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制動硬管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產品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汽車制動硬管總成。
背景技術:
汽車制動管路,一般由制動硬管和制動軟管組成;對于輪邊,相對運動較大,則采用制動軟管;對于車身部分,則采用制動硬管。有車架的車型,常在車架上設有固定點,一般從ABS (ESP)到該固定點采用制動硬管,從該固定點到輪邊采用制動軟管。因為ABS (ESP)安裝于車身上,車身與車架具有不同的振動頻率,從而導致制動硬管兩端具有不同的振動頻率;為了消除這種不同振動的影響,保證制動硬管兩端連接處的穩定,從而保證汽車制動系統的穩定工作,常在制動硬管上設計一些減振結構。目前大多車型的制動硬管采用螺旋結構來解決此減振問題,但是這種結構需要相對較大的布置空間,不利于多條制動硬管的并排布置;對于管路布置空間極小的情況,這種結構在單根制動硬管上也無法采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制動硬管總成,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制動硬管布置空間大,布置多條制動硬管受阻的難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包括依次連接的前接頭、硬管、及后接頭。其中:所述硬管包括硬管前段、硬管后段及設在該硬管前段和硬管后段之間的硬管減震段。其中:所述硬管減震段呈U型和反U型交替變化的形狀,由硬管往復折彎而形成。其中:所述前接頭和后接頭設有外螺紋結構。其中:所述前接頭和后接頭的材質為冷鐓鋼或冷拉鋼。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該實用新型的汽車制動硬管總成,由于硬管減震段采用U型和反U型交替變化的結構,有效克服汽車制動硬管設計布置空間較小的問題,減少硬管總成與其他部件的干涉;由于U型和反U型結構為空間變化結構,具有良好的減振效果,又由于U型管和反U型管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規律性,所以該汽車制動硬管總成易于制造。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軸測示意圖;圖2為圖1的硬管的示意圖;圖3為圖1的硬管的示意圖;圖4為圖1的硬管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前接頭;[0017]2:硬管前段;3:硬管減震段;4:硬管后段;5:后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制動硬管布置空間大,布置多條制動硬管受阻的問題,提供一種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包括依次連接的前接頭1、硬管及后接頭5 ;其中,所述硬管包括硬管前段2、硬管后段4及該硬管前段2和硬管后段4之間的硬管減震段3。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硬管減震段3呈U型和反U型交替變化的結構,有效克服汽車制動硬管設計布置空間較小的問題,減少硬管總成與其他部件的干涉;由于U型和反U型結構為空間變化結構,具有良好的減振效果,又由于U型管和反U型管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規律性,所以該汽車制動硬管總成易于制造。優選的,所述U型和反U型結構的數量分別為2個,當然這種數量也不限于是2個,由硬管的總長度或者安裝空間的需要,可以是4個或者6個等。所述前接頭I和后接頭5設有用于連接的外螺紋結構,前接頭I和后接頭5的材質為冷繳鋼或冷拉鋼。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可以水平、豎直或斜向地安裝,隨汽車車體空間結構而定,由于硬管減震段呈U型和反U型交替變化的結構,有效克服汽車制動硬管設計布置空間較小的問題,減少硬管總成與其他部件的干涉;由于U型和反U型結構為空間變化結構,具有良好的減振效果,又由于U型和反U型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規律性,所以該汽車制動硬管總成便于制造。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前接頭、硬管、及后接頭;所述硬管包括硬管前段、硬管后段及設在該硬管前段和硬管后段之間的硬管減震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管減震段呈U型和反U型交替變化的形狀,由硬管往復折彎而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頭和后接頭設有外螺紋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接頭和后接頭的材質為冷鐓鋼或冷拉鋼。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制動硬管總成,包括依次連接的前接頭、硬管、及后接頭。本實用新型由于硬管減震段采用U型和反U型交替變化的結構,有效克服汽車制動硬管設計布置空間較小的問題,減少硬管總成與其他部件的干涉;由于U型和反U型結構為空間變化結構,具有良好的減振效果,又由于U型和反U型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規律性,所以該汽車制動硬管總成便于制造。
文檔編號F16L15/00GK202937888SQ201220556928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
發明者童成前, 江軍, 閻成, 曹廣雷, 席玉嶺 申請人: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