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級變速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無級變速器具備:由軸(50)上的第一及第二旋轉構件(10、20)夾持的多個行星球(40);使各行星球(40)偏轉的限制板(80)及蝸桿(81);具備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的太陽輥(30),第一太陽輥具備具有與行星球(40)接觸的第一接觸點(P1)的第一筒狀部(31a)及外徑小于第一筒狀部(31a)的外徑的第二筒狀部(31b),能相對于軸(50)相對旋轉,第二太陽輥具有與行星球(40)接觸的第二接觸點(P2),能在第二筒狀部(31b)的外周面上相對于第一太陽輥(31)相對旋轉;及推力軸承(TB),該推力軸承配置在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之間,承接從行星球(40)傳遞至第一太陽輥(31)及第二太陽輥(32)的軸線方向的推力負荷。
【專利說明】無級變速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級變速器,該無級變速器具備具有共用的旋轉軸的多個旋轉要素以及相對于該旋轉軸呈放射狀地配置的多個滾動部件,通過使由各旋轉要素中的兩個旋轉要素夾持的各滾動部件偏轉而使輸入輸出之間的變速比無級地變化。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這種無級變速器,公知有所謂的被稱作牽引行星齒輪機構的無級變速器。這種牽引行星齒輪機構具備:成為旋轉中心的變速器軸;以上述變速器軸的中心軸作為第一旋轉中心軸、且能夠相對旋轉的多個旋轉要素;具有與上述第一旋轉中心軸平行的另外的第二旋轉中心軸、且以第一旋轉中心軸為中心呈放射狀地配置有多個的滾動部件;使上述滾動部件自轉并對該滾動部件進行支承的支承軸;以及相對于變速器軸被固定,且經由上述支承軸的從滾動部件突出的各個突出部分保持上述滾動部件的固定要素。在該牽引行星齒輪機構中,利用對置配置的第一旋轉要素和第二旋轉要素夾持各滾動部件,并且將各滾動部件配置在第三旋轉要素的外周面上,通過使該滾動部件偏轉而使變速比無級地變化。
[0003]例如,在下述的專利文獻I?4中公開了這種無級變速器。在專利文獻I的無級變速器中,作為第三旋轉要素的太陽輥的外周面形成為中央部分朝徑向內側凹陷的凹陷形狀,且構成為該太陽輥與各行星球(滾動部件)在兩點接觸。進而,在該無級變速器中,形成為如下的結構:以使得上述各個接觸點能夠以第一旋轉中心軸作為中心相對旋轉的方式將太陽輥在軸線方向上分割為兩部分,該各個分割構造體經由角接觸軸承由作為固定要素的行星架支承。在該專利文獻I中公開:各個角接觸軸承的內圈嵌合于行星架,在該內圈的軸線方向的端部進一步配置擋環來限制各個分割構造體的沿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并且,在專利文獻2的無級變速器中,形成為如下結構:太陽輥經由角接觸軸承被安裝于變速器軸,經由變速器軸內的軸心油路對上述角接觸軸承供給潤滑油。在專利文獻3的無級變速器中,形成為如下結構:作為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的各個盤成為扭矩的輸入盤以及輸出盤,該輸入盤和輸出盤配設在變速器軸側、即相比滾動部件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在該無級變速器中,一方的盤經由徑向軸承安裝于變速器軸。并且,專利文獻4的無級變速器將發動機和馬達以機械連結的方式配置,通過對變速比進行控制來限制馬達的轉速。
[0004]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0/0267510號說明書
[0005]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0/0093480號說明書
[0006]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昭55-135259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0/0140000號說明書
[0008]然而,在太陽輥呈由外徑恒定的圓筒狀的情況下,在該太陽輥和行星球之間,太陽輥和行星球在一個點接觸,因此法線力變大。此處,在這種無級變速器中,該法線力越大,則摩擦損失變得越大,并且,存在對太陽輥、行星球的外周面造成損傷的憂慮,因此期望減小法線力。為了減小該法線力,例如只要增加行星球與太陽輥之間的接觸點即可,能夠通過使太陽輥的外周面朝徑向內側凹陷、并將行星球配置在該凹陷形狀的部分而使太陽輥與行星球兩點接觸來加以應對。但是,當考慮到該兩個部位的接觸點處的相對于變速器軸的圓周速度時,太陽輥側的各個接觸點以相同的圓周速度旋轉,與此相對,在行星球側,伴隨著偏轉而在各個接觸點之間產生圓周速度差。因而,在該無級變速器中,通過使行星球和太陽輥兩點接觸,能夠減少各個接觸點處的法線力,但在行星球和太陽輥之間產生自旋(spin)。上述的專利文獻I的無級變速器抑制該自旋的產生,通過將太陽輥形成為分割構造來實現對自旋的吸收。
[0009]但是,結果,在迄今為止所能舉出的現有的這種無級變速器中,不論行星球的偏轉角如何,在設置于太陽輥與變速器軸之間的軸承(推力軸承、角接觸軸承)的外圈和內圈之間都會產生較大的圓周速度差,產生因該圓周速度差和推力之積而導致的較大的損失。即,在現有的無級變速器中,伴隨著夾設在變速器軸和滾動部件之間的旋轉要素(上述專利文獻I的太陽輥、上述專利文獻3的盤也相同)的旋轉,在支承該旋轉要素的軸承的內圈和外圈之間產生圓周速度差(內圈的圓周速度實質上為零)。由于不論滾動部件的偏轉角如何都會產生該圓周速度差,因此在該現有的無級變速器中,該軸承處的損失能量不依存于變速比(行星球的偏轉角)而變大,導致動力傳遞效率降低。
【發明內容】
[0010]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改善上述的現有例所存在的不良,并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的無級變速器。
[0011]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無級變速器,上述無級變速器具備:變速器軸,該變速器軸成為旋轉中心;能夠相對旋轉的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上述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在上述變速器軸上對置配置,且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轉中心軸;滾動部件,該滾動部件具有與上述第一旋轉中心軸平行的第二旋轉中心軸,以該第一旋轉中心軸為中心呈放射狀地配置有多個,且由上述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夾持;上述滾動部件的支承軸,該支承軸具有上述第二旋轉中心軸,且兩端從上述滾動部件突出;保持部件,該保持部件經由上述支承軸的各自的突出部將上述滾動部件保持為偏轉自如;第三旋轉要素,該第三旋轉要素具備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具有在外周面上具有與上述滾動部件接觸的第一接觸點的第一筒狀部以及外徑小于該第一筒狀部的外徑的第二筒狀部,且能夠進行相對于上述變速器軸的同心上的相對旋轉,上述第二旋轉部件在外周面上具有與上述滾動部件接觸的第二接觸點,且能夠在上述第二筒狀部的外周面上進行相對于上述第一旋轉部件的同心上的相對旋轉;軸承,該軸承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上述第二旋轉部件之間,承接從上述滾動部件經由上述第一接觸點以及第二接觸點傳遞至上述第一旋轉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轉部件的軸線方向的推力負荷;以及變速裝置,該變速裝置通過借助上述各滾動部件的偏轉動作使上述第一旋轉要素和上述第二旋轉要素之間的旋轉比變化來改變變速比。
[0012]此處,優選上述第三旋轉要素是具有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上述第二旋轉部件的呈被分割為兩部分的構造的太陽輥。
[0013]并且,上述無級變速器具備:在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上述變速器軸之間沿軸線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的第一軸承以及第二軸承;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二筒狀部的外周面與上述第二旋轉部件的內周面之間的第三軸承。進而,優選在上述變速器軸的內部設置有軸心油路和潤滑油的排出路,朝上述軸心油路供給潤滑油,上述潤滑油的排出路使上述軸心油路與上述第一軸承以及第二軸承之間的空間連通,在上述第一旋轉部件設置有使上述空間與上述第一接觸點側以及第二接觸點側連通的油路。
[0014]并且,優選在位于上述第一接觸點和上述第二接觸點之間的上述第二旋轉部件的端部設置有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上述第一引導部將從上述第一旋轉部件的油路排出的潤滑油朝上述第一接觸點引導,上述第二引導部將上述排出的潤滑油朝上述第二接觸點引導。
[0015]對于本發明所涉及的無級變速器,來自轉動部件的負荷分散到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它們之間的摩擦損失減少,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降低,并且也能夠抑制在上述部件產生損傷。并且,對于該無級變速器,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相互能夠相對旋轉,因此,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與滾動部件之間的自旋損失降低,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能夠提高耐久性。并且,對于該無級變速器,由此將承接從滾動部件傳遞至第一旋轉部件以及第二旋轉部件的軸線方向的推力負荷的軸承配置在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之間,因此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且,對于該無級變速器,通過將該軸承配置在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之間,能夠減小軸承的各滾道圈之間的圓周速度差,因此該軸承處的損失能量變小,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能夠提高耐久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示出本發明所涉及的無級變速器的實施例1的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0017]圖2是對行星架處的支承軸的引導部進行說明的圖。
[0018]圖3是對行星架處的支承軸的引導部進行說明的圖。
[0019]圖4是對限制板進行說明的圖。
[0020]圖5是詳細敘述實施例1的無級變速器的主要部分的圖。
[0021 ] 圖6是詳細敘述實施例1的無級變速器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圖。
[0022]圖7是詳細敘述實施例2的無級變速器的主要部分的圖。
[0023]圖8是詳細敘述實施例2的無級變速器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圖,是對朝第一接觸點弓I導潤滑油的弓I導部進行說明的圖。
[0024]圖9是詳細敘述實施例2的無級變速器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圖,是對朝第二接觸點弓I導潤滑油的弓I導部進行說明的圖。
[0025]圖10是對潤滑油的各個引導部進行說明的圖。
[0026]圖11是詳細敘述朝第一接觸點引導潤滑油的引導部的圖,是沿著圖10的X-X線進行剖切而得的剖視圖。
[0027]圖12是詳細敘述朝第二接觸點引導潤滑油的引導部的圖,是沿著圖10的Y-Y線進行剖切而得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無級變速器的實施例詳細進行說明。另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該實施例。[0029][實施例1]
[0030]基于圖1至圖6對本發明所涉及的無級變速器的實施例1進行說明。
[0031]首先,使用圖1對本實施例的無級變速器的一例進行說明。圖1的標號I表示本實施例的無級變速器。
[0032]構成該無級變速器I的主要部分的無級變速機構是所謂的牽引行星齒輪機構,具備: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轉中心軸RU且相互間能夠相對旋轉的第一旋轉要素至第三旋轉要素10、20、30 ;以上述第一旋轉中心軸Rl作為中心呈放射狀地配置有多個,且分別具有在后述的基準位置與上述第一旋轉中心軸Rl平行的另外的第二旋轉中心軸R2的滾動部件40 ;配置于第一旋轉要素至第三旋轉要素10、20、30的旋轉中心的作為變速器軸的軸50 ;以及將各個滾動部件40保持為偏轉自如的保持部件60。該無級變速器I使第二旋轉中心軸R2相對于第一旋轉中心軸Rl傾斜,使滾動部件40偏轉,由此來改變輸入輸出之間的變速比Y。以下,只要沒有特別言及,將沿著上述第一旋轉中心軸R1、第二旋轉中心軸R2的方向稱作軸線方向,將繞上述第一旋轉中心軸Rl的方向稱作周方向。并且,將與上述第一旋轉中心軸Rl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其中,將朝向內方的一側稱作徑向內側,將朝向外方的一側稱作徑向外側。
[0033]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利用對置配置的第一旋轉要素10和第二旋轉要素20夾持各個滾動部件40,并且將該各個滾動部件40配設在第三旋轉要素30的外周面上,在該第一旋轉要素10、第二旋轉要素20、第三旋轉要素30之間進行經由各滾動部件40進行的扭矩傳遞。例如,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能夠將第一旋轉要素至第三旋轉要素10、20、30中的一個作為扭矩(動力)的輸入部,將其余的旋轉要素中的至少一個作為扭矩的輸出部。因此,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作為輸入部的任一個旋轉要素和作為輸出部的任一個旋轉要素之間的旋轉速度(轉速)之比成為變速比Y。例如,該無級變速器I配設于車輛的動力傳遞路徑上。此時,該輸入部與發動機、馬達等動力源側連結,該輸出部與驅動輪側連結。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將朝作為輸入部的旋轉要素輸入扭矩的情況下的各旋轉要素的旋轉動作稱作正向驅動,將朝作為輸出部的旋轉要素輸入與正向驅動時相反方向的扭矩的情況下的各旋轉要素的旋轉動作稱作反向驅動。例如,對于該無級變速器1,根據先前的車輛的例示,如力口速等那樣從動力源側將扭矩輸入至作為輸入部的旋轉要素而使該旋轉要素旋轉時成為正向驅動,如減速等那樣從驅動輪側朝作為輸出部的旋轉中的旋轉要素輸入與正向驅動時反方向的扭矩時成為反向驅動。
[0034]該無級變速器I通過將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10、20中的至少一方推壓于滾動部件40而使第一旋轉要素至第三旋轉要素10、20、30與滾動部件40之間產生適當的切線力(牽引力),從而能夠在它們之間傳遞扭矩。并且,該無級變速器I使各個滾動部件40在包含自身的第二旋轉中心軸R2和第一旋轉中心軸Rl的偏轉平面上偏轉,使第一旋轉要素10與第二旋轉要素20之間的旋轉速度(轉速)之比變化,由此來改變輸入輸出之間的旋轉速度(轉速)之比。
[0035]此處,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10、20起到行星齒輪機構中的齒圈的功能。并且,第三旋轉要素30作為牽引行星齒輪機構的太陽輥發揮功能。并且,滾動部件40作為牽引行星齒輪機構中的球型小齒輪發揮功能,保持部件60作為行星架發揮功能。以下將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10、20分別稱作“第一旋轉構件10以及第二旋轉構件20”。并且,將第三旋轉要素30稱作“太陽輥30”,將滾動部件40稱作“行星球40”。并且,將保持部件60稱作“行星架60”。在以下的例示中,設行星架60為固定要素且固定于軸50。
[0036]該軸50固定于未圖示的框體、車身等無級變速器I的固定部,是構成為相對于該固定部不能相對旋轉的圓柱狀或圓筒狀的固定軸。
[0037]第一旋轉構件10以及第二旋轉構件20是中心軸與第一旋轉中心軸Rl —致的圓盤部件(盤)、圓環部件(環),配設成在軸線方向對置并夾持各行星球40。在該例示中,雙方均形成為圓環部件。
[0038]該第一旋轉構件10以及第二旋轉構件20具有與在后面詳細敘述的各行星球40的徑向外側的外周曲面接觸的接觸面。該各個接觸面例如形成與行星球40的外周曲面的曲率相等曲率的凹圓弧面、與該外周曲面的曲率不同曲率的凹圓弧面、凸圓弧面或者平面等形狀。此處,以當處于后述的基準位置的狀態下從第一旋轉中心軸Rl到與各行星球40的接觸點為止的距離為相同長度的方式形成各個接觸面,并使第一旋轉構件10以及第二旋轉構件20相對于各行星球40的各個接觸角Θ成為相同角度。該接觸角Θ是指從基準到與各行星球40的接觸點為止的角度。此處,以徑向作為基準。該各個接觸面與行星球40的外周曲面點接觸或者面接觸。并且,各個接觸面形成為,當從第一旋轉構件10以及第二旋轉構件20朝行星球40施加軸線方向的力(推壓力)時,對該行星球40施加朝向徑向內側且傾斜方向的力(法線力)。
[0039]在該例示中,使第一旋轉構件10作為無級變速器I的正向驅動時的扭矩輸入部發揮作用,使第二旋轉構件20作為無級變速器I的正向驅動時的扭矩輸出部發揮作用。因而,在該第一旋轉構件10連結有輸入軸(第一旋轉軸)11,在第二旋轉構件20連結有輸出軸(第二旋轉軸)21。該輸入軸11、輸出軸21能夠進行相對于軸50的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另外,該無級變速器I也可以將作為輸入軸11設置的部件作為輸出軸加以利用,并將作為輸出軸21設置的部件作為輸入軸加以利用。
[0040]此處,在輸入軸11和第一旋轉構件10之間設置有產生軸力的軸力產生部71。此處,作為該軸力產生部71利用扭矩凸輪。因而,對于該軸力產生部71,通過輸入軸11側的卡合部件與第一旋轉構件10側的卡合部件卡合,在輸入軸11與第一旋轉構件10之間產生軸力并傳遞轉矩,使輸入軸11與第一旋轉構件10 —體地旋轉。并且,在輸出軸21和第二旋轉構件20之間配設有與該軸力產生部71相同的軸力產生部72。由該軸力產生部71、72產生的軸力傳遞至第一旋轉構件10和第二旋轉構件20,成為第一旋轉構件10和第二旋轉構件20推壓各行星球40時的推壓力。
[0041]太陽輥30與軸50同心配置,并進行相對于該軸50的沿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在該太陽輥30的外周面呈放射狀地大致等間隔地配設有多個行星球40。因而,在該太陽輥30中,其外周面成為行星球40自轉時的滾動面。該太陽輥30只要能夠通過自身的旋轉動作使各個行星球40滾動(自轉)即可,也能夠伴隨著各個行星球40的滾動動作(自轉動作)而旋轉。對于該太陽輥30,將在后面詳細敘述。
[0042]行星球40是在太陽輥30的外周面上滾動的滾動部件。該行星球40優選是完全的球狀體,但也可以是至少在滾動方向呈球形的例如橄欖球那樣的截面橢圓形狀的物體。該行星球40由貫通其中心的支承軸41支承為旋轉自如。例如,行星球40形成為能夠借助配設在該行星球40與支承軸41的外周面之間的軸承進行以第二旋轉中心軸R2作為旋轉軸的相對于支承軸41的相對旋轉(即自轉)。因而,該行星球40能夠以支承軸41為中心在太陽輥30的外周面上滾動。該支承軸41的兩端從行星球40突出。
[0043]如圖1所示,成為該支承軸41的基準的位置是第二旋轉中心軸R2與第一旋轉中心軸Rl平行的位置。該支承軸41能夠在包括形成于該基準位置的自身的旋轉中心軸(第二旋轉中心軸R2)和第一旋轉中心軸Rl的偏轉平面內在基準位置和自該基準位置傾斜的位置之間與行星球40 —起擺動(偏轉)。在該偏轉平面內,以行星球40的中心作為支點進行上述偏轉。
[0044]行星架60以不妨礙各個行星球40的偏轉動作的方式保持支承軸41的各個突出部。該行星架60例如具有使中心軸與第一旋轉中心軸Rl—致的第一圓盤部61以及第二圓盤部62。該第一圓盤部61以及第二圓盤部62相互對置,且以在其間能夠配置太陽輥30、行星球40的方式隔開間隔配置。該行星架60構成為將第一圓盤部61以及第二圓盤部62的內周面側固定于軸50的外周面側,無法相對于該軸50進行沿周方向的相對旋轉、沿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例如,該行星架60使第一圓盤部61以及第二圓盤部62的內周面與軸50的外周面花鍵嵌合,由此能夠禁止上述的沿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并且,為了不進行沿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只要在第一圓盤部61以及第二圓盤部62的軸線方向的各個側面配設擋環等卡止部件即可。并且,該行星架60也可以通過壓入于軸50來限制相對旋轉和相對移動。另外,該行星架60也可以利用多根連結軸將上述第一圓盤部61以及第二圓盤部62連結在一起。
[0045]在該無級變速器I設置有用于當各個行星球40偏轉時將支承軸41朝偏轉方向引導的引導部63、64。在該例不中,將該引導部63、64設置于行星架60。引導部63、64是將從行星球40突出的支承軸41朝偏轉方向引導的徑向的引導槽、引導孔,在第一圓盤部61以及第二圓盤部62的各個對置的部分針對每個行星球40而形成(圖2、3)。即,當從軸線方向(例如圖1的箭頭A的方向)觀察時,所有的引導部63、64分別呈放射狀。
[0046]引導部63是以第一圓盤部61的周方向作為槽寬的引導槽,在其軸線方向具有槽底。此處,支承軸41的引導部63側由兩個輥狀引導件42、42夾持。因而,引導部63的槽寬形成為與不僅包括支承軸41的直徑、還包括兩個輥狀引導件42、42的大小的尺寸相一致。該輥狀引導件42具備與第二旋轉中心軸R2正交的旋轉軸,且伴隨著行星球40的偏轉而在引導部63的槽底上滾動。
[0047]另一方面,引導部64形成為引導槽64a和引導孔64b的復合形狀。在引導槽64a中,與輥狀引導件42相同的輥狀引導件43當偏轉時在槽底上滾動。該引導槽64a與引導部63相同,形成為也考慮到夾持支承軸41的兩個輥狀引導件43、43的大小的槽寬。引導孔64b通過將引導槽64a的槽寬方向的槽底的中央部分挖通而成,供支承軸41插入。SP,該引導部64在引導部63設置有引導孔64bο
[0048]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當各個行星球40的偏轉角處于基準位置即O度時,第一旋轉構件10和第二旋轉構件20以相同的旋轉速度(相同的轉速)旋轉。即,此時第一旋轉構件10和第二旋轉構件20的旋轉比(旋轉速度或者轉速之比)為1,變速比Y為I。另一方面,當使各個行星球40從基準位置偏轉時,從支承軸41的中心軸(第二旋轉中心軸R2)到與第一旋轉構件10的接觸點為止的距離變化,并且從支承軸41的中心軸到與第二旋轉構件20的接觸點為止的距離變化。因此,第一旋轉構件10或者第二旋轉構件20中的任一方以相比處于基準位置時的速度高的速度旋轉,另一方以低速旋轉。例如,對于第二旋轉構件20,當使行星球40朝一方偏轉時,第二旋轉構件20相比第一旋轉構件10低速旋轉(減速),當朝另一方偏轉時,第二旋轉構件20相比第一旋轉構件10高速旋轉(增速)。因而,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通過改變上述偏轉角,能夠使第一旋轉構件10和第二旋轉構件20之間的旋轉比(變速比Y)無級地變化。另外,當此處的增速時(Y < 1),使圖1中的上側的行星球40朝紙面逆時針方向偏轉、且使下側的行星球40朝紙面順時針方向偏轉。并且,當減速時(Y > 1),使圖1中的上側的行星球40朝紙面順時針方向偏轉、且使下側的行星球40朝紙面逆時針方向偏轉。
[0049]在該無級變速器I設置有改變上述變速比Y的變速裝置。變速比Y伴隨著行星球40的偏轉角的變化而改變,因此,作為該變速裝置,使用使各個行星球40偏轉的偏轉裝置。此處,該變速裝置具備圓盤狀的限制板(偏轉要素)80。
[0050]該限制板80經由其徑向內側的軸承安裝于軸50,相對于該軸50進行以第一旋轉中心軸Rl為中心的相對旋轉。在該相對旋轉中,使用未圖示的馬達等致動器(驅動部)。該驅動部的驅動力經由圖4所示的蝸桿81傳遞至限制板80的外周部分。
[0051]該限制板80配置在各個行星球40的輸入側(與第一旋轉構件10接觸的接觸部側)或者輸出側(與第二旋轉構件20接觸的接觸部側)、且配置在行星架60的外側。在該例示中配置于輸出側。在該限制板80形成供支承軸41的一方的突出部插入的收縮孔(限制孔)82。對于該收縮孔82,在假定徑向內側的端部為起點的徑向作為基準線L的情況下,形成為隨著從徑向內側趨向徑向外側而逐漸從基準線L沿周方向離開的弧狀(圖4)。另外,該圖4是從圖1的箭頭A的方向觀察的圖。
[0052]通過限制板80朝圖4的紙面順時針方向旋轉,支承軸41的一方的突出部沿著收縮孔82朝限制板80的中心側移動。此時,由于支承軸41的各個突出部插入在行星架60的引導槽63、64,因此插入于收縮孔82中的一方的突出部朝徑向內側移動。并且,通過限制板80朝圖4的紙面逆時針方向旋轉,上述一方的突出部沿著收縮孔82朝限制板80的外周側移動。此時,上述一方的突出部借助引導槽63、64的作用朝徑向外側移動。這樣,支承軸41借助引導槽63、64和收縮孔82而能夠在徑向移動。因而,行星球40能夠進行上述的偏轉動作。
[0053]然而,對于上述的太陽輥30,在形成為與軸50同心且外徑在軸線方向上均勻的圓筒狀的情況下,其外周面的與行星球40接觸的接觸點為一個部位,僅憑借該接觸點承接來自行星球40的負荷(法線力)。因此,在該情況下,存在不僅該接觸點處的太陽輥30與行星球40之間的摩擦損失大,而且會對太陽輥30、行星球40的外周面造成損傷的憂慮。
[0054]因此,在本實施例1中,構成為借助在軸線方向上分散的第一以及第二接觸點P1、P2(圖5)這兩個接觸點使太陽輥30與行星球40接觸。此處,使該太陽輥30的外周面的軸線方向上的中央部分遍及周方向相比兩端部側朝徑向內側凹陷,在該凹陷部形成第一以及第二接觸點P1、P2。該凹陷部的形狀可以是V字狀,也可以是曲率半徑小于行星球40的半徑的弧狀。但是,當偏轉時(Y古1),在第一接觸點Pl的圓周速度Vl (=rl * ω)與第二接觸點Ρ2的圓周速度V2 (= r2 * ω )之間產生偏差。“rl”是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旋轉中心軸R2之間的最短距離,“r2”是第二接觸點P2和第二旋轉中心軸R2之間的最短距離。并且,“ ω ”是行星球40的角速度。在太陽輥30為一體構造的情況下,因該第一以及第二接觸點Ρ1、Ρ2之間的圓周速度差,在太陽輥30和行星球40之間產生自旋損失。因此,太陽輥30呈被分割為兩部分的構造,具備具有第一接觸點Pl的第一分割構造體和具有第二接觸點Ρ2的第二分割構造體,且構成為相互之間能夠以第一旋轉中心軸Rl為中心相對旋轉。由此,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雖然在偏轉時的第一以及第二接觸點Pl、Ρ2之間存在圓周速度差,但作為第一分割構造體的第一旋轉部件(以下稱作“第一太陽輥”)31和作為第二分割構造體的第二旋轉部件(以下稱作“第二太陽輥”)32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因此,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能夠降低太陽輥30和行星球40之間的自旋損失,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且,對于該無級變速器1,伴隨著自旋損失的降低,太陽輥30和行星球40的耐久性提高。以下對具體的結構進行說明。
[0055]該太陽輥30以凹陷部的最深部作為邊界而被分割成軸線方向上的具有一方的外周面的第一太陽輥31以及具有另一方的外周面的第二太陽輥32。該一方的外周面具有第一接觸點Ρ1,另一方的外周面具有第二接觸點Ρ2。在該太陽輥30中,為了使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Ρ2的自第一旋轉中心軸Rl起的最短距離為恒定,且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Ρ2的自包括各行星球40的全部的重心(旋轉中心)的平面(以下稱作“分割基準平面”)的最短距離為恒定,對于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的各自的外周面的形狀,形成為以凹陷部的最深部作為邊界至少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Ρ2所存在的部分具有左右對稱的位置關系且為相同的形狀。
[0056]第一太陽輥31具有:隨著趨向分割基準平面而外徑變小的第一筒狀部31a ;以及從該第一筒狀部31a的靠分割基準平面側的端面起沿軸線方向保持相同大小的外徑不變地延伸設置的第二筒狀部31b。該第二筒狀部31b的外徑小于第一筒狀部31a的最小外徑。在該第一太陽棍31中,在第一筒狀部31a的外周面上具有第一接觸點Pl。因而,第一筒狀部31a的靠分割基準平面側的端面設置于相比該第一接觸點Pl靠分割基準平面側的位置。另一方面,在該第一太陽輥31中,在第二筒狀部31b的外周面上將同心的第二太陽輥32支承為相對旋轉自如。因此,該第二筒狀部31b以端面相比第二太陽輥32接近行星架60的方式延伸設置,能夠用外周面整體支承第二太陽輥32。
[0057]在該第一太陽輥31,換言之,在具有上述的凹陷部的一體構造的太陽輥中,在以該凹陷部的最深部作為邊界的軸線方向的一方設置有外徑小于上述最深部的外徑的階梯部或者槽部,將該階梯部或者槽部用作第二太陽輥32的收納部。
[0058]該第一太陽輥31以相對于軸50的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在同心上進行的方式經由第一以及第二軸承安裝于軸50。此處,作為該第一軸承以及第二軸承使用徑向軸承RB1、RB2。該徑向軸承RB1、RB2在第一太陽輥31的軸線方向的兩端部的內周面和軸50的外周面之間沿軸線方向隔開間隔配設,使外滾道圈與第一太陽輥31嵌合,并使內滾道圈與軸50嵌合。另外,該第一太陽輥31也可以形成為如下結構:使徑向軸承RB1、RB2的內圈的側面與行星架60抵接等,以禁止相對于軸50沿軸線方向相對移動。
[0059]第二太陽輥32成形為隨著趨向分割基準平面而外徑變小的筒狀,與中心軸(第一旋轉中心軸Rl) —致地配置在第一太陽輥31的第二筒狀部31b的外周面上。該第二太陽輥32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二接觸點P2。因而,該第二太陽輥32的靠分割基準平面側的端面設置于相比該第二接觸點P2靠分割基準平面側的位置。[0060]并且,對于該第二太陽輥32的外徑和第一筒狀部31a的外徑,在以分割基準平面作為基點的情況下,優選自該分割基準平面起的沿軸線方向的每單位長度的變化量恒定。這是因為:由此,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P2的位置以及形狀以分割基準平面為邊界左右對稱。例如,在該變化量恒定的情況下,凹陷部呈V字狀。在該情況下,只要將第一筒狀部31a和第二太陽輥32成形為圓錐臺的筒狀即可。并且,在變化量逐漸變大等并不恒定的情況下,凹陷部呈弧狀。
[0061]該第二太陽輥32經由第三軸承以及第四的軸承由第一太陽輥31的第二筒狀部31b支承為旋轉自如。第三軸承是配設在第二太陽輥32的內周面和第二筒狀部31b的外周面之間的軸承,例如能夠應用徑向軸承、滾針軸承等。此處使用滾針軸承NRB。由此,該第二太陽棍32進行相對于第一太陽棍31的周方向的相對旋轉。
[0062]此處,在第一以及第二接觸點P1、P2處,作用有來自行星球40的沿軸線方向的推力負荷。但是,上述的滾針軸承NRB無法承接該推力負荷。并且,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如果無法吸收該推力負荷,則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會沿軸線方向相對移動,因此存在太陽輥30和行星球40之間的能量損失變大而導致動力傳遞效率降低的憂慮。
[0063]因此,該第二太陽輥32經由作為第四軸承的推力軸承TB被安裝于第一太陽輥31。此處,將第二太陽輥32中的外徑大的一方的端部(以下稱作“大徑側端部”)作為推力軸承TB的一方的滾道圈利用。對于另一方的滾道圈,使用與該端部在軸線方向對置的圓盤部件33。該圓盤部件33的內周面與第二筒狀部31b的外周面嵌合。在該例示中,在第二筒狀部31b固定有支承上述圓盤部件33的外側的側面的卡止部件34,以使得不會因推力軸承TB承接來自行星球40的推力負荷而導致圓盤部件33相對于第二筒狀部31b沿軸線方向偏移,并且使得圓盤部件33不會撓曲。由此,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該推力軸承TB吸收推力負荷,因此太陽輥30和行星球40之間的損失能量變小,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
[0064]例如,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承接來自行星球40的推力負荷的軸承只有推力軸承TB。與此相對,現有的太陽輥的分割構造體利用各個角接觸軸承承接來自行星球的推力負荷。此處,軸承損失與推力負荷、滾道圈間的速度差、軸承個數之積成比例。因而,該無級變速器I與現有的無級變速器相比,滾道圈間的速度差小且軸承個數少,因此能夠判斷損失能量小。
[0065]此外,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當變速比Y = I時,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以相同的轉速旋轉,在二者之間不產生圓周速度差,因此也不產生推力軸承TB的滾道圈之間的旋轉差。因此,當變速比Y = I時,不產生因推力軸承TB的滾道圈之間的旋轉差而導致的損失能量,因此也不產生因該旋轉差而引起的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進而,在此時的無級變速器I中,滾針軸承NRB也不工作,因此,在該滾針軸承NRB也不產生損失能量,也不產生滾針軸承NRB的動作成為原因的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且,在此時的無級變速器I中,推力軸承TB、滾針軸承NRB不工作,因此該推力軸承TB、滾針軸承NRB的耐久性提高。
[0066]與此相對,在該無級變速器I中,當偏轉時(變速比Y幸I時),在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之間產生圓周速度差,但通過利用第一太陽輥31將第二太陽輥32支承為旋轉自如,與太陽輥的分割構造體分別經由軸承被保持于變速器軸的現有的方式相比較,該圓周速度差變小,推力軸承TB的滾道圈之間的旋轉差也變小。因此,當偏轉時(變速比Y幸I的時),能夠將因推力軸承TB的滾道圈之間的旋轉差而導致的損失能量抑制得較低,因此能夠抑制因該旋轉差而導致的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進而,在此時的無級變速器I中,伴隨著圓周速度差的減少,滾針軸承NRB的動作變慢,因此在該滾針軸承NRB,損失能量也降低,能夠抑制滾針軸承NRB的動作成為原因的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且,在此時的無級變速器I中,推力軸承TB、滾針軸承NRB的動作小,因此該推力軸承TB、滾針軸承NRB的耐久性提聞。
[0067]如上所示,對于該無級變速器1,太陽輥30在與行星球40之間具有兩個第一以及第二接觸點PU P2,因此能夠減小二者之間的摩擦損失、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且也能夠抑制太陽輥30、行星球40的外周面的損傷的產生。并且,該無級變速器I構成為:以各個分割構造體(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分別具有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P2的方式將太陽輥30形成為被分割為兩部分的構造,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相互之間能夠相對旋轉,因此能夠降低太陽輥30和行星球40之間的自旋損失,能夠實現對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的抑制、耐久性的提高。并且,對于該無級變速器1,經由滾針軸承NRB和推力軸承TB利用第一太陽輥31將第二太陽輥32支承為相對旋轉自如,經由徑向軸承RB1、RB2將該第一太陽輥31支承為相對于軸50相對旋轉自如,能夠利用推力軸承TB吸收從行星球40輸入至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的推力負荷,因此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且,對于該無級變速器I,推力軸承TB以及滾針軸承NRB夾設在圓周速度差為O或者小的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之間,因此,該推力軸承TB、滾針軸承NRB處的損失能量變小,能夠實現對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的抑制、耐久性的提高。這樣,根據該無級變速器1,能夠抑制動力傳遞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夠提高耐久性。
[0068]然而,對于該無級變速器1,為了吸收來自行星球40的推力負荷,在第一太陽輥31和第二太陽輥32之間夾設有推力軸承TB,但也可以將該推力軸承TB置換成角接觸軸承AB。例如,圖6的無級變速器2就是通過將無級變速器I中的推力軸承TB置換成角接觸軸承AB、并將與該置換相關的第二太陽輥32和圓盤部件33也置換成第二太陽輥132和圓盤部件133而得的。
[0069]該角接觸軸承AB將第二太陽輥132的大徑側端部作為外滾道圈加以利用,將圓盤部件133作為內滾道圈加以利用。在該無級變速器2的太陽輥130中,第二太陽輥132除了作為外滾道圈加以利用的部分以外,成形為與太陽輥30的第二太陽輥32相同的形狀。并且,對于圓盤部件133,除了作為內滾道圈加以利用的部分以外,成形為與圓盤部件33相同的形狀。在該無級變速器2中,也能夠獲得與上述的無級變速器I相同的效果。
[0070][實施例2]
[0071]其次,基于圖7至圖12對本發明所涉及的無級變速器的實施例2進行說明。
[0072]在上述的實施例1的無級變速器1、無級變速器2中,為了降低因偏轉時(變速比Y古I時)的推力軸承TB、角接觸軸承AB的旋轉差而導致的摩擦損失,優選朝該推力軸承TB、角接觸軸承AB供給潤滑油。在本實施例2中,對用于供給潤滑油的構造進行說明。
[0073]圖7的標號3表示本實施例的無級變速器。該無級變速器3是通過在實施例1的無級變速器I中將太陽輥30置換成太陽輥230、并將軸50置換成軸150而得的。
[0074]太陽輥230具備第一太陽輥231和第二太陽輥32。
[0075]第一太陽輥231是通過在無級變速器I的第一太陽輥31中設置將內周面側和外周面側相連的至少一個油路231c而得的。即,該第一太陽輥231具有與無級變速器I的第一太陽輥31同等的第一筒狀部231a以及第二筒狀部231b,但在設置有將內周面側和外周面側相連的至少一個油路231c這點上與第一太陽輥31不同。該油路231c在第一太陽輥231的軸線方向上設置在徑向軸承RBl和徑向軸承RB2之間、且設置在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P2之間。此處,將該油路231c形成于第二筒狀部231b,使該第二筒狀部231b的內周面側和外周面側連通。并且,該油路231c的排出口設置在位于與凹陷部的最深部相當的部分的部位、且設置在第一筒狀部231a的端面與第二太陽輥32的端面之間的間隙。
[0076]另一方面,第二太陽輥32與無級變速器I的第二太陽輥32相同。因此,在該無級變速器3中,在第一太陽輥231和第二太陽輥32之間夾設有推力軸承TB。
[0077]軸150是通過在實施例1的軸50中例如形成被供給利用變速器外或者變速器內的油泵等加壓輸送的潤滑油的軸心油路150a、以及將該軸心油路150a的潤滑油朝外部排出的排出路150b而得的。該軸心油路150a是將從軸150的端部供給至內部的潤滑油沿著軸線方向引導的油路。并且,排出路150b是使軸心油路150a和軸150的外部連通的油路,在軸150的外周面具備排出口。該排出路150b的排出口設置在徑向軸承RBl和徑向軸承RB2之間。
[0078]軸心油路150a的潤滑油從排出路150b的排出口被排出至由徑向軸承RB1、RB2、軸150的外周面以及第一太陽輥231的內周面形成的環狀的空間內。因而,該空間內的潤滑油被供給至徑向軸承RB1、RB2,對該徑向軸承RB1、RB2進行潤滑以及冷卻。并且,該空間與第一太陽輥231的油路231c連通,因此,該空間內的潤滑油也被供給至油路231c,并被朝第二筒狀部231b的外周面側排出。進而,該被排出后的潤滑油在被供給至滾針軸承NRB之后也被朝推力軸承TB供給,因此能夠對該滾針軸承NRB、推力軸承TB進行潤滑以及冷卻。此外,從該油路231c排出的潤滑油也被輸送至第一接觸點P1、第二接觸點P2,能夠進行太陽輥230、行星球40的潤滑以及冷卻。并且,進一步,該潤滑油也被用作牽引油,因此,也能夠伴隨著朝第一接觸點PU第二接觸點P2的供給而產生切線力。
[0079]此處,在該無級變速器3中,也可以將第二太陽輥32置換成無級變速器2的第二太陽輥132,并將圓盤部件33置換成無級變速器2的圓盤部件133。根據這種結構,朝代替推力軸承TB而設置的角接觸軸承AB供給潤滑油,因此能夠對該角接觸軸承AB進行潤滑以及冷卻。
[0080]如上所示,根據該無級變速器3,朝徑向軸承RB1、RB2、滾針軸承NRB、推力軸承TB或者角接觸軸承AB及第一以及第二接觸點Pl、P2供給潤滑油,能夠減少上述各處的摩擦損失,因此動力傳遞效率提高。此外,該無級變速器3能夠抑制伴隨著朝上述部件的潤滑油的供給而過度的發熱,因此耐久性提高。因而,該無級變速器3能夠提高實施例1的無級變速器1、2的動力傳遞效率降低的抑制效果、耐久性的提高效果。并且,根據該無級變速器3,不需要針對每個軸承、接觸點設置單獨的油路,因此能夠抑制油路的加工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夠朝該軸承等供給潤滑油。
[0081]然而,對于該無級變速器3,例如當由油泵產生的潤滑油的供給壓力低時,存在如太陽輥230的旋轉速度低時等那樣難以增加朝第一接觸點P1、第二接觸點P2的潤滑油的供給量的時候。因此,也可以使用引導部將從油路231c排出的潤滑油的一部分朝第一接觸點PU第二接觸點P2引導。圖8以及圖9的標號4表示設置有潤滑油的引導部的無級變速器。[0082]該無級變速器4是通過在上述的無級變速器3中將第二太陽輥32置換成第二太陽輥332而得的。該第二太陽輥332是通過在第二太陽輥32中在位于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P2之間的端部、且是外徑小的一方的端部(以下稱作“小徑側端部”)將第一引導部332a和第二引導部332b至少分別形成一個而得的。此處,如圖10所示,將該第一引導部332a和第二引導部332b沿周方向交替形成多個。
[0083]第一引導部332a將潤滑油朝第一接觸點Pl引導,如圖8以及圖11所示,具有朝向第一接觸點Pl的傾斜面。從油路231c排出的潤滑油借助伴隨著第一太陽輥231的旋轉的離心力而到達第一引導部332a,并沿著其傾斜面流動而被朝第一接觸點Pl供給。另一方面,第二引導部332b將潤滑油朝第二接觸點P2引導,如圖9以及圖12所示,具有朝向第二接觸點P2的傾斜面。從油路231c排出的潤滑油借助伴隨著第一太陽輥231的旋轉的離心力而被輸送至第二引導部332b,并沿著其傾斜面流動而被朝第二接觸點P2供給。
[0084]根據該無級變速器4,即便在難以增加朝第一接觸點P1、第二接觸點P2供給的潤滑油的供給量的狀況下,也能夠利用該第一引導部332a和第二引導部332b將潤滑油朝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P2引導。尤其是在該無級變速器4中,借助交替配置的多個第一引導部332a和第二引導部332b,能夠朝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P2毫無遺漏地供給足夠量的潤滑油。因而,在該無級變速器4中,對太陽輥330以及行星球40的冷卻性能、潤滑性能提高,此外,還能夠在第一接觸點Pl和第二接觸點P2處產生所希望的切線力。
[0085]此處,在該無級變速器4中,也可以將該第二太陽輥332置換成無級變速器2的第二太陽輥132,將圓盤部件33置換成無級變速器2的圓盤部件133,并在該第二太陽輥132的小徑側端部將上述第一引導部332a和第二引導部332b至少分別設置一個。即,在該無級變速器4中,也可以將推力軸承TB置換成角接觸軸承AB。
[0086]然而,對于上述的各實施例的無級變速器1、2、3、4,將行星架60形成為固定要素予以例示,但也可以將該行星架60形成為旋轉要素,并將第一旋轉構件10或者第二旋轉構件20中的任一方形成為固定要素。在以這種方式構成的無級變速器1、2、3、4中,也能夠獲得與上述的例示相同的效果。
[0087]此外,對于上述的各實施例的無級變速器1、2、3、4,將第一旋轉構件10和第二旋轉構件20分別設為扭矩的輸入部和輸出部,但也可以將太陽輥30、130、230、330的兩個分割構造體(第一太陽輥和第二太陽輥)中的任一方置換成扭矩的輸入部或者輸出部,也可以將兩個分割構造體分別作為扭矩的輸入部和輸出部。在以這種方式構成的無級變速器1、2、
3、4中,也能夠獲得與上述的例示相同的效果。
[0088]標號說明:`
[0089]1、2、3、4:無級變速器;10:第一旋轉構件(第一旋轉要素);20:第二旋轉構件(第二旋轉要素);30、130、230、330:太陽輥(第三旋轉要素);31、231:第一太陽輥;31a、231a 第一筒狀部;31b、231b:第二筒狀部;32、132、332:第二太陽輥;33:圓盤部件;34:卡止部件;40:行星球(滾動部件);41:支承軸;50、150:軸(變速器軸);60:行星架(保持部件);80:限制板;150a:軸心油路;150b:排出路;231c:油路;332a:第一引導部;332b:第二引導部;AB:角接觸軸承;P1:第一接觸點;P2:第二接觸點;R1:第一旋轉中心軸;R2:第二旋轉中心軸;TB:推力軸承。
【權利要求】
1.一種無級變速器,其中, 所述無級變速器具備: 變速器軸,該變速器軸成為旋轉中心; 能夠相對旋轉的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所述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在所述變速器軸上對置配置,且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轉中心軸; 滾動部件,該滾動部件具有與所述第一旋轉中心軸平行的第二旋轉中心軸,以該第一旋轉中心軸為中心呈放射狀地配置有多個,且由所述第一旋轉要素以及第二旋轉要素夾持; 所述滾動部件的支承軸,該支承軸具有所述第二旋轉中心軸,且兩端從所述滾動部件關出; 保持部件,該保持部件經由所述支承軸的各自的突出部將所述滾動部件保持為偏轉自如; 第三旋轉要素,該第三旋轉要素具備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所述第一旋轉部件具有在外周面上具有與所述滾動部件接觸的第一接觸點的第一筒狀部以及外徑小于該第一筒狀部的外徑的第二筒狀部,且能夠進行相對于所述變速器軸的同心上的相對旋轉,所述第二旋轉部件在外周面上具有與所述滾動部件接觸的第二接觸點,且能夠在所述第二筒狀部的外周面上進行相對于所述第一旋轉部件的同心上的相對旋轉; 軸承,該軸承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轉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轉部件之間,承接從所述滾動部件經由所述第一接觸點以及第二接觸點傳遞至所述第一旋轉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轉部件的軸線方向的推力負荷;以及 變速裝置,該變速裝置通過借助所述各滾動部件的偏轉動作使所述第一旋轉要素和所述第二旋轉要素之間的旋轉比變化來改變變速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級變速器,其中, 所述第三旋轉要素是具有所述第一旋轉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轉部件的呈被分割為兩部分的構造的太陽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無級變速器,其中, 所述無級變速器具備: 在所述第一旋轉部件和所述變速器軸之間沿軸線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的第一軸承以及第二軸承;以及 配置在所述第二筒狀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第二旋轉部件的內周面之間的第三軸承, 在所述變速器軸的內部設置有軸心油路和潤滑油的排出路,朝所述軸心油路供給潤滑油,所述潤滑油的排出路使所述軸心油路與所述第一軸承以及第二軸承之間的空間連通,在所述第一旋轉部件設置有使所述空間與所述第一接觸點側以及第二接觸點側連通的油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級變速器,其中, 在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點和所述第二接觸點之間的所述第二旋轉部件的端部設置有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所述第一引導部將從所述第一旋轉部件的油路排出的潤滑油朝所述第一接觸點引導,所述第二引導部將所述排出的潤滑油朝所述第二接觸點引導。
【文檔編號】F16H15/52GK103597248SQ201180071395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0日
【發明者】小川裕之, 友松大輔, 村上新, 椎名貴弘, 荒津有希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