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隔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作農業用機械、建筑用機械的駕駛艙支架、發動機托架等的隔
振裝置。本申請基于2010年2月4日在日本申請的日本特愿2010 — 023512號要求優先權,并在此引用其內容。
背景技術:
例如下述專利文獻I (段落號0020
0037以及圖I 圖8)所示那樣,以往 已知的隔振裝置包括支承構件(托架(bracket)構件),其與振動產生體以及振動接受體中的一者相連結;以及隔振橡膠(隔振構件),其保持于該支承構件。隔振橡膠包括外筒(第一安裝構件),其嵌合在設置于支承構件的嵌裝孔(被嵌合部)的內側;內筒(第二安裝構件),其配置在該外筒的內側并且與振動產生體以及振動接受體中的另一者相連結;以及橡膠部(彈性體),其連結外筒及內筒。上述嵌裝孔及外筒分別在俯視下形成為正圓形狀,并將外筒壓入到嵌裝孔的內側。此外,作為以往已知的其他隔振裝置,存在例如下述專利文獻2所示那種夾層型的隔振裝置,該隔振裝置具有以使外筒(第一安裝構件)的軸向的端部之間相互面對的方式配置的一對隔振構件,并利用板構件(夾持構件)從軸向兩側夾持這一對隔振構件。在該隔振裝置中,一對隔振構件的各外筒形成為圓筒形狀,并且分別從軸向的兩側嵌入到形成于托架構件的、俯視時為圓形的安裝孔(被嵌合部)的內側。另外,在這些外筒的軸向外側(各夾持構件側)的端部分別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利用這些凸緣部夾住托架構件。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6 - 207705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8 - 255999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隔振裝置中,在將隔振構件組裝于托架構件時,需要進行隔振構件與托架構件之間相對的周向的定位,以使隔振構件配置于期望的周向位置,該定位作業較為復雜。此外,由于需要確認是否可靠地進行了定位,因此在組裝作業中花費工時,生
產率較差。本發明是考慮到上述以往的問題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隔振裝置,該隔振裝置能夠容易且可靠地進行隔振構件與托架構件之間相對的周向的定位,從而能夠提
高生產率。本發明的第I方式的隔振裝置包括托架構件,其與振動產生體以及振動接受體中的一者相連結;以及隔振構件,其具有第一安裝構件、第二安裝構件以及彈性體,該第一安裝構件呈筒狀地嵌合在設于該托架構件的被嵌合部的內側,并借助于上述托架構件而與上述振動產生體以及上述振動接受體中的一者相連結;該第二安裝構件與上述振動產生體以及上述振動接受體中的另一者相連結;該彈性體彈性連結上述第一安裝構件與上述第二安裝構件。此外,上述第一安裝構件以及上述被嵌合部分別形成為在俯視下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半徑的形狀。根據本發明的第I方式,第一安裝構件以及被嵌合部形成為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半徑的形狀、即在俯視下為非正圓形狀。因此,在將隔振構件組裝于托架構件時,使第一安裝構件嵌合在托架構件的被嵌合部的內側,從而自然地使隔振構件與托架構件沿周向相對定位。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夾層型的隔振裝置中,在外筒(第一安裝構件)的凸緣部上設置有用于確定托架構件與一對隔振構件之間的周向上的位置的銷狀定位部。此外,在托架構件上形成有供上述定位部嵌入的貫穿孔。通過將定位部嵌入到托架構件的貫穿孔,從而使托架構件與一對隔振構件沿周向相對定位。然而,在這種隔振裝置中,在組裝時必須將上述定位部嵌入到上述貫穿孔,另外,在組裝時定位部有可能未嵌入到貫穿孔,因此需要確認定位部是否已嵌入到貫穿孔。因而,組裝作業較為復雜,在組裝過程中花費工時而導致生產率較差。
基于上述情況,本發明也可以適用于夾層型的隔振裝置。S卩,在本發明的第2方式的隔振裝置中,一對上述隔振構件也可以配置為使各個第一安裝構件的軸向上的端面彼此相互面對,上述第二安裝構件形成為筒狀。此外,上述隔振裝置也可以包括一對夾持構件,其從軸向兩側夾持上述一對上述隔振構件;以及連接構件,其穿過上述第二安裝構件的內側而將上述一對夾持構件連結起來。此外,上述一對上述隔振構件的各第一安裝構件也可以分別具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在一對上述凸緣部之間配置上述托架構件。此外,也可以通過緊固上述連接構件而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別按入上述一對夾持構件,在一對上述凸緣部之間夾入上述托架構件而使一對上述隔振構件保持于上述托架構件,并且利用上述一對夾持構件來預先壓縮上述彈性體。在該情況下,在將一對隔振構件組裝于托架構件時,使一對隔振構件的各第一安裝構件嵌合在托架構件的被嵌合部的內側,從而自然地使一對隔振構件與托架構件沿周向相對定位。因此,能夠省略在夾層型的隔振裝置中的上述以往定位部。此外,通過在上述彈性體上形成切除部,使配置有切除部的方向上的隔振構件的剛性變低。因此,通過在彈性體上形成切除部,能夠僅降低自振動產生部傳遞來的振動方向上的隔振構件的剛性。只要剛性降低,隔振構件的隔振性就會提高。此外,由于僅在彈性體的局部形成切除部,因此隔振構件相對于振動產生體或振動接受體的支承剛性的減少量很微小。因而,能夠確保支承剛性并且提高隔振性。例如,若借助托架構件使第一安裝構件與車體(振動接受體)相連結,并且借助夾持構件使第二安裝構件與發動機(振動產生體)相連結,則自發動機作用于隔振裝置的振動成為繞發動機的驅動軸的橫搖振動。以沿俯視下的橫搖方向(左右方向)配置切除部的方式,進行隔振構件的周向的定位,從而能夠保持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剛性而僅降低左右方向的剛性,確保支承剛性并且提高隔振性。但是,若上述切除部形成于彈性體,則由于該彈性體的左右方向(配置切除部的方向)上的彈簧常數降低,因此第二安裝構件變得易于相對于第一安裝構件沿左右方向進行較大位移,導致彈性體的耐久性降低。
基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第3方式的隔振裝置也可以在上述彈性體形成有切除部,該切除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安裝構件的半徑方向中的、半徑最小的短徑方向的位置。在該情況下,形成有切除部的彈性體的、半徑方向中的切除部方向(配置切除部的方向)上的彈簧常數降低,向切除部方向的變形量增加。可是,由于切除部配置在第一安裝構件的半徑方向中的、半徑最小的短徑方向的位置,切除部方向上的第一安裝構件的內周面與第二安裝構件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變窄,因此彈性體在切除部方向上的變形被限制,從而使彈性體向切除部方向的最大變位變小。因此,能夠抑制耐久性的降低,從而能夠實現隔振裝置的長壽命化。根據本發明的第I方式的隔振裝置,由于使第一安裝構件嵌合在托架構件的被嵌合部的內側,從而自然地使隔振構件與托架構件沿周向相對定位,因此能夠容易且可靠地進行隔振構件與托架構件之間的相對的周向的定位。因而,能夠提高隔振裝置的生產率。
圖I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的縱剖視圖。 圖2A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隔振構件的俯視圖。圖2B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隔振構件的縱剖視圖。圖3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托架構件的俯視圖。圖4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中的第I變形例的隔振裝置的縱剖視圖。圖5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中的第2變形例的隔振構件的俯視圖。圖6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的縱剖視圖。圖7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隔振構件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I實施方式以下,根據
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另外,圖I所示的附圖標記O表示隔振裝置I的中心軸線。將沿軸線O的方向設為“軸向”,將與軸線O正交的方向設為“徑向”,將繞軸線O的方向設為“周向”。此外,將圖2A所示的附圖標記X的方向(圖2A中的橫向)設為前后方向,將圖2A所示的附圖標記Y的方向(圖2A中的縱向)設為左右方向,將圖I所示的附圖標記Z的方向(圖I中的縱向)設為上下方向。另外,以下,有時將從上下方向觀察的圖稱為“俯視圖”。此外,將從后述的一側的隔振構件2A (2B)觀察時該隔振構件2A (2B)的與另一側的隔振構件2B (2A)相對的相對面側(圖2B中的下側)設為軸向內側,將其相反側(圖2B中的上側)設為軸向外側。另外,圖I的自軸線O左側的圖是圖2A的沿箭頭A方向看到的圖,圖I的自軸線O右側的圖是圖2A的沿箭頭B方向看到的圖。如圖I所示,隔振裝置I例如適合用作發動機托架。隔振裝置I用于吸收自搭載于建筑機械等的未圖示的發動機(相當于本發明的振動產生體。)輸入的振動而使該振動衰減,從而抑制振動向未圖示的車體(相當于本發明的振動接受體。)傳遞。另外,發動機的振動多為繞其驅動軸旋轉的橫搖(rolling)振動,隔振裝置I吸收橫搖振動而使該橫搖振動衰減。
另外,發動機的驅動軸沿前后方向延伸,俯視下的發動機的振動方向主要為左右方向。該隔振裝置I是所謂的夾層型的隔振裝置,通過將相同形狀的一對隔振構件2A、2B以軸線O的垂直面為對稱面對稱地配置而成。隔振裝置I包括托架構件3,其與車體相連結;一對隔振構件2A、2B,其分別安裝于托架構件3 ;—對夾持構件4A、4B,其從軸向兩側夾持一對隔振構件2A、2B ;以及連接構件5,其將一對夾持構件4A、4B連結起來。一對隔振構件2A、2B使后述的外筒20A、20B (相當于本發明中的第一安裝構件。)的軸向內側的端面彼此面對而配置在同軸上。連接構件5穿過后述的內筒21A、21B (相當于本發明中的第二安裝構件。)的內側。接著,說明隔振構件2A (2B)的結構。如圖I、圖2A以及圖2B所示,隔振構件2A (2B)大致由外筒20A (20B)、內筒21A (21B)、以及彈性體22A (22B)構成,該外筒20A (20B)經由托架構件3而與車體相連結,該內筒21A (21B)借助一對夾持構件4A、4B中的一側的夾持構件4A (4B)而與發動機相連結,該彈性體22A (22B)彈性連結外筒20A (20B)和內筒21A (21B)。外筒20A (20B)是以軸線O為中心軸線而沿軸向延伸的筒體,在橫截面下形成為具有多個不同長度的半徑的、俯視下的非正圓形狀。另外,上述的“半徑”是自俯視下的外筒20A (20B)的中心軸線(軸線O)到外筒20A (20B)的外周面的直線距離。即,外筒20A(20B)形成為自其外周面到軸線O的距離是多個不同長度的形狀。此外,外筒20A (20B)是沿軸向延伸的方筒形狀的筒體,形成為在前后方向(X方向)上較長且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較短的、剖視下的長方形狀。S卩,在該外筒20A (20B)中,沿左右方向(Y方向)延伸的半徑R I成為最小半徑。另外,外筒20A (20B)的俯視下的形狀是以軸線O為中心的點對稱。此外,在該外筒20A (20B)的軸向外側(夾持構件4A (4B)側)的端部設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23A (23B)。該凸緣部23A (23B)是圍繞外筒20A (20B)的整周配置的方環部。內筒21A (21B)是在俯視下配置在外筒20A (20B)的內側、并且以軸線O為共用軸而與外筒20A (20B)配置在同軸上的圓筒形狀的筒構件。因此,上述的外筒20A (20B)形成為自其外周面到內筒21A (21B)的距離是多個不同長度的形狀。另外,內筒21A (21B)配置為相比于外筒20A (20B)全長(上下方向(Z方向)的全長)較長、且比外筒20A (20B)向軸向外側突出。如圖2B所示,隔振構件2A (2B)在處于無負載狀態(安裝于托架構件3之前的狀態)的情況下,內筒21A (21B)的軸向內側的端面位于比外筒20A (20B)的軸向內側的端面靠軸向外側的位置,一對隔振構件2A、2B的內筒21A、21B的軸向內側的端面彼此分離。另一方面,如圖I所示,在利用連接構件5將一對隔振構件2A、2B緊固的連接狀態(安裝于托架構件3之后的狀態)的情況下,一對隔振構件2A、2B的內筒21A、21B的軸向內側的端面彼此相互對接。彈性體22A (22B)由橡膠形成,配置在外筒20A (20B)與內筒21A (21B)之間。彈性體22A (22B)分別與外筒20A (20B)的內周面20a、凸緣部23A (23B)的軸向外側的外側面23a以及內筒21A (21B)的外周面21a硫化粘接。彈性體22A (22B)是隨著朝向軸向外側去而其外徑變小的錐狀的形狀。彈性體22A (22B)的軸向內側的端面22a凹陷成彎曲狀。此外,在彈性體22A (22B)上形成有切除部26A (26B),該切除部26A (26B)用于使一個方向的剛性降低而使隔振構件2A (2B)具有各向異性。該切除部26A (26B)是拔出彈性體22A (22B)的一部分(外周面側的一部分)而成的重量減輕孔部,以沿軸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切除部26A (26B)分別形成在沿徑向隔著內筒21A (21B)的、彼此相反的位置。另外,切除部26A (26B)配置在彈性體22A (22B)的周向位置中的、外筒20A (20B)的半徑方向中的半徑最小的短徑方向(Y方向)的位置。即,切除部26A (26B)在俯視下配置在與外筒20A (20B)的成為最小半徑R I的部分相對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將切除部26A (26B)形成為沿彈性體22A (22B)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孔部。如圖I、圖3所示,托架構件3是固定于車體的厚壁板狀構件。在該托架構件3上形成有被嵌合部30,該被嵌合部30分別嵌合有一對隔振構件2A、2B的外筒20A、20B。該被嵌合部30是貫穿于托架構件的上下方向的開口部。該被嵌合部30的形狀(俯視下的形狀)是與外筒20A、20B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狀,被嵌合部30的內周面沿外筒20A、20B的外·周面形成。即,被嵌合部30在橫截面下形成為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半徑的俯視下的非正圓形狀。另外,上述的“半徑”是從俯視下的被嵌合部30的中心軸線(軸線O)到被嵌合部30的內周面的直線距離。即,被嵌合部30形成為從其內周面到軸線O的距離是多個不同長度的形狀。換言之,被嵌合部30形成為從其內周面到內筒21A (21B)的距離是多個不同長度的形狀。另外,被嵌合部30形成為在前后方向(X方向)上較長且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較短的、俯視下的長方形狀。即,在該被嵌合部30中,沿左右方向(Y方向)延伸的半徑R2成為最小半徑。另外,被嵌合部30的俯視下的形狀是以軸線O為中心的點對稱。托架構件3的被嵌合部30的周邊部分配置在一對隔振構件2A、2B的上下的凸緣部23A、23B之間,并被這些上下的凸緣部23A、23B夾住。如圖I所示,一對夾持構件4A、4B是從軸向兩側夾持一對隔振構件2A、2B的平板構件,分別安裝于一對隔振構件2A、2B的軸向外側的端部。該一對夾持構件4A、4B中的一側的夾持構件4A,借助未圖示的發動機托架固定于發動機。另外,在一對夾持構件4A、4B上分別形成有與內筒21A、21B的內部相連通的螺栓孔40A、40B。連接構件5是用于連結一對夾持構件4A、4B的構件,包括螺栓50和螺母51。螺栓50從一側的夾持構件4A的軸向外側插入到該夾持構件4A的螺栓孔40A內,分別貫穿于上下一對內筒21A、21B的內側以及另一側的夾持構件4B的螺栓孔40B,并突出到另一側的夾持構件4B的軸向外側(圖I中的下方側)。在從另一側的夾持構件4B的螺栓孔40B突出的螺栓50的頂端螺紋結合螺母51。接著,說明隔振裝置I的設置方法。首先,組裝一對隔振構件2A、2B、托架構件3以及一對夾持構件4A、4B。起初,使一側的隔振構件2A的外筒20A從托架構件3的上方側嵌合于托架構件3的被嵌合部30內,并且使另一側的隔振構件2B的外筒20B從托架構件3的下方側嵌合于托架構件3的被嵌合部30內。此時,由于外筒20A、20B及被嵌合部30分別形成為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半徑的俯視下的非正圓形狀,因此自然地使一對隔振構件2A、2B與托架構件3沿周向相對定位。其結果,將彈性體22k (22B)的切除部26A、26B配置在外筒20A (20B)的半徑方向中的半徑最小的短徑方向(Y方向)的位置。接著,在一對隔振構件2A、2B的上下分別配置夾持構件4A、4B,利用上述一對夾持構件4A、4B從上下夾著一對隔振構件2A、2B。接著,利用連接構件5連結上述一對夾持構件4A、4B,并且緊固連接構件5而對彈性體22A、22B施加壓縮力來組裝隔振裝置I。 更詳細來說,首先,從一側的夾持構件4A的螺栓孔40A插入螺栓50,使該螺栓50穿過一對內筒21A、21B內,使螺栓50的頂端從另一側的夾持構件4B的螺栓孔40B突出。使螺母51螺紋結合在突出的螺栓50的頂端。接著,旋轉螺栓50或螺母51來緊固連接構件5。若緊固連接構件5,則一對夾持構件4A、4B分別被向軸向內側(相互靠近的方向)壓入,使一對夾持構件4A、4B之間的間隔變窄,利用一對夾持構件4A、4B從軸向兩側分別按壓一對隔振構件2A、2B。通過從軸向兩側分別按壓一對隔振構件2A、2B,使彈性體22A、22B彈性變形,將一對內筒21A、21B朝向軸向內側分別壓入。其結果,使一對內筒21A、21B的軸向內側的端面彼此相互對接。另外,通過如上所述地緊固連接構件5,分別向軸向內側壓入一對夾持構件4A、4B,從上下將托架構件3夾入到一對外筒20A、20B的各凸緣部23A、23B之間,使各凸緣部23A、23B分別貼緊于托架構件3。通過向軸向內側分別壓入一對夾持構件4A、4B,從而利用 發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體22A、22B向徑向內側按壓各凸緣部23A、23B。其結果,將托架構件3夾持于上下的凸緣部23A、23B之間,將一對隔振構件2A、2B保持于托架構件3。另外,通過如上所述地緊固連接構件5而分別向軸向內側(相互靠近的方向)壓入一對夾持構件4A、4B,借助一對夾持構件4A、4B使彈性體22A、22B沿軸向(上下方向)壓縮,使彈性體22A、22B以向徑向外側鼓出的方式彈性變形。因而,彈性體22A、22B被預先施加壓縮力。接著,將隔振裝置I固定于車體并且在該隔振裝置I上載置發動機,在車體與發動機之間設置隔振裝置I。詳細來說,以將托架構件3固定于車體而使中心軸線O成為鉛垂的方式將隔振裝置I設置于車體。另外,借助發動機托架將發動機固定在一側(上側)的夾持構件4A上,從下方支承發動機。由此,借助一側的夾持構件4A將發動機的負載施加于一側的彈性體22A,利用發動機的負載使一側的彈性體22A進一步壓縮,從而增大一側的彈性體22A的壓縮量。另一方面,另一側的彈性體22B的壓縮量減少。根據以上所述,借助隔振裝置I將發動機設置于車體。采用上述隔振裝置I,通過使外筒20A、20B嵌合在托架構件3的被嵌合部30的內偵牝從而自然地沿周向使隔振構件2A、2B與托架構件3相對定位。因此,能夠容易且可靠地進行隔振構件2A、2B與托架構件3之間的相對的周向的定位。因而,由于使外筒20A、20B沿周向定位的作業簡化,并且不需要進行確認是否完成定位的作業,從而減少組裝的工時,因此能夠提高隔振裝置I的生產率。此外,在夾層型的隔振裝置I中,由于能夠省略以往的定位部,因此能夠將制造成本抑制為較低。另外,由于不必要確保用于設置定位部的部分,因此例如能夠減小外筒20A(20B)的凸緣部23A (23B)的尺寸。因而,能夠使外筒20A (20B)小型化,能夠謀求降低成本。另外,由于在彈性體22A、22B上形成有切除部26A、26B,因此使外筒20A、20B的半徑方向中的、切除部方向(配置切除部的方向)上的彈性體22A、22B的彈簧常數降低,增加彈性體22A、22B向切除部方向的變形量。但是,切除部26A、26B配置在外筒20A、20B的半徑方向中的、半徑最小的短徑方向的位置,從而使切除部方向的內筒21A、21B的外周面與外筒20A、20B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變窄。因此,彈性體22A、22B在切除部方向上的變形被限制,彈性體22A、22B向切除部方向的最大變形量控制為較小。因而,能夠抑制因形成切除部26A、26B而引起的切除部方向上的彈性體22A、22B的耐久性的降低,能夠實現隔振裝置I的長壽命化。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該主旨的范圍內進行適宜變更。圖4是第I實施方式的第I變形例的隔振裝置101的縱剖視圖。如圖4所示,彈性體122A (122B)包括與外筒120A (120B)硫化粘接的環狀的第一彈性部122a、以及與內筒21A (21B)硫化粘接而嵌合在第一彈性部122a的內側的第二彈性部122b,也能夠將隔振構件102A (102B)分割成兩個。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外筒20A、20B (第一安裝構件)以及托架構件3的被嵌 合部30在俯視下形成為長方形狀,但本發明的第一安裝構件以及被嵌合部的形狀只要在俯視下是正圓形以外的形狀即可。例如,如圖5所示,也可以是在俯視下的長圓形(利用相對的一對圓弧將相對的一對直線連接起來而成的形狀)的外筒220A (220B)以及被嵌合部。而且,也可以是形成為正方形、三角形等長方形以外的多邊形的第一安裝構件以及被嵌合部,或者,也可以是在俯視下形成為橢圓形狀的第一安裝構件以及被嵌合部。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托架構件3與車體相連結,一側的夾持構件4A (4B)借助發動機托架與發動機相連結,但也可以使托架構件3與發動機相連結,使上下任一側或者兩側的夾持構件4A (4B)與車體相連結。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夾持構件4A、4B由平板狀的構件構成,但夾持構件也可以是平板狀以外的形狀。例如,也可以使用截頭圓錐形狀、箱狀的夾持構件。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外筒20A、20B的軸向外側的端部設有凸緣部23A、23B,但也可以在外筒20A、20B的軸向的中間部設有凸緣部23A、23B。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彈性體22A、22B上形成有切除部26A、26B,但也可以使用沒有上述切除部26A、26B的彈性體。另外,上述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I是夾層型的隔振裝置,其包括一對隔振構件2A、2B ;—對夾持構件4A、4B,其從兩側夾持上述一對隔振構件2A、2B ;以及連接構件5,其將上述一對夾持構件4A、4B連結起來,但該隔振裝置I也可以成為夾層型以外的隔振裝置。例如,也可以僅具有一個隔振構件,將該隔振構件的第一安裝構件(夕卜筒)嵌合于托架構件的被嵌合部。另外,第二安裝構件(內筒)也可以形成為筒形狀以外的形狀。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托架構件3與車體(振動接受部)相連結,內筒21A、21B借助一對夾持構件4A、4B中的、一側(上側)的夾持構件4A而與發動機(振動產生部)相連結,但也可以使托架構件3與發動機(振動產生部)相連結,使內筒21A、21B借助夾持構件4A與車體(振動接受部)相連結。另外,也可以使內筒21A、21B借助一對夾持構件4A、4B中的、下側的夾持構件4B與發動機(振動產生部)或車體(振動接受部)相連結。或者,也可以使內筒21A、21B借助一對夾持構件4A、4B這兩者而與發動機(振動產生部)、車體(振動接受部)相連結。另外,也可以使內筒21A、21B不借助夾持構件4A、4B而借助其他托架構件而與發動機(振動產生部)、車體(振動接受部)相連結。第2實施方式
根據圖6及圖7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301。另外,在圖6及圖7中,對與第I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6的自軸線O左側的圖是圖7的沿箭頭C方向看到的圖,圖6的自軸線O右側的圖是圖7的沿箭頭D方向看到的圖。如圖6所示,隔振裝置301例如可以適合用作發動機托架。隔振裝置301吸收自搭載于建筑機械、車輛等的未圖示的發動機(振動產生部)輸入的振動而使其衰減,從而抑制向未圖示的車體(振動接受體)傳遞振動。另外,發動機的振動軸沿前后方向(X方向)延伸,俯視下的發動機的振動方向主要為左右方向(Y方向)。隔振裝置301包括相同形狀的一對隔振構件302A、302B ;托架構件3,其保持一對隔振構件302A、302B ;—對夾持構件4A、4B,其從軸向兩側夾持一對隔振構件302A、302B ;以及連接構件5,其將一對夾持構件4A、4B連結起來。一對隔振構件302A、302B以軸線O的垂直面為對稱面而對稱配置。即,一對隔振 構件302A、302B使后述的外筒60A、60B (第一安裝構件)的軸向內側的端面彼此面對而配
置在同軸上。如圖6及圖7所示,隔振構件302A、302B包括外筒60A、60B,其借助托架構件3而與車體相連結;內筒21A、21B ;彈性體70A、70B,其彈性連結外筒60A、60B和內筒21A、21B ;第I止擋橡膠80A、80B ;以及第2止擋橡膠90A、90B。外筒60A、60B形成為朝向軸向延伸的筒狀,設置為分別包圍內筒21A、21B的外周。外筒60A、60B在俯視下形成為長圓形(利用相對的一對圓弧將相對的一對直線連接起來而成的形狀),該長圓形配置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S卩,外筒60A、60B在俯視下形成為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半徑的非正圓形狀。換言之,外筒60A、60B形成為從其外周面到軸線O的距離是多個不同長度的形狀。在該外筒60A、60B的軸向外側的端部(各夾持構件4A、4B側的端部)上連接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61A、61B。該凸緣部61A、61B圍繞外筒60A、60B的整周配置,在俯視下形成為大致矩形。另外,外筒60A、60B成為利用俯視下呈圓弧狀延伸的一對曲面狀的壁面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平面狀的壁面平滑地連接而成的形狀。因此,在外筒60A、60B上,不存在俯視下尖銳彎曲的位置,從而能夠容易進行其加工。因而,能夠提高外筒60A、60B的生產率,從而能夠削減制造成本。彈性體70A、70B由橡膠形成,配置在外筒60A、60B與內筒21A、21B之間。彈性體70A、70B分別與外筒60A、60B的內周面、凸緣部61A、61B的軸向外側的外側面以及內筒21A、21B的外周面硫化粘接。彈性體70A、70B形成為隨著朝向軸向外側去而其外徑逐漸變小。在彈性體70A、70B形成有切除部71A、71B,該切除部71A、71B用于使一個方向的剛性降低而使隔振構件302A、302B具有各向異性。該切除部71A、71B是拔出彈性體70A、70B的一部分(外周面側的一部分)而成的重量減輕孔部,以沿軸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切除部71A、71B分別形成在沿徑向隔著內筒21A、21B的、彼此相反的位置。另外,切除部71A、71B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彈性體70A、70B的左右方向上的剛性變得低于前后方向上的剛性。
彈性體70A、70B包括中央部72A、72B,其設置為包圍內筒21A、21B的外周;端部73A、73B,其以中央部72A、72B為中心而分別設置于前后方向的兩側;以及連接部74A、74B,其將中央部72A、72B與各個端部73A、73B之間連接起來。端部73A、73B形成為在俯視下隨著朝向徑向外側去而逐漸變寬的形狀。另外,端部73A、73B與外筒60A、60B以及凸緣部61A、61B硫化粘接。連接部74A、74B的左右方向上的寬度變得窄于中央部72A、72B的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因此,彈性體70A、70B成為在俯視下在連接部74A、74B的部分處變細的形狀。連接部74A、74B的左右側的側面即連接部側面75A、75B成為在俯視下朝向外側凹陷的曲面。另外,連接部側面75A、75B與中央部72A、72B的側面、以及端部73A、73B的側面平滑連接。第I止擋橡膠80A、80B分別配置在彈性體70A、70B的切除部71A、71B內。因此,第I止擋橡膠80A、80B沿左右方向排列設置。第I止擋橡膠80A、80B使用與彈性體70A、70B相同的橡膠形成,該第I止擋橡膠80A、80B與外筒60A、60B的內周面及凸緣部61A、61B的軸向外側的外側面硫化粘接。另外,也可以使用比形成彈性體70A、70B的橡膠具有較高·硬度的橡膠來形成第I止擋橡膠80A、80B。第I止擋橡膠80A、80B被設為與彈性體70A、70B中的端面73A、73B的側面相接。另外,在第I止擋橡膠80A、80B、彈性體70A、70B的中央部72A、72B以及連接部74A、74B之間形成有孔部82A、82B。孔部82A、82B沿上下方向(Z方向)貫穿形成。第I止擋橡膠80A、80B被設為自凸緣部61A、61B朝向夾持構件4A、4B突出。在軸向上,在第I止擋橡膠80A、80B與夾持構件4A、4B之間形成有間隙。另外,第I止擋橡膠80A、80B朝向前后方向延伸。第2止擋橡膠90A、90B分別配置在彈性體70A、70B的端部73A、73B的徑向外側,設置為與端部73A、73B的側面相接。即,第2止擋橡膠90A、90B沿前后方向排列設置。第2止擋橡膠90A、90B使用與彈性體70A、70B相同的橡膠形成,并與凸緣部61A、61B的軸向外側的外側面硫化粘接。另外,也可以使用比形成彈性體70A、70B的橡膠具有較高硬度的橡膠來形成第2止擋橡膠90A、90B。第2止擋橡膠90A、90B被設為自凸緣部61A、61B朝向夾持構件4A、4B突出。在軸向上,在第2止擋橡膠90A、90B與夾持構件4A、4B之間形成有間隙。另外,第2止擋橡膠90A.90B與夾持構件4A、4B之間的間隙、以及第I止擋橡膠80A、80B與夾持構件4A、4B之間的間隙,成為大致相同的大小。另外,第2止擋橡膠90A、90B朝向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在第2止擋橡膠90A、90B與端部73A、73B之間形成有與夾持構件4A、4B相對的槽部92A、92B。另外,也可以不形成槽部92A、92B。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301的動作。如上所述,只要隔振構件302A、302B的剛性降低,隔振構件302A、302B的隔振性就會提高。由于在彈性體70A、70B上形成有切除部71A、71B,因此與前后方向相比,排列配置有切除部71A、71B的左右方向上的隔振構件302A、302B的剛性較低。因此,與前后方向相t匕,能夠提高隔振構件302A、302B的左右方向上的隔振性。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發動機的驅動軸朝向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自發動機向隔振裝置301輸入的振動主要是左右方向的振動。因此,能夠使包括隔振構件302A、302B的隔振裝置301效率良好地吸收自發動機輸入的振動而使其衰減。
另外,在彈性體70A、70B的連接部74A、74B中,該連接部側面75A、75B形成為朝向外側凹陷的曲面,將中央部72A、72B的側面與端部73A、73B的側面之間平滑地連接起來。因此,即使在向振動裝置301輸入振動而使彈性體70A、70B彈性變形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連接部74A、74B及其周圍的局部應力集中。因而,能夠提高彈性體70A、70B的耐久性,從而能夠實現隔振裝置301的長壽命化。另外,在向隔振裝置301輸入較大振動(例如上下方向的振動)的情況下,彈性體70A、70B產生較大變形,使夾持構件4A、4B與第I止擋橡膠80A、80B以及第2止擋橡膠90A、90B相抵接。然后,第I止擋橡膠80A、80B以及第2止擋橡膠90A、90B與彈性體70A、70B —起變形。因此,夾持構件4A、4B與第I止擋橡膠80A、80B以及第2止擋橡膠90A、90B相抵接之后的隔振構件302A、302B的彈簧常數提高。因而,能夠限制彈性體70A、70B產生較大變形,能夠提高彈性體70A、70B的耐久性,從而實現隔振裝置301的長壽命化。另外,因為限制了彈性體70A、70B的變形,因此能夠防止安裝于夾持構件4A的發動機在輸入振動時干擾車體中的其他構件。另外,由于在彈性體70A、70B與第I止擋橡膠80A、80B之間形成有孔部82A、82B, 因此隔振構件302A、302B的剛性局部降低。因此,能夠降低在輸入振動而使隔振構件302A、302B開始變形時的、隔振構件302A、302B的彈簧常數,能夠較高地維持隔振構件302A、302B對于較小振動的隔振性。另外,在彈性體70A、70B與第2止擋橡膠90A、90B之間形成有槽部92A、92B。槽部92A、92B在彈性體70A、70B被壓縮時,成為用于使彈性體70A、70B朝向徑向外側擴張的空間。因此,可防止彈性體70A、70B的過度壓縮,從而提高彈性體70A、70B的耐久性。另外,也可以使用比用于彈性體70A、70B的橡膠具有較高硬度的橡膠,從而形成第I止擋橡膠80A、80B以及第2止擋橡膠90A、90B。在該情況下,在輸入較大振動時的隔振構件302A、302B的彈黃常數進一步提聞。因此,能夠進一步提聞隔振構件302A、302B的耐久性。此外,本發明的隔振裝置并不限定于車輛的發動機托架,也可以用于發動機托架以外。例如,也可以將本發明的隔振裝置用作搭載于建筑機械的發電機的支架,或者,也可以將其用作設置于工廠等的機械的支架。此外,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適當地將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構成要素替換成公知的構成要素,此外,也可以適宜地組合上述實施方式以及變形例。產業上的可利用件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容易且可靠地進行隔振構件與托架構件之間的相對的周向的定位、從而能夠提高生產率的隔振裝置。附圖標記說明1、101、301 隔振裝置;2A、2B、102A、102B、302A、302B 隔振構件;3 托架構件;4A、4B夾持構件;5連接構件;2(^、2(^、6(^、6( 、12(^、12( 、22(^、22( 外筒(第一安裝構件);21A、21B 內筒(第二安裝構件);22A、22B、70A、70B、122A、122B 彈性體;23A、23B、61A、61B
凸緣部;30被嵌合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隔振裝置,包括 托架構件,其與振動產生體以及振動接受體中的一者相連結;以及隔振構件,其具有第一安裝構件、第二安裝構件以及彈性體,該第一安裝構件呈筒狀地嵌合在設于該托架構件的被嵌合部的內側,并借助上述托架構件而與上述振動產生體以及上述振動接受體中的一者相連結;該第二安裝構件與上述振動產生體以及上述振動接受體中的另一者相連結;該彈性體彈性連結上述第一安裝構件與上述第二安裝構件; 上述第一安裝構件以及上述被嵌合部分別形成為在俯視下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半徑的形狀。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隔振裝置,其中, 一對上述隔振構件配置為使各個第一安裝構件的軸向上的端面彼此相互面對,上述第二安裝構件形成為筒狀, 上述隔振裝置包括一對夾持構件,其從軸向兩側夾持上述一對上述隔振構件;以及連接構件,其穿過上述第二安裝構件的內側而將上述一對夾持構件連結起來; 上述一對上述隔振構件的各第一安裝構件分別具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 在一對上述凸緣部之間配置上述托架構件, 通過緊固上述連接構件而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分別按入上述一對夾持構件,在一對上述凸緣部之間夾入上述托架構件而使上述一對上述隔振構件保持于上述托架構件,并且利用上述一對夾持構件來預先壓縮上述彈性體。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隔振裝置,其中, 在上述彈性體上形成有切除部, 該切除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安裝構件的半徑方向中的、半徑最小的短徑方向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隔振裝置。該隔振裝置(1)包括托架構件(3),其與振動產生體以及振動接受體中的一者相連結;以及隔振構件(2A、2B),其具有筒狀的第一安裝構件(20A、20B)、第二安裝構件(21A、21B)以及彈性體(22A、22B),該第一安裝構件(20A、20B)嵌合在設于該托架構件(3)的被嵌合部(30)的內側,該第二安裝構件(21A、21B)與振動產生體以及振動接受體中的另一者相連結,該彈性體(22A、22B)彈性連結第一安裝構件(20A、20B)與第二安裝構件(21A、21B)。此外,第一安裝構件(20A、20B)及被嵌合部(30)分別形成為在俯視下具有不同長度的多個半徑的形狀。
文檔編號F16F1/36GK102834644SQ20118001623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4日
發明者小堀達也 申請人:株式會社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