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架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懸架裝置,包括:分隔體,其將中空管外劃分為作用室與儲存箱第一室;第一活塞,其將作用室劃分為伸長側第一室與壓縮側第一室;第一流路,其將伸長側第一室與儲存箱第一室之間連通;伸長側第二室,其與伸長側第一室連通;第二活塞,其將中空管內劃分為壓縮側第二室與儲存箱第二室;第一阻尼流路,其將伸長側室與壓縮側室之間連通;以及第二阻尼流路,其將壓縮側室與儲存箱之間連通。伸長側第二室的截面面積比中空管的截面面積大。
【專利說明】
懸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懸架裝置的改進。
【背景技術】
[0002]在汽車、機動二輪車等運輸設備中,在車身與車輪之間安裝有懸架裝置。懸架裝置用于抑制由路面的凹凸所引起的沖擊傳遞到車身。
[0003]在日本JP9-217780A中,公開了一種前叉,該前叉作為用于懸架機動二輪車前輪的懸架裝置。該懸架裝置是正立型的懸架裝置,如圖6所示,具有懸架裝置主體F,該懸架裝置主體F由外管I和內管2構成,該外管I與車輪側相連結,該內管2與車身側相連結,且該內管2的頂端側以能夠從外管I內伸出或進入外管I內的方式插入外管I內。
[0004]懸架裝置具有:中空管10,該中空管10的基端側與外管I相連結,且該中空管10的頂端側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從內管2內伸出或進入內管2內;分隔體100,其被保持在中空管10的頂端部外周,且該分隔體100滑動接觸于內管2的內周面;以及活塞200,其被保持在內管2的頂端部內周,且該活塞200滑動接觸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
[0005]分隔體100將中空管10的外側劃分為作用室(未圖示)和儲存箱R,該作用室形成于中空管10的外周,并用于填充工作流體,該儲存箱R形成于中空管10的內側及上側,并用于容納工作流體與氣體。活塞200將作用室劃分為內管側(圖6中的上側)的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伸長側室A經由阻尼流路Ml而與儲存箱R連通,該阻尼流路Ml由開設于中空管10的頂端側(圖6中的上側)的節流孔構成。壓縮側室B經由開設于中空管10的基端側(圖6中的下側)的孔31而與儲存箱R連通。
[0006]分隔體100及活塞200形成為環狀,并以能夠沿軸向移動的方式安裝。在分隔體100的內周設有將儲存箱R與伸長側室A之間連通的第一流路LI。活塞200的外周設有將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連通的第二流路L2。
[0007]在分隔體100的伸長側室側面(圖6中的下表面),沿著徑向形成有缺口 101。因而,分隔體100作為第一止回閥Vl發揮功能,該第一止回閥Vl僅允許流過第一流路LI的工作流體從儲存箱R向伸長側室A移動。另一方面,在活塞200的伸長側室側面(圖6中的上表面),沿著徑向形成有缺口 201。因而,活塞200作為第二止回閥V2發揮功能,該第二止回閥V2僅允許流過第二流路L2的工作流體從壓縮側室B向伸長側室A移動。
[0008]在懸架裝置伸長時,伸長側室A被活塞200加壓,壓縮側室B被活塞200減壓。此時,利用作為第一止回閥Vl發揮功能的分隔體100與作為第二止回閥V2發揮功能的活塞200阻止第一流路LI與第二流路L2之間的連通。由此,伸長側室A的工作流體流過中空管10的阻尼流路Ml而向儲存箱R流出,并且儲存箱R的工作流體流過連通孔31而流入壓縮側室B。
[0009]在懸架裝置壓縮時,壓縮側室B被活塞200加壓,伸長側室A被活塞200減壓。此時,作為第一止回閥Vl發揮功能的分隔體100與作為第二止回閥V2發揮功能的活塞200允許第一流路LI與第二流路L2之間的連通。由此,壓縮側室B的工作流體流過中空管10的連通孔31及第二流路L2而向儲存箱R及伸長側室A流出,并且儲存箱R的工作流體流過第一流路LI及阻尼流路Ml而流入伸長側室A。
[0010]因而,懸架裝置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產生阻尼力,該阻尼力源自工作流體流過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阻尼流路Ml、連通孔31時的阻力。而且,作為懸架裝置伸長時的阻尼力的伸長側阻尼力變得比作為懸架裝置壓縮時的阻尼力的壓縮側阻尼力大。
[0011]另外,在所述懸架裝置中,將儲存箱R與伸長側室A之間分隔開的分隔體100以及將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之間分隔開的活塞200配置在內管2的內周與中空管10的外周之間,并且分別形成為環狀。分隔體100及活塞200以能夠沿軸向移動的方式安裝,并且在一個面上設置缺口 101、缺口 201,從而作為第一止回閥Vl及第二止回閥V2發揮功能,因此能夠取消葉片閥。
[0012]因此,與利用葉片閥的彎曲特性而產生阻尼力的懸架裝置相比,所述懸架裝置能夠容易地進行組裝作業,并能夠廉價地制造。
[0013]在此,懸架裝置因確保強度、外觀性等理由,有時被用作倒立型。在將所述以往的懸架裝置改變成倒立型的情況下,如圖7所示,在中空管10的內部,儲存箱R與壓縮側室B隔著工作流體的液面相對。另外,將儲存箱R與伸長側室A之間分隔開的分隔體100被保持在內管2的內周并且滑動接觸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而且,將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之間分隔開的活塞200被保持在中空管10的外周并滑動接觸于內管2的內周面。
[0014]在這種情況下,在懸架裝置伸長時,與將懸架裝置用作正立型的情況相同,懸架裝置能夠產生伸長側阻尼力。然而,在懸架裝置壓縮時,由于壓縮側室B與儲存箱R之間的壓力差極小,所以懸架裝置不能產生足夠的壓縮側阻尼力,壓縮側阻尼力不足。
【發明內容】
[0015]本發明的目的是在將能夠取消葉片閥的懸架裝置用作倒立型的情況下抑制壓縮側阻尼力的不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簡化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懸架裝置的縱剖視圖。
[0017]圖2是局部切掉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懸架裝置而表示的主視圖。
[0018]圖3是放大表示圖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0019]圖4A是表示分隔體的俯視圖。
[0020]圖4B是表示圖4A的分隔體的底面的仰視圖。
[0021]圖5A是放大表示第二活塞部分的縱剖視圖。
[0022]圖5B是放大表示第二活塞部分的縱剖視圖。
[0023]圖6是局部切掉以往的懸架裝置而表示的縱局部剖視圖。
[0024]圖7是簡化表示將以往的懸架裝置用作倒立型的情況下的構造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多個附圖中標注的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零件或者對應的零件。
[0026]圖1是簡化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懸架裝置的縱剖視圖。懸架裝置包括:能夠伸縮的懸架裝置主體F,其由外管I和內管2構成,該外管I與車身側相連結,該內管2與車輪側相連結,且該內管2的頂端側以能夠從外管I內伸出或進入外管I內入的方式插入外管I內;中空管10,該中空管10的基端側與外管I相連結,且該中空管10的頂端側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從內管2內伸出或進入內管2內。
[0027]懸架裝置還包括:分隔體20,其保持在內管2的頂端側內周,且滑動接觸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以及第一活塞11,其保持在中空管10的頂端側外周,且滑動接觸于內管2的內周面。
[0028]分隔體20將中空管10的外側劃分為作用室D和儲存箱第一室rl,該作用室D用于填充工作流體,且形成于內管2內側,該儲存箱第一室rl用于容納工作流體。第一活塞11將作用室D劃分為壓縮側第一室bl以及中空管側的伸長側第一室al。
[0029]懸架裝置還包括:第一流路LI,其將伸長側第一室al與儲存箱第一室rl之間連通;第一止回閥VI,其僅在工作流體從儲存箱第一室rl向伸長側第一室al移動的情況下打開第一流路LI。
[0030]懸架裝置還包括:伸長側第二室a2,其形成在外管I與內管2的重疊部分、亦即外管I與內管2之間;活塞桿21,該活塞桿21的基端側與內管2相連結,且該活塞桿21的頂端側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從中空管10內伸出或進入中空管10內;以及第二活塞22,其保持于活塞桿21的頂端側外周。
[0031]伸長側第二室a2用于填充工作流體并且與伸長側第一室al連通,且該伸長側第二室a2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擴大、縮小。第二活塞22將中空管10的內部劃分成壓縮側第二室b2和儲存箱第二室r2,該壓縮側第二室b2用于填充工作流體并且與壓縮側第一室bl連通,該儲存箱第二室r2用于容納工作流體并且與儲存箱第一室rl連通。
[0032]對于懸架裝置,由伸長側第一室al及伸長側第二室a2構成伸長側室A,由壓縮側第一室bl及壓縮側第二室b2構成壓縮側室B,由儲存箱第一室rl及儲存箱第二室r2構成儲存箱R。懸架裝置還包括:第一阻尼流路Ml、M10,其將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連通并且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第二阻尼流路M2、M20,其將壓縮側室B與儲存箱R連通,且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伸長側第二室a2的截面面積Xl設定為比中空管10的截面面積X2大(XI > X2)。
[0033]圖2是局部切開本實施方式中的懸架裝置而表不的主視圖。懸架裝置是用于將機動二輪車等鞍乘型車輛的前輪懸架的倒立型的前叉,包括懸架裝置主體F,該懸架裝置主體F由連結于車身側的外管I及連結于車輪側的內管2構成。
[0034]利用蓋構件12、底部構件23以及密封構件13將懸架裝置主體F的內側與外界空氣側之間分隔開,該蓋構件12用于封堵外管I的圖2中的上側的開口,該底部構件23用于封堵內管2的圖2中的下側的開口,該密封構件13用于封堵外管I與內管2的重疊部分的、形成在外管I與內管2之間的筒狀間隙(未予圖示)的位于圖2中的下側的開口。由此,容納在懸架裝置主體F內的工作流體、氣體不會泄漏到外界空氣側。另外,工作流體是油、水、水溶液等液體,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各種流體。
[0035]在筒狀間隙中容納工作流體,并且該筒狀間隙串聯配置有外側軸承14和內側軸承24,該外側軸承14保持于外管I的內周且滑動接觸于內管2的外周面,內側軸承24保持于內管2的外周且滑動接觸于外管I的內周面。在外側軸承14與內側軸承24之間形成有用于填充工作流體的伸長側第二室a2。
[0036]在內管2從外管I退出的懸架裝置主體F伸長時,外側軸承14與內側軸承24相靠近,伸長側第二室a2縮小。另一方面,在內管2進入外管I內的懸架裝置主體F壓縮時,外側軸承14與內側軸承24相分離,伸長側第二室a2擴大。即,伸長側第二室a2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擴大、縮小。
[0037]另外,相對于伸長側第二室a2的外界空氣側(圖2中的下側)被密封構件13封堵,伸長側第二室a2的內部側(圖2中的上側)由于內側軸承24具有形成為環狀C字形的開口部(未圖示),所以沒有被完全封堵。因此,也可以將保持于內管2的外周并滑動接觸于外管I的內周面的環狀的密封構件(未予圖示)與內側軸承24串聯配置,來抑制工作流體從內側軸承24的開口部的間隙漏出。
[0038]在懸架裝置主體F的軸心部豎立設有中空管10,該中空管10的基端側連結于外管1,且該中空管10的頂端側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從內管2內伸出或進入內管2內。在外管I及內管2的內側、亦即中空管10的外側,從車身側(圖2中的上側)依次沿軸向并列設置有儲存箱第一室rl、伸長側第一室al及壓縮側第一室bl。在中空管10的內側,從車身側依次沿軸向并列設置有儲存箱第二室r2及壓縮側第二室b2。
[0039]伸長側第一室al經由開設在內管2的頂端側(圖2中的上側)的連通孔30而與伸長側第二室a2相連通。壓縮側第一室bl經由中空管10的頂端側開口(圖2中的下端側開口)而與壓縮側第二室b2相連通。儲存箱第一室rl經由開設于中空管10基端側(圖2中的上側)的連通孔31而與儲存箱第二室r2相連通。
[0040]在伸長側第一室al、伸長側第二室a2、壓縮側第一室bl及壓縮側第二室b2中均填充有工作流體。在儲存箱第一室rl及儲存箱第二室r2中容納有工作流體,并且隔著工作流體的液面在上側容納有氣體。由此,能夠利用儲存箱R來補償懸架裝置主體F內的容積伴隨懸架裝置的伸縮的變化、由溫度變化所帶來的工作流體的體積變化。
[0041]內管2形成為筒狀,該內管2的基端側(圖2中的下側)經由底部構件23而連結于前輪的車軸,該內管2的頂端側(圖2中的上側)以能夠從外管I與中空管10之間伸出或進入外管I與中空管10之間的方式插入外管I與中空管10之間。如圖3所示,自內管2頂端的預定范圍的內周面2a形成為比其他部分的內周面的直徑大,在它們的交界處形成有環狀的臺階面2b。另外,在內管2的頂端部分(圖3中的上端部分),形成有被向徑向內側彎邊了的彎邊部2c。
[0042]在內管2的內周面2a與中空管10之間,從臺階面側(圖3中的下側)依次沿軸向并列設置有彈簧片4、殼體5及間隔物6,彈簧片4形成為環狀。彈簧片4、殼體5及間隔物6被夾持在內管2的臺階面2b與彎邊部2c之間。而且,在內管2的彎邊部2c裝配有從內周側支承間隔物6的環狀的卡定構件7。彈簧片4、殼體5、間隔物6及卡定構件7與中空管10之間形成有工作流體能夠流過的預定的間隙。
[0043]在彈簧片4上以懸掛的狀態保持有完全伸長彈簧S2。在懸架裝置最大程度伸長時,完全伸長彈簧S2通過被壓縮而產生預定的反作用力來吸收沖擊。
[0044]殼體5包括筒部5a和環狀的凸緣部5b,且截面形成為倒L字形,該筒部5a沿著內管2豎立設置,該凸緣部5b從筒部5a的間隔物側端部(圖3中的上端部)向內周側突出。在筒部5a與中空管10之間的間隙中以能夠沿著軸向移動的方式設有分隔體20。如圖4A及圖4B所示,分隔體20形成為具有開口部20a的環狀C字形。分隔體20的內周滑動接觸于中空管10的外周面,并將伸長側第一室al與儲存箱第一室rl之間分隔開。在分隔體20的外周與殼體5的筒部5a之間劃分形成有環狀的第一流路LI。分隔體20在伸長側第一室側面20b沿著徑向形成有缺口 20c。
[0045]若分隔體20向儲存箱第一室側(圖3中的上側)移動,則與缺口 20c相反的一側的一面20d落位于殼體5的凸緣部5b從而阻斷第一流路LI。另外,若分隔體20向伸長側第一室側(圖3中的下側)移動,則與缺口 20c相反的一側的一面20d離開殼體5的凸緣部5b從而打開第一流路LI。即,分隔體20作為第一止回閥Vl發揮功能,該第一止回閥Vl僅在工作流體從儲存箱第一室rl向伸長側第一室al移動的情況下打開第一流路LI。
[0046]分隔體20的開口部20a始終使伸長側第一室al與儲存箱第一室rI連通,并作為在工作流體移動時施加阻力的第三阻尼流路M3發揮功能。另外,也可以將分隔體20形成為環狀而取消開口部20a (第三阻尼流路M3)。
[0047]如圖2所示,中空管10形成為筒狀,其基端部(圖2中的上端部)連結于蓋構件12,并且該中空管10的基端側(圖2中的上側)開口被蓋構件12封堵。S卩,中空管10經由蓋構件12而連結于外管I。另外,在中空管10的頂端(圖2中的下端)與底部構件23之間安裝有懸掛彈簧SI,該懸掛彈簧SI始終沿伸長方向對懸架裝置主體F施力而彈性支承車身。
[0048]而且,如圖1所示,中空管10的截面面積X2設定為比伸長側第二室a2的截面面積Xl小(XI > X2)。截面面積X1、X2指的是沿徑向剖切伸長側第二室a2及中空管10的情況下的切斷面的面積。中空管10的截面面積X2是中空管10滑動接觸于分隔體20的那部分的截面面積。
[0049]如圖3所示,中空管10的頂端部(圖3中的下端部)形成為外徑朝向頂端呈兩個階梯狀擴大。即,中空管10的頂端部具有擴徑了的中外徑部1a以及比中外徑部1a進一步擴徑了的大外徑部10b,并且在各個交界處形成有環狀的臺階面10c、臺階面10d。完全伸長彈簧S2在圖3中的下端能夠抵接到位于中外徑部1a與大外徑部1b的交界的臺階面1cL
[0050]大外徑部1b的外周形成有截面呈U字狀的環狀槽1e0在環狀槽1e與內管2之間的間隙中以能夠沿軸向移動的方式設有第一活塞11。與分隔體20相同,第一活塞11形成為具有開口部的環狀C字形,且外周滑動接觸于內管2的內周面。第一活塞11將中空管側(圖3中的上側)的伸長側第一室al與和中空管10相反一側(圖3中的下側)的壓縮側第一室bl分隔開。在第一活塞11的內周與中空管10之間劃分形成有環狀的第二流路L2。第一活塞11在伸長側第一室側面(圖3中的上側面)沿著徑向形成有缺口 11a。
[0051]若第一活塞11移動到壓縮側第一室側(圖3中的下側),則第一活塞11的與缺口Ila相反一側的一面(圖3中的下側面)落位于中空管10而阻斷第二流路L2。另外,若第一活塞11移動到伸長側第一室側(圖3中的上側),則第一活塞11的與缺口 I Ia相反一側的一面離開中空管10而打開第二流路L2。S卩,第一活塞11作為第二止回閥V2發揮功能,該第二止回閥V2僅在工作流體從壓縮側第一室bl (壓縮側室B)向伸長側第一室al (伸長側室A)移動的情況下打開第二流路L2。
[0052]第一活塞11的開口部(未圖示)始終使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連通,并作為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的第一阻尼流路M10(圖1)發揮功能。而且,懸架裝置具有開設在中空管10的頂端側(圖2中的下側)的節流孔3。節流孔3始終使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連通,并作為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的第一阻尼流路Ml (圖1)發揮功能。如此,懸架裝置具有兩個第一阻尼流路,但也可以省略第一阻尼流路Ml、MlO中一個。例如,也可以將第一活塞11形成為環狀而取消作為第一阻尼流路MlO的開口部。
[0053]接著,如圖2所示,在內管2的軸心部豎立設有活塞桿21。活塞桿21的基端側(圖2中的下側)經由底部構件23而連結于內管2,活塞桿21的頂端側(圖2中的上側)從中空管10內伸出或進入中空管10內。如圖3所示,在活塞桿21的頂端部21a外周保持有環狀的殼體8。
[0054]在殼體8的外周形成有截面為U字狀的環狀槽8a。在環狀槽8a與中空管10之間的間隙中以能夠沿軸向移動的方式設有第二活塞22。與分隔體20相同,第二活塞22形成為具有開口部的環狀C字形,且外周滑動接觸于中空管10的內周面。第二活塞22將活塞桿側(圖3中的下側)的壓縮側第二室b2和與活塞桿21相反一側(圖3中的上側)的儲存箱第二室r2分隔開。另外,第二活塞22的內周與殼體8之間形成有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的第二阻尼流路M2。第二活塞22在儲存箱第二室側面(圖3中的上側面)沿著徑向形成有缺口 22a。
[0055]若第二活塞22向壓縮側第二室側(圖3中的下側)移動,則第二活塞22的與缺口 22a相反一側的一面(圖3中的下側面)落位于殼體8,并阻斷第二阻尼流路M2。若第二活塞22向儲存箱第二室側(圖3中的上側)移動,則第二活塞22的與缺口 22a相反一側的一面離開殼體8,打開第二阻尼流路M2。S卩,第二活塞22作為第三止回閥V3發揮功能,該第三止回閥V3僅在工作流體從壓縮側第二室b2 (壓縮側室B)向儲存箱第二室r2 (儲存箱R)移動的情況下打開第二阻尼流路M2。
[0056]第二活塞22的開口部(未圖示)始終使壓縮側室B與儲存箱R連通,并作為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的第二阻尼流路M20(圖1)發揮功能。如此,雖然懸架裝置具有兩個第二阻尼流路,并能夠打開、阻斷其中一個第二阻尼流路M2,但也可以省略其中一個第二阻尼流路M2、M20。例如,也可以將第二活塞22形成為環狀而取消作為第二阻尼流路M20的開口部。
[0057]在懸架裝置(懸架裝置主體F)伸長時,伸長側室A壓力增加并且壓縮側室B壓力減小,分隔體20(第一止回閥VI)及第一活塞11 (第二止回閥V2)阻斷第一流路LI及第二流路L2,第二活塞22 (第三止回閥V3)打開第二阻尼流路M2。
[0058]此時,伸長側室A的工作流體流過第一阻尼流路Ml、第一阻尼流路MlO及第三阻尼流路M3而移動到壓縮側室B及儲存箱R。此外,在由伸長側室A及壓縮側室B構成的室中,剩余有從縮小了的伸長側第二室a2的體積(該體積設為“Y1”)中減去退出了的中空管10的體積(該體積設為“Y2”)后的量(Yl — Y2)的工作流體。因而,該剩余量的工作流體流過第二阻尼流路M2、M20而向儲存箱R移動。
[0059]在懸架裝置(懸架裝置主體F)壓縮時,壓縮側室B壓力增加并且伸長側室A壓力減少,分隔體20 (第一止回閥VI)、第一活塞11 (第二止回閥V2)及第二活塞22 (第三止回閥V3)打開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及第二阻尼流路M2。
[0060]此時,壓縮側室B的工作流體流過第二流路L2、第一阻尼流路M1、M10以及第二阻尼流路M2、M20而移動到伸長側室A及儲存箱R,并且儲存箱R的工作流體流過第一流路LI及第三阻尼流路M3而移動到伸長側室A。另外,在由伸長側室A及壓縮側室B構成的室中,缺少從擴大了的伸長側第二室a2的體積(該體積設為“Y3”)減去進入了的中空管10的體積(該體積設為“Y4”)后的量(Y3 — Y4)的工作流體、從第二阻尼流路M2、M20移動到儲存箱R的量的工作流體。因而,該缺少的量的工作流體流過第一流路LI及第三阻尼流路M3而移動到伸長側室A。
[0061]S卩,懸架裝置能夠對應伸縮動作而產生阻尼力,該阻尼力源自工作流體流過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第一阻尼流路Ml、M10、第二阻尼流路M2、M20及第三阻尼流路M3時的阻力。
[0062]接著,對本實施方式中的懸架裝置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懸架裝置的分隔體20和第一活塞11配置在內管2的內周與中空管10的外周之間,分隔體20將儲存箱第一室rl與伸長側第一室al之間分隔開,第一活塞11將伸長側第一室al與壓縮側第一室bl之間分隔開,上述懸架裝置的將壓縮側第二室b2與儲存箱第二室r2之間分隔開的第二活塞22配置在中空管10的內周與活塞桿21的外周之間,且分隔體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形成為環狀。分隔體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以能夠沿著軸向移動的方式安裝,由于在一個面上設有缺口 20c、lla、22a,所以能夠使分隔體20作為第一止回閥Vl發揮功能,使第一活塞11作為第二止回閥V2發揮功能,使第二活塞22作為第三止回閥V3發揮功能,從而能夠取消葉片閥。
[0063]另外,形成于外管I與內管2的重疊部分、亦即外管I與內管2之間并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擴大、縮小的伸長側第二室a2與伸長側第一室al —同構成伸長側室A,伸長側第二室a2的截面面積Xl設定為比中空管10的截面面積X2 (XI >X2)大。由此,在壓縮側室B被減壓的懸架裝置伸長時壓縮側室B的工作流體也有所剩余,因此在懸架裝置從伸長轉變為收縮的情況下,壓縮側室B的內壓迅速上升。而且,由于中空管10的內部被第二活塞22分隔開,所以壓縮時的儲存箱R與壓縮側室B之間的壓力差變得比以往大,從而能夠抑制壓縮側阻尼力的不足。
[0064]而且,由于伸長側第二室a2形成于外側軸承14與內側軸承24之間,所以能夠伴隨懸架裝置主體F的伸縮而擴大、縮小,從而能夠利用工作流體來潤滑外側軸承14與內側軸承24之間的滑動面。
[0065]而且,懸架裝置包括第二流路L2和第二止回閥V2 (圖1),該第二流路L2將伸長側室A與壓縮側室B之間連通,該第二止回閥V2僅在工作流體從壓縮側室B向伸長側室A移動的情況下打開第二流路L2。由此,在懸架裝置壓縮時,能夠讓壓縮側室B的工作流體流過第二流路L2而迅速移動到伸長側室A,從而能夠抑制壓縮側阻尼力變得過大。
[0066]而且,懸架裝置具有僅在工作流體從壓縮側室B向儲存箱R移動的情況下打開第二阻尼流路M2的第三止回閥(第二活塞22)。由此,能夠抑制工作流體從儲存箱R向壓縮側室B移動,從而能夠抑制儲存箱R的氣體流入壓縮側室B。
[0067]而且,分隔體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形成為環狀,并以能夠沿著軸向移動的方式安裝,在分隔體20的伸長側第一室側面20b上形成有缺口 20c,在第一活塞11的伸長側第一室側面上形成有缺口 11a,在第二活塞22的儲存箱第二室側面上形成有缺口22a。而且,第一流路LI形成于分隔體20的外周,第二流路L2形成于第一活塞11的內周,第二阻尼流路M2形成于第二活塞22的內周。
[0068]由此,通過使殼體5的凸緣部5b落位、離開分隔體20的與缺口 20c相反一側的一面,使中空管10落位、離開第一活塞11的與缺口 Ila相反一側的一面,以及使殼體8落位、離開第二活塞22的與缺口 22a相反一側的一面,從而能夠使分隔體20作為第一止回閥Vl發揮功能,使第一活塞11作為第二止回閥V2發揮功能,使第二活塞22作為第三止回閥V3發揮功能。
[0069]而且,由于分隔體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形成為具有開口部的環狀C字形,所以能夠容易地分別將分隔體20、第一活塞11以及第二活塞22安裝于內管2、中空管
10、活塞桿21。
[0070]例如,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舉例說明了懸架裝置為前叉的情況,但懸架裝置也可以是用于懸架機動二輪車后輪的反作用力單元,還可以是機動二輪車以外的汽車等運輸設備用的懸架裝置。
[0071]而且,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活塞桿21形成為實心,但也可以形成為中空。
[0072]而且,分隔體20、第一活塞11、第二活塞22、第一流路L1、第二流路L2、第一阻尼流路Ml、M10、第二阻尼流路M2、M20、第一止回閥V1、第二止回閥V2以及第三止回閥V3的結構并不限于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所舉例說明的結構,可以采用其他各種結構。例如,也可以如圖5A及圖5B所示那樣改變所述實施方式中的兩個第二阻尼流路M2、M20。
[0073]圖5A表示第二阻尼流路的第一變形例。第二阻尼流路M21由形成于第二活塞22的一個節流回路構成。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在第二活塞22與中空管10之間形成間隙,能夠將該間隙用作第二阻尼流路M21。
[0074]圖5B表示第二阻尼流路的第二變形例。第二阻尼流路M22在中途包括阻尼閥V30,該阻尼閥V30具有用于打開、阻斷第二阻尼流路M22的閥體v31以及用于向阻斷閥體v31的方向對閥體v31施力的彈簧v32。阻尼閥V30僅在工作流體從壓縮側室B向儲存箱R移動的情況下打開第二阻尼流路M22。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將第二阻尼流路M22設為節流流路,也能夠對流過第二阻尼流路M22而從壓縮側室B移動到儲存箱R的工作流體施加阻力。而且,也能夠通過更換彈簧v32而改變對工作流體所施加的阻力。
[0075]本申請以在2012年4月27日向日本國專利局申請的特愿2012-102761、以及在2013年2月20日向日本國專利局申請的特愿2013-030770為基礎主張優先權,根據參照,該申請的全部內容被放入本說明書。
【權利要求】
1.一種懸架裝置,其包括能夠伸縮的懸架裝置主體,該懸架裝置主體具有:外管,其與車身側相連結;以及內管,其與車輪側相連結,且該內管的頂端側以能夠從所述外管內伸出或進入所述外管內的方式插入所述外管內;該懸架裝置包括: 中空管,其基端側與所述外管相連結,且該中空管的頂端側伴隨所述懸架裝置主體的伸縮而從所述內管內伸出或進入所述內管內; 分隔體,其保持于所述內管的頂端側內周并滑動接觸于所述中空管的外周面,該分隔體將所述中空管的外側劃分為用于填充工作流體并形成于所述內管的內側的作用室以及用于容納工作流體的儲存箱第一室; 第一活塞,其保持于所述中空管的頂端側外周并滑動接觸于所述內管的內周面,該第一活塞將所述作用室劃分為壓縮側第一室以及中空管側的伸長側第一室; 第一流路,其將所述伸長側第一室與所述儲存箱第一室之間連通; 第一止回閥,其僅在工作流體從所述儲存箱第一室向所述伸長側第一室移動的情況下打開所述第一流路; 伸長側第二室,其形成于所述外管與所述內管的重疊部分的所述外管與所述內管之間,該伸長側第二室用于填充工作流體,并且該伸長側第二室與所述伸長側第一室連通,該伸長側第二室伴隨所述懸架裝置主體的伸縮而擴大、縮小; 活塞桿,其基端側與所述內管相連結,且該活塞桿的頂端側伴隨所述懸架裝置主體的伸縮而從所述中空管內伸出或進入所述中空管內; 第二活塞,其保持于所述活塞桿的頂端側外周,并將所述中空管的內部劃分為壓縮側第二室和儲存箱第二室,該壓縮側第二室用于填充工作流體,且與所述壓縮側第一室連通,該儲存箱第二室用于容納工作流體,且與所述儲存箱第一室連通; 第一阻尼流路,其將具有所述伸長側第一室及所述伸長側第二室在內的伸長側室與具有所述壓縮側第一室及所述壓縮側第二室在內的壓縮側室之間連通,并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以及 第二阻尼流路,其將所述壓縮側室和具有所述儲存箱第一室及所述儲存箱第二室在內的儲存箱之間連通,該第二阻尼流路在工作流體流過時對工作流體施加阻力; 所述伸長側第二室的截面面積大于所述中空管的截面面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架裝置,其中,該所述懸架裝置還包括: 第二流路,其將所述伸長側室與所述壓縮側室之間連通;以及 第二止回閥,其僅在工作流體從所述壓縮側室向所述伸長側室移動的情況下打開所述第二流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架裝置,其中,該所述懸架裝置還包括第三止回閥,該第三止回閥僅在工作流體從所述壓縮側室向所述儲存箱移動的情況下打開所述第二阻尼流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懸架裝置,其中, 所述分隔體、所述第一活塞及所述第二活塞形成為環狀,并以能夠沿著軸向移動的方式安裝,分別在所述分隔體的伸長側第一室側面、所述第一活塞的伸長側第一室側面及所述第二活塞的儲存箱第二室側面形成有缺口,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于所述分隔體的外周,所述第二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內周,所述第二阻尼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二活塞的內周。
【文檔編號】F16F9/32GK104246284SQ201380019666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7日
【發明者】北村康弘 申請人:萱場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