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間齒輪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內燃機的牽引機構傳動系(也就是皮帶傳動系或鏈條傳動系)和/或正齒輪傳動系的中間齒輪裝置,該中間齒輪裝置具有中間齒輪、軸和滾針軸承、 至少一個墊片以及用于滾針軸承的潤滑介質供給的能聯接到內燃機的潤滑介質循環上的通道,中間齒輪至少呈兩道式(zweispurig)地構造有驅動輪和從動輪,該中間齒輪借助滾針軸承徑向地滾動支承在軸上,該中間齒輪軸向地支撐在墊片上。
背景技術:
尤其在V布置方式中的內燃機具有控制傳動系,其中,凸輪軸并不是直接由曲軸驅動而是借助所謂的中間齒輪驅動。這些中間齒輪連接曲軸側的驅動裝置和凸輪軸側的從動裝置,并且呈兩道式地或者呈多道式地構造有驅動輪和(根據內燃機的結構性設計方案的不同)一個或者多個從動輪。DE 10343469A1例如公開了一種控制傳動系,其具有兩個呈兩道式的中間齒輪,其中,中間齒輪的主動輪和從動輪構造成曲軸側驅動的鏈條傳動系的鏈輪或者凸輪軸側驅動的鏈條傳動系的鏈輪。在2008年10月出版的馬達技術雜志《MTZ》中公開的文章“Der6, 0-1-V12-TDI-Motor”示出一種控制傳動系,其利用呈三道式的中間齒輪來驅動相對凸輪軸的兩個鏈條傳動系。中間齒輪的曲軸側的驅動裝置通過正齒輪實現。由US 2005/0076869A1得知一種開頭所述類型的中間齒輪裝置。那里所述的呈兩道式的中間齒輪徑向滾針式支承在固定在內燃機上的軸上并且兩側地軸向支撐在墊片上, 中間齒輪在該情況下包括作為驅動輪的曲軸側鏈輪以及作為從動輪的凸輪軸側正齒輪,墊片串接在軸上。為了實現給滾針軸承供給潤滑介質的目的,將軸聯接到內燃機的潤滑介質供給裝置上并且軸設有徑向的橫向孔,這些橫向孔連接軸的軸承滾道區域和在軸中的引導潤滑介質的盲孔。
發明內容
由此出發本發明的任務基于,鑒于簡化的和成本更低廉的制造性在結構上改進開頭所述類型的中間齒輪裝置。為此,解決方案在于,使墊片和軸進行端面地接觸,其中,潤滑介質通道的朝滾針軸承去地敞開的入口通過在墊片的接觸面上的和/或在軸的接觸面上的一個或者多個凹部形成。由此可行地取消如由開頭所引用的現有技術所公知的那樣的徑向的橫向孔,以及通過依據本發明的凹部對這些橫向孔進行取代,產生了用于潤滑介質通道的明顯被降低的制造成本。因為相對小的和/或深的橫向孔僅能夠以相應的高的時間消耗和/或工具磨損以及因此高的成本制造,而依據本發明的凹部需要明顯較低的制造消耗,尤其是,當這些凹部通過一個或者兩個彼此毗鄰的接觸面的無切削的壓制來制造時。在此,用于可靠潤滑滾針軸承所需的容積流量可以通過凹部的數量和形狀,高度靈活地調節并且尤其是調節到少的但足夠的量,而無需例如聯系到用于制造橫向孔的另外所需的鉆孔工具或者銑削工具的磨損相關的最小直徑。
鑒于軸的成本低廉的制造性,可以設置該軸無軸環地構造。在此,為了兩側地軸向支撐中間齒輪而設置有兩個端面地接觸軸的墊片。基于軸的無軸環性,該軸可以無心地加工并且尤其是軸的軸承滾道可以以貫穿進給磨削方法打磨。然而備選地,也可以設置一側地成形在軸上的軸環用于軸向支撐中間齒輪。
在無軸環的、具有兩個墊片的軸的情況下,可以軸向兩側地,也就是從兩個墊片出發并且基本上對稱地,也就是以大致相等的容積流量到滾針軸承的兩個側面上以及進入到其中地對滾針軸承進行潤滑介質供給。
這些凹部的幾何尺寸的設計方案可以以多樣化方式實現。如在本發明稍后所闡釋的實施例中可以明顯看到的那樣,存在優選的可能性,即,這些凹部具有環形通道和周向分布地從環形通道出發徑向向外分支的凹槽,環形通道與穿過墊片和/或穿過軸的至少一個引導潤滑介質的軸向開口液壓相通。穿過軸的軸向開口可以是用于將中間齒輪裝置以螺栓固定在內燃機上的螺栓孔。
由隨后的描述和在其中示出了用于內燃機控制傳動系的依據本發明的中間齒輪裝置的實施例的附圖得到本發明其他特征。在此,相同或者功能相同的特征或者構件設有相同附圖標記。其中
圖1以立體組裝視圖示出中間齒輪裝置;
圖2以縱剖面圖示出中間齒輪裝置;
圖3以分解視圖示出中間齒輪裝置;以及
圖4以示意圖示出控制傳動系。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至圖3示出了具有中間齒輪1的依據本發明的中間齒輪裝置,該中間齒輪1 呈兩道式地構造有以直線嚙合的正齒輪2形式的驅動輪和以鏈輪3形式的從動輪。中間齒輪裝置形成內燃機的在圖4中示意性地且大大簡化地示出的控制傳動系的部分,其中,正齒輪2與曲軸正齒輪4嚙合,并且鏈輪3借助于鏈條5驅動凸輪軸鏈輪6。
中間齒輪裝置除了中間齒輪1之外還包括軸7和針環形式的滾針軸承8,以及兩個端面地接觸軸7的墊片9和10,滾針軸承8用于中間齒輪1在軸7上的徑向滾動支承,中間齒輪1和針環8的保持架軸向兩側地在墊片9和10上受支承。通過使墊片9、10分別形成推力軸承,將軸7無軸環地實施并且該軸具有無階外直徑11,外直徑11是在無心貫穿進給磨削方法中以所需的滾道表面質量打磨出的。
在未安裝在內燃機上的狀態中,中間齒輪裝置借助于兩個柱體形銷12和13組合成防丟失的結構單元。為實現此目的,不僅將柱體形銷12、13在穿過軸7的中心孔14中壓入,而且也分別在穿過附屬的墊片9或墊片10的中心孔15和中心孔16中壓入。分布在內燃機一側的柱體形銷13相對墊片10軸向地突出,并且附加地充當安裝定心裝置,其中,在將中間齒輪裝置安裝到內燃機上時,將柱體形銷13插入到內燃機中的相應定心孔中。中間4齒輪裝置在內燃機上的固定借助于三個未示出的螺栓實現,將這三個螺栓在已裝入的狀態下在穿過墊片9、10和穿過軸7的分別以120°周向錯開的螺栓孔17中貫穿引導并且在內燃機中擰入。為了給滾針軸承8供應潤滑介質,將中間齒輪裝置聯接到內燃機的潤滑介質循環上。為實現此目的,貼靠在內燃機上的墊片10除了具有三個螺栓孔17之外還具有三個其他的軸向開口 18,這三個軸向開口 18同樣以120°被周向分布且對稱地布置在螺栓孔17 之間。與中間齒輪裝置在內燃機上的裝入角度無關,墊片10中的軸向開口 18中的一個始終與在內燃機的相應聯接面上出來的潤滑介質供給裝置相通,裝入角度基于三個對稱布置的螺栓孔17要么可以是0°、120°要么可以是240°。從這里出發的并且引導朝滾針軸承 8去的潤滑介質通道通過在兩個被制成為板材沖壓件的墊片9、10的軸側接觸面19上的經壓制的凹部形成。在本實施例中,軸7的端側接觸面20也如此實施。這些凹部包括各一個環形通道21和一個環形通道22,環形通道在墊片9的情況下與三個螺栓孔17相通,在對置的內燃機側的墊片10的情況下與三個螺栓孔17相通并且與在那里附加存在的三個軸向開口 18相通。潤滑介質通道的軸向連接兩個環形通道21、22 的部分通過穿過軸7的軸向開口并且當前通過軸7的螺栓孔17形成,這些螺栓孔在直徑上大于上述螺栓的分別在螺栓孔中延伸的螺桿。通過螺栓的密封貼靠的螺栓頭阻止液壓介質從墊片9的螺栓孔17端側地流出。此外,這些凹部各包括六個凹槽23和六個凹槽24,這些凹槽沿周向分布地、徑向向外地從環形通道21、環形通道22分支,并且延伸直至滾針軸承 8的筒體直徑,以便形成潤滑介質通道的朝滾針軸承8去地敞開的入口,并且軸向對稱地以基本上相同的潤滑介質用量供給滾針軸承8。附圖標記列表
I中間齒輪
2正齒輪/驅動輪
3鏈輪/從動輪
4曲軸正齒輪
5鏈條
6凸輪軸鏈輪
7軸
8滾針軸承/針環
9墊片
10墊片
11軸的外直徑
12柱體形銷
13柱體形銷
14軸的中心孔
15 一個墊片的中心孔
16另一墊片的中心孔
17螺栓孔
18軸向開口
19墊片的接觸面
20軸的端側接觸面
21環形通道
22環形通道
23凹槽
24凹槽
權利要求
1.用于內燃機的牽引機構傳動系和/或正齒輪傳動系的中間齒輪裝置,所述中間齒輪裝置具有中間齒輪(1)、軸(7)和滾針軸承(8)、至少一個墊片(9、10)以及用于所述滾針軸承(8)的潤滑介質供給的能聯接到所述內燃機的潤滑介質循環上的通道,所述中間齒輪至少呈兩道式地構造有驅動輪(2)和從動輪(3),所述中間齒輪(1)借助于所述滾針軸承徑向地滾動支承在所述軸(7)上,所述中間齒輪(1)軸向地支撐在所述墊片上,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墊片(9、10)和所述軸(7)端面接觸,其中,潤滑介質通道的朝所述滾針軸承(8)去地敞開的入口通過在所述墊片(9、10)的接觸面(19)上和/或在所述軸(7)的接觸面00) 上的一個或者多個凹部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間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7)無軸環地構造,其中,為了兩側地軸向支撐所述中間齒輪(1)而設置有兩個與所述軸(7)端面接觸的墊片(9、 1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間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對所述滾針軸承(8)的、 軸向兩側的并且基本上對稱的潤滑介質供給。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間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環形通道 (21,22)和周向分布地從所述環形通道(21、2幻徑向向外分支的凹槽03、對),所述環形通道與至少一個引導潤滑介質的穿過所述墊片(10)和/或穿過所述軸(7)的軸向開口(18) 液壓相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間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穿過所述軸(7)的軸向開口是用于將所述中間齒輪裝置以螺栓固定在所述內燃機上的螺栓孔(17)。
全文摘要
本發明建議一種中間齒輪裝置,其用于內燃機的牽引機構傳動系和/或正齒輪傳動系,該中間齒輪裝置具有中間齒輪(1)、軸(7)和滾針軸承(8)、至少一個墊片(9、10)以及用于滾針軸承的潤滑介質供給的能聯接到內燃機的潤滑介質循環上的通道,中間齒輪至少呈兩道式地構造有驅動輪(2)和從動輪(3),中間齒輪借助于滾針軸承徑向地滾動支承在軸上,中間齒輪軸向地支撐在墊片上。在此,應當使墊片和軸端面地接觸,其中,潤滑介質通道的朝滾針軸承去地敞開的入口通過在所述墊片的接觸面(19)上和/或在所述軸的接觸面(20)上的一個或者多個凹部形成。
文檔編號F16C33/66GK102536450SQ2011103710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4日
發明者安德烈亞斯·圖利, 彼得·索爾弗蘭克, 維爾納·霍夫曼 申請人:謝夫勒科技有限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