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路安裝配件,特別是用于潤滑系統管路連接的變徑三通。
背景技術:
目前,在冶金、礦山、建材、電力、化工等行業的大型機械設備中普遍開始采用集中潤滑。CN201916683U公開了一種干油潤滑離線快速加油裝置,其對集中干油潤滑系統多有描述,在此引用作為參考。圖1為現有潤滑系統中管路連接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現有的集中潤滑設備中,通常沿著大型機械設備中需要潤滑的區域部署至少一根大直徑的供油管道1,然后再利用三通接頭3從該供油管道I連接出小直徑的供油支管2至各供油點,對大型機械設備的各潤滑點進行供油。由于大型機械設備中需要進行潤滑的部件很多,因此供油點也就很多,也就是說,在供油管道I上需要部署多個三通接頭3來連接各個供油支管2。此外,還需要利用三通接頭3將壓力傳感器等測量設備連接到供油管道I上,以便對供油管道的運行數據進行采集。三通接頭3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用于與供油管道I連接的第一通管31,另一部分是用于與供油支管2連接的第二通管32,在現有潤滑系統中的三通接頭3中,第二通管32與第一通管31通過螺紋連接,也即是說,第一通管31在管壁設置有帶內螺紋的通孔,第二通管32設置有外螺紋,將第二通管32的外螺紋擰入第一通管31的帶有內螺紋的通孔,這樣,就可以實現第二通管32與第一通管31的連接,從而實現三通。現有潤滑系統中的三通接頭3,由于采用螺紋連接,則必須要求第一通管31的管壁保持一定的厚度才能保障第二通管32的外螺紋擰入第一通管31的帶有內螺紋的通孔時的螺紋連接長度以及連接的強度,現有的標準管件一般壁厚都比較薄,例如,現有的Φ38的管件,內徑為Φ 30,也就是說該管件的壁厚只有4_,而要滿足第一通管31與第二通管通過螺紋裝配的強度要求,則螺紋連接長度至少要8mm以上,因此,現有潤滑系統中的三通接頭3,不能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標準管材來制造第一通管31,需要用機加工的方式使用棒材進行加工,因此就會使得材料浪費嚴重,成本居高不下,生產工藝也比較復雜,現有潤滑系統中的三通接頭3除了第一通管31管壁較厚,造成第一通管31的內徑小于供油管道I的內徑,在裝配時,第二通管32還往往會伸入第一通管31的管內,占用第一通管31內部的潤滑油流道。這樣就容易造成第一通管31內的通油流道過小,潤滑油流通不順暢,影響潤滑系統的供油效率,而且第二通管32與第一通管31之間的螺紋連接也容易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泄露的情況。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該設備可減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000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用于在潤滑系統中從大直徑的供油管道連接出小直徑的供油支管至各供油點,其包括一個與供油管道連接的第一通管,一個與供油支管連接的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管壁設置有一個中空通孔,所述第二通管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處。優選地,所述第一通管與所述第二通管均為市售標準管材加工而成。優選地,所述中空通孔的直徑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管的內徑,小于所述第二通管外徑。優選地,所述第一通管的兩端設置有用于套接所述供油管道的臺階形孔洞。優選地,所述臺階形孔洞的長度大于15mm。優選地,所述第二通管遠離所述第一通管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用于在潤滑系統中從大直徑的供油管道連接出小直徑的供油支管至各供油點,其包括一個與供油管道連接的第一通管,一個與供油支管連接的第二通管,其可以方便的套接在供油管道上,供油支管也可以方便的通過螺紋與所述變徑三通拆卸裝備,所述變徑三通大大降低了對第一通管壁厚的要求,第一通管與第二通管通過焊接方式連接也就使得可以以市售標準管材來加工生產所述變徑三通,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生產材料成本、簡化了生產工藝,還有效避免了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的隱患,而且能夠保障第一通管的內徑與供油管道的內徑匹配,使得潤滑油流通順暢,提升潤滑系統的供油效率。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圖1為現有潤滑系統中管路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的A-A方向裝配關系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標號。圖1為現有潤滑系統中管路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的A-A方向裝配關系剖視示意圖。參見圖1-3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4,其用于在潤滑系統中從大直徑的供油管道I連接出小直徑的供油支管2至各供油點,其包括一個與供油管道I連接的第一通管41,一個與供油支管2連接的第二通管42,所述第一通管41的管壁設置有一個中空通孔411,所述第二通管42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411處。因為對所述第一通管41沒有需要保障螺紋連接的要求,不需要在所述第一通管41的管壁加工內螺紋,這樣就有效降低了對所述第一通管41連接處的壁厚的要求,所述第一通管41也就可以選擇市售的標準管件制造,一方面就可以使所述第一通管41具有較大的通油內徑,與供油管道I的內徑匹配,使得潤滑油流通順暢,從而可以有效提升潤滑系統的供油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就能夠大大節約生產材料,降低生產成本、簡化生產工藝,此外焊接連接方式比現有的螺紋連接方式能更有效避免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的隱患。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4,也可以用于將壓力傳感器等測量設備連接到供油管道I上,以便對供油管道的運行數據進行米集。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管41與所述第二通管42均為市售標準管材加工而成。這樣就可以大大節約生產材料,降低生產成本、簡化生產工藝。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中空通孔411的直徑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管42的內徑,小于所述第二通管42外徑。這樣,就可以使得所述第二通管42很容易和所述中空通孔411對應并焊接在所述第一通管41上。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管41的兩端設置有用于套接所述供油管道I的臺階形孔洞412。所述臺階形孔洞412可以是光滑孔洞,這樣就能夠將所述供油管道I插入到所述臺階形孔洞412后再將所述供油管道I與所述第一通管41焊接,也就能夠保障焊接接頭部位獲得較好的結構強度,保障所述供油管道I與所述第一通管41的連接強度。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臺階形孔洞的長度L大于15mm。這樣能夠保障所述第一通管41與所述供油管道I的連接強度,并且降低所述第一通管41與所述供油管道I連接處發生泄漏的風險。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通管42遠離所述第一通管41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這樣可以便于所述第二通管42與供油支管2的裝配和拆卸,也就便于在對潤滑系統管理進行檢修時將所述供油支管2從所述變徑三通4上拆卸和裝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用于在潤滑系統中從供油管道連接出供油支管至各供油點,其包括一個與供油管道連接的第一通管,一個與供油支管連接的第二通管,其可以方便的套接在供油管道上,供油支管也可以方便的通過螺紋與所述變徑三通拆卸裝備,所述變徑三通大大降低了對第一通管壁厚的要求,第一通管與第二通管通過焊接方式連接也就使得可以以市售標準管材來加工生產所述變徑三通,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生產材料成本、簡化了生產工藝,還有效避免了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的隱患,而且能夠保障第一通管的內徑與供油管道的內徑匹配,使得潤滑油流通順暢,提升潤滑系統的供油效率。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雖然本實用新型是按照多個實施例的方式進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中如此敘述僅僅是為了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理解,并將各實施例中所涉及的技術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組合成不同實施例的方式來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修改與結合,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用于在潤滑系統中從大直徑的供油管道連接出小直徑的供油支管至各供油點,其包括一個與供油管道連接的第一通管,一個與供油支管連接的第二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的管壁設置有一個中空通孔,所述第二通管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與所述第二通管均由市售標準管材加工而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通孔的直徑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管的內徑,小于所述第二通管外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的兩端設置有用于套接所述供油管道的臺階形孔洞。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臺階形孔洞的長度大于15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管遠離所述第一通管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其用于在潤滑系統中從供油管道連接出供油支管至各供油點,其包括一個與供油管道連接的第一通管,一個與供油支管連接的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管壁設置有一個中空通孔,所述第二通管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處。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用于潤滑系統的變徑三通,大大降低了生產材料成本、簡化了生產工藝,還有效避免了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的隱患。
文檔編號F16N21/00GK203052163SQ20132003930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4日
發明者楊俊德, 職子立, 張衛華 申請人:長沙中大冶金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