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抑制配置在輥部件與罩部件之間的襯墊部件提前磨損。該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12)具備:內齒輪(14)、外齒輪(16)、輸入軸(偏心體軸)(18)、凸緣部件(36)、貫穿設置在外齒輪上的貫穿孔(16A)的銷部件(38)、外嵌在該銷部件(38)的輥部件(40)、以及配置在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的罩(54),其中,在輥部件(40)與罩(54)之間配置有襯墊(70),外齒輪(16)具有容納襯墊(70)的凹部(16D),襯墊(70)的內周面(70B)及外周面(70A)與外齒輪(16)接觸。
【專利說明】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
[0001]本申請主張基于2013年8月14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3-168750號的優先權。該日本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考援用于本說明書中。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
【背景技術】
[0003]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
[0004]該減速裝置具備:內齒輪、與該內齒輪內嚙合的外齒輪、以及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旋轉的偏心體軸。
[0005]外齒輪的軸向一側部上配置有凸緣部件。凸緣部件上連結有貫穿設置在外齒輪的貫穿孔的銷部件。銷部件上外嵌有用于促進該銷部件與外齒輪的滑動的輥部件。
[0006]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上配置有覆蓋減速裝置的軸向側部的罩部件。該罩部件與所述輥部件之間夾有定位板(襯墊部件),通過該定位板進行輥部件的軸向限位。
[0007]專利文獻I的減速裝置通過該結構,作為該減速裝置的輸出,經由所述輥部件和銷部件輸出內齒輪與外齒輪的相對旋轉。
[0008]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04156號公報
[0009]但是,這種結構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中,存在配置于輥部件與罩部件之間的襯墊部件因與該輥部件抵接而導致容易磨損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是為了解決這種以往問題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能夠抑制配置在輥部件與罩部件之間的襯墊部件提前磨損。
[0011]本發明是調查襯墊部件提前磨損的機理,并根據由該結果得到的研究結果而作出的。關于該研究結果進行后述。
[0012]本發明通過如下結構解決上述課題,一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具備:內齒輪;外齒輪,與該內齒輪內哨合;偏心體軸,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旋轉;凸緣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一側部;銷部件,與該凸緣部件連結,并且貫穿設置在所述外齒輪上的貫穿孔;輥部件,外嵌在該銷部件上;罩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其中,在所述輥部件與所述罩部件之間配置有襯墊部件,所述外齒輪具有容納所述襯墊部件的凹部,所述襯墊部件的內周及外周的至少一側與該外齒輪接觸。
[0013]根據該結構,能夠使襯墊部件與外齒輪的動作(自轉及擺動)幾乎同步,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襯墊部件的提前磨損。
[0014]并且,本發明通過如下結構同樣解決上述課題,一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具備:內齒輪;外齒輪,與該內齒輪內哨合;偏心體軸,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旋轉;凸緣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一側部;銷部件,與該凸緣部件連結,并且貫穿設置在所述外齒輪上的貫穿孔;輥部件,外嵌在該銷部件上;罩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其中,在所述輥部件與所述罩部件之間配置有襯墊部件,所述外齒輪與所述襯墊部件一體旋轉。
[0015]根據該結構,襯墊部件與外齒輪的動作完全同步,因此同樣能夠進一步抑制襯墊部件的提前磨損。
[0016]并且,本發明通過如下結構同樣解決上述課題,一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具備:內齒輪;外齒輪,與該內齒輪內哨合;偏心體軸,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旋轉;凸緣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一側部;銷部件,與該凸緣部件連結,并且貫穿設置在所述外齒輪上的貫穿孔;輥部件,外嵌在該銷部件上;罩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其中,在所述輥部件與所述罩部件之間,沿所述外齒輪的周向間隔設置有襯墊,并且,該襯墊部件與所述銷部件的公轉一體進行公轉。
[0017]根據該結構,能夠使襯墊部件與銷部件的公轉同步進行公轉,因此同樣能夠進一步抑制襯墊部件的提前磨損。
[0018]根據本發明,能夠抑制配置在輥部件與罩部件之間的襯墊部件提前磨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的結構的剖視圖,包括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20]圖2是沿圖1的箭頭I1-1I線的剖視圖。
[0021]圖3示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中,(A)是相當于圖2的剖視圖,⑶是沿圖3中㈧的IIIB-1IIB線的局部剖視圖,(C)是沿圖3中(A)的IIIC-1IIC線的局部剖視圖。
[0022]圖4是圖3中示出的減速裝置的襯墊的局部立體圖。
[0023]圖5示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中,(A)是相當于圖2的剖視圖,⑶是沿圖5中㈧的VB-VB線的局部剖視圖。
[0024]圖6示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中,(A)是相當于圖2的剖視圖,⑶是沿圖6中(A)的VIB-VIB線的局部剖視圖。
[0025]圖中:12_減速裝置,14-內齒輪,14A-內齒輪主體,16-外齒輪,16A-貫穿孔,16D-凹部,16E-罩側端面,18-偏心體軸(輸入軸),28-偏心體,32-偏心體軸承,34-殼體,36-凸緣部件,36B-軸向外齒輪側的端面,38-銷部件,40-輥部件,40A-罩側端面,54-罩(罩部件),54A-突出部,70-襯墊(襯墊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進行詳細說明。
[0027]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12的結構的剖視圖。圖2是沿圖1的箭頭I1-1I線的剖視圖。
[0028]該減速裝置12具備:內齒輪14、與該內齒輪14內嚙合的外齒輪16、以及使該外齒輪16偏心擺動旋轉的(構成偏心體軸的)輸入軸18,作為輸出,輸出在內齒輪14與外齒輪16之間產生的相對旋轉。減速裝置12是在內齒輪14的徑向中央只存在一根偏心體軸的所謂“中央曲柄式”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
[0029]以下,從輸入側依次對結構進行說明。
[0030]輸入軸18與馬達22的馬達軸24成為一體(馬達軸24兼作減速裝置12的輸入軸)。輸入軸18上經由鍵26連結有具備兩個偏心體28的起振部件30。各偏心體28的外周相對于輸入軸18的軸心O I偏心。在偏心體28的外周上經由偏心體軸承32能夠偏心擺動旋轉地組裝有外齒輪16。即,輸入軸18與起振部件30通過成為一體構成使外齒輪16偏心擺動旋轉的偏心體軸。外齒輪16與內齒輪14內嚙合。
[0031]該實施方式中,內齒輪14主要由以下部件構成:內齒輪主體14A,與殼體34成為一體;圓柱狀支承銷14B,支承在該內齒輪主體14A ;外輥14C,旋轉自如地組裝在該支承銷14B的外周,構成內齒輪14的內齒。內齒輪14的內齒數(外輥14C的數量)稍多于外齒輪16的外齒數(該例子中僅多出I個)。
[0032]外齒輪16的軸向一側部上配置有凸緣部件36。凸緣部件36上形成有壓入孔36A,銷部件38通過壓入而嵌合/連結在該壓入孔36A中。該銷部件38貫穿設置在外齒輪16上的貫穿孔16A。銷部件38的外周上可滑動地嵌合(外嵌)有輥部件40。輥部件40與外齒輪16的貫穿孔16A之間確保相當于偏心體28偏心量的2倍的間隙。
[0033]凸緣部件36經由軸徑進一步縮小的中間部42,與軸徑更縮小的輸出軸部44成為一體。輥部件40、銷部件38、凸緣部件36、中間部42以及輸出軸部44構成一體旋轉的較大的輸出部件46。輸出部件46在所述中間部42及輸出軸部44,經由兩個輸出軸承48、50旋轉自如地支承在殼體34上。
[0034]殼體34主要由以下部件構成:殼體主體34A,位于軸向中央;罩(罩部件)54,在殼體主體34A的荷載相反側支承所述馬達軸24 (輸入軸18);端罩56,在該殼體主體34A的荷載側支承所述輸出部件46。
[0035]罩54配置在外齒輪16的一側部,構成減速裝置12的殼體34的一部分,并且兼作馬達殼體的一部分。另外,馬達軸24 (輸入軸18)支承于分別配置在該罩54和凸緣部件36的輸入軸承60、62。
[0036]在此,一并參照圖1的放大截面及圖2,對輥部件40軸向定位有關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圖2表示沿圖1的箭頭I1-1I線的截面,其中,(A)表示外齒輪16偏心至圖1、圖2的最上側時,(B)表示偏心至最下側時。
[0037]如前所述,輥部件40外嵌在貫穿外齒輪16的貫穿孔16A的銷部件38的外周上。輥部件40不與銷部件38固定,相對于銷部件38能夠沿周向滑動,并且也可以沿軸向移動。
[0038]輥部件40向軸向凸緣部件36側的移動通過該輥部件40與凸緣部件36的抵接被限制。
[0039]另一方面,輥部件40向軸向罩54側的移動通過如下結構被限制。
[0040]S卩,在輥部件40與罩54之間配置有限制該輥部件40的軸向位置的襯墊(襯墊部件)70。外齒輪16具有容納該襯墊70的凹部16D。襯墊70的外周(外周面70A)與凹部16D的外周壁16D1接觸,襯墊70的內周(內周面70B)與凹部16D的內周壁16D2接觸。
[0041]更具體而言,外齒輪16的凹部16D在該外齒輪16的罩54側的側面16E形成為環狀,該環的外周壁16D1的直徑為D16D1,內周壁16D2的直徑為dl6D2,徑向尺寸為R16,軸向深度為H16D。
[0042]在本實施方式中,襯墊70由環狀的平板構成。襯墊70在該平板的罩54側具備與該罩54的突出部54A抵接的第I側面70C,在該平板的輥部件40側具備與該輥部件40的罩側端面40A抵接的第2側面70D。襯墊70的厚度為W70,外徑為d70A,內徑為D70B,徑向尺寸為R70。
[0043]襯墊70的外徑d70A對應于外齒輪16的凹部16D的外周壁16D1的直徑D16D1,襯墊70的內周面70B的直徑D70B對應于凹部16D的內周壁16D2的直徑dl6D2,襯墊70的徑向尺寸R70對應于凹部16D的徑向尺寸R16。S卩,襯墊70以正好與凹部16D嵌合/接觸的尺寸形成。另外,本實施方式中,襯墊70由鐵類的板形成,與凹部16D的嵌合/接觸是通過“間隙配合”方式進行嵌合/接觸。換言之,凹部16D的外周壁16D1的直徑D16D1稍微大于襯墊70的外徑d70A,并且,襯墊70的內周面70B的直徑D70B稍微大于凹部16D的內周壁16D2 的直徑 dl6D2。
[0044]另外,在該實施方式中,襯墊70構成為其外周面70A及內周面70B 二者都與凹部16D的外周壁16D1及內周壁16D2接觸,但襯墊與凹部16D接觸也可以只與外周面70A及內周面70B的任意一者接觸。并且,關于接觸方式,也可以使其中一者或二者以“過盈配合”方式接觸。關于這點,在后面進行描述。
[0045]并且,本實施方式中,外齒輪16的凹部16D的軸向深度H16D小于襯墊70的厚度W70 (H16D < W70)。即,只有襯墊70的軸向一部分容納于凹部16D,另一部分比外齒輪16的軸向罩側的側面16E更向罩54側突出。這是為了確保襯墊70的強度的同時,盡可能減小形成于外齒輪16上的凹部16D的軸向深度H16D,從而抑制外齒輪16的強度下降。
[0046]另外,在銷部件38的罩側端面38E與襯墊70的第2側面70D之間確保有間隙δ I。SP,銷部件38 (即使有制造誤差)不會與襯墊70的第2側面70D接觸。
[0047]從圖2明確可知,襯墊70的徑向尺寸R70設為即使外齒輪16處于任何擺動位置上,襯墊70的第2側面70D的一部分一定與輥部件40的罩側端面40Α抵接的尺寸。另一方面,該襯墊70的徑向尺寸R70稍微小于輥部件40的外徑d40 (d40 > R70)。S卩,襯墊70在任何擺動位置均不會與輥部件40的罩側端面40A的整面接觸。其目的在于,作為輥部件40的限位,只要襯墊70與該輥部件40的罩側端面40A的一部分抵接就足夠,因此為了盡可能抑制兩部件40、70的滑動阻力。另外,襯墊70的罩54側的內周角部70F1、70F2、外周角部70K1、70K2均呈大致45度倒角。
[0048]另一方面,罩54上設置有向軸向輥部件40側環狀突出的突出部54A,襯墊70的第I側面70C與該突出部54A接觸。具體而言,突出部54A的前端呈與軸垂直的平面部54A1,第I側面70C與該平面部54A1抵接。
[0049]罩54的突出部54A均未與襯墊70的罩蓋54側的內周角部70F1、外周角部70K1接觸。
[0050]接著,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12的作用進行說明。
[0051]通過馬達22的馬達軸24的旋轉,與該馬達軸24成為一體的減速裝置12的輸入軸18旋轉,則經由鍵26與輸入軸18連結的起振部件30進行旋轉。若起振部件30旋轉,則與該起振部件30 —體形成的偏心體28旋轉,輸入軸(偏心體軸)18每旋轉一次,外齒輪16經由偏心體軸承32與內齒輪14內嚙合的同時偏心擺動旋轉一次。其結果,發生外齒輪16與內齒輪14的嚙合位置依次錯位的現象,外齒輪16相對于固定狀態的內齒輪14相對旋轉(自轉)其與內齒輪14的齒數差的量,即僅錯位“一齒”。該自轉成分經由輥部件40及銷部件38傳遞到配置于外齒輪16的軸向側部的凸緣部件36,使與凸緣部件36成為一體的輸出軸部44旋轉。其結果,能夠實現相當于(內齒輪14與外齒輪16的齒數差:該例子中為I)/(外齒輪16的齒數)的減速比的減速。
[0052]由該動力傳遞的機理明確可知,將外齒輪16相對于內齒輪14的相對旋轉成分傳遞到銷部件38時,輥部件40在銷部件38的外周(相對于該銷部件38)旋轉并且與銷部件38 一同繞輸入軸18的軸心O I公轉。因此,以往存在如下問題:在對輥部件40進行定位的部件上沿該輥部件40的公轉軌跡形成周向上連續的“刮傷”(實際確認到刮傷的產生)。尤其,可以認為:如該實施方式,在銷部件38從凸緣部件36以懸臂狀態突出的結構中,若因運行時所施加的荷載而彎矩施加到銷部件38上,則外嵌在該銷部件38的輥部件40的軸心O 2也傾斜,因此輥部件40的罩側端面40A也傾斜,因此較強影響因公轉導致的“刮傷”的形成。
[0053]并且,還會產生更大的次生問題,例如因該“刮傷”所產生的磨損粉末進入銷部件38與輥部件40之間的滑動面或偏心體軸承32的滾動面等,對該些部分的滑動或轉動產生不良影響。
[0054]然而,根據本實施方式,構成為如下:外齒輪16具有容納襯墊70的凹部16D,襯墊70的外周面70A及內周面70B分別與該外齒輪16的凹部16D的外周壁16D1及內周壁16D2接觸。根據該結構,能夠使襯墊70與外齒輪16的動作(自轉及擺動)“幾乎同步旋轉”,其結果,還與輥部件40的公轉幾乎同步,因此能夠抑制襯墊70的磨損,尤其能夠抑制因周向上連續的“刮傷”而產生的磨損。
[0055]在此,對“幾乎同步旋轉”的作用進行進一步具體的說明。本實施方式中,外齒輪16的凹部16D的外周壁16D1與襯墊70的外周面70A,以及凹部16D的內周壁16D2與襯墊70的內周面70B均通過“間隙配合”方式接觸。因此,雖然“間隙配合”的間隙程度有所差異,襯墊70有時不一定完全與外齒輪16的自轉同步旋轉。例如,施加到輥部件40的荷載較輕而軸心O 2幾乎不傾斜,襯墊70與輥部件40以較小的面壓圓滑地滑動的情況下,襯墊70有時不與外齒輪16的自轉同步旋轉。然而,此時,由于襯墊70與輥部件40之間的旋轉本身圓滑進行,因此幾乎不產生輥部件40的磨損,幾乎也不形成周向上連續的“刮傷”。
[0056]另一方面,例如在所連接的被驅動部件的荷載較大時等,輥部件40的軸心O 2傾斜的狀態下,襯墊70與輥部件40以較高的面壓進行滑動,成為形成圓周方向上連續的“刮傷”的原因。
[0057]然而,本實施方式中,在襯墊70與輥部件40以較高的面壓進行滑動時,襯墊70與外齒輪16的自轉同步而容易旋轉,因此能夠防止形成周向上連續的“刮傷”。
[0058]結果,根據本實施方式,不管在襯墊70與輥部件40的滑動以較低的面壓圓滑地進行的狀態,或以較高的面壓在高阻力下進行的狀態,均有效地防止襯墊70的磨損。
[0059]另一方面,“間隙配合”的接觸具有在“過盈配合”中無法得到的如下優點:a)容易將襯墊70組裝到凹部16D ;b)由于外齒輪16必須進行熱處理,因此未經精加工很難確保過盈配合的尺寸精度,但如果是間隙配合,則無需進行精加工也沒有特別關系。因此,從還將成本考慮進去的現實性結構的觀點來說,通過間隙配合的方式接觸的結構較為合理。
[0060]并且,本實施方式中,襯墊70的內周角部70F1、70F2以及外周角部70K1、70K2構成為均進行大致45度的倒角處理。并且,罩54的突出部54A均不與襯墊70的罩蓋54側的內周角部70F1、外周角部70K1接觸。由此,防止由堅硬的原材料形成的襯墊70的罩54側的內周角部70F1或外周角部70K1損傷罩54的突出部54A的平面部54A1的現象(所謂“卡住”現象)的產生,能夠使襯墊70在罩54的突出部54A的平面部54A1上圓滑地滑動。并且,通過對襯墊70的內周角部70F2和外周角部70K2進行倒角處理,防止輥部件40的罩側端面40A與襯墊70的內周角部70F2以及外周角部70K2之間產生“卡住”等,能夠使襯墊70在輥部件40的罩側端面40A上圓滑地滑動。
[0061]并且,襯墊70只有軸向一部分容納于凹部16D中,另一部分比外齒輪16的軸向罩側的側面16E更向罩54側突出。由此,能夠確保襯墊70的強度,并且盡可能減小形成在外齒輪16上的凹部16D的軸向深度H16D,并且能夠較長地確保外齒輪16與輥部件40的軸向接觸長度。其結果,與襯墊70全部進入外齒輪16的凹部16D的結構相比,能夠進一步防止外齒輪16的強度下降,并且能夠更可靠地進行外齒輪16與輥部件40的動力傳遞。
[0062]另外,如前所述,還能夠使襯墊70的外周面70A以及內周面70B中的一個或者兩個通過“過盈配合”方式與外齒輪16的凹部16D接觸。這種情況下,襯墊70始終與外齒輪16 一體旋轉(自轉以及擺動),因此基于其結構,襯墊70中不會產生周向上連續的“刮傷”。因此,在欲使外齒輪16與襯墊70完全一體旋轉的情況下,可以構成為襯墊70通過過盈配合方式與凹部16D接觸。
[0063]圖3、圖4中示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一例。
[0064]使外齒輪與襯墊部件完全一體旋轉的結構不限于上述“過盈配合”結構。例如,圖3、圖4所示的結構也能夠使外齒輪與襯墊部件完全一體旋轉。
[0065]圖3、圖4所示的結構中,襯墊76具有環狀襯墊主體76A和多個突起部76B。各突起部76B以與貫穿孔16A對應的間隔形成,在襯墊主體76A的徑向尺寸R76A的范圍內形成為正好容納在外齒輪16的(銷部件38所貫穿的)貫穿孔16A內的形狀(切除圓的一部分的形狀)。貫穿孔16A與突起部76B可以通過間隙配合方式也可以通過過盈配合方式接觸(相比之下間隙配合方式成本低)。
[0066]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襯墊主體76A的與突起部76B對應的位置的背面形成有凹部76C,但也可以不形成該凹部76C。
[0067]在外齒輪16的罩54側的軸向側面16E上形成有凹部16D,襯墊76的襯墊主體76A的軸向一部分容納于該凹部16D。并且,襯墊76的襯墊主體76A的外周面76A1及內周面76A2與外齒輪16的凹部16D的外周壁16D1及內周壁16D2接觸。另外,該襯墊主體76A的外周面76A1及內周面76A2的接觸也可以采用間隙配合方式或過盈配合方式。
[0068]根據該結構,通過外齒輪16的貫穿孔16A與襯墊76的突起部76B的嵌合,能夠使外齒輪16與襯墊76不滑動地“一體旋轉”。S卩,襯墊76與外齒輪16的擺動一體進行擺動,并且與外齒輪16的自轉同步旋轉。因此,襯墊76還與輥部件40的公轉同步旋轉,因此該襯墊76的磨損得到抑制,尤其基于其結構不會發生周向上連續的“刮傷”。
[0069]其他結構與之前的實施方式相同,因此對附圖中相同或者類似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號,省略重復說明。
[0070]另外,在圖3、圖4的實施方式中,襯墊76具有嵌合于外齒輪16的貫穿孔16A的突起部76B。因此,通過該突起部76B與貫穿孔16A的卡合,襯墊76即使不與外齒輪16的凹部16D接觸,也能夠與外齒輪16 —體旋轉。因此,圖3、圖4的結構中,關于外齒輪16可以省略凹部16D的形成。
[0071]由此,能夠進一步降低外齒輪16的加工成本。并且,能夠抑制形成凹部16D而引起的外齒輪16的強度的下降。并且,能夠進一步縮小突起部76B從外齒輪16的軸向罩側的側面16E進入的尺寸(深度H16D),因此,相應地、能夠較大地確保輥部件40與外齒輪16的貫穿孔16A的軸向接觸長度,還能夠更可靠地進行外齒輪16與輥部件40 (以及銷部件38)的動力傳遞。
[0072]圖5示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
[0073]圖5所示的實施方式中,襯墊90在外齒輪82的周向上間隔設置。具體而言,襯墊90具有圓形基部90A以及與該基部90A同軸的突起部90B,一共設置有8個。各襯墊90分別容納于形成于外齒輪82的8個貫穿孔82A中。具體而言,突起部90B通過間隙配合或者過盈配合方式嵌合在貫穿孔82A。即,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襯墊90 (未對多個輥部件40進行統一限位)分別單獨對各輥部件40進行限位。
[0074]本實施方式中,在外齒輪82上也形成有凹部82D,襯墊90的基部90A的軸向一部分容納于該凹部82D。其中,襯墊90的外周(外周面)90A1不與該外齒輪82的凹部82D接觸。作為替代,襯墊90的突起部90B的外周(外周面)90B1與貫穿孔82A的內周面80A1接觸。
[0075]根據該結構,通過外齒輪82的貫穿孔82A與襯墊90的突起部90B的嵌合,也能夠使外齒輪82與襯墊90不滑動地“一體旋轉”。即,襯墊90與外齒輪82的擺動一體進行擺動,并且,與外齒輪82的自轉同步旋轉。
[0076]另外,在該圖5的結構中,也可以省略形成外齒輪82的凹部82D,使襯墊90的基部90A與外齒輪82的罩側端部82E抵接。由此,能夠得到與圖3、圖4的結構中省略形成外齒輪16的凹部16D的情況相同的作用效果。
[0077]另外,在圖3?圖5的結構例中,通過在襯墊部件上形成與外齒輪的貫穿孔嵌合的突起部,使外齒輪與襯墊部件一體旋轉,但使外齒輪與襯墊部件一體旋轉的結構不限于圖3?圖5的結構,可以為任意結構。例如,也可以在外齒輪上粘結襯墊部件。
[0078]并且,上述實施方式中,構成為襯墊部件(襯墊70、76、90)與外齒輪的動作幾乎或者完全同步,尤其,使得在襯墊部件上不形成周向上連續的“刮傷”。然而,也可以通過采用使襯墊部件(不與外齒輪一體旋轉)與銷部件的公轉一體旋轉(公轉)的結構來避免形成襯墊部件的周向上連續的“刮傷”。
[0079]圖6中示出該結構例。
[0080]圖6所示的結構例中,使能夠與銷部件92的端部外周(外周面92A)卡合的蓋形狀的襯墊94蓋住該外周。即,該例子中,襯墊94在外齒輪98的周向上也間隔設置。通過襯墊94的圓筒部(與銷部件92外周面92A接觸的部分)94A的輥部件96側的端面94B與輥部件96的罩側端面96A抵接,對輥部件96進行軸向上的限位。銷部件92的外周面92A與襯墊94的圓筒部94A的內周(內周面94C)可以通過間隙配合也可以通過過盈配合方式接觸(間隙配合方式成本低)。襯墊94配置于輥部件96與罩54(圖6中省略圖示)之間。因此,即使采用間隙配合,也不會從銷部件92脫離。
[0081]襯墊94的圓筒部94A的外徑d94小于輥部件96的外徑d96 (d94 < d96)。因此,襯墊94不與外齒輪98的貫穿孔98A接觸。但是,通過該結果,襯墊94完全與銷部件92的(繞輸入軸18的軸心O I的)公轉同步旋轉。因此,即使銷部件92的軸心O 2傾斜,襯墊94的圓筒部94A的輥部件96側的端面94B與輥部件96的罩側端面96A互不傾斜而同軸抵接,極為有效地抑制襯墊94的磨損。
[0082]另外,圖6的結構例中,使能夠卡合于銷部件92的端部外周(外周面92A)的蓋形狀的襯墊94蓋住該外周,從而使襯墊部件與銷部件的公轉同步。但是,只要襯墊部件與銷部件一體公轉,則不限于上述圖6的結構例,可以為任意結構。例如,也可以將銷部件和襯墊部件粘結。
[0083]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襯墊部件的原材料采用鐵類原材料,但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結構上能夠抑制磨損,因此也可以由樹脂等較為廉價且輕質原材料形成襯墊。
【權利要求】
1.一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具備:內齒輪;外齒輪,與該內齒輪內嚙合;偏心體軸,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旋轉;凸緣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一側部;銷部件,與該凸緣部件連結,并且貫穿設置在所述外齒輪上的貫穿孔;輥部件,外嵌在該銷部件上;罩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該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輥部件與所述罩部件之間配置有襯墊部件, 所述外齒輪具有容納所述襯墊部件的凹部, 所述襯墊部件的內周及外周的至少一側與所述外齒輪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齒輪與所述襯墊部件的內周以及外周的至少一側的接觸為通過間隙配合方式的接觸。
3.—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具備:內齒輪;外齒輪,與該內齒輪內嚙合;偏心體軸,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旋轉;凸緣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一側部;銷部件,與該凸緣部件連結,并且貫穿設置在所述外齒輪上的貫穿孔;輥部件,外嵌在該銷部件上;罩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該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輥部件與所述罩部件之間配置有襯墊部件, 所述外齒輪與所述襯墊部件一體旋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襯墊部件具有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嵌合在所述外齒輪的貫穿孔。
5.—種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具備:內齒輪;外齒輪,與該內齒輪內嚙合;偏心體軸,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旋轉;凸緣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一側部;銷部件,與該凸緣部件連結,并且貫穿設置在所述外齒輪上的貫穿孔;輥部件,外嵌在該銷部件上;罩部件,配置在所述外齒輪的軸向另一側部,該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輥部件與所述罩部件之間,沿所述外齒輪的周向間隔設置有襯墊部件,并且, 該襯墊部件與所述銷部件的公轉一體進行公轉。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襯墊部件外嵌在所述銷部件的前端部。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具有與所述襯墊部件抵接的突出部, 該突出部不與所述襯墊部件的內周角部及外周角部接觸。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偏心擺動型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襯墊部件一部分從所述外齒輪的軸向側面在軸向上突出。
【文檔編號】F16H57/08GK104373520SQ201410167858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4日
【發明者】為永淳, 志津慶剛, 阿部瞬 申請人: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