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離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離合器,在機動車中借助于所述雙離合器能夠將一個發動機側輸入軸與兩個相互共軸地設置的變速器側輸出軸基本上無牽引力中斷地相聯接。
背景技術:
由EP I 524 446 Al公開了一種用于將發動機側的輸入軸與兩個不同的、相互同軸地設置設置的輸出軸相聯接的雙離合器。所述雙離合器具有第一離合器和第二離合器,其中,相應的離合器具有可相對于反壓板軸向運動的壓緊板,用于使相應的離合器與配屬的輸出軸相聯接。此外,設置一個一起旋轉的離合器蓋,所述離合器蓋與 第二反壓板螺接,所述第二反壓板又與所述第一反壓板螺接。此外,設置一個固定的用于使第一壓緊板 和/或第二壓緊板運動的操縱裝置。該操縱裝置與機動車變速器的變速器殼體螺接并且軸向地固定。在發動機側,雙離合器的第一反壓板通過柔性的板(“柔性板”)與機動車的內燃機的曲軸連接。一直存在的需求是,即使在所參與的構件可能具有由公差引起的制造誤差的情況下也可簡化雙離合器與變速器和內燃機的裝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即使在所參與的構件具有由公差引起的制造誤差的情況下也可簡化雙離合器的裝配。所述任務通過權利要求I的特征解決。在從屬權利要求中說明了本發明的優選構型。根據本發明的用于將發動機側的輸入軸與變速器側的第一輸出軸和/或變速器側的第二輸出軸聯接的雙離合器具有第一離合器,所述第一離合器具有能夠相對于第一反壓板軸向運動的第一壓緊板,用于聯接一與所述第一輸出軸相連接的第一離合器盤。此外,所述雙離合器還具有第二離合器,所述第二離合器具有能夠相對于第二反壓板軸向運動的第二壓緊板,用于聯接一與所述第二輸出軸相連接的第二離合器盤。此外,設置一個用于使所述第一壓緊板和/或所述第二壓緊板運動的操縱裝置,其中,一固定板與所述操縱裝置連接,用于與所述雙離合器的離合器殼體和/或與機動車變速器的變速器殼體軸向固定。根據本發明,所述操縱裝置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可改變地預定心并且所述固定板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固定。替代地,所述固定板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可改變地預定心并且所述操縱裝置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固定。通過將暫時的預定心與最終的最終定心分配到不同構件(也就是一方面固定裝置并且另一方面固定板)上,即使在所參與的構件具有由公差引起的制造誤差的情況下也可以使雙離合器與機動車變速器的裝配首先以變速器側的徑向間隙特別簡單地進行,其中,在將雙離合器插套到與機動車變速器連接的輸出軸上時所述雙離合器可被徑向固定,以便簡化另外的裝配-和調節步驟。所述操縱裝置或固定板為此可有間隙地插入到離合器殼體和/或變速器殼體中和/或能夠以徑向運動分量橫向于輸出軸的旋轉軸線可傾翻和/或可擺動地構成。例如,固定板可借助于銷釘以徑向間隙提供徑向的大致預定心,其中,徑向方向上的最終定心可通過將操縱裝置基本上隨后無間隙地插入到離合器殼體和/或變速器殼體的相應開口中進行。優選為了預定心可將操縱裝置有間隙地插入到離合器殼體和/或變速器殼體和/或固定板的相應開口中,其中,最終定心特別是可通過固定板與離合器殼體和/或與變速器殼體的基本上無間隙的螺接進行。操縱裝置特別是具有徑向朝外突出的止擋,所述止擋可擋靠在離合器殼體和/或變速器殼體上,由此可定義所述雙離合器的最大的軸向終端位置。所述固定板特別是具有徑向朝外的延伸尺寸,所述延伸尺寸被這樣選擇,使得固定板的徑向朝外的徑向延伸尺寸大于第一離合器和/或第二離合器的徑向朝外的徑向延伸尺寸。這允許借助于基本上平行于輸出軸的旋轉軸線的、相對于離合器徑向間隔開的工具將固定板與離合器殼體和/或與變速器殼體簡單地螺接或鉚接。固定板特別是可作為剛 性的盤(驅動板)和/或可彎曲的和/或柔性的盤(柔性板)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與變速器殼體連接,其中,所述盤可傳遞扭矩,以便使所述固定裝置基本上無相對轉動地定位。通過所述盤的柔性構型可完全或部分地阻尼或緩沖所出現的振動。同時,在裝配雙離合器與機動車變速器時能夠以柔性板的彈動行程提供軸向可退讓性,所述軸向可退讓性避免裝配時雙離合器的損壞并且簡化制造公差的補償。相應的離合器盤可通過一個齒結構與相應的輸出軸無相對轉動地、但是可軸向運動地連接。第一反壓板或第二反壓板可作為單獨的構件從徑向外部的離合器殼體壁和/或從一個至少部分地遮蓋第一離合器和/或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蓋徑向朝內突出。也可以的是,第一反壓板或第二反壓板與離合器殼體壁和/或與離合器蓋一體地構成。例如,所述反壓板之一可通過與發動機側的輸入軸連接的圓盤飛輪或通過雙質量飛輪的輸出法蘭構成。相應的離合器盤特別是可在彼此背離地指向的軸向端面上分布具有一個摩擦襯片,所述摩擦襯片可與配屬的反壓板和/或壓緊板的必要時設置的摩擦襯片摩擦鎖合地接觸,以便使相應的離合器閉合。相應的離合器盤可通過齒結構與相應的輸出軸無相對轉動地、但是可軸向運動地連接。相應的壓緊板和反壓板特別是構造為單獨的、功能上分開的構件,從而使得雙離合器可實現所謂的“四板設計”,而不會顯著增大結構空間。所述雙離合器特別是可與在發動機側支承在前面的和/或在變速器側支承在后面的振動阻尼器、特別是雙質量飛輪和/或離心力鐘擺和/或質量鐘擺直接或間接地連接。此外,相應的離合器盤特別是可借助于雙質量飛輪和/或離心力鐘擺和/或質量鐘擺進行阻尼。所述雙離合器特別是可通過剛性的盤(驅動板)和/或可彎曲的和/或柔性的盤(柔性板)與所述輸入軸連接,其中,所述盤可傳遞扭矩,以便可將所述輸入軸的扭矩導入到雙離合器中。通過所述盤的柔性構型可完全或部分地阻尼或緩沖所出現的振動。同時,在發動機側保留足夠的連接可能性,以便利用雙離合器將扭轉振動阻尼器、特別是雙質量飛輪連接到所述雙離合器上。所述第一離合器和/或所述第二離合器特別是構造為干式離合器,從而使得相應離合器盤的離合可在無附加潤滑材料的情況下進行。特別是所述第一反壓板可直接或間接地借助于一輸入軸承徑向支撐在所述輸入軸和/或所述第一輸出軸上,其中,該第一反壓板借助于所述輸入軸承軸向固定或者軸向可動地支撐。通過所述雙離合器經由輸入軸承在發動機側的附加支撐可使得出現的徑向力不僅在變速器側而且在發動機側都被去除。所出現的力可被更好地分配并且由此可避免雙離合器內部的不必要地高的彎曲力矩。通過所述輸入軸承的軸向固定可在軸向方向上實現雙離合器的軟連接,所述軟連接簡化雙離合器在期望的轉速區域中在振動技術上超臨界地運行,從而可避免通過冗余效應導致的構件載荷以及不期望的聲響產生。在軸向固定式輸入軸承的情況下,可在裝配時可靠地避免輸入軸承的外環和內環的無意分開,由此簡化了裝配。優選所述第一反壓板能夠通過一軸承轂優選在所述輸入軸內部支撐在所述輸入軸上。所述軸承轂特別是構造為與第一反壓板連接的板材構件,其中,該軸承轂特別是可通過沖壓和隨后的無切削成形步驟、特別是彎曲和深拉伸制造。所述軸承轂優選可構造為罐形并且形成在軸向方向上延伸的貼靠面,所述貼靠面允許相對于輸入軸和/或相對于第一輸出軸的軸向相對滑移。所述軸承轂特別是可與第一輸出軸形成間隙配合,以便允許發動機側的預定心。所述軸承轂也可以通過一個內部的軸承支承在蘇搜狐第一輸出軸上或者與所述第一輸出軸形成滑動軸承。所述軸承轂特別是可通過設置在所述輸入軸內部的導軸承 徑向地支承在所述輸入軸內部。借助于特別是可在不同直徑上具有多個梯臺的軸承轂可將第一反壓板在雙離合器的內部區域中在第一輸出軸旁邊簡單地連接和支撐在所述輸入軸上。特別優選的是,所述操縱裝置具有一徑向地和/軸向地朝外突出的、特別是環形環繞的軸承球,用于貼靠在所述變速器殼體和/或所述離合器殼體的軸承面上,其中,特別是這樣選擇所述軸承球的曲率,使得所述軸承球的曲率的理論中點基本上處于所述第一輸入軸和所述第二輸出軸的旋轉軸線上。所述軸承球特別是具有基本上球形的輪廓。所述軸承面例如可圓柱形地或者與所述軸承球對應地構成。所述軸承球可于所述軸承面間接接觸。但是也可以的是,將固定板設置在所述軸承球與所述軸承面之間,其中,所述固定板特別是卡在所述軸承球與軸承面之間。通過所述軸承球可補償作用在操縱裝置上的傾翻力矩并且同時將在徑向方向上出現的力傳遞到變速器殼體或離合器殼體上。通過所述軸承球的曲率可在操縱裝置與所述殼體之間提供線接觸,從而避免操縱裝置在所述殼體中的歪斜。這簡化了雙離合器與變速器的裝配,因為在雙離合器最終定心之前可允許雙離合器相對于與變速器連接的輸出軸的一定程度的非平行傾斜位置。特別是當所述軸承球和軸承面利用軸向分量支撐在彼此上時,優選所述曲率的中點在軸向方向上、特別是基本上中間地處于所述雙離合器的發動機側徑向支撐的高度上,也就是說,特別是處于輸入軸承的高度上和/或處于設置在輸入軸內部以支撐第一輸出軸的軸承的高度上。優選所述第一輸出軸特別是通過一浮動軸承優選在徑向內部支撐在所述輸入軸上。由此不必利用輸入軸設置一個用于接收和支承內部的第一輸出軸的軸承轂。取而代之的是,輸入軸可具有一個端側的凹陷部、特別是盲孔,以便支撐所述內部的第一輸出軸并且消除出現的力。第一輸出軸可通過一導軸承特別是支撐在輸入軸內部,從而使得第一輸出軸可附加地牢固并且可傳遞更高的彎曲力矩。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輸出軸能夠通過間隙配合插入所述第一反壓板中以形成預定心。所述第一反壓板或與所述第一反壓板連接的構件例如可具有孔,所述孔具有的直徑比第一輸出軸的外直徑稍大。在裝配時,雙離合器可通過第一反壓板支撐在第一輸出軸上并且已經靠近期望的最終位置定位。在將雙離合器插套在與機動車變速器連接的第一輸出軸上時可自動地實現第一預定心。當機動車變速器與內燃機連接時,特別是只有在該預定心之后才能進行第一反壓板與輸入軸的支撐和支承。在第一反壓板優選通過一個與該反壓板連接的軸承轂插入到一個設置在輸入軸內部的導軸承時,特別是所述雙離合器已經適當地定向。在該情況下,為了實現對此適當的預定心可將軸承轂代替間隙配合地通過一個軸承、特別是滾動軸承支撐在所述第一輸出軸上。由于第一輸出軸與第一反壓板之間的間隙配合,不需要在將機動車變速器與內燃機連接時同時使雙離合器適當地定向。此外,通間隙配合,在將機動車變速器與內燃機連接之后避免了第一反壓板或軸承轂與第一輸出軸之間的不必要的摩擦接觸。優選所述第一輸出軸和所述第二輸出軸通過一個內部的軸承支撐彼此上。這導致輸出軸的附加的牢固,從而可避免輸出軸的不必要地高的彎曲力矩。特別是當一個輸出軸聯接并且另一輸出軸脫聯時,可由相應另外的輸出軸接收和消除在聯接的輸出軸上出現的彎曲力矩。特別是所述第一反壓板與至少一個在發動機側突出的攜動件連接,其中,所述攜 動件特別是這樣構成,使得能夠利用扭轉振動阻尼器、特別是雙質量飛輪產生插接齒結構。通過所述攜動件可形成一個止擋,通過所述止擋可將輸入軸的力矩導入到雙離合器的各離合器中。為了裝配,僅僅需要將一個結構單元、特別是扭轉振動阻尼器在軸向方向上相對于第一反壓板向著該第一反壓板運動。這導致可相應簡單地產生的無相對轉動連接,所述無相對轉動連接導致雙離合器的可簡單產生的、裝配友好的結構。所述攜動件僅需插入到相應的構件中以形成插接齒結構。特別優選的是,所述攜動件可貼靠在一個雙質量飛輪的輸出法蘭的在圓周方向上指向的止擋面上。此外,可自動地補償輸入軸與輸出軸之間的通過制造公差引起的軸向距離誤差或軸向相對運動。所述攜動件可與所述第一反壓板一體地和/或與所述軸承轂一體地構成或者也可以作為單獨的構件與所述第一反壓板螺接或鉚接。特別是在操縱裝置和一個與所述第一反壓板和/或與所述第二反壓板連接的離合器蓋之間設置一個蓋軸承。通過所述蓋軸承可將在操縱裝置上出現的力傳遞到離合器蓋上。同時確保的是,一起旋轉的離合器蓋可相對于操縱裝置實施相對運動。特別優選的是,操縱裝置通過一個具有基本上徑向延伸的第一分段的第一操縱罐與所述第一壓緊板連接并且通過一個具有基本上徑向延伸的第二分段的第二操縱罐與所述第二壓緊板連接,其中,所述蓋軸承不僅相對于第一操縱罐的第一分段而且相對于第二操縱罐的第二分段在輸入側或在輸出側間隔開。如果所述蓋軸承在輸入側、也就是在發動機側相對于所述第一分段并且相對于所述第二分段軸向錯開,則所出現的力可在相對遠的內部在雙離合器中被接收并且通過離合器蓋傳遞到輸入軸上。由此避免或大大降低了所述離合器蓋的在軸向方向上突出的分段,從而使得相應少的彎曲力矩作用在該離合器蓋上。如果離合器蓋不僅相對于所述第一分段而且相對于所述第二分段在輸出側、也就是在變速器側間隔開,則第一操縱罐和第二操縱罐基本上設置在該離合器蓋內部。由此不必使與相應的壓緊板連接的操縱指穿過離合器蓋的相應開口。取而代之的是,離合器罐可不僅包圍第一操縱罐而且包圍第二操縱罐,而不必在所述操縱罐中設置會削弱該離合器罐的開口。所述離合器罐由此可更簡單地構成并且可傳遞更大的力。
特別是所述蓋軸承在軸向方向上設置在所述操縱裝置旁邊,其中,所述蓋軸承通過一個與所述操縱裝置連接的、特別是罐形的保持板連接。由于蓋軸承不必設置在操縱裝置的徑向外部,因此降低了軸向方向上的結構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所述蓋軸承設置在一個區域中,在該區域中,蓋軸承在軸向方向上設置在另一構件、例如壓緊板之一的高度上。由此在軸向方向上不顯著地提高雙離合器的結構空間。通過所述保持板可形成一個徑向朝外突出的延續部,以便將蓋軸承防丟地接收在保持板與操縱裝置之間。所述保持板特別是可在變速器側例如借助于安全環與所述操縱裝置防丟地連接。必要時,所述保持板也可以貼靠在一個設置在操縱裝置與所述輸出軸之一之間的軸承上并且在徑向方向上被支撐。這導致簡單的結構,借助于該簡單結構可特別簡單地消除出現的力。特別是所述操縱裝置具有用于借助于第一操縱罐使第一壓緊板軸向運動的第一活塞和用于借助于第二操縱罐使第二壓緊板軸向運動的第二活塞,其中,所述第一活塞的操縱行程基本上相應于所述第一壓緊板的移動行程和/或所述第二活塞的操縱行程基本上相應于所述第二壓緊板的移動行程。由此形成一種直接操縱的、無傳動比的離合器。不進行相應操縱罐的擺動,從而可節省用于使相應的操縱罐擺動的相應構件。在假定理想的 剛性操縱罐的情況下,相應活塞的操縱行程精確地相應于配屬的壓緊板的移動行程。因此,相應壓緊板的移動行程與配屬的活塞的操縱行程僅僅以軸向方向上的行程距離相區別,在操縱相應的離合器時,配屬的操縱罐以所述行程距離彈性地彎曲。優選所述操縱裝置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一壓緊板運動的環形第一壓力缸和用于使第二壓緊板運動的環形第二壓力缸,其中,所述第一壓力缸和所述第二壓力缸彼此同軸地設置。通過環形構成的壓力缸的同軸布置得到操縱裝置的特別緊湊和節省空間的結構。通過操縱裝置的緊湊結構,操縱裝置具有相對小的自重,從而使得該操縱裝置的自重可毫無問題地由離合器蓋承載。特別優選的是,一個與第一壓緊板連接的第一操縱罐通過第一罐軸承支承在所述操縱裝置上并且所述第一罐軸承至少部分地在第一壓力缸的高度上和/或在第二壓力缸的高度上相對于第一壓力缸設置在徑向內部和/或相對于第二壓力缸設置在徑向內部。附加或替代地,優選一個與所述第二壓緊板連接的第二操縱罐通過第二罐軸承支承在所述操縱裝置上并且所述第二罐軸承至少部分地在第一壓力缸的高度上和/或在第二壓力缸的高度上相對于第一壓力缸設置在徑向內部和/或相對于第二壓力缸設置在徑向內部。所述第一罐軸承或所述第二罐軸承可相對于第一壓力缸和/或第二壓力缸在軸向方向上基本上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相同的軸向高度上,從而在徑向方向上觀察,所述第一罐軸承或第二罐軸承至少部分地搭接第一壓力缸和/或第二壓力缸。所述第一壓力缸和/或第二壓力缸可具有相應較大的直徑,從而使得具有相應較小直徑的第一罐軸承和/或第二罐軸承可設置在第一壓力缸內部和/或第二壓力缸內部。特別是所述第一罐軸承和/或第二罐軸承在所述操縱裝置的一個基本上軸向延伸的、優選環形的凹陷部中被導向并且特別是不僅在徑向內部而且在徑向外部支撐在所述操縱裝置上。可由所述第一壓力缸操縱的第一活塞不必作用在所述第一操縱罐的徑向內端部上,而是可相對于所述第一操縱罐的徑向內端部稍稍間隔開地作用在所述第一操縱罐上。相應地,可由所述第二壓力缸操縱的第二活塞不必作用在所述第二操縱罐的徑向內端部上,而是可相對于所述第二操縱罐的徑向內端部稍稍間隔開地作用在所述第二操縱罐上。通過相應操縱罐的間隔開的支撐也可以經由相應的罐軸承在操縱所述操縱裝置時消除出現的力,從而可降低在相應的操縱罐中出現的彎曲力矩。由此允許一種簡化的結構,其特別是允許簡化地導出所出現的力。因為相應的罐軸承不必非得軸向地設置在操縱裝置旁邊,而是可移位到操縱裝置內,因此顯著降低了雙離合器在軸向方向上的結構空間。這允許相應地縮短輸出軸,從而使得在所述輸出軸中可出現更小的彎曲力矩和/或可承載更大的載荷。因此,具有這種雙離合器的傳動系可更小、更緊湊并且同時更穩固和更高效地構成。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傳動系,其具有發動機側的輸入軸、變速器側的第一輸出軸、變速器側的第二輸出軸和用于將所述輸入軸與所述第一輸出軸和/或第二輸出軸聯接的雙離合器,其中,所述雙離合器可如上所述地構成和拓展。通過所述雙離合器,在所參與的構件具有由公差引起的制造誤差時對于該傳動系也給出了簡化的裝配。
下面將參考附圖借助于優選的實施例示例性地說明本發明,其中 圖I是第一實施方式的雙離合器的示意性剖視圖;圖2是第二實施方式的雙離合器的示意性剖視圖;圖3是第三實施方式的雙離合器的示意性剖視圖;圖4是第四實施方式的雙離合器的示意性剖視圖;圖5是第五實施方式的雙離合器的示意性剖視圖;圖6是第六實施方式的雙離合器的示意性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I中所示的雙離合器10可將第一輸入軸12與內部的第一輸出軸14和/或外部的、相對于第一輸出軸14同軸設置的第二輸出軸16相聯接。雙離合器10為此具有第一離合器18和第二離合器20,第一離合器18具有可相對于第一反壓板22軸向運動的壓緊板24,以便通過摩擦襯片28摩擦鎖合地聯接一個設置在第一反壓板22與第一壓緊板24之間的第一離合器盤26。第一離合器盤26可通過一個齒結構30無相對轉動地、但是可軸向移動地與第一輸出軸14連接。相應地,第二離合器20具有可相對于第二反壓板32軸向移動的第二壓緊板34,以便通過摩擦襯片28摩擦鎖合地聯接一個設置在第二反壓板32與第二壓緊板34之間的第二離合器盤36。所述第二離合器盤36可通過一個齒結構30與第二輸出軸16無相對轉動地、但是可軸向移動地連接。第一壓緊板24設置在第一反壓板22與第二反壓板32之間,其中,第一反壓板22和第二反壓板32構造為單獨的、彼此分隔開的構件。第一反壓板22和第二反壓板32與一離合器蓋38連接,所述離合器蓋通過蓋軸承40與一操縱裝置42連接。操縱裝置42無相對轉動地構成并且通過一滾針軸承44形式的輸出軸承支撐在第二輸出軸16上以輸出徑向力。操縱裝置42具有環形的第一壓力缸46,借助于所述第一壓力缸可使第一活塞48分離。所述第一活塞48使第一操縱罐50純軸向地移動,以便使第一壓緊板24向著第一反壓板22運動以使得第一離合器18閉合。相應地,操縱裝置42具有相對于環形的第一壓力缸46同軸地設置在徑向內部的、環形的第二壓力缸52,借助于所述第二壓力缸可使第二活塞54分離。所述第二活塞54可使第二操縱罐56純軸向地運動,以便使第二壓緊板34向著第二反壓板32運動以使得所述第二離合器20閉合。所述第一操縱罐50通過第一罐軸承58與所述第一活塞48連接。相應地,所述第二操縱罐56通過第二罐軸承60與所述第二活塞54連接。第一反壓板22與一攜動件62連接,所述攜動件在其徑向朝外指向的側上與一雙質量飛輪66的輸出法蘭64構成一插接齒結構68。所述雙質量飛輪66通過輸入法蘭70與所述輸入軸12連接。此外,所述輸入法蘭70與一飛輪起動齒圈74連接。此外,所述第一輸出軸14通過一導軸承76徑向地支撐在輸入軸12內部。所述第一輸出軸14可通過另一未示出的軸承支撐在所述第二輸出軸16上。此外,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反壓板22通過一軸向固定的輸入軸承78支撐在所述第一輸出軸14上。在圖I所示的實施例中,操縱裝置42例如通過壓配合與一個固定板80定心地連接。所述固定板80可構造為柔性板。所述固定板80能夠以徑向間隙提供第一預定心,其方式是,所述固定板80通過未不出的銷釘與離合器殼體82和/或變速器殼體松動地插接。
在圖2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中,與圖I中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相比,輸入軸承78不是軸向固定地而是軸向可動地構成。此外,操縱裝置42以徑向間隙插入到離合器殼體82中,以便在將雙離合器10插套在輸出軸14、16上時提供第一預定心。最終的定心借助于固定板80進行,所述固定板可借助于螺旋連接84在徑向方向上基本上無間隙地固定。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固定板80構造為在軸向方向上相對剛性的夾緊板。所述操縱裝置42還具有擋靠在離合器殼體82上的止擋86,通過該止擋限定所述操縱裝置42在離合器殼體82中的插入深度。在圖3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中,與圖2中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相比,省去了輸入軸承78。所述第一反壓板22由此可徑向朝內縮短地構成。此外,避免了兩個用于支撐所述雙離合器10的徑向約束裝置。在圖4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中,與圖2中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相比,第一反壓板22借助于與第一反壓板22螺接的軸承轂88通過所述導軸承76支撐在所述輸入軸12內部。所述第一輸出軸14在該情況下不是通過導軸承76支撐在輸入軸12上。所述軸承轂88可與第一輸出軸14形成間隙配合,以便在軸承轂88通過導軸承76支撐在輸入軸上之前利用第一輸出軸13實現雙離合器10的第一預定心。此外,與圖2中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相比,操縱裝置42通過一個基本上球狀的、環繞的、徑向朝外突出的軸承球90在所述離合器殼體82中預定心。所述離合器殼體82在所述軸承球90的區域中基本上圓柱形地構成。省去了所述止擋86。所述軸承球90具有理論中點92,所述理論中點位于第一輸出軸14和第二輸出軸16的旋轉軸線94上。附加或替代地,操縱裝置42也可以通過一軸承、特別是滾針軸承支撐在離合器殼體82或第二輸出軸16上。此外,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固定板80構造為在軸向方向上相對柔性的柔性板。在圖5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中,與圖4中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相比,軸承轂88附加地通過輸入軸承78支撐在所述第一輸出軸14上。由此可實現雙離合器10的附加的徑向支撐并且進一步簡化軸承轂88與導軸承76的裝配。此外,降低了離合器盤26、36的徑向載荷以及摩擦襯片28的磨損。在圖6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中,與圖4中所示的雙離合器10的實施方式相比,軸承球90至少部分地也在軸向方向上構造。離合器殼體82可具有相應的凹下構型。所述軸承球90和離合器殼體82由此能夠類似于球窩關節起作用并且特別是簡單地相對于雙離合器10補償旋轉軸94的傾翻。軸承球90的曲率的理論中點92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基本上軸向中間地處于導軸承76的高度上。此外,構造為柔性板的固定板80卡在軸承球90與所述離合器殼體82的凹下構型之間。在裝配時,雙離合器10可這樣程度地插套到輸出軸14、16上直到軸承球90與所述離合器82相互作用并且自動地補償歪斜誤差為止。由此也同時定義了所述雙離合器10的軸向位置。此外,還可以將不同的、在圖I至6中示出的變速器側的支撐與不同的、在圖I至6中示出的發動機側的支撐相互組合。此外,固定板80可視應用狀況而定在所有組合可能性的情況下可選地構造為軸向可退讓的柔性板或者構造為軸向不可退讓的夾緊板。附圖標記表10雙離合器
12輸入軸14第一輸出軸16第二輸出軸18第一離合器20第二離合器22第一反壓板24第一壓緊板26第一離合器盤28摩擦襯片30 齒結構32第二反壓板34第二壓緊板36第二離合器盤38離合器蓋40蓋軸承42操縱裝置44滾針軸承46第一壓力缸48第一活塞50第一操縱罐52第二壓力缸54第二活塞56第二操縱罐58第一罐軸承60第二罐軸承62攜動件64輸出法蘭66雙質量飛輪
68插接齒結構70輸入法蘭72弧形彈簧74飛輪起動齒圈76導軸承78輸入軸承80固定板82離合器殼體·84螺旋連接86止擋88軸承轂90軸承球92理論中點94旋轉軸線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發動機側的輸入軸(12)與變速器側的第一輸出軸(14)和/或變速器側的第二輸出軸(16)聯接的雙離合器,其具有 第一離合器(18),所述第一離合器具有能夠相對于第一反壓板(22)軸向運動的第一壓緊板(24),用于聯接一與所述第一輸出軸(14)相連接的第一離合器盤(26); 第二離合器(20),所述第二離合器具有能夠相對于第二反壓板(32)軸向運動的第二壓緊板(34),用于聯接一與所述第二輸出軸(16)相連接的第二離合器盤(36); 用于使所述第一壓緊板(24)和/或所述第二壓緊板(34)運動的操縱裝置(42);和 與所述操縱裝置(42)連接的固定板(80),用于與所述雙離合器(10)的離合器殼體(82)和/或與機動車變速器的變速器殼體軸向固定; 其中,所述操縱裝置(42)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82)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可改變地預定心并且所述固定板(80)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82)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固定, 或者所述固定板(80)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82)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可改變地預定心并且所述操縱裝置(42)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82)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壓板(22)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借助于一輸入軸承(78)徑向地支撐在所述輸入軸(12)和/或所述第一輸出軸(14)上,其中,所述第一反壓板(22)能夠借助于所述輸入軸承(78)軸向固定地或軸向可動地支撐。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壓板(22)能夠通過一軸承轂(88 )優選在所述輸入軸(12 )內部支撐在所述輸入軸(12 )上。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縱裝置(42)具有一徑向地和/軸向地朝外突出的、特別是環形環繞的軸承球(90),用于貼靠在所述變速器殼體和/或所述離合器殼體(82)的軸承面上,其中,特別是這樣選擇所述軸承球(90)的曲率,使得所述軸承球(90)的曲率的理論中點(92)基本上處于所述第一輸入軸(14)和所述第二輸出軸(16)的旋轉軸線(94)上。
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輸出軸(14)能夠通過間隙配合插入所述第一反壓板(22)中以形成預定心。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壓板(22)與至少一個在發動機側軸向突出的攜動件(62)連接,其中,所述攜動件(62)特別是這樣構成,使得能夠利用扭轉振動阻尼器、特別是雙質量飛輪(66)產生插接齒結構(68)。
7.根據權利要求I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輸出軸(14)特別是通過一浮動軸承(76 )優選在徑向內部支撐在所述輸入軸(12 )上。
8.根據權利要求I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縱裝置(42)具有用于借助于第一操縱罐(50)使第一壓緊板(24)軸向運動的第一活塞(48)和用于借助于第二操縱罐(56)使第二壓緊板(34)軸向運動的第二活塞(54),其中,所述第一活塞(48)的操縱行程基本上相應于所述第一壓緊板(24)的移動行程和/或所述第二活塞(54)的操縱行程基本上相應于所述第二壓緊板(34)的移動行程。
9.根據權利要求I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縱裝置(42)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一壓緊板(24 )運動的環形第一壓力缸(46 )和用于使第二壓緊板(34 )運動的環形第二壓力缸(52),其中,所述第一壓力缸(46)和所述第二壓力缸(52)彼此同軸地設置。
10.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傳動系,其具有發動機側的輸入軸(12)、變速器側的第一輸出軸(14)、變速器側的第二輸出軸(16)和根據權利要求I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器(10),所述雙離合器用于將所述輸入軸(12)與所述第一輸出軸(14)和/或第二輸出軸(16)聯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將發動機側的輸入軸(12)與變速器側的第一輸出軸(14)和/或變速器側的第二輸出軸(16)聯接的雙離合器,其具有第一離合器(18),所述第一離合器具有能夠相對于第一反壓板(22)軸向運動的第一壓緊板(24),用于聯接一與所述第一輸出軸相連接的第一離合器盤(26)。此外所述雙離合器還具有第二離合器(20),所述第二離合器具有能夠相對于第二反壓板軸向運動的第二壓緊板(34),用于聯接一與所述第二輸出軸相連接的第二離合器盤(36)。根據本發明,操縱裝置(42)被構造用于與離合器殼體(82)和/或變速器殼體徑向可改變地預定心并且固定板(80)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固定。替代地,所述固定板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可改變地預定心并且所述操縱裝置被構造用于與所述離合器殼體和/或所述變速器殼體徑向固定。通過將暫時的預定心與最終的最終定心分配到不同構件上,即使在所參與的構件具有由公差引起的制造誤差的情況下也可以使雙離合器與機動車變速器的裝配首先以變速器側的徑向間隙特別簡單地進行,以便簡化另外的裝配-和調節步驟。
文檔編號F16D21/06GK102822551SQ201180017817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8日
發明者F·克雷布斯, R·戴克勒, K-L·基米希, O·維爾納 申請人:舍弗勒技術股份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