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支撐機構及其可攜式電子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支撐機構及其可攜式電子模組,尤指一種用來支撐可攜式電 子裝置于輸入裝置的上方的支撐機構及其可攜式電子模組。
背景技術:
近年來,觸控式面板(Touch Panel)已逐漸應用至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例如個人數 ^1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TabletPersonal Computer) > 書等。由于觸控式面板可提供使用者直接于其上進行操控的功能,故于實際應用上,具有觸 控式面板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可透過其所提供的觸控操作功能以取代傳統的輸入裝置(例 如滑鼠與鍵盤等),進而提升使用者在輸入操控上的便利性。然而,若是使用者想要將具有觸控式面板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與輸入裝置結合以產 生有如使用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的操作感,以便長時間使用,則使用者就須額外使用 外接支撐座結構以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如此不僅需要使用者進行繁復的組裝步驟,此外, 由于可攜式電子裝置與輸入裝置以及上述的支撐座結構之間缺乏整合性的設計,故亦會為 使用者在攜帶使用上帶來諸多的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用來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于輸入裝置 的上方的支撐機構及其可攜式電子模組,以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支撐機構,用來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于輸入裝置的上方,該 支撐機構包含有第一支撐件、底座、承載座以及至少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具有第一 端以及第二端。該底座樞接于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端且具有滑軌,該輸入裝置可滑動地 設置于該滑軌中。該承載座樞接于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二端,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拆卸地 設置于該承載座上。該第二支撐件分別樞接于該底座與該承載座且設置于對應該第一支撐 件的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上,該第二支撐件用來于該承載座以該第一端為旋轉軸相對該底座 在收合位置以及展開位置間旋轉時,驅動該承載座以該第二端為旋轉軸旋轉,藉以使該承 載座相對平行地位于該底座的上方或與該底座形成夾角。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二支撐件為彎折桿件。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承載座上形成有用來容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卡合槽結 構。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模組,其包含有可攜式電子裝置、輸入裝置以 及支撐機構。該輸入裝置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連接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且該支撐機構用 來支撐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于該輸入裝置的上方。該支撐機構的結構設計如上所述。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二支撐件為彎折桿件。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承載座上形成有用來容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卡合槽結 構。[0011]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為平板電腦。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輸入裝置為鍵盤。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利用輸入裝置可滑動地設置于底座的滑軌中、可攜式電子 裝置可拆卸地設置于承載座上,以及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分別樞接底座與可攜式電子 裝置的方式,將可攜式電子裝置以及輸入裝置整合于支撐機構上。透過第一支撐件以及第 二支撐件與承載座以及底座之間的相互樞接設計,設置于承載座上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即可 相對平行地位于底座的上方以與輸入裝置共同收合于支撐機構上,或是與延伸突出于底座 的一側的輸入裝置形成夾角。如此一來,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攜式電子模組不僅可在處 于展開狀態時提供給使用者有如使用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般的操作感,以供使用者可 便利地使用輸入裝置進行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相關操作,同時亦可于處于收合狀態時,方便 使用者隨身攜帶。關于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實用新型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 一步的了解。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模組處于展開狀態的立體示 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可攜式電子模組于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的可攜式電子模組的側視圖。圖4為圖1所示的可攜式電子模組處于收合狀態的側視圖。圖5為圖3所示的承載座相對于底座形成另一夾角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模組1處于 展開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可攜式電子模組1于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如 圖1及圖2所示,可攜式電子模組1包含支撐機構2、可攜式電子裝置3,以及輸入裝置4。在 此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3較佳地為平板電腦,但不受此限,其亦可為其他提供可攜帶 功能的電子裝置,如個人數位助理、電子書等。輸入裝置4較佳地為鍵盤,在此實施例中,輸 入裝置4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連接于可攜式電子裝置3,舉例來說,輸入裝置4與可攜式電 子裝置3之間可選擇性地用線纜并搭配電連接介面,如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Serial Bus, USB)、連接座(socket)等,以進行訊號傳輸,其中,上述線纜以及電連接介面可內建于 支撐機構2上,藉以在輸入裝置4與可攜式電子裝置3安裝于支撐機構2上的過程中同時 完成輸入裝置4與可攜式電子裝置3的電連接;或是利用無線通訊技術(如藍芽等)進行 訊號傳輸,從而允許使用者可使用輸入裝置4以進行可攜式電子裝置3的相關操作,如文書 輸入、游標控制等。上述支撐機構2用來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3于輸入裝置4的上方。支撐機構2包 含第一支撐件10、底座12、承載座14以及至少一第二支撐件16 (于圖2中顯示二個)。第 一支撐件10具有第一端Pl以及第二端P2,底座12樞接于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端Pl,且 承載座14樞接于第一支撐件10的第二端P2,換言之,第一支撐件10分別與底座12與承載座14樞接,藉以使承載座14可經由第一支撐件10而相對底座12樞轉。底座12具有滑軌 120,輸入裝置4可滑動地設置于滑軌120中,藉以使輸入裝置4可收合于底座12內或是延 伸突出于底座12的一側。承載座14上形成有卡合槽結構140,卡合槽結構140用來容置可 攜式電子裝置3,藉以使可攜式電子裝置3可拆卸地設置于承載座14上。接著,請參閱圖2以及圖3,圖3為圖1所示的可攜式電子模組1的側視圖。由圖 2以及圖3可知,第二支撐件16分別樞接于底座12與承載座14且設置于對應第一支撐件 10的下方的位置上,換言之,第一支撐件10、底座12、承載座14及第二支撐件16可共同形 成四連桿機構,如此一來,在承載座14以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端Pl為旋轉軸并經由第一 支撐件10相對底座12旋轉的過程中,第二支撐件16可同時驅動承載座14以第一支撐件 10的第二端P2為旋轉軸旋轉,藉以使承載座14可相對平行地位于底座12的上方或與底座 12形成夾角θ (如圖1所示)。此外,如圖3所示,第二支撐件16較佳地為彎折桿件,也就 是說,在此實施例中,其可利用第二支撐件16的彎折結構設計,以避免在收合可攜式電子 模組1的過程中,第二支撐件16與輸入裝置4之間出現結構相互干涉以致無法收合可攜式 電子模組1的情況發生。需說明的是,此彎折結構為選擇性設計,亦即此彎折結構的選用與 否,取決于可攜式電子模組1的實際空間是否會導致第二支撐件16與輸入裝置4發生干涉 而定。于此針對可攜式電子模組1的展開以及收合進行詳細的說明,請參閱圖1、圖3以 及圖4,圖4為圖1所示的可攜式電子模組1處于收合狀態的側視圖。當使用者欲展開可 攜式電子模組1以使用輸入裝置4進行可攜式電子裝置3的相關操作時,使用者僅需沿著 箭頭方向A推動如圖4所示的承載座14,如此即可驅動承載座14以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 端Pl為旋轉軸并經由第一支撐件10相對底座12往順時鐘方向旋轉,從而使承載座14相 對于底座12向上升高,在此過程中,如上所述,第二支撐件16會同時拉動承載座14相對于 第一支撐件10的第二端Ρ2往逆時鐘方向旋轉,也就是說,透過第一支撐件10以及第二支 撐件16與承載座14以及底座12之間的相互樞接設計(即上述之四連桿機構),承載座14 即可在相對于底座12逐漸升高的過程中,從相對平行于底座12的收合位置(如圖4所示) 樞轉至與底座12形成夾角θ的展開位置(如圖3所示)。接下來,只要再拉動輸入裝置4 從如圖4所示的收合于底座12內的位置沿著滑軌120滑動至如圖3所示的延伸突出于底 座12的一側的位置,則可攜式電子模組1就可以處于如圖1所示的展開狀態。如此一來, 由圖1可知,可攜式電子模組1可帶給使用者有如使用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般的操作 感,以供使用者可便利地使用輸入裝置4進行可攜式電子裝置3的相關操作,如文書輸入、 游標控制等。另一方面,若是使用者欲收合如圖1所示的處于展開狀態的可攜式電子模組1,則 僅需推動如圖1所示的承載座14的頂邊,如此即可驅動承載座14以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 端Pl為旋轉軸并經由第一支撐件10以相對底座12往逆時鐘方向旋轉,同理,在此過程中, 第二支撐件16會同時拉動承載座14相對于第一支撐件10的第二端Ρ2往順時鐘方向旋轉, 意即在承載座14相對于底座12逐漸下降的過程中,承載座14可從與底座12形成夾角θ 的展開位置(如圖3所示)樞轉至相對平行于底座12的收合位置(如圖4所示)。接下 來,只要再推動輸入裝置4從如圖3所示的位置沿著滑軌120滑動至如圖4所示的位置,可 攜式電子模組1就可以處于如圖4所示的收合狀態,以便使用者隨身攜帶。[0025]需說明的是,上述第一支撐件10與底座12以及承載座14之間的樞軸連接可選擇 性地采用常見于先前技術中的轉動定位設計,如棘輪或是摩擦片等,以使承載座14可于轉 動過程中,利用結構卡合或摩擦力而停止于任意位置上,舉例來說,其可如圖5所示,圖5為 圖3所示的承載座14相對于底座12形成另一夾角Θ'的側視圖,藉以產生可調整承載座 14相對于底座12的夾角的功效,進而提升可攜式電子模組1在實際操作上的使用彈性。此 外,為了使承載座14相對于底座12的樞轉更加地流暢,第一支撐件10以及第二支撐件16 與底座12以及承載座14之間的樞軸內亦可選擇性地配置有先前技術中常見的轉動輔助設 計,如油壓、彈簧等,如此一來,使用者只要輕推承載座14,即可驅動承載座14平滑順暢地 滑動至如圖3所示的展開位置或是如圖4所示的收合位置。除此之外,于此實施例中,第二支撐件16設置于對應第一支撐件10的下方的位置 上,但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第二支撐件16亦可設置于對應第一支撐件10的上方的位置 上,如此亦可形成如上所述的四連桿機構。至于采用何種配置,端視可攜式電子模組1的實 際應用情況而定。相較于先前技術需要額外使用外接支撐座結構以及缺乏相關整合性設計,本實用 新型利用輸入裝置可滑動地設置于底座的滑軌中、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拆卸地設置于承載座 上,以及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分別樞接底座與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方式,將可攜式電子 裝置以及輸入裝置整合于支撐機構上。透過第一支撐件以及第二支撐件與承載座以及底座 之間的相互樞接設計,設置于承載座上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即可相對平行地位于底座的上方 以與輸入裝置共同收合于支撐機構上,或是與突出于底座的一側的輸入裝置形成夾角。如 此一來,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攜式電子模組不僅可在處于展開狀態時提供給使用者有如 使用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般的操作感,以供使用者可便利地使用輸入裝置進行可攜式 電子裝置的相關操作,同時亦可于處于收合狀態時,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 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支撐機構,用來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于輸入裝置的上方,其特征在于該支撐機 構包含有第一支撐件,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底座,樞接于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端且具有滑軌,該輸入裝置可滑動地設置于該滑 軌中;承載座,樞接于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二端,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拆卸地設置于該承載 座上;以及至少一用來于該承載座以該第一端為旋轉軸相對該底座在收合位置以及展開位置間 旋轉時,驅動該承載座以該第二端為旋轉軸旋轉,藉以使該承載座相對平行地位于該底座 的上方或與該底座形成夾角的第二支撐件,該第二支撐件分別樞接于該底座與該承載座且 設置于對應該第一支撐件的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機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支撐件為彎折桿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承載座上形成有用來容置該可攜式電 子裝置的卡合槽結構。
4.一種可攜式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可攜式電子模組包含有可攜式電子裝置;輸入裝置,其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連接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用來支撐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于該輸入裝置的上方的支撐機構,該支撐機構包含有第一支撐件,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底座,樞接于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端且具有滑軌,該輸入裝置可滑動地設置于該滑 軌中;承載座,樞接于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二端,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拆卸地設置于該承載 座上;以及至少一用來于該承載座以該第一端為旋轉軸相對該底座在收合位置以及展開位置間 旋轉時,驅動該承載座以該第二端為旋轉軸旋轉,藉以使該承載座相對平行地位于該底座 的上方或與該底座形成夾角的第二支撐件,該第二支撐件分別樞接于該底座與該承載座且 設置于對應該第一支撐件的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支撐件為彎折桿件。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承載座上形成有用來容置該可 攜式電子裝置的卡合槽結構。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為平板電腦。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輸入裝置為鍵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露一種支撐機構及其可攜式電子模組,支撐機構包含第一支撐件、底座、承載座及至少一第二支撐件。第一支撐件具有分別樞接于底座的及承載座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輸入裝置可滑動地設置于底座中,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拆卸地設置于承載座上。第二支撐件分別樞接于底座與承載座且設置于對應第一支撐件的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上,第二支撐件于承載座以第一端為旋轉軸相對底座在收合及展開位置間旋轉時,驅動承載座以第二端為旋轉軸旋轉,使承載座相對平行地位于底座的上方或與底座形成夾角。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電子模組不僅可在處于展開狀態時提供給使用者有如使用桌上或筆記型電腦般的操作感,同時亦可于處于收合狀態時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
文檔編號F16M11/04GK201851851SQ20102059637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7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7日
發明者姚鍾穎, 黃俊中 申請人:蘇州達方電子有限公司,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