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繩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繩扣,用在成衣、背包、袋類、帳篷、鞋類等上,用于鎖定或調節繩子。
背景技術:
在成衣、背包、袋類、帳篷、鞋類等物品上經常會用到一些繩扣,用于鎖定或調節繩類部件。這些繩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硬膠繩扣,一般由兩個以上的零部件組成,例如一種常見的繩扣,包括撳芯、外殼和彈簧三個部件組成,彈簧裝入撳芯上,再將裝好的撳芯和彈簧放入外殼中,通過按壓或松開撳芯實現繩索的鎖定或松開。這種繩扣結構復雜,生產程序多,裝配費時,成本高。還有一種繩扣,只包括撳芯和外殼兩個部件,撳芯裝入外殼中,通過按壓或松開撳芯實現繩索的鎖定或松開,盡管其較三個部件的繩扣更加簡單,但是還是需要一個裝配的工序,成本上不具優勢。除了硬膠繩扣外,還有一類是軟膠繩扣,可以做到只包括單個零件,但是這種繩扣受自身材料的限制不夠耐用,長時間后或天氣都會影響到夾持繩的力度,容易導致夾繩能力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繩扣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繩扣,該繩扣一體成型,省略了裝配的工序,降低了成本,而且能夠保持良好的對繩的夾持能力。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繩扣,所述繩扣包括一基礎部分,以及與所述基礎部分一體成型的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所述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形成于所述基礎部分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勾繩部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勾繩部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開口方向不同;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使繩在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之間發生轉折從而將繩固
ο ο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基礎部分的第一側具有一對所述第一勾繩部, 所述第二勾繩部位于一對第一勾繩部之間,所述第二勾繩部和第一勾繩部之間的間隙小于繩的直徑,所述第一凹部的凹點位置和所述第二凹部的凹點位置的高度差小于繩的直徑。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第二勾繩部的末端逐漸收窄,所述末端呈三角形或半圓形。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第一勾繩部的末端的朝向第二勾繩部的位置為直角位。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第一凹部為倒U形,所述第二凹部為U形,所述第一凹部的寬度以及所述第二凹部的寬度小于繩的直徑。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基礎部分的第二側具有供織帶穿過的織帶孔。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基礎部分的第二側具有由基礎部分延伸出的片狀的縫紉片。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基礎部分的第二側形成有一對第一勾繩部和一第二勾繩部,所述第二側的一對勾繩部和一第二勾繩部與所述第一側的一對第一勾繩部和一第二勾繩部對稱或不對稱。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基礎部分上設有織帶孔。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繩扣中,所述繩扣呈圓柱形,所述繩扣的兩端設有圓角。實施本實用新型的繩扣,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繩扣基礎部分以及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一體成型,不再需要裝配的工序,可以顯著的降低成本;而且該繩扣隨時可以組裝在繩子上,不一定預先組裝在成品上,更可隨時移除,使生產安排更加靈活; 該繩扣不需要按壓,直接拉動繩扣或拉扯繩子即可調節繩子長短,使用非常方便。
[0015]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一;[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二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0020]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的后視圖;[0021]圖6是圖5中A-A剖面圖;[0022]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的左視圖;[0023]圖8是圖7中B-B剖面圖;[0024]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與繩配合的示意圖之一;[0025]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調節繩的示意圖;[0026]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與繩配合的示意圖之二[0027]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用在成衣上的示意圖;[0028]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一;[0029]圖14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二;[0030]圖15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的示意圖;[0031]圖16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三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一;[0032]圖17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三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二;[0033]圖18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Ξ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的示意圖;[0034]圖19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一;[0035]圖20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之二 ;[0036]圖21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四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的示意圖之[0037]圖22是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四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的示意圖之
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39]如圖1至圖1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一實施例,該實施例的繩扣為一種迷你繩扣,體積較小。如圖所示,該繩扣一體成型,其包括一基礎部分1,以及與基礎部分1 一體成型的一對第一勾繩部2和一第二勾繩部3,第一勾繩部2和一第二勾繩部3形成于基礎部分1的第一側,基礎部分1沿繩扣所調節的繩5的方向延伸,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由基礎部分1的第一側沿垂直于基礎部分1的方向向外延伸。第二勾繩部3位于兩個第一勾繩部2之間,第二勾繩部3和第一勾繩部2之間的間隙41小于繩5的直徑;第一勾繩部2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一凹部21,第二勾繩部3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二凹部31,第一凹部21和第二凹部31的開口方向不同,可以朝向相反方向或開口斜對的方向,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凹部21為倒U形,第二凹部31為U形,第一凹部21的凹點位置211高于第二凹部31的凹點位置311,且第一凹部21的凹點位置211和第二凹部31的凹點位置311 的高度差h小于繩5的直徑,第一凹部21的凹點位置211也即倒U形的第一凹部21的最高點的位置,第二凹部31的凹點位置311也即U形的第二凹部31最低點的位置,此處,高度差h是凹點位置211和凹點位置311之間示意性描述。由于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 3的間隙小于繩5的直徑,以及第一凹部21的凹點位置211和第二凹部31的凹點位置311 的高度差小于繩5的直徑,這使的第二勾繩部3使穿過兩第一勾繩部2的第一凹部21繩5 產生向上的位移,使繩5在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之間產生轉折51,這樣當沿繩5的方向拉動繩子時,由于轉折51的存在,增大了繩5與第一勾繩2和第二勾繩部3的摩擦力, 使繩5能夠保持在預定位置。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凹部21和第二凹部31的形狀并不局限于U形,可以是其他任何適用的形狀,亦能勾住繩子為宜。本實用新型的繩扣不需要預先和繩5組裝在一起,將繩扣設置在繩5上時,可以先將繩5 —端擠入一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之間的間隙41,接著將繩5另一端擠入另一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之間的間隙41,然后向兩側拉繩5,使繩5進入第一勾繩部 2的第一凹部21和第二勾繩部3的第二凹部31內。為了方便操作,可以將第二勾繩部3的末端32設逐漸收窄,例如三角形或半圓形,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勾繩部3的末端32為三角形,可以在裝配時對繩5起到導向的作用,使繩扣能夠方便的安裝在繩5上。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防止繩5由繩扣松脫,可以將第一勾繩部2的末端22的朝向第二勾繩部3的位置設為直角位23。進一步,可以使第一勾繩部2的第一凹部21的寬度w 以及第二勾繩部3的第二凹部31的寬度w小于繩5的直徑d,使第一凹部21和第二凹部 31本身對繩5有一定的夾持作用,可以更好的起到防止繩5由繩扣中脫出。需要調節繩5時,只需由繩5的兩端拉伸繩5,使繩5的直徑變小,然后移動繩扣至需要的位置,然后放松繩5即可。本實施例的繩扣大體上呈圓柱形,繩扣的兩端設有圓角,外形小巧美觀,可以藏于衣內。圖12示出了本實施例的繩扣用在成衣上的示意圖。如圖13至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二實施例,該實施例是在第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具體是,在繩扣的基礎部分1的第二側形成有供織帶6穿過的織帶孔11,通過該織帶孔11,可以將繩扣穿在織帶6上。圖15是出了該繩扣穿在織帶6 上的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繩扣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繩扣的結構相同,不再贅述。如圖16至圖1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三實施例,該實施例是在第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具體是,在繩扣的基礎部分1的第二側形成有片狀的縫紉片12,通過該縫紉片,可以將繩扣縫在成衣、背包、帳篷等等用到繩扣的產品上。本實施例的繩扣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繩扣的結構相同,不再贅述。如圖19至圖2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的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的繩扣的體積較第一實施例的繩扣的體積要大一些,具體是繩扣的基礎部分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對稱的各設有一對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基礎部分1上設有兩個供織帶6穿過的織帶孔 13、14,這樣使繩扣兼具調節織帶的功能,由于繩扣的基礎部分的兩側都設有一對第一勾繩部2和一第二勾繩部3,這樣繩扣既可以調節兩根繩子,也可以對一根繩子進行雙重調節, 分別參見圖21和圖22。本實例的基礎部的每一側的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基礎部分1的第一側的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的結構相同,不再贅述。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幾個實施例是較為優選的實施例,在實際應用中,基礎部1分的第一側或第二側,可以只延伸出一個第一勾繩部2和一個第二勾繩部3,兩個勾繩部的開口方向不同,由于兩個勾繩部的錯位設置,即可使繩5在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之間發生轉折,即可實現對繩子的固定和調節。對于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之間的間隙, 也不必然小于繩子的直徑,其也可以大于繩子的直徑。此外,第二勾繩部3的凹部31凹點位置311,可以高于第一勾繩部2的凹部21的凹點位置211,也即在圖8中,第二勾繩部3的凹點位置311可以向上平移至超過第一勾繩部2的凹點311的位置。以上這些變形方案, 也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的繩扣采用一體成型,相比需要兩件或兩件以上的組裝繩扣,會節省材料和工序,另外還減少了裝配的工序,可以顯著的降低成本;本實用新型的繩扣不需要預裝在繩上,這樣不需要等待繩扣即可生產成衣、背包、帳篷等等,可以靈活的安排工序;本實用新型的繩扣,相對于包括彈簧的繩扣,結構更為穩定,壽命更長,不會因為彈簧失效而報廢。本實用新型的繩扣,利用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配合固定繩子,對繩子的固定更為穩固。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繩扣包括一基礎部分(1),以及與所述基礎部分(1) 一體成型的第一勾繩部(2) 和第二勾繩部(3),所述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形成于所述基礎部分(1)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勾繩部(2)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一凹部(21),所述第二勾繩部(3)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二凹部(31),所述第一凹部(21)和第二凹部(31)的開口方向不同,所述第一凹部(21)和第二凹部(31)使繩在第一勾繩部(2)和第二勾繩部(3)之間發生轉折從而將繩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部分(1)的第一側具有一對所述第一勾繩部(2),所述第二勾繩部(3)位于一對第一勾繩部(2)之間,所述第二勾繩部(3)和第一勾繩部(2)之間的間隙(41)小于繩(5)的直徑,所述第一凹部(21)的凹點位置(211) 與所述第二凹部(31)的凹點位置(311)的高度差小于繩的直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勾繩部(3)的末端(32)逐漸收窄,所述末端(32)呈三角形或半圓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勾繩部(2)的末端(22)的朝向第二勾繩部(3)的位置為直角位(23)。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21)為倒U形,所述第二凹部(31)為U形,所述第一凹部(21)的寬度以及所述第二凹部(31)的寬度小于繩(5)的直徑。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部分(1)的第二側具有供織帶穿過的織帶孔(11)。
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部分(1)的第二側具有由基礎部分(1)延伸出的片狀的縫紉片(12)。
8.根據權利要求2至5任一項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部分(1)的第二側形成有一對第一勾繩部(2)和一第二勾繩部(3),所述第二側的一對勾繩部(2)和一第二勾繩部(3)與所述第一側的一對第一勾繩部(2)和一第二勾繩部(3)對稱或不對稱。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部分(1)上設有織帶孔(13、14)。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繩扣呈圓柱形,所述繩扣的兩端設有圓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繩扣,該繩扣包括一基礎部分,以及與該基礎部分一體成型的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該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形成于該基礎部分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勾繩部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一凹部,該第二勾繩部具有用于固定繩的第二凹部,該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開口方向不同,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使繩在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之間發生轉折從而將繩固定。本實用新型的繩扣基礎部分以及第一勾繩部和第二勾繩部一體成型,不再需要裝配的工序,可以顯著的降低成本;而且該繩扣可隨時組裝在繩子上,不一定預先組裝在成品上,更可隨時移除,使生產安排更加靈活;該繩扣不需要按壓,直接拉動繩扣或拉扯繩子即可調節繩子長短,使用非常方便。
文檔編號F16G11/00GK202125566SQ20112023122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日
發明者朱遠富 申請人:香港多耐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