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和在該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使用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包括缸體、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缸體內的活塞、被活塞劃分而成的兩個流體空間、連結于活塞的中空形狀的桿、由卷裝在活塞上的磁導線構成的電磁線圈、自磁導線的兩端伸出的兩根導線、以及在模塑樹脂中埋入有電磁線圈和兩根導線的線圈組件。活塞具有:第一芯體,其連結于桿且呈中空形狀;以及第二芯體,在該第二芯體與第一芯體之間夾持線圈組件。兩根導線穿過第一芯體的內側而與在桿的內側穿過的電線導通。
【專利說明】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和在該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使用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和在該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使用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US6260675B1公開了一種搭載在車輛上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通過控制向安裝于活塞的電磁線圈通電的通電量而改變在電磁線圈中產生的磁場的強度,由此改變磁粘滯性流體的顯現出的粘滯性。
[0003]設置在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的電磁線圈由一端連接于活塞且另一端連接于I根電線(導線)的磁導線構成。電線在自活塞伸出的桿內穿過而被引出到緩沖器的外側并連接于搭載在車輛上的控制器。
[0004]自控制器輸出的驅動電流通過I根電線引導到電磁線圈,在流經電磁線圈之后通過活塞、桿、車身等引導到電池的負極。
[0005]但是,在這種以往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由于被引導到電磁線圈的驅動電流通過活塞、桿、車身等而被引導,因此,需要對搭載在車輛上的其他電設備等實施絕緣處理。
[0006]此外,由于控制器使用自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引出的I根電線來供給驅動電流,因此,輸出驅動電流的驅動電路的結構受到制約。
[0007]此外,在將電磁線圈組裝在活塞上并將構成電磁線圈的磁導線的一端連接于活塞之后,需要利用模塑樹脂將它們包圍,因此,難以高效地組裝活塞。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和在該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使用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在該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驅動電流不流到活塞、車身等就被弓丨導到電磁線圈,并且能夠改善活塞的組裝性。
[0009]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技術方案,其是利用磁粘滯性流體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包括:缸體,其被封入磁粘滯性流體;活塞,其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缸體內;兩個流體空間,其是被活塞劃分而成的;中空形狀的桿,其連結于活塞,且突出到缸體的外部;電磁線圈,其由卷裝在活塞上的磁導線構成;兩根導線,其分別自磁導線的兩端伸出;以及線圈組件,其在模塑樹脂中埋入有電磁線圈和兩根導線;活塞具有:第一芯體,其連結于桿且呈中空形狀;以及第二芯體,在該第二芯體與第一芯體之間夾持線圈組件,兩根導線穿過第一芯體的內側而與在桿的內側穿過的電線導通。
[0010]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的剖視圖。
[0012]圖2A是表示組裝第I實施方式中的活塞的方法的工序圖。
[0013]圖2B是表示組裝第I實施方式中的活塞的方法的工序圖。
[0014]圖2C是表示組裝第I實施方式中的活塞的方法的工序圖。
[0015]圖3A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16]圖3B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17]圖3C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18]圖4A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19]圖4B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20]圖4C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21]圖5A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22]圖5B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23]圖5C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中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0024]圖6是第4實施方式中的活塞芯組件的剖視圖。
[0025]圖7是第5實施方式中的活塞芯組件的剖視圖。
[0026]圖8是第6實施方式中的活塞芯組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根據【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28]首先,說明第I實施方式。
[0029]圖1是表示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以下簡稱作“緩沖器I”)的活塞部的剖視圖。緩沖器I安裝在汽車等車輛的車身和車軸之間,通過伸縮工作而產生用于抑制車身振動的衰減力。
[0030]緩沖器I包括磁粘滯性流體被封入的圓筒狀的缸體9和以滑動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該缸體9內且將缸體9內劃分成兩個流體空間3、4的活塞10。
[0031]桿60的一端連結于活塞10的第一芯體30。桿60的另一端延伸設置到缸體9的外部。桿60的另一端連結于車身和車軸中的一者,缸體9連結于車身和車軸中的另一者。由此,在緩沖器I中,隨著車軸相對于車身的移動,桿60和缸體9相對移動而伸縮工作。
[0032]在缸體9內的流體空間3、4中,借助自由活塞(未圖示)劃分出氣體空間(未圖示),能夠利用該氣體空間補償由桿60進入、退出引起的缸體9內的容積變化。
[0033]活塞10包括連結于桿60的活塞芯組件20、以預定的間隔配置在該活塞芯組件20的外周的圓筒狀的磁通環50、用于支承磁通環50的板91、92、以及用于將板91、92分別緊固在活塞芯組件20上的螺母88、98。
[0034]活塞芯組件20具有:線圈組件70,其是在模塑樹脂中埋入電磁線圈65和兩根導線72、73而成的;第一芯體30,其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且呈中空形狀;以及第二芯體40,在該第二芯體40與第一芯體30之間夾持線圈組件70。
[0035]緩沖器I作為衰減力產生元件包括貫通活塞10且將兩個流體空間3、4連通的主流路6、以及與主流路6并列地將兩個流體空間3、4連通的旁通流路(未圖示)。
[0036]主流路6由在活塞芯組件20的外周面22和磁通環50的內周面51之間形成的間隙16和開設于板91、92的主開口部94、95構成。
[0037]活塞芯組件20和磁通環50沿著活塞10的中心線O配置成同心狀,間隙16被劃分成圓環狀。在板91、92形成有朝向間隙16開口的多個主開口部94、95。
[0038]在活塞芯組件20中設有用于產生磁場(磁場)的電磁線圈65。電磁線圈65通過將磁導線66卷繞成螺旋狀而形成,在磁導線66的兩端連接有兩根導線72、73。電磁線圈65通過電流經由導線72、73流到磁導線66而產生磁場。
[0039]磁粘滯性流體是使具有強磁性的微粒子分散到油等液體中而成的,根據磁場的強度的不同,磁粘滯性流體顯現出的粘滯性發生變化。
[0040]在緩沖器I工作時,若活塞10在缸體9內滑動,則磁粘滯性流體如圖1中箭頭所示那樣流過主流路6,在活塞10兩側的流體空間3、4之間移動。此時,若向電磁線圈65中通入電流,則磁場作用于在主流路6中流動的磁粘滯性流體,磁粘滯性流體的粘滯性發生變化。電磁線圈65的磁場的強度越大,磁粘滯性流體的粘滯性越大,緩沖器I所產生的衰減力也越大。
[0041]桿60的頂端部螺紋接合于第一芯體30的螺孔39,該桿60連結于活塞芯組件20。桿60的頂端抵接于螺孔39的底面。在螺孔39的底面、線圈組件70的自該螺孔39的底面突出的插塞部76的外周面、以及桿60的內周部之間安裝有O形密封圈69。桿60的內側利用O形密封圈69密封,以使磁粘滯性流體不會進入。
[0042]在組裝活塞10時,具有自未圖示的控制器伸出的兩根電線的線束12貫穿中空形狀的桿60的內偵彳,該線束12的電線13、14分別連接于端子74、75。由此,自電磁線圈65伸出的兩根導線72、73穿過第一芯體30的內側而與在桿60的內側穿過的電線13、14導通。
[0043]在緩沖器I工作時,自控制器輸出的驅動電流通過線束12的電線13、14和導線72、73被供給到電磁線圈65。由于該驅動電流不流到活塞10、桿60、車身等就被引導到電磁線圈65,因此,能夠抑制對搭載在車輛上的其他電設備等產生的電影響,不必對這些電設備等實施絕緣處理。
[0044]控制器(未圖示)控制向電磁線圈65通電的通電量,調節在緩沖器I中應產生的衰減力。
[0045]由于控制器能夠配備使用兩根電線13、14而將驅動電流輸出到電磁線圈65的橋電路等,因此,能夠提聞控制響應性。
[0046]活塞芯組件20通過組裝線圈組件70、第一芯體30以及第二芯體40而形成。線圈組件70、第一芯體30以及第二芯體40沿著活塞10的中心線O配置成同心狀。
[0047]線圈組件70包括:一次成形體80,其以埋入有兩根導線72、73的方式被成形;電磁線圈65,其由卷裝在一次成形體80的外周的磁導線66構成;以及二次成形體85,其以在該二次成形體85與一次成形體80之間埋入有電磁線圈65的方式被成形。
[0048]電磁線圈65被模塑樹脂包圍,能夠減少被形成在電磁線圈65內部的無用間隙。由此,確保了電磁線圈65的絕緣性,并且能夠抑制缸體9內的壓力變動被引導到電磁線圈65的內部。
[0049]線圈組件70被夾持在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之間。
[0050]在第一芯體30中作為收容線圈組件70的部位而形成有用于收容線軸部79的環狀的線軸收容部32 (參照圖2A)、用于收容橋部77、78的狹縫狀的橋收容凹部27、以及供插塞部76插入的插塞收容孔34。
[0051]在桿60所連結的第一芯體30上形成有向與桿60相反的一側(頂端側)突出的兩根半圓柱狀軸部18。用于收容橋部77、78的橋收容凹部27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8之間開口。也就是說,半圓柱狀軸部18是隔著橋收容凹部27排列的半圓柱狀的部位。
[0052]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8的外周形成有螺紋接合于第二芯體40的外螺紋33。各半圓柱狀軸部18的外周和線圈組件70的外周面71沿著中心線O形成為同心狀。各半圓柱狀軸部18的頂端面35形成為與中心線O正交的平面狀。
[0053]在第一芯體30中形成有貫通其中央部的插塞收容孔34,在插塞收容孔34中插入有插塞部76。
[0054]通過橋部77、78嵌合于橋收容凹部27,插塞部76插入到插塞收容孔34中,從而將線圈組件70安裝在第一芯體30的內側。
[0055]大致圓筒狀的第一芯體30具有與線圈組件70的外周面71沒有高度差地延伸的外周面31、與中心線O正交的平面狀的基端面36、以及自基端面36突出的凸臺部37。在圓筒狀的凸臺部37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紋38。在第一芯體30的基端面36和螺母88之間設有板91,通過螺母88螺紋接合于外螺紋38來夾持板91。
[0056]在凸臺部37的內側形成有螺孔39。桿60通過其頂端部螺紋接合于該螺孔39而連結于第一芯體30。
[0057]大致圓柱狀的第二芯體40具有結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18的外周的圓筒狀的磁軛部52。磁軛部52的外周面41與線圈組件70的外周面71沒有高度差地延伸。第二芯體40的磁軛部52與電磁線圈65在活塞10的軸向上并列地設置,用于將電磁線圈65的磁通引導到間隙16。
[0058]第二芯體40在磁軛部52的內側具有呈圓柱狀突出的凸部44。在磁軛部52和凸部44之間劃分出與第一芯體30的各半圓柱狀軸部18卡合的環狀凹部53 (參照圖2A)。在磁軛部52的內周形成有內螺紋43(參照圖2A),內螺紋43螺紋接合于形成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8外周的外螺紋33。此外,第二芯體40具有抵接于線軸部79的基端面42 (參照圖2A)。
[0059]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芯體30的各半圓柱狀軸部18的內周形成內螺紋,并且在第二芯體40的凸部44的外周形成外螺紋,將兩者螺紋接合而使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結八口 ο
[0060]第二芯體40具有抵接于第一芯體30的頂端面35的底面45。底面45形成為與中心線O正交的平面狀。
[0061]凸部44自底面45呈圓柱狀突出,其端面46抵接于線圈組件70的端面84。凸部44的端面46和線圈組件70的端面84形成為與中心線O正交的平面狀。
[0062]第二芯體40具有與中心線O正交的平面狀的頂端面47和自頂端面47突出的凸臺部48。在圓柱狀的凸臺部48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紋49。在第二芯體40的頂端面47和螺母98之間設有板92,通過螺母98螺紋接合于外螺紋49來夾持板92。
[0063]活塞芯組件20通過組裝第一芯體30、第二芯體40以及線圈組件70這3個部件而形成。在組裝活塞芯組件20之后,活塞芯組件20和磁通環50通過板91、92相連結。
[0064]第一芯體30及第二芯體40和磁通環50分別由磁性材料形成,板91、92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由此,活塞芯組件20和磁通環50構成用于將電磁線圈65的磁通引導到間隙16的磁回路,對在主流路6中流動的磁粘滯性流體作用磁場。
[0065]在活塞芯組件20中的第一芯體30的橋收容凹部27設有空隙54 (參照圖2B),但由于在該空隙54的周圍與電磁線圈65并列地延伸設有圓筒狀的磁軛部52,因此,能夠確保用于引導電磁線圈65的磁通的磁路。
[0066]接著,說明圖2A?圖2C。圖2A是表示活塞芯組件20的組裝前的狀態的剖視圖。圖2B是表示活塞芯組件20的組裝后的狀態的剖視圖。圖2C是沿著圖2B中的A — A線的首1J視圖。
[0067]在組裝活塞芯組件20時,通過在第一芯體30上組裝線圈組件70,從而將插塞部76插入到插塞收容孔34中,將設置在插塞部76端面的導線72、73的端子74、75配置在第一芯體30的凸臺部37的內側。
[0068]在組裝活塞芯組件20時,通過將第二芯體40的內螺紋43螺紋接合于第一芯體30的外螺紋33,從而線圈組件70在第一芯體30的環狀臺階部29和第二芯體40的基端面42之間被按壓,并且在第一芯體30的嵌合凹部底面28和第二芯體40的端面46之間被按壓。由此,第一芯體30、線圈組件70以及第二芯體40能夠無松動地結合。
[0069]接著,說明圖3A?圖3C所示的線圈組件70的制造方法。圖3A表示對一次成形體80進行成形的一次成形工序。圖3B表示卷裝電磁線圈65的線圈卷裝工序。圖3C表示對二次成形體85進行成形的二次成形工序。
[0070]預先進行在模具100A?100D中安置兩根導線72、73的工序(未圖示)。
[0071]如圖3A所示,在一次成形工序中,通過如箭頭所示那樣向模具100A?100D中澆注樹脂并使樹脂固化而形成一次成形體80。
[0072]一次成形體80具有配置在活塞10的中央的插塞部76、自插塞部76伸出的兩根橋部77、78、以及連結各橋部77、78的端部且以環狀延伸的線軸部79。
[0073]插塞部76形成為在與中心線O呈同心狀地延伸的圓柱狀,以便能夠插入到后述的第一芯體30的插塞收容孔34中。
[0074]兩根橋部77、78形成為自插塞部76的端部沿著與中心線O正交的活塞10的徑向延伸設置,互相以同一直線狀延伸。
[0075]線軸部79形成為與中心線O呈同心狀延伸的環狀,利用兩根橋部77、78支承。線軸部79成為用于卷繞磁導線66的卷芯。
[0076]—個導線72遍布插塞部76和一個橋部77延伸。另一個導線73遍布插塞部76和另一個橋部78延伸。各導線72、73的基端部作為端子74、75分別自插塞部76的端面突出。各導線72、73的頂端部作為未圖示的端子分別向線軸部79的內側突出。
[0077]如圖3B所示,在線圈卷裝工序中,在一次成形體80的線軸部79上卷繞磁導線66而形成電磁線圈65。磁導線66的未圖示的兩端向線軸部79突出并分別連接于導線72、73的頂端部(端子)。
[0078]如圖3C所示,在二次成形工序中,在模具101A、101B中安置卷裝有電磁線圈65的一次成形體80之后,通過如箭頭所示那樣澆注樹脂并使樹脂固化,形成二次成形體85。
[0079]二次成形體85由包圍一次成形體80的橋部77、78、線軸部79以及磁導線66的模塑樹脂構成,模塑樹脂利用模具101A、1lB成形。一次成形體80和二次成形體85彼此形成為一體,構成線圈組件70的樹脂部分。
[0080]如此形成的線圈組件70具有用于卷裝電磁線圈65的環狀的線軸部79、插入到第一芯體30的內側的插塞部76、以及連結線軸部79和插塞部76的兩根橋部77、78,導線72遍布線軸部79、橋部77以及插塞部76延伸設置,導線73遍布線軸部79、橋部78以及插塞部76延伸設置。線圈組件70具有相對于中心線O對稱的形狀。
[0081]在將線圈組件70組裝于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之前形成二次成形體85,其模塑樹脂部以與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分離的狀態成形。由此,能夠高效地制造線圈組件70并將其組裝于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
[0082]線圈組件70并不限定于上述結構,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制造方法形成二次成形體85。
[0083]接著,說明第2實施方式。
[0084]圖4表不在第一芯體30上組裝一次成形體80之前的狀態。圖4B表不在第一芯體30上組裝了一次成形體80之后的狀態。圖4C表示成形了二次成形體85之后的狀態。
[0085]由于本實施方式的線圈組件70是與第I實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進行說明。
[0086]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電磁線圈65卷裝于一次成形體80而得到的線圈組件70組裝于第一芯體30的狀態下借助模具111A、IllB來成形二次成形體85。
[0087]如圖4A所示,準備第一芯體30和卷裝有電磁線圈65的一次成形體80。
[0088]接著,如圖4B所示,在第一芯體30上組裝一次成形體80。
[0089]接著,如圖4C所示,在二次成形工序中,在將組裝有一次成形體80的第一芯體30安置于模具111AU11B中之后,通過如箭頭所示那樣澆注樹脂并使樹脂固化,來成形二次成形體85。之后,自模具111A、IllB取出借助二次成形體85形成為一體的第一芯體30和線圈組件70。
[0090]在這樣形成的二次成形體85中,樹脂進入到一次成形體80、第一芯體30的線軸收容部32以及橋收容凹部27之間的間隙中,將該間隙填埋。
[0091]由此,由于能夠利用模塑樹脂減少在活塞10的內部產生的無用間隙,因此,能夠抑制缸體9內的壓力變動被引導到活塞10的內部。
[0092]接著,說明第3實施方式。
[0093]圖5A表示組裝第一芯體30、一次成形體80以及第二芯體40之前的狀態。圖5B表不在第一芯體30上組裝了一次成形體80和第二芯體40之后的狀態。圖5C表不成形二次成形體85的狀態。
[0094]由于本實施方式的線圈組件70是與第I實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進行說明。
[0095]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電磁線圈65卷裝于一次成形體80而得到的組件組裝在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之間的狀態下,將該組裝體放入到模具115AU15B來成形二次成形體85。
[0096]如圖5A所示,準備卷裝有電磁線圈65的一次成形體80、第一芯體30以及第二芯體40。
[0097]接著,如圖5B所示,將一次成形體80組裝在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上。
[0098]接著,如圖5C所示,在二次成形工序中,在將組裝有一次成形體80的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安置在模具115A、115B中之后,通過如箭頭所示那樣澆注樹脂并使樹脂固化,成形二次成形體85。之后,自模具115AU15B取出借助二次成形體85形成為一體的第一芯體30、線圈組件70以及第二芯體40。
[0099]在這樣形成的二次成形體85中,樹脂進入到一次成形體80和第一芯體30之間的間隙中,并且樹脂進入到一次成形體80和第二芯體40之間的間隙以及橋收容凹部27內,將這些間隙和空間填埋。
[0100]由此,由于能夠利用模塑樹脂減少在活塞10的內部產生的無用間隙,因此,能夠抑制缸體9內的壓力變動被引導到活塞10的內部。
[0101]接著,說明第4實施方式。
[0102]圖6是活塞110的剖視圖。由于活塞芯組件120是與第I實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進行說明。
[0103]活塞110的活塞芯組件120具有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的中空形狀的第一芯體130和在與第一芯體130之間夾持線圈組件70的第二芯體140。
[0104]第一芯體130具有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的部位、桿60所連結的部位、以及向與桿60相反的一側(頂端側)突出的兩根半圓柱狀軸部118。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的橋部77、78的橋收容凹部127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18之間開口。
[0105]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18的外周形成有供螺母98螺紋接合的外螺紋133。
[0106]第二芯體140形成為直圓筒狀,其外周部分構成與電磁線圈65在活塞110的軸向上并列的磁軛部152。
[0107]第二芯體140具有嵌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118的外周的內周面143、抵接于線圈組件70的基端面142、抵接于板92的頂端面144、以及與線圈組件70的外周面71沒有高度差地延伸的外周面145。
[0108]在組裝活塞芯組件120時,在將線圈組件70、第二芯體140以及板92組裝于第一芯體130之后,螺母98螺紋接合于外螺紋133。通過將螺母98擰緊,螺母98借助板92按壓第二芯體140,將第二芯體140的基端面142按壓于線圈組件70。
[0109]像以上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活塞110中,第二芯體140嵌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118的外周,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18的外周形成有供螺母98螺紋接合的外螺紋133,在螺母98和第一芯體130之間安裝有線圈組件70和第二芯體140。由此,能夠借助螺母98將第一芯體130、第二芯體140以及線圈組件70無松動地緊固。
[0110]接著,說明第5實施方式。
[0111]圖7是活塞210的剖視圖。由于活塞芯組件220是與第I實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進行說明。
[0112]活塞210的活塞芯組件220具有:第一芯體230,其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且呈中空形狀;以及第二芯體240,在該第二芯體240與第一芯體230之間夾持線圈組件70。
[0113]第一芯體230具有收容線圈組件70的部位、桿60所連結的部位、以及向與桿60相反的一側(頂端側)突出的兩根半圓柱狀軸部218。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的橋部77、78的橋收容凹部227在各半圓柱狀軸部218之間開口。
[0114]在各半圓柱狀軸部218的頂端部外周形成有環狀槽233,固定件99嵌合于該環狀槽233。固定件99例如是彎曲成C字形的環形狀。
[0115]第二芯體240形成為直圓筒狀,其整體構成與電磁線圈65在活塞210的軸向上并列的磁軛部252。
[0116]第二芯體240具有嵌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218的外周的內周面243、抵接于線圈組件70的基端面242、抵接于板92的頂端面244、以及與線圈組件70的外周面71沒有高度差地延伸的外周面245。
[0117]在組裝活塞芯組件220時,在將線圈組件70、第二芯體240以及板92組裝于第一芯體230之后,固定件99嵌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218的環狀槽233。固定件99借助板92來防止第二芯體240脫落。
[0118]像以上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活塞210中,第二芯體240嵌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218的外周,在各半圓柱狀軸部218的外周形成有供固定件99嵌合的環狀槽233,在固定件99和第一芯體230之間安裝有線圈組件70和第二芯體240。由此,第一芯體230、第二芯體240以及線圈組件70能夠借助固定件99相結合。由于固定件99的安裝空間較小即可,因此,能夠使活塞210小型化。
[0119]接著,說明第6實施方式。
[0120]圖8是活塞310的剖視圖。由于活塞芯組件320是與第I實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進行說明。
[0121]活塞310的活塞芯組件320包括:第一芯體330,其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且呈中空形狀;以及第二芯體340,在該第二芯體340與第一芯體330之間夾持線圈組件70。
[0122]第一芯體330具有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的部位、桿60所連結的部位、以及向與桿60相反的一側(頂端側)突出的兩根半圓柱狀軸部318。用于收容線圈組件70的橋部77、78的橋收容凹部327在各半圓柱狀軸部318之間開口。
[0123]在中空形狀的各半圓柱狀軸部318的內周形成有內螺紋333,設置螺紋接合于內螺紋333的螺栓300。
[0124]第二芯體340形成為直圓筒狀,其整體構成與電磁線圈65在活塞210的軸向上并列的磁軛部352。
[0125]第二芯體340具有嵌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318的外周的內周面343、抵接于線圈組件70的基端面342、抵接于板92的頂端面344、以及與線圈組件70的外周面71沒有高度差地延伸的外周面345。
[0126]在組裝活塞芯組件320時,在將線圈組件70、第二芯體340以及板92組裝于第一芯體330之后,螺栓300螺紋接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318的內螺紋333。螺栓300借助板92來防止第二芯體340脫落。
[0127]像以上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活塞310中,第二芯體340嵌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318的外周,在各半圓柱狀軸部318的內周形成有供螺栓300螺紋接合的內螺紋333,在螺栓300和第一芯體330之間安裝有線圈組件70和第二芯體340。由此,第一芯體330、第二芯體340以及線圈組件70能夠無松動地結合。
[0128]根據以上實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0129]通過組裝第一芯體30、第二芯體40以及線圈組件70這3個部件,兩根導線72、73貫穿第一芯體30的內側,因此,能夠使設置在桿60的內側且用于供給驅動電流的兩根電線
13、14分別與兩根導線72、73導通。由此,控制器能夠提高用于輸出驅動電流的電路結構方面的自由度。并且,由于自控制器輸出的驅動電流不流到活塞10、桿60或者車身等就被引導到電磁線圈65,因此,能夠抑制對搭載在車輛上的其他設備產生的電影響。并且,由于能夠以與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分離的狀態對線圈組件70的模塑樹脂部進行成形,因此,能夠高效地制造線圈組件70并將其組裝于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
[0130]并且,由于線圈組件70的導線72經由線軸部79、橋部77以及插塞部76延伸,導線73經由線軸部79、橋部78以及插塞部76延伸,因此,能夠使導線72穿過第一芯體30的內側而連接于設置在桿60的內側的電線13,能夠使導線73穿過第一芯體30的內側而連接于設置在桿60的內側的電線14。
[0131]第一芯體30具有以將橋收容凹部27夾在中間的方式延伸的兩根半圓柱狀軸部18,第二芯體40具有結合于各半圓柱狀軸部18的外周的圓筒狀的磁軛部52,磁軛部52沿著活塞10的軸向與電磁線圈65并列地設置。由此,磁軛部52起到使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互相結合的作用和引導電磁線圈65的磁通的磁路的作用,因此,能夠削減構成活塞10的部件件數,能夠簡化組裝作業。
[0132]線圈組件70包括:一次成形體80,其以埋入有兩根導線72、73的方式被成形;電磁線圈65,其由卷裝在一次成形體80的外周的磁導線66構成;以及二次成形體85,其以在該二次成形體85與一次成形體80之間埋入有電磁線圈65的方式被成形。電磁線圈65被模塑樹脂包圍,在電磁線圈65的內部產生的無用間隙減少。由此,能夠確保電磁線圈65的絕緣性,并且,能夠抑制缸體9內的壓力變動被引導到電磁線圈65的內部。
[0133]如圖1、圖2A?圖2C所示,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8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紋33,在磁軛部52的內周形成有內螺紋43,外螺紋33和內螺紋43互相螺紋接合,因此,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被按壓于線圈組件70,并無松動地緊固第一芯體30、第二芯體40和線圈組件70。
[0134]如圖6所示,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18的外周嵌合有第二芯體140,螺母98螺紋接合于形成在各半圓柱狀軸部118的外周的外螺紋133,在螺母98和第一芯體130之間安裝有線圈組件70和第二芯體140,因此,利用螺母98將第一芯體130和第二芯體140按壓于線圈組件70,并無松動地緊固第一芯體130、第二芯體140和線圈組件70。
[0135]如圖7所示,在各半圓柱狀軸部218的外周嵌合有第二芯體240,固定件99嵌合于形成在各半圓柱狀軸部218的外周的環狀槽233,在固定件99和第一芯體230之間安裝有線圈組件70和第二芯體240,因此,能夠利用固定件99固定第一芯體230、第二芯體240以及線圈組件70,能夠使活塞210小型化。
[0136]如圖8所示,在各半圓柱狀軸部318的外周嵌合有第二芯體340,螺栓300螺紋接合于形成在各半圓柱狀軸部318的內周的內螺紋333,在螺栓300和第一芯體330之間安裝有線圈組件70和第二芯體340,因此,利用螺栓300將第一芯體330和第二芯體340按壓于線圈組件70,并無松動地緊固第一芯體330、第二芯體340和線圈組件70。
[0137]如圖3A?圖3C所示,作為線圈組件70的制造方法,進行如下工序:對埋入有兩根導線72、73的一次成形體80進行成形的一次成形工序;在一次成形體80的外周卷裝磁導線66形成電磁線圈65的線圈卷裝工序;以及以在二次成形體85與一次成形體80之間埋入有電磁線圈65的方式對該二次成形體85進行成形的二次成形工序。由此,線圈組件70的模塑樹脂部以與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分離的狀態被成形,因此,能夠高效地制造線圈組件70并將其組裝于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
[0138]如圖4A?圖4C所示,在二次成形工序中,將組裝有一次成形體80的第一芯體30放入到模具111AU11B中,來對二次成形體85進行成形,因此,利用二次成形體85的模塑樹脂填埋被形成在第一芯體30和線圈組件70之間的間隙。由此,能夠抑制缸體9內的壓力變動被引導到活塞10的內部,能夠防止活塞10受到壓力變動的影響。
[0139]如圖5A?圖5C所示,在二次成形工序中,將組裝有一次成形體80的第一芯體30和第二芯體40放入到模具115AU15B中,來對二次成形體85進行成形,因此,利用二次成形體85的模塑樹脂填埋被形成在第一芯體30、線圈組件70以及第二芯體40之間的間隙。由此,能夠抑制缸體9內的壓力變動被引導到活塞10的內部,能夠防止活塞10受到壓力變動的影響。
[0140]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上述實施方式只示出了本發明的應用例的一部分,主旨并不在于將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具體結構。
[0141]本申請基于2012年2月24日向日本國特許廳申請的日本特愿2012 — 039160主張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照編入到本說明書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利用磁粘滯性流體,其中, 該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包括: 缸體,其被封入上述磁粘滯性流體; 活塞,其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安裝在上述缸體內; 兩個流體空間,其是被上述活塞劃分而成的; 中空形狀的桿,其連結于上述活塞,且突出到上述缸體的外部; 電磁線圈,其由卷裝在上述活塞上的磁導線構成; 兩根導線,其分別自上述磁導線的兩端伸出;以及 線圈組件,其在模塑樹脂中埋入有上述電磁線圈和上述兩根導線; 上述活塞具有:第一芯體,其連結于上述桿且呈中空形狀;以及第二芯體,在該第二芯體與上述第一芯體之間夾持上述線圈組件, 上述兩根導線穿過上述第一芯體的內側而與在上述桿的內側穿過的電線導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中, 上述線圈組件包括以埋入有上述兩根導線的方式被成形的一次成形體、卷裝在上述一次成形體的外周的電磁線圈、以及以在二次成形體與上述一次成形體之間埋入有上述電磁線圈的方式被成形的該二次成形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中, 上述線圈組件包括用于卷裝上述電磁線圈的環狀的線軸部、插入到上述第一芯體的內側的插塞部、以及連結上述線軸部和上述插塞部的橋部, 上述兩根導線以遍布上述線軸部、上述橋部以及上述插塞部的方式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中, 上述第一芯體具有用于收容上述橋部的橋收容凹部和以將上述橋收容凹部夾在中間的方式延伸的兩根半圓柱狀軸部, 上述第二芯體具有圓筒狀的磁軛部,該磁軛部與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外周結合,且沿著上述線軸的軸向與上述電磁線圈并列地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中, 上述活塞具有形成在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外周的外螺紋和形成在上述磁軛部的內周且螺紋接合于上述外螺紋的內螺紋。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中, 上述第二芯體嵌合于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外周, 上述活塞具有形成在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外周的外螺紋和螺紋接合于上述外螺紋的螺母, 上述線圈組件和上述第二芯體安裝在上述螺母和上述第一芯體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中, 上述第二芯體嵌合于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外周, 上述活塞具有形成在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外周的環狀槽和嵌合于上述環狀槽的固定件, 上述線圈組件和上述第二芯體安裝在上述固定件和上述第一芯體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其中, 上述第二芯體嵌合于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外周, 上述活塞具有形成在兩根上述半圓柱狀軸部的內周的內螺紋和螺紋接合于上述內螺紋的螺栓, 上述線圈組件和上述第二芯體安裝在上述螺栓和上述第一芯體之間。
9.一種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該線圈組件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粘滯性流體緩沖器中使用,該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一次成形工序,對埋入有上述兩根導線的一次成形體進行成形; 線圈卷裝工序,在上述一次成形體的外周卷裝上述磁導線,形成上述電磁線圈;以及二次成形工序,以在二次成型體與上述一次成形體之間埋入有上述電磁線圈的方式對該二次成形體進行成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二次成形工序中,將組裝有上述一次成形體的上述第一芯體放入模具中,來對上述二次成形體進行成形。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圈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二次成形工序中,將組裝有上述一次成形體的上述第一芯體和上述第二芯體放入到模具中,來對上述二次成形體進行成形。
【文檔編號】F16F9/32GK104136797SQ201280070536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4日
【發明者】齋藤啟司 申請人:萱場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