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變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裝置,尤指一種適用于車輛的變速裝置。
背景技術:
參考圖1,為習知引擎與變速箱結合剖視圖。圖中示出一車輛的泛用引擎1與一變速箱2相互組裝結合,其中引擎1內具有一曲軸3,變速箱2中設置有一離合器總成用以選擇式傳遞引擎動力至變速機構(圖未示),例如換檔時即需切斷動力傳遞。上述離合器總成主要包括有一飛輪4、一壓板5、及一摩擦盤6,飛輪4是直接鎖付于曲軸3上,壓板5套設于變速箱軸7上可同步轉動,摩擦盤6位于前述二者之間。車輛正常行走時,壓板5將摩擦盤6緊壓在飛輪4,曲軸動力因而可傳遞到變速箱軸7。執行換檔時,駕駛者踩下離合器踏板的同時會帶動變速箱2的分離軸承8軸向位移, 也就是透過分離軸承8間接施力于離合器壓板5 (例如帶有彈簧或膜片的壓板)。然后壓板 5會與摩擦盤6分離、摩擦盤6與飛輪4分離,此時曲軸3旋轉動力便不會傳遞到變速箱軸 7。離合器總成在前述運作過程中,所受軸向力量亦會直接傳遞于曲軸3,長時間下來造成曲軸3與引擎殼體間軸向的磨耗及損壞。尤其若變速箱配置于較小排氣量的引擎上, 或是泛用引擎等原設計并非用來裝設車輛變速箱的動力,其曲軸在裝設離合器后,頻繁換檔時的軸向力對于引擎殼體及曲軸等重要引擎零部件的傷害會更加嚴重。此外,一般車輛變速箱與引擎結合時通常是引擎配合變速箱的輪廓及鎖付孔,或者是以現有引擎鎖付孔設計對應的變速箱,故引擎與變速箱的搭配上就受限于彼此的結合孔位、形狀等,然而開發一個新的引擎或變速箱是需要耗費龐大人力或金錢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變速裝置,其可減輕曲軸承受軸向外力的程度,有效保護曲軸及引擎箱體。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變速裝置包括一變速箱殼體、一軸承座、一受力軸承、一連接套筒、及一離合器總成。上述受力軸承組設于軸承座,連接套筒接合于受力軸承, 一動力裝置的動力軸連結于連接套筒并與之同步轉動。上述離合器總成是收容于變速箱殼體中,包括有一飛輪、一摩擦盤、與一壓板,其中飛輪固設于連接套筒,壓板選擇式將摩擦盤壓合于飛輪。上述動力裝置可包括有一外殼,且外殼外表面延伸有一結合座,軸承座是結合座的一部分。變速箱殼體自外部組裝結合于結合座。如此將可讓變速箱與不同引擎配合,增加組合的彈性。結合座與動力裝置的外殼可為一體結構、或獨立結構。上述動力裝置例如為引擎或馬達。壓板可為一膜片彈簧式壓板。上述壓板可以是套設在變速箱殼體內所容設的一變速箱軸上。連接套筒的內側面可為一栓槽結構,而動力軸外型對應連接套筒內側面亦為栓槽
3結構而穿置連結于內側面。或者,連接套筒的內側面為一鍵槽結構,而動力軸外型對應連接套筒內側面亦為鍵槽結構而穿置連結于內側面。連接套筒與受力軸承的接合方式可為連接套筒外周突伸形成有一卡抵部,連接套筒是以卡抵部軸向抵接于受力軸承;或者,連接套筒壓配在受力軸承內。本實用新型藉由上述設計,由于離合器是透過連接套筒安裝于受力軸承,故其徑向、軸向負荷是由受力軸承負擔,而非曲軸,曲軸只負責傳遞扭矩,減輕曲軸承受軸向外力的程度,可有效保護曲軸及引擎箱體。
圖1是習知引擎與變速箱結合剖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變速裝置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引擎與變速箱結合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變速裝置分解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引擎1變速箱2曲軸3飛輪4壓板5摩擦盤6變速箱軸7分離軸承8動力裝置10,30 外殼11,31動力軸12,32 結合座13,33軸承座14,34變速箱殼體15,35受力軸承16,36 連接套筒17,37內側面171卡抵部172離合器總成18,38 飛輪181摩擦盤182壓板183分離軸承19變速箱軸20鍵槽321鍵 37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2與圖3,是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變速裝置分解圖、及引擎與變速箱結合剖視圖。圖中示出一車輛的動力系統相關元件,包括有一動力裝置10與一變速裝置。本例中, 動力裝置10為一泛用引擎。引擎包括有一外殼11及一動力軸12 (本例為曲軸)。引擎外殼11外表側另延伸形成有一結合座13,結合座13上形成有一軸承座14。動力軸12自外殼11內部向外延伸穿出并穿經軸承座14。本例中引擎外殼11與結合座13是以一體成型方式制造出。變速裝置包括上述的軸承座14、一變速箱殼體15、一受力軸承16、一連接套筒17、 一離合器總成18、一分離軸承19、及一變速箱軸20。變速箱殼體15組裝結合于結合座13, 二者共同圍成一空間將上述受力軸承16、一連接套筒17、離合器總成18、分離軸承19、變速箱軸20、及變速機構(圖未示)收容其中。分離軸承19滑動設在變速箱軸20外側。[0035]受力軸承16組設于軸承座14內,連接套筒17則一方面以外側面接合于受力軸承 16,一方面以內側面171連結于動力軸12并與之同步轉動。本例中,連接套筒17遠離曲軸的一端外周形成有一凸緣狀的卡抵部172,連接套筒17以卡抵部172軸向抵接于受力軸承 16。此外,連接套筒內側面171塑造成一栓槽結構,當然,動力軸12外型對應栓槽結構的內側面171也塑造成栓槽結構,故動力軸12以栓槽結合方式而穿置連結于連接套筒內側面 171。離合器總成18包括有一飛輪181、一摩擦盤182、與一壓板183,其中飛輪181是固設于連接套筒17,摩擦盤182介于飛輪181與壓板183之間,壓板183為一膜片彈簧式壓板,其選擇式將摩擦盤182壓合于飛輪181,以控制曲軸12與變速箱軸20間動力傳遞與否。本實用新型特點說明如下。當駕駛者采下離合器踏板,經一系列連桿作動,會使分離軸承19于變速箱軸20上軸向移動至壓抵壓板183的膜片彈簧徑向內側部位,使壓板膜片彈簧撓曲變形,進而使膜片彈簧徑向外側部位(即抵壓摩擦盤182的部位)產生位移,脫離而不再施壓于摩擦盤182。此時飛輪181、摩擦盤182、與壓板183兩兩之間不再緊密壓合,故離合器總成18處于分離狀態,引擎曲軸12動力無法傳遞到變速箱軸20。在上述踩踏過程中,由于離合器總成是與連接套筒17而非曲軸12直接連結,故外部施加的軸向力會主要經連接套筒17傳遞至受力軸承16,減輕了曲軸12承受此軸向力量的程度,有效保護曲軸12與引擎。引擎外殼11之外再延伸一結合座13的好處在于,結合座13與引擎外殼11的裝配孔可以設計多種裝配式樣,藉此提高不同變速箱與引擎搭配組合的彈性。參考圖4,為第二實施例的變速裝置分解圖。本例為第一例的修飾變形,變速裝置同樣包括一軸承座34、一變速箱殼體35、一受力軸承36、一連接套筒37、一離合器總成38、 一分離軸承(圖未示)、及一變速箱軸(圖未示)。主要差異在于結合座33與動力裝置30的外殼31為獨立件,需進行結合座33鎖附組裝于外殼31的步驟。并且,連接套筒37呈一直圓筒狀結構,緊配合于受力軸承36中。 連接套筒37的內側面包括有一鍵371,而動力軸(曲軸)32表面設有一鍵槽321,動力軸32 是以鍵合方式插置于連接套筒37并與之同步轉。此例的機構設計同樣也能達到減輕曲軸承受軸向外力的程度,有效保護曲軸與引擎。
權利要求1.一種變速裝置,用于結合于包括有一動力軸的一動力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變速裝置包括一變速箱殼體; 一軸承座;一受力軸承,組設于該軸承座;一連接套筒,接合于該受力軸承,該動力軸連結于該連接套筒并與之同步轉動;以及一離合器總成,收容于該變速箱殼體中,包括有一飛輪、一摩擦盤、與一壓板,該飛輪固設于該連接套筒,該壓板選擇式將該摩擦盤壓合于該飛輪。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動力裝置包括有一外殼,該外殼外表面延伸有一結合座,該軸承座是該結合座的一部分,且該變速箱殼體組裝結合于該結合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結合座與該動力裝置的外殼為一體結構。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結合座與該動力裝置的外殼為獨立結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動力裝置為一引擎。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壓板為一膜片彈簧式壓板。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套筒的內側面為一栓槽結構,且該動力軸外型對應該內側面而穿置連結于該內側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套筒之內側面為一鍵槽結構,且該動力軸外型對應該內側面而穿置連結于該內側面。
9.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變速箱殼體內容設有一變速箱軸,該壓板套設在該變速箱軸。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套筒于外周突伸形成有一卡抵部,該連接套筒是以該卡抵部軸向抵接于該受力軸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裝置,包括一變速箱殼體、一軸承座、一受力軸承、一連接套筒、及一離合器總成。受力軸承組設于軸承座,連接套筒接合于受力軸承,一動力軸連結于連接套筒并與之同步轉動。離合器總成收容于變速箱殼體中,包括有一飛輪、一摩擦盤、與一壓板,其中飛輪固設于連接套筒,壓板選擇式將摩擦盤壓合于飛輪。本實用新型動力軸僅傳遞扭矩而不會承受離合器換檔軸向力,減小動力裝置與其動力軸受損程度,可有效保護曲軸及引擎箱體。
文檔編號F16H57/02GK201982630SQ20112013676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9日
發明者吳芳振 申請人: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