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及起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齒圈座結構,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及包含其結構的起動機。
背景技術:
行星減速起動機的減速系統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電樞軸(太陽輪),行星齒輪,行星輪架(驅動軸),內齒圈,齒圈座和驅動端蓋。電樞軸作為電機系統的一部分產生扭矩,并通過太陽輪將扭矩傳遞到行星齒輪上,行星齒輪轉動并帶動行星輪架轉動,同時將扭矩傳遞到相對固定的內齒圈、齒圈座和驅動端蓋上。其中,內齒圈與齒圈座亦可做成一體。行星輪架與起動機單向器連接,將扭矩輸出到驅動齒輪,驅動齒輪與發動機飛輪齒圈嚙合,帶動后者轉動,以完成起動工作。齒圈座是行星減速起動機減速系統中很重要的ー個部件,它用于將起動機電機的扭矩傳遞到驅動端蓋上,故齒圈座需要有限位部與起動機驅動端蓋相配合,以限制齒圈座周向轉動,同吋,由于起動機工作時產生的扭矩對齒圈座的沖擊很大,需要保證齒圈座有足夠強度。圖1A和圖1B為ー種傳統的起動機齒圈座結構,此齒圈座與內齒圈是一體件的結構。11和12為該齒圈座的兩個限位部,用于固定齒圈座與驅動端蓋的周向位置,防止齒圈座相對于驅動端蓋轉動。該齒圈座結構的缺點在于由于限位部僅有兩個,且在軸向上的長度LI較小,故其受カ面積較小,在起動機工作時,該限位部可能由于受カ過大而磨損嚴重,甚至有可能斷裂失效。圖2A和圖2B為另ー種齒圈座結構的立體結構圖,該齒圈座與內齒圈不是一體件,故有三個空槽結構用于放置內齒圈和減震墊。21和22為該齒圈座的兩個限位部,用于固定齒圈座與驅動端蓋的周向位置,防止齒圈座相對于驅動端蓋轉動。該限位部設置在軸承安裝部的外圓處,呈180°排列。該齒圈座同時設計了去重結構。該齒圈座的缺點在干限位部僅有兩個,且其軸向長度L2較小,故其受カ面積較小,強度較低。另外,如圖2A所示,假設電樞軸的旋轉方向D,則傳遞到內齒圈的力矩通過面2a、2b和2c傳遞到該齒圈座上,而齒圈座與驅動端蓋的接觸面為限位部21和22的側面,力矩的輸入面和輸出面在齒圈座軸向上不在同一位置,故該齒圈座會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其去重部分設計需要保證齒圈座的剪切強度,故可去重的材料較少。此外,該齒圈座配合的驅動端蓋需要設計與齒圈座限位部對應的定位槽,故驅動端蓋最小內徑需要接近該定位槽的根部,故其最小內徑需要設計的較小,這樣,驅動端蓋內部零件如單向器的尺寸就會受到限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以及包含該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的起動機,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起動機齒圈座結構易由于受沖擊過大而磨損嚴重,甚至有可能斷裂失效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以及包含該結構的起動機可以有效減輕起動機運行過程中對齒圈座和驅動端蓋的沖擊。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包括內齒圈;齒圈座,容置有所述內齒圏;以及驅動端蓋,容置有所述齒圈座,其中,所述內齒圈外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固定部,所述齒圈座的外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限位部,所述驅動端蓋的內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第一去重區,所述固定部置于所述限位部之間的凹槽使所述內齒圈與所述齒圈座周向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去重區與所述限位部嵌套使所述驅動端蓋與所述齒圈座周向位置固定。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中,所述內齒圈將轉動カ矩直接傳遞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傳遞至所述驅動端蓋。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中,所述固定部上套裝有減震墊,所述內齒圈將轉動カ矩通過所述減震墊傳遞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傳遞至所述驅動端蓋。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 周向減震結構,其中,所述限位部與所述第一去重區的軸向嵌套長度為所述限位部的軸向全長。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中,所述固定部是三個或四個,所述限位部是三個或四個,所述第一去重區是三個或四個。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中,每一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之間是所述齒圈座的去重部,所述第一去重區之間具有嵌套部。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中,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分別具有內側面,所述第一接觸面與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所述內側面相貼合,所述第二接觸面與所述第二限位凸部的所述內側面相貼
ム
ロ o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中,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二去重區。進ー步地,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起動機,包括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中,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為上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采用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內齒圈將轉動カ矩傳遞至齒圈座的限位部,再由限位部傳遞至驅動端蓋,解決了現有技術的齒圈座會受到剪切力的作用的問題。齒圈座的限位部與驅動端蓋第一去重區的軸向嵌套長度為限位部的軸向全長,限位部在軸向上的長度較長,可確保所述齒圈座與驅動端蓋接觸面積較大,故可提高限位部的強度,以減小沖擊對齒圈座和驅動端蓋的影響。同時,通過驅動端蓋的第一去重區與齒圈座的限位部嵌套以使驅動端蓋與齒圈座周向固定,既達到了驅動端蓋去重的目的,井能夠有效利用該去重部分,使得驅動端蓋最小內徑可根據其內部零件尺寸適當的増大。齒圈座為模具鋳造生產,需要機加工的部分很少,可簡化生產エ序,提供エ藝性。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A為現有技術的起動機齒圈座的主視圖;圖1B為圖1A現有技術的起動機齒圈座的A-A剖視圖; 圖2A為現有技術的另一種起動機齒圈座的立體結構圖;圖2B為現有技術的另一種起動機齒圈座的結構不意圖;圖3A為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齒圈座的立體結構圖;圖3B為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齒圈座的主視圖;圖3C為圖3B的左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端蓋的主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齒圈和減震墊的主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的主視圖;圖7為圖6的I部分放大圖。其中,附圖標記I齒圈座11、12限位部2齒圈座21、22限位部3齒圈座31、32、33限位部311、321、331第一限位凸部312、322、332第二限位凸部311U3121內側面3112、3122外側面313、323、333去重部34、35、36凹槽4驅動端蓋41、42、43第一去重區44、45、46嵌套部441第一接觸面442第二接觸面451,461第二去重區5內齒圈51、52、53固定部61、62、63減震墊L1、L2、L3限位長度D、W旋轉方向F1、F2、F3力矩傳遞方向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歩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為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包括齒圈座3、驅動端蓋4和內齒圈5,內齒圈5容置于齒圈座3中,齒圈座3容置于驅動端蓋4中。齒圈座3包括在外圓周上均布的至少兩個限位部,限位部與限位部之間具有凹槽,內齒圈5外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固定部,驅動端蓋4的內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第一去重區。內齒圈5的固定部置于齒圈座3的限位部之間的凹槽中使內齒圈5與齒圈座3周向位置固定;驅動端蓋4的第一去重區與齒圈座3的限位部嵌套使驅動端蓋4與齒圈座3周向位置固定。當然,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不同實施例,限位部可以是三個或四個,相應的,固定部可以是三個或四個,第一去重區可以是三個或四個。本實施方式中以齒圈座3具有三個限位部,相應的,與之相配合的驅動端蓋4內圓周上均布有三個第一去重區,與之相配合的內齒圈5的外圓周上均布有三個固定部為例。參見圖3A、圖3B和圖3C,齒圈座3外圓周上具有均布的三個限位部31、32和33,限位部31與限位部32之間具有凹槽34,限位部32與限位部33之間具有凹槽35,限位部33與限位部31之間具有凹槽36。每個限位部的兩端各有兩個限位凸部,每個限位部的兩個限位凸部之間是齒圈座3的去重部。限位部31的兩側具有第一限位凸部311和第二限位凸部312,第一限位凸部311和第二限位凸部312的之間是去重部313,同樣,限位部32的兩側具有第一限位凸部321和第二限位凸部322,限位凸部321和限位凸部322的之間是去重部323,限位部33的兩側具有第一限位凸部331和第二限位凸部332,第一限位凸部331和第二限位凸部332的之間是去重部333。每個限位部的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的相對的面是內側面,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上與內側面相對的面是外側面,如圖所示,第一限位凸部311具有內側面3111和外側面3112,第二限位凸部312具有內側面3121和外側面3122,其余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的內側面和外側面的設置與上述相同,此處不再贅述。參見圖4,圖4是本實用新型驅動端蓋示意圖,驅動端蓋4的內圓周上具有均布的三個第一去重區41、42和43,相鄰第一去重區之間具有嵌套部。第一去重區41和第一去重區42之間是嵌套部44,第一去重區42和第一去重區43之間是嵌套部45,第一去重區43和第一去重區41之間是嵌套部46。每個嵌套部具有面向相鄰第一去重區的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如圖所示,嵌套部44具有第一接觸面441和第二接觸面442,其余嵌套部的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設置與上述相同,此處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驅動端蓋4的嵌套部的第一接觸面與齒圈座3的第一限位凸部的內側面相貼合,驅動端蓋4的嵌套部的第二接觸面與齒圈座3的第二限位凸部的內側面相貼合,即,第一接觸面441與內側面3111相貼合,第二接觸面與內側面3121相貼合,其余嵌套部的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分別與相應地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的內側面相貼合,如此,驅動端蓋4與齒圈座3嵌套使驅動端蓋4與齒圈座3的軸向位置固定,防止齒圈座3相對驅動端蓋4轉動。參見圖5,圖5是本實用新型內齒圈和減震墊的示意圖,內齒圈5具有三個固定部51,52和53,套裝減震墊61,62和63分別按圖示箭頭X1、X2和X3方向套裝在51,52和53上后,將其容置于齒圈座3中,其中套裝有減震墊的固定部51、52和53分別置于凹槽34、35和36中,減震墊61、62和63兩端分別貼合與之相鄰的兩個限位凸部的外側面,使內齒圈5和相對齒圈座3的軸向位置固定。當然,內齒圈5的固定部上可不套裝減震墊,將固定部直接分別置于凹槽中。參照圖6,圖6是本實用新型齒圈座、內齒圈及減震墊安裝于驅動端蓋后的示意圖,介紹起動機工作吋,力由電機通過行星齒輪減速系統及齒圈座3傳遞到驅動端蓋4的過程。電機部分的電樞旋轉,扭矩通過電樞軸上的齒輪傳遞到行星齒輪上,再由行星齒輪傳遞到內齒圈5上,通過套裝在內齒圈5上的三個固定部51、52和53上的三個減震墊61,62和63傳遞到齒圈座3的三個限位部31,32和33的限位凸部的外側面,再通過限位凸部的內側面傳遞到驅動端蓋4的三個嵌套部44,45和46,扭矩通過齒圈座3的三個限位部31,32和33傳遞到驅動端蓋4上。參照圖7,圖7是圖6的I部分放大圖,以其中ー個カ矩傳遞部分為例具體地闡述カ矩的傳遞過程。如Fl所示,內齒圈5受行星齒輪帶動按照W方向轉動,傳遞到內齒圈5的固定部51的力矩傳遞到套裝在其上的減震墊61上;如F2所示,減震墊61通過與之相貼合的外側面3112將カ矩傳遞到限位部31的第一限位凸部311上;如F3所示,第一限位凸部311通過與內側面3111與嵌套部44的第一接觸面441相貼合的將カ矩傳遞到驅動端蓋4的嵌套部44上。其它兩個力矩傳遞部分與上相同。驅動端蓋4與齒圈座3的限位部的嵌套部分為驅動端蓋4的第一去重區,可有效利用該去重區,故驅動端蓋4最小內徑可根據內部零件尺寸適當増大。較佳的,在相鄰第一去重區之間的嵌套部上具有第二去重區,如圖4所示,在嵌套部45上具有第二去重區451,在嵌套部46上具有第二去重區461,可進ー步達到去重的效果。內齒圈5將轉動力矩通過減震墊傳遞至限位部,再由限位部直接傳遞至驅動端蓋
4;或者內齒圈5的固定部不套裝減震墊,內齒圈5將轉動カ矩直接傳遞至齒圈座3的限位部,再由限位部直接傳遞至驅動端蓋4。此結構的齒圈座3的限位凸部兩端面受力,使齒圈座3不會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同時齒圈座3的限位部與驅動端蓋4的第一去重區的軸向嵌套長度為限位部的軸向全長,限位部與驅動端蓋4的接觸長度L3較長,接觸面積較大,強度很高,可有效地承受扭矩,防止齒圈座3或驅動端蓋4由于沖擊過大而損壞。齒圈座3為模具鋳造生產,需要機加工的部分很少,可簡化生產エ序,提供エ藝性。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包括內齒圈;齒圈座,容置有所述內齒圈;以及驅動端蓋,容置有所述齒圈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齒圈外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固定部,所述齒圈座的外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限位部,所述驅動端蓋的內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第一去重區,所述固定部置于所述限位部之間的凹槽使所述內齒圈與所述齒圈座周向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去重區與所述限位部嵌套使所述驅動端蓋與所述齒圈座周向位置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齒圈將轉動力矩直接傳遞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傳遞至所述驅動端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套裝有減震墊,所述內齒圈將轉動力矩通過所述減震墊傳遞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傳遞至所述驅動端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與所述第一去重區的軸向嵌套長度為所述限位部的軸向全長。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是三個或四個,所述限位部是三個或四個,所述第一去重區是三個或四個。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之間是所述齒圈座的去重部,所述第一去重區之間具有嵌套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分別具有內側面,所述第一接觸面與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所述內側面相貼合,所述第二接觸面與所述第二限位凸部的所述內側面相貼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二去重區。
9.一種起動機,包括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為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及包含其結構的起動機,起動機齒圈座減震結構包括內齒圈、容置有所述內齒圈的齒圈座以及容置有所述齒圈座的驅動端蓋,其中,內齒圈外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固定部,齒圈座的外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限位部,驅動端蓋的內圓周上均布有至少兩個第一去重區,固定部置于所述限位部之間的凹槽使內齒圈與齒圈座周向位置固定;第一去重區與限位部嵌套使驅動端蓋與齒圈座周向位置固定。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齒圈座周向減震結構以及包含其結構的起動機可以有效減輕起動機運行過程中對齒圈座和驅動端蓋的沖擊。
文檔編號F16F15/00GK202883208SQ20122053867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9日
發明者范福軍, 胡立斌 申請人:北京佩特來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