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模組及其扣掛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于一種電子模組及其扣掛機構,尤指一種可扣掛于支撐壁上的電子模組及其扣掛機構。
背景技術:
一般用來懸掛顯示器于支撐壁面上的懸掛機構通常會包含有扣勾構件以及懸掛構件,其常見的結構設計,舉例來說,請參閱圖1,其為先前技術的顯示器10、扣掛機構12以及支撐壁14的爆炸示意圖。由圖1可知,扣掛機構12包含至少一扣勾構件16 (于圖1中顯示二個)以及相對應的懸掛構件18,其安裝方式為先將懸掛構件18鎖立于支撐壁14上, 并接著將扣勾構件16經由螺絲鎖固于顯示器10的殼體背側上,最后在將扣勾構件16扣掛于懸掛構件18上之后,即可利用扣勾構件16與懸掛構件18之間的結構扣合而將顯示器10 懸掛固定于支撐壁14上。然而,上述懸掛設計會導致費時費工的螺絲安裝以及拆卸流程。此外,在懸掛構件與支撐壁的鎖固上,由于必須先在支撐壁上鉆孔后才能產生可供螺絲鎖固的螺絲孔洞,因此會造成支撐壁的壁面外觀受到破壞的問題。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扣掛于支撐壁上的電子模組及其扣掛機構,以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來扣掛電子裝置于支撐壁上的扣掛機構,該電子裝置具有殼體,該扣掛機構包含固定片、至少一第一連桿、至少一第二連桿、第一臂桿、第二臂桿、第一掛桿及第二掛桿。該固定片可拆卸地固定于該殼體上。該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一側及該第一臂桿。該第二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二側及該第二臂桿,第一側與第二側相對。該第一掛桿樞接于該第一臂桿。該第二掛桿樞接于該第二臂桿并與該第一掛桿交叉樞接,該第二掛桿用于與該第一掛桿共同扣掛于該支撐壁上。當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相對樞轉時,該第一掛桿與該第二掛桿相對樞轉。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可扣掛于支撐壁上的電子模組,其包含電子裝置以及扣掛機構。該電子裝置具有殼體。該扣掛機構包含固定片、至少一第一連桿、至少一第二連桿、第一臂桿、第二臂桿、第一掛桿及第二掛桿。該固定片可拆卸地固定于該殼體上。該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一側及該第一臂桿。該第二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二側及該第二臂桿,第一側與第二側相對。該第一掛桿樞接于該第一臂桿。該第二掛桿樞接于該第二臂桿并與該第一掛桿交叉樞接,該第二掛桿用于與該第一掛桿共同扣掛于該支撐壁上。當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相對樞轉時,該第一掛桿與該第二掛桿相對樞轉。根據本發明所述的扣掛機構,該第一掛桿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樞接孔,該第二掛桿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樞接孔,該扣掛機構另包含樞軸件,用來穿設于該第一樞接孔以及該第二樞接孔內。
根據本發明所述的扣掛機構,該第一連桿是以相對該固定片下傾的方式樞接于該固定片。根據本發明所述的扣掛機構,止擋肋延伸形成于該第一臂桿或該固定片上,當該第一連桿樞轉至垂直于該固定片的該第一側時,該止擋肋止擋該第一連桿。根據本發明所述的扣掛機構,該第一掛桿以及該第二掛桿為L型桿件,用以共同扣掛該電子裝置于該支撐壁上。綜上所述,當扣掛機構扣掛于支撐壁上時,本發明利用連桿因電子裝置重量而樞轉,以推動臂桿相對于固定片向外平移,從而驅動掛桿相對樞轉而與臂桿共同夾緊支撐壁, 藉以使電子裝置可直接扣掛于支撐壁上,而不需額外經過前述須將懸掛構件鎖立于支撐壁上的繁復安裝流程。如此一來,即可簡化扣掛機構的組裝與拆卸流程,進而縮短安裝及拆卸時間與提升扣掛機構在使用上的便利性。除此之外,由于本發明所提供的扣掛機構僅利用掛桿扣掛于支撐壁上的設計即能達到懸掛電子裝置的目的,也就是說,本發明可省略前述須在支撐壁上鉆孔的流程,因此本發明亦可解決先前技術中所提及的會破壞支撐壁的壁面外觀的問題。
圖1為先前技術的顯示屏幕、扣掛機構以及支撐壁面的爆炸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出的電子模組的示意圖。
圖3為圖2的電子模組尚未扣掛于支撐壁上的后視圖。
圖4為圖3的電子模組的上視圖。
圖5為圖3的電子模組的側視圖。
圖6為圖3的電子模組扣掛于支撐壁上的后視圖。
圖7為圖6的電子模組的上視圖。
圖8為圖6的電子模組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對本發明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2,其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出的電子模組100的示意圖,由圖2可知,電子模組100包含電子裝置102以及扣掛機構104,扣掛機構104設置于電子裝置102 上,用以將電子裝置102扣掛于支撐壁105 (于圖2中以虛線所示)上。電子裝置102具有殼體103,在此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2較佳地為液晶顯示器,以供影像播放之用,但不受此限。接著針對扣掛機構104的機構設計進行描述,請參閱圖2、圖3以及圖4,圖3為圖 2的電子模組100尚未扣掛于支撐壁105上的后視圖,圖4為圖3的電子模組100的上視圖。由圖3可知,扣掛機構104包含固定片106、至少一第一連桿108(于圖3中顯示二個, 但不受此限)、至少一第二連桿110 (于圖3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第一臂桿112、第二臂桿114、第一掛桿116、樞軸件117,以及第二掛桿118。固定片106可拆卸地固定于殼體 103上,在此實施例中,固定片106較佳地以螺絲鎖合的方式固定于殼體103上。第一連桿108樞接于固定片106的第一側S1以及第一臂桿112,第二連桿110樞接于固定片106的第二側&以及第二臂桿114,第一側S1與第二側&相對。藉此,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就可以分別經由第一連桿108以及第二連桿110的樞轉而相對于固定片106向外或向內平移。第一掛桿116較佳地以螺絲鎖固的方式樞接于第一臂桿112上且其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樞接孔120(于圖4中顯示9個,其中之一被樞軸件117所遮蔽),而第二掛桿118 亦是較佳地以螺絲鎖固的方式樞接于第二臂桿114上且其上形成有相對應的至少一第二樞接孔122(于圖4中顯示9個,其中之一被樞軸件17所遮蔽),并利用樞軸件117穿設于第一樞接孔120的其中之一以及相對應的第二樞接孔122內的方式與第一掛桿118交叉樞接,而呈可相對樞轉的X型結構(如圖4所示),其中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較佳地為L型桿件(如圖2所示),用以共同扣掛電子裝置102于支撐壁105上。在實際應用中,第一連桿108以及第二連桿110較佳地以相對固定片106下傾的方式樞接于固定片106 (如圖3所示),藉以達到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在如圖3 所示的固定片106向下移動時可相對地向外平移的目的。另外,為了避免第一連桿108以及第二連桿110過度樞轉而產生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相對向內平移的狀況發生,至少一止擋肋1 延伸形成于第一臂桿112上(于圖3中顯示二個),止擋肋1 用來于第一連桿108樞轉至實質垂直于固定片106的第一側S1時,止擋住第一連桿108,以防止第一連桿108相對于固定片106上揚的情況發生。需注意的是,止擋肋1 可不限于形成在第一臂桿112上,其亦可改形成于其他可同樣達到防止第一連桿108過度樞轉的位置上, 舉例來說,止擋肋1 亦可改形成于固定片106的第一側S1上。此外,止擋肋的結構亦可形成于第二臂桿114或固定片106的第二側&上,以達到同時防止第一連桿108以及第二連桿110過度樞轉的效果,藉以強化止擋肋的止擋功效。于此針對扣掛機構104的扣掛及拆卸操作進行詳細的說明,請參閱圖2至圖8,圖 5為圖3的電子模組100的側視圖,圖6為圖3的電子模組100扣掛于支撐壁105上的后視圖,圖7為圖6的電子模組100的上視圖,圖8為圖6的電子模組100的側視圖。當想要將電子模組100扣掛于支撐壁105上時,首先需將固定片106以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于電子裝置102的殼體103上,其中電子模組100的各個元件的配置如圖3所示。接著將裝設有電子裝置102的扣掛機構104經由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扣掛于支撐壁105上。 受電子裝置102重量的影響,樞接于固定片106第一側S1的第一連桿108以及樞接于第二側&的第二連桿110分別相對固定片106樞轉(由圖3所示的位置轉至如圖6所示的位置),從而推動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分別相對于固定片106向外平移,且電子裝置102與固定于其上的固定片106 —同向下移動。如此一來,由于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分別樞接于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上且彼此交叉樞接,因此,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隨著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相對于固定片106向外平移,從如圖4所示的位置相對樞轉至如圖7所示的位置,于此同時,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與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之間的扣掛間距就會相對應地從如圖5所示的距離,向內縮減至如圖8所示的使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緊靠于支撐壁105上的距離(即約等于支撐壁105的厚度)。藉此,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即可與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共同夾緊支撐壁105。換句話說,電子裝置102可利用以其本身重量樞轉第一連桿108及第二連桿110而驅動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與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共同夾緊支撐壁105,以穩固地扣掛于支撐壁105上(如圖2所示)。另一方面,若是想要將電子模組100從支撐壁105上取下,則僅須將電子裝置102 向上抬起,此時,固定片106就會隨之向上移動,并同時帶動第一連桿108以及第二連桿110 分別從如圖6所示的位置相對樞轉,從而推動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分別相對于固定片106向內平移。如此一來,隨著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的向內平移,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就會相對樞轉而離開支撐壁105,從而使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與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不再緊緊夾扣住支撐壁105。藉此,即可順利地將電子裝置102從支撐壁105上取下。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掛桿與臂桿之間的扣掛間距過小而無法扣掛于支撐壁上的情況發生,或是為了避免其扣掛間距過大而導致臂桿的平移行程不足以使掛桿與臂桿共同夾緊支撐壁的情況發生,在使用扣掛機構104以將電子裝置102扣掛于支撐壁105上之前,當將樞軸件117穿設于第一樞接孔120以及相對應的第二樞接孔122時,應使第一掛桿 116以及第二掛桿118與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之間的扣掛間距約略大于支撐壁 105的厚度,藉此防止上述情況發生。簡言之,扣掛機構104可先利用樞軸件117粗調第一掛桿116以及第二掛桿118 與第一臂桿112以及第二臂桿114之間的扣掛間距,接著再利用上述第一連桿108及第二連桿110隨著固定片106的移動相對樞轉,而帶動第一掛桿116及第二掛桿118相對樞轉的方式,進一步地微調第一掛桿116及第二掛桿118與第一臂桿112及第二臂桿114之間的扣掛間距,藉此,扣掛機構104即可確實地夾緊支撐壁105,以將電子裝置102穩固地扣掛于支撐壁105上。相較于先前技術,當扣掛機構扣掛于支撐壁上時,本發明利用連桿因電子裝置重量而樞轉,以推動臂桿相對于固定片向外平移,從而驅動掛桿相對樞轉而與臂桿共同夾緊支撐壁,藉以使電子裝置可直接扣掛于支撐壁上,而不需額外經過前述須將懸掛構件鎖立于支撐壁上的繁復安裝流程。如此一來,即可簡化扣掛機構的組裝與拆卸流程,進而縮短安裝及拆卸時間與提升扣掛機構在使用上的便利性。除此之外,由于本發明所提供的扣掛機構僅利用掛桿扣掛于支撐壁上的設計即能達到懸掛電子裝置的目的,也就是說,本發明可省略前述須在支撐壁上鉆孔的流程,因此本發明亦可解決先前技術中所提及的會破壞支撐壁的壁面外觀的問題。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來扣掛電子裝置于支撐壁上的扣掛機構,該電子裝置具有殼體,其特征在于該扣掛機構包含固定片,可拆卸地固定于該殼體上;至少一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一側;至少一第二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與該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第一臂桿,樞接于該第一連桿;第二臂桿,樞接于該第二連桿;第一掛桿,樞接于該第一臂桿;以及第二掛桿,樞接于該第二臂桿并與該第一掛桿交叉樞接,該第二掛桿用于與該第一掛桿共同扣掛于該支撐壁上;其中,當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相對樞轉時,該第一掛桿與該第二掛桿相對樞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掛機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掛桿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樞接孔,該第二掛桿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樞接孔,該扣掛機構另包含樞軸件,用來穿設于該第一樞接孔以及該第二樞接孔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掛機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桿是以相對該固定片下傾的方式樞接于該固定片。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掛機構,其特征在于止擋肋延伸形成于該第一臂桿或該固定片上,當該第一連桿樞轉至垂直于該固定片的該第一側時,該止擋肋止擋該第一連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掛機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掛桿以及該第二掛桿為L型桿件, 用以共同扣掛該電子裝置于該支撐壁上。
6.一種可扣掛于支撐壁上的電子模組,其包含 電子裝置,具有殼體;以及扣掛機構,設置于該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扣掛機構包含固定片,可拆卸地固定于該殼體上;至少一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一側;至少一第二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與該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第一臂桿,樞接于該第一連桿;第二臂桿,樞接于該第二連桿;第一掛桿,樞接于該第一臂桿;以及第二掛桿,樞接于該第二臂桿并與該第一掛桿交叉樞接,該第二掛桿用于與該第一掛桿共同扣掛該電子裝置于該支撐壁上;其中,當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相對樞轉時,該第一掛桿與該第二掛桿相對樞轉。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掛桿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樞接孔,該第二掛桿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樞接孔,該扣掛機構另包含樞軸件,穿設于該第一樞接孔以及該第二樞接孔內。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止擋肋延伸形成于該第一臂桿或該固定片上,當該第一連桿樞轉至垂直于該固定片的該第一側時,該止擋肋止擋該第一連桿。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桿是以相對該固定片下傾的方式樞接于該固定片。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掛桿以及該第二掛桿為L型桿件,用以共同扣掛該電子裝置于該支撐壁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模組及其扣掛機構,扣掛機構用來扣掛電子裝置于支撐壁上,該電子裝置具有殼體,該扣掛機構包含固定片、至少一第一連桿、至少一第二連桿、第一臂桿、第二臂桿、第一掛桿及第二掛桿。該固定片可拆卸地固定于該殼體上。該第一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一側及該第一臂桿。該第二連桿樞接于該固定片的第二側及該第二臂桿。該第一掛桿樞接于該第一臂桿。該第二掛桿樞接于該第二臂桿并與該第一掛桿交叉樞接,該第二掛桿用于與該第一掛桿共同扣掛于該支撐壁上。當該第一連桿以及該第二連桿相對樞轉時,該第一掛桿與該第二掛桿相對樞轉。本發明可簡化扣掛機構的組裝與拆卸流程,亦可解決破壞支撐壁的壁面外觀的問題。
文檔編號F16M11/18GK102322560SQ20111024304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3日
發明者李志文, 林君翰, 江進富 申請人: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蘇州佳世達電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