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流量調節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流體控制部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ー種流量調節閥。
背景技術:
流量調節閥是組成制冷系統的重要部件,是制冷系統四個基本部件中除去蒸發器、壓縮機和冷凝器之外的另一基本部件。流量調節閥的工作過程一般為隨著線圈裝置的通電或斷電,閥針調節閥ロ的開度,從而調節制冷劑的流量。一般說來,流量調節閥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設置不同的流量曲線,請參考圖 1,圖I為現有技術中ー種流量調節閥的流量曲線的示意圖。如圖I所示,豎坐標V代表制冷劑通過流量調節閥的閥ロ的流量,橫坐標S代表流量調節閥的閥桿遠離閥ロ的距離;如圖I所示,隨著閥桿逐漸遠離閥ロ,制冷劑的流量逐漸増大,從而形成ー種具一定曲率的流量曲線。在現有技術中,為了形成圖I所示的流量曲線,專利號為US6568656B1的美國專利公開了ー種流量調節閥,具體請參考圖2和圖3,圖2為現有技術中ー種流量調節閥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流量調節閥在閥ロ位置制冷劑的壓力分布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現有技術中的流量調節閥包括閥座Γ和閥桿Y,閥座Γ在其閥腔的內部設有閥ロ P 1,閥桿2'沿軸向上下運動,從而調節所述閥ロ I' I的流量。如圖2所示,閥桿2'為分體結構,包括圓錐管段2' I、圓柱管段2' 2及設于二者之間的密封片2, 3,隨著閥桿2,上下運動,密封片2, 3開啟或關閉所述閥ロ I, I;此外,閥桿2,上還開設有平衡流道2' 4,用以連通閥桿2'的上端和下端,從而平衡制冷劑的壓力對閥桿2'造成的影響。如圖2所示,由于閥桿2'的下端部設有圓錐管段2' 1,因而該圓錐管段2' I遠離所述閥ロ Γ 1,便可以形成圖I所示的流量曲線;同時,改變圓錐管段2' I的錐度,便可以調節流量曲線的曲率。然而,該流量調節閥存在有以下缺陷第一,如圖3所示,由于閥桿2'在其下端部設有圓錐管段2' 1,因而在閥ロ I' I位置,制冷劑的壓力大體存在有三個壓カ等級,分別為壓力最大的A壓カ等級(橫向示意線最密位置),壓カ居中的B壓カ等級(橫向示意線較密位置),壓カ最小的C壓カ等級(橫向示意線最疏位置),因而該圓錐管段2' I的不同位置分別受到上述三種不同的壓カ;如圖3所示,平衡流道2' 4的下端開ロ伸入到A壓カ等級所在區域,因而閥桿2'的上端承受的壓カ均為A壓カ等級;由此可知,在閥桿2'上端和下端受カ面積相同的前提下,閥桿2,的上端受到的作用力和下端(亦即圓錐管段2' I)受到的作用力并不相等,亦即閥桿2,所承受到的制冷劑的壓カ并不平衡,進而影響了閥桿2'軸向運動的穩定性;第二,如圖2所示,在密封片Y 3關閉閥ロ Γ I的過程中,密封片Y 3會與閥ロ P I發生撞擊,該撞擊的作用カ較大,多次開關運行后,密封片2' 3易變形,易泄漏,并且壽命短;第三,如圖2所示,閥桿2'為分體結構,包括圓錐管段2' I、密封片2' 3和圓柱管段2' 2,三者采用螺紋連接或其他的連接方式,運輸時的顛簸振動或工作時壓縮機的振動會使得閥桿2'具有松動脫開的危險。此外 ,需要說明的是,在現有技術中,專利號為200580023202. 7的中國專利所公開的流量調節閥,也存在有上述三個缺陷,具體可參見該專利的全文,在此不再贅述。有鑒于此,如何對現有技術中的流量調節閥作出改進,從而一方面能夠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獲得所需要的不同的流量曲線,另一方面能夠平衡閥桿在軸向上受到的制冷劑壓カ,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ー種流量調節閥,該流量調節閥的結構設計在保證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流量曲線的同吋,還能夠平衡閥桿在軸向上受到的制冷劑壓力。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ー種流量調節閥,包括閥座和閥桿,所述閥座在其閥腔中設有閥ロ,所述閥桿開啟或關閉所述閥ロ ;所述閥ロ沿軸向向上凸出有套筒伸出部,所述閥桿呈管狀;所述套筒伸出部和所述閥桿的下端部中的一者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與流量曲線對應的開ロ槽,并所述套筒伸出部和所述閥桿的下端部中的一者伸入另ー者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以便中斷所述開ロ槽與所述閥ロ的連通或使其連通。優選地,所述套筒伸出部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所述開口槽;所述套筒伸出部設有位置低于所述開ロ槽的最下端的第一密封臺階面,所述閥桿的下端面與所述第一密封臺階面接觸密封或脫離接觸。優選地,所述第一密封臺階面開設于所述套筒伸出部的內部;所述閥桿的下端部伸入所述套筒伸出部的內部或由其伸出。優選地,所述閥桿的下端部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所述開口槽;所述閥桿的下端部設有位置高于所述開ロ槽的最上端的第二密封臺階面,所述套筒伸出部的上端面與所述第ニ密封臺階面接觸密封或脫離接觸。優選地,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開設于所述閥桿的下端部的內部;所述套筒伸出部伸入所述閥桿的下端部的內部或由其伸出。優選地,所述閥桿的內部注塑形成有安裝螺母的注塑體,該注塑體的下端面高于所述開ロ槽的最上端,該注塑體的下端面形成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優選地,所述閥桿的下端部一體形成有外徑増大的圓周擴大部,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設于所述圓周擴大部的內部。優選地,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開設于所述閥桿的下端部的外部;所述閥桿的下端部的伸入所述套筒伸出部內部或由其伸出。優選地,所述開ロ槽為V型槽,并所述V型槽的大口端朝向所述閥桿的下端部或所述套筒伸出部。優選地,所述開ロ槽為Y型槽,并所述Y型槽的大口端朝向所述閥桿的下端部或所述套筒伸出部。優選地,所述閥座為分體結構,包括上閥座和下閥座,所述閥ロ和所述套筒伸出部均開設于所述下閥座上,并所述套筒伸出部伸入所述上閥座的腔體中。優選地,所述流量調節閥還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連接于所述上閥座上,所述第二接管連接于所述下閥座上。優選地,所述下閥座包括基座,所述套筒伸出部設于所述基座的上端,并所述基座的下端面封閉;所述基座的周向側壁設有接ロ,所述第二接管連接于所述接口上。優選地,所述下閥座包括基座,所述套筒伸出部設于所述基座的上端;所述基座呈套筒狀,并其下端面設有接ロ,所述第二接管連接于所述接ロ上。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本發明所提供的流量調節閥的閥ロ沿軸向向上凸出有套筒伸出部,所述閥桿呈管狀,并其下端部為圓柱體;所述套筒伸出部和所述閥桿的下端部中的一者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與流量曲線對應的開口槽;所述套筒伸出部和所述閥桿的下端部中的一者伸入另ー者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以便中斷所述開ロ槽與所述閥ロ的連通或使其連通。 所述開ロ槽的形狀與所需要的流量曲線對應,比如可以為V型槽、Y型槽或者其他形狀,制冷系統需要什么樣的流量曲線,便可在套筒伸出部的圓周側壁或者閥桿下端部的側壁上開設與之對應的開ロ槽。工作時,隨著所述閥桿與所述套筒伸出部相互脫離,所述開ロ槽開始與所述閥ロ小流量連通,井隨著所述閥桿與所述套筒伸出部進ー步脫離,開ロ槽的流通面積逐漸増大,制冷劑的流量逐漸増大,直至開ロ槽全部開啟,從而與閥ロ實現最大流量的連通。由此可知,本發明所提供的流量調節閥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流量曲線。此外,由于閥桿的下端部為圓柱體,而不是圓錐體,因而閥桿下端的所承受的制冷劑壓カー致;同時,由于閥桿呈管狀,沿軸向貫通,因而閥桿上端所承受的制冷劑壓カ等于下端所承受的制冷劑壓力,在閥桿上端和下端受カ面積相等的前提下,閥桿在軸向上承受的制冷劑壓カ得到了平衡。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的流量調節閥在保證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流量曲線的同時,還能夠平衡閥桿在軸向上受到的制冷劑壓カ。
圖I為現有技術中ー種流量調節閥的流量曲線的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ー種流量調節閥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流量調節閥在閥ロ位置制冷劑的壓力分布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流量調節閥的結構示意圖;圖5-1為圖4中流量調節閥的閥座、套筒和接管的裝配示意圖;圖5-2為圖5-1中各部件的分解示意圖;圖5-3為在圖5-1中閥座、套筒和接管作了進ー步改進后的裝配示意圖;圖5-4為在圖5-1中閥座、套筒和接管作了另ー種改進后的裝配示意圖;圖6-1為另ー種實施例中閥座、套筒和接管的裝配示意圖;圖6-2為圖6-1中各部件的分解示意圖;圖7-1為圖5-1中下閥座的結構示意圖;圖7-2為圖7-1中下閥座的剖視圖;圖8-1為圖7-1和圖7-2中的下閥座與閥桿的裝配示意圖;圖8-2為圖8-1中下閥座和閥桿作了進ー步改進后的結構示意圖;圖8-3為圖8-1中下閥座和閥桿的配合結構形成的流量曲線示意圖8-4為圖8-2中下閥座和閥桿的配合結構形成的流量曲線示意圖;圖9-1為本發明另ー種實施例中流量調節閥的閥桿的結構示意圖;圖9-2為圖9-1中的閥桿的剖視圖;圖9-3為與圖9-1中的閥桿配合的下閥座的結構示意圖;圖10-1為圖9-1中的閥桿作了進ー步改進后的結構示意圖;圖10-2為圖10-1中的閥桿的剖視圖; 圖11為本發明又一種實施例中閥桿與下閥座的配合結構示意圖。其中,圖I至圖3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I'閥座;I' I閥ロ;2'閥桿;2' I圓錐管段;2' 2圓柱管段;2' 3密封片;
2,4平衡流道。圖4至圖11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I閥座;11上閥座;12下閥座;121閥ロ ;122套筒伸出部;123第一密封臺階面;124基座;2閥桿;21第二密封臺階面;22注塑體;23圓周擴大部;3開ロ槽;41第一接管;42第二接管;43接ロ;5電機;51輸出軸;52電機殼;61絲桿;62齒輪座;套筒63。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核心為提供一種流量調節閥,該流量調節閥的結構設計在保證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流量曲線的同吋,還能夠平衡閥桿在軸向上受到的制冷劑壓力。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ー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4,圖4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流量調節閥的結構示意圖。在本發明中,所提供的電子膨脹閥用于調節制冷劑的流量,如圖4所示,電子膨脹閥包括電機殼52,電機殼52內設有電機5,電機5的輸出軸51通過齒輪系統與絲桿61傳動連接,因而絲桿61隨著輸出軸51發生轉動;如圖4所示,齒輪系統支撐于齒輪座62上,齒輪座的外部設有套筒63,并絲桿611穿過齒輪座62連接有閥桿2,隨著絲桿61的轉動,閥桿2沿軸向上下運動,從而實現制冷劑流量調節的目的。如圖4所示,閥座I在其閥腔中設有閥ロ 121,閥桿2開啟或關閉閥ロ 121 ;在此基礎上,如圖4所示,閥ロ 121沿軸向向上凸出有套筒伸出部122,閥桿2呈管狀,并其下端部為圓柱體;套筒伸出部122和閥桿2的下端部中的一者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與流量曲線對應的開ロ槽3,并套筒伸出部122和閥桿2的下端部中的一者伸入另ー者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亦即套筒伸出部122伸入閥桿2下端部的內部或由其伸出,或者閥桿2下端部伸入套筒伸出部122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以便中斷開ロ槽3與閥ロ 121的連通或使其連通。開ロ槽3的形狀與所需要的流量曲線對應,比如可以為V型槽、Y型槽或者其他形狀,制冷系統需要什么形狀的流量曲線,便可在套筒伸出部122的圓周側壁或者閥桿2下端部的側壁上開設與之對應的開ロ槽3。工作吋,隨著閥桿2與套筒伸出部122相互脫離,開ロ槽3開始與閥ロ 121小流量連通,井隨著閥桿2與套筒伸出部122進ー步脫離,開ロ槽3的流通面積逐漸増大,制冷劑的流量逐漸増大,直至開ロ槽3全部開啟,從而與閥ロ 121實現最大流量的連通。由此可知,本發明所提供的流量調節閥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流量曲線。此外,由于閥桿2的下端部為圓柱體,而不是圓錐體,因而閥桿2下端的所承受的制冷劑壓カー致;同時,由于閥桿2呈管狀,沿軸向貫通,因而閥桿2上端所承受的制冷劑壓力等于其下端所承受的制冷劑壓力,在閥桿2上端和下端受カ面積相等的前提下,閥桿2在軸向上承受的制冷劑壓カ得到了平衡。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例中,可以在套筒伸出部122的側壁上開設開ロ槽3,或者在閥桿2的下端部開設開ロ槽3 ;在該兩種技術方案中,套筒伸出部122伸入閥桿2下端部的內部或由其伸出,或者閥桿2下端部伸入套筒伸出部122的內部或由其伸出,均可中斷開ロ槽3與閥ロ 121的連通或使其連通。
請參考圖5-1至圖5-4,圖5-1為圖4中流量調節閥的閥座、套筒和接管的裝配示意圖;圖5-2為圖5-1中各部件的分解示意圖;圖5-3為在圖5-1中閥座、套筒和接管作了進ー步改進后的裝配示意圖;圖5-4為在圖5-1中閥座、套筒和接管作了另ー種改進后的裝配示意圖。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可以作出進ー步改進。比如,如圖5-1和圖5-2所示,閥座I為分體結構,包括上閥座11和下閥座12,閥ロ 121和套筒伸出部122均開設于下閥座12上,并套筒伸出部122伸入上閥座11的腔體中。加工時,先在下閥座12上加工出閥ロ 121和套筒伸出部122,然后再加工上閥座11,最后將加工好的下閥座12和上閥座11組裝。由此可知,閥座I分體的結構設計,非常方便地實現了套筒伸出部122的加工,簡化了加工エ藝。此外,如圖5-1至圖5-2所示,所述流量調節閥還包括第一接管41和第二接管42,第一接管41連接于上閥座11上,第二接管42連接于下閥座12上。如圖5-1所示,第一接管41和第二接管42平行設置,并分別位于閥座I的兩側;如圖5-2所示,第一接管41和第ニ接管42平行設置,并均位于閥座I的同一側;如圖5-3所示,第一接管41和第二接管42異面設置,并大體成90°夾角,當然,也并不限于90°夾角。由此可知,上述結構設計可以根據制冷系統不同的應用環境,設置第一接管41和第二接管42的位置,因而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具體地,如圖5-2所示,下閥座12包括基座124,套筒伸出部122設于基座124的上端,并基座124的下端面封閉;基座124的周向側壁設有接ロ 43,第二接管42可以連接于接ロ 43上。該接ロ 43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在基座124周向側壁的任意位置,從而實現圖
5-1、圖5-3和圖5-4中的結構設計。請參考圖6-1和圖6-2,圖6-1為另ー種實施例中閥座、套筒和接管的裝配示意圖;圖6-2為圖6-1中各部件的分解示意圖。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對下閥座12作出另ー種結構設計。比如,如圖
6-2所示,下閥座12的基座124呈套筒狀,并其下端面設有接ロ43,第二接管42連接于接ロ 43上。如圖6-1所示,該種結構設計可以使得第一接管41和第二接管42的軸線共面,并且成90°夾角,從而適應制冷系統相對應的應用環境。在上述任一種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歩具體設計開ロ槽3的位置及與其相適應的結構設計,具體請參考圖7-1、圖7-2、圖8-1和圖8-2,圖7_1為圖5_1中下閥座的結構示意圖;圖7-2為圖7-1中下閥座的剖視圖;圖8-1為圖7-1和圖7-2中的下閥座與閥桿的裝配示意圖;圖8-2為圖8-1中下閥座和閥桿作了進ー步改進后的結構示意圖。如圖7-1所示,開ロ槽3開設于套筒伸出部122的圓周側壁上;在此基礎上,如圖
7-2所示,套筒伸出部122設有位置低于開ロ槽3的最下端的第一密封臺階面123,該第一密封臺階面123可以進一歩設于套筒伸出部122的內部;在此基礎上,如圖8-1所示,閥桿2的下端部伸入套筒伸出部122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以便閥桿2的下端面與第一密封臺階面122接觸密封或脫離接觸。在該種結構設計中,是閥桿2的下端面與第一密封臺階面123密封,閥桿2的下端面由于剛性強,不易發生變形,因而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密封片的結構設計,密封性能和使用壽命都得以顯著提高。當然,第一密封臺階面123也可以設于套筒伸出部122的外部,在此基礎上,閥桿2的下端部需要套裝于套筒伸出部122的外部。該種結構設計的技術效果與上述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同時參考圖8-1、圖8-2、圖8-3和圖8_4,圖8_3為圖8_1中下閥座和閥桿的配合結構形成的流量曲線示意圖;圖8-4為圖8-2中下閥座和閥桿的配合結構形成的流量曲線示意圖。需要說明是,本發明對于開ロ槽3的形狀不作限制,因而任意ー種形狀開ロ槽3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具體地,如圖8-2所示,開ロ槽3可以為V型槽,并所述V型槽的大口端朝向套筒伸出部122,該V型槽的流量曲線如圖8-4所示,V型槽的夾角越大,對應的流量曲率就越大,因而流量調節范圍也就越大;如圖8-1所示,開ロ槽3為Y型槽,并所述Y型槽的大口端朝向套筒伸出部122,該Y型槽的流量曲線如圖8-3所示,相對于圖8-4中V型槽的流量曲線,該Y型槽的流量曲線是ー種折線型流量曲線。如圖9_1、圖9_2和圖9_3所不,圖9_1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例中流量調節閥的閥桿的結構示意圖;圖9-2為圖9-1中的閥桿的剖視圖;圖9-3為與圖9-1中的閥桿配合的下閥座的結構示意圖。當然,還可以具體設計開ロ槽3設于閥桿2的下端部上。如圖9-1所示,閥桿2的下端部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開ロ槽3 ;在此基礎上,如圖9-2所示,閥桿2的下端部設有位置高于開ロ槽3的最上端的第二密封臺階面21,并且進一歩地,該第二密封臺階面21可以設于閥桿2下端部的內部;在此基礎上,請同時參考圖9-1至圖9-3,套筒伸出部122可以進ー步伸入閥桿2的下端部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以便套筒伸出部122的上端面與第二密封臺階面21接觸密封或脫離接觸。在該種結構設計中,是套筒伸出部122的上端面與第二密封臺階面21密封,第二密封臺階面21由于剛性強,不易發生變形,因而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密封片的結構設計,密封性能和使用壽命都得以顯著提高。當然,第二密封臺階面21也可以設于閥桿2下端部的外部,在此基礎上,套筒伸出部122套裝于閥桿2下端部的外部,從而以便套筒伸出部122的上端面與該第二密封臺階面21接觸密封或脫離接觸。該種結構設計的技術效果與上述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如圖9-2所示,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還可以作出進ー步改進。比如,閥桿2的內部注塑形成有安裝螺母的注塑體22,該注塑體22的下端面高于開ロ槽3的最上端,該注塑體22的下端面形成第二密封臺階面21。該種結構設計一方面便于螺母的安裝,另ー方面也便于第二密封臺階面21的形成,結構集成效果較好。請參考圖10-1和圖10-2,圖10-1為圖9_1中的閥桿作了進ー步改進后的結構示意圖;圖10-2為圖10-1中的閥桿的剖視圖。此外,還可以設計另ー種第二密封臺階面21的形成結構。如圖10-1和圖10-2所示,閥桿2的下端部一體形成有外徑増大的圓周擴大部23,第二密封臺階面21設于圓周擴大部23的內部。該種結構設計也能夠較為方便地形成第二密封臺階面21,并且成本較低。此外,第二密封臺階面21還可以設于閥桿2的下端部的外部上,具體請參考圖11,圖11為本發明又一種實施例中閥桿與下閥座的配合結構示意圖。如圖11所示,閥桿2的下端部設有開 ロ槽3,并閥桿2的下端部的外部設有第二密封臺階面21,閥桿2的下端部伸入套筒伸出部122或由其伸出,從而以便第二密封臺階面21與套筒伸出部122的上端面接觸密封或脫離接觸。顯然,該種技術方案也能解決技術問題,實現發明目的。并且,該種結構設計也能夠較為方便地形成第二密封臺階面21,并且成本較低。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任一種技術方案中,本發明由于避免了采用現有技術中密封片的結構設計,因而閥桿2沿軸向可以采用一體化結構,因而在運輸時的顛簸振動或工作時壓縮機的振動的情況下,不會存在脫開的風險。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ー種流量調節閥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流量調節閥,包括閥座⑴和閥桿(2),所述閥座⑴在其閥腔中設有閥口(121),所述閥桿(2)開啟或關閉所述閥口(121);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口(121)沿軸向向上凸出有套筒伸出部(122),所述閥桿(2)呈管狀;所述套筒伸出部(122)和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中的一者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調節流量大小的開口槽(3),并所述套筒伸出部(122)和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中的一者伸入另一者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以便中斷所述開口槽(3)與所述閥口(121)的連通或使其連通。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伸出部(122)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所述開口槽(3);所述套筒伸出部(122)設有位置低于所述開口槽(3)的最下端的第一密封臺階面(123),所述閥桿(2)的下端面與所述第一密封臺階面(123)接觸密封或脫尚接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臺階面(123)開設于所述套筒伸出部(122)的內部;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伸入所述套筒伸出部(122)的內部或·由其伸出。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所述開口槽(3);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設有位置高于所述開口槽(3)的最上端的第二密封臺階面(21),所述套筒伸出部(2)的上端面與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21)接觸密封或脫離接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21)開設于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的內部;所述套筒伸出部(122)伸入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的內部或由其伸出。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2)的內部注塑形成有安裝螺母的注塑體(22),該注塑體(22)的下端面高于所述開口槽(3)的最上端,該注塑體(22)的下端面形成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21)。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一體形成有外徑增大的圓周擴大部(23),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21)設于所述圓周擴大部(23)的內部。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臺階面(21)開設于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的外部;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的伸入所述套筒伸出部(122)內部或由其伸出。
9.如權利要求I至8任一項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槽(3)為V型槽,并所述V型槽的大口端朝向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或所述套筒伸出部(122)。
10.如權利要求I至8任一項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槽(3)為Y型槽,并所述Y型槽的大口端朝向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或所述套筒伸出部(122)。
11.如權利要求I至8任一項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I)為分體結構,包括上閥座(11)和下閥座(12),所述閥口(121)和所述套筒伸出部(122)均開設于所述下閥座(12)上,并所述套筒伸出部(122)伸入所述上閥座⑴的腔體中。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調節閥還包括第一接管(41)和第二接管(42),所述第一接管(41)連接于所述上閥座(11)上,所述第二接管(42)連接于所述下閥座(42)上。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閥座(12)包括基座(124),所述套筒伸出部(122)設于所述基座(124)的上端,所述基座(124)的周向側壁設有接ロ(43),所述第二接管(42)連接于所述接ロ(43)上。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閥座(12)包括基座(124),所述套筒伸出部(122)設于所述基座(124)的上端;所述基座(124)呈套筒狀,并其下端面設有接ロ(43),所述第二接管(42)連接于所述接ロ(43)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流量調節閥,包括閥座(1)和閥桿(2),所述閥座(1)在其閥腔中設有閥口(121),所述閥桿(2)開啟或關閉所述閥口(121);所述閥口(121)沿軸向向上凸出有套筒伸出部(122),所述閥桿(2)呈管狀,并其下端部為圓柱體;所述套筒伸出部(122)和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中的一者的圓周側壁上開設有與流量曲線對應的開口槽(3),并所述套筒伸出部(122)和所述閥桿(2)的下端部中的一者伸入另一者的內部或由其伸出,以便中斷所述開口槽(3)與所述閥口(121)的連通或使其連通。該流量調節閥的結構設計在保證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流量曲線的同時,還能夠平衡閥桿(2)在軸向上受到的制冷劑壓力。
文檔編號F16K17/20GK102853128SQ20111017595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7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