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程機械及其制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制動器。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包括上述制動器的工程機械。
背景技術:
目前,在工程機械行業內,主要存在有兩種類型的制動器,干式制動器和濕式制動器。干式制動器雖然結構簡單,但制動力矩小,回位效果差,摩擦片與制動盤分離不徹底易產生拖滯現象,制動器溫升高,抗熱衰退性能差。此外,干式制動器完全暴露在外部環境中, 難以防止塵污和銹蝕,同時制動時易產生火花,在工況惡劣、有防爆要求的環境下,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目前,行業內存在的幾種濕式制動器雖然可以滿足大制動力矩及在惡劣工況下工作的要求,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結構復雜、安裝拆卸不方便和不易維修等缺點。具體地,在現有的一種典型的濕式制動器的結構中,其復位部件包括導向桿,該導向桿的端部通過卡簧安裝有彈簧座,導向桿的外部套裝有彈簧,同時導向桿的內端部通過螺紋連接于制動器殼體內壁上的螺紋孔中。在上述結構中,當安裝該復位部件時,為了獲得精確的彈簧預壓縮量,需要使用專用工裝,在該專用工裝的夾持下,使得導向桿伸入螺紋孔中適當的長度,從而保證彈簧獲得精確的預壓縮量。在上述結構中,復位部件包括導向桿、彈簧座、卡簧和彈簧四個零部件,因而結構比較復雜,加工制造成本較高;此外,安裝時,需要使用專用工裝,因而安裝工藝較為復雜, 安裝成本高。有鑒于此,如何對現有技術中的制動器進行改進,從而簡化其結構,進而降低其制造成本和安裝成本,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制動器,該制動器的復位部件一方面能夠簡化其自身結構,從而能夠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安裝時也不需要專用工裝,因而能夠簡化安裝工藝,降低安裝成本。此外,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包括上述制動器的工程機械。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制動器,包括殼體和輪轂軸;在所述殼體的內部,所述輪轂軸的外部固定設有用于安裝摩擦片的嚙合套,所述殼體的內壁設有與所述摩擦片間隔排列的制動片;所述殼體的內部還設有可沿軸向運動以擠壓所述制動片和所述摩擦片的活塞、以及驅動所述活塞復位的復位部件,所述復位部件包括導向桿和彈性部件;所述導向桿包括頭端部和桿件部,所述彈性部件套裝于桿件部的外部并壓持于頭端部與活塞之間;所述桿件部上開設有定位臺階,所述桿件部穿過所述活塞上的光孔并連接于所述殼體內壁上的連接孔中,并以其定位臺階支撐于所述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上。[0010]優選地,所述導向桿為螺栓,所述頭端部為螺栓的螺帽,所述桿件部為螺栓的螺桿部;所述連接孔為螺紋孔,所述螺桿部的內端部螺紋連接于所述螺紋孔中。優選地,所述殼體包括殼本體和密封該殼本體的法蘭盤,所述法蘭盤上開設有第一油槽,所述殼體的內腔通過該第一油槽與法蘭盤另一側的平衡油腔連通。優選地,所述第一油槽的數量為兩個,且二者對稱分布于輪轂軸的兩側。優選地,所述法蘭盤位于所述輪轂軸的以上部分進一步開設有第二油槽,并在該第二油槽位置所述法蘭盤連接有便于潤滑油進入第二油槽的導油板。優選地,所述摩擦片的側面上進一步開設有潤滑溝槽。優選地,所述潤滑溝槽相對于所述摩擦片豎直方向上的直徑對稱分布;在該豎直方向上的直徑的一側,所述潤滑溝槽包括多個位于中部并水平設置的第一溝槽、多個位于上部并傾斜向下設置的第二溝槽及多個位于下部并傾斜向上設置的第三溝槽。優選地,所述殼體與所述活塞之間還密封設有向其沖入高壓油便可驅動活塞沿軸向運動的驅動油腔。優選地,在該驅動油腔所在位置,所述殼體開設有用于檢測活塞位置的檢測孔;該檢測孔沿所述殼體的徑向開設并與所述驅動油腔連通。此外,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工程機械,包括車輪;所述工程機械還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器,所述車輪連接于所述輪轂軸的外端部上。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制動器的復位部件中,其導向桿包括頭端部和桿件部,所述彈性部件套裝于桿件部的外部并壓持于頭端部與活塞之間;所述桿件部上開設有定位臺階,所述桿件部穿過所述活塞上的光孔并連接于所述殼體內壁上的連接孔中,并以其定位臺階支撐于所述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上。安裝時,使得桿件部穿過活塞上的光孔并連接于殼體內壁上的連接孔中,并使得桿件部上的定位臺階與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貼合。在該種結構設計中,通過定位臺階對導向桿進行定位,并通過相關尺寸的計算,使得定位臺階與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貼合時,彈性部件恰好具有精確的預壓縮量。綜上所述,相對現有技術中的結構,本實用新型中制動器的復位部件結構僅包括導向桿和彈性部件兩個零部件,因而結構得以簡化,加工制造成本得以降低。此外,如上文所述,本實用新型中復位部件的安裝不需要專用工裝,因而其安裝工藝得以簡化,安裝成本得以降低。此外,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包括上述制動器的工程機械,其技術效果與上文相同, 在此不再贅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中制動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圖;圖3為圖1中制動器的摩擦片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至圖3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1殼體;11殼本體;12法蘭盤;121第二油槽;122導油板;13制動片;14螺紋孔;15驅動油腔;2輪轂軸;3嚙合套;31摩擦片;311潤滑溝槽;311a第一溝槽;31 Ib第二溝槽;311c第三溝槽;4活塞;41光孔;51螺栓;511螺帽;512螺桿部;512a定位臺階;52彈性部件;6 鏈輪。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為提供一種制動器,該制動器的復位部件一方面能夠簡化其自身結構,從而能夠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安裝時也不需要專用工裝,因而能夠簡化安裝工藝,降低安裝成本。此外,本實用新型另一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包括上述制動器的工程機械。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1和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中制動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圖。在一種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制動器,如圖1所示,包括殼體1及通過軸承可旋轉穿過該殼體1的輪轂軸2 ;在殼體1的內部,輪轂軸2的外部固定設有嚙合套3,該嚙合套3的圓周外部連接有摩擦片31,該摩擦片31與嚙合套3之間可以通過花鍵連接,并可沿花鍵軸軸向移動;殼體1的內壁設有與摩擦片31間隔排列的制動片13,該制動片13與制動器殼體1之間通過圓弧槽間隙配合,并能夠在該圓弧槽內沿軸向移動;殼體1的內部還設有可沿軸向運動以擠壓制動片13和摩擦片31的活塞4、以及驅動活塞4復位的復位部件,復位部件包括導向桿和彈性部件52。如圖1和圖2所示,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導向桿包括頭端部和桿件部,彈性部件 52套裝于桿件部的外部并壓持于頭端部與活塞4之間;桿件部上開設有定位臺階512a,桿件部穿過活塞4上的光孔41并連接于殼體1內壁上的連接孔中,并以其定位臺階51 支撐于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上。安裝時,使得桿件部穿過活塞4上的光孔41并連接于殼體1內壁上的連接孔中, 并使得桿件部上的定位臺階51 與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貼合。在該種結構設計中,通過定位臺階51 對導向桿進行定位,并通過相關尺寸的計算,使得定位臺階51 與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貼合時,彈性部件52恰好具有精確的預壓縮量。綜上,相對現有技術中的結構,本實用新型中制動器的復位部件結構僅包括導向桿和彈性部件52兩個零部件,因而結構得以簡化,加工制造成本得以降低。此外,如上文所述,本實用新型中復位部件的安裝不需要專用工裝,因而其安裝工藝得以簡化,安裝成本得以降低。如圖1所示,殼體1與活塞4之間密封設有驅動油腔15,向該驅動油腔15中沖入高壓油,便可以推動活塞4向右移動,從而擠壓摩擦片31和制動片13,使得摩擦片31與制動片13之間產生摩擦,從而實現制動。[0042]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技術方案對于桿件部與殼體1內壁上的連接孔之間的連接結構不作限制,任一種連接結構只要能夠使得該桿件部連接于連接孔中,并能夠使得定位臺階51 與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貼合,就均應該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當然,為了使得連接結構簡化,桿件部可以通過螺紋配合連接于連接孔中。具體地,如圖1和圖2所示,導向桿為螺栓51,頭端部為螺栓51的螺帽511,桿件部為螺栓51的螺桿部512 ;連接孔為螺紋孔14,螺桿部512的內端部螺紋連接于螺紋孔14中。在該種結構中,通過扳手旋轉螺帽511,便可以非常容易地將螺桿部512的內端部螺紋連接于殼體1 內壁上的螺紋孔14中,直至扳手無法旋轉,此時則螺桿部512上的定位臺階51 已經與殼體1的內壁面貼合,此時彈性部件52便獲得了所需的預壓縮量。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殼體1包括殼本體11和密封該殼本體11的法蘭盤12,法蘭盤12上開設有第一油槽,殼體1的內腔通過該第一油槽與法蘭盤12另一側的平衡油腔連通。該種結構設計使得殼體1的內腔中的潤滑油與另一側平衡油腔中的潤滑油連通,在工作狀態下,隨著零部件攪動,兩處的潤滑油實現流通,由于平衡油腔中的潤滑油與外界接觸面積大,散熱效果好,因而該種結構設計能夠使得制動器的殼體1內部的潤滑油具有較好的散熱效果。此外,具體地,第一油槽的數量為兩個,且二者可以對稱分布于輪轂軸2的兩側。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法蘭盤12位于輪轂軸2的以上部分進一步開設有第二油槽121,并在該第二油槽121位置法蘭盤12連接有便于潤滑油進入第二油槽121的導油板 122。在該種結構設計中,隨著鏈輪6的攪動,鏈輪6攪起的潤滑油通過該第二油槽121進入制動器的殼體1的內部,從而實現潤滑油的循環冷卻。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還可以對摩擦片31的結構做出具體設計;具體地,請參考圖 3,圖3為圖1中制動器的摩擦片31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摩擦片31的側面上進一步開設有潤滑溝槽311。為了取得更好的潤滑效果,可以對該潤滑溝槽311做出進一步設計。比如,如圖3所示,潤滑溝槽311相對于摩擦片31豎直方向上的直徑對稱分布;在該豎直方向上的直徑的一側,潤滑溝槽311包括多個位于中部并水平設置的第一溝槽311a、多個位于上部并傾斜向下設置的第二溝槽311b 及多個位于下部并傾斜向上設置的第三溝槽311c。此外,如圖3所示,第一溝槽311a與第二溝槽311b之間,以及第一溝槽311a與第三溝槽311c之間還可以進行交叉設計,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潤滑效果。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進一步改進。比如,在該驅動油腔15所在位置,殼體1開設有用于檢測活塞4位置的檢測孔;該檢測孔沿殼體1的徑向開設并與驅動油腔15連通。在該種結構設計中,通過測量工具伸入該檢測孔中,來檢測制動情況下和非制動情況下活塞4的位置,可以得出制動間隙的大小。當該制動間隙超過預定值時,意味著摩擦片31磨損過度,因而需要及時更換摩擦片31,進而保證制動可靠。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工程機械,該工程機械包括車輪;該工程機械還包括上述任一種技術方案中的制動器,車輪連接于輪轂軸2的外端部上。該工程機械的其他部分,可以參照現有技術,本文不再展開。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工程機械及其制動器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制動器,包括殼體(1)和輪轂軸O);在所述殼體(1)的內部,所述輪轂軸(2)的外部固定設有用于安裝摩擦片(31)的嚙合套(3),所述殼體(1)的內壁設有與所述摩擦片(31)間隔排列的制動片(1 ;所述殼體(1)的內部還設有可沿軸向運動以擠壓所述制動片(1 和所述摩擦片(31)的活塞G)、以及驅動所述活塞(4)復位的復位部件,所述復位部件包括導向桿和彈性部件(5 ;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桿包括頭端部和桿件部,所述彈性部件(52)套裝于桿件部的外部并壓持于頭端部與活塞(4)之間;所述桿件部上開設有定位臺階(51 ),所述桿件部穿過所述活塞(4)上的光孔Gl)并連接于所述殼體(1)內壁上的連接孔中,并以其定位臺階(512a)支撐于所述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桿為螺栓(51),所述頭端部為螺栓(51)的螺帽(511),所述桿件部為螺栓(51)的螺桿部(512);所述連接孔為螺紋孔(14),所述螺桿部(512)的內端部螺紋連接于所述螺紋孔(14)中。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包括殼本體(11)和密封該殼本體(11)的法蘭盤(12),所述法蘭盤(1 上開設有第一油槽,所述殼體(1)的內腔通過該第一油槽與法蘭盤(1 另一側的平衡油腔連通。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的數量為兩個,且二者對稱分布于輪轂軸O)的兩側。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蘭盤(12)位于所述輪轂軸O)的以上部分進一步開設有第二油槽(121),并在該第二油槽(121)位置所述法蘭盤(1 連接有便于潤滑油進入第二油槽(121)的導油板(122)。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31)的側面上進一步開設有潤滑溝槽(311)。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溝槽(311)相對于所述摩擦片(31)豎直方向上的直徑對稱分布;在該豎直方向上的直徑的一側,所述潤滑溝槽(311)包括多個位于中部并水平設置的第一溝槽(311a)、多個位于上部并傾斜向下設置的第二溝槽(311b)及多個位于下部并傾斜向上設置的第三溝槽(311c)。
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與所述活塞( 之間還密封設有向其沖入高壓油便可驅動活塞( 沿軸向運動的驅動油腔(15)。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制動器,其特征在于,在該驅動油腔(15)所在位置,所述殼體(1)開設有用于檢測活塞(2)位置的檢測孔;該檢測孔沿所述殼體(1)的徑向開設并與所述驅動油腔(1 連通。
10.一種工程機械,包括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機械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器,所述車輪連接于所述輪轂軸O)的外端部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制動器,在該制動器的復位部件的結構中,導向桿包括頭端部和桿件部,彈性部件(52)套裝于桿件部的外部并壓持于頭端部與活塞(4)之間;所述桿件部上開設有定位臺階(512a),所述桿件部穿過所述活塞(4)上的光孔(41)并連接于所述殼體(1)內壁上的連接孔中,并以其定位臺階(512a)支撐于所述連接孔周向的內壁面上。該制動器的復位部件一方面能夠簡化其自身結構,從而能夠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安裝時也不需要專用工裝,因而能夠簡化安裝工藝,降低安裝成本。此外,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包括上述制動器的工程機械。
文檔編號F16D55/24GK202326855SQ201120461078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全偉, 宋鋒, 鐘家宗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