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五金配件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家居產(chǎn)品的連接配件雖然種類較多,且形式各異,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仍然受到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的困擾
一、相連接的兩個部件在實施開槽(大多為燕尾槽)、連接件的安裝操作后,一旦出現(xiàn)了安裝偏差,就幾乎無法進行調整。而對類似于木樓梯的上下兩段扶手的連接,如果安裝后未能保證兩段扶手在同一根軸線上,則裝配后的樓梯扶手整體看上去就是歪斜的,大大影響了產(chǎn)品外觀。尤其是,一旦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后,已經(jīng)開出的槽是很難進行修正的,最終只能導致產(chǎn)品的報廢。二、現(xiàn)有的連接配件大都只適用于連接兩個完全相同的產(chǎn)品或部件,而對于兩個不同產(chǎn)品的平面連接,例如將某個產(chǎn)品或部件與墻體或地面進行連接,就根本無法實現(xiàn)。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或缺陷,提供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利用該連接配件可及時調整并消除安裝誤差,確保產(chǎn)品的安裝質量以及產(chǎn)品的外觀;實現(xiàn)產(chǎn)品或部件與墻體或地面的連接;作為標準件批量生產(chǎn)。其結構簡單,加工方便,裝配效率高,連接牢固。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包括具有空間立體形狀的配件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件本體包括上、下兩端,正面和背面,以及位于正面與背面之間的側面; 所述的配件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個從其正面向背面垂直貫通的螺絲通孔; 所述配件本體的上、下兩個端面或為對稱造型或為非對稱造型; 所述配件本體的橫截面外輪廓呈上寬下窄且左右對稱的造型。上述的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中, 所述的配件本體上設置有止滑機構。所述配件本體上的止滑機構包括從上至下均布在其側面、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若干根其橫截面呈臺階狀水平排列的止滑條,其橫截面外輪廓的左右兩側呈鋸齒狀。所述配件本體上的止滑機構包括從左至右或從右至左均布在其側面、上端面和/ 或下端面的若干根其橫截面呈鋸齒狀垂直或傾斜排列的止滑條。所述配件本體上的止滑機構包括在其正面和或背面與其側面相交接的邊沿上間隔設有若干個膨脹卡齒。所述配件本體的橫截面外輪廓線呈梯形或T字型或多邊形或近似橢圓形,其左右兩個側面及其上端面和或下端面或為光面或為齒狀面。所述配件本體的上、下兩端為對稱造型,其兩端均為圓弧面或均為平面。
所述配件本體的上、下兩端為非對稱造型,其上端或下端為圓弧面,下端或上端為平面。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
1.利用本發(fā)明連接配件,施工操作時一旦出現(xiàn)有任何偏差,均可通過對螺絲孔位置的適量調整而消除裝配偏差,確保產(chǎn)品的裝配質量及其外觀。2.利用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可實現(xiàn)兩個不同部件之間的平面連接,包括產(chǎn)品與墻面或地面的連接等,大大優(yōu)化了建筑施工速度和質量。3.連接配件的端面或截面造型可根據(jù)目前市面上已有銑刀的截面形狀進行設置,包括梯形或T字形或多邊形或近似橢圓形;相連接的產(chǎn)品或部件上安裝槽的整體造型與配件本體的整體外形及尺寸相適配。4.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側面上的止滑機構包括止滑條、膨脹卡齒的設置,可進一步增強產(chǎn)品的連接牢度,進而大幅度提升產(chǎn)品的整體強度。5.由于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其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加工為系列的標準化產(chǎn)品進行批量生產(chǎn),進而大幅度降低配件的加工成本。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連接配件不僅可用于木質樓梯的裝配,還可廣泛用于木質結構的組合物,如組合家具、櫥柜、組裝式木質樓梯、天花板、貨架、相框、踢腳板、地板等家居產(chǎn)品的裝配中,包括木質板材與水泥板之間的連接。裝配后的產(chǎn)品美觀大方,大幅度提升了產(chǎn)品的整體質量。此外,本發(fā)明連接配件由于具有體積小巧、連接迅速、可永久性隱藏、經(jīng)久耐用且又便于拆卸等特點,因而,在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
通過以下實施例并結合其附圖的描述,可以進一步理解其發(fā)明的目的、具體結構特征和優(yōu)點。附圖中,
圖1是本發(fā)明結構連接配件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向(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B向(下端)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的C向(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的D向(上端)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1的E向(背面)結構示意圖; 圖7是沿圖4中F-F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結構連接配件另一個實施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9是沿圖8中G-G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結構連接配件第三個實施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沿圖10中H-H線的一種剖面結構(多邊形)示意圖; 圖12是沿圖10中H-H線的另一種剖面結構(近似橢圓形)示意圖; 圖13本發(fā)明結構連接配件第四個實施例的(倒放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4是圖13的I向(從其側面投影)結構示意4圖15是圖13的J向(從其背面投影)結構示意圖; 圖16是圖13的K向(從其正面投影)結構示意圖; 圖17是將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固定在墻面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18是一種踢腳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9是利用連接配件將踢腳板固定在墻面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20是利用連接配件將木質地板固定在水泥地面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21是利用連接配件連接木質樓梯上、下兩段扶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22是連接配件上設置的另一種止滑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3是沿圖22中的I-I向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M是連接配件上設置的又一種止滑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參見圖1,配合參見圖2 7,本發(fā)明涉及的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包括具有空間立體形狀的配件本體1,該配件本體1包括上、下兩端,正面和背面,以及位于正面與背面之間的側面;如圖1所示,配件本體1的上、下兩個端面為非對稱造型,其中,上端為圓弧的齒狀面,下端為平面,配件本體1的橫截面外輪廓呈上寬下窄且左右對稱的梯形。配件本體1上設置的一種止滑機構為如圖中所示的均布在其側面和上端面的若干根呈臺階狀水平排列的止滑條3,配件本體1上設有二個從正面向背面垂直貫通的螺絲通孔2 ;配件本體1的橫截面外輪廓呈上寬下窄且左右對稱的造型。其橫截面外輪廓的左右兩側如圖3所示和如圖7所示的其上端的縱截面均呈鋸齒狀。裝配固定螺絲后,螺絲的頂面低于或平行與配件本體1的正面,兩個裝配面的緊密貼合,外表美觀,產(chǎn)品的整體性強。實施例2
如圖8所示,配件本體1的上、下兩端為對稱的半圓弧形,其正面呈腰圓形,其橫截面呈如圖9所示的T字形;配件本體1上設有三個從正面向背面垂直貫通的螺絲通孔2,其側面及上、下兩個端面均為光面。實施例3
如圖10所示,配件本體1的上、下兩端為對稱的造型,其正面為矩形,其橫截面可以呈如圖11所示的多邊形,亦可呈如圖12所示的近似橢圓形,配件本體1上僅設有一個從正面向背面垂直貫通的螺絲通孔2。可用于體積較小的產(chǎn)品或部件之間的連接。實施例4
參見圖13,配合參見圖14 16,配件本體1的側面為光面,其上的止滑機構包括其正面和背面與其側面相交接的邊沿上間隔設置的若干個膨脹卡齒4,配件本體1上設有二個從正面向背面垂直貫通的螺絲通孔2。這種膨脹卡齒4的結構設計同樣適用于如圖1或圖22、對所示的配件本體1上(圖中未示出),止滑條3與膨脹卡齒4同時設置,可使其連接更加牢固,尤其適用于產(chǎn)品或部件之間連接強度較高的場合。此外,膨脹卡齒4也可以僅設置在配件本體1的正面或背面的邊沿上(圖中未示出)。
實施例5
參見圖22,配合參見圖23,圖中所示為連接配件上設置的另一種止滑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該止滑機構包括從左至右或從右至左均布在其側面和上端面的若干根呈鋸齒狀垂直排列的止滑條3。實施例6
參見圖24,圖中所示為連接配件上設置的又一種止滑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該止滑機構包括從左至右或從右至左均布在其側面和下端面的若干根呈鋸齒狀傾斜排列的止滑 ^^ 3 ο進行裝配操作時,先利用固定螺絲將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固定在所需連接的產(chǎn)品或部件的裝配面上,再在與之相連接的另一相同或不同產(chǎn)品/部件的裝配面上設置一裝配槽C, 該裝配槽C的形狀及尺寸均與配件本體1的外形及尺寸相適配。采用人工推、拍等簡單動作,將所需連接的部件上設置的裝配槽C沿著配件本體1的上端稍加用力,便可將配件本體 1牢固地嵌設在裝配槽C內,即實現(xiàn)了兩個相同或不同產(chǎn)品/部件的快速連接,方便快捷,裝配效率高,相連接的兩個相同或不同產(chǎn)品/部件的裝配面緊密貼合,產(chǎn)品的整體性極強。配件本體1上止滑條3的設置,使其橫截面的外輪廓形成鋸齒狀,這樣,一旦將其嵌入至任何產(chǎn)品或部件上所開設的裝配槽C內后,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下,是很難使其從裝配槽C中滑出的,進而有效地增強了產(chǎn)品或部件的連接牢固性。當遇有異地搬遷需要將其拆卸的情況時,則只需順著止滑條的方向或其側面的軸向,同時輔助人工拍或推等簡單動作,便可實現(xiàn)產(chǎn)品或部件上的裝配槽C與配件本體1之間的快速脫離。當配件本體1采用塑膠等材料加工而成時,可將其用于連接強度相對較低的場合;
當配件本體1采用金屬等材料加工而成時,則可將其用于連接強度相對較高的場合。可根據(jù)不同的使用場合尤其是連接強度等的要求,將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加工成系列產(chǎn)品,其上所設置的螺絲孔的數(shù)量亦可隨之靈活變換。既可實現(xiàn)產(chǎn)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又可進行批量生產(chǎn),大幅度降低其加工成本。裝配實例1
圖17 19所示為利用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實現(xiàn)踢腳板與墻面相連接的結構示意圖。配件本體1采用如圖1所示其上、下兩端為非對稱式結構。先將配件本體1固定在墻面5上,再在踢腳板6上設置與配件本體1的外形尺寸相適配的裝配槽C,并將其對準配件本體1的上端,沿圖中箭頭Fl方向稍加用力,即可將配件本體1快速地嵌設在踢腳板 6上的裝配槽C中,實現(xiàn)踢腳板6與墻面5的固定連接。裝配實例2
圖20所示為利用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實現(xiàn)木地板與水泥地板相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同理,配件本體1采用上、下兩端為非對稱式結構,其側面和上端面上均設置有止滑條3。先將配件本體1固定在水泥地板7上,再在木地板8上設置與配件本體1的外形尺寸相適配的裝配槽C,并將其對準配件本體1的上端,沿圖中箭頭F2方向稍加用力,即可將配件本體1快速地嵌設在木地板8上的裝配槽C中,實現(xiàn)木地板8與水泥地板7的固定連接。
裝配實例3
圖21所示為利用本發(fā)明連接配件實現(xiàn)上下兩段木質樓梯扶手相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同理,先將配件本體1固定在上段或下段木質樓梯扶手9或10上,再在下段或上段木質樓梯扶手9或10上設置與配件本體1的外形尺寸相適配的裝配槽C,并將其對準配件本體1的上端,沿圖中箭頭F3方向稍加用力,即可將配件本體1快速地嵌設在下段或上段木質樓梯扶手9或10上的裝配槽C中,實現(xiàn)上下兩段木質樓梯扶手的固定連接。如圖中所示,該配件本體1上設有兩個固定用螺絲孔2且相對居中對稱;其側面均為光面,既未設置止滑條3,也未設置膨脹卡齒4。此外,對于組合家具、櫥柜、天花板、貨架、相框等的連接結構及原理均同上,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
1.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包括具有空間立體形狀的配件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件本體包括上、下兩端,正面和背面,以及位于正面與背面之間的側面;所述的配件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個從其正面向背面垂直貫通的螺絲通孔;所述配件本體的上、下兩個端面或為對稱造型或為非對稱造型;所述配件本體的橫截面外輪廓呈上寬下窄且左右對稱的造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件本體上設置有止滑機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本體上的止滑機構包括從上至下均布在其側面、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若干根其橫截面呈臺階狀水平排列的止滑條,其橫截面外輪廓的左右兩側呈鋸齒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本體上的止滑機構包括從左至右或從右至左均布在其側面、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若干根其橫截面呈鋸齒狀垂直或傾斜排列的止滑條。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本體上的止滑機構包括在其正面和或背面與其側面相交接的邊沿上間隔設有若干個膨脹卡齒。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本體的橫截面外輪廓線呈梯形或T字型或多邊形或近似橢圓形,其左右兩個側面及其上端面和或下端面或為光面或為齒狀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本體的上、下兩端為對稱造型,其兩端均為圓弧面或均為平面。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本體的上、下兩端為非對稱造型,其上端或下端為圓弧面,下端或上端為平面。
全文摘要
一種家居產(chǎn)品的結構連接配件,包括由上、下兩端,正面和背面,位于正面與背面之間的側面構成的配件本體;其上設有至少一個從其正面向背面垂直貫通的螺絲通孔,其上、下兩個端面或為對稱造型或為非對稱造型,其橫截面外輪廓呈上寬下窄且左右對稱的造型。其側面、上端面和/或下端面可以設置若干根止滑條,其正面和或背面與其側面相交接的邊沿上還可以間隔設置若干個膨脹卡齒。其橫截面外輪廓線呈梯形或T字型或多邊形或近似橢圓形,其左右兩個側面及其上端面和或下端面或為光面或為齒狀面??杉皶r調整并消除安裝誤差,確保產(chǎn)品安裝質量;實現(xiàn)產(chǎn)品或部件與墻體或地面的連接;作為標準件批量生產(chǎn)。其結構簡單,加工方便,裝配效率高,連接牢固。
文檔編號F16B37/04GK102230491SQ20111020875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25日
發(fā)明者劉家宇 申請人:劉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