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采用行星齒輪機構的自動變速器。
背景技術:
為了提高行駛性能和運轉性能,機動車的自動變速器的變速檔的多檔化正在發展。自動變速器一般具備行星齒輪機構、離合器、制動器之類的卡合機構,通過卡合機構切換動力傳遞路徑來實現各變速檔。因此,通過增加行星齒輪機構和卡合機構的數量,能夠增加變速檔的檔數。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借助三個行星齒輪機構和六個卡合機構而具有前進八檔的變速檔的自動變速器。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273768號公報卡合機構存在著例如像濕式離合器那樣在解除(分離)狀態的情況下產生由所謂的拖曳造成的摩擦損失的情況。當為了變速檔的多檔化而增加卡合機構時,在各變速檔中處于解除狀態的卡合機構的數量也增多。例如,在專利文獻1的自動變速器中,在各變速檔中使兩個卡合機構處于卡合狀態,而余下四個卡合機構處于解除狀態。處于解除狀態的卡合機構的數量多的話,相應地存在摩擦損失增大的情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使各變速檔中處于解除狀態的卡合機構的數量更少來降低摩擦損失。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該自動變速器具備借助來自驅動源的動力而旋轉的輸入軸;和輸出部件,所述輸入軸的旋轉被變速而傳遞至該輸出部件,該自動變速器具備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所述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具備太陽齒輪、齒圈以及支承行星齒輪的行星架作為旋轉元件;以及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旋轉元件之間、所述輸入軸與所述旋轉元件之間、或者所述旋轉元件與殼體部件之間,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與所述輸入軸連接, 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與所述輸出部件連接,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經由所述第一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與所述輸入軸連接,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經由所述第二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與所述輸入軸連接,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經由第一連接部件而彼此連接,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經由第二連接部件而彼此連接,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經由第三連接部件而彼此連接,所述第三連接部件與所述殼體部件經由所述第三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殼體部件經由所述第四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殼體部件經由所述第五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件與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經由所述第六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在各變速檔,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中的三個卡合機構處于卡合狀態。在本發明的自動變速器中,在各變速檔,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中的三個卡合機構處于卡合狀態。由此,在各變速檔,與以往那樣使兩個卡合機構處于卡合狀態的結構相比,處于解除狀態的卡合機構減少(為三個),能夠降低摩擦損失。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以與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一體地形成。根據該結構,能夠實現自動變速器的軸向的長度的縮短化。此外,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所述輸出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齒輪機構、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按照此順序沿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配置,在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與所述輸出部件之間配置有所述第五和第六卡合機構,所述第五卡合機構以與所述第六卡合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六卡合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在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與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之間配置有所述第一卡合機構,所述第三卡合機構以與所述第一卡合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一卡合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所述第四卡合機構以與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根據該結構,能夠實現自動變速器的軸向的長度的縮短化。此外,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第三和第四卡合機構中的至少任一方是嚙合式的卡合機構。根據該結構,能夠進一步降低摩擦損失。此外,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第三和第四卡合機構中的至少任一方是雙向離合器。根據該結構,能夠進一步降低摩擦損失。此外,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第三和第四卡合機構是嚙合式的卡合機構,并且該自動變速器具備第七卡合機構,該第七卡合機構將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與所述殼體部件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根據該結構,能夠在降低因采用嚙合式的卡合機構造成的變速沖擊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摩擦損失。此外,在本發明中,該自動變速器也可以具備設于所述輸入軸與所述驅動源之間的離合器式的起步設備。此外,在本發明中,該自動變速器也可以具備設于所述輸入軸與所述驅動源之間的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設備。此外,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太陽齒輪對應,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行星架對應,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齒圈對應;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齒圈對應,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太陽齒輪對應,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行星架對應;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行星架對應,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齒圈對應,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太陽齒輪對應,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齒圈對應,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行星架對應,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在實施例中與太陽齒輪對應。根據本發明,能夠使各變速檔處于解除狀態的卡合機構的數量更少以降低摩擦損失。
圖I(A)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的概要圖,圖I(B)是共同旋轉的結構的說明圖。圖2(A)是表示卡合機構的卡合表的例子的圖,圖2(B)是示出行星齒輪機構的傳動比的圖。圖3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的速度線圖。圖4是示出卡合機構的卡合表的另一例子的圖。圖5 (A)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的概要圖,圖5(B)是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的概要圖。圖6(A)是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的概要圖,圖6(B)是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的概要圖。圖7是采用圖4的卡合表的情況下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的速度線圖。標號說明Pl P4 行星齒輪機構;Ql Q7 卡合機構JMl JM3 連接部件;1 5 自動變速器;10 輸入軸;11 輸出部件;12 殼體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圖I(A)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1的概要圖。自動變速器1具備輸入軸10,其以可自由旋轉的方式軸支承于殼體部件12內,該殼體部件12構成自動變速器1 的變速器殼;以及輸出部件11,其以可與輸入軸10同軸地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 12a,該支承部件支承于殼體部件12。來自內燃機和電動機之類的驅動源(未圖示)的動力輸入至輸入軸10,輸入軸10 借助于該動力而旋轉。在輸入軸10與驅動源之間可以設置起步設備。通過設置起步設備, 能夠實現變速沖擊的緩和等。作為起步設備,能夠列舉出離合器式的起步設備(單板離合器和多板離合器等)、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離合器(變矩器等)。輸出部件11具備與輸入軸10同心的輸出齒輪,輸入軸10的旋轉通過下述的變速機構變速而傳遞至輸出部件11。輸出部件11的旋轉例如經由未圖示的差動齒輪裝置而傳遞至驅動輪。自動變速器1作為變速機構具備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l P4、以及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Ql Q6。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l P4具備太陽齒輪Sl S4、齒圈 Rl R4、支承行星齒輪pgl pg4的行星架Cl C4作為旋轉元件,并且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l P4與輸入軸10同軸地配設。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l P4均為單行星齒輪式行星齒輪機構。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以與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在輸入軸10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配置在輸入軸10的徑向外側。該結構實現了自動變速器1的軸向(輸入軸10方向)的長度的縮短,在例如將自動變速器1橫向搭載于車輛中時,容易確保搭載空間。在這樣的結構的情況下,能夠將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的齒圈Rl與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太陽齒輪S2 —體地形成。例如,將第二連接部件JM2的一部分形成為環狀的部件,在該環狀的部件的內周面形成相當于齒圈Rl的齒輪,在該環狀的部件的外周面形成相當于太陽齒輪S2的齒輪。由此,也能夠實現自動變速器1的徑向的大小的縮小。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Ql Q6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行星齒輪機構Pl P4 的預定的旋轉元件之間、輸入軸10與預定的旋轉元件之間、或者預定的旋轉元件與殼體部件12之間。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卡合機構Q1、Q2和Q6是離合器,卡合機構Q3 Q5是制動器。通過將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Ql Q6在卡合狀態和解除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從而切換從輸入軸10到輸出部件11的動力傳遞路徑,實現多個變速檔。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假定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Ql Q6均為摩擦式的卡合機構。作為摩擦式的卡合機構可以列舉出干式或濕式的單板離合器、干式或濕式的多板離合器等,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假定為濕式的多板離合器。濕式的離合器雖然容易取得大容量,但是存在著在解除狀態的情況下產生由所謂的拖曳造成的摩擦損失的情況。接著,參考圖KA)和圖I(B)說明各結構之間的連接關系。圖I(B)是共同旋轉的結構的說明圖,是示出自動變速器1的結構中不經由卡合機構而彼此連接并始終共同與輸入軸10同軸地旋轉的結構的組合Gl G8的圖。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的太陽齒輪Sl與輸入軸10連接,它們構成組合Gl。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齒圈R2與輸出部件11連接,它們構成組合G2。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的行星架Cl、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的齒圈R3和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的行星架C4經由第一連接部件JMl而彼此連接,它們構成組合G3。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行星架C2與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的行星架C3經由第三連接部件JM3而彼此連接,它們構成組合G4。部件M2與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的太陽齒輪S3連接,它們構成組合G5。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的齒圈Rl與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太陽齒輪S2經由第二連接部件JM2彼此連接,它們構成組合G6。部件M3與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的齒圈R4連接,它們構成組合 G7。部件Ml與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的太陽齒輪S4連接,它們構成組合G8。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的行星架C3經由第一卡合機構Ql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與輸入軸10連接。由此,當第一卡合機構Ql處于卡合狀態時,組合Gl與組合G4均處于旋轉的狀態。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的齒圈R4(部件似)經由第二卡合機構Q2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與輸入軸10連接。由此,當第二卡合機構Q2處于卡合狀態時,組合Gl與組合G7 均處于旋轉的狀態。第三連接部件JM3與殼體部件12經由第三卡合機構Q3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由此,當第三卡合機構Q3處于卡合狀態時,組合G4固定在殼體部件12而處于停止狀態。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的太陽齒輪S3 (部件M2)與殼體部件12經由第四卡合機構Q4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由此,當第四卡合機構Q4處于卡合狀態時,組合G5固定在殼體部件12而處于停止狀態。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的太陽齒輪S4(部件Ml)與殼體部件12經由第五卡合機構 Q5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由此,當第五卡合機構Q5處于卡合狀態時,組合G8固定在殼體部件12而處于停止狀態。第二連接部件JM2與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的太陽齒輪S4(部件Ml)經由第六卡合機構Q6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由此,當第六卡合機構Q6處于卡合狀態時,組合G6 與組合G8均處于旋轉的狀態。圖2㈧是表示卡合機構Ql Q6的卡合表的例子的圖。在該圖中,記號“〇”表示處于卡合狀態,無記號表示處于解除狀態。此外,“傳動比”表示輸入軸10與輸出部件11 之間的傳動比。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1中,在各變速檔中,通過使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 Ql Q6中的三個處于卡合狀態,從而實現前進八檔、后退一檔(RVQ的變速檔。由此,在各變速檔中,與以往那樣使兩個卡合機構處于卡合狀態的結構相比,處于解除狀態的卡合機構減少(為三個),能夠降低摩擦損失。另外,一速檔的第五卡合機構Q5的卡合狀態以及五速檔的第二卡合機構Q2的卡合狀態并不對輸入軸10與輸出部件11之間的動力傳遞作出貢獻。不過,由于在二速檔中第五卡合機構Q5處于卡合狀態,因此預先在一速檔使第五卡合機構Q5處于卡合狀態的話, 有利于升檔的時間縮短等。此外,由于在四速檔和六速檔中第二卡合機構Q2處于卡合狀態,因此預先在五速檔使第二卡合機構Q2處于卡合狀態的話,有利于升檔、降檔的時間縮觀寸。圖2(B)是示出行星齒輪機構Pl P4的傳動比(太陽齒輪-齒圈)的圖,圖3是自動變速器1的速度線圖。圖3的速度線圖表示各組合Gl G8相對于輸入軸10的輸入的、在各變速檔的旋轉速度比。縱軸表示速度比,“1”表示與輸入軸10(組合Gl)的轉速相同,“0”表示處于停止狀態。橫軸基于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l P4的旋轉元件之間的傳動比。例如在一速檔的情況下,由于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處于卡合狀態 (圖2 (A)),因此組合G4、G5均成為停止狀態,其結果是,組合G3也成為停止狀態。因而,對輸入軸10的輸入經由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使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的太陽齒輪S2(組合 G6)旋轉,并使齒圈R2 (組合G》旋轉(行星架C2 (組合G4)處于停止狀態)。并且,此時,由于第五卡合機構Q5也處于卡合狀態(圖2(A)),因此除了組合G3 夕卜,組合G8也成為停止狀態,其結果是,組合G7成為停止狀態。在圖3的速度線圖中,由 “1st”表示的一速檔的各速度線在組合G3 G5以及G7為0。并且,組合G6旋轉(反轉), 通過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使組合G2旋轉而輸出。接著,也可以不采用圖2 (A)的卡合表而采用圖4所示的卡合表。在該圖的例子中, 與圖2(A)的卡合表比較,在一速檔和五速檔處于卡合狀態的卡合機構不同。具體來說,對于一速檔,在圖2(A)的例子中,第五卡合機構Q5處于卡合狀態,而在圖4的例子中,第五卡合機構Q5處于解除狀態而第六卡合機構Q6處于卡合狀態。此外,對于五速檔,在圖2(A) 的例子中,第二卡合機構Q2處于卡合狀態,而在圖4的例子中,第二卡合機構Q2處于解除狀態而第六卡合機構Q6處于卡合狀態。在圖4的例子中,一速檔的第六卡合機構Q6的卡合狀態以及五速檔的第六卡合機構Q6的卡合狀態并不對輸入軸10與輸出部件11之間的動力傳遞作出貢獻。不過,由于在二速檔中第六卡合機構Q6處于卡合狀態,因此預先在一速檔使第六卡合機構Q6處于卡合狀態的話,有利于升檔的時間縮短等。此外,由于在四速檔和六速檔中,第六卡合機構Q6處于卡合狀態,因此預先在五速檔使第六卡合機構Q6處于卡合狀態的話,有利于升檔、降檔的時間縮短等。另外,圖7是采用圖4的卡合表的情況下的速度線圖。與圖3的速度線圖相比,對于行星齒輪機構P4,僅一速檔(1st)的速度線以及五速檔(5th)的速度線不同。<第二實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假定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Ql Q6均為摩擦式的卡合機構,然而也可以采用以牙嵌式離合器/制動器為代表的嚙合式的卡合機構。在此,在嚙合式的卡合機構中,與摩擦式的卡合機構相比,在解除狀態下實際上不存在由拖曳造成的摩擦損失,而且能夠進行大容量的轉矩傳遞,但另一方面,存在著變速沖擊變大的傾向。為了減小變速沖擊,存在著從解除狀態到卡合狀態的切換耗費時間、或者控制變得復雜的情況。因此,優選的是,根據部位不同而同時使用摩擦式的卡合機構和嚙合式的卡合機構。圖5(A)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2的概要圖。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1的不同點僅為以是牙嵌式制動器的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取代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其余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1相同。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1中,第三卡合機構Q3在后退檔和一速檔的情況下處于卡合狀態,而在其他變速檔的情況下處于解除狀態(圖2(A)和圖4)。因此,在車輛行駛中的大部分情況下,第三卡合機構Q3處于解除狀態,其摩擦損失的影響較大。此外,在后退檔和一速檔的情況下,卡合機構需要大容量。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在解除狀態下由拖曳造成的摩擦損失實際上不存在的牙嵌式制動器(第三卡合機構Q3')。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1中,第四卡合機構Q4在車輛行駛時使用頻率較高的一速檔至五速檔處于卡合狀態(圖2(A)和圖4),而在其處于解除狀態的后退檔和六速檔至八速檔,作為該第四卡合機構Q4的卡合對象的組合G5的旋轉速度較快(圖3),其摩擦損失的影響較大。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在解除狀態下由拖曳造成的摩擦損失實際上不存在的牙嵌式制動器(第四卡合機構Q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舉例示出了牙嵌式離合器/制動器,然而也可以采用雙向離合器/制動器,例如也可以采用雙向制動器作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1的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在該情況下,同樣地,也具有降低摩擦損失的效果。<第三實施方式>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為牙嵌式制動器的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因此在從空檔切換至一速檔的情況下,存在著掛檔沖擊較大的情況。即,在采用變矩器等作為起步設備的情況下,空檔時輸入軸10也旋轉,其結果是,第三卡合機構 Q3'、第四卡合機構Q4'的卡合對象即圖I(B)所示的組合G4、G5也旋轉。因此,為了按照圖2(A)或圖4的卡合表從空檔切換至一速檔而使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成為卡合狀態時,存在無法順暢地進行卡合,掛檔沖擊較大的情況。因此,為了改善該情況, 也可以增設卡合機構。圖5(B)是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3的概要圖。與第二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2 (圖5 (A))的不同點僅為增設了第七卡合機構Q7,其余結構與第二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2相同。第七卡合機構Q7是將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的行星架C4(組合與殼體部件12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的卡合機構,在本實施方式中假定其為摩擦式的卡合機構。在從空檔切換至一速檔的情況下,在使第三卡合機構Q3'、第四卡合機構Q4'成為卡合狀態之前,預先使第七卡合機構Q7成為卡合狀態以使組合G3的旋轉減速或者停止。 由此,組合G4和G5的旋轉減速或者停止,因而,此后使第三卡合機構Q3'、第四卡合機構 Q4'成為卡合狀態,從而能夠順暢地進行卡合并降低掛檔沖擊。這樣,第七卡合機構Q7的目的在于通過組合G3至G5的減速或停止來降低掛檔沖擊,因此容量比較小也可以。〈第四實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通過將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2以與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 在輸入軸10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配置于輸入軸10的徑向外側, 從而實現了自動變速器1的軸向的長度的縮短,但是還能夠進一步實現自動變速器的軸向的長度的縮短。圖6(A)是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4的概要圖。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1的不同僅為構成元件的配置。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4中,將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輸出部件11、第一和第二行星齒輪機構PI、P2、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按照此順序沿輸入軸10的軸向配置。在第四行星齒輪機構P4與輸出部件11之間配置有第五卡合機構Q5和第六卡合機構Q6,在第一行星齒輪機構Pl和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之間配置有第一卡合機構Ql。并且,第五卡合機構Q5以與第六卡合機構Q6在輸入軸10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第六卡合機構Q6配置在輸入軸10的徑向外側。此外,第四卡合機構Q4以與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在輸入軸10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第三行星齒輪機構P3配置在輸入軸10的徑向外側。進而,第三卡合機構Q3以與第一卡合機構Ql在輸入軸10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第一卡合機構Ql配置在輸入軸10的徑向外側。這些配置實現了自動變速器1的軸向的長度的縮短,在例如將自動變速器橫向搭載于車輛中時,容易確保搭載空間。<第五實施方式>圖6(B)是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變速器5的概要圖。自動變速器5示出了將上述第四實施方式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組合起來的例子。即,自動變速器5構成為,在上述第四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4中,將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如上述第二實施方式那樣替換為作為牙嵌式制動器的第三卡合機構Q3'和第四卡合機構Q4'。通過這樣的結構,能夠提供同時具有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和第四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各優點的自動變速器ο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變速器,該自動變速器具備輸入軸,該輸入軸借助來自驅動源的動力而旋轉;和輸出部件,所述輸入軸的旋轉被變速而傳遞至該輸出部件,該自動變速器的特征在于,該自動變速器具備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所述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具備太陽齒輪、齒圈以及支承行星齒輪的行星架作為旋轉元件;以及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旋轉元件之間、所述輸入軸與所述旋轉元件之間、或者所述旋轉元件與殼體部件之間, 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與所述輸入軸連接, 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與所述輸出部件連接, 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經由所述第一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與所述輸入軸連接,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旋轉元件經由所述第二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與所述輸入軸連接,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經由第一連接部件而彼此連接,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二旋轉元件經由第二連接部件而彼此連接,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經由第三連接部件而彼此連接,所述第三連接部件與所述殼體部件經由所述第三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殼體部件經由所述第四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殼體部件經由所述第五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件與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經由所述第六卡合機構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在各變速檔,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中的三個卡合機構處于卡合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以與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與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一體地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所述輸出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行星齒輪機構、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按照此順序沿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配置,在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與所述輸出部件之間配置有所述第五和第六卡合機構, 所述第五卡合機構以與所述第六卡合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六卡合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在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與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之間配置有所述第一卡合機構, 所述第三卡合機構以與所述第一卡合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一卡合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所述第四卡合機構以與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在所述輸入軸的軸向重合的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配置于所述輸入軸的徑向外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機構和所述第四卡合機構中的至少任一方是嚙合式的卡合機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機構和所述第四卡合機構中的至少任一方是雙向離合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合機構和所述第四卡合機構是嚙合式的卡合機構,該自動變速器具備第七卡合機構,該第七卡合機構將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與所述殼體部件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自動變速器具備離合器式的起步設備,所述離合器式的起步設備設置于所述輸入軸與所述驅動源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自動變速器具備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設備,所述液力耦合器式的起步設備設置于所述輸入軸與所述驅動源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是太陽齒輪,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是齒圈,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是齒圈,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是太陽齒輪,所述第二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是齒圈,所述第三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是太陽齒輪,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一旋轉元件是齒圈,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二旋轉元件是行星架,所述第四行星齒輪機構的所述第三旋轉元件是太陽齒輪。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使各變速檔中處于解除狀態的卡合機構的數量更少以降低摩擦損失。該自動變速器具備借助來自驅動源的動力旋轉的輸入軸;和輸出部件,所述輸入軸的旋轉被變速而傳遞至該輸出部件,該自動變速器具備具備太陽齒輪、齒圈和支承行星齒輪的行星架作為旋轉元件的第一至第四行星齒輪機構;以及以能夠解除連接的方式連接所述旋轉元件之間、所述輸入軸與所述旋轉元件之間、或者所述旋轉元件與殼體部件之間的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在各變速檔中,所述第一至第六卡合機構中的三個卡合機構為卡合狀態。
文檔編號F16H3/66GK102466005SQ20111034371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4日
發明者杉野聰一, 河野敏和, 町田昭二, 米爾科·里瑟, 約爾格·穆勒, 芝村真璃子, 里科·雷斯奇, 飯塚晃平, 齊藤憲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