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螺旋波紋管。
背景技術:
傳統的污水處理排水管道采用水泥管道,這種管道需要全部在現場施工,施工起來非常的不方便,施工成本高,而且不能被重復利用,使用壽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上述諸多的缺陷,后來發展成為了采用鋼管作為排污管道,但還是存在成本高、使用壽命短的缺陷。近年來,隨著對市政管道的大量需求,并為克服之前的一些技術缺陷,出現了許多塑料管道,如PVC管、直通輸水管、鋼帶增強型螺旋波紋管、具有中空凸肋的螺旋波紋管等。對于PVC管和直通輸水管,其一般使用在地上,不需要承受多大的徑向壓力,因此,對管材的環剛度要求不高。對于鋼帶增強型波紋管,由于鋼帶和聚乙烯的材質不同,因此,容易造成如下問題(I)在成型鋼帶增強型螺旋波紋管成型過程中,鋼帶和聚乙烯的結合較難,
(2)鋼帶和聚乙烯的熱脹冷縮系數不同,則隨著溫度的交替變換,因變形量不同,容易造成內層聚乙烯和外出聚乙烯在鋼帶處分裂,也容易使鋼帶與外層聚乙烯分離,從而影響鋼帶增強型波紋管的強度;另外,目前使用在螺旋波紋管中的鋼帶截面為弧形,并在弧形的兩端延伸出延伸部,然延伸部與內層聚乙烯接觸,讓弧形鋼帶與外層聚乙烯接觸,通過弧形鋼帶的抗變形能力來提供鋼帶管增強型螺旋波紋管的大部分環剛度,當鋼帶增強型螺旋波紋管被埋入到地下后,在鋼帶的位置處會受到來自土層的徑向壓力和橫向壓力,而弧形鋼帶存在著一定的跨度,隨著弧形鋼帶的跨度增大,則其抗壓能力也減小,容易造成螺旋波紋管的變形,即環剛度達不到使用的要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本實用新型的螺旋波紋管結構,能承受較大的徑向壓力,螺旋波紋管的環剛度高。為達到上述目的,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包括內層管壁及外層管壁,在外層管壁上形成有螺旋的中空狀凸肋;中空狀凸肋內設有管材,管材的橫截面包括框體及位于框體內的互成角度的橫肋和縱肋。作為進一步改進,橫肋和縱肋互成90度。作為進一步改進,框體包括與內層管壁接觸的接觸部及從接觸部兩端延伸且與中空狀內肋內壁接觸的弧形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設置了互層角度的橫肋和縱肋,當有土層作用到管材上時,在橫肋和縱肋的相互作用下,能有效的限制管材變形,從而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的抗變形能力,提高了環剛度。另外,由于設置了中空狀凸肋,相鄰中空狀凸肋之間被填埋了土層,這樣,則能防止被埋入的螺旋波紋管軸向移動,使螺旋波紋管不容易發生位移。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I至圖3所示,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包括內層管壁I、外層管壁2。在外層管壁2上形成有螺旋的中空狀凸肋3,中空狀凸肋3內設有管材4。 所述的管材4包括與內層管壁I接觸的接觸部41、從接觸部41兩端向外延伸且與中空狀凸肋3內壁接觸的弧形部42、橫肋43和縱肋44。接觸部41和弧形部42形成框體,框體內為空腔體,橫肋43和縱肋44位于空腔體內,橫肋43和縱肋44的端部與框體連接,在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防止應力集中,在本實施例中,橫肋43和縱肋44之間的夾角為90度。在本實施例中,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被埋入到地下后,螺旋波紋管主要體現的是承受來自土層徑向壓力,對于中空狀凸肋3來說,土層會埋入到相鄰中空狀凸肋之間和中空狀凸肋之上,承受徑向壓力和軸向的壓力。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框體內具有橫肋43和縱肋44,當有徑向壓力作用到管材上時,橫肋43和縱肋44能有效的限制管材變形,從而提高了增強型螺旋波紋管的抗變形能力,以提高環剛度。另外,由于設置了中空狀凸肋3,相鄰中空狀凸肋之間被填埋了土層,這樣,則能防止被埋入的螺旋波紋管軸向移動,使螺旋波紋管不容易發生位移。
權利要求1.一種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包括內層管壁及外層管壁,在外層管壁上形成有螺旋的中空狀凸肋;其特征在于中空狀凸肋內設有管材,管材的橫截面包括框體及位于框體內的互成角度的橫肋和縱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其特征在于橫肋和縱肋互成90度。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其特征在于框體包括與內層管壁接觸的接觸部及從接觸部兩端延伸且與中空狀內肋內壁接觸的弧形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內肋管材增強型螺旋波紋管,包括內層管壁及外層管壁,在外層管壁上形成有螺旋的中空狀凸肋;其特征在于中空狀凸肋內設有管材,管材的橫截面包括框體及位于框體內的互成角度的橫肋和縱肋。本實用新型的螺旋波紋管結構,能承受較大的徑向壓力,螺旋波紋管的環剛度高。
文檔編號F16L9/16GK202674586SQ20122028321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5日
發明者張煒, 徐亦炯, 胡成兵, 盧康成, 胡召舉, 葉水金 申請人:廣東永高塑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