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動機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
>J-U裝直。
背景技術:
目前,發動機普遍使用的主軸承定位方式為定位唇定位。采用此種定位方式在主軸承上加工的定位唇要求比較高,相對應的主軸承蓋及缸體軸承座上也要加工定位槽,工藝復雜繁瑣。同時,由于主軸承上與主軸承下裝配外形一樣,裝配時經常出現主軸承上下裝錯的問題,從而影響發動機性能,甚至導致發動機損壞。 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 102297038U,授權公告日2011年12月28日,公開了一種發動機主軸承座,包括上座體和下座體,所述上座體的底部中央設有半圓形第一軸承孔,上座體在第一軸承孔的兩側均設置有安裝螺栓孔;所述下座體的頂部中央設有半圓形第二軸承孔,下座體在第二軸承孔的兩側設置有安裝螺栓孔,上座體和下座體通過螺栓連接。該發明的不足之處在于,主軸承定位方式采用為定位唇定位,需要在主軸承上與主軸承下上加工定位唇,在缸體軸承座及主軸承蓋上加工定位槽,工藝復雜繁瑣,且由于主軸承上與主軸承下裝配外形一樣,裝配時經常出現主軸承上下裝錯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主軸承定位工藝復雜繁瑣且主軸承上下外形一樣易裝錯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主軸承定位工藝簡單且主軸承上下外形不一樣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于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包括主軸承蓋螺栓、主軸承蓋、主軸承下件、主軸承上件和主軸承座,所述的主軸承上件設有定位唇,所述的主軸承座設有與定位唇相對應的定位唇槽,所述的主軸承蓋與主軸承座上件均設有螺栓孔,所述的主軸承蓋與主軸承座通過主軸承蓋螺栓連接,所述的主軸承下件置于主軸承蓋上,所述的主軸承上件置于主軸承座上。所述的主軸承上件設有定位唇,所述的主軸承座設有與定位唇相對應的定位唇槽,而主軸承下件無定位唇,同時主軸承蓋上也就沒有定位唇槽,主軸承上下外形不一樣,這樣設計既便于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的辨別,又能夠起到定位主軸承上件的作用,從而進一步確定了主軸承下件的位置。所述的主軸承蓋與主軸承座上件均設有螺栓孔,所述的主軸承蓋與主軸承座通過主軸承蓋螺栓連接,這樣設計可以有效的加強發動機主軸承的強度。所述的主軸承下件置于主軸承蓋上,所述的主軸承上件置于主軸承座上,通過是否設有定位唇來判斷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的位置關系,主軸承定位工藝簡單,避免因為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安裝位置錯誤而導致影響發動機性能。作為優選,所述的定位唇置于主軸承上件的至少一端上,所述定位唇槽置于與定位唇位置相對應的主軸承座上,這樣設計簡化了主軸承上定位唇的制作,同時又使得主軸承的定位工藝簡單。作為優選,所述的定位唇置于主軸承上件的一端上,這樣設計可以簡化主軸承上件的制作工藝,同時節約生產成本。作為方案一的優選,所述主軸承上件的至少一端上設有定位凹槽,所述主軸承下件上設有與定位凹槽相對應的定位凸唇,省去了主軸承下件上的定位唇,簡化了軸瓦的加工,同時省去了主軸承蓋上定位槽的加工,簡化了生產工藝,節省了生產成本,區分了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外形的不一樣,加強了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之間的定位,使得主軸承的定位工藝簡單化。作為方案一的優選,所述主軸承上件的一端上設有定位凹槽,這樣設計可以簡化主軸承上件的制作工藝,同時節約生產成本。作為方案一的優選,所述的定位凹槽與定位唇分別位于主軸承上件的兩端,這樣 設計方便主軸承上件的制作加工,主軸承上件的強度比定位凹槽與定位唇位于主軸承上件同一端的強度要大。作為方案二的優選,所述主軸承上件的至少一端上設有定位凸唇,所述主軸承下件上設有與定位凸唇相對應的定位凹槽,省去了主軸承下件上的定位唇,簡化了軸瓦的加工,同時省去了主軸承蓋上定位槽的加工,簡化了生產工藝,節省了生產成本,區分了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外形的不一樣,加強了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之間的定位,使得主軸承的定位工藝簡單化。作為方案二的優選,所述主軸承上件的一端上設有定位凸唇,這樣設計可以簡化主軸承上件的制作工藝,同時節約生產成本。作為方案二的優選,所述的定位凸唇與定位唇分別位于主軸承上件的兩端,這樣設計方便主軸承上件的制作加工,主軸承上件的強度比定位凸唇與定位唇位于主軸承上件同一端的強度要大。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主軸承上下外形不一樣,避免了因為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安裝位置錯誤而導致影響發動機性能,主軸承定位工藝簡單,制作加工方便,操作簡便,節約生產成本。
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I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1.主軸承蓋螺栓,2.主軸承蓋,3.主軸承下件,4.定位凸唇,5.定位凹槽,
6.主軸承上件,7.定位唇,8.主軸承座,9.定位唇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I :如圖I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包括主軸承蓋螺栓I、主軸承蓋2、主軸承下件3、主軸承上件6和主軸承座8,所述的主軸承上件6設有定位唇7,所述的主軸承座8設有與定位唇7相對應的定位唇槽9,所述的主軸承蓋2與主軸承座8上均設有螺栓孔,所述的主軸承蓋2與主軸承座8通過主軸承蓋螺栓I連接,所述的主軸承下件3置于主軸承蓋2上,所述的主軸承上件6置于主軸承座8上。所述的定位唇I置于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所述定位唇槽9置于與定位唇7位置相對應的主軸承座8一端。所述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設有定位凹槽5,所述主軸承下件3的一端設有與定位凹槽5相對應的定位凸唇4。所述的定位凹槽5與定位唇7分別位于主軸承上件6的兩端。在裝配時,將主軸承上件6裝入到主軸承座8中,通過主軸承上件6上的定位唇7精確的嵌入到主軸承座8上的定位唇槽9中,實現了主軸承上件6周向及軸向的定位。通過主軸承下件3上的定位凸唇4將主軸承下件3精確的嵌入主軸承上件6上的定位凹槽5中,實現主軸承下件3周向及軸向的定位。主軸承蓋2通過主軸承蓋螺栓I連接主軸承座8。實施例2 :如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包括主軸承蓋螺栓I、主軸承蓋2、主軸承下件3、主軸承上件6和主軸承座8,所述的主軸承上件6設有定位唇7,所述的主軸承座8設有與定位唇7相對應的定位唇槽9,所述的主軸承蓋2與主軸承座8上均設有螺栓孔,所述的主軸承蓋2與主軸承座8通過主軸承蓋螺栓I連接,所述 的主軸承下件3置于主軸承蓋2上,所述的主軸承上件6置于主軸承座8上。所述的定位唇7置于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所述定位唇槽9置于與定位唇7位置相對應的主軸承座8一端。所述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設有定位凸唇4,所述主軸承下件3的一端設有與定位凸唇4相對應的定位凹槽5。所述的定位凸唇4與定位唇7分別位于主軸承上件6的兩端。本實施例的結構及使用方式基本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所述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設有定位凸唇4,所述主軸承下件3的一端設有與定位凸唇4相對應的定位凹槽5。所述的定位凸唇4與定位唇7分別位于主軸承上件6的兩端。通過主軸承下件3上的定位凹槽5將主軸承下件3精確的嵌入主軸承上件6上的定位凸唇4中,實現主軸承下件3周向及軸向的定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包括主軸承蓋螺栓(I)、主軸承蓋(2)、主軸承下件(3)、主軸承上件(6)和主軸承座(8),其特征是,所述的主軸承上件(6)設有定位唇(7),所述的主軸承座(8)設有與定位唇(7)相對應的定位唇槽(9),所述的主軸承蓋(2)與主軸承座(8)上均設有螺栓孔,所述的主軸承蓋(2)與主軸承座(8)通過主軸承蓋螺栓(I)連接,所述的主軸承下件(3)置于主軸承蓋(2)上,所述的主軸承上件(6)置于主軸承座(8)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定位唇(7)置于主軸承上件(6)的至少一端上,所述定位唇槽(9)置于與定位唇(7)位置相對應的主軸承座(8)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定位唇(7)置于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上。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主軸承上件(6)的至少一端上設有定位凹槽(5),所述主軸承下件(3)上設有與定位凹槽(5)相對 應的定位凸唇(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上設有定位凹槽(5)。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定位凹槽(5)與定位唇(7)分別位于主軸承上件(6)的兩端。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主軸承上件(6)的至少一端上設有定位凸唇(4),所述主軸承下件(3)的一端設有與定位凸唇(4)相對應的定位凹槽(5)。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主軸承上件(6)的一端上設有定位凸唇(4)。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定位凸唇(4)與定位唇(7)分別位于主軸承上件(6)的兩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旨在提供一種主軸承定位工藝簡單且主軸承上下外形不一樣的新型發動機主軸承定位裝置。它包括主軸承蓋螺栓、主軸承蓋、主軸承下件、主軸承上件和主軸承座,所述的主軸承上件設有定位唇,所述的主軸承座設有與定位唇相對應的定位唇槽,所述的主軸承蓋與主軸承座上件均設有螺栓孔,所述的主軸承蓋與主軸承座通過主軸承蓋螺栓連接,所述的主軸承下件置于主軸承蓋上,所述的主軸承上件置于主軸承座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主軸承上下外形不一樣,避免了因為主軸承上件與主軸承下件安裝位置錯誤而導致影響發動機性能,主軸承定位工藝簡單,制作加工方便,操作簡便,節約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F16C35/02GK202790137SQ20122029600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0日
發明者史程中, 由毅, 沈源, 袁爽, 趙福全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