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樞紐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樞紐總成,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增加摩擦力的樞紐總成。
背景技術:
現有電子裝置,特別是攜帶型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計算機、折迭式手機、電子字典或游戲機等,一般會具有互相樞接的兩個板體,例如,安裝有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的第一板體,以及安裝有計算機零組件、電池與輸入裝置如鍵盤(keyboard)的第二板體。第一板體系透過樞紐總成樞接至第二板體上,第一板體可與第二板體互相閉合,或是第一板體可相對于第二板體開啟到特定角度。上述樞紐總成,一般具有定位部與彈性組件。定位部包括有可相對旋轉的第一定位環與第二定位環,而彈性組件抵壓在第一定位環及/或第二定位環上,迫使第一定位環與第二定位環彼此抵接。第一定位環設置有凸塊,第二定位環設置有凹槽,凸塊與凹槽互相對應,因而當第一定位環與第二定位環相對旋轉至特定角度時,凸塊可卡入凹槽。例如,當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互相閉合時,凸塊卡于凹槽內,當要開啟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時,因凸塊與凹槽的互相作用,會增加開啟時所需施加的扭力值,藉此可達到閉合時的定位效果。另外,當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相對開啟時,因凸塊滑移出凹槽而抵頂在第二定位件上,使第一定位環與第二定位環之間的間隔加大,連帶使所述彈性組件被壓縮,因而彈性組件會產生更大的恢復力,因而導致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連帶產生較大的摩擦力,藉此維持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的夾角。然而,時下具有觸控屏幕的電子裝置已逐漸普及,當使用者操作位于第一板體上的觸控屏幕時,無論點擊、按壓或滑移的動作,皆會施加額外的作用力到第一板體上,此作用力轉移至樞紐總成所形成的扭力,有可能大于摩擦力而使得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的夾角產生改變,例如使用者操作觸控屏幕時,造成第一板體往后轉倒。若無法在使用者進行觸控操作時,維持第一板體既有的開啟角度的話,將會導致使用上的不便。
發明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樞紐總成,當其應用于具有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的電子裝置上時,其藉由摩擦力產生部來增加摩擦力,以有效地維持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的開啟角度,以利于使用。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樞紐總成,其包括樞軸、第一連接部、摩擦力產生部、第二連接部與固定件。樞軸于兩端之間具有軸體,第一連接部具有相對立的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上分別透設有通孔,軸體可樞轉的穿設于兩通孔,摩擦力產生部配置于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之間,摩擦力產生部包括第一緊迫環、第二緊迫環與彈性組件。第一緊迫環固定于第一支臂且具有坡道,坡道環繞軸體且沿軸向逐漸增加厚度。第二緊迫環套設并固定于軸體,鄰接第一緊迫環且朝向第一緊迫環軸向凸伸有滑塊,滑塊對應于坡道。彈性組件套設于樞軸并抵頂于第二緊迫環。第二連接部固設于樞軸的一端,固定件固設于樞軸的另一端。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坡道包括內圈坡道與外圈坡道,外圈坡道位于內圈坡道的外周且彼此徑向相對。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滑塊包括內圈滑塊與外圈滑塊,內圈滑塊對應于內圈坡道,外圈滑塊對應于外圈坡道。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坡道頂端具有平臺,平臺的厚度一致。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坡道位于平臺的兩側且對稱設置。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與第一緊迫環系一體成形。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樞紐總成還包括定位部,定位部配置于彈性組件與第二支臂之間。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環與第二定位環,第一定位環套設并固定于軸體,且具有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環固定于第二支臂,鄰接第一定位環,且具有第二定位件。其中,第一定位件選擇性的卡合第二定位件。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凸塊,第二定位件包括凹槽,凸塊與凹槽互相對應。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樞軸徑向延伸有冠部,冠部夾于第二支臂與第二連接部之間,冠部徑向設置有段差,第二支臂凸伸有止檔塊,段差選擇性地抵靠止檔塊。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系透過卡合件固定于第一連接部。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種樞紐總成,其可提供適當的摩擦力,以利于維持第一板體相對于第二板體的開啟角度。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更適合應用于具有觸控操作需求的電子裝置上。為讓本實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和優點能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更易理解,下文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樞紐總成的示意圖。圖2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3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樞紐總成的爆炸圖。圖4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與第二緊迫環的示意圖。圖5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二緊迫環的另一角度示意圖。圖6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定位部的示意圖。圖7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定位部的另一角度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I:電子裝置10:樞紐總成11:第一板體12:第二板體100:樞軸110:軸體[0032]120:冠部121:段差200:第一連接部210:第一支臂211、221:通孔220:第二支臂222:止檔塊230:第一固定板300:摩擦力產生部310:第一緊迫環311:內圈坡道312:外圈坡道313、314:平臺320:第二緊迫環321:內圈滑塊322:外圈滑塊330:彈性組件400:第二連接部410:第二固定板500:固定件600:定位部610:第一定位環611:凸塊620:第二定位環621: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2,圖1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樞紐總成的示意圖,圖2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示意圖。樞紐總成10包括樞軸100、第一連接部200、摩擦力產生部300、第二連接部400、固定件500與定位部600。樞紐總成10用于安裝在電子裝置I上,電子裝置I具有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I為筆記本型計算機,但不限于此。第一板體11安裝有觸控屏幕,其包括觸控模塊、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圖中未繪示),第二板體12安裝有計算機零組件、電池與輸入裝置。第一板體11系透過樞紐總成10樞接至第二板體12上,第一板體11可與第二板體12互相閉合;或是,第一板體11可相對于第二板體12開啟到特定角度,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可于第一板體11上的觸控屏幕上進行點擊、按壓或滑移等動作來進行觸控操作。樞紐總成10可提供適當的摩擦力,以避免使用者在進行觸控操作時,第一板體11會因為使用者施加的作用力而往后轉倒。請再同時參照圖3,圖3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樞紐總成的爆炸圖,圖3系為圖1所示之樞紐總成10的分解狀態。樞軸100的兩端之間具有軸體110與冠部120,冠部120上徑向設置有段差121,段差121是冠部120上所形成的徑向高低差結構,軸體110具有非圓形的斷面。第一連接部200具有相對立的第一支臂210與第二支臂220以及第一固定板230,第一支臂210與第二支臂220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30上,其中,第一支臂210系透過卡合件如螺絲而固定于第一固定板230。第一支臂210與第二支臂220上分別透設有通孔211、221,通孔211、221軸向對齊,因而軸體110可樞轉地穿設于通孔211、221中,冠部120則抵于第二支臂220的外側。第二支臂220凸設有止檔塊222,止檔塊222與段差121相對應,段差121選擇性的抵靠止檔塊222,因此止檔塊222與段差121可互相配合以限制樞軸100相對于第一連接部200的旋轉幅度。摩擦力產生部300配置于第一支臂210與第二支臂220之間,摩擦力產生部300包括第一緊迫環310、第二緊迫環320與彈性組件330。第一緊迫環310固定于第一支臂210,較佳的第一支臂210與第一緊迫環310系一體成形,通孔211位于第一緊迫環310的中央。第二緊迫環320鄰接第一緊迫環310,第二緊迫環320套設并固定于軸體110上,第二緊迫環320的中央穿孔互補于軸體110的非圓形斷面結構,因此第二緊迫環320系卡嵌于軸體110上而無法相對于軸體110進行樞轉。彈性組件330套設于軸體110并透過一固定環(未標號)抵頂于第二緊迫環320,所述固定環之用途與原理應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于此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彈性組件330為復數個互相迭合的彈片。第二連接部400固設于樞軸100上靠近冠部120的一端,第二連接部400與第二支臂220互相配合夾持冠部120。第二連接部400具有第二固定板410,其中,第二固定板410固定在第一板體11上,而第一連接部200的第一固定板230固定在第二板體12上。藉此,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在樞轉時系分別對應于第二連接部400與第一連接部200而與之連動。固定件500則固設于樞軸100上的軸體110的末端,固定件500位于第一支臂210的外側,第二連接部400與固定件500將軸體110維持于第一支臂210與第二支臂220之間。定位部600配置于彈性組件330與第二支臂220之間,彈性組件330以及第二支臂220與定位部600之間還分別具有固定環(未標號)。定位部600包括第一定位環610與第二定位環620,第一定位環610套設并卡嵌于軸體110上,從而使彼此無法相對樞轉,第二定位環620固定于第二支臂220并鄰接第一定位環610。當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相對樞轉至預定角度,例如O度,而彼此閉合時,第一定位環610與第二定位環620會互相卡合以利于定位。請再同時參照圖4與圖5,圖4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與第二緊迫環的示意圖,圖5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二緊迫環的另一角度示意圖。第一緊迫環310具有坡道,詳言之,坡道包括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外圈坡道312位于內圈坡道311的外周且彼此徑向相對,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系環繞軸體110且沿軸向逐漸增加厚度。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的頂端分別具有平臺313、314,平臺313,314的厚度一致。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分別以平臺313、314為中心而于平臺313,314的兩側對稱設置。第二緊迫環320朝向第一緊迫環310軸向凸伸有滑塊,滑塊包括內圈滑塊321與外圈滑塊322,內圈滑塊321對應于內圈坡道311與平臺313,外圈滑塊322對應于外圈坡道312與平臺314。[0063]藉此,當第一緊迫環310與第二緊迫環320彼此于一預定范圍內相對樞轉時,所述預定范圍例如為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之夾角在90度至135度間,內圈滑塊321與外圈滑塊322會分別滑移于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并且,隨著內圈滑塊321與外圈滑塊322沿著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而朝向平臺313、314爬升時,第一緊迫環310與第二緊迫環320彼此的間隔會相應的逐漸加大,而同時抵頂于第二緊迫環320的彈性組件330則會因為被壓縮而逐漸增加恢復力,相應的,漸增的恢復力則會導致樞紐總成10產生漸增的摩擦力。例如,當第一板體11相對于第二板體12開啟至90度角時,內圈滑塊321與外圈滑塊322會分別進入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的起始點(即相對低點),當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的夾角由90度起逐漸加大時,內圈滑塊321與外圈滑塊322會分別沿內圈坡道311與外圈坡道312爬升,連帶使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之間的摩擦力漸增,在此狀況下,使用者需施以相對較大的扭力于樞軸100上,才能扳動第一板體11。當第一板體11相對于第二板體12開啟至135度角時,內圈滑塊321與外圈滑塊322分別滑移至平臺313、314 (即相對高點),此時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之間的摩擦力為最大。由此觀之,使用者透過觸控操作第一板體11上的觸控屏幕時,較不易于造成第一板體11往后轉倒。請再同時參照圖6與圖7,圖6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定位部的示意圖,圖7所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定位部的另一角度示意圖。第二定位環620套設于軸體110并固定于第二支臂220上,第一定位環610卡嵌于軸體110上,第一定位環610具有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環620具有第二定位件,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定位件為凸塊611,第二定位件為凹槽621,凸塊611與凹槽621互相對應并選擇性的互相卡合。如之前所述,當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互相閉合時,凸塊611會卡入凹槽621,以幫助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互相閉合時的定位。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樞紐總成,其可提供適當的摩擦力,以利于維持第一板體相對于第二板體的開啟角度。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更適合應用于具有觸控操作需求的電子裝置上。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之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樞紐總成(10),包括: 一樞軸(100),其兩端之間具有一軸體(I 10);一第一連接部(200),具有相對立的一第一支臂(210)與一第二支臂(220),該第一支臂(210)與該第二支臂(220 )上分別透設有一通孔(211、221),該軸體(110 )可樞轉地穿設于所述兩通孔(211、221);一摩擦力產生部(300),配置于該第一支臂(210)與該第二支臂(220)之間,該摩擦力產生部(300)包括: 一第一緊迫環(310),固定于該第一支臂(210)且具有一坡道,該坡道環繞該軸體(110)且沿軸向逐漸增加厚度; 一第二緊迫環(320),套設并固定于該軸體(110),鄰接該第一緊迫環且朝向該第一緊迫環(310)軸向凸伸有一滑塊,該滑塊對應于該坡道;一彈性組 件(330),套設于該樞軸(100)并抵頂于該第二緊迫環(320);一第二連接部(400),固設于該樞軸(100)的一端;以及一固定件(500),固設于該樞軸(100)的另一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坡道包括一內圈坡道(311)與一外圈坡道(312),該外圈坡道(312)位于該內圈坡道(311)的外周且彼此徑向相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滑塊包括一內圈滑塊(321)與一外圈滑塊(322),該內圈滑塊(321)對應于該內圈坡道(311),該外圈滑塊(322)對應于該外圈坡道(312)。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坡道頂端具有一平臺(313、314),所述平臺(313,314)的厚度一致。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坡道位于平臺(313、314)的兩側且對稱設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第一支臂(210)與該第一緊迫環(310)是一體成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總成,還包括一定位部(600),該定位部(600)配置于該彈性組件(330)與該第二支臂(220)之間,該定位部(600)包括:一第一定位環(610),套設并固定于該軸體(110),且具有一第一定位件;以及一第二定位環(620),固定于該第二支臂(220),鄰接該第一定位環(610),且具有一第二定位件, 其中,該第一定位件選擇性地卡合該第二定位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第一定位件包括一凸塊(611),該第二定位件包括一凹槽(621),該凸塊(611)與該凹槽(621)互相對應。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樞軸(100)徑向延伸有一冠部(120),該冠部(120 )夾于該第二支臂(220 )與該第二連接部(400 )之間,該冠部(120 )徑向設置有一段差(121),該第二支臂(220)凸伸有一止檔塊(222),該段差(121)選擇性地抵靠該止檔塊(222)。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總成,其中,該第一支臂(210)是透過一卡合件固定于該第一連接部(200)。
專利摘要一種樞紐總成(10),其包括樞軸(100)、第一連接部(200)、摩擦力產生部(300)與第二連接部(400)。樞軸具有軸體(110),第一連接部具有第一支臂(210)與第二支臂(220)且其上分別透設有通孔(211、221),軸體可樞轉地穿設于兩通孔,摩擦力產生部配置于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之間且包括第一緊迫環(310)、第二緊迫環(320)與彈性組件(330)。第一緊迫環固定于第一支臂且具有坡道,坡道環繞軸體且沿軸向逐漸增加厚度。第二緊迫環套設并固定于軸體,鄰接第一緊迫環且朝向第一緊迫環軸向凸伸有滑塊,滑塊對應于坡道。彈性組件套設于樞軸并抵頂于第二緊迫環,第二連接部固設于樞軸的一端。
文檔編號F16C11/10GK202971545SQ201220592749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2日
發明者陳正昌, 林明欽 申請人:欣日興精密電子(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