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焊管表面連續涂尼龍的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涉及到汽車行業的制動管的表面涂層工藝的在焊管表面連續涂尼龍的生產工藝,其鍍鋅管經上料開卷、接管、牽引、校直、超聲波清洗、涂底劑、烘干、感應加熱、涂尼龍、冷卻、檢測、牽引、梭直、探傷、噴碼、切斷、檢驗及包裝后成為尼龍管產品。本發明的工藝簡單易行、產品性價比高,且產品涂層光滑、色澤均勻、附著力強、耐腐蝕。
【專利說明】在焊管表面連續涂尼龍的生產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到汽車行業的制動管的表面涂層工藝。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金屬線材表面涂尼龍,主要應用于線纜生產行業,基于單股或多股線纜的直徑較小,擠出的尼龍層厚度較薄,而且尼龍層在圓周方向上的厚度也十分不均勻,因此其涂尼龍工藝是較簡單的。
[0003]汽車行業的制動管表面涂尼龍的技術要求很高,不僅制動管的材料是黑色金屬,而且直徑遠大于線纜材料的直徑。而對涂敷后的尼龍層厚度和厚度差也要求嚴格,對尼龍層在管材表面的附著力要求極高,這是傳統的線纜涂尼龍工藝不能達到其要求。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在焊管表面連續涂尼龍的生產工藝,它是一種在連續涂尼龍的生產設備上將雙層或單層卷焊管的表面涂敷尼龍的工藝。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以如下方式實現的:
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包括上料開卷、接管、牽引、校直、超聲波清洗、涂底劑、烘干、感應加熱、涂尼龍、冷卻、檢測、牽引、校直、探傷、噴碼、切斷、檢驗及包裝
1、上料開卷:將兩捆鍍鋅合格的雙層管或單層管分別置于兩個開卷盤架上,除去捆扎帶,理順管內外的圈端,無纏繞,引出其中一個開卷盤架上鍍鋅管的管端頭,用螺旋刀切除管端的扭曲彎頭,并校直管端;
2、接管:首次生產不需要接管,當第一卷材完畢前,將尾端管材插入第二卷管材首端內,并校正管端;
3、牽引:將開卷盤架上的鍍鋅管進行牽引,鍍鋅管經牽引后的運行速度為15-60m/
min ;
4、校直:牽引后的鍍鋅管校直,其管材的直線度<5mm/m ;
5、超聲波清洗:在超聲波清洗槽中注入按5%的比例的鈍化劑和水,鈍化劑為Boderite1455SF,鍍鋅管在槽中進行鈍化,鈍化后的鍍鋅管用熱風吹干,其熱風溫度為80-100°C,經熱風烘干后的鍍鋅管表面應干燥,手感表面無水分;
6、涂底劑:在底劑槽中加入攪拌均勻的底劑:NylonPrimer 393640,稀釋劑:PrimerThinner 8196000,并用DIN4號粘度計測定槽中底劑的粘度,其粘度在9_23秒范圍內;正常生產時,每4小時測定一次粘度,若底劑涂敷不均勻,應及時調整吹風裝置上的環形氣刮刀,使其在中心位置,還可以調節吹風裝置的氣壓,其吹風裝置的氣壓值為0.25-0.35MPa,
7、烘干:經過涂底劑的鍍鋅管進入烘干箱中,其電加熱器和吹風機將鍍鋅管進行熱風烘干干燥,加熱溫度為220-245°C ;烘干后的鍍鋅管的表面應顯微黃色,
8、感應加熱:將鍍鋅管的表面的溫度加熱到220-245°C之間;
9、涂尼龍:其尼龍12在投入尼龍擠出機前進行干燥4小時以上,烘干溫度為80°C,尼龍擠出機的擠出頭工作壓力為25-215bar,涂層厚度消耗量:直徑4.76_12mm的鍍鋅管尼龍消耗量 6.5-18.0g/m ;
涂尼龍厚度:鍍鋅管的表面涂尼龍后為尼龍管,尼龍管厚度按產品的要求,
尼龍厚度測量: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查,其厚度值應控制在產品的要求范圍內;若厚度值增大,即減少尼龍消耗量,若厚度值變小,則增大尼龍消耗量,涂敷后的尼龍管外觀色澤一致,光滑,無氣泡、積瘤及漏涂;
10、、冷卻:涂敷后的尼龍管還要經熱水冷卻和冷水冷卻兩次冷卻,熱水先冷卻,其溫度為35-55°C ;冷水后后冷卻,其溫度為15-25°C ;冷卻后的尼龍管溫度為常溫,再經過空氣壓力0.5-0.7MPa的風機吹干管材的表面的水分;
11、檢測:管徑測量:按產品要求控制管徑尺寸在要求范圍內;
12、牽引:牽引運行參數:運行速度為60-15m/min,
13、校直:牽引后的尼龍管進行校直,其直線度<5mm/m,
14、探傷:牽引后的尼龍管用渦輪探傷儀探出接管端,并做好記號便于后續切斷;
15、噴碼:按產品要求,即顏色、內容等進行噴碼,且噴出的字畫應清晰;
16、切斷:①切斷有接頭的尼龍管后,剔出,②切斷外觀有氣泡、漏涂、積瘤或不光滑的尼龍管后剔出,③按產品的長度尺寸切斷;
17、檢驗及包裝:長度和外徑尺寸按產品要求合格后包裝入庫。
[0006]本發明的優點是;
1、本發明的簡單易行,成本低,生產的產品性價比高。
[0007]2、本發明生產的產品質量優良,其涂層光滑、色澤均勻、附著力強且耐腐蝕。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以下用兩個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
鍍鋅管直徑4.76mm,涂層厚度:120微米,厚度涂層差:=0.03微米,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對其進行涂敷加工。
[0009]1、上料開卷;將直徑為4.76mm雙層的鍍鋅管兩捆分別放到兩個開卷盤架2上,除去捆扎帶,理順管外圈端,使之無纏繞,并引出其中一個開關盤架上鍍鋅管管材的管端頭,用螺旋刀切除管端扭曲的彎頭,并校直管端;
2、接管:第I卷鍍鋅管不需要接管,當第I卷管材完畢后,將其尾端插入第二卷鍍鋅管首端內,并校直管端;
3、牽引:將第一卷鍍鋅管進行牽引,其牽引速度為15-60m/min,當第一卷鍍鋅管牽引完畢后,連續將接管后的第二卷鍍鋅管進行牽引;
4、校直:牽引后的直徑4.76mm的鍍鋅管進行校直,其直線度< 5mm/m ;
5、超聲波清洗:鈍化劑為Boderite1455SF,鈍化劑與水按5%的比例配備攪勻后注入超聲波清洗槽中清洗管材和鈍化,鈍化后的管材,用熱風機熱風吹干,其熱風的溫度為80-100°C之間,經熱風吹干后,鍍鋅管的表面應干燥無水分;
6、涂底劑:在底劑槽中加入底劑NylonPrimer 393640,和稀釋劑Primer Thinner8196000,使粘度達到9-23秒,并攪拌均勻,并用DIN4號粘度計測定粘度,正常生產時,每4小時測定一次粘度值,若涂敷底劑偏厚或偏薄,應及時調整吹風裝置上的環形氣刮刀,使其在中心位置,還要調整吹風裝置壓力,使其吹風裝置的氣壓值為0.25-0.35MPa,
7、烘干:經過涂底劑的管材進入烘干箱中,其電加熱器和吹風機管材表面烘干至干燥,加熱的溫度為220-245°C,干燥后的管材表面顯微黃色;
8、感應加熱:將鍍鋅管的表面的溫度加熱到220-245°C之間;
9、涂尼龍:①開包后的UBESTA3020X29L,生產前應進行烘干機干燥4小時,烘干溫度為 80 0C ;
②擠出頭的工作壓力:25-215bar,
③設置尼龍厚度耗量:6.5-18.0g/m ;
將烘干后的鍍鋅管進入尼龍擠出機中涂敷尼龍,并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測其厚度,其厚度應在控制范圍內(盡可能在中間位),否則調整尼龍耗量,若厚度及外徑增大,減少尼龍厚度耗量,厚度及外徑減少,增加尼龍厚度耗量,目測及手感檢查產品的外觀應色澤一致,光滑,無氣泡、積瘤及漏涂;
9、冷卻:涂敷尼龍后的尼龍管先用熱水冷卻和后用冷水冷卻,熱水冷卻的溫度為35-55 °C,冷水冷卻的溫度為15-25 °C,冷卻后的尼龍管為常溫,再經空氣壓力為0.5-0.7MPa的風機吹干尼龍管表面的水分;
10、檢測:冷卻后的尼龍管用厚度儀測量:厚度差<0.03微米
11、牽引:牽引速度60-15m/min,
12、校直:牽引后的尼龍管進行校直,其直線度<5mm/m,
13、探傷:牽引后的尼龍管用渦流探傷儀探出管接管端;
14、噴碼:在產品噴出顏色等,其字距一致,字畫清晰;
15、切斷:①切去尼龍管接頭端及外觀有瑕疵的管材,②按產品尺寸要求即尼龍管長度尺寸6米處切斷;
16、檢驗及包裝
按產品要求檢驗:直徑:4.76mm,涂層厚度:120微米,厚度涂層差:=0.03微米,長度尺寸:6米,外觀;無氣泡,漏涂,積瘤或不光滑;
對檢驗合格的產品進行包裝、入庫。
[0010]實施例二
鍍鋅管直徑12mm,涂層厚度:180微米,厚度涂層差:=0.03微米,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對其進行涂敷加工。
[0011]1、上料開卷;將直徑為12mm雙層的鍍鋅管兩捆分別放到兩個開卷盤架上,除去捆扎帶,理順管外圈端,使之無纏繞,并引出其中一個開關盤架上鍍鋅管管材的管端頭,用螺旋刀切除管端扭曲的彎頭,并校直管端;
2、接管:第I卷鍍鋅管不需要接管,當第I鍍鋅卷管完畢后,將其尾端插入第二卷鍍鋅管首端內,并校直管端;
3、牽引:將第一卷鍍鋅管進行牽引,其牽引速度為15-60m/min,當第一卷鍍鋅管牽引完畢后,連續將接管后的第二卷鍍鋅管進行牽引;
4、校直:牽引后的鍍鋅管材進行校直,其直線度<5mm/m,
5、超聲波清洗:在超聲波清洗槽中注入鈍化劑,鈍化劑為Boderite1455SF,按5%的比例配備攪勻后注入上槽中清洗管材,清洗管材后進行鈍化,鈍化后的管材,用熱風機熱風吹干,其熱風的溫度為80-100°C,經熱風吹干后,管材的表面應干燥無水分;
6、涂底劑:在底劑槽中加入底劑NylonPrimer 393640,和稀釋劑Primer Thinner8196000,使其粘度值達到9-23秒,并攪拌均勻,正常生產時,每4小時測定一次粘度,若涂敷底劑偏厚或偏薄,應及時調整吹風裝置上的環形氣刮刀,使其在中心位置,還要調整吹風裝置壓力,使其吹風裝置的氣壓值為0.25-0.35MPa,
7、烘干:經過涂底劑的管材進入烘干箱中,其電加熱器和吹風機管材表面烘干至干燥,加熱的溫度為220-245°C,干燥后的管材表面顯微黃色;
8、感應加熱:將鍍鋅管的表面的溫度加熱到220-245°C之間;
9、涂尼龍:①開包后的UBESTA3020X29L,尼龍顆粒生產前應進行烘干機干燥4h,尼龍顆粒烘干溫度為80°C ;
②擠出頭的工作壓力:25-215bar,
③設置尼龍厚度耗量:6.5-18.0g/m ;
將烘干后的鍍鋅管進入尼龍擠出機中涂敷尼龍,并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測其厚度,其厚度應在控制范圍內(盡可能在中間位),否則調整尼龍的耗量,若厚度增大,減少尼龍厚度耗量,厚度減少,增加尼龍厚度耗量,目測及手感檢查產品的外觀應色澤一致,光滑,無氣泡、積瘤及漏涂;
9、冷卻:涂敷尼龍后的尼龍管先用熱水冷卻和后用冷水冷卻,熱水冷卻的溫度為35-55 °C,冷水冷卻的溫度為15-25 °C,冷卻后的尼龍管為常溫,再經空氣壓力為
0.5-0.7MPa的風機吹干尼龍管表面的水分;
10、測量:冷卻后的尼龍管用厚度儀測量:厚度差s0.03微米
11、牽引:牽引速度60-15m/min,
12、校直:牽引后的尼龍管進行校直,其直線度<5mm/m,
13、探傷:牽引后的管材用渦流探傷儀探出接管端;
14、噴碼:在產品噴出顏色等,其字距一致,字畫清晰;
15、切斷:①切去接頭端及外觀有瑕疵的尼龍管,②按產品尺寸要求即尼龍管長度尺寸6米處切斷;
16、檢驗及包裝:尺寸:按產品要求檢驗外徑,即直徑12_,涂層厚度:180微米,厚度涂層差:=0.03微米,長度尺寸:6米,外觀;無氣泡,漏涂,積瘤或不光滑;
對檢驗合格的產品進行包裝、入庫。
【權利要求】
1.在焊管表面連續涂尼龍的生產工藝,其特征是: 包括上料(I)開卷、(2)接管、(3)牽引(3)、(4)校直(4)、(5)超聲波清洗、(6)涂底劑、(7)烘干、(8)感應加熱、(9)涂尼龍、(10)冷卻、(11)檢測、(12)牽引、(13)校直、(14)探傷、(15)噴碼、(16)切斷、(17)檢驗及包裝: (1)、上料開卷:將兩捆鍍鋅合格的雙層管或單層管分別置于兩個開卷盤架上,出去捆扎帶,理順管內外的圈端,無纏繞,引出其中一個開卷盤架上鍍鋅管的管端頭,用螺旋刀切除管端的扭曲彎頭,并校直管端; (2)、接管:首次生產不需要接管,當第一卷材完畢前,將尾端管材插入第二卷管材首端內,并校正管端; (3)、牽引:將開卷盤架上的鍍鋅管進行牽引,鍍鋅管經牽引后的運行速度為15-60m/min ; (4)、校直:牽引后的鍍鋅管校直,其管材的直線度<5mm/m ; (5 )、超聲波清洗:在超聲波清洗槽中注入按5 %的比例的鈍化劑和水,鈍化劑為Boderite 1455SF,鍍鋅管在槽中進行鈍化,鈍化后的鍍鋅管用熱風吹干,其熱風溫度為SO-1OO0C,經熱風烘干后的鍍鋅管表面應干燥,手感表面無水分; (6)、涂底劑:在底劑槽中加入攪拌均勻的底劑:Nylon Primer 393640,稀釋劑::Primer Thinner 8196000,并用DIN4號粘度計測定槽中底劑的粘度,其粘度在9_23秒范圍內;正常生產時,每4小時測定一次粘度,若底劑涂敷不均勻,應及時調整吹風裝置上的環形氣刮刀,使其在中心位置,還可以調節吹風裝置的氣壓,其吹風裝置的氣0.25-0.35MPa, (7 )、烘干:經過涂底劑的鍍鋅管進入烘干箱中,其電加熱器和吹風機將鍍鋅管進行熱風烘干干燥,加熱溫度為220-245°C ;烘干后的鍍鋅管的表面應顯微黃色, (8)、感應加熱:將鍍鋅管的表面的溫度加熱到220-245°C之間 (9)、涂尼龍:其尼龍12在投入尼龍擠出機前進行干燥4小時以上,烘干溫度為80°C,尼龍擠出機的擠出頭工作壓力為25-215bar,尼龍厚度消耗量:直徑4.76_12mm的鍍鋅管尼龍厚度消耗量6.5-18.0g/m ; 涂尼龍厚度:鍍鋅管的表面涂尼龍后為尼龍管,尼龍管厚度按產品的要求, 尼龍厚度測量: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查,其厚度值應控制在產品的要求范圍內;若厚度值增大,即減少尼龍消耗量,若厚度值變小,則增大尼龍消耗量,涂敷后的尼龍管外觀色澤一致,光滑,無氣泡、積瘤及漏涂; (10)、冷卻:涂敷后的尼龍管還要經熱水冷卻和冷水冷卻兩次冷卻,熱水先冷卻,其溫度為35-55°C ;冷水后后冷卻,其溫度為15-25°C ;冷卻后的尼龍管溫度為常溫,再經過空氣壓力0.5-0.7MPa的風機吹干管材的表面的水分; (11)、檢測:管徑測量:按產品要求控制管徑尺寸在要求范圍內; (12)、牽引:牽引運行參數:運行速度為60-15m/min, (13)、校直:牽引后的尼龍管進行校直,其直線度<5mm/m, (14)、探傷:牽引后的尼龍管用渦輪探傷儀探出接管端,并做好記號便于后續切斷; (15)、噴碼:按產品要求,即顏色、內容、自提間距一致,且噴出的字畫應清晰; (16)、切斷:①切斷有接頭的尼龍管后,剔出,②切斷外觀有氣泡、漏涂、積瘤或不光滑的尼龍管后剔出,③按產品的長度尺寸要求切斷管材;(17)、檢驗及包裝:長度 和外徑尺寸按產品要求。
【文檔編號】F16L9/147GK103697248SQ201310745551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1日
【發明者】岑超, 陶錦, 周勇, 沈勤偉, 冷琪 申請人:荊大(荊州)汽車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