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離合器,具體的說是摩托車離合器領域所使用的具有安全節油效能的一種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
背景技術:
現有使用自動離合器的掛檔式摩托車一般采用離心式離合器與摩擦片式離合器構成的結合裝置,通過發動機的曲軸加速轉動使離合器結合而起步,在需要換擋時通過設在變速桿上的聯動裝置強制分離離合片來換擋,采用現有自動離合器存在的問題在于摩托車在換擋時往往需要先回油,以減小發動機轉速使之與摩托車車速相匹配,發動機轉速較高時由于現有離合器在發動機和變速機構之間的傳動為直接傳動,當回油操作過快或換擋時機掌握不佳時,摩托車主動輪瞬間減速,車體非常容易出現沖擊、反托現象,特別地在起步加速后換高速擋時的回油操作更易導致上述現象的出現;對于現有摩托車自動離合器結構,其安全操作非常依賴于駕駛人員的駕駛經驗,這無疑給摩托車的安全駕駛帶來了隱患;另一方面,摩托車在行駛中需要換擋時由于發動機處于高速轉動,需要通過設在變速桿上的聯動裝置強制分離離合器來換擋,由于現有離合器的結構特性往往導致分離不徹底而使換擋不靈活;此外,摩托車在以較高速行駛時,回油操作后摩托車難以利用慣性滑行,因此現有摩托車離合器還存在著耗油大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離合器換擋過程中存在的沖擊、反托現象,同時解決油耗大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具體實現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安裝在傳動軸上,包括配合安裝的外齒輪和內輪、摩擦片、受迫驅動外齒輪或內輪做軸向移動的頂軸和頂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齒輪和內輪在軸向的相對移動是通過至少一個圍繞傳動軸的軸心設置的螺旋面結構完成的,并且設有一預緊彈簧使外齒輪、內輪和摩擦片之間具有預緊力。在此基礎上的優選實施方案之一是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固定在傳動軸上的內輪座,所述頂套頂在所述外齒輪或內輪座的端部,所述內輪座與內輪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與內輪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設在內輪座與內輪之間;所述內輪座與傳動軸通過花鍵滑動配合。在此基礎上的優選實施方案之二是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安裝在傳動軸上的內輪座,所述頂套頂在所述內輪座或內輪的端部,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設在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所述內輪座與傳動軸通過花鍵滑動配合。在此基礎上的優選實施方案之三是所述頂套頂在所述外齒輪或內輪的端部,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安裝在傳動軸上的內輪座,所述內輪座位于外齒輪和內輪之間,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設在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所述內輪與傳動軸通過花鍵滑動配合。以上三種實施方案中所述頂軸與頂套之間設有推力軸承,所述推力軸承安裝在頂套的端部,并且通過頂軸上的臺階面與推力軸承頂緊;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轉軸,頂軸的端部插入轉軸上設有的槽內,轉軸上安裝有復位彈簧,轉軸的端部與拉桿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安裝在離合器殼體內。在三種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可選擇的是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螺紋配合面;或者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至少兩個均布于傳動軸圓周的帶有螺旋面的凸臺,并且螺旋面垂直于傳動軸中心線;或者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滑塊與底部具有螺旋面的滑槽相配合的連接結構,所述滑塊和滑槽分別位于兩個連接機構上,其中所述滑塊的寬度小于所述滑槽的寬度,以使所述滑塊可以在滑槽中做圓周方向轉動。本實用新型在摩托車現有離合器的基礎上,通過增設一套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替換原有的初級從動齒以實現安全節油的目的,其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I)騎乘安全,正常行進時,摩擦片處于摩擦結合狀態,在回油操作時,由于螺旋面的作用,使摩擦片處于彈性墊片的壓力狀態則內輪與內輪座處于超越外齒輪轉動狀態,摩托車不會突然減速,避免了回油后常出現的沖擊、反托現象,排除了駕駛經驗的影響,保證了騎乘安全;(2)駕乘舒適,由于內輪座與內輪上的螺旋面的設置,回油后內輪與內輪座處于超越外齒輪的轉動狀態,換擋時不再要求發動機轉速與車速相匹配,并且不再要求現有離合器的分離,使得換擋操作更加輕松;(3)節約燃油,在摩托車以較高速行駛時,由于內輪座與內輪上的螺旋面的設置使摩擦片處于彈性墊片的壓力狀態則內輪座與內輪隨傳動軸作超越外齒輪轉動,回油操作后摩托車可利用慣性滑行而不迅即減速,以此達到節油的目的;(4)操作簡便,通過與拉線連接的外部控制裝置控制摩擦片組的離合以實現內輪與外齒輪的分離和接合,進而實現離合裝置不同工況的選擇;(5)本離合裝置不僅適用于摩托車,還可適用于具有相似發動機結構的助力車、三輪車、電動車等。
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2. 1-2. 4是圖1中內輪座的結構圖;其中圖2.1是主視圖、圖2. 2是側視圖、圖
2.3是后視圖、圖2. 4是剖視圖。圖3. 1-3. 3是圖1中內輪的結構圖;其中圖3.1是主視圖、圖3. 2是剖視圖、圖
3.3是后視圖。圖4. 1-4. 2是圖1中外齒輪的結構圖;其中圖4.1是主視圖、圖4. 2是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0026]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7. 1-7. 4是圖6中內輪座的結構圖;其中圖7.1是主視圖、圖7. 2是側視圖、圖7. 3是后視圖、圖7. 4是剖視圖。圖8. 1-8. 2是圖6中內輪的結構圖;其中圖8.1是主視圖、圖8. 2是剖視圖。圖9. 1-9. 3是圖6中外齒輪的結構圖;其中圖9.1是主視圖、圖9. 2是剖視圖、圖9. 3是后視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12. 1-12. 3是圖11中內輪座的結構圖;其中圖12.1是主視圖、圖12. 2是側視圖、圖12. 3是后視圖。圖13. 1-13. 3是圖11中內輪的結構圖;其中圖13.1是主視圖、圖13. 2是剖視圖、圖13. 3是后視圖。圖14. 1-14. 3是圖11中外齒輪的結構圖;其中圖14.1是主視圖、圖14. 2是剖視圖、圖14. 3是后視圖。圖1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1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七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17. 1-17. 4是圖16中內輪座的結構圖;其中圖17.1是主視圖、圖17. 2是側視圖、圖17. 3是后視圖、圖17. 4是剖視圖。圖18. 1-18. 4是圖16中內輪的結構圖;其中圖18.1是主視圖、圖18. 2是側視圖、圖18. 3是后視圖、圖18. 4是剖視圖。圖19. 1-19. 3是圖16中外齒輪的結構圖;其中圖19.1是主視圖、圖19. 2是剖視圖、圖19. 3是后視圖。圖2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八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2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九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的結構圖。圖22. 1-22. 2是圖21中內輪座的結構圖;其中圖22.1是主視圖、圖22. 2是側視圖。圖23. 1-23. 2是圖21中內輪的結構圖;其中圖23.1是主視圖、圖23. 2是剖視圖。圖24. 1-24. 2是圖21中外齒輪的結構圖;其中圖24.1是剖視圖、圖24. 2是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如圖1、2. 1-2. 4,3. 1-3. 3,4. 1-4. 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安裝在傳動軸5上,包括配合安裝的外齒輪2和內輪1、摩擦片、受迫驅動外齒輪2或內輪I做軸向移動的頂軸6和頂套7 ;所述外齒輪2和內輪I在軸向的相對移動是通過至少一個圍繞傳動軸5的軸心設置的螺旋面結構完成的,并且設有一預緊彈簧4使外齒輪2、內輪I和摩擦片之間具有預緊力。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固定在傳動軸5上的內輪座31,所述頂套7頂在所述外齒輪2的端部,所述內輪座31與內輪I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31與內輪I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4設在內輪座31與內輪I之間;所述內輪座31與傳動軸5通過花鍵滑動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凸臺12與底部具有螺旋面的凹槽13相配合的連接結構,所述凸臺12和凹槽13分別位于兩個連接機構上,其中所述凸臺12的寬度小于所述凹槽13的寬度,以使所述凸臺12可以在槽凹13中做圓周方向轉動。所述頂軸6與頂套7之間設有推力軸承,所述推力軸承安裝在頂套7的端部,并且通過頂軸6上的臺階面與推力軸承頂緊;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轉軸8,頂軸6的端部插入轉軸8上設有的槽內,轉軸8上安裝有復位彈簧9,轉軸6的端部與拉桿10固定連接,所述轉軸8安裝在離合器殼體11內。實施例二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頂套7頂在所述內輪座31的端部。實施例三如圖6、7. 1-7. 4,8. 1-8. 2,9. 1-9. 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安裝在傳動軸5上的內輪座32,所述頂套7頂在所述內輪座32的端部,所述內輪座32與外齒輪2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32與外齒輪2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4設在內輪座32與外齒輪2之間;所述內輪座32與傳動軸5通過花鍵滑動配合。實施例四如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與實施例三的區別在于,所述頂套7頂在所述內輪I的端部。實施例五如圖11、12. 1-12. 3、13. 1-13. 3、14. 1-14. 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頂套7頂在所述內輪I的端部,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安裝在傳動軸上的內輪座33,所述內輪座33位于外齒輪2和內輪I之間,所述內輪座33與外齒輪2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33與外齒輪2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4設在內輪座33與外齒輪2之間;所述內輪I與傳動軸5通過花鍵滑動配合。實施例六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與實施例五的區別在于,所述頂套7頂在所述外齒輪2的端部。實施例七如圖16、17. 1-17. 4,18. 1-18. 4,19. 1-19. 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七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是在實施例一至六的基礎上,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至少兩個均布于傳動軸圓周的帶有螺旋面的凸臺14,并且螺旋面垂直于傳動軸中心線。實施例八如圖20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八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與實施例七的區別在于,所述頂套7頂在所述外齒輪2的端部。實施例九如圖21,22. 1-22. 2,23. 1-23. 2,24. 1-24. 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九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是在實施例一至六的基礎上,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螺紋配合面15。結合上述實施例,對于本實用新型,初始時摩擦片處于預緊彈簧的壓力狀態,當外齒輪轉速高于傳動軸轉速時,由于彈性墊片作用使內輪、摩擦片、外齒輪有一定的摩擦力,使內輪相對內輪座有所轉動,此時由于內輪座與內輪的螺旋面設置使內輪產生相對外齒輪一側的軸向壓力進而使內輪、摩擦片和外齒輪摩擦結合最終使外齒輪、摩擦片、內輪、內輪座和傳動軸做同步轉動,使摩托車行駛,外齒輪轉速低于傳動軸轉速時,由于內輪座與內輪的螺旋面設置使內輪相對外齒輪的軸向壓力解除,使內輪、摩擦片和外齒輪僅處于預緊彈簧的壓力狀態即超越外齒輪轉動狀態,使摩托車利用慣性滑行,本實用新型即利用此原理的結構特點對發動機內初級從動齒輪進行改進,本實施例中對摩托車現有離合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遇下坡或需要發動機制動時,通過外部控制裝置,拉動拉桿并帶動轉軸轉動,同時回位彈簧旋轉,在轉軸的帶動下轉軸槽內的頂軸被頂出,在頂軸的推下,使頂套推動外齒輪,則此時內輪、摩擦片與外齒輪間亦形成摩擦結合關系,本實用新型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和現有離合器間僅起直接傳動作用,與替換前的初級從動齒作用相同。此時摩托車處于發動機制動狀態,不會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下行,保證了下坡時的騎乘安全,松開外部控制裝置,在回位彈簧的回復力作用下被壓緊的內輪、摩擦片和外齒輪解除摩擦結合關系僅處于預緊彈簧壓力狀態,內輪則處于超越外齒輪轉動狀態。此后正常情況下不再需要對操作裝置進行操作,行進中每次回油后發動機減速時,內輪都會超越轉動,則摩托車不會突然減速,從而避免了沖擊、反托現象的出現,保證了換擋操作的安全性。特別地,摩托車在以較高速行駛時,回油后由于內輪的超越轉動,摩托車可利用之前的高速進行慣性滑行,由于每次回油操作都會節省燃油,整體來看,利用本實用新型裝置后摩托車的節油能力非常可觀。
權利要求1.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安裝在傳動軸上,包括配合安裝的外齒輪和內輪、摩擦片、受迫驅動外齒輪或內輪做軸向移動的頂軸和頂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齒輪和內輪在軸向的相對移動是通過至少一個圍繞傳動軸的軸心設置的螺旋面結構完成的,并且設有一預緊彈簧使外齒輪、內輪和摩擦片之間具有預緊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固定在傳動軸上的內輪座,所述頂套頂在所述外齒輪或內輪座的端部,所述內輪座與內輪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與內輪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設在內輪座與內輪之間;所述內輪座與傳動軸通過花鍵滑動配合。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安裝在傳動軸上的內輪座,所述頂套頂在所述內輪座或內輪的端部,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設在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所述內輪座與傳動軸通過花鍵滑動配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套頂在所述外齒輪或內輪的端部,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安裝在傳動軸上的內輪座,所述內輪座位于外齒輪和內輪之間,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配合,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置在所述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預緊彈簧設在內輪座與外齒輪之間;所述內輪與傳動軸通過花鍵滑動配合。
5.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頂軸與頂套之間設有推力軸承,所述推力軸承安裝在頂套的端部,并且通過頂軸上的臺階面與推力軸承頂緊。
6.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還包括一轉軸,頂軸的端部插入轉軸上設有的槽內,轉軸上安裝有復位彈簧,轉軸的端部與拉桿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安裝在離合器殼體內。
7.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螺紋配合面。
8.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至少兩個均布于傳動軸圓周的帶有螺旋面的凸臺,并且螺旋面垂直于傳動軸中心線。
9.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面結構設為滑塊與具有螺旋面的滑槽相配合的連接結構,所述滑塊和滑槽分別位于兩個連接機構上,其中所述滑塊的寬度小于所述滑槽的寬度,以使所述滑塊可以在滑槽中做圓周方向轉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可控摩擦超越離合器,安裝在傳動軸上,包括配合安裝的外齒輪和內輪、摩擦片、受迫驅動外齒輪或內輪做軸向移動的頂軸和頂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齒輪和內輪在軸向的相對移動是通過至少一個圍繞傳動軸的軸心設置的螺旋面結構完成的,并且設有一預緊彈簧使外齒輪、內輪和摩擦片之間具有預緊力。本實用新型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騎乘安全、駕乘舒適、節約燃油、操作簡便。
文檔編號F16D41/00GK202883812SQ20122038081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日
發明者劉寶 申請人: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