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形制動墊片和制動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盤形制動墊片和制動鉗裝置,該盤形制動墊片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而抑制產生熱裂紋、并且能夠減少加工工時、能夠順利地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第1擺動調整構件(28、29)將多個內襯構件(21)分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擺動調整機構(22)將多個內襯構件(21)支承為,能夠通過第1擺動調整構件(28、29)擺動而在多個內襯構件(21)之間調整內襯構件(21)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負荷支承構件(23)抵接于多個內襯構件(21),支承因摩擦制動力而產生的與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負荷。
【專利說明】盤形制動墊片和制動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設置在車輛中的盤形制動裝置所采用的、能夠按壓于在車輛中以與車軸或者車輪一同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制動盤上的盤形制動墊片和包括該盤形制動墊片的制動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在設置在車輛中的盤形制動裝置中,可采用能夠按壓于在車輛中以與車軸或者車輪一同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制動盤的盤形制動墊片。而且,盤形制動墊片在反復自制動盤高速旋轉的狀態進行制動動作這樣的環境中使用的情況較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制動盤的材料發生結晶構造的變化、即相變等熱膨脹,在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的局部易于產生隆起的部位而形成表面凹凸。這樣,若在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形成凹凸而產生局部隆起的部位,則該部位會被強烈地按壓于盤形制動墊片。因此,在制動盤中局部被強烈地按壓于盤形制動墊片的上述部位因摩擦熱而達到比周圍區域高的溫度,成為熱斑(日文:t一卜
卜)。
[0003]若產生上述那樣的熱斑,則制動盤在產生了該熱斑的部分易于產生熱裂紋,存在制動盤的壽命降低這樣的問題。因此,期望實現一種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的盤形制動墊片。
[0004]另一方面,在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的第5頁和第I圖一第5圖中公開了一種盤形制動墊片,其意圖謀求使在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和被按壓于該摩擦制動面的內襯構件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均勻化。該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所公開的盤形制動墊片包括內襯支承構件(19)和由許多個組構件(I)構成的制動內襯。
[0005]在上述盤形制動墊片中,許多個組構件(I)各自包括多個內襯構件(3)和用于支承多個內襯構件(3)的支承板(7)。而且,各內襯構件(3)分別利用采用了沉頭螺絲(9)、球形蓋(11)、壓縮螺旋彈簧(13)、螺母(15)的回旋支承機構以能夠相對于支承板(7)回旋的方式結合于該支承板(7)。另外,球形蓋(11)嵌入到支承板(7)的殼狀的切槽內。通過球形蓋(11)相對于該殼狀的切槽滑動,各內襯構件(3)分別以能夠相對于支承板(7)回旋的方式結合于該支承板(7 )。
[0006]另外,多個支承板(7)分別利用采用螺絲(21)、球形蓋(23)、壓縮螺旋彈簧(25)、螺母(27)的回旋支承機構以能夠相對于內襯支承構件(19)回旋的方式結合于該內襯支承構件(19)。另外,球形蓋(23)構成為,利用與球形蓋(11)相對于支承板(7)滑動的構造同樣的構造相對于內襯支承構件(19)滑動。
[0007]一般認為,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所公開的盤形制動墊片是欲利用意圖謀求使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和內襯構件之間的表面壓力均勻化的結構抑制產生熱斑,抑制產生熱裂紋。但是,在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所公開的盤形制動墊片的情況下,采用球形蓋(11、23)嵌入到被設置在用于進行支承的構件的殼狀切槽內而構成的回旋支承機構。利用該回旋支承機構,內襯構件(3)以能夠相對于支承板(7)回旋的方式結合于該支承板(7),或者支承板(7)以能夠相對于內襯支承構件(19)回旋的方式結合于該內襯支承構件(19)。
[0008]在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所公開的盤形制動墊片中,設有許多個上述回旋支承機構,需要大量設置隆起的球面嵌入到凹陷的球面中地滑動的構造。因此,需要大量用于加工難以加工的滑動用球面的球面加工。因此,在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所公開的盤形制動墊片中,存在導致加工工時增加這樣的問題。
[0009]并且,在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所公開的上述回旋支承機構的情況下,因在制動盤和多個內襯構件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也會全部作用于滑動的球面。因此,在接觸的球面之間,因上述負荷而產生的摩擦成為阻力,易于阻礙接觸的球面之間順暢的滑動動作。由此,存在易于妨礙調整多個內襯構件之間的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這樣的問題。因此,期望實現一種能夠順利地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的盤形制動墊片。
【發明內容】
[0010]鑒于上述實際情況,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而抑制產生熱裂紋、并且能夠減少加工工時、能夠順利地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的盤形制動墊片。另外,其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包括該盤形制動墊片的制動鉗裝置。
[0011]用于達到上述目的的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可用于被設置在車輛中的盤形制動裝置,能夠按壓于在車輛中以與車軸或者車輪一同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制動盤。而且,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的特征在于,包括:多個內襯構件,它們能夠按壓于上述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擺動調整機構,其具有被設置為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分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第I擺動調整構件,該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將上述內襯構件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垂直的方向按壓于該摩擦制動面時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負荷支承構件,其以抵接于多個上述內襯構件的狀態支承因在上述制動盤和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以及內襯支承部,其能夠相對于利用上述盤形制動裝置中的制動缸裝置驅動的卡鉗主體擺動自由地保持在該卡鉗主體上,并且,借助上述擺動調整機構支承多個上述內襯構件。
[0012]采用該結構,多個內襯構件借助擺動調整機構被支承在內襯支承部。并且,擺動調整機構利用第I擺動調整構件將多個內襯構件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于是,通過第I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能夠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向摩擦制動面進行按壓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即,即使在摩擦制動面的表面中由熱膨脹導致產生局部隆起的部位而形成表面凹凸的情況下,也能夠在支承于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按壓方向上的位置,從而效仿該表面的凹凸。于是,能夠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由此,能夠抑制如下情況:同與周邊的區域相對應的內襯構件相比,與在摩擦制動面的表面局部隆起的部位相對應的內襯構件較為強力地按壓于該隆起的部位。其結果,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也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裂紋。
[0013]另外,采用上述結構,通過負荷支承構件抵接于多個內襯構件,能夠利用負荷支承構件支承因在制動盤和多個內襯構件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因此,能夠抑制沿著與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作用于將內襯構件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于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部位、或者在擺動調整機構中支承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部位。由此,能夠抑制上述因負荷而產生的摩擦成為擺動調整機構的動作的阻力,能夠確保擺動調整機構的順暢的動作。即,能夠順利地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另外,采用上述結構,不需要日本發明專利第4090499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的回旋支承機構。即,不需要用于加工難以加工的滑動用球面的球面加工。因此,能夠減少加工工時。
[0014]因而,采用上述結構,能夠提供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而抑制產生熱裂紋、并且能夠減少加工工時、能夠順利地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的盤形制動墊片。
[0015]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的方式設置,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
[0016]采用該結構,第I擺動調整構件構成為在其中途位置被支承、并且在其兩端部分別將內襯構件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蹺蹺板狀。因此,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實現通過擺動而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向摩擦制動面進行按壓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的機構。
[0017]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該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或者沿著與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的切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且被設置為在該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
[0018]采用該結構,分別支承沿著制動盤的徑向或者旋轉方向設置的多個內襯構件的多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沿著制動盤的徑向或者旋轉方向設置。因此,能夠沿著摩擦制動面高效地密集配置多個內襯構件和支承這些內襯構件的多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由此,能夠謀求使在許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進一步順暢化。
[0019]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負荷支承構件被設置成這樣的構件,包含設有多個可供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中的各內襯構件的一部分貫穿的通孔或者凹部的平板狀部分,上述內襯構件抵接于上述通孔的緣部分或者上述凹部的緣部分。
[0020]采用該結構,能夠利用具有后述的板狀部分的簡單的構造容易地形成后述的負荷支承構件;上述的板狀部分設有多個緣部分抵接于內襯構件的通孔或者凹部;上述的負荷支承構件用于支承因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
[0021]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擺動調整機構還具有以支承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方式設置的第2擺動調整構件,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之間調整上述按壓方向上的位置。
[0022]采用該結構,在擺動調整機構中除了設有利用第I擺動調整構件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向摩擦制動面進行按壓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的功能之外,還設有利用第2擺動調整構件在多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之間調整上述按壓方向上的位置的功能。因此,關于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按壓位置的功能,利用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擺動動作和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擺動動作,能夠實現更加順暢且靈活性更高的位置調整功能。
[0023]另外,在設有多個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擺動調整機構中,也可以采用這樣的結構,即,還設有以支承多個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方式設置的第3擺動調整構件,將多個第2擺動調整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第3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第2擺動調整構件之間調整按壓方向上的位置。另外,在擺動調整機構中,也可以構成為以利用第2擺動調整構件支承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構造、或者第3擺動調整構件支承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構造這樣的、與上述同樣的支承構造以成為更多層構造的方式設有將下層側的擺動調整構件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上層側的擺動調整構件。
[0024]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內襯支承部設有用于支承多個上述內襯構件的基座部和與上述基座部一體地設置或者固定于上述基座部地設置且能夠將來自上述卡鉗主體的負荷傳遞到上述基座部的負荷傳遞部,上述負荷傳遞部設置在上述基座部的、能夠以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被按壓于上述摩擦制動面時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和上述摩擦制動面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的大小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上距該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使該表面壓力產生的負荷作用于上述基座部的位置。
[0025]本發明人除了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并且能夠順利地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的上述結構之外,進而對能夠抑制盤形制動墊片產生不均勻磨損的結構也反復進行理論上的考察,并且進行重復試驗而反復進行了驗證。于是,本發明人基于這樣反復深入研究的結果想到,通過滿足以下的第I條件和第2條件這兩個條件,能夠實現一種能夠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盤形制動墊片。
[0026]上述第I條件謀求盤形制動墊片的多個內襯構件被按壓于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的制動動作中的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溫度的均勻化。在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的溫度產生偏差時,會加速溫度較高處的內襯構件的磨損,成為不均勻磨損。因此,在滿足第I條件時,能夠抑制由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溫度的不均勻引起的內襯構件的不均勻磨損。
[0027]另外,第2條件謀求在制動動作中被按壓于摩擦制動面的多個內襯構件的每單位面積制動能量的均勻化。內襯構件的磨損量能夠以被按壓于摩擦制動面的內襯構件的制動能量的函數表示。因此,若滿足上述第2條件,則能夠抑制內襯構件的因每單位面積制動能量的偏差導致的不均勻磨損,能夠謀求內襯構件的磨損量的均勻化。
[0028]為了滿足上述第I條件,需要使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的熱通量的值均勻化。而且,由于制動盤以旋轉的圓形平板狀的構件構成,因此,在考慮制動盤的徑向上的尺寸為單位尺寸的環狀要素的情況下,該環狀要素的面積與其半徑成正比。因而,為了使整個摩擦面的熱通量均勻,環狀要素的每單位時間的摩擦熱需要與半徑成正比。另一方面,該要素的摩擦熱(熱流)與盤形制動墊片的按壓負荷和滑移速度成正比。另外,由于環狀要素的滑移速度與其半徑成正比,因此,該要素的摩擦熱與負荷和半徑成正比。根據以上關系,為了滿足第I條件,即使是制動盤的徑向上的任意位置的環狀要素,無論其半徑如何,需要環狀要素中的來自盤形制動墊片的負荷都是根據摩擦制動面的均勻的熱通量的值決定的恒定的值。
[0029]另外,為了滿足第2條件,需要使盤形制動墊片的每單位面積的每單位時間內的制動能量的值均勻化。而且,由于與上述制動盤的環狀要素相對應的內襯構件側要素的制動能量與半徑成正比,因此,為了使上述制動能量均勻化,需要使內襯構件側要素的面積與半徑成正比。并且,用環狀要素中的來自盤形制動墊片的負荷除以像上述那樣獲得的內襯構件側要素的面積而得到的值成為在內襯構件側要素產生的表面壓力。因此,上述表面壓力與內襯構件側要素的半徑成反比。
[0030]而且,上述結構的盤形制動墊片中,負荷傳遞部設置在基座部的、能夠以在多個內襯構件和摩擦制動面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的大小與多個內襯構件在制動盤的徑向上距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用于產生該表面壓力的負荷作用于基座部的位置。因此,采用上述結構的盤形制動墊片,能夠滿足上述的第I條件和第2條件。因此,采用上述結構,能夠抑制盤形制動墊片產生不均勻磨損。另外,上述結構的盤形制動墊片在開始使用的初始使用狀態下產生預定的初始磨損狀態。但是,采用上述結構的盤形制動,經過初始磨損狀態而成為穩定的使用狀態,能夠在之后的狀態下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
[0031]因而,采用上述結構,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盤形制動墊片。
[0032]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多個上述內襯構件能夠被設置為在由外周圓弧部、內周圓弧部以及一對直線部圍成的整個區域中展開;上述外周圓弧部沿著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周以圓弧狀延伸,并且限定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外側的緣部分;上述內周圓弧部沿著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周以圓弧狀延伸,并且限定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內側的緣部分;上述一對直線部分別限定上述外周圓弧部和上述內周圓弧部的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的兩側的緣部分,并且沿著上述制動盤的徑向以直線狀延伸。
[0033]采用該結構,在盤形制動墊片應用于盤形制動裝置時,多個內襯構件被設置為在由與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同心狀配置的外周圓弧部和內周圓弧部、以及在外周圓弧部和內周圓弧部的兩側沿著制動盤的徑向延伸的一對直線部圍成的整個區域中展開。因此,能夠利用更加簡單的構造實現用于滿足上述的第I條件和第2條件的盤形制動墊片。
[0034]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將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中的各內襯構件分別支承在能夠以在該內襯構件被按壓于上述摩擦制動面時在該內襯構件和該摩擦制動面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的大小與各內襯構件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上距該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使該表面壓力產生的負荷作用于該內襯構件的位置。
[0035]采用該結構,除了盤形制動墊片中的多個內襯構件整體滿足上述的第I條件和第2條件之外,多個內襯構件中的各內襯構件也分別滿足上述的第I條件和第2條件。因此,對于單個的內襯構件,也能夠高效地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
[0036]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的方式設置,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該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分別支承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的上述內襯構件中的一個內襯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外側的外側內襯構件而設置的,另一個內襯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內側的內側內襯構件而設置的。而且,該盤形制動墊片更優選的是,在上述擺動調整機構中,設定為: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作為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在該擺動調整機構中被支承的位置的第I支承位置到上述外側內襯構件支承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與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上述第I支承位置到上述內側內襯構件支承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之比,相對于在上述外側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與在上述內側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之比成反比。
[0037]采用該結構,在以沿著與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的第I擺動調整構件中,設定為-J人第I支承位置到分別支承外側內襯構件、內側內襯構件的位置的距離之比與分別作用于外側內襯構件、內側內襯構件的負荷的大小之比成反比。因此,即使在分別作用于外側內襯構件、內側內襯構件的負荷的大小不同的情況下,也能夠根據這些不同的負荷的大小調整外側內襯構件、內側內襯構件之間的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而且,能夠對能夠在單個的內襯構件中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上述結構進一步附加上述結構。由此,能夠在單個的內襯構件中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并且能夠緩和與在多個內襯構件中產生的負荷條件相關的制約。因此,對于能夠調整多個內襯構件之間的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并且能夠抑制單個的內襯構件中產生不均勻磨損的盤形制動墊片,能夠謀求提高設計自由度。
[0038]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優選的是,上述擺動調整機構還具有以支承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方式設置的第2擺動調整構件,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之間調整上述按壓方向上的位置,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的方式設置,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方式設置,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并且在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將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在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分別被支承的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的切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該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分別支承在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的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中的一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外側的外側擺動調整構件而設置的,另一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內側的內側擺動調整構件而設置的。而且,該盤形制動墊片更優選的是,在上述擺動調整機構中,設定為: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作為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在該擺動調整機構中被支承的位置的第2支承位置到上述外側擺動調整構件支承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與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上述第2支承位置到上述內側擺動調整構件支承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之比,相對于在支承于上述外側擺動調整構件的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與在支承于上述內側擺動調整構件的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之比成反比。
[0039]采用該結構,在以沿著與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的第2擺動調整構件中,設定為:從第2支承位置到分別支承外側擺動調整構件和內側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之比與分別作用于被支承在外側擺動調整構件上的內襯構件和被支承在內側擺動調整構件上的內襯構件的負荷的大小之比成反比。因此,即使在分別作用于被支承在外側擺動調整構件上的內襯構件和被支承在內側擺動調整構件上的內襯構件的負荷的大小不同的情況下,也能夠根據這些不同的負荷的大小調整外側擺動調整構件和內側擺動調整構件之間的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而且,能夠對能夠在單個的內襯構件中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上述結構進一步附加上述結構。由此,在包括設有用于支承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擺動調整機構的盤形制動墊片中,能夠在單個的內襯構件中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并且,能夠緩和與在多個內襯構件中產生的負荷條件相關的制約。因此,對于能夠調整多個內襯構件之間的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并且能夠抑制單個的內襯構件產生不均勻磨損的上述盤形制動墊片,能夠謀求提高設計自由度。
[0040]另外,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的制動鉗裝置可用于設置在車輛中的盤形制動裝置,能夠將盤形制動墊片按壓于在車輛中以與車軸或者車輪一同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制動盤。而且,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的制動鉗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卡鉗主體,其裝備有上述盤形制動裝置中的制動缸裝置,以相對于車輛沿著車輛輥旋轉方向旋轉自由的方式安裝在該車輛上,并且該卡鉗主體通過利用上述制動缸裝置驅動,由一對上述盤形制動墊片夾持上述制動盤而產生制動力;以及一對上述盤形制動墊片,其安裝于上述卡鉗主體;上述盤形制動墊片包括:多個內襯構件,它們能夠按壓于上述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擺動調整機構,其具有被設置為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分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第I擺動調整構件,該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將上述內襯構件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垂直的方向按壓于該摩擦制動面時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負荷支承構件,其以抵接于多個上述內襯構件的狀態支承因在上述制動盤和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以及內襯支承部,其能夠相對于利用上述制動缸裝置驅動的上述卡鉗主體擺動自由地保持在該卡鉗主體上,并且,借助上述擺動調整機構支承多個上述內襯構件。
[0041]采用該結構,能夠起到與上述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盤形制動墊片同樣的效果。即,采用該結構,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而抑制產生熱裂紋、并且能夠降低加工工時、能夠順利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的制動鉗裝置。
[0042]采用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制動盤中產生熱斑而抑制產生熱裂紋、并且能夠降低加工工時、能夠順利發揮在多個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對摩擦制動面的按壓力的功能的盤形制動墊片。另外,能夠提供一種包括該盤形制動墊片的制動鉗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3]圖1是設有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制動鉗裝置和盤形制動墊片的盤形制動裝置的側視圖。
[0044]圖2是圖1所示的盤形制動裝置的俯視圖。
[0045]圖3是從車軸方向看圖1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圖。
[0046]圖4是從與制動盤平行的方向看圖3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圖。[0047]圖5是圖4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分解立體圖。
[0048]圖6是表示圖5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多個內襯構件的配置狀態的圖。
[0049]圖7是表示圖5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多個內襯構件中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0050]圖8是示意地表示圖1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中的用于設置多個內襯構件的區域的圖。
[0051]圖9是表示圖5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擺動調整機構的立體圖。
[0052]圖10是表示圖4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一部分的剖面的圖。
[0053]圖11是從車軸方向看圖9所示的擺動調整機構的圖。
[0054]圖12是表示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作用效果的解析模型的圖。
[0055]圖13是表示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作用效果的解析模型的圖。
[0056]圖14是表示用于求出圖1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的負荷中心位置的解析模型的圖。
[0057]圖15是用于說明變形例的擺動調整機構的圖。
[0058]圖16是用于說明變形例的擺動調整機構的圖。
[0059]圖17是用于說明變形例的擺動調整機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0]下面,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用于實施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能夠廣泛地應用于設置在車輛中的盤形制動裝置所采用的、能夠按壓于在車輛中以與車軸或者車輪一同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制動盤上的盤形制動墊片和包括該盤形制動墊片的制動鉗裝置。另夕卜,對于本實施方式的盤形制動墊片和制動鉗裝置,以用于鐵路車輛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0061]盤形制動裝置
[0062]圖1是從車軸方向看設有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制動鉗裝置I和盤形制動墊片10的盤形制動裝置100的圖,是盤形制動裝置100的側視圖。另外,圖2是從上方看圖1所示的盤形制動裝置100的俯視圖。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制動鉗裝置I包括本實施方式的盤形制動墊片10。而且,盤形制動裝置100包括制動鉗裝置I。
[0063]盤形制動裝置100例如設置在鐵路車輛中。在圖1中,圖示了盤形制動裝置100設置于作為鐵路車輛的一部分的用雙點劃線表示的車輛主體102的狀態。而且,如圖1和圖2所示,盤形制動裝置100包括制動缸裝置101、制動鉗裝置I。
[0064]制動缸裝置101構成為利用壓力流體工作而使桿(省略圖示)移動,自與桿一同移動的制動輸出部IOla輸出制動力的裝置。另外,在制動缸裝置101輸出制動力進行制動動作時,制動輸出部IOla以自制動缸裝置101的缸主體IOlb伸展的方式動作。另一方面,在解除利用自制動缸裝置101輸出的制動力進行的制動動作時,制動輸出部IOla以朝向缸主體IOlb收縮的方式動作。
[0065]制動鉗裝置
[0066]盤形制動裝置100所采用的制動鉗裝置I包括卡鉗主體11和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等,該卡鉗主體11裝備有制動缸裝置101,以相對于車輛主體102在車輛輥旋轉方向上旋轉自由的方式安裝在該車輛主體102上。另外,上述車輛輥旋轉方向是指以車輛的行進方向為旋轉軸線方向的旋轉方向。于是,制動鉗裝置I構成為,通過利用制動缸裝置101驅動,由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夾持制動盤103而產生制動力。因此,制動鉗裝置I被設置為能夠將盤形制動墊片10按壓于制動盤103的裝置。
[0067]另外,制動盤103被設置為,在鐵路車輛中與車輪(省略圖示)或者該車輪的車軸(省略圖示)一同旋轉。另外,制動盤103形成為具有正反的摩擦制動面(103a、103a)的圓板狀,該摩擦制動面(103a、103a)形成為在與該旋轉中心線垂直的方向上展開。另外,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與鐵路車輛車輪的車軸的中心軸線一致。于是,制動鉗裝置I通過制動缸裝置101工作,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以沿著與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從兩側夾持制動盤103的方式被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103a)。
[0068]卡鉗主體11包括結合構件12、一對制動杠桿(13、13)、一對支點軸(14、14)、一對缸支承銷(15、15)、多個擺動銷16等。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擺動銷16設有4個,在I個制動杠桿13中對應地設有兩個擺動銷(16、16)。
[0069]結合構件12以能夠相對于固定在車輛主體102的底面上的托架102a繞與車輛的行進方向平行的軸線擺動的方式,借助擺動銷12a安裝在該托架102a上。而且,一對制動杠桿(13、13)以大致對稱且能夠借助一對支點軸(14、14)相對于該結合構件12擺動的方式設置于該結合構件12。各支點軸14被設置為,在從與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方向平行的方向看的情況下沿著與擺動銷12a的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0070]一對制動杠桿(13、13)分別被設置為,沿著與擺動銷12a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而且,一對制動杠桿(13、13)構成為,在其一端側借助一對缸支承銷(15、15)安裝有制動缸裝置101,該一端側被該制動缸裝置101驅動。
[0071]另外,各制動杠桿(13、13)的一端側借助各缸支承銷15以能夠相對于制動缸裝置101擺動自由的方式安裝在該制動缸裝置101的端部。另外,在一對制動杠桿(13、13)中的一個制動杠桿的一端側連結有制動輸出部101a。而且,在一對制動杠桿(13、13)中的另一個制動杠桿的一端側連結有缸主體IOlb的與制動輸出部IOla側相反側的端部。
[0072]另外,在一對制動杠桿(13、13)的、作為安裝有制動缸裝置101的一端側的隔著一對支點軸(14、14)的相反側的另一端側安裝有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并且,一對制動杠桿(13、13)的另一端側借助多個擺動銷(16、16)安裝于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另夕卜,各盤形制動墊片10借助一對擺動銷(16、16)以相對于各制動杠桿13的另一端側擺動自由的方式安裝。另外,各擺動銷16被設置為,沿著與支點軸14平行的方向延伸。
[0073]在上述設有制動鉗裝置I的盤形制動裝置100中,利用制動缸裝置101的工作,進行制動輸出部IOla自缸主體IOlb伸展的動作(離開缸主體IOlb的方向的動作)或者相對于缸主體IOlb收縮的動作(接近缸主體IOlb的方向的動作)。由此,一對制動杠桿(13、13)的連結有缸支承銷15的部分以互相分離或者接近的方式被驅動。
[0074]通過像上述那樣地進行驅動,在盤形制動裝置100中,各制動杠桿13以將各支點軸14作為中心地擺動的方式動作。由此,與一對制動杠桿(13、13) —同被驅動的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以夾著制動盤103的方式動作。
[0075]另外,在上述動作時,例如在一對制動杠桿(13、13)中,安裝于一個制動杠桿13的一個盤形制動墊片10率先接觸于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進而,另一個制動杠桿13利用自接觸于摩擦制動面103a的一個盤形制動墊片10受到的反作用力將另一個盤形制動墊片10按壓于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由此,制動盤103被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夾持,在盤形制動墊片(10、10)與摩擦制動面(103a、103a)之間產生摩擦制動力。利用該摩擦制動力,制動盤103的旋轉被制動,與制動盤103同軸地設置的鐵路車輛的車輪的旋轉被制動。
[0076]盤形制動墊片
[0077]接著,詳細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盤形制動墊片10。像上述那樣,盤形制動墊片10被設置為盤形制動裝置100所采用的、能夠按壓于制動盤103的機構。而且,制動鉗裝置I中的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安裝于卡鉗主體11中的一對制動杠桿(13、13)。
[0078]另外,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同樣地構成。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對一個盤形制動墊片10進行說明,省略對于另一個盤形制動墊片10的說明。另外,一對盤形制動墊片(10、10)被設置為,在設置于制動盤103的兩側時成為以制動盤103為中心地對稱的配置。
[0079]圖3是從鐵路車輛的車輪的車軸方向看安裝在盤形制動裝置100的制動鉗裝置I中的盤形制動墊片10的圖,該盤形制動裝置100設置在鐵路車輛中。圖4是從與制動盤103平行的方向看圖3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10的圖。圖5是圖4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10的分解立體圖。另外,在圖3和圖4中,僅圖示了卡鉗主體11的一部分,省略了擺動銷16的圖示(后述的圖10也同樣)。另外,在圖5中,僅圖示了盤形制動墊片10。
[0080]圖1?圖5所示的盤形制動墊片10包括多個內襯構件21、多個擺動調整機構22、負荷支承構件23、內襯支承部24等。另外,圖5以僅將多個擺動調整機構22中的I個擺動調整機構22的相對于負荷支承構件23的位置挪開的狀態僅進行了圖示。另外,圖5以將與上述I個擺動調整機構22相對應的4個內襯構件21的相對于負荷支承構件23的位置挪開的狀態進行了圖示。
[0081]如圖4和圖5所示,內襯構件21設有多個。各內襯構件21被設置為能夠按壓于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的構件。而且,各內襯構件21例如由有機材料或者燒結金屬材料形成。
[0082]圖6是表示圖5所示的多個內襯構件21的配置狀態的圖。另外,在圖6中,對于多個內襯構件21表示了從鐵路車輛的車輪的車軸方向看到的狀態。另外,圖7是表示圖5所示的多個內襯構件21中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0083]如圖4?圖7所示,多個內襯構件21分別與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相對地配置。而且,多個內襯構件21沿著與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面配置。
[0084]另外,多個內襯構件21沿著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周以圓弧狀排列配置,并且在與制動盤103的徑向平行的方向上也排列配置。另外,旋轉中心線Cl在圖6中圖示為單點劃線的交點。另外,在圖6中,用自旋轉中心線Cl以放射狀延伸的多個單點劃線圖示了與制動盤103的徑向平行的方向的幾個例子(圖6中例示3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內襯構件21沿著以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周排列成8列、內襯構件21沿著與制動盤103的徑向平行的方向排列成兩列的形態的盤形制動墊片10。
[0085]另外,各內襯構件21包括一體形成的主體部21a和抵接部21b。主體部21a被設置為板狀的部分,其形成有與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相對并能被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的面。在主體部21a中以板狀展開的平坦部分的外形用以劃分出封閉區域的方式延伸的4根棱線劃分而成。第I根棱線構成為配置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外側的圓弧狀部分。第2根棱線構成為配置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內側的圓弧狀部分。第3根棱線和第4根棱線沿著與制動盤103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構成為連接兩個圓弧狀部分的一對直線狀的部分。
[0086]抵接部21b被設置為可抵接支承于后述的擺動調整機構22的部分。該抵接部21b被設置為自主體部21a以大致長方體狀的形狀突出的部分。而且,抵接部21b在主體部21a的配置在與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的面相反側的面與主體部21a設置為一體。另外,在抵接部21b的自主體部21a突出的頂端部設有凹孔21c。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被設置為以半球面狀凹陷的孔的形態的凹孔21c。通過抵接部21b在凹孔21c的內側抵接于擺動調整機構22,像后述那樣,內襯構件21支承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上。
[0087]圖8是示意地表示盤形制動墊片10中的作為沿著與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面設有多個內襯構件21的區域的內襯設置區域20的圖。沿著與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面展開并且設有多個內襯構件21的內襯設置區域20的周緣部分由外周圓弧部25、內周圓弧部26、一對直線部(27a、27b)構成。
[0088]外周圓弧部25的一端側通過彎曲部與直線部27a連續,其另一端側通過彎曲部與直線部27b連續。而且,內周圓弧部26也是其一端側通過彎曲部與直線部27a連續,其另一端側通過彎曲部與直線部27b連續。因此,內襯設置區域20的周緣部分構成為,按照外周圓弧部25、直線部27a、內周圓弧部26、直線部27b的順序連續而劃分出環繞I周的封閉區域。另外,利用上述結構,設置在內襯設置區域20中的多個內襯構件21構成為,能夠設置為在由外周圓弧部25、內周圓弧部26以及一對直線部(27a、27b)圍成的整個區域中展開。
[0089]外周圓弧部25在內襯設置區域20中構成為沿著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周以圓弧狀延伸、并且限定制動盤103的徑向外側的緣部分的部分。另外,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在圖8中示意地表示為多個單點劃線的交點Cl。在圖8中,旋轉中心線Cl構成為通過圖中的點Cl、并且沿著與附圖紙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線。
[0090]內周圓弧部26在內襯設置區域20中構成為沿著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周以圓弧狀延伸、并且限定制動盤103的徑向內側的緣部分的部分。因此,在制動盤103的徑向上,內周圓弧部26配置在比外周圓弧部25靠內側的位置、S卩比外周圓弧部25靠旋轉中心線Cl側的位置。
[0091]一對直線部(27a、27b)在內襯設置區域20中構成為分別限定外周圓弧部25和內周圓弧部26的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的兩側的緣部分、并且沿著制動盤103的徑向以直線狀延伸的部分。另外,在圖8中,直線部27a圖示為沿著制動盤103的徑向Rl延伸的部分,直線部27b圖示為沿著制動盤103的徑向R2延伸的部分。
[0092]如圖4和圖5所示,擺動調整機構22設有多個。多個擺動調整機構22構成為分別支承多個內襯構件21。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 I個擺動調整機構22支承4個內襯構件22的形態的盤形制動墊片10。
[0093]圖9是表示I個擺動調整機構22的立體圖。如圖4、圖5及圖9所示,擺動調整機構22包括一對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第2擺動調整構件30、支承部31等。
[0094]第I擺動調整構件28和第I擺動調整構件29以同樣的構件構成。在第I擺動調整構件28中設有形成為細長的板狀的主體部28a和被設置為自主體部28a以突起狀突出的部分的一對凸部(28b、28b)。主體部28a和一對凸部(28b、28b)—體地形成。而且,一對凸部(28b、28b)在主體部28a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別被設置為自主體部28a朝向互相平行的方向以突起狀突出的部分。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各凸部28b的端部形成為半球狀的形態。
[0095]與第I擺動調整構件28同樣,在第I擺動調整構件29中也設有被形成為細長的板狀的主體部29a和自主體部29a以突起狀突出的部分的一對凸部(29b、29b)。主體部29a和一對凸部(29b、29b)形成為一體。而且,一對凸部(29b、29b)在主體部29a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別被設置為自主體部29a朝向互相平行的方向以突起狀突出的部分。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各凸部29b的端部形成為半球狀的形態。
[0096]第I擺動調整構件28中的一對凸部(28b、28b)分別以動配合狀態嵌入到各內襯構件21的凹孔21c的狀態抵接于各內襯構件21的凹孔21c。由此,第I擺動調整構件28被設置為,在各凸部28b處抵接于各內襯構件21,將兩個內襯構件21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同樣,第I擺動調整構件29中的一對凸部(29b、29b)分別以動配合狀態嵌入到各內襯構件21的凹孔21c的狀態抵接于各內襯構件21的凹孔21c。由此,第I擺動調整構件29被設置為,在各凸部29b處抵接于各內襯構件21,將兩個內襯構件21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
[0097]利用上述結構,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在盤形制動墊片10中被分別設置為,將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兩個)內襯構件21分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而且,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被設置為在兩端部分別支承內襯構件21。
[0098]第2擺動調整構件30被設置為支承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兩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而且,在第2擺動調整構件30中設有形成為細長的軸狀的軸部30a和固定在軸部30a上且抵接于后述的支承部31的抵接部30b。
[0099]軸部30a在其長度方向兩端部連結有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S卩,在軸部30a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連結支承有第I擺動調整構件28,在軸部30a的長度方向上的另一個端部連結支承有第I擺動調整構件29。第2擺動調整構件30的一個端部將第I擺動調整構件28在該第I擺動調整構件28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第2擺動調整構件30的另一個端部將第I擺動調整構件29在該第I擺動調整構件29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另外,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像后述那樣,第2擺動調整構件30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被支承。由此,擺動調整機構22將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在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
[0100]另外,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分別例如通過萬向節構造(省略圖示)連結于軸部30a。而且,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分別能夠相對于軸部30a在以軸部30a的軸中心方向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旋轉的方式連結于該軸部30a。另外,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也可以不分別通過萬向節構造連結于軸部30a。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也可以例如分別相對于軸部30a固定。
[0101]抵接部30b被設置為抵接支承于后述的支承部31的部分,該支承部31固定在內襯支承部24上。該抵接部30b在軸部30a的長度方向中央部分固定于軸部30a。而且,在抵接部30b的與固定于軸部30a的一側相反的一側且與內襯支承部24相對的一側設有凸部30c。凸部30c在與軸部30a的長度方向中央位置相對應的位置且抵接部30b的中心位置被設置為以突起狀突出的部分。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凸部30c的端部形成為半球狀的形態。
[0102]圖10是表示盤形制動墊片10的一部分的剖面的圖。另外,在圖10中,圖示了盤形制動墊片10的利用與以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的切線方向平行的面進行剖切而得到的剖面。另外,在圖10中,圖示了在盤形制動墊片10中配置在以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側的I個擺動調整機構22及其附近的剖面。如圖4和圖10所示,凸部30c抵接支承于支承部31,該支承部31固定在內襯支承部24上。
[0103]支承部31為長方體狀的構件,固定在內襯支承部24的與擺動調整機構22相對的一側的表面。另外,支承部31也可以與內襯支承部24—體地形成。而且,在支承部31中設有供凸部30c抵接的凹孔(省略圖示)。支承部31的凹孔例如形成為與內襯構件21的抵接部21b的凹孔21c同樣的形狀,被設置為以半球面狀凹陷的孔。
[0104]第2擺動調整構件30的凸部30c以動配合狀態嵌入到支承部31的凹孔的狀態抵接于該支承部31的凹孔。這樣,第2擺動調整構件30在凸部30c處抵接于被固定在內襯支承部24上的支承部31的凹孔的內側,借助支承部31以能夠相對于內襯支承部24擺動的方式被支承在該內襯支承部24上。
[0105]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像上述那樣,將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兩個)內襯構件21分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進一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被支承。由此,擺動調整機構22構成為將多個內襯構件21支承為,能夠通過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擺動而在多個內襯構件21之間調整按壓方向上的位置。另外,上述按壓方向上的位置是將內襯構件21沿著與摩擦制動面103a垂直的方向按壓于該摩擦制動面103a時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
[0106]另外,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像上述那樣,支承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兩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第2擺動調整構件30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被支承。由此,擺動調整機構22構成為將多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支承為,能夠通過第2擺動調整構件30擺動而在多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之間調整上述按壓方向上的位置。
[0107]圖11是從鐵路車輛的車輪的車軸方向看擺動調整機構22中的一個擺動調整機構22的圖。在圖11中,作為與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 (參照圖6、圖8)為中心的制動盤103的徑向平行的方向例示了兩個方向Dl、D2 (圖11中用單點劃線Dl、D2分別表示的方向)。另外,在圖11中,作為與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的切線方向平行的方向例示了方向Tl (圖11中用單點劃線Tl表示的方向)。
[0108]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制動盤103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即,第I擺動調整構件28被設置為沿著方向Dl延伸,第I擺動調整構件29被設置為沿著方向D2延伸。而且,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第2擺動調整構件30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為中心的圓的切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即,第2擺動調整構件30被設置為沿著方向Tl延伸。
[0109]另外,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從被第2擺動調整構件30支承的位置到分別支承兩個內襯構件21的位置的距離之比如下所述地被設定為預定的比。在此,為了說明該預定的比,參照圖6,將分別支承在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兩端部的內襯構件21中的、配置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外側的一個內襯構件21定義為外側內襯構件32a。而且,將分別支承在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兩端部的內襯構件21中的、配置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內側的另一個內襯構件21定義為內側內襯構件32b。S卩,第I擺動調整構件28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外側的端部支承外側內襯構件32a,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內側的端部支承內側內襯構件32b。同樣,第I擺動調整構件29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外側的端部支承外側內襯構件32a,在制動盤103的徑向內側的端部支承內側內襯構件32b。
[0110]另外,為了說明上述預定的比,參照圖11,將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作為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被支承的位置的支承位置Pl (本實施方式的第I支承位置)到外側內襯構件32a支承于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位置P2的距離定義為距離G1。而且,將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長度方向上的、從支承位置Pl到內側內襯構件32b支承于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位置P3的距離定義為距離G2。
[0111]另外,在圖11中,第I擺動調整構件28中的支承位置Pl圖示為表示方向Dl的單點劃線與表示方向Tl的單點劃線的交點。同樣,第I擺動調整構件29中的支承位置Pl圖示為表示方向D2的單點劃線與表示方向Tl的單點劃線的交點。另外,在圖11中,位置P2圖示為用較小的圓點表示的點P2,位置P3圖示為用較小的圓點表示的點P3。
[0112]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距離Gl與距離G2之比被設定為上述預定的比。具體地講,在擺動調整機構22中,設定為:距離Gl與距離G2之比相對于在外側內襯構件32a和制動盤103之間產生的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與在內側內襯構件32b和制動盤103之間產生的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之比成反比。S卩,將外側內襯構件32a產生的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稱作負荷P2,將內側內襯構件32a產生的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稱作負荷P3時,距離Gl與距離G2之比設定為,(距離Gl):(距離G2)=(負荷P3):(負荷P2)的關系成立。
[0113]負荷支承構件23被設置為支承因在制動盤103和多個內襯構件21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的構件。而且,如圖4、圖5及圖10所示,負荷支承構件23包括板部33和安裝壁部34。另外,在圖10中,用箭頭H圖示了因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的作用方向。
[0114]板部33在負荷支承構件23中被設置為周緣部分的外形形狀形成為與上述的內襯設置區域20 (參照圖8)同樣形狀的平板狀的部分。而且,板部33設有多個可供多個內襯構件21中的各內襯構件21的一部分貫穿、并且形成為大致矩形的通孔33a。更詳細地講,各內襯構件21的抵接部21b以貫穿于各通孔33a的狀態配置。于是,在制動盤103和各內襯構件21之間產生了摩擦制動力時,各內襯構件21抵接于各通孔33a的作為劃分出各通孔33a的孔形狀的部分的緣部分33b。由此,負荷支承構件23構成為,以與多個內襯構件
21抵接的狀態支承因上述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
[0115]另外,在圖5?圖7中,雖省略圖示,但如圖10所示,在貫穿于各通孔33a的各內襯構件21的抵接部21b上安裝有防脫落部35。防脫落部35在隔著通孔33a與主體部21a側相反的一側安裝于抵接部21b。而且,防脫落部35以能夠在通孔33a的周圍部分卡定于負荷支承構件23的方式安裝于抵接部21b。由此,能夠防止各內襯構件21自負荷支承構件
23脫落到制動盤103偵U。
[0116]安裝壁部34被設置為用于將負荷支承構件23安裝固定于內襯支承部24的部分,一體地設置于板部33。安裝壁部34成對設置,分別設置在板部33的以圓弧狀延伸的方向上的兩端部。另外,各安裝壁部34被設置為沿著與板部33大致垂直的方向展開的壁狀部分。而且,各安裝壁部34中的與板部33相反側的端部固定于內襯支承部24。
[0117]圖1?圖5、圖10所示的內襯支承部24被設置為能夠相對于被盤形制動裝置100中的制動缸裝直101驅動的制動杠桿13擺動自由地保持在該制動杠桿13上、并且借助多個擺動調整機構22支承多個內襯構件21的構造體。該內襯支承部24例如由一體的金屬材料形成。而且,內襯支承部24被卡鉗主體11所包含的制動杠桿13施力,將借助多個擺動調整機構22支承的多個內襯構件21按壓于制動盤103。
[0118]內襯支承部24包括基座部36和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 )與基座部36 —體地設置。另外,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 )也可以不與基座部36 一體地設置,以固定于基座部36的狀態設置。
[0119]基座部36被設置為周緣部分的外形形狀形成為與上述的內襯設置區域20同樣形狀的平板狀的部分。而且,基座部36構成為,在其沿著面方向平坦地展開的兩個面中的一個面上借助多個擺動調整機構22支承多個內襯構件21。
[0120]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被設置為能夠將來自制動杠桿13的負荷傳遞到基座部36的部分。在制動杠桿13上,分別與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相對應地設有一對被設置為突出的部分且分別連結于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的一對連結端部(13a、13b)。連結端部13a連結于負荷傳遞部37a,連結端部13b連結于負荷傳遞部37b。
[0121]負荷傳遞部(37a、37b)分別構成為沿著與基座部36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一對板狀部分。而且,在負荷傳遞部(37a、37b)各自的一對板狀部分中分別設有供擺動銷16貫通的通孔。另外,連結端部13a借助擺動銷16以擺動自由的方式連結在負荷傳遞部37a的上述一對板狀部分之間。連結端部13b借助擺動銷16以擺動自由的方式連結在負荷傳遞部37b的上述一對板狀部分之間。這樣,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分別被設置為能夠借助各擺動銷16以相對于制動杠桿13擺動自由的方式安裝于該制動杠桿13。另外,在盤形制動墊片10裝入到制動鉗裝置I中的狀態下,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像上述那樣地借助擺動銷16以相對于制動杠桿13擺動自由的方式安裝于該制動杠桿13。
[0122]在自負荷傳遞部(37a、37b)傳遞負荷、將多個內襯構件21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時,會在多個內襯構件21和摩擦制動面103a之間產生表面壓力。于是,負荷傳遞部(37a、37b)設置在基座部36的、能夠以在多個內襯構件21和摩擦制動面103a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的大小與多個內襯構件21在制動盤103的徑向上距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使該表面壓力產生的負荷作用于基座部36的位置。
[0123]另外,各擺動銷16構成為,能夠以其軸向相對于內襯支承部24通過負荷中心位置C2且沿著作為與垂直于摩擦制動面103a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向LI延伸的方式在負荷傳遞部(37a、37b)中設置(參照圖1)。在此,負荷中心位置C2構成為在多個內襯構件21和摩擦制動面103a之間產生的上述表面壓力產生的負荷的中心所作用的位置、且多個內襯構件21和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接觸的摩擦面上的位置。并且,各擺動銷16構成為,能夠以其軸向相對于內襯支承部24也沿著與制動盤103的徑向R3垂直且與摩擦制動面103a平行的方向LI延伸的方式在負荷傳遞部(37a、37b)中設置(參照圖1)。
[0124]另外,各擺動銷16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LI在圖1中用單點劃線LI圖示。另外,制動盤103的徑向R3在圖1中用單點劃線R3圖示,并且在圖8中也用單點劃線R3圖示。另外,在圖1中與上述負荷中心位置C2相對應的位置圖示為單點劃線LI和單點劃線R3的交點C2。另外,在圖8中,負荷中心位置C2圖示為用較小的圓點表示的點C2。
[0125]各擺動銷16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LI與通過負荷中心位置C2且與摩擦制動面103a垂直的方向交叉的位置在各擺動銷16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LI上位于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的中間位置。因此,在來自制動杠桿13的負荷經由各擺動銷16作用于一對負荷傳遞部(37a、37b)時,以負荷中心位置C2為負荷中心的負荷會自內襯支承部24作用于多個內襯構件21整體。
[0126]在盤形制動墊片10中,通過來自制動杠桿13的負荷作用于負荷中心位置C2,最終,多個內襯構件21和摩擦制動面103a之間的表面壓力以其大小與多個內襯構件21在制動盤103的徑向上距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產生。由此,能夠抑制盤形制動墊片10產生不均勻摩損。 [0127]另外,在盤形制動墊片10中,通過作用于多個內襯構件21的負荷作用在上述指定的負荷中心位置C2,能夠抑制產生不均勻摩損,但與該關系同樣的關系在各內襯構件21也成立。即,在盤形制動墊片10中,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將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多個內襯構件21分別在利用與上述負荷中心位置C2的設定方法同樣的方法設定的預定位置支承。該預定位置被設定為能夠以在將支承于第I擺動調整構件(28、29)的各內襯構件21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時、在該各內襯構件21和摩擦制動面103a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的大小與該各內襯構件21在制動盤103的徑向上距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使上述表面壓力產生的負荷作用于該內襯構件21的位置。
[0128]接著,根據圖12和圖13所示的解析模型說明能夠對多個內襯構件21整體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作用效果和同樣地能夠對各內襯構件21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作用效果。
[0129]采用上述的制動鉗裝置1、盤形制動墊片10,能滿足以下說明的第I條件和第2條件這兩個條件。由此,能夠對盤形制動墊片10中的多個內襯構件21整體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另外,第I條件和第2條件這兩個條件在各內襯構件21中也是滿足的。由此,在各內襯構件21中也能夠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以與多個內襯構件21整體相關的解析模型為例對第I條件和第2條件進行說明,說明能夠對多個內襯構件21整體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作用效果。能夠與作為多個內襯構件21整體的解析同樣地對與各內襯構件21相關的解析模型和在各內襯構件21中能夠抑制不均勻磨損的產生的作用效果進行解析,由于是同樣的說明,因此省略。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多個內襯構件21整體稱作內襯構件單元19。
[0130]第I條件謀求將盤形制動墊片10的內襯構件單元19按壓于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的制動動作中的摩擦制動面103a的溫度的均勻化。在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的溫度產生偏差時,會加速溫度較高處的內襯構件單元19的磨損,成為不均勻磨損。因此,在滿足第I條件時,能夠抑制由制動盤103的摩擦制動面103a的溫度不均勻導致內襯構件單元19產生的不均勻磨損。
[0131]圖12表示用于說明上述第I條件的解析模型。在圖12所示的解析模型中,制動盤103的接觸于盤形制動墊片10的摩擦制動面103a由以外周半徑r2、內周半徑!T1的環狀展開的要素構成。在說明上述第I條件的過程中,對作為該摩擦制動面103a的徑向上的尺寸為單位尺寸I的環狀要素(即單位寬度的環狀要素)的環狀要素38進行考察。另外,在圖12中,對環狀要素38標注斜線的陰影進行圖示。另外,在圖12中,環狀要素38圖示為距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半徑尺寸r的位置的要素。
[0132]在滿足上述第I條件而謀求摩擦制動面103a的溫度均勻化的情況下,摩擦制動面103a的熱通量q (即每單位面積的熱流)也會均勻化。因此,下式(I)成立。
[0133]【式I】
[0134]q = const...(I)
[0135]另外,作為在環狀要素38中產生的每單位時間的摩擦熱的熱流Q與距旋轉中心線Cl的半徑尺寸r成正比,成為下式(2)。
[0136]【式2】
[0137]Q = 2 31 rq...(2)
[0138]另外,由于環狀要素38的熱流Q與來自盤形制動墊片10的負荷和滑移速度成正t匕,因此,也表示為下式(3)。另外,下式(3)中的分配率α表示在盤形制動墊片10和制動盤103之間產生的摩擦熱中的、分配于制動盤103的分配率。另外,下式(3)中的負荷F表示在環狀要素38中自盤形制動墊片10作用的按壓負荷、且在與摩擦制動面103a垂直的按壓方向上作用的負荷。另外,下式(3)中的摩擦系數μ表示盤形制動墊片10和制動盤103之間的摩擦系數。另外,下式(3)中的角速度ω表示制動盤103的角速度。因此,環狀要素38的滑移速度為r ω。
[0139]【式3】
[0140]Q= μ Fr ω α...(3)
[0141]而且,根據式(2)和式(3),能夠得到下式(4)。
[0142]【式4】[0143]F = 2 q / (μωα) = const...(4)
[0144]根據上式(4),在滿足第I條件的情況下,環狀要素38中的自盤形制動墊片10作用的負荷F與距旋轉中心線Cl半徑尺寸r的位置無關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滿足第I條件的情況下,即使是制動盤103的徑向上的任意位置的環狀要素38,無論其半徑如何,負荷F都是根據摩擦制動面103a的均勻的熱通量q的值決定的恒定的值。
[0145]接著,對在第I條件的基礎上要滿足的第2條件進行說明。第2條件謀求在制動動作中被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的內襯構件單元19的每單位面積制動能量的均勻化。內襯構件單元19的磨損量成為被按壓于摩擦制動面103a的內襯構件單元19的制動能量的函數。因此,通過滿足上述第2條件,能夠抑制內襯構件單元19的每單位面積的制動能量的偏差,能夠謀求內襯構件單元19的磨損量的均勻化。由此,能夠抑制內襯構件單元19產生不均勻磨損。
[0146]圖13表示用于說明上述第2條件的解析模型。在圖13所示的解析模型中,摩擦制動面103a用雙點劃線圖示,其與圖12所示的解析模型同樣由以外周半徑r2、內周半徑r1的環狀展開的要素構成。另外,在圖13所示的解析模型中,盤形制動墊片10的內襯構件單元19構成為在由半徑1*2的外周圓弧部25、半徑r1的內周圓弧部26、一對直線部(27a、27b)圍成的整個內襯設置區域20中展開的要素。
[0147]在根據圖13所示的解析模型說明上述第2條件的過程中,對作為與上述的環狀要素38相對應的盤形制動墊片10的靠內襯構件單元19側的要素的內襯構件側要素39進行考察。另外,在圖13中,對內襯構件側要素39標注斜線的陰影進行圖示。另外,在圖13中,配置在與環狀要素38接觸的位置的內襯構件側要素39也與環狀要素38同樣圖示為距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半徑尺寸r的位置的要素。
[0148]在滿足上述第2條件的情況下,盤形制動墊片10的每單位面積的每單位時間內的制動能量E的值會均勻化。因此,下式(5)成立。
[0149]【式5】
[0150]E = const...(5)
[0151]于是,通過用在環狀要素38和內襯構件側要素39中產生的制動能量且與其半徑尺寸r成正比地產生的制動能量除以上述制動能量E,能夠得到與環狀要素38相對應的內襯構件側要素39的面積S。另外,與環狀要素38和內襯構件側要素39的半徑尺寸r成正比地產生的制動能量作為每單位時間的摩擦熱的熱流Q,能夠利用式(2)得到。因此,面積S如下式(6)所示。
[0152]【式6】
[0153]S = Q / E = 2 π rq / E...(6)[0154]并且,用環狀要素38中的來自盤形制動墊片10的負荷F除以像上述那樣得到的內襯構件側要素39的面積S而得到的值成為在內襯構件側要素39產生的表面壓力p。BP,利用式(4)和式(6)能夠得到下式(7)。
[0155]【式7】
[0156]p = F/ S = E/ (μ ω a r)...(7)
[0157]根據上述式(6)、式(7),在滿足第I條件且滿足第2條件的情況下,面積S與半徑尺寸r成正比,表面壓力P的大小與內襯構件側要素39的半徑尺寸r成反比。
[0158]因此,采用制動鉗裝置1、盤形制動墊片10,負荷傳遞部(37a、37b)設置在基座部36的、能夠以在內襯構件單元19和摩擦制動面103a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p的大小與內襯構件單元19在制動盤103的徑向上距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使該表面壓力P產生的負荷F作用于基座部36的位置。因此,采用制動鉗裝置1、盤形制動墊片10,用式(7)表示的關系成立,滿足上述的第I條件和第2條件。因此,采用本實施方式,能夠抑制盤形制動墊片10產生不均勻磨損。
[0159]接著,對盤形制動墊片10的內襯構件單元19中的作為表面壓力P的總和的負荷的中心所作用的位置的負荷中心位置C2進行說明。圖14是表示用于求出負荷中心位置C2的解析模型的圖。在圖14所示的解析模型中,摩擦制動面103a用雙點劃線圖示,其與圖12和圖13所示的解析模型同樣地由以外周半徑1*2、內周半徑rι的環狀展開的要素構成。另外,在圖14所示的解析模型中,內襯構件單元19與圖13所示的解析模型同樣構成為在由半徑r2的外周圓弧部25、半徑rι的內周圓弧部26、一對直線部(27a、27b)圍成的整個內襯設置區域20中展開的要素。
[0160]另外,在圖14所示的解析模型中,作為在旋轉中心線Cl處交叉的橫軸和縱軸設定有X軸和Y軸。Y軸被設定為通過內襯構件單元19的周向上的中心線。即,Y軸被設定為通過將內襯構件單元19的表面積一分為二的位置。另外,在圖14中,將在內襯構件單元19中作為表面壓力P的總和的負荷的中心所作用的位置的負荷中心位置C2圖示為用較小的圓點表示的點C2。[0161]在圖14中用點C2表示的負荷中心位置C2位于Y軸上。于是,作為負荷中心位置的Y坐標的負荷中心位置坐標I成為負荷中心位置距旋轉中心線Cl的距離。在內襯構件單元19中用負荷中心位置坐標I指定的負荷中心位置C2成為作為使上述的表面壓力P產生的負荷F的總和(即表面壓力P的總和)的負荷的中心所作用的位置。下面,對求出負荷中心位置坐標y的運算處理進行說明。
[0162]在說明負荷中心位置坐標y的運算處理的過程中,設定內襯構件單元19的表面上的微小要素40。微小要素40被設定為距制動盤103的旋轉中心線Cl半徑尺寸r的位置、且與自旋轉中心線Cl的位置向正方向延伸的X軸所成的逆時針方向的角度為角度Θ的位置的要素。另外,微小要素40被設定為在徑向上具有dr的長度、其周向角度在角度d0的整個范圍中展開的微小要素。另外,制動盤103的徑向且直線部27a所處的方向與X軸正方向所成的角度被設定為角度Θ1。另外,制動盤103的徑向且直線部27b所處的方向與X軸正方向所成的角度被設定為角度Θ2。
[0163]為了求出負荷中心位置坐標y,首先,計算由在內襯構件單元19的表面和摩擦制動面103a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P引起的繞X軸的力矩M。通過運算下式(8),能夠求出該力矩M。
[0164]【式8】
[0165]
【權利要求】
1.一種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該盤形制動墊片可用于被設置在車輛中的盤形制動裝置,能夠按壓于在車輛中以與車軸或者車輪一同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制動盤, 該盤形制動墊片包括: 多個內襯構件,它們能夠按壓于上述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 擺動調整機構,其具有被設置為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分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第I擺動調整構件,該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將上述內襯構件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垂直的方向按壓于該摩擦制動面時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 負荷支承構件,其以抵接于多個上述內襯構件的狀態支承因在上述制動盤和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以及 內襯支承部,其能夠相對于利用上述盤形制動裝置中的制動缸裝置驅動的卡鉗主體擺動自由地保持在該卡鉗主體上,并且借助上述擺動調整機構支承多個上述內襯構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的方式設置, 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該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或者沿著與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的切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且被設置為在該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負荷支承構件被設置成這樣的構件,包含設有多個可供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中的各內襯構件的一部分貫穿的通孔或者凹部的平板狀部分, 上述內襯構件抵接于上述通孔的緣部分或者上述凹部的緣部分。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擺動調整機構還具有以支承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方式設置的第2擺動調整構件, 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之間調整上述按壓方向上的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內襯支承部設有用于支承多個上述內襯構件的基座部和與上述基座部一體地設置或者固定于上述基座部地設置且能夠將來自上述卡鉗主體的負荷傳遞到上述基座部的負荷傳遞部, 上述負荷傳遞部設置在上述基座部的、能夠以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被按壓于上述摩擦制動面時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和上述摩擦制動面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的大小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上距該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使該表面壓力產生的負荷作用于上述基座部的位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多個上述內襯構件能夠被設置為在由外周圓弧部、內周圓弧部以及一對直線部圍成的整個區域中展開; 上述外周圓弧部沿著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周以圓弧狀延伸,并且限定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外側的緣部分; 上述內周圓弧部沿著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周以圓弧狀延伸,并且限定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內側的緣部分; 上述一對直線部分別限定上述外周圓弧部和上述內周圓弧部的以上述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的兩側的緣部分,并且沿著上述制動盤的徑向以直線狀延伸。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將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中的各內襯構件分別支承在能夠以在該內襯構件被按壓于上述摩擦制動面時在該內襯構件和該摩擦制動面之間產生的表面壓力的大小與各內襯構件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上距該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的位置的距離的大小成反比的方式將使該表面壓力產生的負荷作用于該內襯構件的位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的方式設置, 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 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該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分別支承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的上述內襯構件中的一個內襯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外側的外側內襯構件而設置的,另一個內襯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內側的內側內襯構件而設置的, 在上述擺動調整機構中,設定為: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作為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在該擺動調整機構中被支承的位置的第I支承位置到上述外側內襯構件支承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與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上述第I支承位置到上述內側內襯構件支承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之比,相對于在上述外側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與在上述內側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之比成反比。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盤形制動墊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擺動調整機構還具有以支承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方式設置的第2擺動調整構件,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之間調整上述按壓方向上的位置, 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內襯構件的方式設置, 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以在其兩端部分別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方式設置,上述擺動調整機構在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支承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并且在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之間的中途位置將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在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分別被支承的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圓的切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被設置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與以上述制動盤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的該制動盤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分別支承在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兩端部的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中的一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外側的外側擺動調整構件而設置的,另一個第I擺動調整構件是作為配置在上述制動盤的徑向內側的內側擺動調整構件而設置的, 在上述擺動調整機構中,設定為: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作為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在該擺動調整機構中被支承的位置的第2支承位置到上述外側擺動調整構件支承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與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長度方向上的、從上述第2支承位置到上述內側擺動調整構件支承于上述第2擺動調整構件的位置的距離之比,相對于在支承于上述外側擺動調整構件的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與在支承于上述內側擺動調整構件的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和上述制動盤之間產生的上述按壓方向上的負荷的大小之比成反比。
11.一種制動鉗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制動鉗裝置可用于被設置在車輛中的盤形制動裝置,能夠將盤形制動墊片按壓于在車輛中以與車軸或者車輪一同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制動盤, 該制動鉗裝置包括: 卡鉗主體,其裝備有上述盤形制動裝置中的制動缸裝置,以相對于車輛沿著車輛輥旋轉方向旋轉自由的方式安裝在該車輛上,并且該卡鉗主體通過利用上述制動缸裝置驅動,由一對上述盤形制動墊片夾持上述制動盤而產生制動力;以及一對上述盤形制動墊片,其安裝于上述卡鉗主體; 上述盤形制動墊片包括: 多個內襯構件,它們能夠按壓于上述制動盤的摩擦制動面; 擺動調整機構,其具有被設置為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分別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的第I擺動調整構件,該擺動調整機構將多個上述內襯構件支承為,能夠通過上述第I擺動調整構件擺動而在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調整將上述內襯構件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垂直的方向按壓于該摩擦制動面時的按壓方向上的位置; 負荷支承構件,其以抵接于多個上述內襯構件的狀態支承因在上述制動盤和多個上述內襯構件之間產生的摩擦制動力而沿著與上述摩擦制動面平行的方向產生的負荷;以及內襯支承部,其能夠相對于利用上述制動缸裝置驅動的上述卡鉗主體擺動自由地保持在該卡鉗主體上,并且,借助上述擺動調整機構支承多個上述內襯構件。
【文檔編號】F16D65/62GK103671640SQ201310408263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8日
【發明者】矢野正隆 申請人:納博特斯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