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式致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旋轉式致動器。
背景技術:
通常,例如用于線控換擋系統的驅動部分中的旋轉式致動器是已知的。專利文獻I (相應于US2009/0189468的日本專利N0.4560743)中公開的旋轉式致動器包括具有內齒輪和外齒輪的減速部分。內齒輪壓配合至設置于樹脂殼體中的環狀板的內壁。與內齒輪的外壁一體地提供的突起插入殼體的內壁的凹陷。殼體具有定位于與凹陷的在殼體圓周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處的安裝孔。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旋轉式致動器中,都會引起應力集中的凹陷和安裝孔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彼此相同。因而,在內齒輪的壓配合中施加于殼體上的應力集中在殼體的凹陷和安裝孔定位于此的部分上。因此,裂紋可在殼體的凹陷和安裝孔定位于此的部分處產生。而且,如果裂紋進一步延伸,殼體可能破損。本公開的目標是提供一種能限制其殼體破損的旋轉式致動器。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種旋轉式致動器包括馬達、旋轉軸、旋轉輸出段、殼體部分、以及安裝元件。旋轉軸由馬達可旋轉地驅動。不能旋轉的內齒輪在旋轉軸的徑向方向上設置于旋轉軸的外側上。旋轉輸出段在徑向方向上設置于旋轉軸與內齒輪之間以降低從旋轉軸輸出的轉速并且與內齒輪相結合地輸出動力。殼體部分具有筒形形狀,并且固定至在徑向方向上定位于殼體部分的內側上的內齒輪。安裝元件與殼體部分的外壁成整體。內齒輪具有從內齒輪的外壁突出的突起,并且殼體部分具有突起插入其中的凹陷。安裝元件具有安裝孔,其在殼體部分的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與凹陷不同。都會引起應力集中的凹陷和安裝孔在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因此,在將內齒輪固定至殼體部分時應用于殼體部分上的應力能在圓周方向上分散而不會集中于殼體部分的局部部位上。于是,殼體部分由于應力集中引起的裂紋能受到限制,并且殼體部分的破損也能受到限制。殼體部分能制成為堅固。旋轉輸出段可包括偏心軸、外齒輪和輸出元件。偏心軸可相對于旋轉軸的旋轉軸線偏心地提供,并且可與旋轉軸一體地旋轉。外齒輪可由偏心軸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外齒輪與內齒輪相嚙合。外齒輪在旋轉軸旋轉時隨著關于偏心軸的旋轉軸線的旋轉而繞著旋轉軸的旋轉軸線回轉。輸出元件可與旋轉軸同軸地布置以使得外齒輪的旋轉傳輸至輸出元件。替代地,旋轉輸出段可包括太陽齒輪、行星齒輪和行星托架。太陽齒輪可與旋轉軸一體地旋轉,并且行星齒輪可與內齒輪以及太陽齒輪相嚙合。行星齒輪可在旋轉軸旋轉時隨著旋轉而繞著旋轉軸的旋轉軸線回轉。行星托架可與旋轉軸同軸地布置,并且行星托架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以使得行星齒輪的回轉傳輸至行星托架。
旋轉式致動器可包括固定至安裝孔的內壁的金屬軸環。
安裝孔可設置于殼體部分的三個位置處并且可在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布置。內齒輪可具有從內齒輪的外壁突出的多個突起,并且殼體部分可具有多個突起分別插入其中的多個凹陷。安裝孔在殼體部分的圓周方向上的位置可與所述多個凹陷不同。
本公開連同其另外的目標、特點和優點一起將從下面的描述、所附權利要求以及附圖中更好地理解,其中:圖1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第一實施例的旋轉式致動器的截面圖;圖2是示出從圖1中的箭頭II看到的旋轉式致動器的前殼體和環形齒輪的視圖;圖3是示出圖2中所示的前殼體的視圖;圖4是示出圖2中所示的環形齒輪的視圖;圖5是沿著圖4的線V-V截取的環形齒輪的截面圖;并且圖6是根據本公開第二實施例從旋轉式致動器的后殼體看到的前殼體和環形齒輪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公開的實施例將在下文參照附圖進行描述。在實施例中,相應于在先實施例中描述的主題的部件可用相同的參考標號指示,并且該部分的冗余解釋可以省略。當僅構造的一部分在一個實施例中描述時,另一個在先實施例可應用至該構造的其他部分。所述部分可組合,即使沒有明確地描述這些部分能組合。實施例可部分地組合,即使沒有明確地描述這些實施例能組合,只 要組合是沒有壞處的。(第一實施例)根據本公開第一實施例的旋轉式致動器10將參照圖1至5進行描述。旋轉式致動器10例如用于線控換擋系統的驅動部分。旋轉式致動器20包括殼體20、馬達40、減速部分60、輸出元件70以及旋轉編碼器77。殼體20包括后殼體21和前殼體30。后殼體21由樹脂制成,并且后殼體21包括筒部22、底部23、連接器部分24以及三個安裝部分25。筒部22和底部23保持具有有底筒形的金屬板81,以使得板81如圖1中所示延伸入筒部22和底部23。連接器部分24在其中保持用于旋轉編碼器77的信號引腳26,以及用于馬達40的未示出的動力引腳。安裝部分25與筒部22的外壁成一體。每個安裝部分25在其中保持由金屬制成的插入螺母27。前殼體30由樹脂制成,并且前殼體30包括筒部31、底部32、輸出部分33以及三個安裝部分34。筒部31與后殼體21的筒部22同軸地布置,并且筒部31在其中保持金屬板82以使得金屬板82延伸入筒部31。底部32在其與后殼體21相反的那側上閉合筒部31的端部。輸出部分33具有筒形形狀,并且在與后殼體21所在位置相反的方向上從底部32的中心部分突出。輸出部分33能插入未示出的自動變速器的外殼。安裝部分34分別布置于相應于安裝部分25的位置處,并且與筒部31的外壁成整體。每個安裝部分34具有安裝孔35,其在筒部31的軸向上延伸穿過安裝部分34。安裝孔35如圖2和3所示在筒部31的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定位。另外,如圖2和3中所示,安裝孔35的內壁的在筒部31的徑向上最內側的一部分在筒部31的徑向上定位于筒部31的外表面的內側上。金屬制成的插入軸環37固定至安裝孔35的內壁。前殼體30通過使用螺釘85固定至后殼體21。螺釘85插入穿過插入軸環37以被固定至插入螺母27。殼體20的內部由設置于前殼體30的開口端面與后殼體21的開口端面之間的密封元件86與外部密封。馬達40是三相無刷馬達,并且包括定子41和轉子48。定子41包括定子芯42和多個線圈45。定子芯42包括固定至板81的徑向內壁的環部分43,以及從環部分43徑向向內地突出的多個齒部分44。齒部分44在環部分43的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設置,并且齒部分44的數目例如是12個。在定子芯42中,多個環狀板在它們的厚度方向上堆疊。線圈45包括4個U相線圈、4個V相線圈以及4個W相線圈,并且這些線圈由纏繞在齒部分44周圍的導線制成。這三種線圈在環部分43的圓周方向上按照U相線圈、V相線圈和W相線圈 的順序布置,以使得兩個相同種類的線圈不會彼此相鄰。線圈45電連接至設置于后殼體21的底部23的內壁上的母線57。母線57包括金屬薄板,并且電連接至用于馬達40的動力引腳。定子41通過轉換U相線圈、V相線圈以及W相線圈的激勵來產生在定子41的圓周方向上回轉的磁場。所產生的磁場引起轉子48旋轉。轉子48定位于定子41的徑向內側上,并且轉子48包括轉子軸49和轉子芯54。轉子軸49包括位于其軸向一側上的一個端部50,并且所述一個端部50由后軸承59可旋轉地支撐。轉子軸49還包括位于其軸向另一側上的另一個端部51,并且所述另一個端部51由前軸承58可旋轉地支撐。轉子軸49的所述一個端部50定位于后殼體21中,并且轉子軸49的所述另一個端部51定位于前殼體30中。轉子軸49還包括在所述一個端部50與所述另一個端部51之間的芯固定部分52和偏心部分53。芯固定部分52與所述一個端部50相鄰,并且偏心部分53與所述另一個端部51相鄰。所述一個端部50、芯固定部分52以及所述另一個端部51如圖1中所示在第一軸中心Φ I上彼此同軸地布置。偏心部分53布置于從第一軸中心Φ I移位的第二軸中心Φ 2上。所述一個端部50、芯固定部分52以及所述另一個端部51可用作由馬達40可旋轉地驅動的旋轉軸的示例。偏心部分53可用作相對于旋轉軸偏心地設置以與旋轉軸一體地旋轉的偏心軸的示例。轉子芯54包括例如通過壓配合固定至轉子軸49的徑向外壁的軸套部分55,以及從軸套部分55徑向地向外突出的突起部分56。突起部分56的數目例如是8個,并且突起部分56在轉子芯54的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布置。在轉子芯54中,多個環狀板在它們的厚度方向上堆疊。減速部分60是一種行星齒輪設備,并且減速部分60包括環形齒輪61和外齒輪67。環形齒輪61定位于轉子軸49的偏心部分53的徑向外側上,并且環形齒輪61與轉子軸49的芯固定部分52同軸。環形齒輪61壓配合至板82的徑向內壁,板82延伸入前殼體30的筒部31并且由其保持。外齒輪67定位于環形齒輪61的徑向內側上從而與環形齒輪61相嚙合。外齒輪67與轉子軸49的偏心部分53同軸地布置,并且由固定至偏心部分53的徑向外壁的中間軸承69可旋轉地支撐。外齒輪67具有朝著與轉子芯54相反的一側突出的多個扭矩傳輸突起68。扭矩傳輸突起68在外齒輪67的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布置。稍后描述的扭矩傳輸突起68和扭矩傳輸孔73用作將外齒輪67的旋轉傳輸至輸出元件70的旋轉傳輸部分。輸出元件70包括軸部分71和凸緣部分72。軸部分71與轉子軸49的所述另一個端部分51同軸地布置,并且由襯套74可旋轉地支撐。襯套74固定至前殼體30的輸出部分33的徑向內壁。前軸承58設置于軸部分71的徑向內壁上以與旋轉軸49的所述另一個端部51相鄰。軸部分71的徑向內壁具有在軸部分71的軸向上延伸的內齒。內齒在軸部分71的軸向上定位于前軸承58的外側上從而與旋轉式致動器I的動力將傳輸至此的外部元件相嚙合。內齒能連接輸出元件70和外部元件以使得旋轉運動能在其間傳輸。凸緣部分72連接至軸部分71的端部以與外齒輪67相鄰。凸緣部分72具有外齒輪67的扭矩傳輸突起68自由地裝配于此的多個扭矩傳輸孔73。扭矩傳輸孔73在輸出元件70的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布置。在第一實施例中,至少轉子軸49的偏心部分53、夕卜齒輪67以及輸出元件70可用作稍后描述的旋轉輸出段的示例。輸出元件70可與旋轉軸同軸地布置以使得外齒輪67的旋轉傳輸至輸出兀件70。旋轉編碼器77包括磁體78、霍爾IC79、未示出的霍爾IC和基片80。下文中,在霍爾IC79和未示出的霍爾IC彼此沒有區分時,它們被簡單描述為“霍爾1C”。磁體78具有環狀形狀,并且是已經磁化以使得北極和南極在其圓周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的多極磁體。磁體78與轉子芯54同軸地布置,并且固定至轉子芯54的在其與后殼體21的底部23相鄰的那側上的端部。基片80固定至后殼體21的底部23的內壁。霍爾IC安裝于基片80上。霍爾IC79布置為在磁體78的圓周方向上從未示 出的霍爾IC位移預定的角度。霍爾IC包括霍爾元件和信號轉換電路。霍爾元件是轉換元件,其通過使用霍爾效應在電能與磁性之間轉換。霍爾兀件輸出電信號,其與由磁體78產生的磁場的磁通量密度成比例地變化。信號轉換電路將霍爾元件的輸出信號轉換成數據信號。霍爾IC輸出與轉子芯54的旋轉相一致的脈沖信號。從霍爾IC79輸出的脈沖信號(A相位)與從未不出的霍爾IC輸出的脈沖信號(B相位)異步例如四分之一周期。這兩個脈沖信號從連接器部分24的信號引腳26輸出至例如編碼器或具有編碼器功能的電子控制設備,以使得這兩個脈沖信號用來檢測轉子芯54的旋轉角度和旋轉方向。在上述旋轉式致動器10中,在線圈45的激勵按U相位線圈、V相位線圈和W相位線圈的順序轉換時,轉子48沿其圓周方向上的一個方向旋轉。在線圈45的激勵按照W相位線圈、V相位線圈和U相位線圈轉換時,轉子48沿其圓周方向上的另一方向旋轉。轉子48在這三種線圈的激勵轉換的每個循環旋轉45°。在轉子48旋轉時,外齒輪67關于轉子軸49的偏心部分53的旋轉軸線旋轉,并且沿著環形齒輪61的內齒移動,同時外齒輪67繞著芯固定部分52的旋轉軸線回轉。外齒輪67的轉速由減速部分60調整為低于轉子軸49的轉速。在外齒輪67旋轉時,扭矩傳輸突起68和扭矩傳輸孔73將外齒輪67的旋轉運動傳輸至輸出元件70。換言之,旋轉輸出段降低從轉子軸49輸出的轉速并且與環形齒輪61相結合地輸出動力。前殼體30和環形齒輪61將在下面描述。前殼體30的筒部31的內壁具有在筒部31的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設置的6個凹陷36。凹陷36如圖1中所示定位于板82的徑向內側上,并且如圖2和3中所示在前殼體30的圓周方向上定位于不同于安裝孔35的位置處。由筒部31保持的環狀板82具有6個凹陷83,它們定位于在圓周方向上與前殼體31的凹陷36的位置相應的位置處。與前殼體31的凹陷36相類似,板82的凹陷83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與安裝部分34的安裝孔35不同。環形齒輪61如圖2和4中所示包括筒部62、內齒部分63以及突起64。筒部62具有筒形形狀,并且具有6個固定外表面65,外表面65設置于筒部62的徑向外周邊上以便在環形齒輪61的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固定外表面65定位于通過使用軸中心Φ I作為中心繪出的虛擬圓筒形表面上。在圓周方向上以規則間隔布置的三個固定外表面65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與3個安裝部分34大致相同。內齒部分63如圖5中所示從筒部62的端部徑向向內地延伸,并且具有在內齒部分63的徑向內端部分上相對于軸中心Φ I環形地布置的多個內齒。環形齒輪61的筒部62和內齒部分63可用作內齒輪的示例。內齒輪不能旋轉,并且在旋轉軸的徑向上設置于旋轉軸的外側上。如圖2、4和5中所示,突起64定位于在環形齒輪61的圓周方向上與固定外表面65的位置不同的位置處以便與筒部62成整體。換言之,突起64徑向向外地從筒部62延伸,并且在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定位。突起64的數目是6個。環形齒輪61的筒部62的固定外表面65壓配合至板82的固定內表面84以使得突起64插入凹陷36、83。突起64可與內齒輪的外壁成整體。筒部31和金屬板82可用作內齒輪固定于此的殼體部分的示例。殼體部分可具有筒形形狀并且具有突起64插入其中的凹陷36。安裝部分34可用作與殼體部分的外壁成整體的安裝元件的示例 。安裝元件可具有安裝孔35,其在殼體部分的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與凹陷36不同。外齒輪67可由偏心軸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外齒輪67與內齒輪相嚙合以在旋轉軸旋轉時繞著偏心軸的旋轉軸線旋轉之下繞著旋轉軸的旋轉軸線回轉。如上所述,在第一實施例的旋轉式致動器10中,前殼體30的筒部31的凹陷36的位置在前殼體30的圓周方向上與安裝部分34的安裝孔35的位置不同。換言之,都能引起應力集中的凹陷36和安裝孔35在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因此,在環形齒輪61的壓配合中施加于前殼體30上的應力能在圓周方向上分散而沒有集中于前殼體30的局部部位上。因此,前殼體30由于應力集中造成的裂紋能受到限制,并且前殼體30的破損能受到限制。前殼體30能制成為堅固。而且,由于凹陷36和安裝孔35彼此分開,模制樹脂能在模塑前殼體30時在模具中平滑地在凹陷36和安裝孔35周圍流動。因此,前殼體30的焊接部分的接合強度能增加。在第一實施例中,環形齒輪61的3個固定外表面65在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布置,并且定位于在圓周方向上與具有相對較大厚度的安裝部分34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處。因而,在將環形齒輪61壓配合至前殼體30中時,環形齒輪61能在其圓周方向上均勻地變形,并且環形齒輪61的尺寸準確性能由此提高。因此,環形齒輪61的效率和保持力能增加。在第一實施例中,金屬插入軸環37固定至安裝部分34的安裝孔35的內壁。即使在此情況下,前殼體30的定位于插入軸環37的徑向內側上的部分能較厚,因為凹陷36和安裝孔35在圓周方向上彼此隔開。因此,前殼體30的破損能受到限制。在第一實施例中,3個安裝孔35在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設置。因而,在將環形齒輪61壓配合至前殼體30中時施加至前殼體30的應力能在圓周方向上分散。(第二實施例)根據本公開第二實施例的旋轉式致動器90將參照圖6描述。如圖6中所示,旋轉式致動器90的旋轉輸出段與第一實施例的旋轉式致動器10的旋轉輸出段不同。旋轉式致動器90的旋轉輸出段包括太陽齒輪92、行星齒輪93以及行星托架94。太陽齒輪92與轉子軸95 —體地旋轉。行星齒輪93與環形齒輪61和太陽齒輪92相嚙合。在轉子軸95旋轉時,行星齒輪93隨著旋轉而繞著轉子軸95的旋轉軸線回轉。行星托架94與轉子軸95同軸以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93。行星齒輪93的旋轉運動傳輸至行星托架94以使得行星托架94旋轉。轉子軸95可用作旋轉軸的示例。第二實施例的旋轉輸出段如上所述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的旋轉輸出段,但是環形齒輪61和前殼體30在 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之間是相同的。因而,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效果能在第二實施例中獲得。雖然本公開已經參照附圖結合其優選實施例完整地描述,但是將注意到,下面描述的各種變化和變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很顯然的。環形齒輪61可通過除了壓配合以外的方法固定至前殼體30的內壁。板82可以不提供并且延伸入前殼體30的筒部31,并且,在此情況下,環形齒輪61可直接壓配合至前殼體30的筒部31中。插入軸環37可以不提供并且延伸入前殼體30的安裝部分34的安裝孔35。前殼體30可由除了樹脂以外的材料制成。例如,前殼體30可由鋁制成。與環形齒輪61的外壁一體地提供的突起64的數目不限于6個,并且可以多于或少于6個。突起64能在圓周方向上不以規則的間隔布置。前殼體30的筒部31的內壁的凹陷36的數目不限于6個,并且可多于或少于6個。凹陷36能在圓周方向上不以規則間隔提供。 前殼體30的安裝部分34的安裝孔35的數目不限于3個,并且可多于或少于3個。安裝孔35能在圓周方向上不以規則的間隔布置。前殼體30的安裝部分34能以凸緣狀形狀形成,并且可具有多個安裝孔。代替包括環形齒輪61和旋轉輸出段的行星齒輪設備,可提供包括環形齒輪61的另一行星齒輪設備。在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環形齒輪61包括從筒部62的端部徑向向內延伸并且在內齒部分63的徑向內端部分上具有多個內齒的內齒部分63。替代地,內齒可與筒部62的內壁成整體。筒部62的徑向外周邊除了設置突起64以外的整個部分可用作固定外表面65。環形齒輪61的設置于相鄰兩個突起64之間的固定外表面65的數目可以不必是I。前殼體30在其軸向上可分為3個部分或更多。代替馬達40,可使用能用作輸出扭矩的動力源的另一類型的馬達。旋轉式致動器可用于除了車輛線控換擋系統以外的設備中。本公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并且在不脫離本公開的范圍之下可以各種實施例實行。另外的優點和變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容易出現的。因此本公開更寬泛地說不限于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細節、代表性裝置以及說明性示例。
權利要求
1.一種旋轉式致動器,其包括 馬達(40); 旋轉軸(50,51,52,95),其由馬達(40)可旋轉地驅動; 不能旋轉的內齒輪(62,63),其在旋轉軸(50,51,52,95)的徑向方向上設置于旋轉軸(50,51,52,95)的外側上; 旋轉輸出段,其在所述徑向方向上設置于旋轉軸(50,51,52,95)與內齒輪(62,63)之間以降低從旋轉軸(50,51,52,95)輸出的轉速并且與內齒輪(62,63)相結合地輸出動力;殼體部分(31 ;82),其具有筒形形狀,并且固定至在徑向方向上定位于殼體部分(31,82)的內側上的內齒輪(62,63);以及 安裝元件(34),其與殼體部分(31 ;82)的外壁成整體,其中 內齒輪(62,63)具有從內齒輪(62,63)的外壁突出的突起(64), 殼體部分(31,82)具有突起(64)插入其中的凹陷(36),并且 安裝元件(34)具有安裝孔(35),安裝孔(35)在殼體部分(31,82)的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與凹陷(36)不同。
2.根據權利要求I的旋轉式致動器,其中 旋轉輸出段包括 偏心軸(53),其相對于旋轉軸(50,51,52)的旋轉軸線偏心地提供并且與旋轉軸(50,51,52) 一體地旋轉; 外齒輪(67 ),其由偏心軸(53 )可旋轉地支撐,外齒輪(67 )與內齒輪(62,63 )相嚙合以在旋轉軸(50,51,52)旋轉時隨著關于偏心軸(53)的旋轉軸線的旋轉而繞著旋轉軸(50,51,52)的旋轉軸線回轉;以及 輸出元件(70),其與旋轉軸(50,51,52)同軸地布置以使得外齒輪(67)的旋轉傳輸至輸出元件(70)。
3.根據權利要求I的旋轉式致動器,其中 旋轉輸出段包括 太陽齒輪(92),其與旋轉軸(95) —體地旋轉; 行星齒輪(93 ),其與內齒輪(62,63 )以及太陽齒輪(92 )相嚙合以在旋轉軸(95 )旋轉時隨著旋轉而繞著旋轉軸(95)的旋轉軸線回轉;以及 行星托架(94),其與旋轉軸(95)同軸地布置,行星托架(94)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93)以使得行星齒輪(93)的回轉傳輸至行星托架(94)。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的任何一個的旋轉式致動器,還包括固定至安裝孔(35)的內壁的金屬軸環。
5.根據權利要求I至3的任何一個的旋轉式致動器,其中安裝孔(35)設置于殼體部分(31,82)的三個位置處并且在圓周方向上以規則的間隔布置。
6.根據權利要求5的旋轉式致動器,其中 內齒輪(62,63)具有從內齒輪(62,63)的外壁突出的多個突起, 殼體部分(31,82)具有多個突起分別插入其中的多個凹陷,并且 安裝孔(35)在殼體部分(31,82)的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與所述多個凹陷不同。
全文摘要
一種旋轉式致動器包括由馬達(40)可旋轉地驅動的旋轉軸(50,51,52,95)、在旋轉軸的徑向方向上設置于旋轉軸的外側上的內齒輪(62,63)、在徑向方向上設置于旋轉軸與內齒輪之間以降低從旋轉軸輸出的轉速并且與內齒輪相結合地輸出動力的旋轉輸出段、固定至內齒輪的筒形殼體部分(31;82)、以及與殼體部分(31;82)的外壁成整體的安裝元件(34)。內齒輪具有從內齒輪的外壁突出的突起(64),并且殼體部分具有突起插入其中的凹陷(36)。安裝元件具有安裝孔(35),其在殼體部分的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與凹陷不同。
文檔編號F16H1/32GK103256342SQ201310051700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7日
發明者粂干根, 中山誠二, 伊東卓 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