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軟管卡箍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軟管卡箍,用于例如利用軟管使機動車中的管子互相連接。 現有技術
當將機動車中的管子連接起來時,例如,將撓性軟管置于管子端部的外周,并用軟管卡箍緊固軟管的外周,從而,使軟管與管子固定。
例如,專利文獻1披露了一種軟管卡箍,其包括C形板簧本體(緊固環1)和一對夾片(一個夾片2A和另一夾片2B),使夾片于徑向自板簧本體的兩個端部豎立以彼此相交。 該一個夾片形成為開設有引導槽的寬尺寸弓狀,而另一夾片形成為可在引導槽內移動的窄尺寸。當板簧本體處于自由狀態時,板簧本體徑向收縮以便緊固軟管。以及,通過使兩個夾片彼此靠近,使板簧本體徑向擴張。在該一個夾片上形成用于和另一夾片接合的鉤狀鎖定部(鎖定部4),以及,當使該另一夾片與鎖定部分離時用于引導該另一夾片的楔形部(引導部5)。
通過用工具諸如一對鉗子使兩個夾片于周向彼此靠近,使該一個夾片的鎖定部與該另一夾片接合,藉此,使板簧本體保持處于徑向擴張狀態。將處于此狀態的軟管卡箍布置于軟管外周。然后,通過使兩個夾片進一步彼此靠近,由楔形部引導該另一夾片,使其于寬度方向移動至該另一夾片不再與鎖定部接合的位置。通過在此狀態下放開工具,板簧本體彈性復原,藉此,使軟管緊固并固定。
專利文獻1 JP-2001-159491-A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1中,通過使板簧本體的兩個端部在徑向向外方向彎折,形成軟管卡箍的兩個夾片,因此,楔形部也在其中途位置于徑向向外方向彎折。
對于上述經彎折的楔形部,當用工具將兩個夾片夾在一起時,該另一夾片沿該一個夾片的楔形部移動,同時,楔形部與該另一夾片之間的滑動阻力逐漸增大。進一步夾緊兩個夾片,直至使二者最大程度地彼此靠近,然后,松開工具,以允許板簧本體徑向收縮。當由于軟管卡箍的制造差異而導致工具的打開位置變化時,有時,可能無法充分夾緊兩個夾片, 也可能無法最大程度地使二者彼此靠近。在這種情況下,當板簧本體徑向收縮時,另一夾片可能碰到該一個夾片的鎖定部,因而,可能阻礙工具的松開操作,或者可能在該另一夾片中產生裂隙,從而劣化產品質量。或者,可能使該另一夾片再次與鎖定部接合,使得板簧本體不能徑向收縮。
此外,設置該一個夾片的楔形部使得滑動阻力逐漸增大,因此,該另一夾片可能在楔形部的中途停止移動。此外,當用過大力量強制使處于這種狀態的該另一夾片朝該一個夾片夾緊時,夾片和板簧本體會變形,并且會影響施加于軟管的緊固力。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軟管卡箍,其中,一對夾片中的另一夾片能可靠移動,直至與該一個夾片的鎖定部相分離,而不會將兩個夾片過度握緊到一起,以及,通過避免板簧本體的變形,可以維持緊固力。
解決問題的措施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軟管卡箍,其具有彎曲成環狀外形的板簧本體,其中,板簧本體的一個端部包括沿周向延伸的長口、以及徑向向外伸出的第一夾片,其中板簧本體的另一端部包括插進該長口從而能在其中于周向滑動的插入片、以及自插入片的端部于徑向向外伸出以面對第一夾片的第二夾片,其中,當板簧本體處于其自由狀態時,板簧本體徑向收縮,以及,通過從自由狀態開始使第一夾片與第二夾片彼此靠近,使板簧本體克服其彈性力徑向擴張,其中,第一夾片包括鎖定片,鎖定片經由彎折部自第一夾片的伸出中途位置于周向朝第二夾片延伸,鎖定片的末端部于板簧本體寬度方向延伸成鉤狀形式作為鎖定部,鎖定部可與第二夾片的一側接合,該第二夾片的這一側與面對第一夾片的另一側相反,其中, 第二夾片包括接合保持部,該接合保持部保持鎖定部與第二夾片的一側之間的接合,其中, 在板簧本體徑向收縮的自由狀態下,鎖定部相對于第二夾片于寬度方向偏移,從而,在周向上,鎖定部和第二夾片不重疊,其中,鎖定部與第二夾片接合時鎖定片中面對第二夾片的一個側緣包括楔形部,其自鎖定部朝彎折部延伸,同時于板簧本體的寬度方向展寬;以及止動部,其自楔形部中靠近彎折部的末端開始大致平行于第一夾片延伸,其中,楔形部沿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周面的平面布置,以及,其中,楔形部與止動部之間的交點相對于鎖定部于寬度方向偏移。
在比第一夾片的另一側緣與止動部之間的交點更靠近末端的位置處,在第一夾片中形成彎折孔,以及,彎折部可以靠近于彎折孔設置。
發明的優點
根據本發明,從板簧本體徑向收縮的自由狀態開始,通過克服板簧本體的彈性力使第一夾片與第二夾片彼此靠近,并通過使鎖定片于寬度方向偏移,使其鎖定部與位于第二夾片相反側的接合保持部接合。因此,可以將板簧本體保持為,在板簧本體的兩個端部于寬度方向偏斜的情況下,使其徑向擴張。
在這種狀態下,將軟管卡箍布置在管子外所放置軟管的外周。然后,通過使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彼此進一步靠近,例如,通過用工具諸如一對鉗子或鑷子夾緊,解除由接合保持部所保持的接合,并且由設置于鎖定片的楔形部引導第二夾片于寬度方向移動,以移離鎖定部直至與止動部鄰接。當第二夾片鄰接止動部時,限制第二夾片朝第一夾片的進一步移動。在這種狀態下,第二夾片(通過楔形部而已于寬度方向移動)相對于鎖定部于寬度方向可靠偏移。
在這種狀態下,當逐漸打開工具因而允許第二夾片遠離第一夾片移動時,由于板簧本體的彈性恢復力,插入片在長口內滑動,并且,板簧本體徑向收縮。因此,可以將軟管緊固成固定于管子。
由于止動部設置在鎖定片上以與楔形部連續,當使兩個夾片靠近時,由楔形部引導第二夾片達到止動部,在此處阻止第二夾片的進一步移動,并且可以使第二夾片相對于鎖定部于寬度方向可靠偏移。所以,操作者能可靠地識別工具的最終夾緊位置,藉此,他或她能以可靠安全的方式執行將軟管卡箍緊固至軟管的操作。因此,可以避免由于用工具過度夾緊而導致板簧本體變形,從而,維持軟管卡箍對軟管的緊固力。
由于楔形部沿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周面的平面布置,能夠避免兩個夾片彼此靠近時在第二夾片與楔形部之間所產生滑動阻力的增大,以及,第二夾片能在受楔形部引導的同時可靠移動,直至與止動部鄰接,從而,便于板簧本體的徑向收縮工作。
圖1軸測方式圖示處于徑向收縮狀態的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軟管卡箍;
圖2軸測方式圖示處于徑向擴張狀態同時鎖定片與第二夾片接合的軟管卡箍;
圖3圖示處于平展狀態的軟管卡箍;
圖4A和圖4B圖示處于鎖定片與第二夾片接合狀態的軟管卡箍,圖4A是放大的俯視圖,圖4B是放大的側視圖5A和圖5B圖示的軟管卡箍處在第一夾片與第二夾片被工具夾在一起以使第二夾片沿楔形部移動的狀態,圖5A是放大的俯視圖,圖5B是放大的側視圖6A和圖6B圖示處在第二夾片移動直至與止動部鄰接狀態的軟管卡箍,圖6A是放大的俯視圖,圖6B是放大的側視圖7是處于徑向收縮狀態的軟管卡箍的正視圖8是處于徑向收縮狀態的軟管卡箍的后視圖9是處于徑向收縮狀態的軟管卡箍的俯視圖10是處于徑向收縮狀態的軟管卡箍的仰視圖11是處于徑向收縮狀態的軟管卡箍的右側視圖;以及
圖12是處于徑向收縮狀態的軟管卡箍的左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1至圖12,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軟管卡箍。在圖7至圖12中,以實線示出本實施例的特征部分。當本專利申請改變為(局部)設計應用時,用實線指示的部分是本發明實施形態的特征部分。圖7至圖12中所示的長短交替的虛線僅僅指示實施形態特征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的邊界。
如圖1和圖2所示,軟管H置于管子(或管件等)P的一個端部,本發明的軟管卡箍(卡箍)10用來緊固軟管H的外周,以將軟管H固定于管子P。
通過將帶狀金屬板沖壓出具有預定形狀的金屬片,并使沖壓出的金屬片彎曲,形成本實施例中的卡箍10(參見圖幻。卡箍10具有板簧本體12。作為使沖壓金屬片彎曲的結果,板簧本體12具有環狀外形。在板簧本體12的一個端部形成第一夾片20,并在另一端部形成第二夾片40。通過使各端部徑向向外彎折,形成兩個夾片20、40。在自由狀態下,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因而,第一夾片20和第二夾片40于周向彼此分離(參見圖1)。通過克服板簧本體12的彈性力使第一夾片20和第二夾片40于周向彼此靠近,可以使板簧本體 12徑向擴張(參見圖2)。
在板簧本體12的一個端部,沿周向形成具有預定長度的長口 14。在長口 14的末端側,使板簧本體12的該一個端部彎折以徑向向外伸出,從而,形成具有弓狀外形的第一夾片20。如圖2所示,長口 14的兩個內側邊緣14a、Ha成楔形,使得長口 14的寬度朝板簧本體12的該一個端部逐漸加寬,從而,便于將插入片38插進長口 14。
經由彎折部25,在第一夾片20上形成鎖定片觀,鎖定片觀用于與第二夾片40接合。如圖1至圖6B所示,板狀基部23自第一夾片20的弓狀上壁部21的下表面伸出,并沿第一夾片20延伸。經由彎折部25使基部23彎折,從而形成鎖定片觀。也就是,鎖定片觀自第一夾片20的伸出中途位置延伸。如圖1至圖3所示,在彎折部25中與延伸部四的側緣^a (與形成楔形部34的側緣相反)相交的端部中,形成彎折孔26,以便于彎折形成鎖定片28。
鎖定片28的延伸部四在周向上自彎折部25朝第二夾片40延伸。延伸部四的末端部在板簧本體12的寬度方向延伸,以形成鉤狀外形的鎖定部30,鎖定部30與第二夾片40的一側(與面對第一夾片20的一側相反)接合。在本實施例中,使延伸部四朝板簧本體12的一個寬度方向側部偏移,并且使其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12的周面延伸(參見圖 4B)。在本實施例中,表述“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的周面”指延伸部四延伸,同時相對周面切線在士5°范圍內傾斜。
在延伸部四的側緣設置楔形部34和止動部36,當使兩個夾片20、40于周向彼此靠近并且使鎖定部30與第二夾片40彼此接合時(參見圖1、圖3、圖4A和圖4B),該側緣面對第二夾片40。
楔形部34自鎖定部30側(自延伸部四的縱向中途位置)朝彎折部25傾斜延伸, 同時于板簧本體12的寬度方向展寬。當使兩個夾片20、40于周向靠近時,楔形部34引導第二夾片40,使其于寬度方向移離鎖定部30 (參見圖5A和圖5B)。如圖4A和圖4B所示, 楔形部34沿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12周面的平面布置,也就是,其布置成相對周面切線在士 5°范圍內傾斜。如圖3、圖4A和圖4B所示,當從上方于徑向向內方向觀察板簧本體12 時,楔形部;34大致直線狀傾斜延伸。
止動部36自楔形部34中靠近彎折部25的末端延伸,以大致平行于第一夾片 20 (參見圖4A)。如圖6A和圖6B所示,在第二夾片40受楔形部34引導移動后,止動部36 鄰接第二夾片40,從而,阻止第二夾片40進一步移動。
在比延伸部四的側緣(其位置與形成楔形部34所在側緣相反)與止動部36 之間的交點A更靠近末梢的位置處,在第一夾片20中形成彎折孔26。通過在這種位置形成彎折孔沈,彎折部25的位置可以設定為比止動部36更靠近于鎖定片觀近端,同時避免在楔形部34的縱向中途位置處形成彎折部。
在圖6A中,自楔形部34與止動部36之間的交點I沿周向繪制長短交替虛線。如圖6A所示,楔形部34與止動部36之間的交點I相對于鎖定部30在寬度方向上偏移。為此,當第二夾片40移動至與止動部36鄰接時,使第二夾片40相對于鎖定部30在寬度方向上偏移,因而不再與鎖定部30接合。
鎖定凸部30a自鉤狀鎖定部30的延伸端朝彎折部25凸出,以及,此鎖定凸部30a 與第二夾片40的凹槽狀接合保持部43接合。當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自由狀態)時,鎖定凸部30a相對于第二夾片40的接合保持部43在寬度方向上偏移,從而在周向上二者不重疊。通過使兩個夾片20、40于周向靠近且在寬度方向使板簧本體12偏斜,使鎖定凸部 30a與接合保持部43對準,使鎖定凸部30a與接合保持部43相接合。因此,將板簧本體12 保持處于徑向擴張狀態。從此狀態開始,通過使兩個夾片20、40于周向進一步靠近,使鎖定凸部30a與接合保持部43分離,并且由板簧本體12自身的彈性力校正板簧本體12的寬度方向偏斜。在此狀態下,鎖定凸部30a與接合保持部43于周向彼此不重疊。因此,通過釋放兩個夾片20、40使其彼此移離,插入片38在長口 14內滑動,并且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
鎖定片觀的末梢部32為弧狀圓形。鎖定部30中面對第二夾片40的側邊30c (參見圖幻為楔形,以朝末梢部32漸窄。因此,當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時,避免鎖定部30與插入片38抵觸。使鎖定片觀中包括末梢部32在內的末端部朝板簧本體12的徑向內側彎折,從而避免鎖定片觀的末梢部32被工具T夾到。
在板簧本體12的另一端部形成插入片38。插入片38插進長口 14。當板簧本體 12徑向伸縮時,插入片38在長口 14內于周向滑動。如圖3所示,在稍離開插入片38末梢端的位置處,將插入片38中用于面對鎖定片觀的一個緣部38a切除成幾乎達到板簧本體 12的中心線C。將插入片38中包括該一個緣部38a的端部朝板簧本體12的徑向外側彎折, 從而,形成用于面對第一夾片20的第二夾片40。
凸出片41自第二夾片40的末端部于其寬度方向朝板簧本體12的一側(朝凸出片41接近鎖定片觀的方向)凸出。這便于用工具諸如一對鉗子或鑷子夾緊第二夾片40。
如圖2、圖4A和圖4B所示,通過使第二夾片40在厚度方向凹進預定深度,在第二夾片40的一側(外側)(其與面對第一夾片20的一側相反)形成凹槽狀外形的接合保持部43。鎖定片觀中鎖定部30的鎖定凸部30a與凹槽狀接合保持部43的內周緣接合,藉此,保持第二夾片40與鎖定部30之間的接合。接合保持部43的形狀并不局限于凹槽狀外形。例如,也可以通過能限制鎖定部30移動的凸起形狀來形成接合保持部43。因此,可以采用任意形狀,只要能保持第二夾片40與鎖定部30之間的接合即可。
接著,說明利用上述卡箍10使諸如橡膠材料制成的撓性軟管H與管子P緊固的過程。
如圖1所示,從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且第一夾片20與第二夾片40彼此分離的狀態開始,用工具T諸如一對鉗子或鑷子(參見圖4B)將第一夾片20和第二夾片40夾在一起,以克服板簧本體12的彈性恢復力使第一夾片20和第二夾片40在周向上靠近。然后, 在板簧本體12于寬度方向偏斜時使鎖定片觀的鎖定部30朝第二夾片40的外側伸出,并且使鎖定部30的鎖定凸部30a與凹槽狀接合保持部43對準,使得鎖定凸部30a與接合保持部43接合。結果,板簧本體12保持處于徑向擴張狀態,同時,接合保持部43與鎖定凸部 30a接合,并且使板簧本體12的兩個端部于寬度方向偏斜,如圖2所示。
在此狀態下,將卡箍10布置于軟管H的外周,此軟管H安裝于管子P —個端部的外周。然后,如圖4B所示,用工具T諸如一對鉗子或鑷子將第一夾片20和第二夾片40夾在一起,以使兩個夾片20、40于周向彼此進一步靠近。
然后,使鎖定凸部30a與凹槽狀接合保持部43分離,并且由鎖定片觀的楔形部34 滑動方式引導第二夾片40,使得第二夾片40于寬度方向移動,同時移離鎖定部30,如圖5A 和圖5B所示。
當第二夾片40與鎖定片28的止動部36鄰接時,如圖6A和圖6B所示,阻止第二夾片40朝第一夾片20進一步移動。在這種狀態下,楔形部34與止動部36之間的交點I 相對于鎖定部30于寬度方向偏移,所以,可以使第二夾片40相對于鎖定部30于寬度方向偏移,以使其與鎖定部30可靠分離。
在這種狀態下,當逐漸打開工具T使得第一夾片20與第二夾片40彼此移離時,由板簧本體12的彈性恢復力使插入片38在長口 14內滑動。結果,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并將軟管H緊固成與管子P固定。
在上述卡箍10中,從板簧本體12徑向擴張的狀態開始,通過簡單地使兩個夾片 20,40于周向彼此靠近,第二夾片40能在受楔形部34引導的同時可靠地移動至第二夾片 40與鎖定部30分離的位置,從而,能容易地進行使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的操作。
楔形部34沿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12周面的平面布置(參見圖4B)。所以,當使兩個夾片20、40于周向彼此靠近時,避免第二夾片40與楔形部34之間滑動阻力增大。因此, 第二夾片40能在受到楔形部34引導的同時可靠地移動,直至與止動部36鄰接,從而,能容易地進行使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的操作。
在第一夾片20的鎖定片28上設置止動部36,使止動部36與楔形部34連續。所以,當使兩個夾片20、40彼此靠近以使板簧本體12徑向收縮時,受到楔形部34引導的第二夾片40與止動部36鄰接,藉此,阻止第二夾片40進一步移動。在此狀態下,使第二夾片40 于寬度方向偏移而不再與鎖定部30接合。因此,操作人員能可靠地獲知工具T的最終夾緊位置,藉此,他或她能以可靠安全的方式執行軟管的卡緊操作。并且,可以避免因工具T過于夾緊而使板簧本體12出現變形,從而,維持施加于軟管H的緊固力。
如圖3和圖4A所示,設置于鎖定片洲的楔形部34形成光滑平面,并且以從上方在徑向向內方向觀察時傾斜的方式大致直線狀傾斜延伸。所以,可以抑制第二夾片40在楔形部34上滑動時所導致的滑動阻力。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3所示,在延伸部四的側緣(其與形成楔形部34 的側緣相反)與彎折部25相交的彎折部25端部中設置彎折孔沈。根據這種結構,在彎折部25的位置處可以容易地使鎖定片觀彎折,并且可以避免彎折鎖定片觀時所形成的彎曲部達到楔形部34。因此,楔形部34可以容易地成型為具有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12周面的平面形狀。
附圖標記說明
10軟管卡箍(卡箍);12板簧本體;14長口 ;20第一夾片;25彎折部;26彎折孔; 28鎖定片;29a側緣;30鎖定部;34楔形部;36止動部;38插入部;40第二夾片;43接合保持部
權利要求
1.一種軟管卡箍,其具有彎曲成環狀外形的板簧本體, 其中,所述板簧本體的一個端部包括長口,其沿周向延伸,以及第一夾片,其于徑向向外伸出, 其中,所述板簧本體的另一端部包括插入片,將所述插入片插進所述長口以能在其中沿周向滑動,以及第二夾片,其自所述插入片的端部于徑向向外伸出,以面對所述第一夾片, 其中,當所述板簧本體處于其自由狀態時,所述板簧本體徑向收縮,以及,通過從所述自由狀態開始使所述第一夾片與所述第二夾片彼此靠近,使所述板簧本體克服其彈性力徑向擴張,其中,所述第一夾片包括鎖定片,所述鎖定片經由彎折部自所述第一夾片的伸出中途位置于所述周向朝所述第二夾片延伸,所述鎖定片的末端部于所述板簧本體的寬度方向延伸成鉤狀形式作為鎖定部,所述鎖定部能與所述第二夾片的一側接合,所述第二夾片的該一側與面對所述第一夾片的另一側相反,其中,所述第二夾片包括接合保持部,所述接合保持部保持所述鎖定部與所述第二夾片的一側之間的接合,其中,在所述板簧本體徑向收縮的所述自由狀態下,所述鎖定部相對于所述第二夾片于所述寬度方向偏移,從而,在所述周向上,所述鎖定部與所述第二夾片不重疊,其中,所述鎖定部與所述第二夾片接合時所述鎖定片中面對所述第二夾片的一個側緣包括楔形部,其自所述鎖定部朝所述彎折部延伸,同時于所述板簧本體寬度方向展寬,以及止動部,其自所述楔形部中靠近所述彎折部的末端開始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夾片延伸,其中,所述楔形部沿大致平行于所述板簧本體周面的平面布置,以及其中,所述楔形部與所述止動部之間的交點相對于所述鎖定部于所述寬度方向偏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管卡箍,其中,在比所述第一夾片的另一側緣與所述止動部之間的交點更靠近末端的位置處, 在所述第一夾片中形成彎折孔,以及其中,所述彎折部靠近于所述彎折孔設置。
全文摘要
一種軟管卡箍,其中第二夾片能可靠地移動直至與鎖定部分離,兩個夾片不會過于夾緊在一起,并且可以維持板簧本體的緊固力。該軟管卡箍(10)具有板簧本體(12),以及,在一個端部形成長口(14)和第一夾片(20),同時在其另一端部形成插入片(38)和第二夾片(40)。在第一夾片(20)中經由彎折部(25)形成具有鉤狀鎖定部(30)的鎖定片(28),同時在第二夾片(40)上形成接合保持部(43)。在鎖定片(28)上設置自鎖定部(30)朝彎折部(25)展寬的楔形部(34)、以及大致平行于第一夾片(20)的止動部(36)。楔形部(34)沿大致平行于板簧本體(12)周面的平面布置,以及,楔形部(34)與止動部(36)之間的交點相對于鎖定部(30)于寬度方向偏移。
文檔編號F16L33/10GK102498324SQ20108004143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18日
發明者永井孝夫, 田中健朗 申請人:百樂仕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