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備連續供脂裝置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將處理原液分離為清澄液和固態成分的沉降型的離心分離機,尤其涉及具備向被配置在沉降型離心分離機的轉筒內的螺旋傳送器的軸承連續地供給油脂等潤滑油的連續供脂裝置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
背景技術:
沉降型離心分離機51如圖6所示,具有空心的轉筒54、在其內部與轉筒54同軸地配置的螺旋傳送器55,被構成為通過使它們高速旋轉,來將利用離心力從處理原液供給管52導入到轉筒54內的處理原液分離并個別地排出。更詳細地說,轉筒54被構成為分別被安裝在兩端的轉筒輪轂56F、56R由外周側被固定的軸承(轉筒輪轂用軸承57F、57R)支撐,承受由驅動構件(未圖示出)產生的旋轉驅動力,高速旋轉。另一方面,螺旋傳送器55由傳送器輪轂58和安裝在其外周面的螺旋狀的鏈板59構成,傳送器輪轂58的兩端分別由傳送器輪轂用軸承60F、60R支撐,被構成為通過從驅動構件經差動齒輪61傳遞旋轉驅動力,而以與轉筒54不同的速度旋轉。另外,支撐螺旋傳送器55的傳送器輪轂用軸承60F、60R被配置在轉筒輪轂56F、56R中的向轉筒54的內側突出的部分(內側軸部62F、62R)的外周面和位于其半徑方向外側的傳送器輪轂58的內周面之間。作為轉筒輪轂用軸承57F、57R以及傳送器輪轂用軸承60F、60R,大多采用使多個滾珠保持在外周側的軌道圈和內周側的軌道圈之間的滾珠軸承,與其它的軸承(滾動軸承或者滑動軸承等)同樣,需要按照每個規定的運轉時間(例如,三個月)補給潤滑油(油脂等)。如圖示所示,由于轉筒輪轂用軸承57F、57R被配置在轉筒54的外側,所以,無論是否正在運轉中(轉筒54、螺旋傳送器55旋轉中),都容易確保用于向轉筒輪轂用軸承57F、57R供給潤滑油的路徑。另一方面,由于傳送器輪轂用軸承60F、60R被配置在轉筒54的內偵牝所以,確保能夠在運轉中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60F、60R供給潤滑油那樣的路徑非常困難。因此,在圖6所示那樣的以往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51中,在欲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60F、60R補給潤滑油的情況下,必須在暫時停止運轉,終止轉筒54以及螺旋傳送器55的旋轉后,進行潤滑油的補給作業。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73268號公報但是,這種沉降型離心分離機51除停止工序以及再起動工序花費時間外,在暫時停止了的情況下,需要在再起動前將殘留在轉筒54內的固態物等去除,進而,將轉筒54以及螺旋傳送器55清洗的工序等,與進行了連續運轉的情況相比,處理量或者生產量大幅減少。
另外,以往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中也存在被構成為能夠不使運轉停止,而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供給潤滑油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日本特開2002-273268號公報記載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該沉降型離心分離機被構成為即使是轉筒以及螺旋傳送器(螺旋2)旋轉中,也能夠從保持轉筒輪轂用軸承(主軸承9)的保持器的注油孔(17)經形成在轉筒輪轂(轉筒的軸部4)的外周面的環狀槽(周槽18)以及形成在轉筒輪轂(轉筒的軸部4)的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路(轉筒的軸部的注油路19)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螺旋的軸承部15)供給潤滑油。但是,在該沉降型離心分離機中,存在從保持器的注油孔(17)注入的潤滑油從保持器(16 )和轉筒輪轂(轉筒的軸部4)的間隙漏出這樣的問題。更具體地進行說明,首先,可以認為為了確保在靜止狀態的圓筒狀部件的內周面一端開口的空洞和在其內側形成于旋轉的軸部件的內部的空洞總是連通的狀態,有必要在圓筒狀部件的內周面或者軸部件的外周面形成環狀槽。若在將環狀槽形成在圓筒狀部件的內周面的情況下,在其內側的軸部件的外周面中的面臨該環狀槽的部位形成軸部件的空洞的開口部,另外,若在將環狀槽形成在軸部件的外周面的情況下,在其外側的圓筒狀部件的內周面中的面臨該環狀槽的部位形成圓筒狀部件的空洞的開口部,則能夠在軸部件的旋轉中,成為使這些空洞總是連通的狀態。在日本特開2002-273268號公報記載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中,在轉筒的軸部(4)的外周面形成周槽(18),以便使靜止狀態的保持器的注油孔(17)和形成在旋轉的轉筒的軸部(4)的內部的注油路(19)總是連通,被構成為保持器的注油孔(17)在保持器(16)的內周面中的面臨周槽(18)的位置開口。另外,由于相對于靜止狀態的保持器(16),其內部的轉筒的軸部(4)可旋轉地被支撐,所以,在保持器(16)的內周面和轉筒的軸部(4)的外周面之間存在間隙。而且,以防止潤滑油從該間隙漏出為目的,在轉筒的軸部(4)的外周面,在周槽(18)的兩側安裝著二個密封環(22)。但是,由于這些密封環(22)為鋼制、非接觸型的密封環,所以,在其外周緣和保持器(16 )的內周面之間,雖然微小,但依然存在間隙。然而,由于該沉降型離心分離機的轉筒的軸部(4)高速旋轉,所以,離心力作用于流入到周槽(18)內的潤滑油。因此,要使潤滑油從周槽(18)內的空間流入存在于與之相比靠近中心軸線的位置的注油路(19),有必要抵抗所作用的離心力,以更大的力將潤滑油送入,因此,需要以相應的高的壓力,將潤滑油向周槽(18)內供給。而且,若提高潤滑油的供給壓力,則周槽(18)內的潤滑油從密封環(22)和保持器(16)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漏出的可能性變得非常高。雖然作為為了完全地防止這樣的潤滑油的漏出的對策,也考慮使用接觸型的密封環,但是,若將接觸型的密封環用于沉降型離心分離機這樣高速旋轉的機械,則存在因摩擦而產生的發熱成為問題的可能性。本發明是為解決上述那樣的以往技術而做出的發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能夠恰當地避免供給路徑上的潤滑油的漏出,能夠穩定地進行潤滑油的供給以及排出的連續供脂裝置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
發明內容
有關本發明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具有空心的轉筒、支撐轉筒的由法蘭、內側軸部以及外側軸部構成的轉筒輪轂、以可旋轉的狀態支撐被插通于內側的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保持器、在轉筒輪轂的內側軸部的外周側經傳送器輪轂用軸承以可旋轉的狀態被支撐的螺旋傳送器,被構成為通過使它們高速旋轉,來利用離心力將導入到轉筒內的處理原液分離并個別地排出,其特征在于,具備連續供脂裝置,所述連續供脂裝置具有應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連續地供給潤滑油的被形成在轉筒輪轂的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路、用于將潤滑油向潤滑油供給路導入的環狀導入路、為了能夠從保持器的外側向環狀導入路內注入潤滑油而被形成在保持器的內部的潤滑油注入路、被安裝在外側軸部的外周面的集油器,環狀導入路由在保持器的內側從其內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外側形成的第一環狀槽和從內側將它堵塞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構成,集油器被構成為在環狀導入路內的軌道上向規定的方向環繞,且在此時使環狀導入路內的潤滑油向半徑方向內側移動,向潤滑油供給路內流入。另外,也可以是環狀導入路由從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內側形成的第一環狀槽和從外側將它堵塞的保持器的外周面構成。另外,在該沉降型離心分離機中,優選接觸型的耐熱性油封(相對于保持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外側軸部全周性地接觸的油封,或者相對于外側軸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保持器全周性地接觸的油封)被配置在第一環狀槽的兩側,由這些耐熱性油封,將保持器的內周面和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封閉。另外,優選被構成為集油器由底座部、中間擋板、二張側擋板構成,底座部相對于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被固定,中間擋板以其前端部向外側軸部的旋轉方向的前方傾斜,從旋轉方向的后方側將潤滑油供給路的外側軸部側的開口部的上方覆蓋的狀態被固定,側擋板被分別安裝在中間擋板的兩側方,以從側方將潤滑油供給路的外側軸部側的開口部包圍的狀態被固定,進而,二張側擋板的離開尺寸隨著趨向外側軸部的旋轉方向前方而逐漸變大。另外,優選連續供脂裝置具有應將供給到傳送器輪轂用軸承的潤滑油排出的形成在轉筒輪轂的內部的潤滑油排出路、用于捕集、排出從潤滑油排出路排放的潤滑油的環狀捕集部、為了能夠從環狀捕集部內向保持器的外側排出潤滑油而被形成在保持器的內部的潤滑油流出路,環狀捕集部由在保持器的內側從其內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外側形成的第二環狀槽和從內側將它堵塞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構成,或者由從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內側形成的第二環狀槽和從外側將它堵塞的保持器的外周面構成。在這種情況下,優選接觸型的耐熱性油封(相對于保持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外側軸部的外周面全周性地接觸的油封,或者相對于外側軸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保持器全周性地接觸的油封)被配置在第二環狀槽的兩側,由這些耐熱性油封將保持器的內周面和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封閉。另外,優選潤滑油供給路由在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形成的第一縱孔、在內側軸部形成的第二縱孔、從第一縱孔的底連通到第二縱孔的底的橫孔構成,潤滑油供給路的橫孔被形成為終端側相對于始端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再有,優選潤滑油排出路由在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形成的第一縱孔、在內側軸部形成的第二縱孔、從第一縱孔的底連通到第二縱孔的底的橫孔構成,潤滑油排出路的橫孔被形成為終端側相對于始端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另外,優選在該沉降型離心分離機中,被構成為在潤滑油注入路連接潤滑油供給構件以及空氣供給構件,在潤滑油注入路以及環狀導入路內使空氣流下。發明效果在有關本發明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中,能夠不使運轉停止,S卩、在轉筒以及螺旋傳送器的高速旋轉中,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連續地穩定地供給潤滑油。尤其是即使是在將流動性低的油脂作為潤滑油使用的情況下,也能夠沒有問題地連續地穩定供給。另外,由于作為在旋轉的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和靜止狀態的保持器之間的油封,使用接觸型的密封環,另外,由于由在環狀導入路內環繞的集油器,將環狀導入路內的潤滑油圓滑地向潤滑油供給路內送出,所以,沒有必要提高潤滑油的供給壓力,其結果為能夠切實地防止潤滑油在潤滑油的供給路徑上以及排出路徑上漏出。另外,在相對于高速旋轉的轉筒輪轂應用接觸型的油封的情況下,雖然存在產生摩擦熱的問題的可能性,但是,在有關本發明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中,通過使空氣在潤滑油的供給路徑以及排出路徑流下,能夠恰當地消除該問題。
圖1是有關本發明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的外側軸部13以及保持器14的放大剖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的傳送器輪轂8以及內側軸部12的放大首1J視圖。圖4是圖1的x-x線的保持器14以及外側軸部13的剖視圖。圖5是圖4所示的集油器34的放大立體圖。圖6是以往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51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明“沉降型離心分離機”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有關本發明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的局部放大剖視圖,表示被安裝在轉筒4的后側的端部的轉筒輪轂6及其周邊部分的截面構造。如該圖所示,轉筒輪轂6由支撐轉筒4的法蘭11、從法蘭11的基端部分在轉筒4的內側向軸線方向(轉筒4以及轉筒輪轂6的中心軸線C的方向)突出的圓筒狀的內側軸部
12、在轉筒4的外側向軸線方向突出的圓筒狀的外側軸部13構成。轉筒輪轂6的外側軸部13在圓筒狀的保持器14的內側經轉筒輪轂用軸承7以可旋轉的狀態被支撐。另外,保持器14將從機外向轉筒4內供給處理原液的處理原液供給管2保持在其中心,保持器14以及處理原液供給管2相對于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的設置面被固定。螺旋傳送器5由傳送器輪轂8和被安裝在其外周面的螺旋狀的鏈板9構成。傳送器輪轂8其端部在轉筒輪轂6的內側軸部12的半徑方向外側,經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以可旋轉的狀態與轉筒4以及轉筒輪轂6同軸地被支撐。螺旋傳送器5被構成為通過從驅動構件經差動齒輪(未圖示出)傳遞旋轉驅動力而以與轉筒4不同的速度旋轉。在轉筒輪轂6的內部形成潤滑油供給路17以及潤滑油排出路21。它們中的潤滑油供給路17是用于連續地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供給潤滑油(油脂或者其它的潤滑油)的供給路,由從轉筒輪轂6的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朝向內部貫穿設置的第一縱孔18、從內側軸部12的外周面朝向內部貫穿設置的第二縱孔19、從第一縱孔18的底連通到第二縱孔19的底的橫孔20構成。另一方面,潤滑油排出路21是用于將供給到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的潤滑油排出的排出路,由從轉筒輪轂6的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朝向內部貫穿設置的第一縱孔22、從內側軸部12的外周面朝向內部貫穿設置的第二縱孔23、從第一縱孔22的底連通到第二縱孔23的底的橫孔24構成。另外,潤滑油供給路17的第一縱孔18以及潤滑油排出路21的第一縱孔22被形成在外側軸部13中的插通在保持器14內的部位。另外,潤滑油供給路17的第二縱孔19以及潤滑油排出路21的第二縱孔23被形成在內側軸部12中的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的附近的部位。潤滑油供給路17的橫孔20以及潤滑油排出路21的橫孔24從外側軸部13到內側軸部12,沿軸線方向(轉筒4以及轉筒輪轂6的中心軸線C的方向)延展。但是,均不與中心軸線C平行,潤滑油供給路17的橫孔20被形成為從第一縱孔18側的端部到第二縱孔19側的端部,逐漸遠離中心軸線C,也就是說,被形成為第二縱孔19側(終端側)相對于第一縱孔18側(始端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另外,潤滑油排出路21的橫孔24被形成為從第二縱孔23側的端部到第一縱孔22側的端部,逐漸遠離中心軸線C,也就是說,被形成為第一縱孔22側(終端側)相對于第二縱孔23側(始端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在保持器14的內側形成從內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外側以規定的深度凹陷的二條平行的環狀槽(第一環狀槽15以及第二環狀槽16)。第一環狀槽15被插通在保持器14內的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a從內側堵塞,構成用于將潤滑油從保持器14導入外側軸部13的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路17的環狀導入路25。該環狀導入路25與形成在保持器14內的潤滑油注入路30連通,能夠從保持器14的外側經潤滑油注入路30向環狀導入路25內注入潤滑油。另外,第二環狀槽16被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b從內側堵塞,構成用于捕集、排出從外側軸部13的內部的潤滑油排出路21排放的潤滑油的環狀捕集部26。該環狀捕集部26與形成在保持器14內的潤滑油流出路31連通,從環狀捕集部26內經潤滑油流出路31向保持器14的外側排出潤滑油。另外,由于在保持器14的內周面和轉筒輪轂6的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之間如圖2 (外側軸部13以及保持器14的放大剖視圖)所示,具有間隙27,所以,第一環狀槽15以及第二環狀槽16雖然被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a、13b堵塞,但并非由它們封閉。因此,若潤滑油在該狀態下流入第一環狀槽15內以及第二環狀槽16內,則潤滑油通過間隙27漏出。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一環狀槽15以及第二環狀槽16相鄰地配置三個油封(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恰當地防止潤滑油從間隙27漏出。具體地說,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都是接觸型的密封環,外周側相對于保持器14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內周側的唇部29相對于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全周性地接觸,環狀導入路25的兩側的間隙27成為被與第一環狀槽15的右側(圖2中右側)(外側軸部13的前端側)相鄰配置的保持器側油封28a以及與第一環狀槽15的左側(外側軸部13的基端側)相鄰配置的保持器側油封28b封閉的狀態。另外,環狀捕集部26的兩側的間隙27成為被與第二環狀槽16的右側(外側軸部13的前端側)相鄰配置的保持器側油封28b以及與第二環狀槽16的左側(外側軸部13的基端偵D相鄰配置的保持器側油封28c封閉的狀態。環狀導入路25與潤滑油供給路17連通,環狀捕集部26與潤滑油排出路21連通。更具體地說,潤滑油供給路17的第一縱孔18如圖1所示,在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中的將第一環狀槽15堵塞的部位(外周面13a)開口。另外,潤滑油排出路21的第一縱孔22在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中的將第二環狀槽16堵塞的部位(外周面13b)開口。另外,在外周面13a中的潤滑油供給路17的第一縱孔18的開口部(潤滑油供給路17的外側軸部13側的開口部)周圍安裝集油器34,在外周面13b中的潤滑油排出路21的第一縱孔22的開口部周圍安裝導油器35。另一方面,在傳送器輪轂8和轉筒輪轂6的內側軸部12之間也配置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32b。這些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32b也是接觸型的密封環,外周側相對于傳送器輪轂8的內周面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內周側的唇部33相對于內側軸部12的外周面全周性地接觸(參見圖3)。通過配置這些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32b,在傳送器輪轂8和轉筒輪轂6的內側軸部12之間,形成被封閉的環狀空間39。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被配置在這些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32b之間的環狀空間39的中間位置。環狀空間39如圖1所示,與潤滑油供給路17以及潤滑油排出路21連通。更具體地說,潤滑油供給路17的第二縱孔19在內側軸部12的外周面中的一方的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b和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之間的部位開口,潤滑油排出路21的第二縱孔23在內側軸部12的外周面中的另一方的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和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之間的部位開□。有關本發明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能夠由上面說明的構成要素中的由潤滑油注入路30、環狀導入路25、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集油器34、潤滑油供給路17、環狀空間39、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32b、潤滑油排出路21、環狀捕集部26、導油器35以及潤滑油流出路31構成的連續供脂裝置,不使運轉停止,也就是在轉筒4以及螺旋傳送器5的高速旋轉中,連續地穩定地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供給潤滑油。這里,對在有關本發明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中由連續供脂裝置連續地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供給、排出潤滑油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將未圖示出的潤滑油供給構件連接在潤滑油注入路30,以規定的壓力將潤滑油注入潤滑油注入路30。被注入到潤滑油注入路30的潤滑油流入環狀導入路25內。此時,環狀導入路25的內側的外側軸部13高速旋轉,被安裝在其外周面13a上的集油器34在環狀導入路25內的軌道上向圖4 (圖1的x-x線的保持器14以及外側軸部13的剖視圖)所示的箭頭R的方向高速環繞。集油器34如圖5 (圖4所示的集油器34的放大立體圖)所示,由底座部36、中間擋板37以及二張側擋板38構成。底座部36相對于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a被未圖示出的螺栓等固定,中間擋板37成為其前端部37a向前方(外側軸部13以及集油器34的旋轉方向的前方)傾斜,從旋轉方向后方側將第一縱孔18的開口部的上方(半徑方向外側)覆蓋那樣的狀態。二張側擋板38分別被固定在中間擋板37的兩側方,成為從側方將第一縱孔18的開口部包圍那樣的狀態。另外,二張側擋板38被構成為其離開尺寸朝向旋轉方向前方逐漸變大,也就是說,與后方側相比,還是前方側寬。由于集油器34的中間擋板37成為前傾姿勢,所以,在高速環繞時,使環狀導入路25內的潤滑油向半徑方向內側移動。而且,由于在中間擋板37的半徑方向內側開口有第一縱孔18,所以,潤滑油流入第一縱孔18內。另外,通過前方側擴開的側擋板38,使得環狀導入路25內的潤滑油被有效地匯集在第一縱孔18周圍的區域,能夠使潤滑油抵抗離心力,以足夠的勢頭流入第一縱孔18內。因此,沒有必要像應用于以往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的連續供脂裝置那樣提高潤滑油的供給壓力,加上作為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采用接觸型的密封環的情況,能夠期待防止潤滑油從間隙27漏出這樣的效果。流入到第一縱孔18內的潤滑油被后續的潤滑油推出,向圖1所示的潤滑油供給路17的橫孔20內流入。由于橫孔20如上所述,被形成為從第一縱孔18側的端部到第二縱孔19側的端部逐漸遠離中心軸線C,也就是說,被形成為第二縱孔19側相對于第一縱孔18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所以,流入到橫孔20內的潤滑油除受到由后續的潤滑油產生的推出力外,還受到由離心力產生的輔助,朝向第二縱孔19側圓滑地移動。在橫孔20內流下并到達了第二縱孔19的潤滑油從第二縱孔19向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32b之間的環狀空間39 (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和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b之間的區域)流入,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供給。供給到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的潤滑油被后續的潤滑油推出,向環狀空間39內的相反側的區域(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和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之間的區域)流下,進而,依次在潤滑油排出路21的第二縱孔23、橫孔24流下,從第一縱孔22的開口部被排放,在環狀捕集部26被捕集,從潤滑油流出路31向機外排出。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橫孔24被形成為從第二縱孔23側的端部到第一縱孔22側的端部,逐漸遠離中心軸線C,也就是說,被形成為第一縱孔22側相對于第二縱孔23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所以,從第二縱孔23流入到橫孔24內的潤滑油除受到由后續的潤滑油產生的推出力外,還受到由離心力產生的輔助,朝向第一縱孔22側圓滑地移動。另外,在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b (面臨保持器14內的環狀捕集部26的面)中的第一縱孔22的開口部周圍安裝導油器35。該導油器35與在環狀導入路25內環繞的集油器34 (參見圖4、圖5)大小以及形狀相同,在環狀捕集部26內,與集油器34同樣在沿著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的軌道上高速環繞。但是,相對于環繞方向的安裝朝向與集油器34正相反。具體地說,導油器35以中間擋板的前端部向與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從旋轉方向前方側將第一縱孔22的開口部的上方(半徑方向外側)覆蓋的朝向被安裝在外周面13b。該導油器35由于具有中間擋板的前端部向旋轉方向的后方傾斜,通過旋轉來使被排出的潤滑油朝向潤滑油流出路31圓滑地移動這樣的作用,成為從旋轉方向前方側將第一縱孔22的開口部的上方覆蓋的形狀,所以,能夠期待使從第一縱孔22的開口部排出的潤滑油不會成為從其后方推出的潤滑油的阻力,而是順暢地向潤滑油流出路31移動這樣的效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作為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使用接觸型的密封環,所以,在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的運轉中,接觸部分(高速旋轉的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以及唇部29)因摩擦熱而升溫。因此,優選作為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使用由具有耐熱性的原料(例如,充填了聚酰亞胺的PTFE (聚四氟乙烯)等)形成的密封環(耐熱性油封)。在使用不具有耐熱性的密封環的情況下,與外側軸部13接觸的唇部29受損的可能性高。另外,優選在潤滑油注入路30上除潤滑油供給構件外,還連接空氣供給構件。在這種情況下,在從潤滑油供給構件向潤滑油注入路30注入潤滑油時,能夠以規定的壓力將空氣與潤滑油一起注入,通過在潤滑油的供給路徑以及排出路徑(環狀導入路25、潤滑油供給路17、環狀空間39、潤滑油排出路21、環狀捕集部26)依次流下,能夠將注入的潤滑油更圓滑地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供給,另外,能夠圓滑地排出。再有,在使從空氣供給構件注入的空氣在潤滑油的供給路徑以及排出路徑內連續地流下的情況下,能夠恰當地冷卻因摩擦而升溫的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外側軸部13等。因此,優選即使在沒有必要向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供給潤滑油的情況下,也為了冷卻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外側軸部13等而將空氣連續地注入,使之在潤滑油的供給路徑以及排出路徑流下。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用于將從保持器14的外側注入的潤滑油向潤滑油供給路17導入的環狀導入路25以及用于將潤滑油從潤滑油排出路21排出的環狀捕集部26由形成在保持器14的內側的第一環狀槽15以及第二環狀槽16、從內側將它們堵塞的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a、13b構成,但是,也可以將第一環狀槽15以及第二環狀槽16分別形成在外側軸部13側,由從外側將它們堵塞的保持器14的內周面構成環狀導入路25以及環狀捕集部26。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對相對于沉降型離心分離機I的后側的轉筒輪轂6以及保持器14等應用了連續供脂裝置的例進行了說明,但是,也能夠將該連續供脂裝置相對于前側的轉筒輪轂以及保持器等應用。再有,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轉筒輪轂用軸承7以及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0,使用滾珠軸承,但是,也可以使用滾動軸承、滑動軸承或者其它的軸承。另外,作為保持器側油封28a 28c (以及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2a、32b),使用唇部29 (33)被形成在內周側,外周側相對于保持器14 (傳送器輪轂8)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內周側的唇部29 (33)相對于外側軸部13 (內側軸部12)的外周面全周性地接觸那樣的密封環,但是,也可以使用唇部被形成在外周側,內周側相對于外側軸部13(內側軸部12)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外周側的唇部相對于保持器14 (傳送器輪轂8)全周性地接觸那樣的油封,再有,也可以使用唇部即不向外周側,也不向內周側,而是向側方突出的類型的密封環。符號說明1、51 :沉降型離心分離機;2、52 :處理原液供給管;4、54 :轉筒;5、55 :螺旋傳送器;6、56F、56R :轉筒輪轂;7、57F、57R :轉筒輪轂用軸承;8、58 :傳送器輪轂;9、59 :鏈板;
10、60F、60R:傳送器輪轂用軸承;11 :法蘭;12、62F、62R :內側軸部;13、63F、63R :外側軸部;13a、13b :外周面;14 :保持器;15 :第一環狀槽;16 :第二環狀槽;17 :潤滑油供給路;18 :第一縱孔;19 :第二縱孔;20 :橫孔;21 :潤滑油排出路;22 :第一縱孔;23 :第二縱孔;24 :橫孔;25 :環狀導入路;26 :環狀捕集部;27 :間隙;28a、28b、28c :保持器側油封;29 :唇部;30 :潤滑油注入路;31 :潤滑油流出路;32a、32b :傳送器輪轂側油封;33 :唇部;34 :集油器;35 :導油器;36 :底座部;37 :中間擋板;37a :前端部;38 :側擋板;39 :環狀空間;61 差動齒輪。
權利要求
1.一種沉降型離心分離機,所述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具有空心的轉筒、支撐前述轉筒的由法蘭、內側軸部以及外側軸部構成的轉筒輪轂、以可旋轉的狀態支撐被插通于內側的前述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保持器、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內側軸部的外周側經傳送器輪轂用軸承,以可旋轉的狀態被支撐的螺旋傳送器,被構成為通過使它們高速旋轉,來利用離心力將導入到前述轉筒內的處理原液分離并個別地排出,其特征在于, 具備連續供脂裝置,所述連續供脂裝置具有應向前述傳送器輪轂用軸承連續地供給潤滑油的被形成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路、用于將潤滑油向前述潤滑油供給路導入的環狀導入路、為了能夠從前述保持器的外側向前述環狀導入路內注入潤滑油而被形成在前述保持器的內部的潤滑油注入路、被安裝在前述外側軸部的外周面的集油器, 前述環狀導入路由在前述保持器的內側從其內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外側形成的第一環狀槽和從內側將它堵塞的前述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構成, 前述集油器被構成為在前述環狀導入路內的軌道上向規定的方向環繞,且在此時使前述環狀導入路內的潤滑油向半徑方向內側移動,向前述潤滑油供給路內流入。
2.一種沉降型離心分離機,所述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具有空心的轉筒、支撐前述轉筒的由法蘭、內側軸部以及外側軸部構成的轉筒輪轂、以可旋轉的狀態支撐被插通于內側的前述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保持器、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內側軸部的外周側經傳送器輪轂用軸承,以可旋轉的狀態被支撐的螺旋傳送器,被構成為通過使它們高速旋轉,來利用離心力將導入到前述轉筒內的處理原液分離并個別地排出,其特征在于, 具備連續供脂裝置,所述連續供脂裝置具有應向前述傳送器輪轂用軸承連續地供給潤滑油的被形成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路、用于將潤滑油向前述潤滑油供給路導入的環狀導入路、為了能夠從前述保持器的外側向前述環狀導入路內注入潤滑油而被形成在前述保持器的內部的潤滑油注入路、被安裝在前述外側軸部的集油器, 前述環狀導入路由從前述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內側形成的第一環狀槽和從外側將它堵塞的前述保持 器的外周面構成, 前述集油器被構成為能夠在前述環狀導入路內的軌道上向規定的方向環繞,且在此時使前述環狀導入路內的潤滑油向半徑方向內側移動,向前述潤滑油供給路內流入。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接觸型的耐熱性油封被配置在前述第一環狀槽的兩側,所述接觸型的耐熱性油封相對于前述保持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前述外側軸部全周性地接觸,或者相對于前述外側軸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前述保持器全周性地接觸,由這些耐熱性油封,將前述保持器的內周面和前述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封閉。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前述集油器由底座部和中間擋板構成, 前述底座部相對于前述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被固定, 前述中間擋板以其前端部向前述外側軸部的旋轉方向的前方傾斜,從旋轉方向的后方側將前述潤滑油供給路的外側軸部側的開口部的上方覆蓋的狀態被固定。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前述集油器由底座部、中間擋板、二張側擋板構成, 前述側擋板分別被安裝在前述中間擋板的兩側方,以從側方包圍前述潤滑油供給路的外側軸部側的開口部的狀態被固定。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前述二張側擋板被構成為其離開尺寸隨著趨向前述外側軸部的旋轉方向前方而逐漸變大。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前述連續供脂裝置具有應將供給到前述傳送器輪轂用軸承的潤滑油排出的被形成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內部的潤滑油排出路、用于捕集、排出將從前述潤滑油排出路排放的潤滑油的環狀捕集部、為了能夠從前述環狀捕集部內向前述保持器的外側排出潤滑油而被形成在前述保持器的內部的潤滑油流出路, 前述環狀捕集部由在前述保持器的內側從其內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外側形成的第二環狀槽和從內側將它堵塞的前述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構成。
8.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前述連續供脂裝置具有應將被供給到前述傳送器輪轂用軸承的潤滑油排出的被形成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內部的潤滑油排出路、用于捕集、排出從前述潤滑油排出路排放的潤滑油的環狀捕集部、為了能夠從前述環狀捕集部內向前述保持器的外側排出潤滑油而被形成在前述保持器的內部的潤滑油流出路, 前述環狀捕集部由從前述外側軸部的外周面朝向半徑方向內側形成的第二環狀槽和從外側將它堵塞的前述保持器的外周面構成。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接觸型的耐熱性油封被配置在前述第二環狀槽的兩側,所述接觸型的耐熱性油封相對于前述保持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前述外側軸部全周性地接觸,或者相對于前述外側軸部被全周性地緊貼固定,且唇部相對于 前述保持器全周性地接觸,由這些耐熱性油封,將前述保持器的內周面和前述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封閉。
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前述潤滑油供給路由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形成的第一縱孔、在前述內側軸部形成的第二縱孔、從前述第一縱孔的底連通到前述第二縱孔的底的橫孔構成, 前述潤滑油供給路的橫孔被形成為終端側相對于始端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
11.如權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前述潤滑油排出路由在前述轉筒輪轂的外側軸部形成的第一縱孔、在前述內側軸部形成的第二縱孔、從前述第一縱孔的底連通到前述第二縱孔的底的橫孔構成, 前述潤滑油排出路的橫孔被形成為終端側相對于始端側向半徑方向外側傾斜。
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其特征在于,被構成為在前述潤滑油注入路連接潤滑油供給構件以及空氣供給構件,在前述潤滑油注入路以及前述環狀導入路內,使空氣流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備能夠恰當地避免在供給路徑上的潤滑油的漏出,能夠穩定地進行潤滑油的供給以及排出的連續供脂裝置的沉降型離心分離機。本發明中,具備連續供脂裝置,該連續供脂裝置具有被形成在轉筒輪轂(6)的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路(17)、將潤滑油向潤滑油供給路(17)導入的環狀導入路(25)、被形成在保持器(14)的內部的潤滑油注入路(30)、被安裝在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a)的集油器(34),環狀導入路(25)由被形成在保持器(14)的內側的第一環狀槽(15)和從內側將它堵塞的外側軸部(13)的外周面(13a)構成,集油器(34)被構成為在環狀導入路(25)內的軌道上向規定的方向環繞,且在此時使環狀導入路(25)內的潤滑油向半徑方向內側移動,向潤滑油供給路(17)內流入。
文檔編號F16C33/66GK103079708SQ201080068598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7日
發明者湯本岳夫, 田上俊夫 申請人:巴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