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平壁管帶材及雙平壁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造管道的管材,還涉及使用該管材的管道,更具體地說,涉 及一種雙平壁管帶材及雙平壁管。
背景技術:
在地下管網工程中,塑料纏繞結構壁管材已被廣泛使用。由于采用純塑料制造的 管道環剛度較低,難以達到交通要道承重荷載所需的高環剛度要求,因此需要加大管壁厚 度,使得制造管道的材料用量大大增加,成本增高。為了實現提高管道環剛度并降低管道生產成本的目的,出現了采用雙平壁塑鋼加 強結構的纏繞管。如圖1所示,專利號為200920110819. 8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鋼塑復 合纏繞管”,在橫截面呈矩形的型材2中設置加強鋼帶3,將型材2螺旋纏繞成管道1。得到 環剛度較高的管材,滿足地下管道承載重荷所要求的環剛度要求。上述雙平壁管在采用型材2螺旋纏繞制造纏繞管道1時,相鄰的型材之間采用表 面相互貼合粘接的結構實現型材纏繞時側面結構的連接。上述現有雙平壁管帶材的側部連 接結構存在如下缺陷1、由于帶材側部連接面為纏繞管的徑向平面,連接表面須在高溫及受壓狀態下才 能實現連接,因而纏繞設備需要設置對纏繞狀態中的帶材施加軸向壓力的結構部件,使得 纏繞設備結構復雜;2、由于帶材側部連接面為纏繞管的徑向平面,在纏繞管承受徑向壓力或彎矩時, 連接面承載能力較弱,連接面容易產生裂縫,導致纏繞管泄露;3、在內層管壁與外層管壁之間設置的加強鋼帶3通常采用等間距布置,而不考慮 加強鋼帶3的寬度與加強鋼帶3的布置間距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難以使雙平壁塑鋼纏繞 管帶材做到用最少的材料用量得到最合理的管材截面慣性矩;4、由于加強鋼帶3采用等間距布置,使得雙平壁塑鋼纏繞管的縱向可撓性較低, 當安裝管網的土壤發生不均勻沉降時,容易造成管道局變結構因沉降使管道所產生的內部 應力導致管體發生開裂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雙平壁管帶材,克服現有雙平 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側部連接結構存在的承載能力較弱、纏繞設備結構復雜、加強鋼帶在 雙平壁管帶材 中布置不合理、雙平壁管縱向可撓性較低等缺陷。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在于,提供一種雙平壁管,克服現有雙平壁管 帶材纏繞制管時側部連接結構存在的承載能力較弱、纏繞設備結構復雜、加強鋼帶在雙平 壁管帶材中布置不合理、雙平壁管縱向可撓性較低等缺陷。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之一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雙平壁管帶材, 包括內層塑膠壁、外層塑膠壁、中間塑膠層和加強金屬帶,所述中間塑膠層位于所述內層塑膠壁與外層塑膠壁之間、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并將該內、外層塑膠壁連 接為一體,所述加強金屬帶長度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中間塑膠層中或 設置在所述中間塑膠層中及所述內層塑膠壁和或外層塑膠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組加強金屬帶,每組至少包括兩條所述加強金屬帶,每組加強金屬帶 中的加強金屬帶的寬度H與該組加強金屬帶中相鄰的加強金屬帶中心間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鄰兩組加強金屬帶之間相鄰 兩所述加強金屬帶的中心間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包括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 ;所述連接部A和連接部B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 延伸出,所述連接部C和連接部D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 向延伸出,該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的長度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 延伸;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A 相對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外層塑膠壁 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 表面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表 面D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 部B的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 部C和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與所 述外連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合搭 接連接,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BI 滿足所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所述 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滿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 部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 柱面內;或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 A相對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內層塑膠壁 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 外表面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 表面D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 連接部B的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 連接部C和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 與所述外連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 合搭接連接,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 BII滿足所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 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I滿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 述連接部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 同一圓柱面內。在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帶材中,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三角形,所述連接部D橫截面為三角形。 在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帶材中,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一端與所述雙平壁管帶 材橫截面的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面A連接的L形;所述連接部D橫截面為 一端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面C連接的L 形。在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帶材中,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部C沿所述雙平壁管 帶材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 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之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雙平壁管,使用 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成,所述雙平壁管帶材包括內層塑膠壁、外層塑膠壁、中間塑膠層和加 強金屬帶,所述中間塑膠層位于所述內層塑膠壁與外層塑膠壁之間、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 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并將該內、外層塑膠壁連接為一體,所述加強金屬帶長度沿所述雙平壁 管帶材長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中間塑膠層中或設置在所述中間塑膠層中及所述內層塑膠壁 和或外層塑膠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組加強金屬帶,每組至少包括兩條所述加強金屬帶,每組加強金屬帶 中的加強金屬帶的寬度H與該組加強金屬帶中相鄰的加強金屬帶中心間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鄰兩組加強金屬帶之間相鄰 兩所述加強金屬帶的中心間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包括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 ;所述連接部A和連接部B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 延伸出,所述連接部C和連接部D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 向延伸出,該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的長度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 延伸;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A 相對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外層塑膠壁 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 表面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表 面D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 部B的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 部C和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與所 述外連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合搭 接連接,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BI 滿足所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所述 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滿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 部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 柱面內;或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 A相對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內層塑膠壁 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 表面D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 連接部B的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 連接部C和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 與所述外連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 合搭接連接,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 BII滿足所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 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I滿 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 述連接部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 同一圓柱面內。在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中,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三角形,所述連接部D橫截面 為三角形。在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中,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一端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 截面的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面A連接的L形;所述連接部D橫截面為一端 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面C連接的L形。在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中,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部C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 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 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實施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帶材及雙平壁管,與現有技術比較,其有益效果是1.將雙平壁管帶材的搭接結構由徑向平面連接改變為軸向平面連接,使管道在承 受徑向載荷或彎曲載荷時連接面的受力狀態由受拉變為受剪,提高了連接面的承載能力;2.在纏繞制管時連接面只要求纏繞設備提供徑向壓力、不要求提供軸向壓力,從 而簡化了纏繞設備結構;3.采用加強鋼帶成組布置的概念,更有效地發揮加強鋼帶對塑膠管壁的加強作 用,在獲得最合理的管材截面慣性矩的同時,可以有效降低鋼材、塑膠材料的用量;4.采用加強鋼帶成組布置的概念,在保證雙平壁管環剛度的同時,提高了管道的 縱向撓度,利于管道在土壤發生不均勻沉降環境下適應土壤沉降,避免管體開裂的發生。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一種現有的雙平壁管帶材的橫截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雙平壁管帶材一種實施例的橫截面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雙平壁管帶材連接部結構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雙平壁管帶材連接部結構另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雙平壁管帶材另一種實施例的橫截面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雙平壁管帶材一種實施例的搭接狀態橫截面示意圖。圖7是圖6中I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帶材結構如下雙平壁管帶材10包括內層塑膠壁12、外層塑膠壁11、中間塑膠層13和加強金屬 帶14 (如鋼帶或其他金屬帶)。中間塑膠層13位于內層塑膠壁12與外層塑膠壁11之間、沿雙平壁管帶材10的 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并將該內、外層塑膠壁12、11連接為一體,加強金屬14的長度沿雙平壁 管帶材10的長度方向設置在中間塑膠層13中或設置在中間塑膠層13中以及內層塑膠壁 12和外層塑膠壁11中或設置在中間塑膠層13中以及內層塑膠壁12或外層塑膠壁11中。加強金屬帶14成組布置。每組加強金屬帶包括兩條或兩條以上(如兩條、三條、 四條、五條等)加強金屬帶14,每組加強金屬帶中的加強金屬帶14的寬度H與該組加強金 屬帶中相鄰的加強金屬帶中心間距B之比滿足1. 35彡H/B彡1. 75,其中,B大于等于15 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同時,相鄰兩組加強金屬帶之間相鄰的兩條加強金屬帶14的中心 間距L滿足B彡L彡4B。在雙平壁管帶材10的橫截面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延伸出連接部15、連接部 16,在雙平壁管帶材10的橫截面另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延伸出連接部17、連接部18。 連接部15、16、17、18的長度沿雙平壁管帶材10的長度方向延伸。如圖2、圖7所示,連接部15包括內表面和外表面,外表面與雙平壁管帶材10的內 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與外表面相對的內表面為連接部15與連接部18搭接連 接的內連接表面。連接部16包括外表面,該外表面為連接部16與連接部17搭接連接的外連接表 面,該外連接表面與外層塑膠壁11的外表面之間設置第一連接高差。同樣,連接部17包括內表面和外表面,外表面與雙平壁管帶材10的外層塑膠壁的 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與外表面相對的內表面為連接部17與連接部16搭接連接的內連接 表面。連接部18包括外表面,該外表面為連接部18與連接部15搭接連接的外連接表 面,該外連接表面與內層塑膠壁12的外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連接高差。連接部15的寬度大于連接部16的寬度,連接部17的寬度大于連接部18的寬度。連接部15、16、17、18的寬度滿足在將雙平壁管帶材10纏繞制管時,當連接部15 的內連接表面與連接部18的外連接表面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連接部17的內連接表面與 連接部16的外連接表面相貼配合搭接連接,連接部16與連接部18在連接部15上的投影 不發生重疊,以保證在纏繞制管時,連接部16與連接部18不會發生干涉,如圖6、圖7所示。第一連接高差滿足連接部17與連接部16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連接部17的外 表面與相鄰配合的外層塑膠壁11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該圓柱面為管道的外壁圓 柱面)。第二連接高差滿足連接部15與連接部18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連接部15的外 表面與相鄰配合的內層塑膠壁12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該圓柱面為管道的內壁圓 柱面)。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15、16、17、18采用搭接邊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3所 示,連接部16采用橫截面為三角形161的連接部結構,同樣,連接部18也采用橫截面為三角形的連接部結構,以提高連接部16、18的剛度,保證將雙平壁管帶材10纏繞制管時連接部 17與連接部16相貼配合搭接連接、連接部15與連接部18相貼配合搭接連接的連接質量。 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連接部16采用橫截面為L形162的連接部結構,L 形162的一端與雙平壁管帶材10的橫截面的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連接部15的內連接 表面連接,連接部18也采用橫截面為L形的連接部結構,以提高連接部16、18的剛度,保證 將雙平壁管帶材10纏繞制管時連接部17與連接部16相貼配合搭接連接、連接部15與連 接部18相貼配合搭接連接的連接質量。上述實施例的雙平壁管帶材10在纏繞制管時采用左螺旋方向旋轉制管。如圖5所示,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與雙平壁管帶材10相對稱,將連接部15、連接 部18設置在外層塑膠壁11 一側,將連接部16、連接部17設置在內層塑膠壁12 —側,形成 雙平壁管帶材20,也能夠實現本發明目的。雙平壁管帶材20在纏繞制管時采用右螺旋方向 旋轉制管。雙平壁管帶材20的結構變化與雙平壁管帶材10相同。為了簡化結構、便于制造,上述雙平壁管帶材10、雙平壁管帶材20可以采用如下 對稱結構連接部15與連接部17沿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連接部16 與連接部18沿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采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成,在此不再 贅述。
權利要求1. 一種雙平壁管帶材,包括內層塑膠壁、外層塑膠壁、中間塑膠層和加強金屬帶,所述 中間塑膠層位于所述內層塑膠壁與外層塑膠壁之間、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間隔設 置并將該內、外層塑膠壁連接為一體,所述加強金屬帶長度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 設置在所述中間塑膠層中或設置在所述中間塑膠層中及所述內層塑膠壁和或外層塑膠壁 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組加強金屬帶,每組至少包括兩條所述加強金屬帶,每組加強金屬帶中 的加強金屬帶的寬度H與該組加強金屬帶中相鄰的加強金屬帶中心間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鄰兩組加強金屬帶之間相鄰 兩所述加強金屬帶的中心間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包括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 ;所述連接部A和連接部B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延 伸出,所述連接部C和連接部D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 延伸出,該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的長度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延 伸;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高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A相對 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 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 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表面D與 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B的 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 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與所述外連 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 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BI滿足所 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外層塑膠 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滿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部D相貼 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或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A相 對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 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 表面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表 面D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連 接部B的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 部C和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與所 述外連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合搭 接連接,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BII 滿足所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所述 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I滿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 接部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 圓柱面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平壁管帶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三角形,所 述連接部D橫截面為三角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平壁管帶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一端與所 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面A連接的L形;所述連接 部D橫截面為一端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 面C連接的L形。
4.如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雙平壁管帶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 部C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沿 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
5.一種雙平壁管,使用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成,所述雙平壁管帶材包括內層塑膠壁、外 層塑膠壁、中間塑膠層和加強金屬帶,所述中間塑膠層位于所述內層塑膠壁與外層塑膠壁 之間、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并將該內、外層塑膠壁連接為一體,所述加強 金屬帶長度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中間塑膠層中或設置在所述中間塑 膠層中及所述內層塑膠壁和或外層塑膠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組加強金屬帶,每組至少包括兩條所述加強金屬帶,每組加強金屬帶中 的加強金屬帶的寬度H與該組加強金屬帶中相鄰的加強金屬帶中心間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鄰兩組加強金屬帶之間相鄰 兩所述加強金屬帶的中心間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包括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 ;所述連接部A和連接部B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延 伸出,所述連接部C和連接部D由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沿該側壁的橫向 延伸出,該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連接部D的長度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長度方向延 伸;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A相對 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 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 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表面D與 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B的 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部C和 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與所述外連 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 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BI滿足所 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外層塑膠 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滿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部D相貼 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或所述連接部A包括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與該外表面A相 對的內連接表面A,所述連接部B包括外連接表面B,該外連接表面B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 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BII ;所述連接部C包括與所述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 表面C和與該外表面C相對的內連接表面C,所述連接部D包括外連接表面D,該外連接表面D與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之間包括連接高差DII ;所述連接部A的寬度大于所述連 接部B的寬度,所述連接部C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D的寬度,所述連接部A、連接部B、連接 部C和連接部D的寬度滿足在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纏繞制管時,當所述內連接表面A與所 述外連接表面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時,所述內連接表面C與所述外連接表面B相貼配合搭 接連接,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在所述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所述連接高差BII 滿足所述連接部C與所述連接部B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C與相鄰配合的所述 內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所述連接高差DII滿足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 接部D相貼配合搭接連接后所述外表面A與相鄰配合的所述外層塑膠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 圓柱面內。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平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三角形,所述連 接部D橫截面為三角形。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平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B橫截面為一端與所述雙平 壁管帶材橫截面的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面A連接的L形;所述連接部D橫 截面為一端與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的另一側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連接表面C連 接的L形。
8.如權利要求5至7之一所述的雙平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A與所述連接部C 沿所述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所述連接部B與所述連接部D沿所述 雙平壁管帶材橫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轉對稱。
專利摘要一種雙平壁管帶材及雙平壁管,帶材加強金屬帶成組布置,金屬帶在組內寬H與中心間距B滿足1.35≤H/B≤1.75,15mm≤B≤60mm,兩組相鄰金屬帶中心間距L滿足B≤L≤4B;帶材包括設置在其橫截面兩側的連接部A、B和連接部C、D,連接部A、B、C、D長度沿帶材長度方向延伸,連接部B、D設置連接高差,纏繞制管連接部A、D相搭接連接、連接部C、B相搭接連接,連接部B與連接部D在連接部A上的投影無重疊,連接部A、D的外表面分別與內、外層塑膠壁外表面位于同一圓柱面內;雙平壁管采用上述帶材纏繞制成。本實用新型使管道連接面受力狀態由受拉變為受剪,提高連接面承載能力,簡化纏繞設備結構,帶材截面設置合理,提高管道縱向撓度。
文檔編號F16L9/16GK201875299SQ20102063339
公開日2011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30日
發明者楊春江, 鄭能歡 申請人:華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