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滾道回轉支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回轉支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滾道回轉支承。
背景技術:
回轉支承是一種大型或特大型帶有齒圈、多功能孔眼、油路和密封圈的,能夠同時承受軸向力、徑向力和傾覆力矩的組合軸承。回轉支承的主體是由內、外兩只鋼圈構成的,兩圈之間結合部位的中間線圍成的圓,稱為“中心圓”。中心圓是標定回轉支承規格、測量回轉支承尺寸的重要指標。因回轉支承的圓筒形滾道是在內、外圈結合面各設一條半圓形溝槽組合而成的,故滾道及其鋼球的中心點都在中心圓上。目前所使用的回轉支承多為單條滾道的回轉支承,其滾道依中心圓排列,但是單條滾道的回轉支承的支承力在遇到大型起重設備時比較薄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滾道回轉支承,其支承力大、結構簡單、節省坯料。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雙滾道回轉支承,包括內、外鋼圈、若干個第一鋼球及若干個第一隔離塊,所述內、外鋼圈之間設有截面為圓形的第一滾道,所述第一滾道由內鋼圈外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和外鋼圈內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組合而成,所述第一鋼球設置于所述第一滾道內,相鄰所述第一鋼球之間設置一個第一隔離塊,其中還包括若干個第二鋼球和若干個第二隔離塊,所述第一滾道位于內、外鋼圈之間的上部,所述內、外鋼圈之間的下部設有截面為圓形的第二滾道,所述第二滾道由內鋼圈外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和外鋼圈內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組成,所述第二鋼球設置于所述第二滾道內,相鄰所述第二鋼球之間設置一個第二隔離塊,所述內、外鋼圈之間的上、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二密封圈。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其中所述內鋼圈的內表面設有齒圈或外鋼圈的外表面設有齒圈。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其中當內鋼圈設有齒圈時,所述外鋼圈沿徑向分別設有與第一、二滾道垂直相通的第一、二裝填孔,所述第一、二裝填孔的孔徑分別大于第一、 二滾道的截面孔徑,所述第一、二裝填孔上分別安裝有第一、二堵頭,所述第一、二堵頭分別通過由外鋼圈上端穿過的穿銷固定在外鋼圈上。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其中當外鋼圈設有齒圈時,所述內鋼圈沿徑向分別設有與第一、二滾道垂直相通的第三、四裝填孔,所述第三、四裝填孔的孔徑分別大于第一、 二滾道的截面孔徑,所述第三、四裝填孔上分別設有第三、四堵頭,所述第三、四堵頭分別通過由內鋼圈上端穿過的穿銷固定在內鋼圈上。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其中所述第一、二裝填孔沿水平向呈交錯分布。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其中所述第一、二鋼球的直徑分別比第一、二滾道截面直徑小1-3絲。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通過在內、外鋼圈之間的上、下部設置第一、二滾道,并第一、二鋼球分別設置于第一、二滾道內,這樣的回轉支承有利于增強回轉支承的軸向和徑向受力,其結構簡單,節省毛坯材料。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的鋼球與隔離塊之間的分布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的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包括內鋼圈1、外鋼圈2、若干個第一鋼球3、若干個第一隔離塊4、若干個第二鋼球6和若干個第二隔離塊7,外鋼圈2的外表面設有齒圈23,內鋼圈1和外鋼圈2之間的上部設有截面為圓形的第一滾道5,第一滾道5由內鋼圈1外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和外鋼圈2內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對應組合而成,第一鋼球3設置于第一滾道5內,第一鋼球3的直徑比第一滾道5的截面直徑小 1-3 絲;結合圖2所示,相鄰第一鋼球3之間設置一個第一隔離塊4,內鋼圈1和外鋼圈2 之間的下部設有截面為圓形的第二滾道8,第二滾道8由內鋼圈1外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和外鋼圈2內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對應組合而成,第二鋼球6設置于第二滾道8內,相鄰第二鋼球6之間設置一個第二隔離塊7,內鋼圈1和外鋼圈2之間的上、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密封圈9和第二密封圈10。內鋼圈1沿徑向分別設有與第一滾道5和第二滾道8垂直相通的第三裝填孔11和第四裝填孔12,第三裝填孔11的孔徑大于第一滾道 5的截面孔徑,第三裝填孔11上設有第三堵頭50,第四裝填孔12的孔徑大于第二滾道8的截面孔徑,第四裝填孔12上設有第四堵頭60,第三堵頭50和第四堵頭60分別通過由內鋼圈1上端穿過的穿銷70固定在內鋼圈1上。參閱圖3所示,本實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的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與上述圖1 中的結構不同之處是內鋼圈1的內表面設有齒圈13,外鋼圈2無齒圈,外鋼圈2沿徑向分別設有與第一滾道5和第二滾道8垂直相通的第一裝填孔21和第二裝填孔22,第一裝填孔 21的孔徑大于第一滾道5的截面孔徑,第一裝填孔22上安裝有第一堵頭20,第二裝填孔22 的孔徑大于第二滾道8的截面孔徑,第二裝填孔22上安裝有第二堵頭30,第一堵頭20和第二堵頭30分別通過由外鋼圈2上端穿過的穿銷40固定在外鋼圈2上。本實用新型安裝時,以外鋼圈2上設有齒圈23為例,將內鋼圈1和外鋼圈2安裝好,將第一鋼球3和第一隔離塊4通過第三裝填孔11裝入第一滾道5內,將第二鋼球6和第二隔離塊7通過第四裝填孔12裝入第二滾道8內,最后將第三堵頭50和第四堵頭60分別通過由內鋼圈1上端穿過的穿銷70固定在內鋼圈1上,這樣安裝完成,如果拆卸時按上述方式反向操作即可,因此該雙滾道回轉支承結構簡單,節省毛坯材料,便于安裝拆卸和檢修,該雙滾道回轉支承結構還具有以下優點[0020]1、沿中心圓垂直設置雙滾道,有利于增強回轉支承的軸向和徑向受力,有利于回轉支承運行平穩,較少影響回轉支承的動平衡和靈敏度,適宜設計重大型回轉支承時采用。2、沿中心圓垂直設置雙滾道,比其他方式結構簡單,節省毛坯材料,便于金加工和熱處理,容易裝配,易于檢測產品的精度和質量。以上所述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雙滾道回轉支承,包括內、外鋼圈(1,2)、若干個第一鋼球C3)及若干個第一隔離塊G),所述內、外鋼圈(1,2)之間設有截面為圓形的第一滾道(5),所述第一滾道(5)由內鋼圈(1)外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和外鋼圈O)內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組合而成,所述第一鋼球C3)設置于所述第一滾道(5)內,相鄰所述第一鋼球C3)之間設置一個第一隔離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若干個第二鋼球(6)和若干個第二隔離塊(7),所述第一滾道(5)位于內、外鋼圈(1,2)之間的上部,所述內、外鋼圈(1,2)之間的下部設有截面為圓形的第二滾道(8),所述第二滾道(8)由內鋼圈(1)外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和外鋼圈O)內表面一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組成,所述第二鋼球(6)設置于所述第二滾道(8)內,相鄰所述第二鋼球(6)之間設置一個第二隔離塊(7),所述內、外鋼圈(1,2) 之間的上、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二密封圈(9,1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滾道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鋼圈(1)的內表面設有齒圈(13)或外鋼圈O)的外表面設有齒圈03)。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滾道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當內鋼圈⑴設有齒圈(13)時, 所述外鋼圈( 沿徑向分別設有與第一、二滾道(5,8)垂直相通的第一、二裝填孔01,22), 所述第一、二裝填孔(21,2 的孔徑分別大于第一、二滾道(5,8)的截面孔徑,所述第一、二裝填孔(21,2 上分別安裝有第一、二堵頭00,30),所述第一、二堵頭(20,30)分別通過由外鋼圈(2)上端穿過的穿銷(40)固定在外鋼圈(2)上。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滾道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當外鋼圈(2)設有齒圈03)時, 所述內鋼圈⑴沿徑向分別設有與第一、二滾道(5,8)垂直相通的第三、四裝填孔(11,12), 所述第三、四裝填孔(11,1 的孔徑分別大于第一、二滾道(5,8)的截面孔徑,所述第三、四裝填孔(11,1 上分別設有第三、四堵頭(50,60),所述第三、四堵頭(50,60)分別通過由內鋼圈⑴上端穿過的穿銷(70)固定在內鋼圈⑴上。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雙滾道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裝填孔01, 22)沿水平向呈交錯分布。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滾道回轉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鋼球(3,6)的直徑分別比第一、二滾道(5,8)截面直徑小1-3絲。
專利摘要一種雙滾道回轉支承,屬于回轉支承技術領域,包括內、外鋼圈、若干個第一、二鋼球及若干個第一、二隔離塊,內、外鋼圈之間的上、下部分別設有截面為圓形的第一、二滾道,第一、二滾道分別由內鋼圈外表面兩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和外鋼圈內表面兩圈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組合而成,第一、二鋼球分別設置于第一、二滾道內,相鄰第一、二鋼球之間分別設置一個第一、二隔離塊,內、外鋼圈之間的上、下端分別設置有密封圈。本實用新型雙滾道回轉支承通過在內、外鋼圈之間的上、下部設置第一、二滾道,并第一、二鋼球分別設置于第一、二滾道內,這樣的回轉支承有利于增強回轉支承的軸向和徑向受力,比其它方式結構簡單,節省毛坯材料。
文檔編號F16C19/18GK201973089SQ201120024330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25日
發明者周宏亮, 方錫元, 陳文 申請人:安徽樅晨回轉支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