕破一個浮室而導致儲油罐下降一次的過程中、所述破膜桿僅能戳破一個腔體上的密封膜。現有的自動加油裝置的實現自動加有的結構形式有兩種:一種為以小流量而不間斷地進行添加的結構形式也即為不間斷加油,另一種為通過電路進行定時開啟即電動控制間斷供油的結構形式。電動控制如果在沒有電源的環境中則不能夠工作。本技術方案的自動加油裝置能夠不耗電而實現自動間斷式加油。使用時,在各個腔體中注入潤滑油,根據所需要的加油間隔時間長(以下稱為設定時長)在腐蝕液儲存箱中裝入能夠以設定時長將隔板腐蝕破的腐蝕液,當倒入腐蝕液的時間達到一個設定時長時、最下方的隔板被腐蝕破,腐蝕液進入最下方的浮室中,儲油罐下降到通過從下而上數第二個浮室浮起,下降過程中最外層的腔體上的密封膜被破膜桿戳破、該腔體中的潤滑油流到儲油槽中進行潤滑;當倒入腐蝕液的時間達到兩個設定時長時、從下往上數第二層的隔板也被腐蝕破,腐蝕液進入從下往上數的第二個浮室中,儲油罐進一步下降到通過從下往上數的第三個浮室浮起,下降過程中從外往內數的第二層的腔體上的密封膜被破膜桿戳破、該腔體中的潤滑油流到儲油槽中進行潤滑;依次類推自到所有的隔板被腐蝕破,然后更換自動加油裝置即可重新進行自動加油。
[0012]作為優選,所述自動加油裝置還包括安裝架,所述儲油罐還設有升降導向桿,所述升降導向桿穿設于所述固定架。能夠防止儲油罐產生傾斜而導致破膜桿同出油口錯開而產生的不能夠戳到密封膜的現象。提高了工作時的可靠性。
[0013]作為優選,所述定期腐透式浮筒可拆卸連接于所述儲油罐。對使用過的自動加油裝置進行回收再利用時的方便性好。
[0014]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通過將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的線圈的一個端頭設計為從連接端向自由端沿定子鐵芯的徑向向內逐漸收縮的結構形式,從而能夠降低繞制定子線圈時漆包線的耗用長度,漆包線的耗用長度降低能夠起到降低電機銅阻(也即線圈的電阻) 的作用,銅阻低則能夠提高電機的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示意圖。
[0017]圖3為實施例二中的自動加油裝置的放大示意圖。
[0018]圖4為實施例二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9]圖5為腐蝕破一個浮室時的自動加油裝置的放大示意圖。
[0020]圖6為腐蝕破二個浮室時的自動加油裝置的放大示意圖。
[0021]圖中:定子鐵芯1、轉子支撐部11、儲油槽12、加油孔13、線圈2、主體部21、第一端頭22、第二端頭23、自動加油裝置3、儲油罐31、腔體311、出油口 312、密封膜313、位于最外層腔體中的密封膜313-1、出油通道32、進油斗321、破膜桿33、腐蝕液儲存箱34、定期腐透式浮筒35、外殼351、隔板352、浮室353、升降導向桿36、機架37、連接桿38、轉子4、電機外殼5、腐蝕液6。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3]實施例一,參見圖1,一種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包括定子鐵芯I和線圈2。定子鐵芯I為管狀結構。線圈2包括主體部21、第一端頭22和第二端頭23。主體部21卡在定子鐵芯I中的線槽中。第一端頭22為環形結構。第一端頭22位于定子鐵芯I的軸向一端。第一端頭22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逐漸變大。第一端頭22開口面積小的一端(即圖中右端)的開口面積小于定子鐵芯I的開口面積,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頭22開口面積小的一端的開口面積為定子鐵芯I的開口面積的三分之一。第二端頭23為環形結構。第二端頭23位于定子鐵芯I的軸向一端。第二端頭23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保持恒定,當然逐漸變小也是可以的。
[0024]實施例二,同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為:
[0025]參見圖2,定子鐵芯I內周面設有轉子支撐部11。轉子支持部11處設有環形儲油槽12。儲油槽12設有貫通到定子鐵芯I外表面的加油孔13。
[0026]還包括自動加油裝置3。自動加油裝置3包括儲油罐31、出油通道32、破膜桿33、腐蝕液儲存箱34、定期腐透式浮筒35、升降導向桿36和機架37。儲油罐31通過連接桿38同定期腐透式浮筒35連接在一起。連接桿38和定期腐透式浮筒35之間通過螺栓可拆卸連接在一起。出油通道32的一端同加油孔13密封對接在連接在一起、另一端設有位于儲油罐下方的進油斗321。進油斗321同機架37固接在一起。破膜桿33沿豎直方向延伸。破膜桿33的下端連接在進油斗321內。破膜桿33位于儲油罐31的下方。腐蝕液儲存箱34位于儲油罐31的下方。腐蝕液儲存箱34同機架37固接在一起。定期腐透式浮筒35位于腐蝕液儲存箱34內。升降導向桿36沿豎直方向延伸。升降導桿36的一端同儲油罐31固接在一起。升降導桿36的另一端可滑動地穿設在機架37中。
[0027]參見圖3,儲油罐31包括至少兩個本實施例中為4個依次套設并固接在一起的腔體311。腔體311中裝有潤滑油(潤滑油圖中沒有畫出)。腔體311的下側壁設有出油口312。出油口 312密封連接有密封膜313。4個腔體的共計4個出油口 312位于同一條豎直直線上且位于破膜桿33的正上方。相鄰的密封膜之間的距離相等。
[0028]定期腐透式浮筒35包括下端開口的耐腐性外殼351和四塊隔板352。隔板352為招板。隔板352沿上下方向分布。隔板352將外殼351分割成4個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浮室353。相鄰的隔板之間的距離相等。相鄰的隔板之間的距離等于相鄰的密封膜之間的距離。
[0029]參見圖4,使用時,轉子4通過支撐在轉子支持部11而設置在定子鐵芯11內。定子鐵芯11固定在電機外殼5內。自動加油裝置位于電機外殼5的外部。當要啟動自動加油裝置時,將腐蝕液6注入到腐蝕液儲存箱34中,腐蝕液6將定期腐透式浮筒35浮起而實現出油箱31的浮起,當儲油箱31浮起到破膜桿33和位于最外層腔體中的密封膜之間的距離小于相鄰的密封膜之間的距離時停止加入腐蝕液。每一個浮室353所產生的浮力都能夠獨立地將儲油罐31浮起。本實施例中腐蝕液6為氫氧化鈉溶液。通過控制腐蝕液6的濃度或/和隔板的厚度,使得隔板在設定時長內被腐蝕液6腐蝕破。
[0030]參見圖5,當倒入腐蝕液6的時間達到一個設定時長時、隔板352中位于最下方的隔板被腐蝕破,腐蝕液進入浮室353中位于最下方的浮室中,儲油罐31下降到通過浮室353中從下而上數的第二個浮室浮起,下降過程中位于最外層腔體中的密封膜313-1被破膜桿33戳破、腔體311中位于最外層的腔體中的潤滑油由出油口 312流到出油通道32中而進入儲油槽對電機進行一次自動加油潤滑。
[0031]參見圖6,當倒入腐蝕液6的時間達到二個設定時長時、隔板352中位于次下方的隔板也被腐蝕破,腐蝕液進入浮室353中位于次下方的浮室中,儲油罐31下降到通過浮室353中從下而上數的第三個浮室浮起,下降過程中位于次外層腔體中的密封膜也被破膜桿33戳破、腔體311中位于次外層的腔體中的潤滑油由最外層腔體上的出油口和最外層腔體中的出油口流出后滴落到出油通道32中而進入儲油槽對電機進行第二次自動加油潤滑;依次類推,本實施例中可以進行四次自動加油潤滑,然后更換自動加油裝置再進行自動加油潤滑。
【權利要求】
1.一種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包括管狀結構的定子鐵芯和固定于定子鐵芯的線圈,所述線圈包括位于定子鐵芯內的主體部、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一端的環形第一端頭和位于所述定子鐵芯軸向另一端的環形第二端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頭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逐漸變大,所述第一端頭開口面積小的一端的開口面積小于所述定子鐵芯的開口面積,所述第二端頭的開口面積從遠離定子鐵芯的一端向靠近定子鐵芯的一端逐漸變小或保持恒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開口面積小的一端的開口面積為所述定子鐵芯的開口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鐵芯內周面設有轉子支撐部,所述轉子支持部設有環形儲油槽,所述儲油槽設有貫通到定子鐵芯外表面的加油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自動加油裝置,所述自動加油裝置包括儲油罐和出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將所述儲油罐和所述加油孔連接在一起。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罐包括至少兩個依次套設并固接在一起的腔體,所述腔體的下側壁設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密封連接有密封膜,所述自動加油裝置還包括破膜桿和腐蝕液儲存箱,所述破膜桿沿豎直方向延伸且位于儲油罐的下方,所述破膜桿、以及所有的腔體的出油口都位于同一條豎直線上,所述腐蝕液儲存箱內設有定期腐透式浮筒,所述定期腐透式浮筒包括下端開口的耐腐性外殼和若干由可被腐蝕液儲存箱內的腐蝕液耗費設定時長腐蝕破的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外殼分割出若干浮室,所述浮室的數量同所述腔體的數量相等,所述隔板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儲油罐通過所述浮筒浮起在所述腐蝕液儲存箱內的腐蝕液上,每一個所述浮室都能夠獨立地將所述儲油罐浮起;腐蝕液儲存箱內的腐蝕液每腐蝕破一個浮室而導致儲油罐下降一次的過程中、所述破膜桿僅能戳破一個腔體上的密封膜。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加油裝置還包括安裝架,所述儲油罐還設有升降導向桿,所述升降導向桿穿設于所述固定架。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支撐電機定子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期腐透式浮筒可拆卸連接于所述儲油罐。
【文檔編號】F16N23/00GK203813537SQ201420152304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日
【發明者】張運昌, 葉春暉, 錢銀科, 章震 申請人:杭州富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