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扭矩波動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
背景技術:
扭矩波動吸收器設置在發動機與變速器之間的動力傳輸(傳動)路徑上,并且吸收(限制)發動機與變速器之間產生的波動扭矩。扭矩波動吸收器可包括用于借助彈性力(彈簧力)來吸收波動扭矩的阻尼器部。該阻尼器部包括沿著其周向設置在旋轉構件之間的盤簧(螺旋彈簧),使得在兩個旋轉構件相對于彼此轉動的情況中該盤簧通過被壓縮而吸收波動扭矩。在JP2010-255753A (以下稱專利參考文件I)中公開了一種設有前述阻尼器部的裝置。在專利參考文件I中公開的裝置包括:第一旋轉構件,連接到曲軸;第二旋轉構件,連接到變矩器;外側阻尼器支撐構件,連接到第一旋轉構件;內側阻尼器支撐構件,連接到第二旋轉構件;以及盤簧,設置在外側阻尼器支撐構件與內側阻尼器支撐構件之間。根據專利參考文件I中公開的裝置,外側阻尼器支撐構件經由相對于盤簧沿徑向向外設置的螺栓和塊構件連接到第一旋轉構件。在JP2010-91100A (以下稱專利參考文件2)中公開了另一種裝置。專利參考文件2中公開的裝置包括:彈簧保持構件,連接到曲軸;彈簧側構件,連接到變矩器;以及阻尼器彈簧,設置在彈簧保持構件與彈簧側構件之間。根據專利參考文件2中公開的裝置,彈簧側構件通過固定塊(set block)和緊固螺栓連接到變矩器,所述固定塊和緊固螺栓均沿周向設置在從阻尼器彈簧偏離的位置。然而,根據專利參考文件I的阻尼器部,盤簧相對于塊構件沿徑向向內地設置,因而阻尼器部的扭轉角可能很小。因此,通過將抗扭剛度設定得較低而獲得性能改進的靈活性或者自由度可能降低。根據專利參考文件2的阻尼器部,設置在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阻尼器彈簧的發動機側的彈簧保持構件的慣量較小,因而共振頻率較高。因此,不能充分的確保衰減性倉泛。因此,需要這樣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其具有大的扭轉角,并且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阻尼器部的發動機側具有大的慣量。
發明內容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案,提供了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該扭矩波動吸收器包括:驅動板,構造成與內燃機的曲軸一體地旋轉;中心板,與該驅動板同軸地設置并可相對于該驅動板旋轉;側板,與該中心板同軸地設置并可相對于該中心板旋轉;彈性構件,用于吸收產生于該側板與該中心板之間的扭矩波動;以及塊構件,構造成借助接合構件與該驅動板接合并且附連到該側板,其中該側板包括:容納該彈性構件的多個容納部;以及凹入部和第一窗口部中的至少其一,設置在與該塊構件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并且該塊構件沿該側板的周向附連到該側板的位于相鄰的容納部之間的部分上。根據上述結構,在扭矩波動吸收器上,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彈性構件的內燃機側上的構件相當于側板。另外,構造成與驅動板接合的塊構件沿該側板的周向被附連到側板的相鄰的容納部之間的部分上。因此,該扭矩波動吸收器上的扭轉角增加,并且在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彈性構件的內燃機側上的慣量被設定為較大。由于在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彈性構件的內燃機側的慣量被設定得較大,限制了該內燃機的旋轉波動,由此提高了衰減性能。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案,該側板的處于沿該側板的周向的相鄰的容納部之間的該部分相對于該容納部沿該側板的軸向凹進。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側板在與該塊構件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包括該凹入部,并且該塊構件被附連到該凹入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凹入部是通過切割或沖壓而形成。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塊構件被焊接到該側板。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側板在與該塊構件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包括該第一窗口部,并且該塊構件通過從該側板的內側插入或壓配合到該側板的該第一窗口部中而附連到該側板。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驅動板在與該塊構件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包括第二窗口部,并且該塊構件從該側板的內側插入或壓配合到該驅動板的該第二窗口部中。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扭矩波動吸收器還包括密封件,該密封件插設在彼此接觸的該塊構件與該側板之間。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塊構件的一部分承受該彈性構件的彈性力,(該塊構件的)該部分設置在該側板的內側。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塊構件包括內螺紋部(female threadedportion,陰螺紋部),該接合構件是穿過該驅動板并且擰入到該內螺紋部中的螺栓。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塊構件包括穿過該驅動板的外螺紋部(malethreaded portion,陽螺紋部),而該接合構件是旋抒到該外螺紋部上的螺帽。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中心板被構造成與變矩器的前蓋一體地旋轉。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又一方案,該塊構件包括在該側板的周向上與該彈性構件重疊的部分。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上的扭轉角增力口,并且在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彈性構件的內燃機側上的慣量被設定為較大。由于在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彈性構件的內燃機側的慣量被設定得較大,限制了該內燃機的旋轉波動,由此提高了衰減性能。另外,可以使扭矩波動吸收器沿軸向的尺寸減小,減輕其重量并降低生產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性將通過以下參照附圖的詳細描述而變得顯而易見,其中:圖1是沿圖2和圖3中的線1-1的剖視圖,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根據在此公開的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動力傳輸裝置;圖2是沿圖1中的箭頭A的方向觀看的平面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圖3是沿圖1中的箭頭A的方向觀看的局部被移除的平面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包括:驅動板10 (參照圖1),構造成與用作內燃機的發動機的曲軸2 (參照圖1)一體地旋轉;中心板23 (參照圖1),與驅動板10同軸地設置,并且可相對于驅動板10旋轉;側板17、18 (參照圖1),設置為可相對于中心板23旋轉并且與中心板23同軸;外盤簧34和內盤簧35,均用作彈性構件(參照圖1),用于吸收產生于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的扭矩波動;以及塊構件14 (參照圖1),構造成借助用作接合構件的螺栓16與驅動板10接合,并且附連到側板17,其中側板17、18包括多個容納部17a、18a (參照圖1 ),每個容納部容納外盤簧34和內盤簧35,并且每個容納部在與塊構件14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包括至少一個凹入部17d和第一窗口部17e,塊構件14附連到側板17的處于沿側板17的周向的相鄰的容納部17a、17a (參照圖1)之間的部分。在此處披露的實施例中,附圖標記用于加強理解而非用于旨在將這些實施例局限于在附圖中示出的那些實施例。現將參照附圖說明根據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如圖1所示,動力傳輸裝置I是用于將發動機(作為內燃機)的旋轉動力傳輸到變速器。在動力傳輸裝置I上,扭矩波動吸收器3和變矩器4彼此串聯地設置在發動機的曲軸2與變速器的輸入軸6之間的動力傳輸路徑上。曲軸2和輸入軸6在旋轉軸線7上彼此同軸地設置。扭矩波動吸收器3吸收(限制)產生于發動機與變速器(參照圖1到圖4)之間的波動扭矩。扭矩波動吸收器3設置在曲軸2與變矩器4 (前蓋40)之間的動力傳輸路徑上。扭矩波動吸收器3包括借助彈性力(彈簧力)吸收波動扭矩的阻尼器部。扭矩波動吸收器3的組成部件包括:驅動板10,側構件11、12,螺栓13,塊構件14,焊接部15,螺栓16,側板17,側板18,焊接部19,帽20,環形齒輪21,焊接部22,中心板23,蓋構件24、25,側構件26,鉚釘27,軸承28,螺栓29,塊構件30,焊接部31,支座構件32、33,外盤簧34和內盤簧35、36。驅動板10是用于將旋轉動力從曲軸2輸入到扭矩波動吸收器3的盤形板(參照圖1和圖4)。當驅動板10在其沿徑向向內的部分處被側構件11和側構件12夾在其間的狀態下,驅動板10借助多個位置處的螺栓13被緊固(連接)到曲軸2。由此,驅動板10與曲軸2 —體地旋轉。驅動板10在其沿徑向向外的部分處借助多個位置處的螺栓16被緊固到對應的塊構件14。側構件11是用于穩固螺栓13的螺栓頭的支承表面并且用于提高驅動板10的耐用性的環形板構件(參照圖1和圖4)。側構件11設置在螺栓13的螺栓頭與驅動板10之間,并且借助多個位置處的螺栓13而與驅動板10和側構件12 —起被緊固(連接)到曲軸2。[0036]側構件12是用于提高驅動板10的耐用性(例如抵抗振動)的環形板構件(參照圖1和圖4)。側構件12設置在驅動板10與曲軸2之間,并且借助多個位置處的螺栓13而與驅動板10和側構件11 一起緊固(連接)到曲軸2。螺栓13是將驅動板10和側構件11、12緊固(連接)到曲軸2的構件(參照圖1和圖4)。塊構件14是塊狀構件,驅動板10借助螺栓16緊固到塊構件14上(參照圖1、圖2和圖4)。塊構件14被附連到在側板17的處于沿側板17周向的容納部17a (即,其中容納有盤簧34、35、36的部分)與靠近或鄰近該容納部的另一容納部17a之間的部分處形成的凹入部17d。換言之,塊構件14在周向上設置于與容納部17a的位置重疊的位置處。塊構件14的沿徑向向外和向內的部分分別在焊接部15、15處被固定地焊接到側板17。塊構件14包括內螺紋部14a,該內螺紋部設置在與螺栓16對應的部分處,螺栓16擰入該內螺紋中。驅動板10借助螺栓16緊固(連接)到塊構件14,并且因此塊構件14與驅動板10及側板17一體地旋轉。焊接部15是將塊構件14通過焊接固定到側板17的部分(參照圖1、圖2和圖4)。在焊接部15、15處,塊構件14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和沿徑向向內的部分被固定到側板17。螺栓16是將驅動板10緊固(連接)到塊構件14的構件(參照圖1和圖4)。側板17是環形構件(參照圖1到圖4)。側板17設置在中心板23的外周及/或相對于中心板23的發動機側。側板17的沿徑向向內的部分包括沿前蓋40的方向突出的筒形部17c。軸承28的內圈附連在筒形部17c的外周面處(壓配合,以填密的方式固定),并且側板17經由軸承28可旋轉地支撐中心板23。側板17包括孔部17b,用于穿過該孔部容納螺栓29。封閉整個孔部17b的帽20安裝在孔部17b上。側板17包括拉伸部(drawnportion),該拉伸部設置在沿側板17的徑向處于孔部17b與容納部17a之間的部分上,該拉伸部沿著側板17的整個周長沿中心板23的方向突出。側板17的拉伸部沿著整個周長與蓋構件24可滑動地壓力接觸。在側板17與中心板23之間的間隙處,其中容納盤簧34、35,36的部分覆蓋有蓋構件24。側板17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上包括形成為袋形的容納部17a,用以在其中容納支座構件32、33和盤簧34、35、36。側板17承受并支撐支座構件32、33和盤簧34、35、36的離心力以及在彈簧被壓縮的情況下沿徑向作用的分力。容納部17a被構造成在容納部17a的端部表面處沿周向分別與支座構件32、33接觸和脫離接觸。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不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容納部17a與支座構件32、33接觸或者容納部17a位于靠近支座構件32、33的位置,同時允許在容納部17a與支座構件32、33之間具有間隙。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容納部17a與支座構件32和支座構件33之一接觸。側板17包括形成在該側板17的朝向驅動板10的表面上的凹入部17d,該凹入部17d被設置在沿周向的相鄰的容納部17a、17a之間。凹入部17d是塊構件14所附連的部分。凹入部17d可通過切割或壓配合形成。附連到凹入部17d的塊構件14在焊接部15處被固定到側板17。側板17被形成為覆蓋外盤簧34的徑向外側。側板17的外周面插入到形成為環形的環齒輪21的內側,而環齒輪21在焊接部22處固定到側板17。側板17的朝向變矩器4的端部沿著側板17的整個周長與側板18緊密地接觸,并且側板17在焊接部19處固定到側板18。側板18是環形構件(參照圖1到圖4)。側板18設置在變矩器側。側板18相對于形成為環形的塊構件30沿徑向向外地設置,同時在側板18與塊構件30之間留有預定距離。側板18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沿著側板18的整個周長與側板17緊密接觸,并且側板18在焊接部19處固定到側板17。由此,側板18與側板17 —體地旋轉,并且容納盤簧34、35、36的空間內部的潤滑劑不會從側板17與側板18之間的接合部漏出。側板18的中間部包括形成為袋形的容納部18a,用以在其中容納支座構件32、33和盤簧34、35、36。容納部18a被構造成在其端面處沿周向分別與支座構件32、33接觸和脫離接觸。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不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容納部18a與支座構件32、33接觸或者容納部18a位于靠近支座構件32、33的位置,同時允許在容納部18a與支座構件32、33之間具有間隙。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容納部18a與支座構件32和支座構件33之一接觸。側板18包括拉伸部,該拉伸部設置在該側板相對于容納部18a沿徑向向內的部分處,以沿著側板18的整個周長沿中心板23的方向突出。側板18的拉伸部沿著整個周長與蓋構件25可滑動地壓力接觸。在側板18與中心板23之間的間隙處,其中容納盤簧34、35、36的部分覆蓋有蓋構件25。焊接部19是將側板17和側板18固定地彼此焊接在一起的部分(參照圖1和圖4)。蓋20是封閉側板17的整個孔部17b并且安裝在孔部17b上的構件(參照圖1和圖3)。環齒輪21是環形的齒輪,包括在其外周面形成的齒輪部(參照圖1到圖4)。環齒輪21與起動馬達的輸出齒輪接合。環齒輪21附連到側板17的外周部并且在焊接部22處固定到側板17。焊接部22是環齒輪21通過焊接固定到側板17的部分(參照圖1、圖2和圖4)。中心板23是環形構件(參照圖1、圖2和圖4)。中心板23設置在側板17的筒形部17c的外周。中心板23的內周端部通過軸承28被可旋轉地支撐在側板17的筒形部17c處。中心板23相對于側板17與側板18之間的接合部沿徑向向內地設置,同時在接合部與中心板23之間留出預定距離。沿旋轉軸線7的方向分別設置在中心板23兩側的蓋構件24、25與側構件26借助多個位置處的鉚釘27固定到中心板23的沿徑向向內的部分。因此,中心板23與蓋構件24、25 —體地旋轉。中心板23與蓋構件24、25和側構件26 —起借助螺栓29緊固(接合)到塊構件30。因此,中心板23通過塊構件30而與變矩器4的前蓋40 —體地旋轉。中心板23的外周部包括由切除部分限定的窗口部23a,用于在其中容納支座構件32、33和盤簧34、35、36。窗口部23a被構造成沿周向分別與該窗口部23a的端面處的支座構件32、33接觸和脫離接觸。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不發生扭轉的情況下,窗口部23a與支座構件32、33接觸。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窗口部23a與支座構件32和支座構件33之一接觸。蓋構件24是環形的板構件(參照圖1、圖3和圖4)。蓋構件24的沿徑向向內的部分被夾在中心板23與側構件26之間。蓋構件24借助鉚釘27與蓋構件25和側構件26 —起被固定地鉚接到中心板23,并且借助螺栓29與中心板23、蓋構件25和側構件26 —起被緊固(接合)到塊構件30。在蓋構件24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處,蓋構件24被設置為遠離中心板23,并且與側板17的拉伸部可滑動地壓力接觸。因此,容納盤簧34、35、36的部分被遮蔽而與側板17和中心板23之間的間隙分開。[0049]蓋構件25是環形板構件(參照圖1、圖3和圖4)。蓋構件25的沿徑向向內的部分被夾入中心板23與塊構件30之間。蓋構件25借助鉚釘27與蓋構件24和側構件26 —起固定地鉚接到中心板23,并且借助螺栓29與中心板23、蓋構件24和側構件26 —起緊固(接合)到塊構件30。在蓋構件25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處,蓋構件25被設置為遠離中心板23,并且與側板17的拉伸部可滑動地壓力接觸。因此,其中容納盤簧34、35、36的部分被遮蔽而與側板18和中心板23之間的間隙分開。偵彳構件26是環形板構件(參照圖1到圖4)。偵彳構件26用于將蓋構件24的沿徑向向內的部分壓抵在中心板23上,并用于借助鉚釘27將蓋構件24的沿徑向向內的部分固定在中心板23處。側構件26借助鉚釘27與蓋構件24、25 —起固定地鉚接到中心板23,并且借助螺栓29與中心板23和蓋構件24、25 —起緊固(接合)到塊構件30。鉚釘27是將蓋構件24、25和側構件26固定地鉚接到中心板23的構件(參照圖1、圖3和圖4)。軸承28使中心板23可相對于側板17旋轉(參照圖1、圖3和圖4)。軸承28的內圈固定到側板17的筒形部17c的外周面,而軸承28的外圈固定到中心板23的內周端部。軸承28為密封型,其中裝有潤滑脂。由鋼制成并且粘附有合成橡膠的密封板固定到軸承28的外圈,并且該密封板的邊緣部的唇部與軸承28的內圈可滑動地接觸,由此將潤滑脂緊密地密封。螺栓29是將中心板23、蓋構件24、25和側構件26緊固(接合)到塊構件30的構件(參照圖1、圖3和圖4)。塊構件30是塊狀的環形構件,中心板23借助螺栓29緊固(接合)到該塊構件(參照圖1和圖4)。塊構件30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以及沿徑向向內的部分被固定地焊接到變矩器4的前蓋40處的焊接部31、31。塊構件30包括內螺紋部,該內螺紋部設置在與螺栓29對應的部分,螺栓29旋入到該內螺紋部中。中心板23、蓋構件24、25和側構件26借助螺栓29緊固(接合)到塊構件30,由此塊構件30與中心板23和前蓋40 —體地旋轉。焊接部31是塊構件30通過焊接固定到變矩器4的前蓋40的部分(參照圖1和圖4 )。在焊接部31、31處,塊構件30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和沿徑向向內的部分被固定到前蓋40。支座構件32是容納在側板17、18的容納部17a、18a中及中心板23的窗口部23a中的構件。支座構件32沿周向設置在容納部17a、18a和窗口部23a的第一端面與外盤簧34的第一端部之間(參照圖3)。為了減少外盤簧34的磨損,支座構件32可由樹脂制成。支座構件32包括壓配合在設置于外盤簧34內側的內盤簧35的第一端部的內側中的部分,使得內盤簧35的第一端部通過壓配合而被固定。支座構件33是容納在側板17、18的容納部17a、18a中以及中心板23的窗口部23a中的構件。支座構件33沿周向設置在容納部17a、18a和窗口部23a的第二端面與外盤簧34的第二端部之間(參照圖3)。為了減少外盤簧34的磨損,支座構件33可由樹脂制成。支座構件33包括壓配合在設置于外盤簧34內側的內盤簧36的第二端部的內側中的部分,使得內盤簧36的第二端部通過壓配合而被固定。外盤簧34容納在側板17、18的容納部17a、18a中以及中心板23的窗口部23a中,并且與分別設置在外盤簧34的端部處的支座構件32、33接觸(參照圖1和圖3)。外盤簧34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被壓縮。在外盤簧34的內側處,內盤簧35沿周向設置在支座構件32附近,而內盤簧36沿周向設置在支座構件33附近。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在內盤簧35和內盤簧36彼此開始緊密接觸之前,外盤簧34被壓縮到其基本上最小的長度。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并且當外盤簧34被壓縮到其基本上最小的長度時,外盤簧34用作限制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的扭轉的止動器(stopper)。外盤簧34的彈簧常數被設定為小于內盤簧35、36的彈簧常數。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在內盤簧35被壓縮到其基本上最小的長度之后,外盤簧34被壓縮到其基本上最小的長度。內盤簧35沿周向設置在外盤簧34的內側,以被設置在支座構件32附近(參照圖1和圖3)。內盤簧35的第一端部以將支座構件32的一部分壓配合在內盤簧35的第一端部的內側中的方式被固定到支座構件32,由此內盤簧35被固定到支座構件32。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不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內盤簧35的第二端部被設置為遠離內盤簧36的第一端部。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并且扭轉角達到預定扭轉角的情況下,內盤簧35的第二端部與內盤簧36的第一端部接觸。在相對于該預定扭轉角進一步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內盤簧35被壓縮。內盤簧35的彈簧常數被設定為大于外盤簧34的彈簧常數,并且小于內盤簧36的彈簧常數。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在外盤簧34被壓縮到其基本最小的長度之前,內盤簧35被壓縮到其基本最小的長度。內盤簧36沿周向設置在外盤簧34的內偵彳,以被設置在支座構件33附近(參照圖1和圖3)。內盤簧36的第二端部以將支座構件33的一部分壓配合在內盤簧36的第二端部的內側中的方式被固定到支座構件33,由此內盤簧36被固定到支座構件33。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不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內盤簧36的第一端部設置為遠離內盤簧35的第二端部。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并且扭轉角達到預定扭轉角的情況下,內盤簧36的第一端部與內盤簧35的第二端部接觸。在相對于該預定扭轉角進一步發生扭轉的情況下,內盤簧36被壓縮。內盤簧36的彈簧常數被設定為大于外盤簧34的彈簧常數和內盤簧35的彈簧常數。在側板17、18與中心板23之間發生扭轉的情況下,直到外盤簧34壓縮到其基本最小的長度時,內盤簧36才被壓縮到其基本最小的長度。變矩器4是一種液壓動力傳輸裝置,其通過利用流體工作室(參照圖1)中的流體的動力效應,產生因作為輸入側的泵輪42 (例如,多個泵輪42)與作為輸出側的渦輪46 (例如,多個渦輪46)之間的轉動差而導致的扭矩放大。變矩器4設置在扭矩波動吸收器3與輸入軸6之間的動力傳輸路徑上。變矩器4包括單盤型的鎖止離合器5。在泵輪42與渦輪46 (turbine runner)之間的轉數差較小的情況下,鎖止離合器5允許泵輪42和潤輪46直接彼此連接,而消除曲軸2與輸入軸6之間的轉數差。變矩器4的組成部件包括前蓋40、泵殼41、泵輪42、軸43、泵芯44、渦殼45、渦輪46、渦輪芯(turbine core)47、渦輪轂48、定子49、單向離合器50、軸51、平板構件52、鎖止活塞53以及摩擦材料54。前蓋40是設置在相對于變矩器4 (參照圖1)的發動機側(即圖1中的右側上)的盤形構件。前蓋40形成為從旋轉軸線7沿徑向向外延伸,并且前蓋40的外周部沿變速器的方向(即,圖1中的左側)延伸。前蓋40的外周端部通過焊接固定到泵殼41的外周端部。前蓋40與泵殼41 一體地旋轉。在由前蓋40和泵殼41包繞的空間中,設有包括例如泵輪42和渦輪46的變矩器4的組成部件,并且封裝有作為工作流體的自動變速器流體(ATF)。來自發動機的旋轉動力經由曲軸2和扭矩波動吸收器3被輸入到前蓋40。扭矩波動吸收器3的塊構件30在焊接部31處被焊接到前蓋40的朝向發動機的方向(即,圖1中的右側)的表面。前蓋40的朝向變速器方向(即,圖1中的左側)的表面可與鎖止離合器5的摩擦材料54以摩擦方式接合。泵殼41是限定供ATF流通的空間(參照圖1)的環形構件。泵殼41的外周端部被焊接到前蓋40的外周端部,而泵殼41的內周端部被焊接到軸43。泵殼41與前蓋40和軸43 一體地旋轉。多個泵輪42被附連到泵殼41的朝向發動機的方向(即,圖1中的右側)的表面(內表面),由此泵殼41與多個泵輪42 —體地旋轉。泵輪42是泵側的葉片構件(參照圖1)。各泵輪42均被設置成面向渦輪46。相對于變矩器4沿其軸向的中心,泵輪42的外側端部附連到泵殼41,而泵輪42的內側端部附連到泵芯44。泵輪42與泵殼41及泵芯44 一體地旋轉。泵輪42包括能使泵輪42推動ATF的構造,在泵殼41沿一個方向旋轉的情況下,ATF從定子49朝渦輪46的方向流動。軸43是形成為中空圓筒形的軸構件(參照圖1),并且在覆蓋變矩器4和扭矩波動吸收器3的外周和/或靠近變速器的部分的情況下被可旋轉地支撐。軸43被焊接到泵殼41的內周端部,由此與泵殼41 一體地旋轉。軸43設置在軸51的外圍,并與軸51之間留有預定的距離。泵芯44是環形構件,多個泵輪42的內側端部均附連到該泵芯44 (參照圖1)。渦殼45是限定供ATF流通的空間(參照圖1)的環形構件。渦殼45的內周部處借助多個鉚釘被固定到渦輪轂48。渦殼45與渦輪轂48—體地旋轉。多個渦輪46被附連到渦殼45的朝向變速器的方向(即,圖1中的左側)的表面(外表面),從而渦殼45與多個渦輪46—體地旋轉。板構件52通過焊接被固定到渦殼45的朝向發動機的方向(即,圖1中的右偵1D的表面(夕卜表面)。渦輪46是渦輪側的葉片構件(參照圖1)。渦輪46被設置成面向泵輪42。相對于變矩器4沿其軸向的中心,渦輪46的外側端部附連到渦殼45而渦輪46的內側端部附連到渦輪芯47。渦輪46與渦殼45及渦輪芯47—體地旋轉。渦輪46包括供渦輪46接納ATF的構造,隨著泵輪42旋轉,該ATF由泵輪42推出,并且渦輪46將ATF朝定子49排放。渦輪46可與泵輪42相獨立地相對于泵輪42旋轉。渦輪芯47是環形構件,多個渦輪46中每一個的內側端部均附連到渦輪芯47 (參照圖1)。渦輪轂48是包括凸緣部的構件,該凸緣部從形成為中空圓筒形的轂部沿徑向向外延伸(參照圖1)。渦殼45借助多個鉚釘固定到渦輪轂48的凸緣部的外周部。渦輪轂48的轂部的內側通過花鍵配合到變速器的輸入軸6并且與輸入軸6接合,從而沿軸向可移動但不可旋轉。渦輪轂48與渦殼45及輸入軸6—體地旋轉。鎖止活塞53的內周部的筒形部以沿軸向可滑動的方式設置在渦輪轂48的轂部的外周面處。渦輪轂48與鎖止活塞53之間的滑動表面被密封。定子49是包括多個葉片的構件,這些葉片用于調整從渦輪46流回到泵輪42 (參照圖1)的ATF的流動。定子49設置在泵輪42與渦輪46之間,并被設置得更靠近沿徑向向內的部分。定子49的作用使得從渦輪46流回到泵輪42的ATF的流動方向改變。定子49通過單向離合器50和軸51附連到變速器的殼體,并且沿一個方向可旋轉。[0072]單向離合器50是沿一個方向可旋轉的離合器(參照圖1)。作為采用例如滾軸機構的結構的單向離合器50,可以使用斜撐(sprag)機構或棘輪機構。單向離合器50沿軸向設置在軸43與渦輪轂48之間,并且沿徑向設置在定子49與軸51之間。單向離合器50的外圈固定到定子49,單向離合器50的內圈通過花鍵配合到軸51并與軸51接合,從而沿軸向可移動但不可旋轉。軸51是軸構件,其形成為中空的圓筒形并且附連到變速器的殼體而不可旋轉(參照圖1)。軸51通過花鍵配合到單向離合器50的內圈并且與單向離合器50的內圈接合,從而沿軸向可移動但不可旋轉。軸51設置在形成為中空圓筒形的軸43的內側,同時在軸51與軸43之間留有預定的距離。軸51設置在變速器的輸入軸6的外周并且通過襯套可旋轉地支撐輸入軸6。板構件52是通過焊接固定在渦殼45的外表面處的環形構件(參照圖1)。板構件52通過花鍵配合到鎖止活塞53并且與鎖止活塞53接合,從而沿軸向可移動且不可旋轉。板構件52與渦殼45及鎖止活塞53 —體地旋轉。鎖止活塞53是形成為環形的活塞,用于在泵輪42與渦輪46之間的轉數差較小的情況下,將泵輪42與渦輪46直接彼此連接(參照圖1)。鎖止活塞53設置在由前蓋40和泵殼41包繞的空間中限定的油室56與油室57之間。油室56被設置在鎖止活塞53與前蓋40之間,而油室57設置在鎖止活塞53與泵殼41之間。形成為環形的摩擦材料54被固定到的鎖止活塞53的朝向前蓋40的表面的、鎖止活塞53的沿徑向向外的部分處,且鎖止活塞53與摩擦材料54 —體地旋轉。在摩擦材料54與前蓋40以摩擦方式接合的情況下,鎖止活塞53通過摩擦材料54、前蓋40和扭矩波動吸收器3而與曲軸2 —體地旋轉。鎖止活塞53的外周端部通過花鍵配合到板構件52并與板構件52接合,從而沿軸向可移動但不可旋轉。鎖止活塞53通過板構件52、渦殼45以及渦輪轂48與變速器的輸入軸6 —體地旋轉。鎖止活塞53被設置為可沿軸向相對于渦輪轂48的中空的圓筒形轂部的外周面滑動,并且在鎖止活塞53與渦輪轂48之間的滑動表面處被密封。在油室56中的液壓低于油室57中的液壓的情況下,鎖止活塞53沿前蓋40的方向被推動,由此摩擦材料54與前蓋40彼此以摩擦方式接合。在油室56中的液壓高于油室57中的液壓的情況下,鎖止活塞53被移動遠離前蓋40,由此松開摩擦材料54與前蓋40之間的摩擦接合。油室56、57中的液壓均由液壓循環控制,使得通過控制油室56中的液壓低于油室57中的液壓而造成鎖止狀態(即,曲軸2與輸入軸6之間沒有轉數差的狀態),并且該鎖止狀態通過控制油室56中的液壓高于油室57中的液壓而被解除。摩擦材料54是固定到鎖止活塞53 (或者,可將摩擦材料54固定到前蓋40)并可與前蓋40以摩擦方式接合的環形構件(參照圖1)。根據第一實施例,在扭矩波動吸收器3處,在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盤簧34、35,36的發動機側的構件相當于側板17、18。另外,驅動板10所連接(接合)到的塊構件14沿側板17的周向附連到側板17的處于相鄰的容納部17a、17a之間的部分處。因此,扭矩波動吸收器3的阻尼器部分處的扭轉角增大,并且在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盤簧34、35、36的發動機側的慣量增大。根據第一實施例,該慣量被設置為在相對于盤簧34、35、36的動力傳輸路徑上的發動機側上較大。因此,限制了發動機的旋轉波動,由此提高了衰減性能。[0079]根據第一實施例,塊構件14附連到側板17的處于沿該側板17的周向相鄰的容納部17a、17a之間且沿軸向凹進的部分。因此,扭矩波動吸收器3的阻尼器部處的扭轉角增大,并且沿軸向設置扭矩波動吸收器3的空間減小。根據第一實施例,凹入部17d設置在側板17的沿側板17的周向的相鄰的容納部17a、17a之間的、沿側板17的軸向凹進的部分處,塊構件14附連到凹入部17d。這樣使得能夠進行塊構件14的位置設置,并使螺栓16擰入的部分能夠較長。因此,提供了牢靠的緊固(接合)。根據第一實施例,塊構件14焊接到側板17,由此加強了側板17的最脆弱的部分并且限制了側板17的變形。因此,提高了側板17的強度。根據第一實施例,從驅動板10傳遞的扭矩經由塊構件14直接傳遞到盤簧34、35、36,即扭矩的傳遞路徑并不沿徑向偏移。因此,側板17上不會受到扭矩傳遞引起的剪切力的作用,由此可以將側板17的剛度設置得較低。因此,扭矩波動吸收器3沿軸向的尺寸可以被縮減,并且可通過減小側板17的厚度來減輕其重量。根據第一實施例,塊構件14被設置為更加沿徑向向外,使得螺栓16所固定的位置遠離旋轉軸線7。因此,螺栓16的剪切強度和螺栓16的軸向力(該軸向力可產生摩擦力)可被設置得較低。因此,螺栓16的數量減少以及/或者可將處于更低強度范圍的螺栓用作螺栓16,由此可以減輕重量和/或降低成本。根據第一實施例,在周向上,塊構件14包括與盤簧34、35、36沿軸向部分地重疊的部分。由此,阻尼器部分處的扭轉角增大,并且扭矩波動吸收器3沿軸向的空間減小。現在將參照附圖說明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如圖5所示,在作為第一實施例的變型的第二實施例中,在塊構件60上并不設置內螺紋部(對應于圖2中的內螺紋部14a)。在該第二實施例中,在塊構件60上沿軸向設置朝發動機的方向(S卩,圖5中的右偵D凸出的外螺紋部60a,外螺紋部60a插入到設置在驅動板10上的孔部,而用作接合構件的螺帽61被旋擰到外螺紋60a上。由此,將驅動板10緊固(接合)到塊構件60。塊構件60是塊狀構件,驅動板10借助螺帽61被緊固(接合)到該塊構件60。塊構件60被附連到形成在側板17上的凹入部17d,該凹入部處于容納部17a (S卩,容納有盤簧34、35、36的部分)與沿側板17的周向靠近或鄰近該容納部設置的另一容納部17a之間的部分處。換言之,塊構件60設置在在周向上與容納部17a的位置重疊的位置處。塊構件60的沿徑向向內和向外的部分分別在焊接部15、15處固定地焊接到側板17。塊構件60與驅動板10及側板17一體地旋轉。第二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結構相同。根據該第二實施例,可以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優點。另外,外螺紋部60a在裝配期間插入驅動板10的孔部,從而容易進行側板17與驅動板10沿周向相對于彼此的位置設置,從而提高可裝配性。現在將參照附圖說明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如圖6所示,在作為第一實施例的變型的第三實施例中,在側板17的位于容納部(對應于圖4中的容納部17a)和沿該側板17的周向靠近或鄰近該容納部設置的另一容納部17a之間的部分處并未設置凹入部(對應于凹入部17d)。在該第三實施例中,第一窗口部17e設置在側板17處,而第二窗口部IOa設置在驅動板10處。塊構件65從側板17的內側(即,沿軸向從側板17的面向中心板23的表面朝向側板17的面向驅動板10的另一表面)插入(或者,壓配合)到第一窗口部17e及第二窗口部IOa中,使得驅動板10和側板17借助用作接合構件的螺栓66而被緊固(接合)到塊構件65。塊構件65是塊狀構件,驅動板10和側板17借助螺栓66被緊固(接合)到該塊構件65。塊構件65通過從側板17的內側插入到第一窗口部17e和第二窗口部IOa中而被裝配,第一窗口部17e被設置在側板17的沿周向相鄰的容納部17a、17a之間的部分處,第二窗口部IOa被設置在驅動板10處。塊構件65在側板17的內側處包括凸緣部65a,該凸緣部在側板17的內表面處與第一窗口部17e的外周部接合并接觸。塊構件65承受作用于凸緣部65a (作為塊構件65的設置在側板17的內側處的一部分)的盤簧34、35、36的彈力。塊構件65設有密封件67 (包括,例如O形環和液體密封),其設置在塊構件65與側板17接觸的表面處。塊構件65與側板17之間的接觸表面借助密封件67而被密封。塊構件65設置于在周向上與容納部(對應于圖4中的容納部17a)的位置重疊的位置處。塊構件65沿周向的端面(即,凸緣部65a的端面)被構造成與支座構件(對應于圖3中的支座構件32、33)接觸及脫離接觸。塊構件65與驅動板10及側板17 —體地旋轉。該第三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除了借助塊構件65及螺栓66緊固(接合)之外,塊構件65也可借助形成在該塊構件上的外螺紋部和旋擰到該外螺紋部上的螺帽進行緊固(接合)。根據該第三實施例,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優點。另外,不需要將塊構件65焊接到側板17。因此,減小了由于焊接變形而導致的側板17的變形,并且因此提高了組裝精度并減小了旋轉期間的不平衡。塊構件65可被焊接到側板17。根據第三實施例,支座構件32、33與塊構件65的端面直接接觸,因此可借助側板17的凹入部17d的厚度將盤簧34、35、36的扭轉角(即阻尼器部處的扭轉角)設置為較大。由此,可提高剛性設置的自由度或靈活性。此外,不需要將側板17插設在支座構件32、33與塊構件65之間,因此支座構件32、33與塊構件65的端面直接接觸,不需要考慮可焊性。因此,塊構件65可由包括高耐磨性和/或高阻尼的材料制成,從而使耐用度和/或安靜度(quietness)提高。根據第三實施例,塊構件65通過插入被配合在驅動板10的第二窗口部IOa中,來自驅動板10的扭矩通過塊構件65傳遞到側板17,但是不傳遞到螺栓66。因此,作用在螺栓66上的載荷減小,并且因此可以減少螺栓的數量以及/或者降低螺栓的強度。在整個申請文件的范圍內(包括權利要求書和附圖的范圍),并且基于其基本的技術思想,可對前述實施例進行更改和/或調整。另外,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可以對所公開的每個元素做出多種組合和/或選擇。亦即,本實用新型包括多種更改和變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其范圍包括權利要求書、附圖以及技術思想的整個申請文件的記載,將能實現這些更改和變型。
權利要求1.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扭矩波動吸收器(3)包括: 驅動板(10),構造成與內燃機的曲軸(2) —體地旋轉; 中心板(23),與該驅動板(10)同軸地設置,并能相對于該驅動板旋轉; 側板(17、18),與該中心板(23)同軸地設置,并能相對于該中心板旋轉; 彈性構件(34、35),用于吸收產生于該側板(17、18)與該中心板(23)之間的扭矩波動;以及 塊構件(14、60、65),構造成借助接合構件(16、61、66)與該驅動板(10)接合并且附連到該側板(17), 該側板(17、18)包括:多個容納部(17a、18a),容納該彈性構件(34、35);以及第一窗口部(17e)和凹入部(17d)中的至少其一,均設置在與該塊構件(14、60、65)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并且 該塊構件(14、60、65)附連到該側板(17)的處于沿該側板(17)的周向相鄰的容納部(17a、17a)之間的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側板(17)的處于沿該側板(17)的周向相鄰的容納部(17a、17a)之間的該部分相對于該容納部(17a)沿該側板(17)的軸向凹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側板(17)在與該塊構件 (14.60)的位置對應的位置處包括該凹入部(17d),并且該塊構件(14,60)被附連到該凹入部(17d)。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側板(17)在與該塊構件(14.60)的位置對應的位置處包括該凹入部(17d),并且該塊構件(14,60)被附連到該凹入部(17d)。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凹入部(17d)是通過切割或沖壓而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凹入部(17d)是通過切割或沖壓而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1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塊構件(14、60 )被焊接到該側板(17 )。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側板(17)在與該塊構件(65)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包括該第一窗口部(17e),并且 該塊構件(65)通過從該側板(17)的內側插入或壓配合到該側板(17)的第一窗口部(17e)中而附連到該側板(17)。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驅動板(10)在與該塊構件(65)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包括第二窗口部(10a),并且 該塊構件(65)從該側板(17)的內側插入或壓配合到該驅動板(10)的該第二窗口部(IOa)中。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扭矩波動吸收器還包括: 密封件(67),插設在彼此接觸的該塊構件(65)與該側板(17)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扭矩波動吸收器還包括: 密封件(67),插設在彼此接觸的該塊構件(65)與該側板(17)之間。
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塊構件(65)在其設于該側板(17)內側的部分(65a)承受該彈性構件(34、35)的彈性力。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塊構件(65)在其設于該側板(17)內側的部分(65a)承受該彈性構件(34、35)的彈性力。
14.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塊構件(65)在其設于該側板(17)內側的部分(65a)承受該彈性構件(34、35)的彈性力。
15.根據權利要求1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塊構件(14)包括內螺紋部(14a),該接合構件(16)是穿過該驅動板(10)并且擰入到該內螺紋部(14a)中的螺栓(16)。
16.根據權利要求1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塊構件(60)包括穿過該驅動板(10)的外螺紋部(60a),而該接合構件(61)是旋擰到該外螺紋部(60a)上的螺帽(61)。
17.根據權利要求1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中心板(23)被構造成與變矩器(4)的前蓋(40) —體地旋轉。
18.根據權利要求1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該塊構件(14、60、65)包括在該側板(17)的周向上與該彈性構件(34、35)重疊的部分。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3),包括驅動板(10),構造成與內燃機的曲軸(2)一體地旋轉;中心板(23);側板(17、18);彈性構件(34、35),用于吸收扭矩波動;以及塊構件(14、60、65),構造成與驅動板接合且附連到側板,其中該側板包括容納該彈性構件的多個容納部(17a、18a);和至少一個凹入部(17d)以及第一窗口部(17e),設置在與該塊構件的位置對應的位置,并且該塊構件沿該側板的周向附連到位于該側板的相鄰的容納部之間的部分上。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其阻尼器部分處的扭轉角增大,并且相對于動力傳輸路徑上的彈性構件的發動機側的慣量增大,由此限制了發動機的旋轉波動,提高了衰減性能。
文檔編號F16F15/134GK202992012SQ201220493559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江端勝, 道滿泰典, 堀隆司, 山下俊哉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