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座椅的導軌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用座椅的導軌,包括導軌本體,用于支承并引導車用座椅沿導軌本體的長度方向滑動;其中,導軌本體具有用于支承座椅的支承表面,支承表面形成有從支承表面向下凹入的儲油凹槽。本發明車用座椅的導軌具有易調節、摩擦力矩小并且導軌不易生銹的優點。
【專利說明】車用座椅的導軌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車用座椅的導軌。
【背景技術】
[0002]傳統座椅調節結構采用滾輪式、滑軌式或者鏈式實現移動調節,較多使用脂潤滑或無潤滑形式,但是存在很多的問題:1、采用脂潤滑的結構,由于摩擦力矩大,不易調節,易粘灰塵,難清洗,且更換潤滑脂工作復雜。2、無潤滑形式表面易生銹,不易調節或調節過程中易產生尖銳噪音,影響乘坐舒適性。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易調節、摩擦力矩小并且導軌不易生銹的車用座椅的導軌。
[000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用座椅的導軌,包括導軌本體,用于支承并引導車用座椅沿導軌本體的長度方向滑動;其中,導軌本體具有用于支承座椅的支承表面,支承表面形成有從支承表面向下凹入的儲油凹槽。
[0005]進一步地,儲油凹槽包括沿導軌本體的長度方向相互間隔開布置的多個第一凹槽,每一第一凹槽沿相對于導軌本體的長度方向傾斜的方向延伸。
[0006]進一步地,每一第一凹槽沿與導軌本體的長度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
[0007]進一步地,每一第一凹槽延伸經過支承表面的大部分寬度或整個寬度。
[0008]進一步地,儲油凹槽還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上沿導軌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將多個第一凹槽相互連通。
[0009]進一步地,第二凹槽連續延伸或者包括多個不連續的部段;可選地,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整體上呈現為一條連續的彎折曲線。
[0010]進一步地,還包括設置在導軌本體的第一端部處的圍擋結構,圍擋結構從支承表面向上凸起,以形成朝向導軌的第二端部開口的圍擋區域。
[0011]進一步地,多個第一凹槽中的一個布置成處于圍擋區域內或鄰接圍擋區域。
[0012]進一步地,導軌本體的橫截面基本上為開口朝水平方向的U形,圍擋結構包括:回油凸臺,設置在導軌本體的第一端部處,從支承表面向上凸起,并沿導軌本體的寬度方向延伸;和止推塊,設置在導軌本體的U形開口側,與回油凸臺鄰接,并從支承表面向上凸起。
[0013]進一步地,還包括:在導軌本體的第一端部處形成的回油口,回油口與儲油凹槽和/或圍擋區域連通;和/或,在導軌本體的第二端部處形成的進油口,進油口與儲油凹槽連通,可選地,進油口與第二凹槽連通。
[0014]本發明的車用座椅的導軌結構可以采用油潤滑形式,油潤滑形式的導軌具有摩擦力矩小、易調節的優點。導軌的支承表面上設有用于除塵蓄油的儲油凹槽,在保證支承表面產生足夠的潤滑油膜的同時,確保導軌支承表面上多余的油不會溢出。導軌支承表面上的油膜除了起潤滑洗滌作用,還可以有效的防止導軌生銹。導軌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濁油液會隨著滑軌的移動帶回至導軌支承表面的儲油凹槽內,并在其中沉積,因此儲油凹槽12中的上層油液以及支承表面11上的油液仍能起良好的潤滑作用。
[0015]根據下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點和特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0017]圖1是一種車用座椅組件的示意圖,其具有按照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導軌。
[0018]圖2是圖1所示車用座椅組件的俯視示意圖;
[0019]圖3是沿圖2中的剖切線A-A截取的示意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如圖1所示的車用座椅組件,其可以包括車用座椅21和兩根平行設置的導軌I。該車用座椅21具有支座20。支座20的滑動部22在兩根導軌I之間延伸,其兩端分別插入兩根導軌I內并且能夠沿導軌I滑動。定位鎖緊拉桿30連接在導軌I的外側,用于鎖定支座20在導軌I上的位置。
[0021]在圖2的俯視圖中,左半部分的朝向紙面外側的部分被剖切,以便清楚地看到左側導軌I的內部,尤其是其支承表面11的結構(在圖2中增加標號20和21)。右側導軌I可以具有與左側導軌I類似的結構。如圖2所示,該導軌I具有導軌本體10,導軌本體用于支承并引導車用座椅21特別是其支座20的滑動部22沿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滑動。導軌本體10具有用于支承座椅的支承表面11,支承表面11形成有從支承表面11向下凹入的儲油凹槽12。支承表面11與車用座椅21接觸。
[0022]車用座椅的導軌通常采用油潤滑形式,油潤滑形式的導軌具有摩擦力矩小、易調節的優點。在導軌I的與滑動部22的接觸面也就是支承表面11上形成用于除塵蓄油的儲油凹槽12,在保證導軌支承表面11產生足夠的潤滑油膜的同時,確保導軌支承表面11上多余的油不溢出。導軌支承表面11上的油膜除了起潤滑洗滌作用,還可以有效的防止導軌生銹。導軌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濁油液(也就是包含雜質的潤滑油)會隨著車輛座椅在導軌中的移動帶回至導軌支承表面11的儲油凹槽12內,并在其中沉積,因此儲油凹槽12中的上層油液以及支承表面11上的油液仍能起良好的潤滑作用。
[0023]參見圖2,儲油凹槽12包括多個第一凹槽12a,該多個第一凹槽12a沿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相互間隔開布置。每一第一凹槽12a沿相對于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傾斜的方向延伸,即,第一凹槽12a的延伸方向不與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平行。這樣,當滑動部22沿支承表面11滑動時,在垂直于滑動部22的滑動方向上(也就是導軌I的長度延伸方向上),每一第一凹槽12a有足夠大的區域與滑動部22接觸,從而充分地對由于滑動部22的滑動而在支承表面11上形成的多余潤滑油進行攔截,使得這些多余潤滑油能夠容易地進入到第一凹槽12a內,進而保證在導軌I的支承表面11上不會滯留過多的潤滑油。
[0024]優選地,如圖2所示,每一第一凹槽12a沿與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對于第一凹槽12a的長度來說,每一第一凹槽12a最好延伸經過支承表面11的大部分寬度甚至整個寬度。這樣形成的第一凹槽12a對支承表面11上的對于潤滑油的攔截效果最好。需要理解的是,由于考慮到第一凹槽12a內的潤滑油不能泄露,所以第一凹槽12a的兩個端部應該是封閉的,而不會朝向軌道本體10的外側開口。
[0025]儲油凹槽12還可以包括第二凹槽12b,第二凹槽12b基本上沿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將多個第一凹槽12a相互連通。如圖2所示,沿軌道本體10的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個第二凹槽12b與各個第一凹槽12a的中部連通,這樣使儲油凹槽12形成了多個相鄰設置的“工”字形。
[0026]第二凹槽12b可以如圖2所示那樣連續延伸。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凹槽12b也可以包括多個不連續的部段,每一部段處于相鄰的兩個第一凹槽12a之間。這樣,第二凹槽12b的各個部段將相鄰兩個第一凹槽12a連接,從而使得第一凹槽12a與第二凹槽12b整體上呈現為一條連續的彎折曲線。即,整體上儲油凹槽12呈現為多個相連的“S”形或者多個分隔的“Z”形。
[0027]導軌I還可以具有圍擋結構。該圍擋結構可以設置在導軌本體10的第一端部如圖2所示的下端部處,并從支承表面11向上凸起。這樣,該圍擋結構形成了朝向導軌本體10的第二端部如圖2所示的上端部開口的圍擋區域。該圍擋結構用于對座椅在移動過程中被推到導軌本體10的第一端部時,提供儲存多余潤滑油并防止潤滑油溢出的圍擋空間。
[0028]如圖3所示,導軌本體10的橫截面可以基本上為開口朝水平方向的U形。在結合圖2可以看到,在導軌本體10的下端部可以設置有回油凸臺13和止推塊15。回油凸臺13從支承表面11向上凸起并沿導軌本體10的寬度方向延伸。止推塊15設置在導軌本體10的U形開口側,用于限制座椅沿著導軌本體10朝向其下端部的移動距離。止推塊與回油凸臺鄰接并從支承表面11向上凸起。這樣,回油凸臺13、止推塊15以及導軌本體10的底壁一起形成了一個朝向導軌本體10的上端部敞開的圍擋區域。
[0029]參考圖2,多個第一凹槽12a中的一個,如圖2中最靠近下端部的那個第一凹槽12a,布置成處于鄰接該圍擋區域。這樣,圍擋區域中的多余潤滑油可以回流到該第一凹槽12a中,而不會溢出到導軌外。在其他的一些實施例中,用于接收來自的圍擋區域的回油的第一凹槽12a也可以直接布置成在該圍擋區域內部。
[0030]導軌I還可以設置有回油口 Ila和進油口 lib。如圖2所示,回油口 Ila可以形成在導軌本體10的下端部處,并可以與儲油凹槽12和/或圍擋區域連通,用于將富裕的潤滑油進行回收再利用。進油口 Ilb可以形成在導軌本體10的上端部處,并可以與儲油凹槽12連通,優選地與第二凹槽12b連通,進行添加或補充潤滑油。
[0031]需要理解的是,按照本發明的導軌不限于附圖中所描述的具體形狀,而且也不局限用于圖1所示的車用座椅組件中。圖2和圖3所示的導軌形狀以及圖1所示的車用座椅組件僅用于表示本發明的一種示例性應用場合。
[0032]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明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車用座椅的導軌,包括導軌本體(10),用于支承并引導車用座椅沿所述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滑動; 其中,所述導軌本體(10)具有用于支承所述座椅的支承表面(11),所述支承表面(11)形成有從所述支承表面(11)向下凹入的儲油凹槽(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凹槽(12)包括沿所述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相互間隔開布置的多個第一凹槽(12a),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2a)沿相對于所述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傾斜的方向延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2a)沿與所述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2a)延伸經過所述支承表面(11)的大部分寬度或整個寬度。
5.根據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凹槽(12)還包括第二凹槽(12b),所述第二凹槽(12b)上沿所述導軌本體(10)的長度方向延伸,并將所述多個第一凹槽(12a)相互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12b)連續延伸或者包括多個不連續的部段;可選地,所述第一凹槽(12a)與所述第二凹槽(12b)整體上呈現為一條連續的彎折曲線。
7.根據權利要求2-6中任一項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導軌本體(10)的第一端部處的圍擋結構,所述圍擋結構從所述支承表面(11)向上凸起,以形成朝向所述導軌本體(10)的第二端部開口的圍擋區域。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第一凹槽(12a)中的一個布置成處于所述圍擋區域內或鄰接所述圍擋區域。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本體(10)的橫截面基本上為開口朝水平方向的U形,所述圍擋結構包括: 回油凸臺(13),設置在所述導軌本體(10)的第一端部處,從所述支承表面(11)向上凸起,并沿所述導軌本體(10)的寬度方向延伸;和 止推塊(15),設置在所述導軌本體(10)的U形開口側,與所述回油凸臺(13)鄰接,并從所述支承表面(11)向上凸起。
10.根據權利要求6-8中任一項所述的導軌,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在所述導軌本體(10)的第一端部處形成的回油口(11a),所述回油口(Ila)與所述儲油凹槽(12)和/或所述圍擋區域連通;和/或 在所述導軌本體(10)的第二端部處形成的進油口(11b),所述進油口(Ilb)與所述儲油凹槽(12)連通,可選地,所述進油口( Ilb)與所述第二凹槽(12b)連通。
【文檔編號】F16N1/00GK103770666SQ201410036955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6日
【發明者】潘雷, 張應飛, 李莉, 劉強, 楊安志, 吳成明, 馮擎峰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