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包括彈性材料的第一管卡(100),銷軸(200),彈性材料的第二管卡(300);所述第一管卡(100)具有第一軸套(101);所述第二管卡(300)具有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所述第一軸套(101)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301)和所述第三軸套(302)之間,所述第一軸套(101)、所述第二軸套(301)和所述第三軸套(302)的內部形成貫通孔;所述貫通孔的兩端為第一內徑,所述貫通孔的內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內徑的第二內徑凹槽,所述第一內徑與所述第二內徑凹槽構成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所述銷軸(200)的外徑與所述貫通孔相匹配。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管卡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的發展,單管卡或多管卡廣泛應用于汽車的各種管路和線束的布置中,而一般的封閉式管卡利用銷軸與管卡構成鉸鏈結構,達到管卡張開或閉合的目的,使用過程中銷軸容易掉出,通過螺栓固定銷軸制作成本高,安裝困難。因此,需要設計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解決管卡內銷軸容易脫落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解決管卡內銷軸容易脫落的問題,達到固定銷軸的目的。本發明成本低廉、安裝方便。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包括:彈性材料的第一管卡,銷軸,彈性材料的第二管卡;
[0005]所述第一管卡具有第一軸套;
[0006]所述第二管卡具有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
[0007]所述第一軸套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和所述第三軸套之間,所述第一軸套、所述第二軸套和所述第三軸套的內部形成貫通孔;
[0008]所述貫通孔的兩端為第一內徑,所述貫通孔的內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內徑的第二內徑凹槽,所述第一內徑與所述第二內徑凹槽構成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
[0009]所述銷軸的外徑與所述貫通孔相匹配。
[0010]優選地,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一軸套和所述第三軸套內部,所述第一軸肩結構位于所述第一軸套中間位置,所述第二軸肩結構與所述第三軸套外側邊緣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三軸套長度的二分之一。
[0011]優選地,所述第一管卡與所述第二管卡內徑面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線束與管路的球形結構。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為塑料或橡膠,能在所述第一內徑和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范圍內擠壓變形。
[0013]優選地,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一軸套和所述第二軸套內部,所述第一軸肩結構位于所述第一軸套中間位置,所述第二軸肩結構與所述第二軸套外側邊緣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軸套長度的二分之一。
[0014]優選地,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和所述第三軸套內部。
[0015]本發明至少存在以下技術效果:
[0016]I)將第一軸套設置在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并在第一軸套、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的內部形成貫通孔,利于銷軸的安裝;在貫通孔內部設置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銷軸的外徑與貫通孔相匹配,避免銷軸脫落,達到固定銷軸的目的;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為彈性材料,可在第一內徑和第二內徑凹槽范圍內擠壓變形,安裝銷軸時可忽略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限制,裝配方便。
[0017]2)在第一管卡與第二管卡內徑面上設置球形結構,使線束和管路與管卡內徑面配合緊密、不易掉出,起到固定線束與管路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0019]圖1為管卡外觀結構圖;
[0020]圖2為銷軸與管卡配合位置剖視圖;
[0021]圖3為管卡張開圖;
[0022]圖4為管卡閉合圖。
[0023]附圖標記說明如下:第一管卡100,銷軸200,第二管卡300,第一軸套101,第二軸套301,第三軸套302,球形結構400。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25]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包括彈性材料的第一管卡100,銷軸200,彈性材料的第二管卡300;第一管卡100具有第一軸套101 ;第二管卡300具有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 ;第一軸套101設置在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之間,第一軸套101、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的內部形成貫通孔;貫通孔的兩端為第一內徑,貫通孔的內部具有大于第一內徑的第二內徑凹槽,第一內徑與第二內徑凹槽構成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銷軸200的外徑與貫通孔相匹配。
[0026]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將第一軸套101設置在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之間,并在第一軸套101、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的內部形成貫通孔,利于銷軸200的安裝;在貫通孔內部設置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銷軸200的外徑與貫通孔相匹配,避免銷軸200脫落,達到固定銷軸200的目的;第一管卡100和第二管卡200為彈性材料,可在第一內徑和第二內徑凹槽范圍內擠壓變形,安裝銷軸200時可忽略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限制,裝配方便。
[0027]如圖2所示,將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第一軸套101和第三軸套302內部,第一軸肩結構位于第一軸套101中間位置,第二軸肩結構與第三軸套302外側邊緣的距離小于第三軸套302長度的二分之一。
[0028]在裝配時銷軸200可以直接從第三軸套302外側邊緣進入貫通孔,依次連接第三軸套302、第一軸套101和第二軸套301,安裝方便,銷軸200不易脫落。
[0029]如圖1所示,第一管卡100與第二管卡300內徑面上設置有球形結構400,使線束和管路與管卡內徑面配合緊密、不易掉出,起到固定線束與管路的目的。[0030]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第一軸套101和第二軸套301內部,第一軸肩結構位于第一軸套101中間位置,第二軸肩結構與第二軸套301外側邊緣的距離小于第二軸套301長度的二分之一。安裝時銷軸200可以直接從第二軸套301外側邊緣進入貫通孔,依次連接第二軸套301、第一軸套101和第三軸套302,安裝方便。
[0031]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內部。第一軸肩結構位于第二軸套301內部,第二軸肩結構位于第三軸套302內部。銷軸200可從第二軸套301外側邊緣或者第三軸套302外側邊緣開始安裝,依次連接三個軸套。
[0032]由上可知,本發明實施例具有以下優勢:
[0033]I)將第一軸套設置在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并在第一軸套、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的內部形成貫通孔,利于銷軸的安裝;在貫通孔內部設置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銷軸的外徑與貫通孔相匹配,避免銷軸脫落,達到固定銷軸的目的;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為彈性材料,可在第一內徑和第二內徑凹槽范圍內擠壓變形,安裝銷軸時可忽略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限制,裝配方便。
[0034]2)在第一管卡與第二管卡內徑面上設置球形結構,使線束和管路與管卡內徑面配合緊密、不易掉出,起到固定線束與管路的目的。
[0035]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明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汽車內線束的可任意翻轉的封閉式管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彈性材料的第一管卡(100),銷軸(200),彈性材料的第二管卡(300); 所述第一管卡(100)具有第一軸套(101); 所述第二管卡(300)具有第二軸套(301)和第三軸套(302); 所述第一軸套(101)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301)和所述第三軸套(302 )之間,所述第一軸套(101)、所述第二軸套(301)和所述第三軸套(302)的內部形成貫通孔; 所述貫通孔的兩端為第一內徑,所述貫通孔的內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內徑的第二內徑凹槽,所述第一內徑與所述第二內徑凹槽構成第一軸肩結構和第二軸肩結構; 所述銷軸(200)的外徑與所述貫通孔相匹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閉式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一軸套(101)和所述第三軸套(302)內部,所述第一軸肩結構位于所述第一軸套(101)中間位置,所述第二軸肩結構與所述第三軸套(302)外側邊緣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三軸套(302)長度的二分之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封閉式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卡(100)與所述第二管卡(300)內徑面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線束與管路的球形結構(40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封閉式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卡(100)和第二管卡(300)為塑料或橡膠,能在所述第一內徑和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范圍內擠壓變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閉式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一軸套(101)和所述第二軸套(301)內部,所述第一軸肩結構位于所述第一軸套(101)中間位置,所述第二軸肩結構與所述第二軸套(301)外側邊緣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軸套(301)長度的二分之一。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閉式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內徑凹槽設置在所述第二軸套(301)和所述第三軸套(302)內部。
【文檔編號】F16L3/10GK103557374SQ201310525913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30日
【發明者】沈燕輝, 趙行陽, 戴禮強, 鄒凌華, 馮擎峰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