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堵漏夾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一種堵漏夾具,該本體(1)由可以彼此接合的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組成,第二部件(3)上部設有排氣孔(7)和柱孔(9);閥柱(4)套接在第二部件(3)上的柱孔(8)內,該閥柱(4)中心設有排氣通道(6),該排氣通道(6)的頂部還有與該閥柱(4)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橫向通道(8),當該閥柱(4)位于排氣位置時,該橫向通道(8)與該排氣孔(7)相連通。由于在接合本體(1)時增加了一個排氣過程,使得管道內壓力迅速下降,增強了接合效果,避免了因本體(1)接合不嚴密而產生的漏氣現象。
【專利說明】一種堵漏夾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堵漏夾具。
【背景技術】
[0002]管道堵漏是管道維護中的一種常見作業。一般的堵漏往往采用堵漏夾具。夾具一般包括兩個本體,使用時分別將兩個本體固定在所需堵漏的管道兩側,并用螺栓固定。但是,在遇到管道是高壓管道時,由于管內壓力大,直接用兩個本體接合的方式需要克服管道泄露處的壓力,往往接合不嚴密,產生漏氣現象。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圓柱形本體,該本體內側半徑與所需堵漏的管道適配。該本體包括兩個可以彼此卡和的半圓柱形部件,兩個部件的內側半徑都與管道相適配,其中一個部件上設有排氣孔和柱孔。柱孔內設有閥柱,閥柱穿過該部件,閥柱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球柄,閥柱中心設有排氣通道,排氣通道的頂部還有與閥柱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橫向通道,當閥柱位于排氣位置時,橫向通道與本體上的排氣孔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橫向通道與排氣孔相連通。在本體的邊緣設有相適配的凸起,每個凸起上都設有通孔,用于使用螺栓進行固定。
[0004]作為改進,排氣通道沿閥柱的中心軸線開設。
[0005]使用時,先將兩個本體在管道兩側用螺栓接合固定,使用螺栓將其固定。再拉動球柄使得閥柱至排氣位置,此時橫向通道與排氣通道相連通,兩個本體內的高壓氣體沿排氣孔排出,兩個本體內部壓力減小。排氣結束后,再將閥柱推入,使其離開排氣位置。這樣,本體內部與外界大氣隔絕,起到了堵漏的效果。
[0006]由于在接合本體時增加了一個排氣過程,使得管道內壓力迅速下降,增強了接合效果,避免了因本體接合不嚴密而產生的漏氣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兩本體安裝完畢后,閥柱位于排氣位置時的透視圖。
[0008]圖2是本實用新型閥柱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圓柱形本體1,該本體I內側半徑與所需堵漏的管道適配。該本體I包括兩個可以彼此接合的半圓柱形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的內側半徑都與管道相適配,其中第二部件3上設有排氣孔7和柱孔9。柱孔9內設有閥柱4,閥柱4穿過該部件3,閥柱4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球柄5,閥柱4中心設有排氣通道6,排氣通道6的頂部還有與閥柱4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橫向通道8,當閥柱4位于排氣位置時,橫向通道8與部件3上的排氣孔7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橫向通道8與排氣孔7相連通。在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的邊緣設有相適配的第一凸起10和第二凸起11,第一凸起10和第二凸起11上都設有通孔,用于使用螺栓進行固定。
[0010]作為改進,排氣通道6沿閥柱4的中心軸線開設。
[0011]使用時,先將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在管道兩側用螺栓接合固定,使用螺栓將其固定。再拉動球柄5使得閥柱4至排氣位置,此時橫向通道8與排氣孔7相連通,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內的高壓氣體沿排氣孔7排出,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內部壓力減小。排氣結束后,再將閥柱4推入,使其離開排氣位置。這樣,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內部與外界大氣隔絕,起到了堵漏的效果。
[0012]由于在接合本體I時增加了一個排氣過程,使得管道內壓力迅速下降,增強了接合效果,避免了因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接合不嚴密而產生的漏氣現象。
【權利要求】
1.一種堵漏夾具,其特征是:包括圓筒狀本體(I);該本體(I)由可以彼此接合的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組成,該第一部件(2)和該第二部件(3)內側半徑與所需堵漏的管道半徑相適配,該第一部件(2)和該第二部件(3)邊緣分別設有相適配的凸起(10 ;11),該凸起(10 ;11)上分別設有通孔,可以使用螺栓進行固定;該第二部件(3)上部設有排氣孔(7)和柱孔(9);該閥柱(4)套接在該部件(3)上的該柱孔(9)內,該閥柱(4)穿過該本體(1),該閥柱(4)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球柄(5),該閥柱(4)中心設有排氣通道(6),該排氣通道(6)的頂部還有與該閥柱(4)的中心軸線垂直的橫向通道(8),當該閥柱(4)位于排氣位置時,該橫向通道(8)與該排氣孔(7)處于同一水平線上,該橫向通道(8)與該排氣孔(7)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堵漏夾具,其特征是:該排氣通道(6)沿該閥柱(4)的中心軸線開設。
【文檔編號】F16L55/172GK203477754SQ201320574394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7日
【發明者】壽永新 申請人:銅陵明新金屬表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