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將驅動力傳遞機構收容于殼體中,所述殼體具有有開口部的主體部和安裝于上述開口部的蓋部,并且在上述蓋部設置有油泵。
背景技術:
為了將用于潤滑和冷卻的潤滑油供給至驅動裝置的各部位,有在驅動裝置的殼體中具備機械式油泵的情況,該機械式油泵通過構成收容于該殼體的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旋轉軸(例如傳達引擎的旋轉驅動力的輸入軸等)的旋轉驅動力來動作。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在以液密狀態安裝于殼體11的一端側的蓋12中具有油泵70的構成。具體來說,利用蓋12、以及安裝于該蓋12的殼體外面的油泵蓋76來區劃形成油泵70的泵室。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265517號公報(段落0042、圖2等)但是,如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的構成,因為油泵的泵室形成于收容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殼體的外面(在專利文獻1的例子中為蓋12的殼體外面),所以若假設在區劃形成泵室的構件之間的接合面(在專利文獻1的例子中為蓋12和油泵蓋76之間的接合面)中存在潤滑油能夠通過的空隙,則潤滑油就經由該空隙泄漏到殼體外。因此,這樣的構成在區劃形成泵室的構件間的接合時要求液密性的程度很高,因此,由于部件件數的增加和制造工序的復雜化而使制造成本增大。因此,希望實現能夠將在區劃形成泵室的構件間的接合時要求的液密性抑制在較低的程度的驅動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一種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將驅動力傳遞機構收容于殼體中,所述殼體具有有開口部的主體部和安裝于上述開口部的蓋部,并且在上述蓋部設置有油泵,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裝置具有泵蓋,該泵蓋以收容于由上述主體部和上述蓋部包圍的殼體內空間的狀態而被安裝于構成上述殼體的內面的上述蓋部的殼體內面,上述油泵的泵室由在上述蓋部和上述泵蓋的接合部中的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部形成。根據上述特征構成,油泵的泵室以收容于由主體部和蓋部包圍的殼體內空間的狀態形成。因此,假使潤滑油從區劃形成泵室的蓋部和泵蓋的接合面向泵室的外部泄漏,該潤滑油也只是向殼體內空間滴下。另外,在殼體內空間收容有利用潤滑油進行潤滑及冷卻的驅動力傳遞機構。因此,向殼體內空間的潤滑油的泄漏是允許的。因此,能夠將在蓋部和泵蓋接合時要求的液密性抑制在較低的程度,從而能夠抑制部件數量的增大和制造工序的復雜化。即,不使用密封構件(0型圈等),使用僅將蓋部和泵蓋以相互抵接的狀態固定的構成,假使在使用密封構件的情況下,也能夠采用簡單的密封構造,從而能夠抑制制造成本。另外,和泵蓋一起區劃形成泵室的部件因為是相對于殼體的主體部能夠拆卸的蓋部,所以能夠簡化油泵的安裝作業和維護作業。
在此,優選為,上述油泵的吸入油路以及排出油路的至少一方由在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槽形成。根據該構成,作為油泵必須的油路的吸入油路以及排出油路的至少一方使用設置于蓋部的對接面以及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的凹槽,而能夠簡單地形成。因此,和通過開孔加工形成吸入油路或排出油路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制造工序的復雜化。并且,為了抑制殼體的大型化,優選為將連接吸入油路和潤滑油供給源的連接油路、連接排出油路和潤滑油供給對象的連接油路設置在殼體內。關于這一點,根據本構成, 能夠簡化由設置于對接面的凹槽形成的油路(吸入油路以及排出油路的一方或雙方)和上述連接油路的連接部的構成。即,將收容于殼體內空間的泵蓋的端部作為該連接部利用,僅在泵蓋上實施簡單的加工,就能形成連接部。另外,收容于殼體內空間的泵蓋因為通常為比蓋部小的部件,所以通過在為較小的一方的部件的泵蓋上實施加工形成連接部,其優點較大。另外,優選為,上述蓋部和上述泵蓋以在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分別設置的平滑的抵接面抵接。根據該構成,不使用密封構件,僅將蓋部和泵蓋以相互抵接的狀態固定,就能得到一定的液密性。因此,不需要密封構件,并且也不需要用于保持密封構件的形狀加工,能夠將制造成本抑制在較低的程度。另外,如上所述,因為向殼體內空間的潤滑油的泄漏是允許的,所以不會產生問題。另外,優選為,用于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潤滑以及冷卻的一方或雙方的潤滑油流通的中繼油路由在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部形成,上述泵蓋具有溝狀的潤滑油導入部,該溝狀的潤滑油導入部將由構成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旋轉構件的旋轉而濺起的潤滑油引導至上述中繼油路。根據該構成,能夠通過簡單的構成形成中繼油路,和通過開孔加工形成中繼油路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制造工序的復雜化。另外,能夠將潤滑油導入部和泵蓋設為同一部件,從而能夠抑制由于具有潤滑油導入部而引起的部件數量的增加。另外,優選為,上述驅動裝置具有構成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并和驅動上述油泵的油泵驅動軸同軸配置的旋轉軸,上述旋轉軸經由軸承支承于上述泵蓋。根據該構成,因為是能夠將和油泵驅動軸同軸配置的旋轉軸經由泵蓋支承于蓋部的構成,所以能夠容易實現在該旋轉軸和蓋部之間配置泵蓋。另外,優選為,在上述蓋部的殼體內面形成有與上述油泵的排出口連通的排出室、 與設置于驅動上述油泵的油泵驅動軸的內部的軸心油路的軸端部連通的軸端室、以及連通上述排出室和上述軸端室的連通油路。根據該構成,因為能夠向油泵驅動軸的內部的軸心油路恰當地供給潤滑油,所以經由軸心油路能夠相對于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的部件從軸心側供給潤滑油。該構成適宜于有從以油泵驅動軸作為基準確定的徑向外側難以供給潤滑油的部件的情況。另外,優選為,上述油泵在上述泵室內具有泵轉子,上述泵轉子和油泵同軸配置, 并且上述泵轉子通過該油泵驅動軸被驅動,上述吸入油路以及上述排出油路的至少一方沿上述泵轉子的徑向形成。
根據該構成,在相對于泵轉子從徑向外側向泵室供給潤滑油的情況下、或相對于泵轉子從泵室向徑向外側供給潤滑油的情況下,能夠將吸入油路和排出油路的長度抑制在較短的程度。另外,優選為,上述油泵產生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潤滑、冷卻的一方或雙方所需的油壓。由于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潤滑、冷卻所需的油壓比在自動變速機中的離合器和制動器卡合所需的油壓低,所以油泵構成為產生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潤滑、冷卻的一方或雙方所需的油壓,在這種構成中,在區劃形成泵室的構件間接合時要求的液密性的程度較低。本發明特別適合這樣的構成。
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驅動裝置的部分軸向剖面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驅動裝置的徑向剖面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蓋部的接合部以及泵蓋的立體圖。圖4是從對接面側觀察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蓋部的圖。圖5是從對接面側觀察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泵蓋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此,以適用于混合動力車輛用的驅動裝置的情況為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驅動裝置1在收容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殼體60的蓋部70具有油泵3。而且,該驅動裝置1具有在蓋部70具有的油泵3以及其附帶的油路構成的特征。以下,對本實施方式涉及的驅動裝置1的構成以 “驅動裝置的整體構成”、“蓋部的構成”、“泵蓋的構成”、“油泵的構成”、“油路的構成”的順序詳細說明。而且,在以下說明中,只要沒有特殊說明,“軸向”、“周向”以及“徑向”是以油泵 3具有的泵轉子4的軸心為基準進行定義的。另外,在以下說明中,只要沒有特殊說明,“軸向一側”表示圖1中的左側及圖2中的紙面內側。并且,在以下說明中,只要沒有特別說明, “軸向另一側”表示圖1中的右側及圖2中的紙面近前側。1.驅動裝置的整體構成基于圖1對驅動裝置1的整體構成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裝置1作為混合動力車輛(未圖示)用的驅動裝置,具有作為驅動力源的引擎(未圖示)和2個旋轉電機10、13。在此,“引擎”作為含有火花點火發動機(汽油引擎)和壓縮點火發動機(柴油引擎)等公知的各種內燃機的概念使用。另外,“旋轉電機”作為含有電動機(motor)、發電機(generator)、以及適應必要時發揮電動機以及發電機兩個功能的電動機·發電機中的任一項的概念使用。在圖1中,表示了 2個旋轉電機10、13中的1個旋轉電機10。而且, 驅動裝置1具有收容2個旋轉電機10、13以及后述的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殼體60,殼體60 的一端連結固定于引擎。并且,引擎的轉矩(旋轉驅動力)被殼體60的內部的驅動力傳遞機構2傳遞。在本例中,雖然圖示省略,但將殼體6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即圖1中的右側的端部作為連結固定引擎的連結固定部。殼體60具有具有開口部63的主體部62 ;和安裝于該開口部63的蓋部70。在本例中,主體部62和蓋部70以液密狀態接合。雖然圖示省略,但主體部62具有筒狀的周壁部,該周壁部構成為從徑向外側覆蓋旋轉電機10、13和驅動力傳遞機構2。另一方面,蓋部70在本例中構成為將開口部63的整體覆蓋并閉塞,在軸向區劃了殼體60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即,蓋部70配置于殼體60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邊界區域。這樣的主體部 62、蓋部70例如可以為鑄造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開口部63在主體部62的軸向一側的端部即圖1中的左側的端部上形成。所以,在本例中,蓋部70配置于主體部62的軸向一側的端部。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和引擎的連結固定部設置于殼體60的軸向另一側。所以,在本例中,開口部63、蓋部 70位于殼體60中的和引擎的連結固定部的相反側的端部。因此,例如在以車輛為基準引擎被設置于殼體60前方的情況下,開口部63、蓋部70位于殼體60的后端部。另外,例如在以車輛為基準引擎被設置于殼體60的右側的情況下,開口部63、蓋部70位于殼體60的左側的端部。另外,在上述中,即使前后反向、左右反向也一樣。而且,在殼體60的蓋部70設置有油泵3。油泵3是為了供給用于潤滑和冷卻的潤滑油至驅動裝置1的各部位的泵,并通過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旋轉軸的轉矩來動作。 在本例中,油泵3通過后述的油泵驅動軸30的轉矩被驅動。如圖1所示,油泵3形成于蓋部70和泵蓋80的接合部72。另外,在下面對油泵3、蓋部70以及泵蓋80的構成進行詳細說明。在殼體60的內部收容有驅動力傳遞機構2。驅動力傳遞機構2在本例中是設置有用于在引擎、2個旋轉電機10、13以及混合動力車輛的車輪(未圖示)之間傳遞驅動力的傳動構件的機構。作為這種傳動構件,例如,具有軸、齒輪機構、傳動帶、鏈條等的將旋轉以等速或變速傳遞的各種構件。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力傳遞機構2設置有差動齒輪機構(未圖示),該差動齒輪機構將驅動連結于引擎的輸出軸的輸入軸(未圖示)和旋轉電機10的轉子11之間以能夠相互傳遞驅動力的方式連結。該差動齒輪機構構成電動無級變速機構。 這樣的差動齒輪機構例如優選由行星齒輪機構構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力傳遞機構2設置有轉子軸31和油泵驅動軸30。油泵驅動軸30是用于驅動油泵3的旋轉軸。在本實施方式中,油泵驅動軸30以和上述輸入軸一體旋轉的方式構成,油泵3由引擎的轉矩而被驅動。另外,在油泵驅動軸30 的內部設置有軸心油路M。雖詳情后述,但經由該軸心油路M,從油泵3排出的潤滑油從徑向內側供給至上述差動齒輪機構,從而對該差動齒輪機構進行潤滑。另外,在圖1中,潤滑油的流動用實線的箭頭表示。對于圖2、圖3也一樣。轉子軸31是用于傳遞旋轉電機10的轉矩的軸,并以和轉子11 一體旋轉的方式構成。轉子軸31與油泵驅動軸30同軸配置。具體來說,轉子軸31的徑向內側形成為中空的圓筒狀,油泵驅動軸30以相對于轉子軸31能夠相對旋轉的形式配置于轉子軸31的徑向內側。在本實施方式中,轉子軸31相當于本發明中的“和油泵驅動軸同軸配置的旋轉軸”。另外,在轉子軸31上以一體旋轉的方式安裝有解析器5的傳感器轉子。解析器5 是用于檢測轉子11相對于旋轉電機10的定子12的旋轉位置(電角度)、旋轉速度的傳感器。另外,解析器5的傳感器定子如圖1及圖2所示地通過緊固螺栓而緊固固定于泵蓋80。并且,在轉子軸31的內部設置有軸向油路58以及徑向油路59。徑向油路59是用于將供給至軸向油路58的潤滑油的一部分供給至在旋轉電機10上形成的冷卻回路的油路。旋轉電機10利用供給至該冷卻回路的潤滑油而進行自身的冷卻。
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裝置1具有貯油部20,該貯油部20貯存因為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旋轉構件(例如齒輪等)的旋轉而濺起的潤滑油。而且,如圖1所示,貯存于貯油部20的潤滑油經由油路57以及后述的泵蓋80的潤滑油導入部82而供給至中繼油路52。而且,供給至該中繼油路52的潤滑油經由設置于泵蓋80的連通孔90而供給至軸承 32、上述轉子軸31內的軸向油路58。2.蓋部的構成接下來,對蓋部70的構成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2所示,在蓋部70中從軸向另一側緊固固定泵蓋80。另外,圖2是從殼體60的主體部62與蓋部70的連接處觀察軸向一側的徑向剖面圖,為了說明方便,只表示了一部分的構成要素。例如,在圖1中所示的軸承32、 解析器5的傳感器轉子、轉子軸31等在圖2中省略。另外,在圖2中,將形成于蓋部70與泵蓋80的接合部72的油路用虛線來表示。并且,在圖2中,用雙點劃線表示旋轉電機10、 13的外周面。而且,蓋部70例如可以為鑄造部件。這時,形成于蓋部70的加工部(后述的凹部74 77、79等)優選為鑄孔形成。如圖3及圖4所示,在蓋部70的對接面形成有泵室形成用凹部79、凹部74、用于安裝泵蓋80的多個緊固孔。在此,蓋部70的對接面是在泵蓋80安裝于蓋部70的狀態下 (以下僅說“泵蓋安裝狀態”),由泵蓋80覆蓋的面的意思。換言之,蓋部70的對接面是包含在泵蓋安裝狀態下在接合部72與泵蓋80接觸的抵接面73 (接合面)的平面,并基于在與該平面正交的方向觀察的接合部72或泵蓋80的輪廓而大致確定邊緣的平面的意思。艮口, 蓋部70的對接面由抵接面73與形成凹部或孔的地方的假想面構成。另外,關于蓋部70的對接面的“凹部”是表示在泵蓋安裝狀態下,相對于抵接面73位于遠離泵蓋80 —側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抵接面73如圖3所示,相對于鄰接徑向外側的蓋部70的其它部分(接合部72以外的部分)向軸向另一側突出的平面。另外,在本例中,抵接面73為平滑的面。凹部74是相對于抵接面73向軸向一側凹陷的面。并且,凹部74在泵蓋安裝狀態下和泵蓋80的抵接面83 —起形成后述的中繼油路52。另外,優選將凹部74與抵接面73 同樣地也設為平滑的面。同時,若凹部74的軸向位置是相對于抵接面73向軸向一側凹陷的位置的話,則不論其和蓋部70的其他部分的位置關系如何。泵室形成用凹部79是形成于蓋部70的對接面的凹部,通過該泵室形成用凹部79 和泵蓋80的抵接面83區劃形成后述的泵室40 (參照圖1)。在本例中,泵室形成用凹部79 為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為大致圓形的凹部。而且,在泵室形成用凹部79的底面,形成有多個凹部75 77。凹部75的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如圖4所示,為與收容于泵室40的泵轉子4 (參照圖1)的形狀對應的大致圓弧狀。而且,凹部75在泵蓋安裝狀態下,在軸向與后述的泵蓋80的凹部87對置,并和該凹部87 —起形成與油泵3的排出口連通的排出室42 (參照圖1以及圖2)。因此,凹部75 為蓋部70的排出用凹部。另外,油泵3的排出口在泵室40的軸向兩側由蓋部70的凹部75 的開口和泵蓋80的凹部87的開口形成。即,油泵3的排出口是與由泵室形成用凹部79形成的泵室40連通的開口。凹部76的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如圖4所示,為與泵轉子4的形狀對應的大致圓弧狀。而且,凹部76在泵蓋安裝狀態下,與后述的泵蓋80的凹部86在軸向對置,并與該凹部86 —起形成與油泵3的吸入口連通的吸入室44(參照圖1及圖2)。因此,凹部76為蓋部70的吸入用凹部。另外,油泵3的吸入口在泵室40的軸向兩側由蓋部70的凹部76的開口和泵蓋80的凹部86的開口形成。即,油泵3的吸入口是與由泵室形成用凹部79形成的泵室40連通的開口。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凹部75比凹部76形成得深。 即,凹部75的軸向一側的底面部和凹部76的軸向一側的底面部相比,位于軸向一側。因此, 排出室42比吸入室44的容積形成得大。凹部77如圖1、圖3、圖4所示形成為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隨著朝向軸向一側而整體縮小。具體來說,凹部77在泵室形成用凹部79的底面部中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為大致圓形。而且,從該底面部到軸向一側的規定位置,隨著朝向軸向一側,凹部77的從軸向觀察的剖面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區域向徑向內側接近。而且,從該規定的位置到軸向一側的端部,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為大致圓形,且在軸向上一樣。另外,在軸向一側的端部的大致圓形剖面的直徑比在上述底面部的大致圓形剖面的直徑小。這是因為在軸向一側的端部的大致圓形剖面的直徑是通過如上所述的接近徑向內側的一部分的區域的徑向內側端的圓的直徑。由該凹部77形成后述的軸端室43。而且,為了連通由凹部77形成的空間(軸端室43)和由凹部75形成的空間(排出室42),而形成有孔78。由該孔78形成后述的連通油路5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孔 78的軸向為和泵轉子4的軸向交叉的方向。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孔78的軸向相對于泵轉子4的軸向以大致45度的角度交叉。3.泵蓋的構成下面,對泵蓋80的構成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2所示,泵蓋80以收容于被殼體60 的主體部62和蓋部70包圍的殼體內空間61的狀態,安裝于構成殼體60的內面的蓋部70 的殼體內面。另外,泵蓋80例如可以為鑄造部件。這時,形成于泵蓋80的加工部(后述的凹部86、87及凹槽84、85等)優選為鑄孔形成。如圖3及圖5所示,在泵蓋80的對接面形成有凹槽84、85、凹部86、87、油路連接孔88、89、連通孔90、用于插入油泵驅動軸30的插入孔33、及用于插入緊固螺栓的多個插入孔。在此,泵蓋80的對接面是在泵蓋安裝狀態下,和蓋部70接觸的一側的面的意思。換言之,泵蓋80的對接面是含有在泵蓋安裝狀態下在接合部72與蓋部70接觸的抵接面83 (接合面)的平面,并基于在與該平面正交的方向觀察的泵蓋80的輪廓而大致確定邊緣的平面的意思。即,泵蓋80的對接面由抵接面83和形成凹槽、凹部以及孔的地方的假想面構成。 另外,雖省略詳細說明,但如圖1及圖2所示,泵蓋80通過緊固螺栓被緊固固定于蓋部70。 另外,關于泵蓋80的對接面的“凹部”是表示在泵蓋安裝狀態下,相對于抵接面83位于遠離蓋部70 —側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抵接面83如圖3所示,為平滑的面。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蓋部70和泵蓋80是以設置于蓋部70的對接面上的平滑的抵接面73和設置于泵蓋80的對接面上的平滑的抵接面83抵接的方式接合的。所以,不用密封構件,僅通過將蓋部70和泵蓋80以相互抵接的狀態固定,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液密性。凹槽84是沿徑向形成的槽狀的凹部,并在泵蓋安裝狀態下與蓋部70的抵接面73 一起形成后述的吸入油路50。在本例中,凹槽84的與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狀為大致矩形。并且,以和凹槽84連通的方式而形成凹部86和油路連接孔88。凹部86的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如圖5所示,為與泵轉子4的形狀相對應的大致圓弧狀。該凹部86如上述那樣,和蓋部70的凹部76 —起形成吸入室44。因此,凹部86為泵蓋80的吸入用凹部。 另外,油路連接孔88如圖1所示,構成用于連接油路管道96的連接部,在本例中,為在軸向穿設的孔。凹槽85是沿徑向形成的槽狀的凹部,在泵蓋安裝狀態下,和蓋部70的抵接面73 一起形成后述的徑向排出油路51。在本例中,凹槽85的與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狀為大致矩形。并且,以和凹槽85連通的方式而形成凹部87和油路連接孔89。凹部87的從軸向觀察的剖面形狀如圖5所示,為與泵轉子4的形狀相對應的大致圓弧狀。該凹部87如上述那樣,和蓋部70的凹部75 —起形成排出室42。因此,凹部87為泵蓋80的排出用凹部。 另外,油路連接孔89構成用于連接圖2所示的油路管道95的連接部,在本例中,為在軸向穿設的孔。連通孔90是用于連通中繼油路52和轉子軸31內的軸向油路58的孔,在本例中為在軸向穿設的孔。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轉子軸31如圖1所示,經由軸承32而被支承于泵蓋80。 另外,泵蓋80被緊固固定于殼體60的蓋部70。因此,在本例中,轉子軸31經由軸承32以及泵蓋80以自由旋轉的方式被支承于殼體60。通過采用這樣的構成,能夠將泵蓋80配置于蓋部70和轉子軸31之間,并且能夠經由連通孔90將供給至中繼油路52的潤滑油供給至軸承32與轉子軸31內的軸向油路58。并且,泵蓋80具有溝狀的潤滑油導入部82,該潤滑油導入部82將由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旋轉構件的旋轉而濺起的潤滑油導入中繼油路52。如上所述,由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旋轉構件的旋轉而濺起的潤滑油被貯存于貯油部20,從設置于油路57的端部的孔向鉛垂方向下方滴下。并且,為了接住像這樣滴下的潤滑油,如圖3所示的具有溝狀形狀的潤滑油導入部82相對該孔被設置于下方(在鉛垂方向的下側)。另外,因為泵蓋80 構成為具有這樣的潤滑油導入部82,所以能將潤滑油導入部82和泵蓋80作成同一部件,從而抑制由于具備潤滑油導入部82而導致的部件數量的增加。另外,在泵蓋80為鑄造部件的情況下,優選為通過鑄造一體形成潤滑油導入部82。4.油泵的構成接下來,對油泵3的構成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油泵3在泵室40的內部具有泵轉子4。泵轉子4與油泵驅動軸30同軸配置并由該油泵驅動軸30驅動。在本例中,油泵3 為內嚙合齒輪泵,構成泵轉子4的內轉子和外轉子雙方均收容于泵室40內,并且內轉子固定于油泵驅動軸30。另外,油泵3的構成并不限于此,并且,作為泵的形式也優選作為外嚙合齒輪泵、葉輪泵等。油泵3如圖1及圖2所示,構成為,經由吸入口從吸入室44將潤滑油吸入至泵室 40而使油壓產生,并經由排出口向排出室42排出潤滑油。吸入口如上所述,由在泵蓋安裝狀態下軸向對置的蓋部70的凹部76的開口和泵蓋80的凹部86的開口形成,起將吸入室 44以及吸入油路50與泵室40連通的作用。另外,排出口由在泵蓋安裝狀態下軸向對置的
9蓋部70的凹部75的開口和泵蓋80的凹部87的開口形成,起經由排出室42將徑向排出油路51和軸心油路M與泵室40連通的作用。但是,泵室40由在蓋部70和泵蓋80的接合部72的蓋部70的對接面以及泵蓋80 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部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蓋部70的對接面形成有泵室形成用凹部79,由該泵室形成用凹部79和泵蓋80的抵接面83形成泵室40。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沒有使用0型圈等密封構件,采用以僅將蓋部70和泵蓋 80相互抵接的狀態來緊固固定的構成。形成泵室40的泵蓋80如上所述,以收容于殼體內空間61的狀態而被安裝于蓋部 70的殼體內面。因此,如上述形成的泵室40為收容于殼體內空間61的空間。因此,假使潤滑油泄漏到泵室40的外部,該潤滑油也只是滴下到殼體內空間61。另外,在殼體內空間 61收容有利用潤滑油進行潤滑、冷卻的驅動力傳遞機構2。因此,向殼體內空間61的潤滑油泄漏是允許的。如上所述,因為基于本發明形成泵室40,從而能夠將在蓋部70和泵蓋80接合時要求的液密性抑制在較低的程度。因此,如上所述,能夠形成不使用密封構件的泵室40,從而能夠抑制部件數量的增大和制造工序的復雜化。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油泵3構成為產生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潤滑以及冷卻雙方所需要的油壓。一般的,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潤滑和冷卻所需的油壓比在自動變速機構中的離合器與制動器的卡合所需的油壓低。因此,在油泵3的用途為潤滑或冷卻的情況下,能夠將在泵室40內部作用的壓力抑制在較低程度。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基于這種觀點,也能夠將在蓋部70和泵蓋80接合時要求的液密性抑制在較低的程度。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于蓋70的對接面的抵接面73和設置于泵蓋80的對接面的抵接面83雙方都為平滑的面。即,蓋部70和泵蓋80是以設置于蓋部70 的對接面的平滑的抵接面73與設置于泵蓋80的對接面的平滑的抵接面83抵接的方式接合的。因此,僅通過將蓋部70和泵蓋80以相互抵接的狀態固定,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液密性。另外,因為泵室40采用由相對于殼體60的主體部60能夠拆卸的蓋部70和安裝于該蓋部70的泵蓋80來形成的構造,所以能夠簡化油泵的安裝作業和維護作業。5.油路的構成接下來,對驅動裝置1具有的油路的構成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做為吸入側的油路具有吸入油路50,作為排出側的油路具有徑向排出油路51和軸心油路M。吸入油路50是用于將來自潤滑油供給源的潤滑油引導至泵室40的油路。例如, 在循環過驅動裝置1的各部分的潤滑油存積于殼體60的下部的構成的情況下,殼體60的下部為潤滑油供給源。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吸入油路50的一端經由油路連接孔 88,與跟過濾器21連接的油路管道96內的油路連通。油泵3經由油路管道96內的油路以及吸入油路50從潤滑油供給源吸入潤滑油。在本實施方式中,吸入油路50如圖1 圖3所示,由設置于泵蓋80的對接面的凹槽84和蓋部70的對接面(抵接面7 形成。具體來說,在泵蓋安裝狀態下,通過泵蓋80 的凹槽84在蓋部70側的開口部被蓋部70的抵接面73閉塞,形成沿對接面的吸入油路50。 并且,因為泵蓋80的凹槽84與油路連接孔88連通,所以供給至油路連接孔88的潤滑油在吸入油路50中流通。另外,因為泵蓋80的凹槽84與區劃形成吸入室44的凹部86連通,所以在吸入油路50中流通的潤滑油經由吸入室44供給至吸入口。但是,如圖2所示,從相對于泵室40設置于徑向外側的油路連接孔88向吸入油路 50供給潤滑油。對應這樣的泵室40和油路連接孔88的位置關系,在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通過將吸入油路50沿徑向形成為大致直線狀的油路,將吸入油路50的長度抑制為較短的程度。徑向排出油路51是用于將從油泵3排出的潤滑油向驅動裝置1的各部分供給的油路。具體來說,如圖2所示,徑向排出油路51的一端經由油路連接孔89而與油路管道95 內的油路連通。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油路管道95具有向在圖2中比泵轉子4的軸心還靠上方供給潤滑油的形狀。和旋轉電機10不同的旋轉電機13以軸100為軸心配置, 其構成為將供給至油路管道95的潤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用于該旋轉電機13的冷卻。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圖3所示,徑向排出油路51由設置于泵蓋80的對接面的凹槽85和蓋部70的對接面(抵接面7 形成。具體來說,在泵蓋安裝狀態下,通過泵蓋80 的凹槽85在蓋部70側的開口部被蓋部70的抵接面73閉塞,形成沿對接面的徑向排出油路51。并且,因為泵蓋80的凹槽85與區劃形成排出室42的凹部87連通,所以從泵室40 排到排出口的潤滑油經由排出室42供給至徑向排出油路51。另外,因為泵蓋80的凹槽85 與油路連接孔89連通,所以在徑向排出油路51中流通的潤滑油經由油路連接孔89供給至油路管道95內的油路。但是,如圖2以及圖3所示,構成徑向排出油路51和油路管道95內的油路的連接部的油路連接孔89相對于泵室40設置于徑向外側。對應這樣的泵室40和油路連接孔89 的位置關系,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通過將徑向排出油路51沿徑向形成為大致直線狀的油路,將徑向排出油路50的長度抑制為較短的程度。在本例中,徑向排出油路51以沿圖2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構成。另外,因為圖2的左右方向和將驅動裝置1搭載于混合動力車輛的狀態的水平方向一致,所以在本例中,徑向排出油路51的延伸方向是水平方向。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吸入油路50以及徑向排出油路51雙方由在蓋部70 的對接面以及泵蓋80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在本例中為泵蓋80的對接面)設置的凹槽形成,并沿泵轉子4的徑向形成。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徑向排出油路51相當于在本發明中的 “由在蓋部的對接面以及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槽形成的排出油路”并且,如上所述,構成用于將潤滑油供給至吸入油路50的連接部的油路連接孔88 和構成用于將潤滑油從徑向排出油路51抽出的連接部的油路連接孔89由在泵蓋80上穿設的孔構成。即,因為與泵室40連通的吸入油路50和徑向排出油路51由在蓋部70的對接面以及泵蓋80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槽構成,所以能夠只對泵蓋80實施加工來設置上述連接部。另外,因為上述連接部形成于殼體內空間61,假使經由該連接部泄漏了潤滑油,該潤滑油也只是滴下到殼體內空間61。因此,能夠簡化上述連接部的密封構造。另外,如圖1所示,在本例中,在油路連接孔88和油路管道96的連接地方,表示了使用作為密封構件的0型圈的情況的例子。軸心油路M和徑向排出油路51 —樣,是用于將油泵3排出的潤滑油向驅動裝置 1的各部分供給的油路。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表達為油泵3排出的潤滑油流通的路徑的意思上,軸心油路M也是排出油路。但是,軸心油路M并不是由設置于蓋部70的對接面以及泵蓋80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的凹槽形成的。
具體來說,經由排出室42、連通油路53以及軸端室43從排出口供給潤滑油至軸心油路M。排出室42如上所述,以與排出口連通的方式由設置于蓋部70的凹部75形成。 連通油路53如上所述,由形成于蓋部70的孔78形成,并連通排出室42和軸端室43。軸端室43由設置于蓋部70的凹部77形成,并構成為與作為軸心油路M的軸向一側的端部的軸端部55連通。即,在蓋部70的殼體內面,排出室42、連通油路53以及軸端室43以相互連通的方式形成,經由這些構件能夠從排出口向軸心油路M適當地供給潤滑油。在本實施方式中,供給至軸心油路M的潤滑油向軸向另一端側流通,并構成為經由未圖示的油路,相對上述差動齒輪機構等能夠從徑向內側供給潤滑油,其中上述差動齒輪機構在輸入軸和旋轉電機10的轉子11之間以相互能夠傳遞驅動力的方式連結。因此, 例如,即使有從徑向外側難以供給潤滑油的部件,也能對該部件適當地供給潤滑油。中繼油路52是用于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潤滑以及冷卻雙方的潤滑油流通的油路。 在本實施方式中,中繼油路52由設置于蓋部70的對接面的凹部74和泵蓋80的對接面(抵接面8 形成。如圖3所示,蓋部70的凹部74是相對于抵接面73向軸向一側凹陷的面。 因此,中繼油路52的軸向兩側的邊界由凹部74和泵蓋80的抵接面83區劃。并且,如上所述,構成為經由泵蓋80具有的潤滑油導入部82,由貯油部20向中繼油路52供給潤滑油。 供給至中繼油路52的潤滑油,經由形成于泵蓋80的貫通孔90供給至軸承32,并且供給至轉子軸31內的軸向油路58。并且,供給至軸向油路58的潤滑油被用于旋轉電機10的冷卻、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各部分的潤滑和冷卻。另外,在中繼油路52中流通的潤滑油構成為由于重力向泵蓋80的貫通孔90流動。關于這一點,基于圖2進行說明。另外,圖2的上下方向和將驅動裝置1搭載于車輛的狀態的上下方向(鉛垂方向)大致一致。如圖2所示,潤滑油導入部82位于比貫通孔90 靠上方(鉛垂方向的上側),中繼油路52以將潤滑油導入部82和貫通孔90直線狀地連結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夠將供給至潤滑油導入部82的潤滑油利用重力供給至貫通孔90。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吸入油路50、徑向排出油路51以及中繼油路52都由設置于泵蓋80的對接面以及蓋部70的對接面的一方的凹部形成。因此,和通過開孔加工形成這些油路的情況相比,能抑制制造工序的復雜化。另外,雖然在蓋部70通過開孔加工形成徑向油路則有蓋部70的耐壓性降低的危險,但是也能抑制這樣的耐壓性能的降低。6.其他實施方式(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泵室40由設置于蓋部70的對接面的泵室形成用凹部 79形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泵室 40構成為由設置于在接合部72的泵蓋80的對接面的凹部形成,或者構成為由在接合部72 的蓋部70的對接面以及泵蓋80的對接面雙方設置的凹部形成,也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形式之一。(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吸入油路50以及徑向排出油路51雙方由設置于泵蓋 80的對接面的凹槽84、85形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也可優選為,吸入油路50以及徑向排出油路51雙方構成為由在蓋部70 的對接面設置的凹槽形成,或者構成為由在蓋部70的對接面以及泵蓋80的對接面的雙方設置的凹槽形成。另外,雖然是理所當然的,在吸入油路50和徑向排出油路51中,形成凹槽的構件也可以不同。并且,吸入油路50以及徑向排出油路51的至少一方不是在對接面設置的凹槽,例如,也可以由在蓋部70或泵蓋80穿設的孔、油路管道等構成。另外,也可優選以下構成,驅動裝置1不具有徑向排出油路51,從泵室40排出的潤滑油只供給至軸心油路54。(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吸入油路50以及徑向排出油路51雙方沿泵轉子4的徑向大致直線狀地形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也可優選為,吸入油路50以及徑向排出油路51的至少一方為沿與泵轉子4的徑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構成。另外,作為與泵轉子4的徑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可以為沿泵轉子4的軸向或周向的方向,或者可以為由徑向、軸向以及周向中的任意2個或3個方向的組合而確定的方向。另外,也可優選為,吸入油路50以及徑向排出油路51的至少一方不是形成為直線狀而是形成為曲線狀。(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形成吸入油路50和徑向排出油路51的凹槽84、85的與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狀為大致矩形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也可優選為,將凹槽84、85形成為與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狀為大致半圓形或大致三角形。(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蓋部70和泵蓋80以設置于蓋部70的對接面的平滑的抵接面73和設置于泵蓋80的對接面的平滑的抵接面83抵接的方式接合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不使用 0型圈等密封構件,而僅以蓋部70和泵蓋80相互抵接的狀態緊固固定的情況的例子,但是也可優選為,根據必要經由密封構件而緊固固定蓋部70和泵蓋80。(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中繼油路52由設置于蓋部70的凹部74形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也可優選為,中繼油路 52為由設置于泵蓋80的凹部形成的構成,或者為由設置于蓋部70的對接面以及泵蓋80的對接面雙方的凹部形成的構成。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中繼油路52為用于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潤滑以及冷卻雙方的潤滑油流通的油路的情況的例子,但是也可優選為, 中繼油路52為用于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潤滑以及冷卻中的一方的潤滑油流通的油路的構成。另外,驅動裝置1為不具有中繼油路52的構成也可以。(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泵蓋80具有將由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旋轉構件的旋轉而濺起的潤滑油引導至中繼油路52的溝狀的潤滑油導入部82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也可優選為,泵蓋80不具備潤滑油導入部82,而構成為從油路57直接向中繼油路52供給潤滑油。另外,用與泵蓋80不同的部件構成潤滑油導入部82也可以。(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轉子軸31經由軸承32而被支承于泵蓋8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轉子軸31經由軸承直接被支承于殼體60的構成也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之一。另外,轉子軸31和油泵驅動軸30不同軸配置的構成也可以。(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排出室42、連通油路53以及軸端室43形成于蓋部70 的殼體內面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 在蓋部70的殼體內面不具有排出室42、連通油路53以及軸端室43中的一個或全部的構成也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之一。這種情況下,經由別的油路和別的室向軸心油路M供給潤滑油的構成也可以,油泵驅動軸30不具有軸心油路M的構成也可以。(1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蓋部70構成為覆蓋主體部62的開口部63的整體來閉塞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優選為,蓋部70構成為只覆蓋主體部62的開口部63的一部分。(1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供蓋部70安裝的開口部63形成于主體部62的軸向端部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開口部63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主體部62具有位于軸向兩端部間的中間壁,在該中間壁形成供蓋部70安裝的開口部63,以上構成也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之一。另外,也可優選為,開口部63的位置不是在軸向端部,而是在與軸向交叉的方向的端部形成。例如,也可優選為,在驅動裝置1搭載于車輛的狀態下,開口部63位于鉛垂方向上側或鉛垂方向下側的端部。另外,雖然是理所當然的,泵轉子4的軸向在驅動裝置1搭載于車輛的狀態下,與水平方向大致平行也可以,鉛垂方向等與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也可以。(1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油泵驅動軸30構成為與輸入軸一體旋轉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優選為,油泵驅動軸30構成為例如和轉子軸31等的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其他的軸一體旋轉。(1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油泵3構成為產生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潤滑以及冷卻雙方所需的油壓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油泵3構成為產生驅動力傳遞機構2的潤滑或冷卻一方所需的油壓,也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形式之一。另外,也可優選為,在驅動裝置1在殼體60的內部具有自動變速機構(有級變速機構或無極變速機構)的情況下,油泵3構成為產生自動變速機構中的離合器和制動器的卡合所需的油壓。(1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在殼體60的內部具有2個旋轉電機10、13,并且這2 個旋轉電機10、13不同軸配置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優選為,2個旋轉電機10、13同軸配置。另外,也可優選為,旋轉電機不是2個,而是只具有1個,或具有3個以上的構成。(1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驅動裝置1為混合動力車輛用的驅動裝置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也可優選為,驅動裝置1為不具備作為驅動力源的引擎的電動車用的驅動裝置。另外,也可優選為,驅動裝置1為只具有作為驅動力源的引擎的車輛用的驅動裝置。這種情況下,在殼體60內不具有旋轉電機,驅動力傳遞機構2(變速機構等)為收容于殼體60內的主要部件。另外,無論哪種情況下,用于將引擎、旋轉電機的驅動力分配給多個車輪的輸出用差動齒輪裝置也可以構成為一體地設置在殼體60的內部,該輸出用差動齒輪也可以構成為設置于和殼體60不同的殼體內。另外,驅動裝置1并不限定于車輛用的驅動裝置,本發明可以適用于在殼體內具有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所有驅動裝置。工業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明優選適用于驅動力傳遞機構被收容于具有有開口部的主體部和安裝于上述開口部的蓋部的殼體中,并且在上述蓋部設置有油泵的驅動裝置。符號說明1…驅動裝置;2…驅動力傳遞機構;3…油泵;4…泵轉子;30…油泵驅動軸;31···轉子軸(旋轉軸);32…軸承;40…泵室;42…排出室;43…軸端室;50…吸入油路;51…徑向排出油路(排出油路);52…中繼油路;53…連通油路力4…軸心油路;55…軸端部;60··· 殼體;61…殼體內空間;62…主體部;63…開口部;70…蓋部;72…接合部;80…泵蓋;82··· 潤滑油導入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將驅動力傳遞機構收容于殼體中,所述殼體具有有開口部的主體部和安裝于上述開口部的蓋部,并且在上述蓋部設置有油泵,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裝置具有泵蓋,該泵蓋以收容于由上述主體部和上述蓋部包圍的殼體內空間的狀態而被安裝于構成上述殼體的內面的上述蓋部的殼體內面,上述油泵的泵室由在上述蓋部和上述泵蓋的接合部中的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部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油泵的吸入油路以及排出油路的至少一方由在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槽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蓋部和上述泵蓋通過在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分別設置的平滑的抵接面抵接。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潤滑以及冷卻的一方或雙方的潤滑油流通的中繼油路由在上述蓋部的對接面以及上述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部形成,上述泵蓋具有溝狀的潤滑油導入部,該溝狀的潤滑油導入部將由構成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旋轉構件的旋轉而濺起的潤滑油引導至上述中繼油路。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裝置具有構成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并和驅動上述油泵的油泵驅動軸同軸配置的旋轉軸,上述旋轉軸經由軸承支承于上述泵蓋。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蓋部的殼體內面,形成有與上述油泵的排出口連通的排出室、與設置于驅動上述油泵的油泵驅動軸的內部的軸心油路的軸端部連通的軸端室、以及連通上述排出室和上述軸端室的連通油路。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油泵在上述泵室內具有泵轉子,上述泵轉子和油泵驅動軸同軸配置,并且上述泵轉子通過該油泵驅動軸被驅動,上述吸入油路以及上述排出油路的至少一方沿上述泵轉子的徑向形成。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油泵產生上述驅動力傳遞機構的潤滑、冷卻的一方或雙方所需的油壓。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將在區劃形成泵室的構件間的接合時要求的液密性抑制在較低的程度的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具有以收容于主體部和蓋部包圍的殼體內空間的狀態而被安裝于構成殼體的內面的蓋部的殼體內面的泵蓋,油泵的泵室由在蓋部和泵蓋的接合部的蓋部的對接面以及泵蓋的對接面的至少一方設置的凹部形成。
文檔編號F16H57/031GK102362100SQ201080013760
公開日2012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5日
發明者佐田夏木, 小松拓也, 尾關豐隆, 新智夫 申請人:愛信艾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