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超耐磨s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混凝土泵車,它是混凝土泵車輸送管道拐點至關重要的連接配件。現有的混凝土泵車的S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熱處理的鋼材質S管,一種是內襯陶瓷的S管。其中普通的熱處理的鋼材質S管使用壽命極短;第二種內襯陶瓷的 S管,雖然在前一種基礎上使用壽命有所提高,但由于陶瓷本身的脆性,以及襯套作業過程中,陶瓷是由無數個陶瓷小塊拼接而成,在陶瓷塊與陶瓷塊之間,在陶瓷塊與鋼基體之間存在極大的薄弱環節,往往提前報廢。同時其制造也非常復雜,成本高昂。為解決現有技術缺陷,需要設計出一種超耐磨S管,來提升我國混凝土泵車整體水平,趕超國際先進技術。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超耐磨S管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超耐磨S管,具有層狀結構,從外到里由管道鋼基體,金屬合金過渡層和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組成。所述的金屬合金過渡層可以是單一金屬或多種金屬合金。所述的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可以是一層或多層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所述的超硬材料顆粒可以是一種超硬材料或多種超硬材料顆粒的組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普通的S管一般是采用特殊優質鋼通過熱處理手段來達到管道內壁耐磨的;而陶瓷S管是在普通鋼S管內壁內襯陶瓷塊而達到S管內壁耐磨的。 第一種方案問題在于S管材質上,本身硬度遠遠低于混凝土中水泥、細砂和砂石的硬度,由于受到混凝土的強烈沖刷,共使用壽命極短;第二種方案是選擇普通鋼管作為骨架,在管道內壁內襯陶瓷,方法雖然有效,而S管短小,內襯是由許許多多很小的陶瓷塊拼接而成, 在陶瓷塊與陶瓷塊之間,在陶瓷塊和鋼管內壁之間,它們都是機械粘合,不可能成為一個整體,致命的薄弱環節和缺陷,致使陶瓷S管往往提前報廢;同時陶瓷本身脆性很大,它與石英砂、砂石和水泥的硬度相當,使用壽命也很短。本實用新型在材質上雖然同樣選用普通鋼 S管作骨架,在鋼基體上,首先利用冶金化學結合的方法,電鍍金屬合金作為過渡層,然后在過渡層上,利用冶金化學結合的方法再結合一層或者多層超硬材料顆粒一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由此本實用新型一種超耐磨S管通過冶金化學鍵,將鋼基體、金屬合金過渡層和超硬材料顆粒一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有機的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整體。特別是一種超耐磨 S管的最內層即超硬材料顆粒一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它在選材上已經存在明顯的優勢, 金屬合金中彌散分布了許許多多的超硬材料硬質點,超硬材料顆粒的硬度數倍于水泥、細砂和砂石的硬度,有效地抵御水泥、細砂、砂石的沖刷作用,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其S管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與普通S管相比,可以確保使用壽命提高20倍,與陶瓷S管相比,可以提高使用壽命5——8倍;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市場上我國的混凝土泵車的市場競爭力, 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極為顯著的。
[0009]圖1是一種超耐磨S管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超耐磨S管,具有層狀結構,從外到里由管道鋼基體1, 金屬合金過渡層2和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3組成。所屬的金屬合金過渡層2可以是單一金屬或多種金屬合金層。所述的超硬材料——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3可以是一層或多層超硬材料顆粒—— 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超硬材料——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3可以是單一金屬或多種金屬合金與超硬材料顆粒4結合的復合層。所述的超硬材料顆粒4可以是一種或多種超硬材料顆粒的組合。一種超耐磨S管的制造方法有多種,其中一種方法如下在管道鋼基體內表面采用電鍍方法,在電鍍溶液中電鍍金屬合金作為過渡層,然后依然在電鍍溶液中,繼續電鍍金屬合金,將超硬材料顆粒4均勻的固定在金屬合金過渡層2上,除去多用的超硬材料顆粒4,S管工件繼續在電鍍溶液中,通過電場的作用,電沉積金屬合金將超硬材料4牢牢的固定下來;當超硬材料顆粒4的體積被覆蓋70%以上時,可以選擇繼續電鍍金屬合金,直到全部覆蓋,也可以選擇同樣的方法,繼續電鍍下一層或多層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3,最后電鍍一層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時,必須當超硬材料顆粒4的體積被覆蓋70%以上或者全部覆蓋,一種超耐磨S管就制造出來。
權利要求1.一種超耐磨S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層狀結構,從外到里依次由管道鋼基體、金屬合金過渡層和超硬材料顆粒一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超耐磨S管,其特征在于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可以是一層或多層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
專利摘要S管是混凝土泵車輸送管道中拐點連接至關重要的部件。本實用新型一種超耐磨S管,具有層狀結構,其特征是從外到里它由管道鋼基體1、金屬合金過渡層2和超硬材料顆粒——金屬合金耐磨復合層3構成。其使用壽命超過普通鋼材熱處理S管的20倍以上,在陶瓷S管的使用壽命基礎上提高5-8倍。大大提升混凝土泵車的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節約大量的金屬材料的同時也極大的減少了維修工作量和停工損失,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極其顯著。
文檔編號F16L43/00GK202074168SQ201120144909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0日
發明者肖云捷 申請人:張紅英, 肖云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