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航天地面試驗回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該裝置外部為圓柱形氣囊體,其內部通過六個氣室隔墻均分為六個氣室,相鄰氣室通過氣孔連通,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上均安裝有排氣機構。所述排氣機構由彈簧和鋁板組成,當氣囊體內部壓力大于彈簧的設定拉力時,彈簧被拉伸,鋁板離開氣囊體,氣囊體內部的氣體排出,反之鋁板與氣囊體封閉。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上還均安裝有壓力傳感器。該裝置首次使用在助推器分離試驗中,成功地解決大尺寸、大質量和大沖量分離體回收難題,大大節省了型號任務研制經費和周期,并保證在回收過程中分離體收到的過載沖擊可控,試驗完畢后,體積小,占用空間少,便于設備的存放和管理。
【專利說明】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航天地面試驗回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背景技術】
[0002]隨著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深空探測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特征,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其中大型運載器成為深空探測的一個熱點和難點。隨著探測距離的增加,需要將更大更重的探測器發射升空,需要更大噸位的運載火箭。大型運載器在研制過程中需要進行一系列地面試驗,如助推器分離試驗、級間分離試驗等等,而著落緩沖技術是這些試驗中的一個關鍵技術,能夠保證試驗過程中模型的安全與完好,并能重復多次試驗,以考核分離機構的可靠性。
[0003]目前的地面緩沖裝置主要有泡沫、海綿和緩沖氣囊三種。其中緩沖氣囊是最有效的一種緩沖裝置,緩沖性能優于前兩者。一般地,緩沖氣囊在工作時,與地面有相當大的反作用力接觸面積,受壓縮的行程大,因而緩沖的加速度峰值小,緩沖效果明顯;它一旦工作,其整個緩沖工作過程自動完成,可靠性較高。特別是在緩沖過程中,緩沖過載可控具有較大的優越性,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與應用前景。然而,由于大型模型在試驗過程中的運動情況復雜,著陸點和著陸姿態的精確控制相對較難,緩沖過載限制嚴格,因此對緩沖氣囊的設計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已有的緩沖氣囊難于達到。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以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0006]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該裝置外部為圓柱形氣囊體,其內部通過六個氣室隔墻均分為六個氣室,相鄰氣室通過氣孔連通,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上均安裝有排氣機構。
[0007]所述排氣機構由彈簧和鋁板組成。
[0008]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上還均安裝有壓力傳感器。
[0009]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為:
[0010]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首次使用在助推器分離試驗中,成功地解決大尺寸、大質量和大沖量分離體回收難題,大大節省了型號任務研制經費和周期,并保證在回收過程中分離體收到的過載沖擊可控,試驗完畢后,體積小,占用空間少,便于設備的存放和管理。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囊緩沖回收裝置主視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囊緩沖回收裝置俯視圖;
[0013]圖中:1、排氣機構;2、氣室隔墻;3、氣囊體。【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15]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囊緩沖回收裝置的外部為圓柱形氣囊體3,其內部通過六個氣室隔墻2均分為六個氣室,相鄰氣室通過氣孔連通,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3上均安裝有排氣機構1,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3上還均安裝有壓力傳感器;所述排氣機構I由彈簧和鋁板組成,當氣囊體3內部壓力大于彈簧的設定拉力時,彈簧被拉伸,鋁板離開氣囊體,氣囊體3內部的氣體排出,反之鋁板與氣囊體3封閉。
[0016]該裝置工作時:在緩沖前氣囊體3密閉并充滿氣,并達到預定的工作壓力。緩沖時氣囊體3受到外力的壓縮,氣囊體3內壓力升高,在此過程中逐步吸收能量,同時被緩沖物體減速。氣囊體3在囊內壓力升到設定值后,排氣機構I打開向外排氣,泄去能量并抑制反彈,每次的沖擊過載在許可范圍內。所述壓力傳感器用于測量緩沖過程中氣囊體3內部的壓力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緩沖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外部為圓柱形氣囊體(3),其內部通過六個氣室隔墻(2)均分為六個氣室,相鄰氣室通過氣孔連通,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3)上均安裝有排氣機構(I)。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緩沖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機構(I)由彈簧和鋁板組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緩沖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氣室的外部的氣囊體(3)上均安裝有壓力傳感器。
【文檔編號】F16F9/512GK203374722SQ201320419745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5日
【發明者】皮本樓, 張建華, 史江, 王佳南, 李紅薇, 張曉磊, 蘇富海, 劉文會, 王求生, 秦建立 申請人:北京強度環境研究所,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