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及支架組裝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及支架組裝方法,該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具備:從上下方向夾住機身板件(16)的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貫穿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套環構件(40);從外側分別夾住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一對夾持構件(42a、42b);將套環構件(40)、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分別一體地固結于活塞桿(18)的固結構件(44);夾持在上側阻尼器支架(26)與下側阻尼器支架(28)之間且將來自阻尼器機身(14)側的輸入傳遞至機身板件(16)的傳遞構件(46)。
【專利說明】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及支架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將來自活塞桿的振動的輸入和來自阻尼器主體的振動的輸入各自分離的輸入分離型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及支架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在振動向車身傳遞的過程中使來自阻尼器的振動的輸入衰減的阻尼器支架構造。該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阻尼器支架構造采用如下的輸入分離型,即,使從活塞桿輸入的振動衰減的內側彈性體、使從支承車身負載的構件例如懸架彈簧(螺旋彈簧)傳遞至車身側的振動衰減的外側彈性體各自分離設置。
[0003]另外,作為現有技術,已知有如下的輸入分離型的構造:除了來自懸架彈簧的輸入以外,將來自在阻尼器壓縮時被施加沖擊的橡膠緩沖塊的輸入與來自活塞桿的輸入分離并使其衰減。
[0004]假設來自活塞桿的輸入和來自橡膠緩沖塊(阻尼器主體側)的輸入集中(合計)并輸入于一個彈性構件,則彈性構件被壓縮至瞬時失去壓縮量的程度,當在失去該壓縮量的狀態下賦予進一步的輸入時,可能無法利用彈性構件來發揮振動的衰減效果。
[0005]因此,在輸入分離側的阻尼器支架構造中,通過分離來自活塞桿側的輸入和來自阻尼器主體側的輸入,留出彈性構件的壓縮量,以避免向彈性構件(阻尼器支架)賦予該兩者合計的輸入,從而適宜地發揮阻尼器支架的衰減效果。
[0006]在先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65624號公報發明概要
[0009]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0]然而,在采用上述那樣的輸入分離型的阻尼器支架構造的專利文獻I中,采用如下構造:活塞桿借助緊固螺母而相對于內筒固定,并且供來自懸架彈簧(螺旋彈簧)的輸入傳遞的外側金屬零件借助多個螺栓而安裝于車身。
[0011]然而,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阻尼器支架構造中,成為由緊固螺母緊固的內側緊固部與由多個螺栓緊固的外側緊固部分離的結構,如此,若將緊固部在內側與外側分割,則緊固作業變得繁瑣。此外,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阻尼器支架構造中,為了將外側金屬零件固定于車身而需要用于安裝螺栓的空間,從而降低車身側的設計的自由度。
[0012]
【發明內容】
[0013]本發明的一般性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簡便地進行各種構件的固結作業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及支架組裝方法。
[0014]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車身側的設計的自由度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及支架組裝方法。[0015]解決方案
[001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中,阻尼器主體由阻尼器機身及活塞桿構成,所述活塞桿的端部被支承于車身側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具備: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它們供所述活塞桿插入,且夾住所述車身側構件;套環構件,其供所述活塞桿插入,且貫穿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并且規定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的夾緊量;一對夾持構件,它們設在所述套環構件的沿著軸向的端部,且從外側分別夾住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固結構件,其將所述套環構件、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分別一體地固結于所述活塞桿;以及傳遞構件,其與所述活塞桿的軸向呈同軸狀地配置,并且夾持在所述上側彈性體與所述下方彈性體之間,并將來自所述阻尼器機身側的輸入傳遞至所述車身側構件。
[0017]根據本發明,采用了來自阻尼器機身側的振動的輸入路線與來自活塞桿的振動的輸入路線分離的輸入分離型。即,來自活塞桿的輸入向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傳遞,而來自阻尼器機身側的輸入通過傳遞構件向車身側構件傳遞,因此幾乎不傳遞至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
[0018]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通過將構成車輛用阻尼器的、一對夾持構件、套環構件、傳遞構件、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等各種構件由固結于活塞桿的一端部的固結構件以一點支承,能夠簡便地進行各種構件的固結作業并提高車身側的設計的自由度。
[0019]因而,在本發明中,能夠減少車輛用阻尼器中的固結作業,能夠提高作業性,并且通過采用輸入分離構造,能夠抑制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容易成為壓縮狀態而使衰減性能降低。其結果是,本發明能夠適宜地調和(兼顧)構成車輛用阻尼器的各種構件的組裝作業性的提高、和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的所希望的防振性能(衰減性能)的確保。
[0020]另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車身側構件具有供所述活塞桿貫穿的貫通孔和從所述貫通孔的周緣部向所述阻尼器主體側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傳遞構件被夾持在所述下側彈性體與所述突出部之間,所述上側彈性體與所述下側彈性體中的任一方具備延伸突出部,該延伸突出部沿著所述活塞桿的軸向延伸突出,且配置在所述突出部與所述套環構件及所述傳遞構件之間。
[0021]根據本發明,例如,在輸入有車輛前后方向.車寬度方向的振動的情況下,以使上部側或下部側彈性體中的任一方的外周面與固定于車身側構件的突出部的內周面進行面接觸的方式設置。因此,在本發明中,與上部側或下部側彈性體中的任一方的外周面與僅是由薄壁的板狀構成的車身側構件的貫通孔的內周面接觸時相比,能夠增大接觸面積而降低面壓。其結果是,在本發明中,即便是在作為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而使用例如聚氨酯橡膠(尤其是發泡聚氨酯橡膠)等柔軟的材料的情況下,也能夠適宜地吸收.抑制從車輛前后方向.車寬度方向輸入的振動。
[0022]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傳遞構件的與所述突出部對置的面設有緩沖構件。
[0023]根據本發明,通過在車身側的突出部與傳遞構件之間夾裝有例如橡膠制的緩沖構件,即使在突出部與傳遞構件都由金屬材料形成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金屬彼此發生碰撞而產生異音,并且能夠抑制在突出部與傳遞構件之間的滑動,能夠抑制因來自外部的輸入而導致傳遞構件相對于突出部移動。[0024]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具有形成得比該活塞桿的其他外徑小的縮徑部,所述上側彈性體、所述下側彈性體、所述套環構件、所述夾持構件、及所述傳遞構件被所述縮徑部穿過,在所述縮徑部的沿著軸向的內端部與具有所述其他外徑的所述活塞桿的側面之間形成有臺階部,在所述臺階部與所述夾持構件之間設有由所述臺階部支承所述夾持構件的支承構件,所述支承構件與所述夾持構件分體形成,或與所述夾持構件的下表面一體成形。
[0025]根據本發明,設置與夾持構件分體形成或與夾持構件的下表面一體成形的支承構件,支承構件被臺階部支承,由此將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等各種構件插入活塞桿的縮徑部,從而各種構件在活塞桿的軸向上的定位變得容易。在該情況下,例如,通過使支承構件與夾持構件一體成形(在夾持構件的底面鼓出形成支承構件形狀),能夠減少部件件數并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夠提高組裝性。
[0026]此外,本發明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組裝方法中,阻尼器主體由阻尼器機身及活塞桿構成,所述活塞桿的端部被支承于車身側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組裝方法包括如下的工序:在相對于所述活塞桿而將下側的夾持構件、套環構件及下側彈性體分別套入之后,將傳遞構件從所述下側彈性體的上方套入以構成下部側組件;在將所述下部側組件從所述車身側構件的下方插入于所述車身側構件的貫通孔、將上側彈性體及上側的夾持構件從所述車身側構件的上方套入于貫穿了所述車身側構件的所述活塞桿的一端部之后,將固結構件固結于所述活塞桿的前端部。
[0027]根據本發明,通過使用上述的組裝方法,僅將傳遞構件從下側彈性體的上方插入就能夠簡便地安裝,能夠兼顧組裝性和輸入分離。此外,通過使用該組裝方法,將構成車輛用阻尼器的、一對夾持構件、套環構件、傳遞構件、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等各種構件由固結于活塞桿的前端部的固結構件以一點支承,由此能夠簡便地進行各種構件的固結作業并提高車身側的設計的自由度。
[0028]發明效果
[0029]在本發明中,能夠獲得可使各種構件的固結作業變得簡便且提高車身側的設計的自由度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及支架組裝方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是應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架構造的車輛用阻尼器的局部省略的縱剖視圖。
[0031]圖2中,(a)是表示來自橡膠緩沖塊(阻尼器機身側)的振動的輸入路線的車輛用阻尼器的局部縱剖視圖,(b)是表示來自活塞桿的振動的輸入路線的車輛用阻尼器的局部縱剖視圖。
[0032]圖3中,(a)?(C)是分別表示車輛用阻尼器的組裝工序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接著,適當參照附圖并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1是應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架構造的車輛用阻尼器的局部省略的縱剖視圖。
[0034]如圖1所示,車輛用阻尼器10具有阻尼器主體12,阻尼器主體12構成為具備:形成為大致圓筒狀的阻尼器機身14 ;下端部與位移自如地收裝于阻尼器機身14內的未圖示的活塞連結且上端部與未圖示的車輛的機身板件(車身側構件)16連結(支承)的活塞桿18。需要說明的是,在阻尼器機身14的緩沖室內填充有未圖示的壓油。
[0035]活塞桿18在沿著軸向的一端部具有形成得比該活塞桿18的其他外徑小的縮徑部18a,在縮徑部18a的沿著軸向的內端部與具有其他外徑的活塞桿18的側面之間形成有環狀的臺階部20。在該臺階部20安裝有后述的墊片22,由臺階部20來支承墊片22,由此限制所述墊片22向下方側的位移。
[0036]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將作為支承構件而發揮功能的墊片22與后述的一對夾持構件42a、42b分體構成且由臺階部20卡定,但也可以在例如下方側的夾持構件42b的下表面一體成形墊片22。
[0037]在機身板件16形成有供活塞桿18的上端部貫通的貫通孔24。另外,在機身板件16分別設有外嵌(插入)于活塞桿18的外周面且經由貫通孔24而從上下方向夾著機身板件16而具有防振功能的上側阻尼器支架(上側彈性體)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下側彈性體)28。此外,在機身板件16的下表面具有從貫通孔24的周緣部向阻尼器主體12側(下方側)突出且圍繞活塞桿18的外周面的由金屬制的環體構成的突出部30。
[0038]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突出部30與機身板件16分體形成,例如,通過焊接等而固定于機身板件16的底面部,但也可以代替突出部30而在機身板件16的底面形成環狀的鼓出部,由此與機身板件16 —體成形。
[0039]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分別由例如軟質的聚氨酯橡膠等彈性材料形成。上側阻尼器支架26由在中心部具有供活塞桿18貫通的孔部32的大致環狀體構成。在上側阻尼器支架26的底面的中心部形成有供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一部分插入而將其與上側阻尼器支架26之間定位于規定位置的環狀凹部34。
[0040]下側阻尼器支架28具有圓筒部(延伸突出部)36,該圓筒部(延伸突出部)36沿著活塞桿18的軸向延伸突出,上端部插入于上側阻尼器支架26的環狀凹部34內,并且外周面與機身板件16側的突出部30接觸。另外,下側阻尼器支架28具有大致環狀體38,該大致環狀體38在圓筒部36的下部側向半徑外側擴徑且與圓筒部36相比形成為厚壁。圓筒部36與大致環狀體38 —體構成。
[0041]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以上側阻尼器支架26與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形狀不同的方式進行設置,但也可以例如將圓筒部36在中間部位處分割為兩部分且將該分割好的圓筒部與大致環狀體一體地形成,上側阻尼器支架26與下側阻尼器支架28彼此成為相同的形狀。
[0042]在活塞桿18的外周面與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之間設有由圓筒體構成的套環構件40。套環構件40插入于活塞桿18,貫通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并規定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后述的夾緊量。
[0043]在該套環構件40的沿著軸向的兩端部設有沿著活塞桿18的軸向而分別從外側夾著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一對夾持構件42a、42b。在該一對夾持構件42a、42b的中心部分別形成供活塞桿18穿過的插通孔43,圓筒狀的套環構件40的兩端部分別與插通孔43的周緣部抵接,由此來規定夾緊量。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一體成形一對夾持構件42a、42b中的任一方和套環構件40。[0044]在機身板件16的上方設有將墊片22、一對夾持構件42a和42b、套環構件40、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方阻尼器支架28各自一體地固結于活塞桿18的固結構件44。該固結構件44由例如固結于活塞桿18的螺紋部的鎖緊螺母44a、墊片44b及固結板44c等構成。
[0045]在機身板件16的下方側設有與活塞桿18的軸向呈同軸狀地配置且夾持在上側阻尼器支架26與下側阻尼器支架28之間的傳遞構件46。
[0046]該傳遞構件46具有將來自阻尼器機身14側的輸入(振動)向殼板件16傳遞的功能。傳遞構件46包括:第一套環48,其在中心部形成圍繞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圓筒部
36的孔部48a,在外徑部形成有朝向機身板件16側彎曲的彎曲部48b ;以及第二套環50,其在中心部形成有圍繞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圓筒部36的孔部50a,在外徑部連續地形成有朝向阻尼器機身14側彎曲的彎曲部50b和從該彎曲部50b延伸的筒狀部50c。
[0047]需要說明的是,在構成上部側的傳遞構件46的第一套環48中,在與突出部30對置的面設有例如由橡膠等彈性體構成的緩沖構件52。該緩沖構件52優選為例如加硫粘合于突出部30的下側。在設于機身板件16的底部的突出部30和傳遞構件46 (第一套環48)都由金屬材料形成的情況下,金屬彼此可能發生碰撞而產生異音。為此,通過在突出部30與傳遞構件46 (第一套環48)之間夾裝緩沖構件52,能夠抑制異音的產生。關于這一點,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0048]另外,在阻尼器機身14的上方側設有例如由橡膠等彈性體形成且安裝于活塞桿18的外周面的橡膠緩沖塊54。在橡膠緩沖塊54的上部設有保持(固定)橡膠緩沖塊54且以朝向阻尼器機身14側而逐漸擴開的方式形成的裙狀的擴開部56。在擴開部56的上方設有供第二套環50的筒狀部50c的下端部抵接且圍繞筒狀部50c的外周面而進行保持的保持部58。
[0049]上側的保持部58與下側的擴開部56在其接觸部位處通過例如點焊等結合方法而一體結合。需要說明的是,廣義上講,保持部58及擴開部56作為將來自阻尼器機身14側的輸入向機身板件16傳遞的傳遞構件而發揮功能。
[0050]應用了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架構造的車輛用阻尼器10基本上如以上那樣構成,接著對其動作以及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0051]圖2(a)是表示來自橡膠緩沖塊(阻尼器機身側)的振動的輸入路線的車輛用阻尼器的局部縱剖視圖,圖2(b)是表示來自活塞桿的振動的輸入路線的車輛用阻尼器的局部縱剖視圖。
[0052]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來自橡膠緩沖塊54(阻尼器機身14側)的振動的輸入路線與來自活塞桿18的振動的輸入路線分離的輸入分離型。即,如圖2(a)所示,從橡膠緩沖塊54 (阻尼器機身14側)輸入的振動經由擴開部56、保持部58、第二套環50、第一套環48、緩沖構件52及突出部30而傳遞至固定于車身的機身板件16。
[0053]另一方面,如圖2(b)所示,從活塞桿18輸入的振動經由墊片22、套環構件40、一對夾持構件42a和42b而傳遞至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利用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來使振動衰減。
[0054]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來自活塞桿18的輸入向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傳遞,但來自阻尼器機身14側的輸入通過由第一套環48和第二套環50構成的傳遞構件46而傳遞至機身板件16側,因此幾乎不向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傳遞(參照圖2(b))。
[0055]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構成車輛用阻尼器10的、墊片22、一對夾持構件42a和42b、套環構件40、傳遞構件46 (第一套環48、第二套環50)、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等各種構件由固結于活塞桿18的一端部的固結構件44以一點支承,由此能夠簡便地進行各種構件的固結作業并提高車身側的設計的自由度(參照后述的圖3)。
[0056]因而,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減少車輛用阻尼器10中的固結作業,能夠提高作業性,并且通過采用輸入分離構造,能夠抑制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容易成為壓縮狀態而使衰減性能降低。
[0057]其結果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適宜地調和(兼顧)構成車輛用阻尼器10的各種構件的組裝作業性的提高和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所希望的防振性能(衰減性能)的確保。
[0058]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僅將由第一套環48及第二套環50構成的傳遞構件46夾持在上側阻尼器支架26與下側阻尼器支架28之間即可,因此作為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即便在使用例如聚氨酯橡膠(尤其是發泡聚氨酯橡膠)等不適合淬火的材料的情況下,也能夠適宜地配置傳遞構件46。
[0059]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在輸入有車輛前后方向.車寬度方向的振動的情況下,以使下部側阻尼器支架28的外周面與固定于機身板件16的突出部30的內周面進行面接觸的方式設置。為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與下部側阻尼器支架28的外周面與僅是由薄壁的板狀構成的機身板件16的貫通孔24的內周面接觸時相比,能夠增大接觸面積并降低面壓。
[0060]其結果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即使在使用例如聚氨酯橡膠(尤其是發泡聚氨酯橡膠)等柔軟的材料的情況下,也能夠適宜地吸收.抑制從車輛前后方向.車寬度方向輸入的振動。
[0061]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機身板件16側的突出部30與傳遞構件46之間夾裝有例如橡膠制的緩沖構件52,即使在突出部30與傳遞構件46都由金屬材料形成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金屬彼此發生碰撞而產生異音,并且能夠抑制在突出部30與傳遞構件46之間的滑動,能夠抑制因來自外部的輸入而導致傳遞構件46相對于突出部30移動。
[0062]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由活塞桿18的臺階部20來支承墊片22,將上側阻尼器支架26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等各種構件插入活塞桿18的縮徑部18a,由此各種構件在活塞桿18的軸向的定位變得容易。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將作為支承構件而發揮功能的墊片22與一對夾持構件42a、42b分體構成,但通過將墊片22與下方側的夾持構件42b —體成形(在下方側的夾持構件42b的底面鼓出形成墊片形狀),能夠減少部件件數并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夠提高組裝性。
[0063]接著,對車輛用阻尼器10的組裝工序進行說明。圖3(a)?(C)分別是表示車輛用阻尼器的組裝工序的縱剖視圖。
[0064]首先,如圖3(a)所示,在由形成于活塞桿18的外周面的環狀的臺階部20支承墊片22之后,沿著活塞桿18的縮徑部18a而分別穿過下側的夾持構件42b、套環構件40及下側阻尼器支架28。此外,借助孔部48a、50a而從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圓筒部36側(下側阻尼器支架28的上方)插入由第一套環48及第二套環50構成的傳遞構件46并由大致環狀體38支承。由此構成車輛阻尼器10的下部側組件。
[0065]接著,如圖3(b)那樣,將在所述工序中組裝好的下部側組件從下方側穿過機身板件16的貫通孔24,并向從機身板件16貫通于上方的活塞桿18的上部插入上側阻尼器支架26、上側的夾持構件42a、固結板44c及墊片44b而組裝上部側組件。需要說明的是,在機身板件16的下部側預先固定有突出部30,并且在突出部30的下部加硫粘合有緩沖構件52。
[0066]最后,如圖3(c)所示,通過向形成于活塞桿18的前端部的螺紋部固結構成固結構件44的鎖緊螺母44a,從而使車輛用阻尼器10組裝于機身板件16。
[0067]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由固結構件44以一點支承,能夠將車輛用阻尼器10簡單地組裝于機身板件16。
[0068]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使用在阻尼器機身14內填充有未圖示的壓油的油壓式的車輛用阻尼器10進行了說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阻尼器機身14的外徑側,與阻尼器機身14呈同軸狀地排列設置未圖示的懸架彈簧,借助固定于傳遞構件46的未圖示的彈簧片(彈簧支座構件)而支承懸架彈簧的端部。
[0069]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70]10車輛用阻尼器
[0071]12阻尼器主體
[0072]14阻尼器機身
[0073]16機身板件(車身側構件)
[0074]18活塞桿
[0075]18a縮徑部
[0076]20臺階部
[0077]22墊片(支承構件)
[0078]24貫通孔
[0079]26上側阻尼器支架(上側彈性體)
[0080]28下側阻尼器支架(下側彈性體)
[0081]30突出部
[0082]36圓筒部(延伸突出部)
[0083]40 套環構件
[0084]42a、42b 夾持構件
[0085]44固結構件
[0086]46傳遞構件
[0087]48、50套環(傳遞構件)
[0088]52緩沖構件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阻尼器主體由阻尼器機身及活塞桿構成,所述活塞桿的端部被支承于車身側構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具備: 上側彈性體及下側彈性體,它們供所述活塞桿插入,且夾住所述車身側構件; 套環構件,其供所述活塞桿插入,且貫穿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并且規定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的夾緊量; 一對夾持構件,它們設在所述套環構件的沿著軸向的端部,且從外側分別夾住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 固結構件,其將所述套環構件、所述上側彈性體及所述下側彈性體分別一體地固結于所述活塞桿;以及 傳遞構件,其與所述活塞桿的軸向呈同軸狀地配置,并且夾持在所述上側彈性體與所述下方彈性體之間,并將來自所述阻尼器機身側的輸入傳遞至所述車身側構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身側構件具有供所述活塞桿貫穿的貫通孔和從所述貫通孔的周緣部向所述阻尼器主體側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傳遞構件被夾持在所述下側彈性體與所述突出部之間, 所述上側彈性體與所述下側彈性體中的任一方具備延伸突出部,該延伸突出部沿著所述活塞桿的軸向延伸突出,且配置在所述突出部與所述套環構件及所述傳遞構件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傳遞構件的與所述突出部對置的面設有緩沖構件。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桿具有形成得比該活塞桿的其他外徑小的縮徑部, 所述上側彈性體、所述下側彈性體、所述套環構件、所述夾持構件、及所述傳遞構件被所述縮徑部穿過, 在所述縮徑部的沿著軸向的內端部與具有所述其他外徑的所述活塞桿的側面之間形成有臺階部, 在所述臺階部與所述夾持構件之間設有由所述臺階部支承所述夾持構件的支承構件, 所述支承構件與所述夾持構件分體形成,或與所述夾持構件的下表面一體成形。
5.一種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組裝方法,阻尼器主體由阻尼器機身及活塞桿構成,所述活塞桿的端部被支承于車身側構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輛用阻尼器的支架組裝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 在相對于所述活塞桿而將下側的夾持構件、套環構件及下側彈性體分別套入之后,將傳遞構件從所述下側彈性體的上方套入以構成下部側組件; 在將所述下部側組件從 所述車身側構件的下方插入于所述車身側構件的貫通孔、將上側彈性體及上側的夾持構件從所述車身側構件的上方套入于貫穿了所述車身側構件的所述活塞桿的一端部之后,將固結構件固結于所述活塞桿的前端部。
【文檔編號】F16F15/06GK103906944SQ201280052763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8日
【發明者】伊藤純孝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