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燃油系統閥門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油系統閥門,屬于燃油箱附件【技術領域】。該燃油系統閥門包括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共軸線,圓柱狀浮子位于筒狀外殼中且可以在筒狀外殼中上下浮動,筒狀外殼的頂部中心設有排氣孔,圓柱狀浮子的外壁與筒狀外殼的內壁相貼合,圓柱狀浮子的外壁設有螺旋排氣槽,螺旋排氣槽沿圓柱狀浮子外壁的下部盤旋延伸至上部出口。當燃油箱的內部壓力過高時,氣體可以沿螺旋排氣槽排出,由于氣體流動性較好,螺旋排氣槽能夠確保氣體排出的通氣速度;晃動時燃油也只能沿著螺旋排氣槽泄漏,由于螺旋排氣槽迂回較長,短時間的一次晃動不能使燃油晃出,晃動結束后燃油又從螺旋排氣槽內落回,最終燃油的晃動泄漏量幾乎沒有。
【專利說明】 一種燃油系統閥門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油系統閥門,可安裝于燃油箱頂部,屬于燃油箱附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燃油系統的閥門安裝于燃油箱頂部,主要功能為當燃油箱內部的壓力變大,在一定的時間內將燃油箱內部的氣體排出,同時當燃油箱內液體燃油晃動時,盡可能阻止燃油從閥門晃出。
[0003]現有的閥門包括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共軸線,圓柱狀浮子位于筒狀外殼中且可以在筒狀外殼中上下浮動,筒狀外殼的頂部中心設有排氣孔,圓柱狀浮子的外壁設有多條豎向導槽,每根導槽從圓柱狀浮子的底部延伸至上部。當燃油箱的內部壓力過高時,燃油箱內的氣體可以通過豎向導槽排出。但是,當燃油箱內的液體燃油晃動時,燃油同樣也可以沿豎向導槽泄漏出去。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燃油系統閥門,既能將燃油箱內的氣體排出,又能避免燃油箱內燃油晃動時發生泄漏。
[0005]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燃油系統閥門,包括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所述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共軸線,所述圓柱狀浮子位于所述筒狀外殼中且可以在筒狀外殼中上下浮動,所述筒狀外殼的頂部中心設有排氣孔,所述圓柱狀浮子的外壁與所述筒狀外殼的內壁相貼合,所述圓柱狀浮子的外壁設有螺旋排氣槽,所述螺旋排氣槽沿所述圓柱狀浮子外壁的下部盤旋延伸至上部出口。
[0006]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當燃油箱的內部壓力過高時,氣體可以沿螺旋排氣槽排出,由于氣體流動性較好,螺旋排氣槽能夠確保氣體排出的通氣速度;當燃油箱內的液體燃油發生晃動時,晃動的燃油也只能沿著螺旋排氣槽泄漏,但是螺旋排氣槽是比較迂回的較長通道,液體燃油的晃動時間較短,短時間的一次晃動不能使燃油晃出,這樣一次晃動結束后燃油又能從螺旋排氣槽內落回燃油箱,最終,液體燃油的晃動泄漏量幾乎沒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燃油系統閥門的主剖視圖。
[0009]圖2為圖1的俯視圖。
[0010]圖中:1.筒狀外殼;la.排氣孔;2.圓柱狀浮子;2a.螺旋排氣槽。【具體實施方式】
[0011]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燃油系統閥門包括筒狀外殼I和圓柱狀浮子2,筒狀外殼I和圓柱狀浮子2共軸線,圓柱狀浮子2位于筒狀外殼I中且可以在筒狀外殼中上下浮動,筒狀外殼I的頂部中心設有排氣孔la,圓柱狀浮子2的外壁與筒狀外殼I的內壁相貼合,圓柱狀浮子2的外壁設有螺旋排氣槽2a,螺旋排氣槽2a沿圓柱狀浮子2外壁的下部盤旋延伸至上部出口。
[0012]當燃油箱的內部壓力過高時,氣體可以沿螺旋排氣槽2a排出,最終從排氣孔Ia流出,由于氣體流動性較好,螺旋排氣槽2a能夠確保氣體排出的通氣速度;當燃油箱內的液體燃油發生晃動時,晃動的燃油也只能沿著螺旋排氣槽2a泄漏,但是螺旋排氣槽2a是比較迂回的較長通道,液體燃油的晃動時間較短,短時間的一次晃動不能使燃油晃出,這樣一次晃動結束后燃油又能從螺旋排氣槽2a內落回燃油箱,最終,液體燃油的晃動泄漏量幾乎沒有。
[001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或采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油系統閥門,包括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所述筒狀外殼和圓柱狀浮子共軸線,所述圓柱狀浮子位于所述筒狀外殼中且可以在筒狀外殼中上下浮動,所述筒狀外殼的頂部中心設有排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狀浮子的外壁與所述筒狀外殼的內壁相貼合,所述圓柱狀浮子的外壁設有螺旋排氣槽,所述螺旋排氣槽沿所述圓柱狀浮子外壁的下部盤旋延伸至上部出口。
【文檔編號】F16K13/00GK203463730SQ201320531528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9日
【發明者】孫巖, 姜林, 劉亮, 翁益明 申請人:亞普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