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式裝載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在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中,通過自然潤滑為各部分供給充足的潤滑油。該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20)具有第一油槽部(P1)、第二油槽部(P2)、連通油路(OP1)、橫孔(84)和縱孔(85a,85b)。第一油槽部(P1)設于被潤滑部的上方,其儲存飛散的潤滑油。第二油槽部(P2)在第一油槽部(P1)的下方設于輸出軸(41)的端部,其儲存來自第一油槽部(P1)的潤滑油。連通油路(OP1)將第一油槽部(P1)與第二油槽部(P2)連通。橫孔(84)在旋轉軸沿軸向延伸而形成并與第二油槽部(P2)連通。縱孔(85a,85b)形成于輸出軸(41)并與橫孔(84)連通,當輸出軸(41)的旋轉低于規定轉速時將儲存于第二油槽部(P2)的潤滑油引導到被潤滑部。
【專利說明】輪式裝載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輪式裝載機,特別是涉及一種反復行駛和停止而進行作業的輪式裝載機。
【背景技術】
[0002]輪式裝載機主要是用于進行挖掘作業的車輛,包括車架、作業裝置、前后輪、駕駛室等。另外,車架具有前車架、后車架和連結部,前車架利用連結部向左右方向轉動自如地與后車架連接。
[0003]這種輪式裝載機包括液壓式的變速器,以進行前進/后退的切換或者變速。并且,在該變速器設有輸入軸、中間軸、輸出軸等旋轉軸和安裝于這些軸的液壓式離合裝置、齒輪、停車制動器等。
[0004]這樣,由于在變速器的內部設有包括離合裝置及制動裝置的摩擦部、軸承等滑動部、利用花鍵的卡合部,因此,需要為這些部分供給潤滑油。
[0005]于是,提供了專利文獻I所示的液壓系統和專利文獻2所示的結構。
[0006]在專利文獻I所示的液壓系統中,設有從高壓回路分支的為離合器供給液壓油的變速器潤滑回路,而且,設有從轉向潤滑回路分支的變速器潤滑輔助回路。該變速器潤滑輔助回路與變速器潤滑回路連接。另外,通過這些回路潤滑過的油液儲存于變速器殼體,之后返回到轉向裝置。
[0007]另外,在專利文獻2所示的變速器中,利用動力轉向機構的排出油強制潤滑離合器,由此低成本地實現離合器的潤滑。
[0008]而且,在專利文獻3中示出了如下內容:在自動變速裝置的上方配置對齒輪所攪起的變速器內的潤滑油進行收集的流槽,作為自動變速裝置的給油裝置。并且,由該流槽收集到的潤滑油依靠重力作用供給到各滑動部。
[0009]現有技術文獻
[0010]專利文獻
[0011]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74971號公報
[0012]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227563號公報
[0013]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6-249324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4]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15]在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中,對于輸入軸而言,如專利文獻I及2所示,多數情況是利用泵強制地供給潤滑油潤滑各部分。對于具有輸出軸等的輸出部同樣也考慮進行強制潤滑,但該情況下需要增大潤滑油供給用油泵的容量,而且成本會由于回路的添加而增加。
[0016]于是,對于變速器的位于殼體底部的輸出軸等花鍵卡合部分而言,多數情況是借助齒輪的旋轉等將儲存于殼體底部的潤滑油攪起,利用飛散的潤滑油進行自然潤滑。[0017]此處,在輪式裝載機中,多以低速進行作業。特別地,在長時間進行低速作業的狀況下,通過以往的自然潤滑難以向各部分供給充足的潤滑油。特別是輪式裝載機的停車制動器安裝于變速器的殼體的端部,通過以往的自然潤滑無法對構成停車制動裝置的制動板和花鍵卡合部進行充分的潤滑。
[0018]為了通過以往的自然潤滑良好地潤滑花鍵卡合部分等,需要將殼體內的潤滑油的油面水平提高到花鍵卡合部。然而,在這種結構中,潤滑油對旋轉部件的攪拌阻力大,動力損失增加。
[0019]本發明的技術問題在于:設法在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中,通過自然潤滑為各部分供給充足的潤滑油。
[0020]用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0021]作為本發明的輪式裝載機的代表性的作業,有V形作業。該V形作業指的是如下所述的作業。
[0022]S卩,在某位置進行挖掘,之后,使大臂上升而舉起鏟斗內的砂土等貨物,并同時使車輛后退。之后,將變速器從后退切換為前進,進一步提升大臂并同時使車輛前進,靠近自卸卡車,然后,使鏟斗翻轉而向自卸卡車上卸土。之后,在空載狀態下進行前進和后退,再次返回到挖掘位置。
[0023]如上所述,V形作業中的車速以某車速(以下,記作“分支車速”)為界,使低于分支車速的低速與分支車速以上的車速交替推移。
[0024]于是,在本發明中,利用該輪式裝載機的代表性的作業,雖然為自然潤滑,但是能夠進行與強制潤滑同樣的潤滑。
[0025]即,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輪式裝載機包括發動機、作業裝置和進行前進/后退的切換及變速的變速器。作業裝置利用因發動機的驅動而產生的壓力油驅動。變速器具有殼體、配置于殼體的內部的旋轉軸及配置于旋轉軸的外周部的被潤滑部。變速器具有第一油槽部、第二油槽部、連通油路、橫孔和潤滑油路。第一油槽部設于被潤滑部的上方,其儲存飛散的潤滑油。第二油槽部在第一油槽部的下方設于旋轉軸的端部,其儲存來自第一油槽部的潤滑油。連通油路將第一油槽部與第二油槽部連通。橫孔在旋轉軸沿軸向延伸而形成并與第二油槽部連通。潤滑油路具有從旋轉軸的外周面沿徑向延伸而形成的縱孔并與橫孔連通。并且,潤滑油路在旋轉軸的旋轉低于規定轉速時將儲存于第二油槽部的潤滑油引導到被潤滑部。
[0026]此處,所謂“規定轉速”,是指根據第一油槽部相對于第二油槽部的勢能與第二油槽部內的潤滑油因輸出軸的旋轉而產生的動能(由離心力產生)的大小關系而確定的轉速。具體地說,在動能比勢能大的情況下,第二油槽部內的潤滑油被壓在第二油槽的圓周壁內部并在連通油路內被壓回,不會向橫孔內供給。如前所述,動能變大于勢能時為界的轉速就是“規定轉速”。
[0027]在該輪式裝載機中,車輛正在行駛等時,飛散到變速器的殼體內的潤滑油被儲存于第一油槽部。并且,在輪式裝載機的V形作業中,當速度低于規定速度時,即在旋轉軸的旋轉低于規定轉速時,儲存于第一油槽部的潤滑油依靠重力作用而被引導到下方的第二油槽部,再經由具有橫孔及縱孔的潤滑油路供給到被潤滑部。
[0028]在此,此處雖然為自然潤滑,但是在輪式裝載機的V形作業中的低速時,可以利用儲存于第一油槽部的潤滑油的勢能向被潤滑部強制地供給潤滑油。所以,在自然潤滑中難以被供給潤滑油的部位也能夠供給潤滑油。
[0029]在第一方面的輪式裝載機的基礎上,本發明第二方面的輪式裝載機優選為:旋轉軸為配置于殼體的底部的輸出軸,第一油槽部沿輸出軸的軸向具有規定長度;而且,連通油路形成于殼體。
[0030]在此,儲存于第一油槽部的潤滑油經由形成于殼體的連通油路被引導到第二油槽部。該情況下,在外部不需要用于使兩油槽部連通的配管。
[0031]在第二方面的輪式裝載機的基礎上,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輪式裝載機優選為:變速器還具有輸出法蘭,該輸出法蘭與輸出軸的一端花鍵卡合,并且,第二油槽部為輸出軸的一端的端面與蓋部件之間的軸端部空間,所述蓋部件與輸出軸的端面沿軸向隔開規定間隙并固定于輸出法蘭,橫孔形成于輸出軸的中心部。
[0032]在此,由于利用存在于輸出軸的軸端部的空間作為第二油槽部,因此,不需要特別的空間。
[0033]在第三方面的輪式裝載機的基礎上,本發明第四方面的輪式裝載機優選為:變速器還具有停車制動器,該停車制動器安裝于殼體的側部并通過花鍵與輸出軸卡合,并且,縱孔將橫孔與停車 制動器的花鍵卡合部連通。
[0034]安裝于殼體的側部且與輸出軸花鍵卡合的停車制動器在多數情況下在上方不配置輸入側的機構和部件。所以,通過自然潤滑向停車制動器供給潤滑油是困難的。
[0035]于是,在該第四方面的輪式裝載機中,使潤滑油經由縱孔供給到停車制動器的花鍵卡合部。
[0036]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輪式裝載機的基礎上,本發明第五方面的輪式裝載機優選為:第一油槽部一體形成于殼體的內壁,并與內壁一起形成U形剖面。
[0037]在此,由于利用殼體的內壁形成第一油槽部,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形成第一油槽部。
[0038]在第二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輪式裝載機的基礎上,本發明第六方面的輪式裝載機優選為:變速器還具有輸入機構,該輸入機構在輸出軸的上方包括旋轉軸及齒輪,潤滑油供給到該輸入機構,并且第一油槽部儲存來自輸入機構的飛散油以及從殼體底部攪起的飛散油。
[0039]通常,多數情況是對輸入機構進行強制潤滑。并且,潤滑過輸入機構的潤滑油向殼體底部落下,或者被旋轉部件飛散。
[0040]于是,將這些潤滑油儲存于第一油槽部。因此,能夠高效地將潤滑油儲存于第一油槽部,從而能夠良好地潤滑輸出軸部分。
[0041]本發明的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的潤滑方法是對具有第一油槽部、第二油槽部和被潤滑部的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進行潤滑的方法。第一油槽部設于變速器的殼體的內壁。第二油槽部設于在第一油槽部的下方配置的旋轉軸的端部,并經由連通路徑與第一油槽部連通。被潤滑部配置于旋轉軸的外周面。并且,該潤滑方法具有:
[0042]◎將飛散的潤滑油儲存于第一油槽部的工序;
[0043]◎在旋轉軸的旋轉低于規定轉速時,通過儲存于第一油槽部的潤滑油的勢能將潤滑油經由第二油槽部引導到被潤滑部的工序。[0044]需要說明的是,該潤滑方法中的“規定轉速”是與所述規定轉速同樣的轉速。
[0045]發明效果
[0046]在如上所述的本發明中,能夠通過利用重力的自然潤滑,在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中為各部分供給充足的潤滑油。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7]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輪式裝載機的側視圖;
[0048]圖2是變速器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0049]圖3是表示變速器的潤滑結構的剖視圖;
[0050]圖4是前殼體和后殼體的外觀立體圖;
[0051]圖5是表示輪式裝載機在V形作業中的車速的推移的圖;
[0052]圖6是表示車速與潤滑油供給的關系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3][輪式裝載機的整體結構]
[0054]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輪式裝載機I的整體結構在圖1中表示。需要說明的是,圖1是輪式裝載機I的側視圖。
[0055]輪式裝載機I包括車架2、作業裝置3、一對前輪4、駕駛室5、發動機室6及一對后輪7。
[0056]車架2為所謂的鉸接式結構,具有前車架11、后車架12和連結部13。前車架11配置于后車架12的前方,其利用連結部13向左右方向轉動自如地與后車架12連結。在后車架12搭載有發動機及變速器等驅動系統。
[0057]作業裝置3具有提升臂15和鏟斗16。提升臂15及鏟斗16被未圖示的液壓泵所供給的壓力油驅動。提升臂15使其基端轉動自如地支承于前車架11。鏟斗16轉動自如地安裝于提升臂15的前端部。
[0058]駕駛室5載置于后車架12上,其在內部配置有用于轉向操作的方向盤和操縱桿、用于操作作業裝置的操作部件、各種顯示裝置等。
[0059][變速器]
[0060]<整體結構>
[0061]搭載于該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是將從兩個液壓馬達輸入的扭矩傳遞到輸出軸的設備。具體地說,變速器具有第一液壓馬達及第二液壓馬達。第一液壓馬達經由離合機構與第一輸入軸連結,第二液壓馬達直接與第二輸入軸連結。另外,在第一輸入軸設有大減速比的行星齒輪機構。
[0062]在如作業時等需要大扭矩的情況下,離合機構接通,從而從第一液壓馬達及第二液壓馬達經由各自所連結的輸入軸輸入扭矩。另一方面,在高速行駛的情況下,設于第一輸入軸的離合機構斷開,從而使僅來自高速行駛用的第二液壓馬達的扭矩經由第二輸入軸輸入。
[0063]以下,參照圖2對變速器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變速器20具有前殼體21及后殼體22、收納于該前殼體21及后殼體22的輸入部23、輸出部24和安裝于后殼體22的后部的停車制動器25。
[0064]<輸入部>
[0065]如前所述,輸入部23具有兩個液壓馬達和兩個變速機構。兩個變速機構中的每個都具有輸入軸及變速用的齒輪機構,從而從對應的液壓馬達向輸出軸傳遞扭矩。在圖2中僅表示出兩個變速機構中的一個機構的一部分。圖2所示的變速機構具有第一輸入軸31、未圖不的離合機構及行星齒輪機構(僅表不出一部分)和輸入齒輪35。
[0066]第一輸入軸31經由花鍵卡合與第一液壓馬達(未圖示)的輸出軸連結。并且,輸入到第一輸入軸31的扭矩經由未圖示的離合機構輸入到行星齒輪機構的齒圈32。在齒圈32上嚙合有多個行星輪33,多個行星輪33轉動自如地支承于行星架34。在行星架34上固定有輸入齒輪35。輸入齒輪35經由軸承轉動自如地支承于在后殼體22上固定的端蓋36。
[0067]<輸出部>
[0068]輸出部24具有輸出軸41和輸出齒輪42。
[0069]輸出軸41配置于前殼體21及后殼體22的底部,其一端部經由軸承轉動自如地支承于前殼體21,軸向中間部經由軸承轉動自如地支承于后殼體22。在輸出軸41的一端部外周面形成有法蘭卡合用的第一花鍵41a,在另一端部外周面同樣形成有法蘭卡合用的第二花鍵41b。第二花鍵41b與第一花鍵41a相比軸向長度形成得較長。另外,在輸出軸41的軸向中間部形成有齒輪卡合用的第三花鍵41c。
[0070]在輸出軸41的第一花鍵41a上花鍵卡合有第一輸出法蘭43,在第二花鍵41b上花鍵卡合有第二輸出法蘭44。第一輸出法蘭43通過壓板45及螺栓46固定于輸出軸41的一個端面。另外,在第二輸出法蘭44的開口部嵌入有蓋部件47,在蓋部件47與輸出軸41的另一個端面41d之間形成有規定的間隙G1。
[0071]輸出齒輪42與第三花鍵41c花鍵卡合。在輸出齒輪42上嚙合有圖2所示的輸入齒輪35和未圖示的其它輸入齒輪。此外,以包圍輸出齒輪42的下部側周圍的方式設有隔板48。
[0072]〈停車制動器〉
[0073]停車制動器25安裝于后殼體22的第二輸出法蘭44側的側面。停車制動器25具有外殼51、罩52、輪轂53、固定環54、多個制動板55、活塞56和多個蝶形彈簧57。
[0074]外殼51形成為近似環狀,其與罩52 —起被多個螺栓60固定于后殼體22的側面。罩52固定于外殼51的端面。在罩52的內周部與第二輸出法蘭44的外周面之間,設有防塵密封圈61及油封62。此外,在第一輸出法蘭43側也同樣設有防塵密封圈61及油封62。
[0075]輪轂53、固定環54、多個制動板55、活塞56、多個蝶形彈簧57收納于由所述的外殼51和罩52形成的空間。
[0076]輪轂53形成為環狀,使形成于內周面的花鍵與輸出軸41的第二花鍵41b花鍵卡合。另外,在輪轂53的外周面形成有多個齒。
[0077]固定環54在輪轂53的外周側通過螺栓64固定于后殼體22的側面。在固定環54的內周面形成有多個齒。
[0078]多個制動板55具有與輪轂53卡合的第一板和與固定環54卡合第二板。S卩,在第一板的內周部形成有多個齒,該齒與形成于輪轂53的外周面的齒相嚙合。另外,在第二板的外周部形成有多個齒,該齒與形成于固定環54的內周面的齒相哨合。在第一板的兩側面設有摩擦部件。
[0079]活塞56為環狀且形成為筒狀,其沿軸向移動自如地配置于外殼51的內周面。在活塞56的外周面與外殼51的內周面之間形成有油室65,該油室65內供給有用于使活塞56動作的液壓油。
[0080]多個蝶形彈簧57在活塞56的內周部配置于活塞56與罩52之間。多個蝶形彈簧57以壓縮狀態被設置。所以,在未向油室65供給液壓油的狀態下,活塞56利用多個蝶形彈簧57使多個第一板和多個第二板相互按壓。
[0081 ] 在具有以上結構的停車制動器25中,在未向油室65供給液壓油的狀態下,制動器起動,使輸出軸41的旋轉被制動。另一方面,若向油室65供給液壓油,則活塞56向離開多個制動板55的一側移動。因此,構成制動板55的第一板與第二板的按壓被解除,制動器關閉。在該狀態下,對輸出軸41的制動被解除。
[0082][潤滑結構]
[0083]在圖3中只表示設于變速器20的潤滑結構的一部分。在該實施方式中,利用自油泵所供給的潤滑油強制地潤滑輸入部23。另一方面,利用從輸入部23落下、飛散的潤滑油以及被輸出齒輪42等飛散的潤滑油潤滑輸出部24。以下,對這些潤滑結構進行具體說明。
[0084]如圖2所示,在端蓋36沿軸向形成有潤滑油供給用的第一孔71。該第一孔71和與第一輸入軸31的中心軸同軸地形成第二孔72連通。從未圖示的油泵通過這些第一孔71、第二孔72供給到的潤滑油通過各部分的間隙和沿徑向形成的孔供給到軸承和滑動部。另外,在第一輸入軸31的中心部也沿軸向形成有第三孔73,潤滑油通過該第三孔73及沿徑向形成的孔(未圖示)被供給到設于第一輸入軸31的離合機構等。
[0085]如圖3所示,為了潤滑輸出部24,設置第一油槽部P1、第二油槽部P2、橫孔84和潤滑用的油路0P1、0P2。
[0086]第一油槽部Pl是主要儲存向輸入部23供給并飛散的潤滑油的部分。如圖3及圖4所示,第一油槽部Pl —體形成于前殼體21及后殼體22的內壁并與內壁一起形成U形剖面。更詳細地說,第一油槽部Pl的底部Pla及側部Plb的一部分和前壁Plf形成于前殼體21。另外,第一油槽部Pl的底部Pla及側部Plb的大部分和后壁Plr形成于后殼體22。并且,通過利用對合面21a、22a將前殼體21與后殼體22相互對合,形成由底部Pla、側部Plb、殼體內壁面及前壁Plf、后壁Plr限定出的剖面為U形的第一油槽部P1。此外,在后壁Plr的下部,形成有沿軸向貫通的第四孔74。
[0087]如前所述,第二油槽部P2是在安裝于第二輸出法蘭44的蓋部件47與輸出軸41的端面41d之間形成的間隙G1。
[0088]橫孔84沿軸向形成于輸出軸41的中心部,其從輸出軸41的一端面41d開始具有規定深度。即,橫孔84的一端向間隙Gl開口。
[0089]潤滑用的油路具有將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l的潤滑油引導到第二油槽部P2的連通油路OPl和用于將儲存于第二油槽部P2的潤滑油引導到各部分的供給油路0P2。
[0090]連通油路OPl具有所述的第四孔74和第五孔75?第九孔79。第五孔75沿軸向貫通形成于停車制動器25的外殼51并與第四孔74連通。第六孔76沿軸向形成于停車制動器25的罩52并與第五孔75連通。第六孔76從外殼51的對合面開始形成為規定深度。第七孔77沿徑向形成于罩52,并從罩52的外周面開始向內周側具有規定深度。第六孔76與第七孔77的中途連通。第八孔78從支撐罩52的蝶形彈簧57的面開始沿軸向形成規定深度并與第七孔77連通。第九孔79將第八孔78與罩52的內周部連通。
[0091]在第九孔79開口的部分形成有規定的空間G2。具體地說,利用輸出軸41的外周面、第二輸出法蘭44的前端面和配置于罩52的內周部的密封部件80形成環狀的空間G2。第九孔79與該空間G2連通。
[0092]此外,在密封部件80的端面設有卡環81,用來抑制儲存于空間G2的潤滑油通過輸出軸41的第二花鍵41b向密封部件80側泄漏。
[0093]另外,第二輸出法蘭44的花鍵內齒中的一部分被去除而設置缺齒部分,間隙Gl與空間G2主要在由該缺齒部分和輸出軸41形成的間隙連通。
[0094]供給油路0P2具有第一縱孔85a及第二縱孔85b。第一縱孔85a沿徑向形成于輸出軸41的軸向中間部。該第一縱孔85a將輸出齒輪42的端部且第三花鍵41c端部的輸出軸41的外周面與橫孔84連通。第二縱孔85b在第一縱孔85a的側方沿徑向形成。該第二縱孔85b將輪轂53的內周面且第二花鍵41b端部的輸出軸41的外周面與橫孔84連通。
[0095][關于輸出部的潤滑]
[0096]下面,特別對進行V形作業時的輸出部24的潤滑作用進行說明。
[0097]V形作業如上所述,圖5中表示出V形作業時車速的推移。在該圖4所示的例子中,(I)?(4)的一個周期的作業執行30秒左右。具體地說,在步驟(I)中,空載前進并進行挖掘作業。在步驟(2)中,舉起鏟斗內的砂土等貨物,并同時使車輛后退。在步驟(3)中,在保持貨物的情況下前進,靠近自卸卡車并向自卸卡車卸土。在步驟(4)中,在空載狀態下后退,進行方向切換并再次返回到挖掘位置。
[0098]在以上所述的V形作業中,如圖5所示,車速以分支車速為界使低于分支車速的低速與分支車速以上的車速交替推移。該分支車速是第二油槽部P2的潤滑油由于輸出軸41的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動能)與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l的潤滑油的勢能相互平衡時的車速。此處,在圖5中用斜線表示的區域,即在以低于分支車速的車速行駛的時間段內,各部分被潤滑。所以,在一個周期30秒的V形作業中的一半左右的時間內有潤滑效果。
[0099]以下,對該分支車速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l的潤滑油通過各孔74?79、間隙G2、第二花鍵41b被引導到第二油槽部P2。然后,儲存于該第二油槽部P2的潤滑油通過橫孔84及兩個縱孔85b潤滑各部分。該情況下使潤滑油流向各部分的壓力是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l的潤滑油的勢能(以下,記作“潤滑油的供給落差”)。
[0100]另一方面,若輸出軸41旋轉,則離心力向儲存于第二油槽部P2的潤滑油作用。并且,若輸出軸41的轉速達到規定轉速以上,則與潤滑油的供給落差相比,作用于第二油槽部P2的潤滑油的離心力(以下,記作“離心油壓”)更大。于是,在第二油槽部P2的間隙G1,潤滑油移動到外周部,在間隙Gl的中心部分及橫孔84不存在潤滑油。
[0101]在上述狀況下,潤滑油的供給落差與第二油槽部P2 (間隙Gl)的潤滑油的離心油壓相同時的車速(輸出軸41的轉速)為分支車速。
[0102]圖6中表示出車速與潤滑油供給的關系。在圖6中,OH表示潤滑油的供給落差,即,使潤滑油流入到輸出軸41的橫孔84的壓力。另外,CP表示因行駛(旋轉)而產生的離心油壓,即阻礙向橫孔84流入的壓力。
[0103]從該圖6可知,在比分支車速低速的區域(圖6中左側),潤滑油的供給落差OH比離心油壓CP大,各部分被潤滑。具體地說,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l的潤滑油經由第四孔74?第九孔79被引導到間隙G2。另外,潤滑油從間隙G2經由第二花鍵41b被引導到第二油槽部P2的間隙G1。然后,間隙Gl的潤滑油依靠供給落差在橫孔84流動,再經由第一縱孔85a及第二縱孔85b被供給到花鍵卡合部、滑動部,并進一步被供給到停車制動器25的多個制動板55部分。
[0104]另一方面,若達到分支車速以上(圖6中右側),則離心油壓CP變為比潤滑油的供給落差OH大,間隙Gl的潤滑油移動到外周部,在間隙Gl的中心部及橫孔84不存在潤滑油。因此,在該車速區域,各部分不被潤滑。
[0105]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分支車速以上的車速區域,潤滑油由于齒輪等旋轉部件的作用而向各部分飛散。另外,強制地供給到輸入部23的潤滑油也向前殼體21及后殼體22內飛散。這些飛散的潤滑油被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1。在該分支車速以上的車速區域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l的潤滑油在低于分支車速的低速區域內用于潤滑輸出部24的各部分。
[0106]在圖5中,在斜線的時間區域內,輸出部24的各部分由儲存于第一油槽部Pl及第二油槽部P2的潤滑油潤滑。
[0107][特點]
[0108](I)由于利用輪式裝載機的代表性的作業方式潤滑輸出部24的各部分及停車制動器25,因此,能夠在自然潤滑中對難以供給潤滑油的部位充分供給潤滑油。
[0109](2)由于利用前殼體21及后殼體22的內壁形成第一油槽部P1,因此,通過簡單的結構就能夠形成第一油槽部Pl。
[0110](3)由于將第一油槽部Pl與第二油槽部P2通過形成于后殼體22和停車制動器25的外殼51等的油路連通,因此,不需要用于使兩油槽部連通的配管。
[0111](4)由于利用存在于輸出軸41軸端部的間隙Gl作為第二油槽部P2,因此,不需要特別的空間。
[0112][其它實施方式]
[0113]本發明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范圍的情況下能夠進行各種變形或者修正。
[0114](a)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潤滑變速器的輸出部,但是同樣的潤滑結構也能夠應用到包括中間軸等的其它機構。
[0115](b)第一油槽部Pl及第二油槽部P2的結構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也可以利用其它的空間或者凹部等形成油槽部。
[0116](C)潤滑油路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的縱孔85a、85b。也可以為形成于各部件之間的間隙等。
[0117]工業實用性
[0118]在本發明的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中,能夠通過利用重力的自然潤滑為各部分供給充足的潤滑油。
[0119]附圖標記說明
[0120]I輪式裝載機
[0121]3作業裝置
[0122]20變速器[0123]21前殼體
[0124]22后殼體
[0125]23輸入部
[0126]24輸出部
[0127]25停車制動器
[0128]41輸出軸
[0129]43、44輸出法蘭
[0130]47蓋部件
[0131]51 外殼
[0132]71?79孔(油路)
[0133]84 橫孔
[0134]85a、85b 縱孔
[0135]Pl第一油槽部
[0136]P2第二油槽部
[0137]Gl 間隙
【權利要求】
1.一種輪式裝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發動機; 作業裝置,其利用因所述發動機的驅動而產生的壓力油驅動; 變速器,其具有殼體、配置于所述殼體的內部的旋轉軸及配置于所述旋轉軸的外周部的被潤滑部,其進行前進/后退的切換及變速; 所述變速器具有: 第一油槽部,其設于所述被潤滑部的上方,儲存飛散的潤滑油; 第二油槽部,其在所述第一油槽部的下方設于所述旋轉軸的端部,儲存來自所述第一油槽部的潤滑油; 連通油路,其將所述第一油槽部與所述第二油槽部連通; 橫孔,其在所述旋轉軸沿軸向延伸而形成并與所述第二油槽部連通; 潤滑油路,其具有從所述旋轉軸的外周面沿徑向延伸而形成的縱孔并與所述橫孔連通; 當所述旋轉軸的旋轉低于規定轉速時,所述潤滑油路將儲存于所述第二油槽部的潤滑油引導到所述被潤滑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式裝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轉軸為配置于所述殼體的底部的輸出軸, 所述第一油槽部沿所述輸出軸的軸向具有規定長度, 所述連通油路形成于所述殼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式裝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速器還具有輸出法蘭,該輸出法蘭與所述輸出軸的一端花鍵卡合, 所述第二油槽部為所述輸出軸的一端的端面與蓋部件之間的軸端部空間,所述蓋部件與所述輸出軸的端面沿軸向隔開規定間隙并固定于所述輸出法蘭, 所述橫孔形成于所述輸出軸的中心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式裝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速器還具有停車制動器,該停車制動器安裝于所述殼體的側部并通過花鍵與所述輸出軸卡合, 所述縱孔將所述橫孔與所述停車制動器的花鍵卡合部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輪式裝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槽部一體形成于所述殼體的內壁,并與所述內壁一起形成U形剖面。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輪式裝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速器還具有輸入機構,該輸入機構在所述輸出軸的上方包括旋轉軸及齒輪,潤滑油供給到該輸入機構, 所述第一油槽部儲存來自所述輸入機構的飛散油以及從所述殼體底部攪起的飛散油。
7.一種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的潤滑方法,所述輪式裝載機的變速器具有: 第一油槽部,其設于變速器的殼體的內壁; 第二油槽部,其設于在所述第一油槽部的下方配置的旋轉軸的端部,并經由連通路徑與所述第一油槽部連通; 被潤滑部,其配置于所述旋轉軸 的外周部;該潤滑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將飛散的潤滑油儲存于所述第一油槽部的工序; 在所述旋轉軸的旋轉低于規定轉速時,通過儲存于所述第一油槽部的潤滑油的勢能將潤滑油經由所述第二油槽部引`導到所述被潤滑部的工序。
【文檔編號】F16H57/04GK103518080SQ201280001286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9日
【發明者】森口恭介, 鳥巢弘德, 山口英治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