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構成徑向滾針軸承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該徑向滾針軸承例如將構成汽車用手動變速機的齒輪旋轉自如地支承在動力傳遞軸的周圍。
背景技術:
如日本特開平4-78322號公報、日本實開平5-89952號公報、日本特開2009-85401號公報等所記載的那樣,具有保持架的各種徑向滾針軸承為人所知。對于以往構造中的、日本特開平4-78322號公報所記載的汽車用手動變速機內的旋轉支承部分的構造,利用圖6進行說明。構成汽車用手動變速機的齒輪la、lb借助徑向滾針軸承3a、3b和同步機構4a、4b,與該動力傳遞軸2同心地設置于動力傳遞軸2的周圍。與所選擇的變速級對應的齒輪 la、lb當中的一方的齒輪,利用上述同步機構4a、4b當中的一方的同步機構與上述動力傳遞軸2結合,與該動力傳遞軸2同步地旋轉。相對于此,齒輪la、lb當中的與上述所選擇的變速級不對應的另一方的齒輪,相對于上述動力傳遞軸2相對旋轉自如。上述徑向滾針軸承3a、3b是為了容許齒輪la、lb當中的與上述所選擇的變速級不對應的齒輪與動力傳遞軸2的相對旋轉而分別設置的。在齒輪Ia與上述所選擇的變速級對應的情況下,構成設于與所選擇的變速級對應的齒輪Ia與動力傳遞軸2之間的徑向滾針軸承3a的多列滾針5a,分別成為在作為上述齒輪Ia的內周面的外圈軌道6a與作為上述動力傳遞軸2的外周面的內圈軌道7a之間、既不自轉也不公轉(相對于齒輪Ia以及動力傳遞軸2的相對旋轉)的狀態。但是,即使在該狀態下,由于伴隨著行駛的振動、伴隨著上述齒輪Ia以及上述動力傳遞軸2的旋轉的負荷圈以及非負荷圈的移動,上述滾針5a也分別在上述齒輪Ia以及上述動力傳遞軸2的徑向 上微小地變位(振動)。并且,伴隨著這樣的振動,上述外圈軌道6a和內圈軌道7a產生微振磨損。這樣的狀況在齒輪Ib與上述所選擇的變速級對應的情況下也是同樣的。對于日本特開平4-78322號公報、日本實開平5_89952號公報、日本特開2009-85401號公報等所記載的徑向滾針軸承,為了防止這樣的微振磨損,如圖7所示,將用于保持構成徑向滾針軸承3的多個滾針5的保持架8沿圓周方向分割為兩個保持架元件9a、9b。這些保持架元件9a、9b的周向長度的合計,比存在于外圈軌道6與內圈軌道7之間并配置有上述滾針5的環狀空間10的周向長度稍短。根據這樣的構造,存在于該環狀空間10當中的非負荷圈(施加有徑向載荷F的部分相反側的部分)的保持架元件%,能夠在圓周方向上少許變位。因此,即使在動力傳遞軸等旋轉軸11與齒輪等外側構件12同步旋轉的情況下,由于上述滾針5的滾動面與上述外圈軌道6以及上述內輪軌道7的接觸部一點一點地移動,所以也能夠防止上述微振磨損。但是,在圖7所示的構造的情況下,在施加于外側構件12的載荷變得過大,該外側構件12相對于旋轉軸11傾斜的場合,也有可能變得無法防止微振磨損。特別是,在沿軸向偏置的狀態下設置外側構件12和滾針5的情況下,該外側構件12相對于上述旋轉軸11容易傾斜。并且,在該外側構件12相對于旋轉軸11傾斜的情況下,如圖8和圖9所示,在上述滾針5中,不僅被保持于保持架元件9a的圖8的上側的滾針5、在圖9中帶有斜格花紋的滾針5相對于旋轉軸11傾斜,而且被保持于保持架元件9b的圖8的下側的滾針5、圖9中的涂滿黑色的滾針5也相對于上述旋轉軸11傾斜。并且,這樣地傾斜的滾針5成為其軸向一端部(圖8的上側的滾針5的右端部、圖8的下側的滾針5的左端部)的外周面接觸上述旋轉軸11的外周面,在外圈軌道6與內圈軌道7之間被按壓的狀態。其結果,對于構成保持架8的一對保持架元件9a、9b當中的、只要不產生如上述那樣的傾斜就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位的存在于非負荷圈的保持架元件%,也有可能無法在圓周方向上變位,無法謀求防止微振磨損。此外,圖7所示的構造由于由彼此分體的保持架元件9a、9b構成上述保持架8,所以具有不僅零件管理麻煩,而且向規定部分的組裝麻煩等組裝性差這樣的問題。因此,在日本實開平5-89952號公報中,如圖10所示,記載有利用相對于潤滑油具有可溶性的兩組卡定片13臨時固定一對保持架元件9a、9b的構造。這樣的構造從提高零件管理和組裝性方面出發是有效果的,但是利用上述卡定片13臨時固定上述保持架元件9a、9b這兩者的作業麻煩,且無法避免制造成本增大。另外,在日本特開2009-85401號公報中記載有有關保持架8a的發明,該保持架8a如圖11所示那樣,在沿軸向偏置一對保持架元件9a、9b的狀態下利用能夠裂斷的兩組連結部14連結而成。在將該保持架8a組裝到徑向滾針軸承上時,如圖12(A) (B)所示,一邊使這些連結部14裂斷,一邊對合上述保持架元件9a、9b在軸向上的相位。在以往構造的第3例的情況下,不會由于以往構造的第2例那樣的原因而導致制造成本增大,但是需要以圖12(A) (B)所示的順序進行組裝作業,并且組裝上述保持架8a的部分的構造受限。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4-78322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實開平5-89952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9-85401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8-8333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鑒于如上述那樣的情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實現一種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該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能夠有效地防止微振磨損,而且具有零件管理性、組裝作業性良好,組裝位置不受限的構造,并且能夠以低成本制造。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通過注射成形合成樹脂而一體制造,通過將合計3個以上的部分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以相互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能夠在圓周方向上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構成I列或多列的保持架列,上述I列或多列的保持架列的每一個,通過在圓周方向上串聯組合至少兩個上述保持架元件而將整體構成為圓筒狀。S卩,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在由I列的保持架列構成的情況下,構成該I列的保持架由沿圓周方向分割成3個以上的部分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構成,通過將這些部分圓筒狀的3個以上的保持架元件在圓周方向上串聯組合而將整體構成為圓筒狀。通常,部分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的數量是3個或4個,然而也能夠根據所應用的徑向滾針軸承的大小、用途,由5個以上的保持架元件構成。另一方面,在由多列的保持架列構成的情況下,構成各個列的保持架由沿圓周方向分割成2個以上的部分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在分割成2個的情況下為半圓筒形狀的保持架元件)構成,通過將這些部分圓筒狀的2個以上的保持架元件沿圓周方向串聯組合,而將整體構成為圓筒狀。另外,構成各個列的保持架,以互相鄰接的保持架元件彼此能夠在圓周方向上相對變位的方式并列連結。即,在該情況下,利用至少多列的各兩個保持架元件合計4個保持架元件,構成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另外,本實用新型的保持架也能夠由3列以上的保持架列構成。構成上述I列或多列的保持架列的上述保持架元件,分別由配置于軸向兩端部的互相同心的一對輪緣部元件、和在這些輪緣部元件之間在圓周方向上隔有間隔并互相平行地設置的多根柱部構成,將由這些輪緣部元件和沿圓周方向相鄰的柱部圍繞四周的部分分別作為用于將滾針滾動自如地保持的凹部。在由I列的保持架列構成的情況下,將配置成I列的多個滾針滾動自如地保持,在由多列的保持架列構成的情況下,將配置成多列的多個滾針滾動自如地保持。特別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中,其特征在于,關于上述I列或多列的保持架列的每一個,在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上述保持架元件彼此之間存在有多個間隙部分,在經由該多個間隙部分中的僅一個部位的間隙部分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的 端緣彼此之間,不設有其他的構成部分,在剩余的間隙部分設有在圓周方向上能夠自由彈性變形的周向彈性連結部,將經由該間隙部分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遠近移動的方式連結。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的優選方式之一,可列舉以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即,上述保持架列為多列,一列的第一保持架與另一列的第二保持架沿軸向并列連結,構成第一保持架以及第二保持架的上述保持架元件分別由沿圓周方向進行2分割而形成的半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構成,通過將該半圓筒狀的兩個保持架元件沿圓周方向串聯組合而將整體構成為圓筒狀,在以沿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構成第一保持架的保持架元件和構成第二保持架的保持架元件之間,設置有至少I個軸向彈性連結部,將沿軸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以至少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另外,在該情況下,在存在于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之間的兩個間隙部分當中的、一方的間隙部分,不設有連結這些保持架元件的端緣彼此的構造,在另一方的間隙部分,設有在圓周方向上彈性變形自如的周向彈性連結部,將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遠近移動的方式連結。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具有零件管理性、組裝作業性良好,組裝位置不受限的構造,且能夠以低成本制造,并且能夠有效地防止微振磨損。S卩,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通過注射成形合成樹脂,將3個以上的保持架元件連結起來而構成一體,因此即使在與保持架一起組合構成徑向滾針軸承的其他的構成構件之前的狀態,上述保持架元件也不會不經意地分離。因此,能夠將由這些多個保持架元件構成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作為一體而處理,能夠謀求零件管理性和組裝性的提高。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整體構成為一體,所以不需要利用卡定片結合被制造成相互分體的兩個保持架元件的作業,也能謀求由制造作業的容易化帶來的成本降低。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當中的、沿圓周方向組合的保持架元件彼此,在齒輪等外側構件相對于動力傳遞軸等旋轉軸不傾斜的狀態下,在使周向彈性連結部彈性變形的同時擴縮I個部位的間隙部分的寬度,或者使多個周向彈性連結部同時彈性變形,由此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由于該相對變位所需要的力的大小,通過使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形成為薄壁,而被抑制得較小,所以如在圖7中說明的那樣,能夠使存在于非負荷圈的保持架元件在圓周方向上圓滑地變位,能夠有效地防止微振磨損。特別是在本實用新型的情況下,由于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由合計3個以上(在多列的情況下,為合計4個以上)的保持架元件構成,所以在上述外側構件相對于上述旋轉軸傾斜的情況下,向圓周方向的移動不被 限制,容易確保能夠向圓周方向變位的保持架元件。例如,在沿軸向連結分別具有至少兩個保持架元件的多列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而構成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的情況下,在外側構件相對于旋轉軸傾斜的場合,也由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分別進行保持,以沿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多個滾針難以同時傾斜。因此,以沿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一對保持架元件當中的一方的保持架元件,容易僅保持不傾斜的滾針。此外,即使是保持架列為單列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在將3個以上的保持架元件沿圓周方向連結而構成的情況下,與僅由半圓筒狀的兩個保持架元件構成的以往構造的情況相比,也容易確保僅保持有不傾斜的滾針的保持架元件。其結果,根據本實用新型,容易確保在圓周方向上能夠變位的保持架元件,能有效地謀求防止微振磨損。另外,在向徑向滾針軸承組裝時,無需如日本特開2009-85401號公報所記載的構造那樣,使一對保持架元件彼此沿軸向偏離動作,而且能擴張I個部位的間隙的寬度,能夠通過該間隙將軸插入保持架的內徑側。因此,組裝位置也不限定。另外,在日本特開2008-8333號公報中,記載有在合成樹脂制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上設有彈性連結部的構造。但是,該構造并不是為了將沿圓周方向分割成多個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
圖I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立體圖。圖2是關于第I例省略了外側構件和保持架,示意且夸大地表示外側構件相對于旋轉軸傾斜的情況下的滾針的傾斜狀態的剖視圖。圖3是用于說明各列滾針的傾斜狀態的關于第I例的示意圖。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的立體圖。圖5是用于說明各列滾針的傾斜狀態的關于第2例的示意圖。圖6是使用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對象的徑向滾針軸承的部分的I例、即汽車用手動變速機的局部剖視圖。圖7是為了防止微振磨損而具有以往以來周知的構造的徑向滾針軸承的第I例的、沿著相對于中心軸線正交的假想平面的剖視圖。圖8是關于以往構造的第I例省略外側構件和保持架,示意且夸大地表示外側構件相對于旋轉軸傾斜的情況下的滾針的傾斜狀態的剖視圖。圖9是用于說明滾針的傾斜狀態的關于以往構造的第I例的示意圖。圖10是表示以往構造的第2例的與圖7同樣的圖。圖11是表示以往構造的第3例的保持架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組裝中途的狀態(A)和組裝完成后的狀態(B)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的第I例)圖I 圖3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本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的保持架8b用于滾動自如地保持配置成多列的多個滾針5c、5d,由保持架列構成,該保持架列通過沿軸向并列連結各個的軸向尺寸相等且為圓筒狀的第一保持架15和第二保持架16而構成。第一保持架15滾動自如地保持一方的列(圖I 圖3的左側列)的多個滾針5c,第二保持架16滾動自如地保持另一方的列(圖I 圖3的右側列)的多個滾針5d。本例的保持架8b通過注射成形聚酰胺樹脂、聚苯硫醚樹脂、或者在這些樹脂中混入加強用纖維的材料等與一般的合成樹脂制的保持架的情況同樣的合成樹脂而一體成形。構成保持架8b的第一保持架15,利用周向彈性連結部18a將中心角小于180度的半圓筒狀的兩個保持架元件17a、17b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起來,整體 構成為圓筒狀。同樣,構成保持架8b的第二保持架16也利用周向彈性連結部18b將中心角小于180度的半圓筒狀的兩個保持架元件17c、17d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起來,整體構成圓筒狀。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分別由一對半圓筒狀的輪緣部元件19和多根柱部20構成,該一對半圓筒狀的輪緣部元件19在圓周方向上的相位一致的狀態下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該多根柱部20在上述一對輪緣部元件19之間,更加具體而言,在這些輪緣部元件19的相互相對的端緣彼此之間,以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的方式互相平行地設置。并且,將由上述一對輪緣部元件19和沿圓周方向相鄰的柱部20、20a圍繞四周的部分,分別作為用于滾動自如地保持滾針5c、5d的凹部21。在第一保持架15中,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以在相互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夾設有間隙22a、22b的狀態配置在單一圓筒面上,在第二保持架16中,上述保持架元件17c、17d也以在相互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夾設有間隙22c、22d的狀態配置在單一圓筒面上。在該狀態下,構成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并在圓周方向上隔著間隙22a、22b連續的輪緣部元件19彼此,構成帶缺口的圓環狀的一對輪緣部。同樣,構成上述保持架元件17c、17d并在圓周方向上隔著間隙22c、22d連續的輪緣部元件19彼此,構成帶缺口的圓環狀的一對輪緣部。此外,第一保持架15的間隙22a、22b當中的、一方的間隙22a為單純的間隙。同樣,第二保持架16的間隙22c、22d當中的、一方的間隙22c為單純的間隙。即,在構成第一保持架15的保持架元件17a、17b的一方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的部分,以及構成第二保持架16的保持架元件17c、17d的一方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的部分,不設有下述的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等其他的構成部分,也不配置滾針。因此,上述間隙22a、22c在圓周方向上的寬度Wal、Wa2分別能夠自由擴縮。相對于此,通過在第一保持架15的另一方的間隙22b和第二保持架16的另一方的間隙22d中,分別設置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將構成第一保持架15的保持架元件17a、17b彼此以及構成第二保持架16的保持架元件17c、17d彼此,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遠近移動的方式連結起來。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分別在圓周方向上彈性變形自如,通過連結相鄰的彼此之間傾斜方向互不相同的多個(圖示的例子中為3個)傾斜片23a、23b,23c的端部彼此,形成閃電形或大致的“Z”字形。此外,將位于圓周方向兩端的傾斜片23a、23c的端部中的、同與傾斜片23b的端部連結的上述端部不同側的端部,連結于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各自的上述柱部20、20a當中的、位于圓周方向端部的柱部20a的圓周方向外側緣(與凹部21相反側的側緣)。這樣,在構成第一保持架15的保持架元件17a、17b的另一方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的部分,以及構成第二保持架16的保持架元件17c、17d的另一方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的部分,不配置滾針,而設有周向彈性連結部 18a、18b。這些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分別將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彼此和上述保持架元件17c、17d彼此非分離地連結,從而能夠分別將第一保持架15和第二保持架16作為一體而進行處理。但是,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各自的圓周方向的剛性低。因此,即使分別作用于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彼此或上述保持架元件17c、17d彼此的使其遠近移動的方向的力小,上述間隙22b在圓周方向上的寬度Wbl和上述間隙22d在圓周方向上的寬 度Wb2也基本自由地擴縮。此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在以沿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構成第一保持架15的保持架元件17a與構成第二保持架16的保持架元件17c之間,以及在構成第一保持架15的保持架元件17b與構成第二保持架16的保持架元件17d之間,分別設有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ο由此,將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c彼此和上述保持架元件17b、17d彼此,分別以在圓周方向和軸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起來。上述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分別通過連結在相鄰的彼此之間傾斜方向互不相同的多個(在圖示的例子中為2個)傾斜片25a、25b的一方的端部彼此,而將從徑向看的形狀形成為大致“V”字形。此外,將上述傾斜片25a、25b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別連結于構成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的輪緣部元件19的軸向外側緣(凹部21相反側的側緣)。這些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將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c彼此和上述保持架元件17b、17d彼此分別非分離地連結,從而能夠將上述第一保持架15和上述第二保持架16作為保持架Sb —體地進行處理。但是,上述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的圓周方向的剛性也低。因此,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c彼此和上述保持架元件17b、17d彼此能夠分別基本自由地在圓周方向上相對變位。在如以上那樣構成的本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的保持架Sb的情況下,分別利用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將構成第一保持架15的保持架元件17a、17b的圓周方向另一端緣彼此以及構成第二保持架16的保持架元件17c、17d的圓周方向另一端緣彼此,分別在圓周方向上連結起來。此外,利用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將第一保持架15和第二保持架16當中的、以沿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c的軸向一端緣彼此以及上述保持架元件17b、17d的軸向一端緣彼此分別在軸向上連結起來。因此,即使在如圖7所示那樣的、組裝到設于旋轉軸11的外周面的內圈軌道7與設于外側構件12的內周面的外圈軌道6之間的環狀空間10部分中等、與徑向滾針軸承的其他的構成構件組合以前的狀態下,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也不會不經意地分離。即,無需如圖7所示的構造那樣,如將一對保持架元件9a、9b彼此完全分離的保持架8配置多列的情況那樣,將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分別作為互相獨立的零件進行管理。此外,在組裝時,在從將這些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配置到上述旋轉軸11的周圍開始到將外側構件12配置到這些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的周圍為止的期間,無需進行抑制以防止這些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自上述旋轉軸11的周圍脫落。這樣,根據本例的構造,能將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作為保持架8b而一體進行處理,能謀求零件管理性和組裝性的提高。此外,能夠通過合成樹脂 的注射成形一體地制造本例的保持架8b。S卩,不需要如圖10所示的以往構造的第2例那樣,利用多個卡定片13將被制造成相互分體的保持架元件9a、9b彼此結合起來的作業。在本例的情況下,對于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和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為了將其剛性抑制得較低,不得不減小截面面積,在注射成形時未必是合成樹脂容易遍布的構造。但是,利用除了在上述輪緣部元件19中的圓周方向多個部位之外,還在上述傾斜片23a、23b、23c彼此的連結部和上述傾斜片25a、25b彼此的連結部設置用于送入熔融樹脂的澆口等對應措施,在利用合成樹脂通過一體成形制造上述保持架8b的情況下,即使對于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和上述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也能夠使合成樹脂充分地遍布。因此,能夠一邊確保必要的性能一邊謀求由制造作業的容易化帶來的成本降低。如圖7所示的情況那樣,在外側構件12相對于旋轉軸11不傾斜的狀態下,使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彈性變形,擴縮上述周向另一端緣彼此之間的間隙22b、22d的寬度Wbl、Wb2,同時,擴縮上述周向一端緣彼此之間的間隙22a、22c的寬度Wal、Wa2,由此能夠使構成第一保持架15的保持架元件17a、17b彼此以及構成第二保持架16的保持架元件17c、17d彼此在圓周方向上相對變位。由于通過將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形成為薄壁而將該相對變位所需要的力的大小抑制得較小,所以與在圖7中說明的情況同樣,能夠以較小的力使存在于非負荷圈的保持架元件17b、17d(或保持架元件17a、17c)在圓周方向上圓滑地變位。即,在這些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當中,存在于非負荷圈且保持于其凹部21內的滾針5c、5d在外圈軌道6與內圈軌道7之間未被按壓的保持架元件17b、17d (或保持架元件17a、17c),一邊使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彈性變形一邊在圓周方向上變位。這樣的變位,伴隨著旋轉軸11與外側構件12同步旋轉且負荷圈和非負荷圈依次更替而反復進行,與此相伴,上述滾針5c、5d的滾動面與上述外圈軌道6以及內圈軌道7的相對部分一點一點地偏離。其結果,這些滾針5c、5d的滾動面不會持續碰撞上述外圈軌道6和內圈軌道7的相同位置,能有效地防止這些外圈軌道6和內圈軌道7產生微振磨耗。另外,在進行這樣的變位時,一般認為,存在于非負荷圈的上述保持架元件17b、17d(或保持架元件17a、17c)彼此使上述軸向彈性連結部24b (或軸向彈性連結部24a) —邊彈性變形一邊在圓周方向上相對變位,但是由于該相對變位所需要的力較小即可,所以能夠以較小的力使存在于非負荷圈的上述保持架元件17b、17d(或保持架元件17a、17c)在圓周方向上圓滑地變位。特別是在本例所示的情況下,如圖8和圖9所示的情況那樣,在施加于外側構件12的載荷變得過大,該外側構件12相對于旋轉軸11傾斜的情況下,向圓周方向的移動也不會受到限制,容易確保能夠向圓周方向變位的保持架元件。即,在本例的情況下,在上述外側構件12相對于上述旋轉軸11傾斜的場合,如圖2和圖3所示,對于以在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兩列滾針5c、5d當中的、分別被保持在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c上的位于上半部的滾針5c、5d而言,僅被保持于保持架元件17c的另一列的一部分滾針5d(在圖3中帶有斜格花紋的滾針5d)傾斜,被保持在保持架元件17a上的一列滾針5c、5c不傾斜。相反地,對于分別被保持在上述保持架元件17b、17d上的位于下半部的滾針5c、5d而言,僅被保持在保持架元件17b上的一列的一部分滾針5c (圖3中涂滿黑色的滾針5c、5c)傾斜,被保持在保持架元件17d上的另一列滾針5d不傾斜。因此,在本例的情況下,在各列中,在圖2和圖3的上半部或下半部,確保在外圈軌道6與內圈軌道7之間未被夾持的狀態的滾針5c、5d(圖3中的內部空白的滾針)。其結果,在本例的情況下,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d(或保持架元件17b、17c)在圓周方向上能夠變位。并且,這樣的保持架元件17a、17d(或保持架元件17b、17c)在圓周方向上的變位,通過使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以及上述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分別彈性變形而進行。這樣的變位所需要的力如上所述較小即可,并且這樣的變位伴隨著上述旋轉軸11與上述外側構件12同步旋轉而反復進行,與此相伴,上述滾針5c、5d的滾動面與上述外圈軌道6以及內圈軌道7的相對部分一點一點地偏離。其結果,這些滾針5c、5d的滾動面不會持續碰撞上述外圈軌道6和內圈軌道7的相同位置,能有效地防止這些外圈軌道6和內圈軌道7產生微振磨耗。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在將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裝入徑向滾針軸承作為上述保持架8b時,與圖11和圖12所示的以往構造不同,無需使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在軸向上相對變位。此外,圓周方向一端緣彼此的間隙22a、22c在圓周方 向上的寬度Wal、Wa2,通過使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彈性變形而能夠擴大至相當大的程度,能夠將上述旋轉軸11通過上述間隙22a、22c插入上述保持架Sb的內徑側。因此,由上述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構成的上述保持架8b的組裝位置也不被限定。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中,表示了利用兩個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連結第一保持架15和第二保持架16而成的構造,但是也能夠省略這兩個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當中的I個軸向彈性連結部24a (或軸向彈性連結部24b)。此外,在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情況下,周向彈性連結部和軸向彈性連結部不限定于圖示的構造。即,周向彈性連結部只要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自由彈性變形,就能夠采用各種構造,對于軸向彈性連結部,只要能夠將沿軸向相鄰地設置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就能采用各種構造。另外,通過在圓周方向上串聯組合多個保持架元件,在構成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的情況下,若使全部的保持架元件形成為相同形狀(中心角和凹部數相同),則將難以限定在圓周方向上能夠變位的保持架元件,從防止微振磨損的方面出發是有利的,并且加工性優異,能夠抑制加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情況下,也可以不使多個保持架元件形成為相同的形狀。而且,對于構成本實用新型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的保持架元件的數量,能夠根據使用條件(產生傾斜的滾針的范圍等)通過適宜設計而決定。即,也能夠分別將第一保持架15和第二保持架16分割為部分圓筒狀的3個以上(通常是3個或4個)的保持架元件,除了多個間隙中的一個間隙部位之外,利用周向彈性連結部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這些保持架元件,整體構成為圓筒狀。此外,除了這樣地構成的保持架之外(例如3列保持架),也能利用軸向彈性連結部分別能夠在圓周方向和軸向上相對變位地連結構成這些保持架的保持架元件彼此。(實施方式的第2例)圖4和圖5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本例的保持架8c用于滾動自如地保持配置成單列的多個滾針5,因此,通過在圓周方向上串聯組合沿圓周方向大致均等地分割成四份(圓心角小于90度)的合計4個部分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26a、26b、26c、26d,整體構成圓筒狀。此外,這些保持架元件26a、26b、26c、26d,在相互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夾設有間隙27a、27b、27c、27d的狀態下,被配置在單一圓筒面上。并且,這些間隙27a、27b、27c、27d當中的I個間隙27a為單純的間隙。即,在保持架元件26a與保持架元件26d的圓周方向端緣彼此之間的部分,不設置下述的周向彈性連結部28等其他的構成部分,也不配置滾針。因此,上述間隙27a在圓周方向上的寬度能夠分別自由地擴縮。相對于此,在剩余的3個間隙27b、27c、27d中分別設有周向彈性連結部28,將配置在這些周向彈性連結部28的圓周方向兩側的保持架元件26a、26b、26c、26d彼此分別非分離且在圓周方向上能夠遠近移動地連結。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28關于上述保持架元件26a、26b、26c、26d的寬度方向中央部是對稱形,從徑向看到的形狀分別是大致“L”字形或大致“V”字形。此外,從徑向看到的尺寸小,成為薄壁。因此,圓周方向的剛性低。但是,通過對稱地配置分別為大致“L”字形或大致“V”字形的一對周向彈性連結部28,軸向的剛性大于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下的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特別是在本例的情況下,如圖8和圖9所示的情況那樣,在施加于外側構件12的載荷變得過大,該外側構件12相對于旋轉軸11傾斜的場合,與由半圓筒狀的兩個保持架元件9a、9b構成的以往構造的場合相比,向圓周方向的移動不受到限制,容易確保能夠向圓 周方向變位的保持架元件。例如,在本例的構造中,在滾針5與圖9所示的情況相同地傾斜的情況下,如圖5所示,上述保持架元件26a、26b、26c、26d中的保持架元件26a成為僅保持不傾斜的滾針5(圖5中的內部空白的滾針)的狀態,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位。該保持架元件26a在圓周方向上的變位,通過使存在于與沿圓周方向相鄰設置的保持架元件26b之間的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28彈性變形,同時擴縮作為單純的間隙的間隙27a部分的寬度而進行。因為上述周向彈性連結部28的圓周方向的剛性低,所以這樣的變位所需要的力較小即可。此外,這樣的能夠變位的保持架元件26a,伴隨著旋轉軸11與外側構件12同步旋轉,以保持架元件26a —保持架元件26b (或保持架元件26d)—保持架元件26c —保持架元件26d(或保持架元件26b)的順序更替,上述滾針5的滾動面與外圈軌道6以及內圈軌道7的相對部分一點一點地偏離。其結果,這些滾針5的滾動面不會持續碰撞上述外圈軌道6和內圈軌道7的相同位置,能有效地防止這些外圈軌道6和內圈軌道7產生微振磨耗。另外,在使上述保持架元件26a、26b、26c、26d中的、在圓周方向兩側配置有周向彈性連結部28的保持架元件26b (或保持架元件26c)在圓周方向上變位的情況下,使這些周向彈性連結部28在圓周方向上同時彈性變形(擴大一方的周向彈性連結部28,縮小另一方的周向彈性連結部28)。相對于此,在使配置在上述間隙27a與周向彈性連結部28之間的上述保持架元件26a(或保持架元件26d)在圓周方向上變位的情況下,只要使該周向彈性連結部28彈性變形即可。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中,表示了利用4個保持架元件26a、26b、26c、26d構成保持架8c的構造,然而,也能夠根據施加于外側構件12的載荷變得過大的程度,利用3個保持架元件構成保持架。此外,也能夠與實施方式相同地,將這樣的構造的保持架沿軸向呈多列地進行連結。另外,也能夠根據需要,利用5個以上保持架元件構成保持架。對于其他的結構和作用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大致相同。附圖標記的說明la、lb、Ic 齒輪2動力傳遞軸3、3a、3b徑向滾針軸承4a、4b同步機構[0059]5、5a、5b、5c、5d 滾針6、6a、6b 外圈軌道7、7a、7b 內圈軌道8,8a,8b,8c 保持架9a、9b保持架元件10環狀空間11旋轉軸12外側構件 13卡定片14連結部15第一保持架16第二保持架17a、17b、17c、17d 保持架元件18a、18b周向彈性連結部19輪緣部元件20、20a 柱部21 凹部22a、22b、22c、22d 間隙23a>23b>23c 傾斜片24a、24b軸向彈性連結部25a,25b 傾斜片26a、26b、26c、26d 保持架元件27a、27b、27c、27d 間隙28周向彈性連結部
權利要求1.一種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 該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通過注射成形合成樹脂而一體制造, 通過將合計3個以上的部分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以相互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能夠在圓周方向上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構成I列或多列的保持架列, 上述I列或多列的保持架列的每一個,通過在圓周方向上串聯組合至少兩個上述保持架元件而將整體構成為圓筒狀, 上述保持架元件分別由配置于軸向兩端部的互相同心的一對輪緣部元件、和在這些輪緣部元件之間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并互相平行地設置的多根柱部構成,將由這些輪緣部元件和沿圓周方向相鄰的柱部圍繞四周的部分,分別作為用于滾動自如地保持滾針的凹部, 關于上述I列或多列的保持架列的每一個,在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上述保持架元件彼此之間存在有多個間隙部分,在經由該多個間隙部分中的僅一個部位的間隙部分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的端緣彼此之間,不設有其他的構成部分,在剩余的間隙部分設有在圓周方向上能夠自由彈性變形的周向彈性連結部,將經由該間隙部分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遠近移動的方式連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架列為多列,一列的第一保持架與另一列的第二保持架沿軸向并列連結,構成第一保持架以及第二保持架的上述保持架元件分別由沿圓周方向進行2分割而形成的半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構成,通過將該半圓筒狀的兩個保持架元件沿圓周方向串聯組合而將整體構成為圓筒狀,在以沿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構成第一保持架的保持架元件和構成第二保持架的保持架元件之間,設置有至少I個軸向彈性連結部,將沿軸向相鄰的保持架元件彼此以至少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連結。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架列為I列,該I列的保持架由沿圓周方向分割成3個以上的部分圓筒狀的保持架元件構成,通過將這些部分圓筒狀的3個以上的保持架元件沿圓周方向串聯組合而將整體構成為圓筒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通過注射成形合成樹脂而制造該徑向滾針軸承用保持架(8b),其通過將分別為圓筒狀的第一保持架(15)和第二保持架(16)沿軸向并列連結而構成。對于第一保持架(15)和第二保持架(16),利用在圓周方向上能夠自由彈性變形的周向彈性連結部(18a、18b)連結分別為半圓筒狀的兩個保持架元件(17a、17b、17c、17d)的僅圓周方向一方的端緣彼此,圓周方向另一方的端緣彼此之間為單純的間隙。此外,分別利用軸向彈性連結部(24a、24b),將以沿軸向相鄰的狀態配置的保持架元件(17a)與(17c)以及保持架元件(17b)與(17d)之間,以在圓周方向上能夠相對變位的方式進行連結。
文檔編號F16C33/56GK202531655SQ20122006924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8日
發明者伊藤大, 加藤木隆朗 申請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