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復原閥結構,尤其是一種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
背景技術:
減振器是一種底盤鏈接件,其工作機理是將消耗汽車懸架所產生的部分振動的機械能轉換為熱能,并在行駛過程中靠風速將熱量散發。其中雙筒減振器(具有缸筒和貯液筒)是一種被普遍采用且應用十分廣泛的減振器。其基本工作原理當車輛運行時,伴隨活塞和缸筒之間的相對運動,缸筒中的油液通過相對應工作的閥門進行節流,因而產生節流壓降,形成與相對運動速度方向相反的阻尼力。復原阻力的產生,在減振器處于復原行程時,缸筒上腔油液升壓,油液經活塞上復原閥流入下腔,而產生復原阻力。此時由于連桿不斷自上腔移出,使上腔流入下腔的油液不足充滿下腔,這時在工作缸下腔瞬間出現真空現象,這時油液經底閥上的補償閥從貯油腔及時向工作缸下腔補油以確保隨后的壓縮行程不發生空程。·目前的減震器普遍采用一種流量受限的小孔節流方式實現油液在工作缸體中進行活塞上下腔的流動。油液通過活塞的流通孔與閥片與彈簧組合形成的孔隙,并由活塞分割形成的上下缸體進行流通,進而形成阻尼力等特性。活塞的上表面為復原面;下表面為壓縮面。同時減振器同樣存在流通閥系的形式。流通閥系通常處于一種關閉狀態,只有缸筒內部的流通壓力達到額定值,整個流通閥系將全部打開,進而達到最大程度的減少活塞兩側的油液流通的限制。該公知的減振器復原閥系的結構主要是在一個框式結構中放置復原閥彈簧、復原閥體、復原閥片、然后在活塞上用復原閥螺母扣緊。這種結構復原閥系和復原彈簧座需要在框攏式結構中運動,以達到實現油液通過復原閥和流通閥流通產生阻尼的目的。但這種結果多利用閥片與彈簧的彈性變形來滿足,開閥的大小受閥片的韌性及剛度制約,同時復原閥彈簧座的行程很小,致使閥片的位移以及變形都受到限制,不能全閥系打開,因此不達到減震器高速震動時,其阻尼力值的平穩增長的要求。同時閥系在高速沖擊式時,閥片承受極大的沖擊,其耐耐久性能降低,很容易失效。同時復原閥彈簧的剛度受到及其直徑以及空間的限制,其剛度有限,致使預緊力也存在局限性。如圖I、圖2為公知的復原閥的結構示意圖,分別表示了在壓縮行程和復原行程時液體的流動狀態。如圖所示,該復原閥I具有活塞10,活塞10的下部設有鎖緊螺母12,在活塞10和鎖緊螺母12之間設有復原閥片11,上述各部件均套設在連桿1000上,所述鎖緊螺母12上還套設有復原閥支撐座13和彈簧14,該彈簧14設置在復原閥支撐座13和鎖緊螺母12之間。在復原閥I的壓縮行程,如圖I所示,液壓缸筒100下部的液體自下而上頂開設置在活塞10上部的流通閥片15經活塞壓縮流通孔16進入到液壓缸筒的上部。在復原行程,如圖2所示,液壓缸筒100下部的液體自上而下頂開設置在活塞10和鎖緊螺母12之間的復原閥片11。由于該公知結構中鎖緊螺母12與連桿1000固定連接,因此在液體的沖擊下復原閥片11的外緣向下彎折,推動彈簧14在由復原閥支撐座13和鎖緊螺母12形成的框攏內向下移動,從而導致該結構的復原閥片11的位移受到鎖緊螺母12的限制,由于受到復原閥片11的韌性及剛度、以及彈簧14行程的影響,該復原閥片的開度較小,不能全部打開,嚴重影響了減振器的工作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包括設置在缸筒內的活塞、連桿,以及套設在所述連桿上并位于所述活塞上部的支撐墊圈、流通閥片、以及設置在所述活塞下部的復原閥片,且所述流通閥片能閉合活塞上設置的壓縮流通孔,所述復原閥片能閉合活塞上設置的復原流通孔;其中,所述活塞的下部連桿上設有導向件,一緊固螺母固定在所述連桿的底端;所述導向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活塞的下部,另一端頂抵于緊固螺母;一彈性體、所述復原閥片能上、下移動地套設在所述導向件的外部,所述彈性體的兩端分別頂抵于所述緊固螺母和復原閥片。如上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中,所述導向件為與所述連桿構成螺紋連 接的導向螺母。如上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中,所述導向件為套設在所述連桿上的導
向滑套。如上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中,所述復原閥片和彈性體之間設有滑動墊圈,所述滑動墊圈能移動地套設在所述導向件外部。如上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中,所述彈性體為蝶形彈簧,其大口徑一端頂抵于所述滑動墊圈,小口徑一端頂抵于所述緊固螺母。如上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中,所述彈性體為螺旋彈簧,其上部頂抵于所述滑動墊圈,下部頂抵于所述緊固螺母。如上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中,所述支撐墊圈與活塞之間還設有節流閥片,所述節流閥片套設在連桿上,其外徑小于活塞的復原流通孔的外周直徑。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通過在活塞的下部與緊固螺母之間設置導向件,將復原閥片、支撐墊圈、彈性體均套設在導向件上,并能沿該導向件上、下滑動,當減振器處于復原狀態,液壓缸筒內部的液壓力大于彈性體的預壓力時,在液壓力的作用下,復原閥片、支撐墊圈能夠沿導向件整體向下滑動,推動彈性體進一步壓縮,使復原閥片全部與活塞的復原面分離,形成完全開閥狀態。與公知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在減振器瞬時受力較大時,能夠在復原行程使復原閥片完全離開活塞的復原面,將復原閥全部打開,增加復原行程時單位時間內的油液流量,有效地改善了車輛高速在顛簸路面行駛時的舒適性,提聞了部件的使用壽命。此外,通過設置節流閥片,能夠根據需要調整活塞固有的復原流通孔的流通面積,提高了活塞的適用范圍,降低了制造成本。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圖I為公知的復原閥的一個剖面示意圖,表示在壓縮行程時液體的流動狀態;[0017]圖2為公知的復原閥的另一個剖面示意圖,表示在復原行程時液體的流動狀態;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復原閥在壓縮行程時液體的流動狀態;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復原閥在復原行程時液體的流動狀態。附圖標號說明I、復原閥10、活塞11、復原閥片 12、鎖緊螺母13、復原閥支撐座14、彈簧15、流通閥片 16、壓縮流通孔100、液壓缸筒 1000、連桿 2、復原閥20、活塞·[0025]200、液壓缸筒 201、壓縮流通孔202、復原流通孔203、復原面204、壓縮面 21、復原閥片 22、緊固螺母 23、滑動墊圈24、彈性體25、流通閥片 26、導向件 27、節流閥片28、流通閥彈簧 29、支撐墊圈 2000、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標號。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2,包括設置在液壓缸筒200內的活塞20、連桿2000,設置在活塞20上部的支撐墊圈29、流通閥片25、以及設置在所述活塞20下部的復原閥片21均套設在連桿2000上,且流通閥片25能閉合活塞20上設置的壓縮流通孔201,復原閥片21能閉合活塞20上設置的復原流通孔202。其中,活塞20的下部連桿上設有導向件26,一緊固螺母22固定在連桿2000的底端;導向件26的一端抵接于活塞20的下部,另一端頂抵于緊固螺母22;—彈性體24、復原閥片21能上下移動地套設在導向件26的外部,彈性體24的兩端分別頂抵于緊固螺母22和復原閥片21。其中,導向件26可以是通過螺紋旋合固定在連桿2000上的導向螺母。該導向件26也可以為套設在連桿2000上的導向滑套。進一步地,為了對復原閥片、彈性體24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在復原閥片21和彈性體24之間設有滑動墊圈23,該滑動墊圈23能上下移動地套設在導向件26外部。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彈性體24為蝶形彈簧,其大口徑一端頂抵于滑動墊圈23,小口徑一端頂抵于緊固螺母22。當然,該彈性體24也可以為螺旋彈簧。此外,如圖3所示,在支撐墊圈29與活塞20之間還設有節流閥片27,該節流閥片27套設在連桿2000上,其外徑小于活塞的復原流通孔202的外周直徑。通過調節該節流閥片27的外徑尺寸,可能根據需要控制活塞20固有的復原流通孔202的流通面積。請配合參見圖4、圖5,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進行詳細說明。如圖所示,活塞20的上端面為壓縮面204,下端面為復原面203,設置在活塞壓縮面204上部的支撐墊圈29、流通閥彈簧28、流通閥片25構成壓縮分總成,設置在活塞復原面203下部的復原閥片21、滑動墊圈23、彈性體24、導向件26構成復原分總成。壓縮分總成一側抵接于連桿2000的軸肩,另一側抵接于活塞的壓縮面204。復原分總成一側抵接于活塞復原面203,另一側由緊固螺母22鎖緊。活塞20上設置的壓縮流通孔201與復原流通孔202的孔徑大小決定了其流通面積。[0036]如圖4、圖5所示,壓縮分總成中支撐墊圈29的一端與連桿2000的軸肩相抵,另一側與活塞20相抵,支撐墊圈29與活塞20之間設有節流閥片27,從而可以依靠節流閥片27的直徑大小來調節活塞20固有的復原流通孔202的流通面積。蓋合于活塞20的壓縮流通孔201上的流通閥片25與所述的壓縮流通孔201組成了壓縮流通截面。流通閥彈簧28安裝在支撐墊圈29與流通閥片25之間,通過流通閥彈簧28的預壓力,使流通閥片25緊貼活塞的壓縮面204。在活塞的壓縮行程中,油液通過活塞20的壓縮流通孔201直接將油液壓力作用到流通閥片25上。當此油液壓力大于流通閥彈簧28的預壓力時,流通閥彈簧28將被進一步壓縮,流通閥片25則與活塞20的上端面,即壓縮面204分離,進而活塞20的壓縮流通孔201打開,油液從液壓缸筒200的下腔流到上腔,如圖4中箭頭所示方向。在復原行程中,壓縮流通孔201將被流通閥片25遮擋,油液只能通過復原流通孔202向下腔流動。復原總成中導向件26通過螺紋或者滑動配合套置于連桿2000上,并位于活塞20的下部,由緊固螺母22、活塞20的復原面203的表面將該導向件26固定,復原閥片21通過導向件26的引導滑動,并且在壓縮行程中封閉活塞20上的復原流通孔202。滑動墊圈23也可以沿導向件26滑動,彈性體24安裝在滑動墊圈23與緊固螺母22之間,滑動墊圈23通過彈性體24的預壓力將復原閥片21緊壓在活塞20的復原面203上。在復原行程中,油液 由液壓缸筒200的上腔,被迫擠壓到下腔的過程中,液壓將作用到復原閥片21上。當油液的壓力小于彈性體24(蝶形彈簧)的預壓力時,復原閥片21不會被推開,但在油液的作用下會使復原閥片21的邊緣產生很小的撓性變性,油液通過活塞20的復原流通孔202由活塞20與復原閥片21之間的縫隙產生少量的泄露。當液壓油的壓力大于彈性體24的預壓力時,彈性體24 (碟形彈簧)將進一步變形,復原閥片21推動滑動墊圈23沿導向件26下移,此時活塞20的復原流通孔202全部打開,油液通過復原流通孔202從液壓缸筒200的上腔流到下腔,如圖5中箭頭所示方向,從而避免減振器瞬時受力較大而損壞,并改善車輛高速顛簸路面的舒適性。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2,通過在活塞20的下部與緊固螺母22之間設置導向件26,并將復原閥片21、支撐墊圈29、彈性體24均套設在導向件26上,并能沿該導向件26上、下滑動,當減振器處于復原狀態,液壓缸筒200內部的液壓力大于彈性體24的預壓力時,在液壓力的作用下,復原閥片21、支撐墊圈29能夠沿導向件26整體向下滑動,推動彈性體進一步壓縮,使復原閥片21全部與活塞的復原面203分離,形成完全開閥狀態。與公知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在減振器瞬時受力較大時,能夠在復原行程使復原閥片21完全離開活塞的復原面203,將復原閥全部打開,增加復原行程時單位時間內的油液流量,有效地改善了車輛高速在顛簸路面行駛時的舒適性,提高了部件的使用壽命。此外,通過設置節流閥片27,能夠根據需要調整活塞20固有的復原流通孔202的流通面積,提高了活塞20的適用范圍。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包括設置在缸筒內的活塞、連桿,以及套設在所述連桿上并位于所述活塞上部的支撐墊圈、流通閥片、以及設置在所述活塞下部的復原閥片,且所述流通閥片能閉合活塞上設置的壓縮流通孔,所述復原閥片能閉合活塞上設置的復原流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的下部連桿上設有導向件,一緊固螺母固定在所述連桿的底端;所述導向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活塞的下部,另一端頂抵于緊固螺母;一彈性體、所述復原閥片能上、下移動地套設在所述導向件的外部,所述彈性體的兩端分別頂抵于所述緊固螺母和復原閥片。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件為與所述連桿構成螺紋連接的導向螺母。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件為套設在所述連桿上的導向滑套。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原閥片和彈性體之間設有滑動墊圈,所述滑動墊圈能移動地套設在所述導向件外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體為蝶形彈簧,其大口徑一端頂抵于所述滑動墊圈,小口徑一端頂抵于所述緊固螺母。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體為螺旋彈簧,其上部頂抵于所述滑動墊圈,下部頂抵于所述緊固螺母。
7.如權利要求I至6任一項所述的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墊圈與活塞之間還設有節流閥片,所述節流閥片套設在連桿上,其外徑小于活塞的復原流通孔的外周直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具有全開閥片的復原閥,包括設置在缸筒內的活塞、連桿,以及套設在連桿上并位于所述活塞上部的支撐墊圈、流通閥片、以及設置在活塞下部的復原閥片;其中,活塞的下部連桿上設有導向件,一緊固螺母固定在連桿的底端;導向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活塞的下部,另一端頂抵于緊固螺母;一彈性體、所述復原閥片能上、下移動地套設在所述導向件的外部,所述彈性體的兩端分別頂抵于所述緊固螺母和復原閥片。本實用新型在減振器瞬時受力較大時,能夠在復原行程使復原閥片完全離開活塞的復原面,將復原閥全部打開,增加復原行程時單位時間內的油液流量,有效地改善了車輛高速在顛簸路面行駛時的舒適性,提高了部件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F9/34GK202756527SQ20122042927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7日
發明者楊志峰, 宋振江 申請人:天納克(北京)汽車減振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