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阻尼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空氣阻尼器,具備在活塞上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嵌裝于容納槽并將缸體內分為前室和后室的O形圈、以及從容納槽的槽底面與后室連通的通氣槽,在缸體中向后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容納槽內的向前移動而減少從后室向前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在缸體中向前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容納槽內的向后移動而經由通氣槽增加從前室向后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在該空氣阻尼器中,容納槽由槽底面以及隔著該槽底面對置的前、后凸緣部劃分,并且通氣槽在將容納槽的槽底面以及后凸緣部的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上設有三個以上。
【專利說明】空氣阻尼器【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在空氣阻尼器中、尤其具有由在活塞上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嵌裝于容納槽的O形圈、以及從容納槽的槽底面與后室或者前室連通的通氣槽等形成的節流孔部的類型的空氣阻尼器。
【背景技術】
[0002]空氣阻尼器例如在對第二部件相對于第一部件的移動速度進行制動的方面與旋轉阻尼器相同,但與旋轉阻尼器相比,不需齒輪等從而組裝簡單。圖7(a)、圖7(b)中表示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裝置來作為其一個例子。圖7(a)中表示空氣阻尼器的使用例,圖7(b)中表示空氣阻尼器的構造。該空氣阻尼器D具備帶安裝片18的缸體11、能夠前后移動地配置在缸體內的活塞31、以及與活塞同步地移動的帶安裝部42的桿41。安裝部18具有嵌合孔19。安裝部42是孔的一部分開口的夾持件。而且,空氣阻尼器D構成為,缸體11經由嵌合孔19并通過未圖示的螺釘、螺栓等的軸而軸支于面板側配置部,桿41經由安裝部42并通過未圖示的突起、螺栓等的軸而軸支于雜物箱G側配置部。由此,雜物箱G從在關閉位置由鎖止機構卡定的狀態,通過操作按鈕B的按壓操作而解除卡定并由于自重向打開位置切換,此時一邊由空氣阻尼器D制動一邊緩慢地轉動。
[0003]以上的空氣阻尼器D構成為,活塞31形成有第一節流孔部(32、35、51)以及第二節流孔部37。第一節流孔部由在活塞外周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32、嵌裝于容納槽32并將缸體內分為前室和后室的O形圈51、以及從容納槽32的槽底面與后室連通的通氣槽35構成。該例子中,當活塞31在缸體11內向后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51在容納槽32內的向前移動,減少從后室向前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當活塞31在缸體11內向前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51在容納槽32內 的向后移動,經由通氣槽35增加從前室向后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另一方面,第二節流孔部37是沿軸向貫通且比第一節流孔部或通氣槽35的有效截面積狹窄的貫通孔,當活塞31在缸體11內向前后移動時,使從前室以及后室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流動的空氣的流動與孔徑對應地減少而得到規定的制動力。
[0004]現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40824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7]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8]在上述的阻尼器構造中,當活塞31在缸體11內沿軸向移動時,O形圈51在容納槽32內相對地移動,但此時,局部容易扭曲,這樣如果O形圈扭曲,則圈外徑相比所期望的外徑變小而無法維持正常的制動作用。作為該對策,通過將O形圈51中的、在容納槽35內不受到制動作用的影響的部位(從通氣槽離開的位置)夾在設于容納槽內的未圖示的突出壁部(固定部)和前凸緣部33之間并進行固定,從而該固定部彼此之間的圈部分會以固定部為支點與活塞的前后移動聯動地良好地進行移動,由此防止O形圈51的扭曲。
[0009]然而,上述的對策在防止O形圈的扭曲方面適當地有效,但在容納槽內形成突出壁部來作為固定部,因而成型模具變得復雜,進而可知例如越進行小型化則越難以得到按照設計那樣的改善效果。
[0010]本發明是根據以上的背景而研究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在空氣阻尼器中的、具有由在活塞上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嵌裝于容納槽的O形圈、以及從容納槽的槽底面與后室或者前室連通的通氣槽等形成的節流孔部的類型中,維持簡單性并且穩定且良好地進行伴隨著活塞的移動的O形圈的移動,由此防止O形圈的扭曲并長期地維持初始的衰減效果且提高質量以及可靠性。
[0011]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0012]本發明的第一觀點的空氣阻尼器涉及衰減效果在拉動活塞側桿向后方移動時變大的類型,活塞配置成在缸體內能夠前后移動,其具備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嵌裝于上述容納槽且將上述缸體內分為前室和后室的O形圈、以及從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與上述后室連通的通氣槽,在缸體中向后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各納槽內的向如移動而減少從后室向前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在缸體中向前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容納槽內的向后移動而經由上述通氣槽增加從前室向后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上述空氣阻尼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容納槽由槽底面以及隔著該槽底面對置的前、后凸緣部劃分,并且上述通氣槽在將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以及上述后凸緣部的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上設有三個以上。
[0013]本發明的第二觀點的空氣阻尼器涉及衰減效果在按壓活塞側桿向前方移動時變大的類型,活塞配置成在缸體內能夠前后移動,并且具備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嵌裝于上述容納槽且將上述缸體內分為前室和后室的O形圈、以及從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與上述前室連通的通氣槽,在缸體中向前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容納槽內的向后移動而減少從前室向后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在缸體中向后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容納槽內的向前移動而經由上述通氣槽增加從后室向前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上述空氣阻尼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容納槽由槽底面以及隔著該槽底面對置的前、后凸緣部劃分,并且上述通氣槽在將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以及上述前凸緣部的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上設有三個以上。
[0014]以上的發明中,優選構成為,上述通氣槽形成為如下空腔,即、上述容納槽的周圍方向上的寬度形成為上側比下側長,并且在該容納槽周圍方向的剖面大致呈扇形。根據該優選的方式,使與O形圈接觸的容納槽的槽底面部分高效地空腔化,由此作為O形圈的扭曲對策而更加優選。
[0015]并且,更加優選構成為,將上述通氣槽的劃分槽空間的內側面形成為傾斜狀或圓弧狀。根據該優選的方式,極力消除O形圈所接觸的容納槽的槽底面中的、從與通氣槽對應的槽緣部分受到的局部阻力,由此更加可靠地維持O形圈的順利的移動,作為扭曲對策而更加優選。
[0016]發明的效果如下。
[0017]在本發明的第一觀點的空氣阻尼器中,衰減效果在拉動活塞側桿向后方移動時變大的類型中,作為防止上述的O形圈的扭曲的對策,與以往對策相比容易實施,而且能夠防止O形圈的扭曲并維持初始的衰減效果而提高質量以及可靠性。這是根據如下的試驗結果而完成的結構。即,以往構造中,如果將通氣槽設于將容納槽的槽底面等的周圍大致等分的兩個位置,或者將兩個以上的通氣槽在周圍不均勻地設置,則當O形圈伴隨著活塞移動而動作時受到局部的阻力而難以維持穩定的移動。與此相對,本發明中,如果在將容納槽的槽底面以及后凸緣部的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設置三個以上的通氣槽,則與以往構造相比,使O形圈的移動所產生的阻力均衡或良好得取得平衡,并且減少或分散阻力,其結果,能夠防止O形圈的扭曲并長期維持初始的衰減效果。
[0018]本發明的第二觀點的空氣阻尼器中,衰減效果在按壓活塞側桿向前方移動時變大的類型中,作為防止上述的O形圈的扭曲的對策,根據與本發明的第一觀點的空氣阻尼器相同的試驗結果,與以往對策相比容易實施,而且能夠維持初始的衰減效果而提高質量以及可靠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中表示本發明方式的空氣阻尼器,圖1(a)是主視圖,圖1(b)是右側端面圖,圖1 (C)是仰視圖。
[0020]圖2 (a)是圖1 (a)的A-A線剖視圖,圖2 (b)是使活塞向后方移動后的主要部分動作圖,圖2(c)是使活塞向前方移動后的主要部分動作圖。
[0021]圖3是表示上述空氣阻尼器的活塞單品的外觀圖。
[0022]圖4中表不上述活塞,圖4(a)是主視圖,圖4(b)是圖4(a)的B-B線首I]視圖,圖4(c)是左側端面圖,圖4(d)是圖4(a)的C-C線剖視圖。
[0023]圖5中表示上述活塞的變形例1,圖5(a)是外觀圖,圖5 (b)是與圖4(d)對應的剖視圖。
[0024]圖6中與圖2 (a)?圖2 (c)對應地表示上述活塞的變形例2以及使用了該活塞的空氣阻尼器,圖6 (a)是剖視圖,圖6(b)是使活塞向后方移動后的主要部分動作圖,圖6(c)是使活塞向前方移動后的主要部分動作圖。
[0025]圖7是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空氣阻尼器,圖7(a)表示用途例,圖7 (b)表示阻尼器構造。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方式進行說明。該說明中,依次對圖1(a)?圖4(d)所示的空氣阻尼器的構造以及其動作、圖5(a)、圖5(b)所示的變形例1、圖6(a)?圖6(c)所示的變形例2進行詳述。
[0027](構造)實施方式的空氣阻尼器4如圖2(a)?圖2(c)所示,由有底筒形的缸體
1、配置為能夠在缸體I內往復或前后移動的活塞2、組裝于活塞2的O形圈3、與活塞2同步地移動的桿25、以及安裝于缸體I的一端側的蓋17構成。
[0028]對于用途而言,假定為圖7(a)所示的雜物箱,但也可以是其它的用途。對于材質而目,缸體1、活塞2、桿25、以及蓋17是樹脂成形品,但也可以是樹脂以外的材料。
[0029]首先,如圖1(a)?圖1(c)以及圖2 (a)?圖2 (C)所示,缸體I由前端面11封閉的有底圓筒狀的筒體10構成,一體地具有在筒體10的開口側周圍突出地設置的多個卡定爪12、在外周壁突出地設置而沿前后延伸的板狀的保持部13、從前側周圍向斜下側突出地設置的臺狀的安裝部14、以及突出于安裝部14的上表面側而供螺釘等安裝工具穿過的導向部15等。當然,保持部13、安裝部14根據目的的用途以及設置位置而變形為最合適的形狀。
[0030]筒體10的一端側開口被蓋17關閉。該蓋17具有設于中央部的桿插通用的大致矩形的插通孔17a、和設于周圍部的多個卡合孔18。而且,若上述的蓋17從在缸體I內組裝有活塞2以及桿25的狀態嵌入筒部10的一端側,則缸體側的各卡定爪12卡定于對應的卡合孔18,由此一體地安裝于缸體I。
[0031]如圖2(a)~圖4(d)所示,活塞2大致形成為圓盤狀,配置為在缸體的筒體10內自由滑動,并且具有在后側端面突出地設置的桿25。在活塞2上設有圍繞在外周的剖面大致呈凹形的容納槽20、從容納槽20的槽底面20a與后室連通的通氣槽23、以及比容納槽20靠內徑側且沿軸向貫通的第二節流孔部24a。此外,該活塞2是衰減效果為單向類型中的當拉動活塞側桿25向后方移動時變大的一個例子。
[0032]容納槽20由前凸緣部21、后凸緣部22以及槽底面20a劃分,或者由隔著槽底面20a而對置的前、后凸緣部21、22劃分。容納槽20的槽寬w被設定為考慮了作為O形圈3向軸向的移動量的容納槽20的大小等之后的寬度尺寸。O形圈3在容納槽20內以具有適當的彈性并且能夠沿軸向移動的方式嵌裝,如圖2(a)~圖2(c)所示,將缸體的筒體10內分為前室和后室。
[0033]通氣槽23是和O形圈3 —起成為第一節流孔部的通氣孔,即是用于在活塞2向一個方向移動時得到阻尼(衰減)不起作用的單向效果的通氣孔。因此,通氣槽23與第二節流孔部24a相比,有效截面積設定得較大。第二節流孔部24a是與從活塞2的前端面側朝向后端面側設置的凹處24連通的軸向的通氣孔。另外,通氣槽23是將槽底面20a以及后凸緣部22的對應部分22a切口的槽,若是如該例子所示的三個的結構,則其設置在將槽底面20a以及后凸緣部22的 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即以約120度間隔設置。
[0034]另外,如圖4(d)所示,各通氣槽23形成為如下空腔,即、容納槽20的周圍方向上的寬度尺寸形成為上側的寬度L2比下側的寬度LI長,并且在該容納槽周圍方向的剖面中大致呈扇形。
[0035]除此之外,如圖3的放大圖所示,各通氣槽23的劃分槽空間的槽底面23a大致呈矩形,從槽底面23a立起的內側面、即在周圍方向上對置的內側面23b和23b、以及槽里側的內側面23c形成為傾斜狀或圓弧狀。這一點也在如下方面進行了研究,即、O形圈3在容納槽20內時不管多少都難以從槽底面20a陷入通氣槽23,并且,極力消除從通氣槽23的槽緣部分受到的局部阻力,由此消除由上述的局部阻力等引起的O形圈3的扭曲而維持良好的移動。
[0036]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桿25成為在活塞2的后端面突出地設置且細長的板狀,由設于板的長邊方向的各緣部的兼作修邊的肋25a以及設于兩側的肋25a之間的中間的肋25b加強。前端側是總是配置于缸體I外的部位,由兩側的圓弧狀部26a之間的頸部26、和與頸部26連結的帶開口 27a的夾持部27構成。
[0037](動作)接下來,對上述的空氣阻尼器4的主要動作進行說明。
[0038]首先,例如,如圖1(a)中示意表示,該空氣阻尼器4介于第一部件6和第二部件7之間,對可動側的第二部件7的移動速度進行制動。此處,缸體I安裝于第一板材6的配置部,桿25安裝于第二部件7的配置部。此外,桿25通過夾持部27和凸臺或螺栓、螺釘等的軸S的嵌合而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樞軸支撐,或者固定為無法轉動。另一方面,缸體I經由保持部13而定位配置于對象側,由從安裝部14的導向部15等插通的螺釘、螺栓等來固定。
[0039](I)空氣阻尼器4在桿25 (活塞2)向從缸體I突出的方向或向后方移動的過程中,如圖2(b)所示,O形圈3在容納槽20的槽寬內向前移動而堵塞形成于各通氣槽23和前室之間的通路。由此,作為活塞2,后室的空氣穿過第二節流孔部24a專門向前室流動,不從通氣槽23流動。其結果,桿25被制動而緩慢向后方移動。
[0040](2)在活塞2向缸體I沒入或向前方移動的過程中,如圖2(c)所示,O形圈3在容納槽20的槽寬內向后移動直至與上述的后凸緣部22抵接,從而敞開形成于各通氣槽23和前室之間的通路。由此,作為活塞2,前室的空氣穿過第二節流孔部24a、和各通氣槽23、容納槽20以及前凸緣部21和缸體內表面之間的縫隙、即所謂的第一節流孔部而向后室流動。其結果,桿25不被制動而向前方移動。
[0041](3)作為具體例,如果是圖1 (a)的第二部件7在從第一部件6離開的打開或分離位置和向第一部件6接近的關閉或抵接位置進行切換這樣的使用例,則在第二部件7從抵接位置向分離位置切換的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尼器4的制動力而緩慢地移動,但在第二部件7從分離位置向抵接位置切換的過程中不會受到空氣阻尼器4的制動力。以上的基本動作中,該構造方面,首先,將通氣槽23設為三個以上、并且設置在將槽周圍等分的部位,從而能夠平衡良好地減少在O形圈3的軸向的移動時的局部阻力,能夠消除由局部阻力等引起的扭曲而能夠長期維持良好的移動。另外,通過上述的各通氣槽23的槽寬的形狀、以及槽內側面的形狀的研究,能夠良好地維持O形圈3的移動,從而能夠消除由上述的局部阻力等引起的O形圈3的扭曲而長期地保持穩定的制動力。
[0042](變形例I)圖5(a)、圖5 (b)中表示變更了設于活塞2的通氣槽23的數量的一個例子。該說明中,對與 上述方式相同或者類似的部位賦予相同的符號,集中說明主要的變更點。
[0043]在該活塞2上以約60度間隔設有六個從上述的容納槽20的槽底面20a與后室連通的第一節流孔部用的通氣槽23。即,由該變形例可知,本發明的作為將槽底面20a以及前凸緣部21的對應部分切口而成的通氣槽23,不限于上述方式的三個,若通氣槽23是四個的結構則以約90度間隔設置,若通氣槽23是五個的結構則以約72度間隔設置,若通氣槽23是七個的結構則以約51度間隔設置,若通氣槽23是八個的結構則以約45度間隔設置,若通氣槽23是九個的結構則以約40度間隔設置,若通氣槽23是十個的結構則以約36度間隔設置。這樣,通氣槽23的數量越多,槽寬也相對地越小。通氣槽23的數量為三個以上即可,上限由加工性等制約。
[0044](變形例2)圖6(a)~圖6 (C)是作為活塞2而衰減效果在按壓活塞側桿、向前方移動時變大的一個例子。該說明中,對與上述方式相同或者類似的位置賦予相同的符號,說明變更點。
[0045]在該活塞2上,通氣槽23是將槽底面20a以及前凸緣部21的對應部分切口的槽,并設置在將槽底面20a以及后凸緣部22的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該例子中為以約120度間隔設置。此外,作為各通氣槽23,在如下方面與上述方式相同:形成為空腔,即、容納槽20的周圍方向上的寬度尺寸形成為上側的寬度比下側的寬度長,并且在該容納槽周圍方向的剖面中大致呈扇形的方面;和劃分槽空間的內側面、即在周圍方向上對置的內側面23b和23b、以及槽里側的內側面23c形成為傾斜狀或圓弧狀的方面。
[0046](I)對于該空氣阻尼器4而言,在桿25(活塞2)向從缸體I突出的方向或向后方移動的過程中,如圖6(b)所示,O形圈3在容納槽20的槽寬內向前移動直至抵接前凸緣部21,從而敞開形成于各通氣槽23與前室之間的通路。因此,作為活塞2,后室的空氣穿過第二節流孔部24a、和各通氣槽23、容納槽20以及后凸緣部22與缸體內表面之間的縫隙、即所謂的第一節流孔部向前室流動。其結果,桿25不被制動而向后方移動。
[0047](2)在活塞2向缸體I沒入或向前方移動的過程中,如圖6(c)所示,O形圈3在容納槽20的槽寬內向后移動而堵塞形成于各通氣槽23和后室之間的通路。因此,作為活塞2,前室的空氣穿過第二節流孔部24a而專門向后室流動,不從通氣槽23流出。其結果,桿25被制動而緩慢向前方移動。
[0048]此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方式、變形例I及2,具備權利要求書中特定的技術要素即可,細節部分能夠進行各種變形或展開。作為其一個例子,缸體、桿結構也可以是其它的公知的構造。
[0049]在此引用于2011年12月27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1-285271號的說明書、權利要求書、附圖以及說明書摘要的全部內容,并作為本發明的說明書的公開內容而被收入。
【權利要求】
1.一種空氣阻尼器,活塞配置成在缸體內能夠前后移動,其具備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嵌裝于上述容納槽且將上述缸體內分為前室和后室的O形圈、以及從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與上述后室連通的通氣槽,在缸體中向后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容納槽內的向前移動而減少從后室向前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在缸體中向前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容納槽內的向后移動而經由上述通氣槽增加從前室向后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上述空氣阻尼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容納槽由槽底面以及隔著該槽底面對置的前、后凸緣部劃分,并且上述通氣槽在將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以及上述后凸緣部的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上設有三個以上。
2.一種空氣阻尼器,活塞配置成在缸體內能夠前后移動,并且具備沿圓周設置的容納槽、嵌裝于上述容納槽且將上述缸體內分為前室和后室的O形圈、以及從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與上述前室連通的通氣槽,在缸體中向前方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容納槽內的向后移動而減少從?υ室向后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在缸體中向后移動時伴隨著O形圈在上述容納槽內的向前移動而經由上述通氣槽增加從后室向前室流動的空氣的流動,上述空氣阻尼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容納槽由槽底面以及隔著該槽底面對置的前、后凸緣部劃分,并且上述通氣槽在將上述容納槽的槽底面以及上述前凸緣部的周圍大致等分的位置上設有三個以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氣槽形成為如下空腔,即,上述容納槽的周圍方向上的寬度形成為上側比下側長,并且在該容納槽周 圍方向的剖面大致呈扇形。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中所述的空氣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將上述通氣槽的劃分槽空間的內側面形成為傾斜狀或圓弧狀。
【文檔編號】F16J15/18GK104024681SQ201280064373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7日
【發明者】濱本吉昭 申請人:株式會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