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樞軸穩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樞軸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結構簡易、組裝便利,組合穩固、不易搖晃的樞軸穩固結構
背景技術:
常見的樞軸結構如
圖1、圖2所示,主要包括支座4、樞軸5及限位組件6等部份, 支座4結合設置于電子裝置(如筆記本電腦)的本體上;在樞軸結構一端部設有一支撐部 43,支撐部43上設有一圓形的軸孔41,軸孔41旁側設有被定位部42 (可為凹孔),樞軸5的周緣至少具有一平削面,一端設有外螺紋51,另一端由一擋止部52連結一結合部53,結合部53結合于電子裝置需樞轉的組件(如屏幕)上;使樞軸5貫穿軸孔41后,套合一彈性組件56 (彈簧)后,再結合一與樞軸5同步連動樞轉具有較大摩擦特性的止滑墊圈M,最后以一螺帽55螺合于外螺紋51上,使樞軸5與支座4形成迫緊結合,迫緊組件6由可套合于樞軸5上的第一迫緊件61及第二迫緊件62所組成,第二迫緊件62 —側設有定位部621 (可為一凸柱)與支撐部43上的被定位部42 (凹孔)相結合形成定位,第二迫緊件62的另一側(接近第一迫緊件61的一側)設有二相對銜接的斜面622、623,第一迫緊件61可與樞軸 5同步連動樞轉;在接近第二迫緊件62的一側設有二相對的凸擋部611,二凸擋部611可抵觸于斜面622、623,藉由彈性組件56的彈性作用,使第一、二迫緊件61、62之間保持穩定不易松脫;操作時,藉由第一迫緊件61隨樞軸5同步連動樞轉,使凸擋部611沿斜面622、623 正、反向滑動,令樞軸5樞轉過程中產生逐漸緊迫或輕推助力的效果。由于上述結構的樞軸5與支座4的接觸僅限于軸孔41內部,以及擋止部52與支撐部43側面等部位,此種缺乏大面積抵觸的不穩定組合結構,需依賴彈性組件56以強力彈性推抵迫緊組件6配合擋止部52夾合支撐部43,減少或避免樞軸5樞轉時產生搖晃或松動的情形;樞軸5與支座4結合的穩定度與彈性組件56作用的彈性成正比;然而,過大的彈性壓迫會使操作時所需的施力增加,影響使用上的便利性;同時會造成各組件(尤其是迫緊組件6)嚴重磨損,造成松動;除需要時常鎖緊螺帽55以確保緊固之外,更容易造成各組件的損壞及故障;過多的組成組件及繁雜的構件,使整體的結構較為復雜,組裝不易,造成生產成本增加不利于競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樞軸穩固結構,使支座與樞軸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部位,有效確保組合后的穩固,使操作時不易產生搖晃或松動,確保組合質量;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在樞軸轉動時產生正、反向的阻力或助力,使樞軸被定位于樞轉過程中的各預定角度上;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整體結構極為簡易,易于組裝,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
品競爭力ο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樞軸穩固結構,包括一支座,設有一軸孔,于軸孔周側設有至少一個獨立具有局部歪斜的彈性部;一樞軸,局部伸入支座的軸孔內;樞軸周側對應彈性部一邊側設有一抵觸件,抵觸件隨樞軸正反轉動而與彈性部形成不同程度的抵觸,利用彈性部的不同反作用力形成滑動的阻力或助力。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軌跡部呈斜向延伸。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軌跡部呈弧形彎曲延伸。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軌跡部呈波浪狀延伸。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支座具有一軸套部,軸孔設置于軸套部上,軸套部上設有一鏤空缺口連通軸孔,軸套部具彈性夾套于樞軸。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軸套部上設有多個彈性部,彈性部之間頭尾相連,所述彈性部一端接近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二旁側的彈性部與中間的彈性部呈對稱的頭尾相連,位于中間的二彈性部于遠離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軸套部上設有多個彈性部,彈性部之間呈頭尾相連,所述彈性部的一端在遠離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二旁側的彈性部與中間的彈性部呈對稱的頭尾相連,位于中間的二彈性部于接近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軸套部上設有多個彈性部,彈性部在遠離鏤空缺口的一側相互連結,由一連接部與軸套部相連結。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樞軸具有裸露出軸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的局部周緣設有一擋止部,軸套部的對應部位設有一容置擋止部的導引缺口。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樞軸具有裸露出軸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的邊緣設有一結合部,結合部與一結合件相組接,使樞軸能夠再組合鏈接結合件。所述樞軸穩固結構,其中其軌跡部為一鏤空的軌跡槽道,抵觸件為一沿軌跡部滑移的凸起部位。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一種常見的樞軸結構分解圖。 圖2是
圖1所示的樞軸結構的組合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整體組合外觀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閉合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閉合狀態的平面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開啟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開啟狀態的平面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0033]
圖13是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0034]附圖標記[0035]l、4、la、lb、lc、ld、le 支座[0036]ll、lla、llb、llc、lld、lle 固定部[0037]12、12a、12b、12c、12d、12e 軸套部[0038]121,41軸孔[0039]122、122a、122b、122c、122d、122e 鏤空缺口[0040]123軌跡部124導引缺口[0041]125、125a、125b、125c、125d、125e 彈性部[0042]126a、126b、126c、126d、126e 連接部[0043]2、5樞軸21 λ 53....結合部[0044]22、52擋止部23,621...定位部[0045]24抵觸件3結合件[0046]31被結合部42被定位部[0047]43支撐部51外螺紋[0048]54止滑墊圈55螺帽[0049]56彈性組件6迫緊組件[0050]61第一迫緊件611凸擋部[0051]62第二迫緊件622,623 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要包括支座1及樞軸2等部份,支座1上設有可固定于電子裝置(如筆記本電腦)本體上的固定部11,支座1 一側邊緣設有一軸套部12,軸套部12上設有一貫穿軸孔121,軸孔121可由一鏤空缺口 122對外連通,使軸套部12具有彈性夾套于軸孔121周側;軸套部12在軸孔121周側設有多個獨立的彈性部 125,各彈性部125的至少一邊側具有歪斜或弧曲的軌跡部123(可為鏤空之軌跡槽道),軌跡部123可視需要連通于鏤空缺口 122 ;軸套部12 —端的局部周緣設有導引缺口 124,樞軸 2 一端伸入支座1的軸孔121內,樞軸2周側對應各軌跡部123(軌跡槽道)的位置分別設有一定位部23 (可為一凹孔),定位部23 (凹孔)供插嵌抵觸件M (可為一凸柱),形成抵觸于軌跡部123(軌跡槽道)的凸起部位;樞軸2具有裸露出軸孔121的外端部,外端部的局部周緣凸設有一伸入導引缺口 1 的擋止部22,利用的導引缺口 IM的二個端對擋止部 22形成阻擋,有效的限制樞軸2的轉動角度;樞軸2露出軸孔121的一端邊緣設有一結合部21 (可為一凸部),結合部21與結合件3通過對應的被結合部31 (為一可嵌套該凸部之通孔)相組接,使樞軸2與結合件3相組合鏈接,結合件3可與電子裝置(筆記本電腦)的活動部位(如屏幕)相結合。如圖5至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結構在操作時,樞軸2與支座1處于完全閉合狀態時,抵觸件M (凸柱)可被設定在最大抵觸軌跡部123的狀態(此時彈性部125受抵觸件 24的作用而產生最大變形量),彈性部125相對于抵觸件M產生最大反作用力;使樞軸2 逐漸開啟的過程中,抵觸件M(凸柱)隨樞軸2的轉動而沿軌跡部123(軌跡槽道)滑動,彈性部125的反作用力會對抵觸件M產生一助推力,使樞軸2在開啟的過程中僅需施以較小的力,形成輕推開啟的助力效果。當樞軸2與支座1處于完全開啟狀態時,抵觸件24 (凸柱)可被設定在最小抵觸軌跡部123的狀態(彈性部125與抵觸件M位于接觸的始點), 此時彈性部125相對于抵觸件M具有最小的反作用力,使樞軸2逐漸關閉的過程中,抵觸件M可隨樞軸2的轉動沿軌跡部123(軌跡槽道)滑動,逐漸推抵彈性部125使其產生變形;此時,彈性部125會逐漸增加對抵觸件M產生的反作用力,使樞軸2形成一樞轉的阻力,使樞軸2在閉合轉動過程中產生一阻力,令結合件3不易自動閉合,甚至被定位在任何開啟的角度。上述樞軸結構也可將彈性部125的軌跡部123設計成反向歪斜或弧曲的軌跡,使樞軸2與支座1具有與上述動作相反的效果(開啟時樞軸2具有較大的轉動阻力,閉合時樞軸2具有較小的轉動阻力),以適應不同的需求;軌跡部123除了可為單純斜向延伸外, 也可將軌跡部123設計成弧形或波浪狀,使樞軸2在轉動過程中,可以產生局部角度定位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軸套部12的軸孔121對樞軸2形成大面積的包覆接觸,形成穩定的結合,樞軸2在轉動時不易產生搖晃;本實用新型組件數量較少、結構較簡單,組裝較便利,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如圖9所示的樞軸結構,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具有一支座la,支座Ia在軸套部 12a的一側與固定部Ila之間設有一鏤空缺口 12 ;軸套部1 上設有多個彈性部125a,各彈性部12 之間頭尾相連形成一連接部U6a,其接近鏤空缺口 12 的一端與軸套部1 相連結;支座Ia的其余結構與前述支座1的對應部位相同。如
圖10所示的樞軸結構,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具有一支座lb,支座Ib在軸套部 12b的一側與固定部lib之間設有一鏤空缺口 122b,軸套部12b上設有多個彈性部12 ,各彈性部12 之間頭尾相連形成一連接部U6b,其遠離鏤空缺口 122b的一端與軸套部12b 相連結;支座Ib的其余結構與前述支座1的對應部位相同。如
圖11所示的樞軸結構,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具有一支座lc,支座Ic在軸套部 12c的一側與固定部Ilc之間設有一鏤空缺口 122c,軸套部12c上設有多個彈性部125c, 彈性部125c在遠離鏤空缺口 122b的一側相互連結,由一連接部126c與軸套部12c相連結 (軸套部12c由連接部126c向鏤空缺口 122c方向形成多個分叉的彈性部125c);支座Ic 的其余結構與前述支座1的對應部位相同。如
圖12所示的樞軸結構,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具有一支座ld,支座Id在軸套部 12d的一側與固定部Ild之間設有一鏤空缺口 122d,軸套部12d上設有多個彈性部125d,二旁側的彈性部125d與中間的彈性部125d呈對稱的頭尾相連分別形成連接部U6d,中間的二個彈性部125d在遠離鏤空缺口 122d的一側與軸套部12d相連結;支座Ic的其余結構與前述支座1的對應部位相同。如
圖13所示的樞軸結構,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構造具有一不同的支座le,支座Ie在軸套部1 的一側與固定部lie之間設有一鏤空缺口 122e,軸套部1 上設有多個彈性部125e,彈性部12 之間頭尾相連形成一連接部U6e,接近鏤空缺口 12 的一側與軸套部1 相連結;支座Ie的其余結構與前述支座1的對應部位相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樞軸穩固結構可達到結構簡易、組裝便利,確保組合穩固、不易搖晃的功效。 以上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這些并非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做出許多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包括一支座,設有一軸孔,軸孔周側設有至少一獨立延伸的彈性部,彈性部上設有局部歪斜的軌跡部;一樞軸,局部伸入支座的軸孔內,于樞軸周側對應彈性部的一邊側設有一抵觸件,抵觸件隨樞軸正反轉動與軌跡部形成不同程度的抵觸,利用彈性部的不同反作用力形成滑動的阻力或助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軌跡部呈斜向延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軌跡部呈弧形彎曲延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軌跡部呈波浪狀延伸。
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何一項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支座具有一軸套部,軸孔設置于軸套部上,軸套部上設有一鏤空缺口連通軸孔,使軸套部具有彈性夾套于樞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軸套部上設有多個彈性部,彈性部之間頭尾相連,所述彈性部一端接近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二旁側的彈性部與中間的彈性部呈對稱的頭尾相連,位于中間的二彈性部于遠離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軸套部上設有多個彈性部,彈性部之間呈頭尾相連,所述彈性部的一端在遠離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二旁側的彈性部與中間的彈性部呈對稱的頭尾相連,位于中間的二彈性部于接近鏤空缺口的一側與軸套部相連結。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軸套部上設有多個彈性部,彈性部在遠離鏤空缺口的一側相互連結,由一連接部與軸套部相連結。
11.如權利要求5項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樞軸具有裸露出軸孔的一端部, 所述端部的局部周緣設有一擋止部,軸套部的對應部位設有一容置擋止部的導引缺口。
12.如權利要求1至4任何一項項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樞軸具有裸露出軸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的邊緣設有一結合部,結合部與一結合件相組接,使樞軸能夠再組合鏈接結合件。
13.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樞軸具有裸露出軸孔的一端部,所述端部邊緣設有一結合部,結合部與一結合件相組接,使樞軸能夠再組合鏈接結合件。
14.如權利要求1至4任何一項所述的樞軸穩固結構,其特征是其軌跡部為一鏤空的軌跡槽道,抵觸件為一沿軌跡部滑移的凸起部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樞軸穩固結構,主要包括一支座及一樞軸,支座設有一具有軸孔的軸套部,于軸套部上設有一鏤空缺口連通于軸孔,使軸套部具有彈性夾套于樞軸,軸套部周側設有至少一獨立彈性部,所述彈性部至少一側設有一局部斜向延伸的軌跡部(可為一軌跡槽道),樞軸以一端伸入軸孔內,樞軸周側設有一個與軌跡部接觸的抵觸件(可為一凸起部位),利用抵觸件隨樞軸轉動,抵觸軌跡部,藉由抵觸件在滑動過程中與彈性部產生力的交互作用,形成樞軸轉動的阻力或助力,以滿足不同需求。
文檔編號F16C11/04GK202048095SQ20112012000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1日
發明者徐安賜, 蔡健男 申請人: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