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構造新穎的隔振裝置,既能有效獲得由第1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的嵌合所產生的定位作用,又能更有效地對第1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進行定位。在第1裝配構件(18)的周面上局部設有朝外周側突出的突出部(28),在突出部(28)上形成有在第1裝配構件(18)的內周面開口的卡定槽(30),在對卡定槽(30)的槽內表面進行覆蓋的覆蓋橡膠層(32)的構成卡定槽(30)側壁內表面的部分(33)設有卡定部(58),通過將托架構件(14)嵌入到第1裝配構件(18)中而使突出設于托架構件(14)上的卡合突部(50)嵌入到卡定槽(30)中,通過使卡合突部(50)的突出頂端面抵接于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并且使卡合突部(50)的側面卡定于卡定部(58),而構成將第1裝配構件(18)和托架構件(14)之間互相定位的定位單元。
【專利說明】隔振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汽車的發動機支架等的隔振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在筒狀的第I裝配構件上嵌入安裝有托架構件的隔振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夾裝于構成振動傳遞系統的構件之間,并將這些構件彼此隔振連結起來的隔振連結體或隔振支承體的一種,公知有隔振裝置。隔振裝置具有這樣的構造,即:用主體橡膠彈性體將裝配于構成振動傳遞系統的一個構件上的第I裝配構件和裝配于構成振動傳遞系統的另一個構件上的第2裝配構件彈性連結起來。此外,作為隔振裝置,也提出有如日本特開2012 - 36971號公報(專利 文獻I)所示那樣,將第I裝配構件形成為筒狀,向第I裝配構件的內孔中嵌入安裝托架構件的構造,借助托架構件將第I裝配構件裝配于構成振動傳遞系統的構件上。
[0003]然而,在具有這種將托架構件嵌入安裝于筒形的第I裝配構件的構造的隔振裝置中,托架構件從第I裝配構件脫落容易成為問題。因此,在專利文獻I中,通過在覆蓋第I裝配構件的內周面的覆蓋橡膠層上設置凹形狀或凸形狀的被卡合部,并且在托架構件的外周面設置凸形狀或凹形狀的卡合部,而容易保持托架構件與第I裝配構件之間的連結狀態。
[0004]但是,當采用專利文獻I所述的構造時,能期待由卡定作用所帶來的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的定位效果,另一方面卻存在通過向第I裝配構件嵌合托架構件來進行定位的效果減弱的不良情況。即,當將托架構件嵌入于第I裝配構件時,通過使托架構件的外表面推壓第I裝配構件的內表面而發揮由嵌合產生的定位效果,從而防止托架構件自第I裝配構件脫落。但是,被卡合部和卡合部是通過一者進入另一者而進行卡定的,在上述被卡合部和卡合部的形成部分,如上所述由嵌合產生的定位效果減弱,因此,防止托架構件自第I裝配構件脫落的定位效果可能不充分。
[0005]在先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 - 36971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9]本發明是以上述情況為背景而完成的,其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構造新穎的隔振裝置,既能有效獲得由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的嵌合所產生的定位作用,又能更有效地對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進行定位。
[0010]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1]本發明的第I技術方案是一種隔振裝置,其用主體橡膠彈性體將第I裝配構件和第2裝配構件彈性連結起來,并且,將形成為筒狀的該第I裝配構件的內孔形成為由覆蓋橡膠層覆蓋的嵌裝孔,在該嵌裝孔中嵌入有托架構件,該隔振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I裝配構件的周面上局部形成有朝外周側突出的突出部,在該突出部上形成有在該第I裝配構件的內周面開口的卡定槽,該卡定槽的槽內表面被上述覆蓋橡膠層覆蓋,并且,在該覆蓋橡膠層的構成該卡定槽側壁內表面的部分上設有卡定部;通過將上述托架構件嵌入到該第I裝配構件中而使突出設于該托架構件上的卡合突部嵌入到該卡定槽中,使該卡合突部的突出頂端面抵接于該卡定槽的底壁內表面,并且使該卡合突部的側面卡定于該卡定部,從而構成將該第I裝配構件和該托架構件之間互相定位的定位單元。
[0012]根據采用這樣的第I技術方案的構造的隔振裝置,通過使托架構件的側面卡定于設在第I裝配構件的內周面上的卡定部,而防止托架構件自嵌裝孔脫落,將托架構件定位于第I裝配構件。
[0013]此外,在第I裝配構件上設有朝外周側突出的突出部和形成于該突出部且朝內周側開口的卡定槽,卡定部形成于對卡定槽的側壁內表面進行覆蓋的覆蓋橡膠層上。而且,托架構件的卡合突部的突出頂端面抵接于卡定槽的底壁內表面,即使在卡合突部和卡定槽的形成部分,托架構件也能在卡合突部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上被第I裝配構件夾持并支承。由此,能充分確保嵌裝孔的內周面和托架構件之間的壓接面積,使其不會因形成卡定部而減小,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能有效發揮由嵌合產生的定位作用。
[0014]需要說明的是,優選突出部的突出方向與隔振裝置中的主要振動輸入方向之一大致一致。由此,通過使卡合突部的突出頂端面與卡定槽的底壁內表面抵接能確保負荷輸入面較大,并且,在輸入負荷較小的卡定槽的側壁內表面能構成由卡定部形成的定位單元。因此,能針對輸入振動而有效發揮作為目標的隔振效果,并且防止因卡定部變形而導致定位作用減弱,從而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以連結狀態被穩定地定位。
[0015]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以第I技術方案所述的隔振裝置為基礎,其中,在上述覆蓋橡膠層的構成上述卡定槽側壁內表面的部分,在槽長度方向的中間設有作為卡定部的抵接臺階部,被該覆蓋橡膠層所覆蓋的該卡定槽中的隔著該抵接臺階部的一側形成為寬槽部,而另一側形成為窄槽部,該窄槽部的槽寬度尺寸小于該寬槽部的槽寬度尺寸;另一方面,在上述卡合突部的側面,在長度方向的中間設有被抵接臺階部,該卡合突部的隔著該被抵接臺階部的一側形成為寬部,而另一側形成為窄部,該窄部的寬度尺寸小于該寬部的寬度尺寸;通過以該寬部側為前方自該窄槽部側向該卡定槽嵌入該卡合突部并使該抵接臺階部和該被抵接臺階部之間抵接卡定,而構成上述定位單元。
[0016]采用第2技術方案,通過使抵接臺階部和被抵接臺階部之間在第I裝配構件的軸線方向相抵接卡定而構成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的定位單元。因此,將托架構件充分壓入第I裝配構件直到寬部越過卡定槽的抵接臺階部,之后回拉托架構件,從而能夠使抵接臺階部和被抵接臺階部之間可靠地卡定,容易將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定位于規定的位置。
[0017]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以第2技術方案所述的隔振裝置為基礎,其中,上述卡定槽的上述窄槽部的側壁內表面具有隨著朝向上述抵接臺階部去而寬度逐漸變窄的引導面。
[0018]采用第3技術方案,通過設置引導面,能夠使向卡定槽嵌入卡合突部的作業變得容易。特別是,若將引導面的與抵接臺階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形成為比卡合突部的寬部大的寬度尺寸,則在向卡定槽嵌入卡合突部時,能防止卡合突部卡在覆蓋橡膠層的端面,從而使嵌入作業更加容易。[0019]本發明的第4技術方案以第2技術方案或第3技術方案所述的隔振裝置為基礎,其中,在上述卡合突部的比上述寬部靠前方側的部分設有嵌入頂端部,該嵌入頂端部的寬度尺寸小于該寬部的寬度尺寸,該寬部和該嵌入頂端部之間借助寬度尺寸逐漸變化的錐形部而連續地設置。
[0020]采用第4技術方案,通過在卡合突部上設置嵌入頂端部,能夠使向卡定槽嵌入卡合突部的作業變得容易。而且,由于寬部和嵌入頂端部之間以錐形部相連接,因此,也能防止上述寬部和嵌入頂端部之間的交界部分卡在卡定槽中。特別是,與上述那樣的卡定槽的引導面組合采用,則能夠更容易地將卡合突部嵌入到卡定槽中。
[0021]本發明的第5技術方案以第I技術方案?第4技術方案中的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隔振裝置為基礎,其中,上述突出部在上述第I裝配構件和上述第2裝配構件之間相對的方向上突出設置,通過該突出部的底壁部和該第2裝配構件之間的抵接而構成對該第I裝配構件和該第2裝配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移量進行限制的限位單元。
[0022]采用第5技術方案,第I裝配構件的突出部構成限位單元,通過突出部的突出頂端與第2裝配構件抵接而限制第I裝配構件與第2裝配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移量,因此,能以部件數量較少的簡單構造謀求提高耐久性。而且,在突出部的卡定槽中嵌入有托架構件的卡合突部,卡合突部的突出頂端抵接于卡定槽的底壁內表面,因此,在限位單元中能充分確保耐負荷性,從而能避免突出部發生變形等不良情況。
[0023]此外,在由這樣的突出部構成限位單元的構造中,突出部的突出方向被設定為與主要負荷輸入方向大致一致,因此,能確保負荷在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的傳遞效率,并且能穩定地實現由卡定部形成的防脫卡定構造。
[0024]發明的效果
[0025]采用本發明,在第I裝配構件上設置具有卡定槽的突出部,使托架構件的卡合突部嵌入到卡定槽中,使卡合突部的突出頂端面抵接于卡定槽的底壁內表面,并且使卡合突部的側面卡定于設在卡定槽的側壁內表面上的卡定部,而構成定位單元。由此,能基于由定位單元發揮的卡定作用對第I裝配構件和托架構件之間進行定位,并且,通過充分確保第I裝配構件的內周面和托架構件的外周面之間的壓接面積,也能獲得有效的定位作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發動機支架的立體圖。
[0027]圖2是構成圖1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支架主體的立體圖。
[0028]圖3是圖2所示的支架主體的主視圖。
[0029]圖4是圖3的IV — IV剖視圖。
[0030]圖5是放大表示圖2所示的支架主體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
[0031]圖6是放大表示圖2所示的支架主體的主要部分的后視圖。
[0032]圖7是構成圖1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內托架的立體圖。
[0033]圖8是以另一角度表示圖7所示的內托架的立體圖。
[0034]圖9是圖7所示的內托架的仰視圖。
[0035]圖10是圖7所示的內托架的后視圖。
[0036]圖11是放大表示圖1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縱剖視圖,相當于圖13的XI— XI剖面。
[0037]圖12是放大表示圖2所示的支架主體的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相當于圖5的
XI1- XII 剖面。
[0038]圖13是放大表示圖1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縱剖視圖,相當于圖11的
XIII— XIII 剖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40]在圖1中,作為按照本發明構造的隔振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示出了汽車用的發動機支架10。該發動機支架10采用在支架主體12上裝配有作為托架構件的內托架14和外托架16的構造。而且,將內托架14裝配于未圖示的動力單元,并且將外托架16裝配于未圖示的車輛車身,從而借助發動機支架10將動力單元隔振連結于車輛車身。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上下方向原則上是指圖3中的上下方向、即主要振動的輸入方向。
[0041]更詳細而言,如圖2?圖4所示,支架主體12具有用主體橡膠彈性體22將第I裝配構件18和第2裝配構件20彈性連結起來的構造。
[0042]第I裝配構件18是由鐵、鋁合金等形成的高剛性的構件,如圖5、圖6所示,形成為在中央具有貫通孔的筒狀的構件。此外,第I裝配構件18具有嵌裝筒部24,嵌裝筒部24為角部呈圓弧狀的大致四棱筒形狀,嵌裝筒部24的內孔形成為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狀延伸的嵌裝孔26。此外,在嵌裝筒部24中一體地形成有突出部28,突出部28在嵌裝筒部24的下邊部的周向中央部分朝外周側(在此為下方、即主要振動的輸入方向)突出。在該突出部28上形成有一邊朝上方開口一邊遍及第I裝配構件18的軸線方向全長地延伸的卡定槽30,該槽內的區域與嵌裝孔26連通。需要說明的是,如下面將要說明的那樣,第I裝配構件18的內周面被覆蓋橡膠層32所覆蓋,嵌裝孔26和卡定槽30的壁內表面由覆蓋橡膠層32構成。
[0043]第2裝配構件20呈薄壁大徑的大致圓筒形狀,與第I裝配構件18同樣形成為高剛性的構件。而且,第I裝配構件18嵌入配置于第2裝配構件20的內周側,上述第I裝配構件18和第2裝配構件20由主體橡膠彈性體22彈性連結起來。此外,在第I裝配構件18的內周面上粘附形成有與主體橡膠彈性體22 —體形成的覆蓋橡膠層32。需要說明的是,第I裝配構件18的內周面中,不僅嵌裝筒部24的內周面被覆蓋橡膠層32覆蓋,卡定槽30的槽內表面也大致全被覆蓋橡膠層32覆蓋,特別是,卡定槽30的側壁內表面由作為覆蓋橡膠層32的一部分的側壁覆蓋橡膠33構成。此外,在覆蓋橡膠層32的對嵌裝筒部24的上壁部和一對側壁部的各壁內表面進行覆蓋的部分各形成有2條槽部,在向嵌裝孔26中嵌入內托架14時,允許覆蓋橡膠層32向槽部逃避。
[0044]此外,在主體橡膠彈性體22上形成有沿軸線方向貫通的第I凹缺部34。該第I凹缺部34在第I裝配構件18的上方在半周左右的范圍內延伸,其兩端部到達第2裝配構件20的內周面。此外,在第I裝配構件18的上表面和第2裝配構件20的內周面之間,與主體橡膠彈性體22 —體地形成有固定安裝于第I裝配構件18上的第I限位橡膠35和固定安裝于第2裝配構件20上的第2限位橡膠36,第I限位橡膠35和第2限位橡膠36隔著第I凹缺部34在上下相對配置。而且,通過使第I裝配構件18和第2裝配構件20之間隔著第I限位橡膠35、第2限位橡膠36而抵接,構成了限制第I裝配構件18相對于第2裝配構件20朝上方位移的相對位移量的回彈限位器。
[0045]再者,在主體橡膠彈性體22上形成有沿軸線方向貫通的第2凹缺部38。第2凹缺部38設于第I裝配構件18的下方,具有隨著朝向外周側去而周向長度變長的大致梯形截面。此外,自第I裝配構件18的卡定槽30的底壁部突出的第3限位橡膠39和自第2裝配構件20突出的第4限位橡膠40分別以周向的中央部分向第2凹缺部38突出,第3限位橡膠39和第4限位橡膠40在上下隔著規定距離地相對配置。而且,通過使第I裝配構件18和第2裝配構件20之間隔著第3限位橡膠39、第4限位橡膠40而抵接,構成了彈跳限位器,該彈跳限位器作為限制第I裝配構件18相對于第2裝配構件20朝下方位移的相對位移量的限位單元。
[0046]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裝配構件18的突出部28朝向第2裝配構件20突出,并且,在突出部28的突出頂端和第2裝配構件20之間配置有第2凹缺部38、第3限位橡膠39以及第4限位橡膠40,突出部28的突出頂端和第2裝配構件20之間隔著第3限位橡膠39、第4限位橡膠40抵接,從而構成彈跳限位器。由此,不需要用于構成彈跳限位器的特殊部件,能利用部件數量較少的簡單構造獲得彈跳限位器。而且,通過調節突出部28的突出尺寸,還能夠任意設定限位間隙。
[0047]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形成第I凹缺部34和第2凹缺部38,從而第I裝配構件18和第2裝配構件20由設于第I凹缺部34和第2凹缺部38的周向之間的一對橡膠臂部42、42相互彈性連結起來。
[0048]在采用這種構造的支架主體12上,在第I裝配構件18上裝配有內托架14,并且在第2裝配構件20上裝配有外托架16。
[0049]如圖7?圖10所示,內托架14是由鐵、鋁合金、纖維加強后的合成樹脂等形成的高剛性的構件,具有裝配于動力單元的裝配部44和裝配于第I裝配構件18的嵌入部46 —體形成的構造。需要說明的是,在裝配部44上沿上下貫通地形成有多個裝配用螺栓孔47。此外,在嵌入部46的上下兩表面各形成有2條凹槽48,凹槽48沿著嵌入部46自裝配部44突出的方向延伸,能夠以較小的力容易地進行后述的將嵌入部46嵌入于第I裝配構件18的作業。
[0050]此外,在內托架14的嵌入部46上一體形成有卡合突部50。如圖7?圖10所示,卡合突部50自嵌入部46朝下方突出,形成為沿著嵌入部46自裝配部44突出的方向以規定長度連續的突條。需要說明的是,卡合突部50設于在嵌入部46的下表面開口而形成的2條凹槽48、48之間。
[0051]而且,如圖11所示,通過將內托架14的嵌入部46嵌入到第I裝配構件18的嵌裝孔26中,并且將卡合突部50嵌入到卡定槽30中,從而將內托架14固定于第I裝配構件18。通過用貫穿裝配用螺栓孔47的螺栓將該內托架14的裝配部44固定于動力單元,從而借助內托架14將第I裝配構件18裝配于動力單元。
[0052]需要說明的是,在將內托架14安裝于第I裝配構件18的狀態下,覆蓋嵌裝孔26的內表面的覆蓋橡膠層32在嵌裝筒部24和嵌入部46之間被上下壓縮,上述嵌裝筒部24和嵌入部46以規定的表面壓力壓接。此外,覆蓋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的覆蓋橡膠層32在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和卡合突部50的突出頂端面之間被上下壓縮,卡合突部50的突出頂端面與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以規定的表面壓力壓接。
[0053]另一方面,外托架16具有如下構造:其包括筒狀主體部52和3個裝配用板54,該筒狀主體部52具有厚壁大徑的大致圓筒形狀,該3個裝配用板54固定安裝于筒狀主體部52的周面上。需要說明的是,3個裝配用板54均形成為槽形狀而提高了剛性。
[0054]而且,通過向外托架16的筒狀主體部52中壓入第2裝配構件20,而將外托架16嵌套固定于第2裝配構件20。該外托架16的裝配用板54螺栓固定于車輛車身,從而借助外托架16將第2裝配構件20裝配于車輛車身。由此,將發動機支架10夾裝于動力單元和車輛車身之間,將動力單元隔振連結于車輛車身。
[0055]在此,在發動機支架10中,設有對第I裝配構件18和內托架14之間進行相對定位的定位單元,從而防止內托架14自第I裝配構件18脫落。
[0056]即,在覆蓋橡膠層32的側壁覆蓋橡膠33上設有作為卡定部的抵接臺階部58,并且,在內托架14的卡合突部50的兩側面設有被抵接臺階部60,上述抵接臺階部58和被抵接臺階部60之間抵接卡定,從而構成定位單元。
[0057]更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在側壁覆蓋橡膠33上,在卡定槽30的長度方向中間設有抵接臺階部58,卡定槽30的隔著抵接臺階部58的一側(圖12中的上側)形成為寬槽部62,而另一側(圖12中的下側)形成為窄槽部64,該窄槽部64的寬度尺寸小于寬槽部62的寬度尺寸。換言之,在卡定槽30中串聯且連續地設有寬槽部62和寬度尺寸比寬槽部62小的窄槽部64,在上述寬槽部62和窄槽部64之間的連接部分形成有抵接臺階部58。此外,窄槽部64的側壁內表面均由引導面66構成,該引導面66為隨著自長度方向的外側端部朝向抵接臺階部58去而寬度逐漸變窄的錐面形狀。該引導面66的較寬側的端部形成為與寬槽部62大致相同的寬度尺寸,具有大于后述的內托架14的嵌入頂端部72的寬度尺寸。需要說明的是,第I裝配構件18的突出部28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狀形成,卡定槽30的寬度尺寸的變化均可通過側壁覆蓋橡膠33的厚度尺寸的變化來實現。
[0058]如圖13所示,在內托架14的卡合突部50的側面中,在長度方向的中間設有被抵接臺階部60,在隔著被抵接臺階部60的一側設有寬部68,并且另一側形成為窄部70,該窄部70的寬度尺寸小于寬部68的寬度尺寸。換言之,在卡合突部50上串聯且連續地一體形成有寬部68和寬度尺寸比寬部68小的窄部70,在上述寬部68和窄部70之間的連接部分形成有被抵接臺階部6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卡合突部50的隔著寬部68與窄部70相反的一側的端部,一體形成有嵌入頂端部72,該嵌入頂端部72的寬度小于寬部68的寬度,且具有與窄部70大致相同的寬度尺寸,寬部68僅設于卡合突部50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分,并且,上述寬部68和嵌入頂端部72借助寬度尺寸在長度方向上逐漸變化的錐形部74相互連結一體化。
[0059]而且,在向第I裝配構件18安裝內托架14時,內托架14的卡合突部50以嵌入頂端部72為前方自窄槽部64側嵌入到卡定槽30中。此外,卡合突部50的寬部68 —邊擠開卡定槽30的窄槽部64—邊擠入到寬槽部62中,之后內托架14被向裝配部44側(圖13中的下側)回拉,從而卡合突部50的被抵接臺階部60在卡定槽30的長度方向上抵接卡定于卡定槽30的抵接臺階部58。由此,通過抵接臺階部58和被抵接臺階部60之間的卡定構成防脫用的定位單元,該定位單元對第I裝配構件18和內托架14之間進行相互定位,從而穩定地維持第I裝配構件18和內托架14之間的連結狀態。[0060]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1、圖13所示,突出部28的側壁內表面和卡合突部50的側面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S I大于嵌裝筒部24的側壁內表面和嵌入部46的側面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δ 2( δ I > δ 2)。此外,突出部28的側壁內表面和卡合突部50的側面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δ I大于嵌裝筒部24的上下壁內表面和嵌入部46的上下表面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δ3(δ1> δ3)。由此,通過將內托架14壓接于嵌裝筒部24,能保持內托架14與第I裝配構件18之間的連結狀態,并且能在嵌裝筒部24中確保輸入負荷的支承面積,另一方面,在卡定槽30和卡合突部50之間的嵌合部分處,減小對輸入負荷的分擔,從而穩定地發揮由卡定產生的定位作用。
[0061]此外,卡合突部50的突出頂端面抵接于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覆蓋橡膠層32在卡合突部50和突出部28之間被上下壓縮。由此,即使在嵌裝筒部24的周面上形成用于設置定位單元的突出部28,也能確保第I裝配構件18和內托架14之間的實質上的嵌裝面積而不會使該嵌裝面積減小,從而以足夠的強度實現利用第I裝配構件18和內托架14之間的嵌裝所進行的連結保持。
[006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和卡合突部50的突出頂端面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大致與嵌裝筒部24的上下壁內表面和嵌入部46的上下表面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δ 3相同。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和卡合突部50的突出頂端面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可以設定為大于或小于S 3,但優選的是小于δ?。由此,能使卡合突部50的突出頂端面充分推壓卡定槽30的底壁內表面,確保第I裝配構件18和內托架14之間的壓接面積較大,因此,能穩定地保持內托架14與第I裝配構件18之間的連結狀態,并且能更有效地確保輸入負荷的支承面 積。
[0063]此外,通過向第I裝配構件18安裝內托架14,用內托架14的卡合突部50加強了構成彈跳限位器的突出部28,能防止突出部28在彈跳限位負荷的作用下變形,從而謀求提高耐負荷性能。
[006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比卡合突部50的寬部68靠嵌入方向前方的位置設有寬度較小的嵌入頂端部72,嵌入頂端部72和寬部68之間借助錐形部74相連接。因此,自卡定槽30的窄槽部64側嵌入卡合突部50時,能避免因卡住而導致嵌入作業變得困難等不良情況。
[0065]此外,在卡定槽30的窄槽部64中,在供卡合突部50嵌入的那一側的端部設有錐形狀的引導面66,該引導面66隨著朝向長度方向的外側去而槽寬度尺寸逐漸增大。由此,自卡定槽30的窄槽部64側嵌入卡合突部50時,卡合突部50 —邊被引導面66向寬度方向中央一邊嵌入,從而寬部68能夠容易地越過抵接臺階部58而嵌入到寬槽部62。特別是,在卡定槽30的由引導面66構成側壁內表面的端部,卡定槽30的槽寬度尺寸大于嵌入頂端部72的寬度尺寸,卡合突部50不會在卡定槽30的長度方向端面處卡住而是能夠容易嵌入。
[0066]此外,將內托架14充分擠入到第I裝配構件18中,之后回拉內托架14,從而抵接臺階部58和被抵接臺階部60卡定在一起,內托架14相對于第I裝配構件18被穩定且容易地定位于規定的裝配位置。因此,與由凸部和凹部之間的嵌合構造所構成的定位單元等相比,能夠穩定地獲得作為目標的定位作用,并且能減小第I裝配構件18和內托架14之間的相對位置偏差而實現高精度的組裝狀態。
[0067]此外,卡定槽30的壁內表面被覆蓋橡膠層32覆蓋,利用構成卡定槽30的側壁內表面的側壁覆蓋橡膠33的厚度尺寸的變化,而實現卡定槽30的寬度尺寸的變化、抵接臺階部58的形成。因此,與使第I裝配構件18的突出部28的截面形狀在長度方向上變化的情況相比,能夠容易地形成寬槽部62、窄槽部64、引導面66以及抵接臺階部58等。
[0068]此外,通過在突出部28和卡合突部50之間夾裝覆蓋橡膠層32,在向第I裝配構件18嵌入內托架14時,避免了突出部28和卡合突部50之間直接滑動接觸,在上述突出部28和卡合突部50之間的滑動接觸面產生損傷、或因卡住而導致難以嵌入等不良情況。
[0069]以上,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具體的記載。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本發明的隔振裝置例示了筒形隔振裝置,但本發明也能適用于碗形的隔振裝置。此外,本發明也能適用于流體封入式的隔振裝置。
[0070]此外,突出部28的突出方向優選與主要振動的輸入方向大致一致,但也可以朝向不同于振動輸入方向的方向突出。
[0071 ]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利用具有卡定槽30的突出部28與第2裝配構件20之間的抵接而構成限位單元,但是,例如在碗形的隔振裝置中,突出部也可以朝向與第2裝配構件相反的一側突出,還可以將突出部和第2裝配構件之間的相對面間距離設定得足夠大,大到它們之間不能抵接的程度。需要說明的是,在突出部不構成限位單元的情況下,優選另外設置對第I裝配構件和第2裝配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的限位單元。
[0072]此外,設于卡定槽30的側壁內表面上的卡定部除了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那樣的臺階(抵接臺階部58)之外,也可以是形成于卡定槽30的側壁內表面上的凹凸等。即,也可以在構成卡定槽30側壁內表面的側壁覆蓋橡膠33上形成凸部(凹部),并且在卡合突部50的側面形成對應的凹部(凸部),利用上述凸部和凹部(凹部和凸部)之間的嵌合而發揮在第I裝配構件的軸線方向上的基于卡定作用的定位效果。
[0073]此外,卡定部可以僅設定于卡定槽的側壁內表面中的任意一者,在該情況下,設于卡合突部的與卡定部對應的臺階、凹凸等也僅設于一側的側面上即可。
[0074]此外,可以在卡定槽的各側壁內表面設置多個卡定部。具體而言,若在卡定槽的長度方向上隔著規定距離地設置多個臺階、凹凸等,并使上述各臺階、凹凸卡定于卡合突部的側面,則能更有效地發揮定位作用。
[0075]再者,也可以在第I裝配構件的周面上形成多個突出部,在上述多個突出部上分別形成具有卡定部的卡定槽。由此,由于構成了多個定位單元,因此,能更有利于將托架構件定位于第I裝配構件。
[0076]此外,卡定槽的截面形狀沒有特別限定,只要是具有側壁部和底壁部的槽形即可,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卡定槽30中,底壁部也可以彎曲成朝下方凸出的半圓弧狀。需要說明的是,卡定槽的側壁部和底壁部未必需要明確區分,也可以平滑而連續地設置側壁部和底壁部。
[0077]此外,第I裝配構件18的嵌裝筒部24只要是筒狀即可,不限定于四棱筒形狀,也可以采用多棱筒形狀、圓筒形狀等。
[0078]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于主體橡膠彈性體22上的第I凹缺部34、第2凹缺部38不是必需的,在形成凹缺部的情況下,凹缺部的形狀、數量、形成位置等也是可以根據要求的隔振特性等而適當設定的,沒有特別限定。
[007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將本發明的隔振裝置用作發動機支架,但本發明例如也可以很好地用于車身支架、副車架支架(sub frame mount)、差速器支架(diff mount)等。此外,本發明不僅能適用于汽車所用的隔振裝置,也可以適用于機動二輪車、鐵路用車輛、工業用車輛等所用的隔振裝置。
[0080]10:發動機支架(隔振裝置)、14:內托架(托架構件)、18:第I裝配構件、20:第2裝配構件、22:主體橡膠彈性體、26:嵌裝孔、28:突出部、30:卡定槽、32:覆蓋橡膠層、50:卡合突部、58:抵接臺階部(卡定部)、60:被抵接臺階部、62:寬槽部、64:窄槽部、66:引導面、68:寬部、70:窄部、72:嵌入頂端部、74:錐形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隔振裝置,其用主體橡膠彈性體將第I裝配構件和第2裝配構件彈性連結起來,并且,將形成為筒狀的該第I裝配構件的內孔形成為由覆蓋橡膠層覆蓋的嵌裝孔,在該嵌裝孔中嵌入有托架構件,該隔振裝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I裝配構件的周面上局部形成有朝外周側突出的突出部,在該突出部上形成有在該第I裝配構件的內周面開口的卡定槽,該卡定槽的槽內表面被上述覆蓋橡膠層覆蓋,并且在該覆蓋橡膠層的構成該卡定槽側壁內表面的部分上設有卡定部; 通過將上述托架構件嵌入到該第I裝配構件中而使突出設于該托架構件上的卡合突部嵌入到該卡定槽中,該卡合突部的突出頂端面抵接于該卡定槽的底壁內表面,并且使該卡合突部的側面卡定于該卡定部,從而構成將該第I裝配構件和該托架構件之間互相定位的定位單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裝置,其中, 在上述覆蓋橡膠層的構成上述卡定槽側壁內表面的部分,在槽長度方向的中間設有作為卡定部的抵接臺階部,被該覆蓋橡膠層所覆蓋的該卡定槽中的隔著該抵接臺階部的一側形成為寬槽部,而另一側形成為窄槽部,該窄槽部的槽寬度尺寸小于該寬槽部的槽寬度尺寸; 另一方面,在上述卡合突部的側面,在長度方向的中間設有被抵接臺階部,該卡合突部的隔著該被抵接臺階部的一側形成為寬部,而另一側形成為窄部,該窄部的寬度尺寸小于該寬部的寬度尺 寸; 通過以該寬部側為前方自該窄槽部側向該卡定槽嵌入該卡合突部并使該抵接臺階部和該被抵接臺階部之間抵接卡定,而構成上述定位單元。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裝置,其中, 上述卡定槽的上述窄槽部的側壁內表面具有隨著朝向上述抵接臺階部去而寬度逐漸變窄的引導面。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振裝置,其中, 在上述卡合突部的比上述寬部靠前方側的部分設有嵌入頂端部,該嵌入頂端部的寬度尺寸小于該寬部的寬度尺寸,該寬部和該嵌入頂端部之間借助寬度尺寸逐漸變化的錐形部而連續地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隔振裝置,其中, 上述突出部在上述第I裝配構件和上述第2裝配構件之間相對的方向上突出設置,通過該突出部的突出頂端和該第2裝配構件之間的抵接而構成對該第I裝配構件和該第2裝配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移量進行限制的限位單元。
【文檔編號】F16F1/38GK104024685SQ201380004666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明者】岡中雄大, 古賀聰紀 申請人:東海橡塑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