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反應釜用密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密封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高壓高速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高壓高速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都是一個密封腔,反應釜工作時,由于密封腔內產生高壓,給密封腔的連接端面形成高強度的壓力差,使得密封腔存在泄露甚至爆裂的潛在危險,而一般反應釜內都是有毒物質,一旦密封腔發生泄露,將給外界造成嚴重的污染,嚴重危及外界的環境和工作人員的人身。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彌補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反應釜用密封裝置,該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可有效降低密封腔體的連接端面承受的壓力差,保證密封腔體的密封性和安全性。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反應釜用密封裝置, 包括攪拌軸、第一、二法蘭、第一密封筒體、第一、二靜環和第一、二動環,以使用方向為基準,第一法蘭、第一密封筒體和第二法蘭自上而下依次套設于攪拌軸外側,第一密封筒體下端與第二法蘭上端密封固連,第一、二靜環分別密封固設于第一法蘭下端內側和第二法蘭上端內側,位于第一密封筒體內側的第一、二動環分別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外側,第二動環下端與第二靜環上端面密封接觸,還設有第二密封筒體、第三動環和第三靜環,第二密封筒體套設于攪拌軸外側,第二密封筒體位于第一密封筒體和第一法蘭之間,并分別與第一密封筒體和第一法蘭密封固連,第三靜環密封固設于第二密封筒體下端內側,位于第二密封筒體內的第三動環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外側,第一動環上端與第三靜環下端密封接觸,第三動環上端與第一靜環下端密封接觸,第一、二密封筒體、第二法蘭、攪拌軸、第一、二動環和第二、三靜環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密封腔,第一法蘭、第二密封筒體、第一靜環、第一、 三動環和第三靜環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內壓力小于第一密封腔內壓力,實際使用時,第一密封腔內壓力給第一、二密封筒體的連接端面形成朝向第二密封腔方向的壓力,第二密封腔內壓力給第一、二密封筒體的連接端面形成朝向第一密封腔方向的壓力,兩股壓力反向作用后相互抵消,將第一、二密封筒體的連接端面承受的壓力有效減小,有效防止第一密封腔因端面承受壓力過大而爆裂,同時有效防止第一密封腔泄漏而導致對外界的污染(即使第一密封腔泄漏,第一密封腔內物質就會排到第二密封腔內,不會直接排到外界,也就防止了對外界的污染),這樣使得反應釜工作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第二密封腔內壓力為第一密封腔內壓力的一半, 這樣可將第一、二密封筒體的連接端面間的壓力差減到最低,充分保證第一密封腔的密封性和安全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二動環分別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外側及第三動環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外側的結構為第一、二、三動環與攪拌軸之間分別形成一圈環狀間隙,所述環狀間隙內分別設有一密封圈,密封圈內側彈性緊頂攪拌軸,外側分別彈性緊頂第一、二、三動環,所述第一、二、三動環和密封圈軸向間隙之間還分別設有一環狀擋圈,在使用過程中,攪拌軸高速旋轉,由于第一、二密封腔內具有高壓,密封圈會產生朝向第一、二、三動環與攪拌軸間間隙深處運動的趨勢(即軸向躥動),環狀擋圈對密封圈起到止擋作用,防止密封圈進入第一、二、三動環與攪拌軸間間隙深處而發生彈性變形,也就防止密封圈因彈性變形而失效的情況發生,充分保證了第一、二密封腔的密封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環狀擋圈面向密封圈一側為內凹弧面,密封圈恰與該內凹弧面貼合,進一步防止其軸向躥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攪拌軸位于第一密封腔內的第一、二動環中間處還可拆卸套設有一軸承,該軸承與第一法蘭上的軸承形成兩個支點起到支撐作用,攪拌軸在高速轉動過程中會產生軸向擺動,在第一密封腔的第一、二動環中間設軸承,這樣使得第一、二動環發生的軸向偏擺最小,保證其與第三、二靜環之間的平行度高,即其接觸面密封性高,穩定性好。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二密封腔內分別充滿有密封液,還設有增壓罐、循環泵和泵站,第一密封腔的出口與增壓罐的進口連通,增壓罐的出口與循環泵的進口連通,循環泵的出口與第一密封腔的進口連通,第二密封腔的出口與泵站進口連通,泵站出口與第二密封腔的進口連通,第一密封腔內的密封液通過增壓罐和循環泵又回到第一密封腔,第二密封腔的密封液經過泵站后又回到第二密封腔,密封液循環利用,節省資源。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設有壓力檢測裝置和壓力控制裝置,壓力檢測裝置能夠檢測第一密封腔內壓力,壓力檢測裝置傳信于壓力控制裝置,壓力控制裝置能夠控制泵站輸出的密封液壓力,由于第一密封腔內壓力為非恒定壓力,這樣可保證無論第一密封腔壓力如何變化第二密封腔內壓力始終是第一密封腔壓力的一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密封腔外側增加一個低壓的第二密封腔,有效降低第一密封腔連接端面的壓力差,有效防止第一密封腔發生泄露和爆裂的情況發生,保證了反應釜的使用安全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圖2為第一、二、三動環密封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種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包括攪拌軸10、第一、二法蘭1、2、第一密封筒體 3、第一、二靜環5、6和第一、二動環7、8,以使用方向為基準,第一法蘭1、第一密封筒體3和第二法蘭2自上而下依次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一密封筒體3下端與第二法蘭2上端密封固連,第一、二靜環5、6分別密封固設于第一法蘭1下端內側和第二法蘭2上端內側,位于第一密封筒體3內側的第一、二動環7、8分別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二動環8 下端與第二靜環6上端面密封接觸,還設有第二密封筒體4、第三動環9和第三靜環11,第二密封筒體4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二密封筒體4位于第一密封筒體3和第一法蘭1之間,并分別與第一密封筒體3和第一法蘭1密封固連,第三靜環11密封固設于第二密封筒體4下端內側,位于第二密封筒體4內的第三動環9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一動環7上端與第三靜環11下端密封接觸,第三動環9上端與第一靜環5下端密封接觸,第一、二密封筒體3、4、第二法蘭2、攪拌軸10、第一、二動環7、8和第二、三靜環6、11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密封腔12,第一法蘭1、第二密封筒體4、第一靜環5、第一、三動環7、9和第三靜環 11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密封腔13,所述第二密封腔13內壓力小于第一密封腔12內壓力,實際使用時,第一密封腔12內壓力給第一、二密封筒體3、4的連接端面形成朝向第二密封腔 13方向的壓力,第二密封腔13內壓力給第一、二密封筒體3、4的連接端面形成朝向第一密封腔12方向的壓力,兩股壓力反向作用后相互抵消,將第一、二密封筒體3、4的連接端面承受的壓力有效減小,有效防止第一密封腔12因端面承受壓力過大而爆裂,同時有效防止第一密封腔12泄漏而導致對外界的污染(即使第一密封腔12泄漏,第一密封腔12內物質就會排到第二密封腔13內,不會直接排到外界,也就防止了對外界的污染),這樣使得反應釜工作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所述第二密封腔13內壓力為第一密封腔12內壓力的一半,這樣可將第一、二密封筒體3、4的連接端面間的壓力差減到最低,充分保證第一密封腔12的密封性和安全性。所述第一、二動環7、8分別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及第三動環9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的結構為第一、二、三動環7、8、9與攪拌軸10之間分別形成一圈環狀間隙,所述環狀間隙內分別設有一密封圈14,密封圈14內側彈性緊頂攪拌軸10,外側分別彈性緊頂第一、二、三動環7、8、9,所述第一、二、三動環7、8、9和密封圈14軸向間隙之間還分別設有一環狀擋圈15,在使用過程中,攪拌軸10高速旋轉,由于第一、二密封腔內具有高壓,密封圈14會產生朝向第一、二、三動環7、8、9與攪拌軸10間間隙深處運動的趨勢 (即軸向躥動),環狀擋圈15對密封圈14起到止擋作用,防止密封圈14進入第一、二、三動環7、8、9與攪拌軸10間間隙深處而發生彈性變形,也就防止密封圈14因彈性變形而失效的情況發生,充分保證了第一、二密封腔的密封性。所述環狀擋圈15面向密封圈14 一側為內凹弧面,密封圈14恰與該內凹弧面貼
合,進一步防止其軸向躥動。所述攪拌軸10位于第一密封腔12內的第一、二動環7、8中間處還可拆卸套設有一軸承16,該軸承16與第一法蘭1上的軸承形成兩個支點起到支撐作用,攪拌軸10在高速轉動過程中會產生軸向擺動,在第一密封腔12的第一、二動環7、8中間設軸承16,這樣使得第一、二動環7、8發生的軸向偏擺最小,保證其與第三、二靜環之間的平行度高,即其接觸面密封性高,穩定性好。所述第一、二密封腔12、13內分別充滿有密封液,還設有增壓罐17、循環泵18和泵站19,第一密封腔12的出口與增壓罐17的進口連通,增壓罐17的出口與循環泵18的進口連通,循環泵18的出口與第一密封腔12的進口連通,第二密封腔13的出口與泵站19 進口連通,泵站19出口與第二密封腔13的進口連通,第一密封腔12內的密封液通過增壓罐17和循環泵18又回到第一密封腔12,第二密封腔13的密封液經過泵站19后又回到第二密封腔13,密封液循環利用,節省資源。還設有壓力檢測裝置和壓力控制裝置,壓力檢測裝置能夠檢測第一密封腔12內壓力,壓力檢測裝置傳信于壓力控制裝置,壓力控制裝置能夠控制泵站19輸出的密封液壓力,由于第一密封腔12內壓力為非恒定壓力,這樣可保證無論第一密封腔12壓力如何變化第二密封腔13內壓力始終是第一密封腔12壓力的一半。
權利要求1.一種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包括攪拌軸(10)、第一、二法蘭(1、2)、第一密封筒體(3)、 第一、二靜環(5、6)和第一、二動環(7、8),以使用方向為基準,第一法蘭(1)、第一密封筒體 (3)和第二法蘭O)自上而下依次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一密封筒體C3)下端與第二法蘭( 上端密封固連,第一、二靜環(5、6)分別密封固設于第一法蘭(1)下端內側和第二法蘭( 上端內側,位于第一密封筒體(3)內側的第一、二動環(7、8)分別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二動環(8)下端與第二靜環(6)上端面密封接觸,其特征是還設有第二密封筒體G)、第三動環(9)和第三靜環(11),第二密封筒體(4)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二密封筒體(4)位于第一密封筒體C3)和第一法蘭(1)之間,并分別與第一密封筒體 (3)和第一法蘭(1)密封固連,第三靜環(11)密封固設于第二密封筒體(4)下端內側,位于第二密封筒體內的第三動環(9)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第一動環(7)上端與第三靜環(11)下端密封接觸,第三動環(9)上端與第一靜環( 下端密封接觸,第一、二密封筒體(3、4)、第二法蘭O)、攪拌軸(10)、第一、二動環(7、8)和第二、三靜環(6、11)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密封腔(12),第一法蘭(1)、第二密封筒體(4)、第一靜環( 、第一、三動環 (7,9)和第三靜環(11)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密封腔(13),所述第二密封腔(1 內壓力小于第一密封腔(12)內壓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其特征是第二密封腔(1 內壓力為第一密封腔(12)內壓力的一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二動環(7、8)分別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及第三動環(9)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10)外側的結構為第一、二、三動環(7、8、9)與攪拌軸(10)之間分別形成一圈環狀間隙,所述環狀間隙內分別設有一密封圈(14),密封圈(14)內側彈性緊頂攪拌軸(10),外側分別彈性緊頂第一、 二、三動環(7、8、9),所述第一、二、三動環(7、8、9)和密封圈(14)軸向間隙之間還分別設有一環狀擋圈(1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環狀擋圈(1 面向密封圈(14) 一側為內凹弧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其特征是攪拌軸(10)位于第一密封腔 (12)內的第一、二動環(7、8)中間處還可拆卸套設有一軸承(16)。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二密封腔(12、13) 內分別充滿有密封液,還設有增壓罐(17)、循環泵(18)和泵站(19),第一密封腔(1 的出口與增壓罐(17)的進口連通,增壓罐(17)的出口與循環泵(18)的進口連通,循環泵(18) 的出口與第一密封腔(12)的進口連通,第二密封腔(13)的出口與泵站(19)進口連通,泵站(19)出口與第二密封腔(13)的進口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反應釜用密封裝置,其特征是還設有壓力檢測裝置和壓力控制裝置,壓力檢測裝置能夠檢測第一密封腔(1 內壓力,壓力檢測裝置傳信于壓力控制裝置,壓力控制裝置能夠控制泵站(19)輸出的密封液壓力。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反應釜用密封裝置,第一法蘭、第二密封筒體、第一密封筒體和第二法蘭自上而下依次密封固連并套設于攪拌軸外側,第一、二、三靜環分別密封固設于第一法蘭下端、第二法蘭上端和第二密封筒體下端,第一、二、三動環分別密封固定套設于攪拌軸外側并分別與第三、二、一靜環密封接觸,第一、二密封筒體、第二法蘭、攪拌軸、第一、二動環和第二、三靜環之間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一法蘭、第二密封筒體、第一靜環、第一、三動環和第三靜環之間形成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內壓力小于第一密封腔內壓力,本實用新型有效降低第一密封腔連接端面的壓力差,有效防止第一密封腔發生泄露和爆裂的情況發生,保證了反應釜的使用安全性。
文檔編號F16J15/54GK201944274SQ20112002086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21日
發明者吳建明, 王黎明, 袁鑫雷 申請人:昆山密友機械密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